《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

时间:2019-05-13 15:3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

第一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

评课记录

授课学科:语文

授课课题:

14、我要的是葫芦 授课班级:二(3)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25日上午第3节 评课记录:

一、优点

指导朗读非常到位,读的形式也非常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度都很高。教学环节清洗,学生在轻松预约的氛围中学习。

重视教材的内在联系,调整顺序教学,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

思路清晰完整,寓言简洁有力,读书指导充足全面,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板书简洁清楚。

注重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的语气。能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学生发言主动、积极。

能够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正确答案,善于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万物皆有联系的主题。

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反馈及时得当。教师引导非常好,重视给学生评价,方法多样。

注重抓重点句,让学生反复读,如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点几个学生读后,全班齐读。板书错误,及时纠正。“快长啊!”“才好呢!”指导读出感叹语气了。

读得很充分。情感目标到位。

注重朗读,多种方法的朗读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循循善诱,给学生在朗读中找答案的时间,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强调语言的完整性。

儿童化的语言“植物是怎么吃饭?”简单易懂。讲授葫芦的生长顺序时,教师用“先„„再„„然后„„”进行引导,较好。感叹语气的朗读,学生在指导后基本掌握了。教学环节清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引导很有耐心。学生发言积极,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合作学习和法路渗透的体现良好。

二、不足

在讲述葫芦长什么样子时,如果把“先„„接着„„然后„„最后„„”出示一下,学生会表达得更清楚。

评价语不够丰富,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参与面较窄。句子比较讲解不足,应从语气和句意两方面把握。基本功有待提高,板书有错别字。

与学生的互动可再丰富些、灵活些,解释核心内容时可以多一些实例,试着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对于蚜虫与小葫芦成长的因果关系没有讲清楚。

读好感叹句,这句话太笼统了。感叹包括高兴、难过、伤心、肯定等,应该说:“读出高兴的语气。”“把树砍了”这个实例和课文主题联系不紧密。

对比读后,教师应做适当点拨。

学生自读后没有反馈,可设计:你知道了什么或课文讲了什么?请三个人读,只对第一个进行了评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伤心,可以让学生从词句中自己找,然后说出感受。

教师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准确、不清楚,教师课堂提问过于细碎,牵引痕迹较多。法律常识的切入环节不够合理。主题挖掘不够深入。

第二篇:课后评课记录

一课一研课后评课记录

时间:4月19日

地点:数学备课室

参加人:数学组全体教师 主持人:李彦江

主题: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课题:一课一研——变量与常量

一、说课(丽娟)

说学情:在八年级一、二班之间,一班学生比较活跃,但优秀的学生较少。二班虽然气氛不如一班活跃,但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代表。因此权衡之下,选择八年级二班讲这节公开课。

说过程:导入(3个情境)→探究→继续探究→微测试→当堂检测

说反思:(1)学生在讲解时,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熟练;(2)在讲解圆的面积的环节,速度有点快;(3)在练习环节,应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分配给不同程度的学生。

二、评课 1.子玉 优点:

(1)由学生带领体会第二个情境的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新课改要求;(2)在每一个微提醒和微小结前都设置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如何辨析常量与变量;

(3)练习题的设计方式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微测试中的习题梯度设计很好。建议:

(1)导入过程的时间略长,第二个情境与第三个情境的第二问相似,可以省略一个;

(2)在练习过程中,由学生讲解过后,教师应挑出典例进行讲解。

2.陆芳:

(1)本节课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轻松,在练习环节,学生掌握状况好,参与程度佳;

(2)在课堂中,全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通过记正字的方式);

(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具有感染力。3.丽霞: 优点:

本节课是概念课,导入过程生动形象; 语言自然,话语之间衔接很好; 做题形式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的教师寄语很好。疑问:题目中哪些应该带单位?哪些不带单位? 丽娟答:题目中带单位,答案也带单位;如果题目中的单位带括号,则答案里不带单位。

建议:在概念讲解环节,只让学生讲解不够透彻,教师应自己讲解。

李杰 优点:

