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三毛书籍读后感的论文

时间:2019-05-13 15:3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阅读三毛书籍读后感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阅读三毛书籍读后感的论文》。

第一篇:关于阅读三毛书籍读后感的论文

孤独的流浪者——论三毛的流浪情怀

【摘要】三毛是位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生命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孤独唯美的流浪史。流浪,寻找是三毛生命的全部。流浪,既是三毛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也是三毛文学创作的基础条件,直接构成三毛作品的重要内容,成就了三毛的文学地位,从而使三毛成了“大家的三毛”,“永远的三毛”。流浪对于三毛来说可以算是她生命价值的体现,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远方的故乡。

【关键词】三毛;流浪;情感;因素;生命意义

流浪意义的解读

余秋雨,曹文轩谈流浪

流浪作为一种古老而久远的生存方式,是远古先民为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后因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逐渐 演变为一种自主选择行为,流浪中的奇闻异见、辗转变迁、文化冲突等等往往被赋予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流浪亦成为文学长河中一个永恒的母题,20世纪以来的流浪文学创作不仅继承了“流派——皈依——流浪”的文学传统,而且在流浪的框架下蕴含了更为宽广的牛命体验和人生内涵,展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具有世界性和视野的艺术世界,具备了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文化界限的价值意义。

余秋雨曾在演讲中说道:“唯有离开,让我们那些摆脱假座标。但我们不可能完全离种原有的生活,旅行就是一拯种救。旅行带著我们离开过于狭隘的专业座标和过于狭隘的人生座标。”余秋雨说,只要走过,就已与生命相关,就有血脉上的关系,因此旅行能让人寻找更多关爱点,因而提升人生品味。他鼓励读者不断出去走,学习中国古代被贬的官,在被动旅行中寻找主动,也可以选择在集体旅行中寻找孤独、在休闲旅游中寻找体悟。

曹文轩说:“一个少年成长在现实与梦幻间。他选择了潇洒与浪漫。他决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契合点:神秘、梦想、出走、流浪、浪漫情调、眺望远方、恋情的萌动、对陌生世界的向往与冲动„„”曹文轩对文学不断地进行哲学根柢的追问,从而在其创作中主动、完全和完美地建构起流浪情节。曹文轩说:“当下中国,浪漫主义一脉的文字几乎荡然无存,而成长中的少年其天性就是倾向浪漫的。”又说:“流浪是浪漫主义者的大情趣。”这正暗示了曹文轩的一个念头:少年成长必然要经历流浪,流浪是体悟人生、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

三毛自身的流浪意识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三毛的这首《橄榄树》描绘了流浪的诗意与美丽,但其流浪的情结却早在童幼年时就已孕育。在三毛3岁的时候,就迷恋上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三毛流浪记》中的小三毛这个人物形象,命运里好像早已注定了她的人生和那个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小流浪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四处流浪、四海为家。

三毛流浪不是完全出于旅行的爱好,也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人主义意识和心灵放逐意识的主观选择。三毛曾经说过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众多读者都把三毛当作流浪的代名词,认为她天性喜欢流浪所以才一生漂泊,其实这样的观点十分不正确。三毛后来这样说道:“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三毛的流浪生活曾带给她无尽的快乐,但其背后却也存在着很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与无奈。“其实我不是刻意去流浪,我是真诚的自然主义者,凡事顺其自然,无心插柳柳成荫最好,我并不鼓励年轻人故意流浪,但我鼓励年轻人要有宽阔的世界观,那才是旅行才能达到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三毛流浪的因素

独特的性格

三毛是一个独特的人,相比平常人,她的人生充满坎坷和挫折。三毛是个表面看似强大,内心其实是十分脆弱的女子。初中二年级的三毛曾因数学老师的当众体罚,心灵受辱患上了自闭症。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完全地和外面的世界隔开,连饭都是由母亲端进房中。自闭最严重的时候,三毛曾割腕自杀。后来在画家顾福生先生的鼓励、肯定下,三毛一点 点走出自卑、自闭,成为文化学院的学生,就读于哲学系。她希望哲学能为她解答人生的问题,但哲学的苍白教条并没有使她 找到生命的答案,解决人生问题。三毛很迷茫,甚至又想到自杀。这样的学习环境摧毁了三毛的自信和自尊,三毛选择逃避,成为了逃学的“问题孩子”。此时的逃学,其实就是流浪的雏形。

三毛从小就思维方式独特,想法怪异。“每天清晨,我总不想起床,被母亲喊醒的时候,发觉又得面对同样的一天,心里想的就是但愿自己死去。”三毛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实质上追求的是精神和心灵的自由。流浪是三毛儿时拾荒梦的延续。流浪可以打破每天的单调重复,满足三毛内心的不断更新。流浪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由、新奇的过程。因此,三毛的生存与流浪为伴。

三毛的独特还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心态。她说:“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即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荷西可以进我的心房里看看、坐坐,甚至占据一席,但是我有我自己的角落,那是我的,我一个人的”根源在于三毛的不趋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写作态度等。

三毛她一再强调,“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三毛对“相同”的排斥、对“不同” 的追求奠定了流浪的主观基础,导致了流浪的命运。为了自由,为了价值观的追求,三毛坚持独立,独立促成了三毛的流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对自然的崇拜

台湾作家潘向黎称三毛是个“阅读大地的女子”。三毛作为一个崇尚自然的女性,自然的生活成了她人生的最高追求。流浪是她接近自然、融入自然最直接的途径。热爱自然的本性构成了三毛创作的源泉,她热爱大自然的一切,有黄沙漫漫的大沙漠,有美丽清秀的湖泊,它们都是三毛的追求的目标。为此,她义无返顾的选择了流浪。