教学的三维目标,在课程过程中体现的较好; 教师基本功扎实,有亲合力; 建议:

提问次数多,但覆盖学生范围不够大;

讲解了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做2-3个的典例分析; 在课件的习题中,应结合课后题,别把课本上的习题丢掉。

灵燕 优点:

这节课像一件休闲西服,既华丽又实用,课件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带不带单位的问题,教师善于总结,值得学习; 让学生上台讲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继续探究中,课件上的字太小。疑问:(1)在C=2πr中常量是2,π,还是2π?(2)S=1/2hl,h=3,常量是3/2,还是1/2,3呢? 李杰答:常量从题干中去找,π按照特例处理。彦江:本节课效果非常好,教师功底深厚,教态优美。建议:

要搞清楚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区别:

课前说课:着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分析,是预设性的;

课后说课:主要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差别,重在反思,有具体情境、具体例子。

(2)对于网上下载课件的看法:备课时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学习优秀经验的方式,值学习,我们不能闭门造车;

(3)本节课的预设非常好,从生活情境中,抽离出数学模型,进而让学生感受哪些量是可以改变的,哪些不能改变。但在实践中,对于内涵的东西挖掘较少,外延的部分较多。例如:某种报纸的定价是a元这道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a可以取不同的值,应是变量,如果是常量,应在题目中标明a一定。

我们在实践中,要抓题干,每一道题都要回到题目中去,如“变化过程3:若钟点工走不同路线不同的交通工具2小时送到,则其中常量、变量分别是什么?”具体分析那句话体现了t是常量,那句话体现了v是变量;如“不同路线”说明S是变量,“不同的交通工具”说明v是变量。“2小时”说明t是常量。

(4)习题中的函数类型还可以丰富一些,在本节课中的习题大都是一次函数,可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函数。而且,生活中有许多变量与常量的关系是无法用关系式来表达的,比如:气温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呈现形式还可以增加一些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统计表等等。

总结:我们的数学课应该像课件中的蛋糕一样,只有更加五颜六色,更加丰富多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课可以更加精彩!

第三篇:评课记录10

初中语文评课稿:

1、《紫藤萝瀑布》

今天很高兴跟吕老师学习了一堂初中语文课,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紫藤萝花是一种怎样的花,许多学生多没有感性的了解。能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对此种花有初步的感知,这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表现。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漠视课本中的插图,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以花为中心的两字词语概括情节的环节,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阅读的指向性,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面对学生概括的动词加以辨析,如看花、赏花两字的区别,及时纠正板书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花的大开大阖的多角度描写是学生欣赏与借鉴的重点。“观千剑然后知器,操千曲然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话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毛老师抓住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妙处。有齐读、分组读、默读,让每一位听课者又惊喜地听到了语文课堂里那久违的朗朗书声。

学生在分析句子时,从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及时指导。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在观花的过程,不时加入作者的感受。全文从线索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作者的看花过程之线与她的情感变化之线交错在一起,要弄清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就是理清和理解作者结合生活而透露出来的情感。此时,教师能及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手足情和生死谜”。让我们看到了呈现教学内容时机的重要性。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有许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此课后,有两点是值得大家思考的:①如何调控课堂行进速度②开放性的课堂是否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指向性,如何避免学生回答问题误入“歧途”?

2、《邹忌讽齐王纳谏》评课记录: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在课堂上,尹老师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听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登上地球之巅》评课记录:

这是一篇运用“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教学的一堂语文课,是学校组织的一堂阶段性汇报课。一课众评,以下是我们针对这堂课,及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和点评。

1、学生还不够自由

“一超四有效”模式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有效展示这个环节,自认为应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于这篇文章他最想说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疑惑处、兴趣处、感动处。学生记录下精彩的发言,并且互相补充。而这堂课的设计,教师整个按照是按照几个问题来一问一答,每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老师还要再总结一下答案。这样就显得很拘束。

2、教师缺乏激情的点评

如果一堂课只让学生一个个地说,课堂可能会沉闷和机械。那么老师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是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精彩处鼓励、肯定,在重点处点拨深入,在疑问处挑拨矛盾。教师恰到好处并富有激情的点评势必会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犹如投入河中的石子,泛起阵阵的涟漪,甚至掀起层层的波浪。

3、展示形式不够多样化

这个也是困惑整个七年级实验班教师的最大难题。感觉展示课好像又回到了老路上,一问一答。到底如何丰富我们的展示形式,让我们的展示能有序进行呢?确山二中有一种展示形式,在第一堂课学生通过学案自学过课文后,第二堂课小组长上台抽签,排好展示次序,排好展示次序,每个小组展示一个方面。课堂展示螫主动且次序井然。这想这只是一种最简便的展示形式,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还需认真学习和探讨。有时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能坚持走下去,我们学生适应了这种模式,能力自然会提高,不需要我们的过多指导,他们也大概知道什么样的文本该如何展示,自己设计模式。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还是“任重而道远的。”的。

4、缺乏反馈

很多语文老师会感觉,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心里没有底。虽然我们不一定非得像理科那样,每堂课最后出几道题做做,但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学科的特点,或写一个片段,或赏析两句话,或提两个重点词。反正就像商主任所说的“让学生告诉你他知道的,也要告诉他们你想让他们知道的。”根据这篇文章的核心来检查反馈一下,也是有实际用处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就该少一些框架,多一点自由。要做到这点,老师思想必须解放,否则就难以展开手脚。新的教学模式就难以有进展和突破。

《次北固山下》评课记录:

昨天听了梁老师的一节课,整体感觉是沉稳。回顾整个课堂,结构井然有序,从课前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说课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到课堂上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征求学生的意见,是教一首诗还是两首诗,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再到学生理解诗意,教师的补充介绍,乡愁王国之诗的回忆——温故知新,再到诗的分析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开阔、点面结合的介绍,最后到余光中的《乡愁》的拓展想像,可以说是浑然一体。如果要让我说一点意见的话,那就是,读得少,学生说得还少。这毕竟不是阅读教学,重点是“诵读欣赏”,让学生多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

有几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梁老师能轻而易举地调动起学生的学生学习的激情。真诚地询问,真诚地接受学生的学习要求,真实体现课堂的民主,让学生不再感到老师高不可攀;适时适当自然的评价和赞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体味到成功的快感;巧妙的诱导和适度的讲解,让思维品质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二是想不到玉华老师能精心营造乡愁的氛围,把一首小诗讲授得如此动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代文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到现今台湾海峡的阻隔,乡愁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前行,她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感情。玉华老师还用虽然不太标准但很动情的语言朗诵了李白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把乡愁深深嵌入学生的灵魂。三是想不到玉华老师能如此细心地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课前准备的检查,默写中错误的纠正,词语意思的理解,用想象图景的方法诵读诗歌等等,无一不是老师拳拳爱生之心的体现。

面对同一首诗,大家都平等感受,共同品位,互相交流,一起陶醉------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首诗。《爱莲说》评课稿: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钟老师的《爱莲说》的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制作课件,插入了音画动画的古文朗诵,美伦美奂。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孟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孟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钟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钟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口技》评课稿

下面我就蒋老师的《口技》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邱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1、依题设疑,巧妙激趣。

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卖油翁》这篇课文,接着媒体展示《洛桑学艺》的片断,让学生总结这种表演艺术是什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欣赏、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学生被“撩拨”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精湛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在新奇中获得了知识。

2、围绕目标,引导探究。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掌握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邱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首先,教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说”,围绕“善”字分析“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背影》教学反思

听完《背影》这篇课文后,细细回顾一下,虽然在教学设计上还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是当我看到学生那噙满泪水的双眸,看到学生一脸的凝重时,我知道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了,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了。在前一节课上,我曾经提过同样的问题:说一说你们记忆中让你们感动的事。当时大部分学生说,我的记忆当中没有什么让我感动的事。在思考了一阵之后,学生显得很沉默,我立刻意识到现在的学生很不善于感悟,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真正的理解,要走进作者的心灵并不是容易的事。他们能够明白文章所讲的内容,知道是在描写父亲的爱,但是却并不能很容易的被打动。所以,在这节课前,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地研读了课文。文章中的父爱,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关心、爱护,这种爱是浓烈、深沉、厚重的,是一种含泪的爱。这份爱表现在父亲为我所作的一件件小事里,深藏在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那份艰难和不易中。作者因这份爱而感动,不仅仅是因为父爱的年老力迈,臃肿蹒跚,更是因为父亲当时所处的艰难的处境。父亲承受着刚刚丧母的巨大悲痛,又加上失业赋闲,经济困顿。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肩扛着一家老小的生养之责。母亲的善后要钱,家庭的生计要钱,儿女的读书要钱,父亲只有变卖典质,倾家荡产。这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但父亲却在重重压力之下,仍然坚持送我上学。并且按照当地的风俗,送橘子表达对孩子的远行的祝福。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爱是何等强烈!是何等厚重!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让学生从父亲的境遇去体会,去感受父亲那一言一行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所以在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从对父亲的买橘子背影的描写、几次说话,作者的几次落泪的理解入手,强调结合父亲的处境来感受父亲的内心中真挚的情感。感动着作者的感动,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事进行道德品质的熏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教师要做这个引路人,用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去打动孩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互动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自此。

《庐山的云雾》评课稿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课件,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鸟的天堂》评课

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准确、形象的词句描绘了大榕树干多、枝繁、叶茂的静态美,记述了树上百鸟齐鸣、纷飞的动态美,表达出他对“独木成景”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宫爱萍老师对课文“词句优美”和“动静结合”这两个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读讲重点词句,让学生悟道动情。

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脱离词句讲解思想内容;二是逐句分析,烦琐讲解。《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却不落常套,敢于舍掉一些次要的内容,着重读讲重点词句,使学生从中悟道动情。

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出作者观察大榕树的顺序是“由远到近”,并找出“远看”和“近看”的段落。然后,就越过前面4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描绘大榕树外貌的第5至第8自然段。这样一“舍”,就为重点词句的教学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在讲读第5至第7自然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并说说对大榕树的总印象。当学生说出“树大”这个总印象,并读出表明树大的一些词句之后,教师深入启发:“第一次看见”表明什么?“真面目”是什么样?“不可计数”形容树干有多少?“真是一棵大树”中的“真”字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经过对这些词句的揣摩,学生认识到这棵大榕树确实是一棵罕见的大树,从而感受到了作者“惊讶”、“感叹”的心情。

讲读第8自然段时,当学生自读课文、观察投影图画.知道这一段主要描写榕树“枝叶茂盛”之后,教师着力启发学生说出“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和“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两句话的含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上述语句中认识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这两个特点,从而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作者第二次游乌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宫老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听朗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看到的景象。当学生说出“群鸟齐飞”一语后,教师采用“接力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齐读了“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有的扑翅膀”这段课文,并启发他们找到描写群鸟动作的词语“叫”“飞”和“扑”。随后,抓住“应接不暇”一词深入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树上的鸟儿多;又抓住“一只画眉乌……那歌声真好听”这个句子,反复朗读,使学生体味出作者的愉悦之情。

在讲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懂得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讨论: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相继说出以下4个理由:(1)树大叶茂,鸟能筑巢;(2)环境幽静,适合孵卵;(3)紧挨大河,不愁食物;(4)农民爱鸟,无人伤害。这个相当全面的答案,表明学生已经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适当归纳和点拨,了解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提出,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明理动情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指导学生“从读学写”这一点上,宫老师做得也很出色。

当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认识了大榕树“大”“绿”等特点之后,教师归纳说:“这一大段课文,作者从树干的数量和形状、树叶的数量和颜色等方面细致描写了大榕树的样子,表现出它干多、枝美、叶茂的特点。以景物静止不动时的样子为对象的描写,叫作静态描写。”

在讲读第二次游鸟的天堂这部分课文时,当学生理解了这段课文主要写“群鸟齐鸣”的景象之后,教师启发说:“课文第一大段写大榕树的样子,那是静态描写;第二大段写群鸟叫、飞、扑的景象,这叫——?”学生齐答:“动态描写。”一项新的写作知识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接受了,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尤为可贵的是,宫老师不仅传授写作知识,还巧妙地结合课文语句训练表达能力。当学生理解了“应接不暇”等词句,感受到了大榕树上群鸟齐鸣的热闹景象之后,教师用投影片出示一道练习题:“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有的()。”她先让全班学生按课文内容齐说这句话;然后,请几个学生根据想象创造性地述说鸟“叫”“飞”“扑”的动作;学生述说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又都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这项练习既锻炼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懂得了怎样描述景物的动态,完成了“从读学写”的一次飞跃。

《热爱生命》评课稿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学生语文底子薄,学习风气差,学生学习上不肯吃苦,往往连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要求都做不好。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从基础学起,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堂课有以下的优点:

1、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笔者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确实不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都“引导”入“正途”,也不能一味迁就认同,对任何答案都以简单的一句“言之有理”作为评价。笔者认为,当课堂上出现分歧时,用导入正途法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味迁就认同也会使学生感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这两种做法都是虚假的课堂民主。当学生提出“病狼”的表现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教师在措手不及之时不忘了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义,不仅为自己变换教学内容和思路赢得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换一个角度、兴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探究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样的阅读才回归了阅读的本质。

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好一堂课,对教师往往是高难度的要求。就本课而言,有一些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与改进。

反思一,整体感知要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体感知这一板块用时约20分钟,前后有10余位学生进行了感知归纳,内容涉及“困难、命运、自然、饥饿、狼、孤独、死亡”7个方面,教师的板书也略显凌乱。在学生感知回答以后,有一个很好的提炼机会,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合并,这样可以将学生发现的点与文章整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遗憾的是教者没有安排这一环节,整体感知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发挥。

反思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透彻。是什么力量让主人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保存了自己的生命,可以理解是生命本能,是主人公清醒的生命意识,但文本最后给我们传递了更丰富的信息,这就是对母亲的爱,对亲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可以这样说,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会热爱生命。在课堂教学的微型访谈过程中,一位学生在回答提问时答到了“在南加利福尼亚有灿烂的阳光、橘树和花丛中的家园极其家中的母亲”,学生在回答时是不会想到这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提升,可以让初三学生懂得,初三的学习是苦的,但最苦也不会达到像文中主人公那样所遭遇的经历那样苦,不会达到要命的地步,面对人生中的那一点苦,难道我们没有想到那温馨的阳光、缤纷的花园和慈祥的母亲?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享受生活,想要享受生活,就必须珍爱生命。遗憾的是教者没有意识到能这样做,探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的文本解读不透彻有关。

整堂课没有完成课前的教学预设,这并不重要,但课堂可以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驾驭下更见紧凑。

反思

三、对于课堂所得的困惑。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我在这堂课中贯彻了这一条教学理念,想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对一些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学生显然未能达到这种效果,这也是一个一直困惑的问题。综观整堂课基本落实了课时目标,但课堂教学能力尚待锤炼,需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记承天寺夜游》评课

刚才听了吕老师给我们讲的《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是对《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评点。

一大亮点;两个优点;四点反思。

一大亮点:在课文小结环节,教师用资料呈现的方式投影出三句话,巧妙的是这三句话分别与课文的内容相对应,用这三句话,既实现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的理解,也让学生在背诵时有了理性的思考而不再是仅仅的死板背诵,更可以用这样的几个美句记住这篇文章。教师选得好,用得也很好。(三句话分别是:“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两个优点:备课很用心;线条很流畅。

备课很用心:课前老师一定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字,从课件上可以看出资料非常丰富,有资料铺垫性质的背景介绍,更有过程性的穿插内容。

线条很流畅:没有机械的板块,但思路很清晰,教学线条流畅。主要教学过程为五项:介绍作者、读通读懂课文、看夜景、读懂作者、课文小结。这样的线条推进自如。(根据内容的确定,可以做适当的整合,把介绍作者的部分资料插进读懂作者的环节。)

四点反思:

1.关于资料的精选和精当的使用(在精度上要花功夫);

在十个课外的资料中,如何选好并利用好,完全可以进行整合,其中的四个资料(苏轼频遭贬谪,辗转八州;张怀民资料;苏轼在黄州时的生活;“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可以好好地发挥作用。第一部分关于“才华横溢的苏轼”资料完全可以删去的。

2.如何真正进入课文(在深度上要挖掘);

关于苏轼,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说。但是在这一课,如何来读懂苏轼呢?要理解这一课,要能真正进入课文,关键就在要真正读懂“闲人”的多味感慨。这“闲人”绝不是执教老师所说的简简单单的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因而他可以欣赏到月下的美景。那种浓重的悲凉、痛苦和淡淡的欣喜、自慰绞在一起,即便是“闲人”,也不是真“闲人”。在那样的背景下,也许不得不用“闲”来表现自己的实际生活状态和复杂的生命感悟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感伤啊!快乐是准瞬即逝的,而悲苦却是长存内心深处的,这是夜游承天寺时的苏轼的心境。

3.语文课要避免旁逸斜出(在适度上要把握分寸);

如从东坡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得出“要欣赏山水就不能有私心杂念”(这个推导是有问题的),问学生“我们现在社会有些什么私心杂念?”学生答“追求金钱”,这与课文教学有何关系?另外,“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插入作为课文小结后的一个小环节到底有怎样的教学价值呢?用《明月几时有》歌曲作为这样的一篇文章的结束合适吗?

4.教学设计的落实问题(在力度上要落实);

每一个教学手段、形式、环节的设计都一定是有其目的的。必须要利用好这些设计。如,朗读指导部分,这一课的朗读不是简单的要读出停顿、节奏,或者说停顿、节奏处理好了就能帮助理解课文吗?更何况该怎样停顿、节奏如何,教师并没有指导。所以,学生七遍朗读之后的齐读表现出来的还是声音洪亮、字字铿锵、没有起伏、没有节奏。近十分钟的朗读因为有名无实的朗读指导没有落实而使学生依然不会读书,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事。形式为内容服务,朗读是为理解服务的。

总之,语文课要关注语文本身,一切的教学设计以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前提;一切的评价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为标准。

第四篇:《我要的是葫芦》 课后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

课后反思

金成小学

郑丹青 上个星期有幸听到了临平二小凌花老师的课,我感觉这节课从总体上来看很精彩。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老师的精神状态很饱满,对于时间的掌握也比较准确。因此,从教学经验的学习上来说,对于我也是收获颇多的一课。

一上课,老师采取了让学生认葫芦的方式,导入了葫芦的图片,这样的方式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老师还注意了解学生对词义的扩展,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这节课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亮点,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设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课文的朗读方面,老师也很注意整节课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在讲解反问句与陈述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对比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带领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不同句式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通过读句子,使学生有了亲身感受。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要求掌握这些术语,让学生感受到语气强弱的不同就应该是达到了教学效果。

最后,在总结本课蕴含的道理时,我想,老师还是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再进行补充与评价。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真的理解了课文意思,又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

第五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篇1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篇2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篇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下载《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评课记录2017102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

    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开课教师:苏州一中 刘欢涛 老师 开课班级:高二(9)班 时间:2009年12月24日 下午第一节 课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课型:新授课 课堂实录: 一、课前预练 刘老师在前一天已......

    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课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 时间:2017.11.1 地点:校办公室 参加人员:数学组全体成员 内容: 原晓娟: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本人说课:本节课主要研究的Fe2+与Fe3+的性质区别和检验,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者情况的分析,可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

    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二年级组 这周听了吕彩萍老师的公开课“10的认识”,我们认为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教态自然大方,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教......

    评课记录

    《七颗钻石》评课记录 自评: 本课时我采用了导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学习障碍,也就是解决生字词,其次利用二人小组进行初读环节,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二......

    评课记录

    舒亚芬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评课记录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在教学中舒亚芬老师用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

    评课记录

    切实·科学·有效 ——点评邱善余老师的高考作文指导课《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三个小技巧》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必须申明,我不是一个好的厨师,只是一个好吃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