三毛曾说“我脱离了那一栋栋方盒子,把自己交给了森林、湖泊„„”她爱一切美的人事景物。粗劣荒芜的撒哈拉在她眼里却洋溢着一种壮阔而寂寞的诗意美:黑色沙漠是“一片黑色低矮平滑的火山沙砾造成的乐园”(《逍遥七岛游》);白色沙漠是“烈日下细致的雪景”(《收魂记》);“清晨,沙漠像被水洗过的干净”(《搭车记》);在她的笔下拉芭玛岛田园式的乡居生活及中南美洲明静高远的大草原也是如诗如画:“满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笼罩着这寂静的平原,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人家,零零落落的散布在绿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那片草原和水啊,在明净的蓝天下,神秘的出现在眼前,世外的世外,为何看了只是觉得归乡”,“我爱的族人和银湖,那片芳草连天的乐园,一生只能进来一次,然后永远等待来世,今生是不再回来了。”可见三毛把自己的心灵交给了自然,并在自然中寻觅着宁静,她便把自己推向流浪,成为一个流浪人。

情感的追寻

三毛在台湾文化学院学习时,豆蔻年华,婷婷玉立。二年级时她爱上了一位比自己高一级的戏剧系男生梁光明,爱得非常真切、非常强烈,但两人意见有所不合,随着男孩子毕业,这段感情也走向了终点。三毛被感情给逼出了国,开始了她的第二次流浪。三毛带着心灵创伤与苦痛,含泪离开台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大学留学,紧接着又到德国、美国学习。三毛在这些西方国度留学,感觉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烦乱和压迫感,于是她产生了浪迹天涯,体味人生浑厚、朴拙真情的想法。这个念头一产生,她就苦苦地思索并寻找着突破口,后来终于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欣喜若狂地找到了自己要去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理想之地撒哈拉大沙漠。于是她就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这片被世人称作不毛之地的野性大漠。

三毛在她的《白手起家》中这样写道:等我给自己排好时间,预备去沙漠住一年时,除了我父亲鼓励我之外,另外只有一个朋友,他不笑话我,也不阻止我,更不拖累我。他,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我独自去非洲时好照顾我,在这个人为了爱情去沙漠受苦时,我心里已经决定要跟他海角天涯一辈子流浪下去了。那个人便是她的丈夫荷西。从这情真意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三毛这次流浪可以说是最有情调,她拥有了自己深爱也深爱自己的痴心人荷西,是同荷西的婚姻生活让她体会到了人生的喜悦。

三毛流浪的意义

流浪是作为作家的三毛丰富阅历、获取人生体验的主要途径,是她寻求写作灵感、增强写作能力的生命成长过程。三毛的写作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流浪为三毛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体形式。流浪,即是三毛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也是三毛文学创作的基础条件,直接构成三毛作品的重要内容,成就了三毛的文学地位,从而使三毛成了“大家的三毛”,“永远的三毛”。

结语

在三毛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走遍千山万水,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三毛30岁的时候开始了她的流浪人生。撒哈拉沙漠、南斯拉夫、波兰、丹麦、捷克、德国、美国和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行程中,她以一个流浪者的角色,在流浪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流浪反映着她一生的追寻,她一边流浪一边写作,渴望和探寻着人生与艺术的真谛。她到许多地方去放逐自己,大家都喜欢称这样的放逐为流浪。不论是放逐也好,流浪也罢,都是三毛这一生最迷人的地方。因为她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真我,追求自己的世界;因为她不愿意在现实社会中迷失自己;因为她要用自己的眼睛和笔尖寻找最本真的自己。然而最爱的荷西走了,没有人随她流浪,随她去看看她最爱的大自然。无法放逐自己,寻找自己的她只能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于她而言,其实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虽然三毛走了,但是她留下来的旅游文学作品,以及她寻求本真的传奇一生仍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献

[1]三毛.雨季不再来.序 三毛全集[M].第583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

[2]三毛.白手成家[A].三毛全集:第一卷[C].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03.45.[4]热带的港湾——三毛对话录[A].三毛、昨日、今日、明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 [5]黄德志.试析三毛的感情历程与创作轨迹[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6]杨宗蓉.唯美的流浪--解读三毛.世界华文文学论坛[J].2009,(3):8.[7]黄佳鹂.三毛的自我放逐之旅[D].厦门:华侨大学,2005.[8]余秋雨/演讲,宇文正/记录整理(2005)。旅行和阅读。联合报,2 月17 日,1 版。

[9]曹文轩《论近二十年来文学中的流浪情结》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第二篇:《三毛全集》读后感(范文模版)

《三毛全集》读后感

起初读三毛的时候仅仅是被她在撒哈拉的故事所吸引。因为我是个很少花时间在阅读上的人,所以一篇篇的故事很适合我。于是,我是那么无意地进入那片沙漠。

偶然的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出自三毛的文字,我这才意识到我看的书也被称之为名著,这里面的语言也可以被摘录。摘录是以前我才会干的事,可是看了《三毛》那么久我都没有特意停下。因为我早已把这个过程当做是在听一位旅行归来的朋友讲述她的游记。我怎么可以打断她?

那片沙漠

生命在这样某偏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生老病死都是如此自然的事。

每个人都有一种说走就走的冲动,一个人,一个包,一张票。可是有多少人让冲动行动了?三毛踏入沙漠,就是一种倔强。

我可以是个浪子,但我的生活必须过得有收获而愉快。三毛的半生漂流过许多过,高度文明的社会,她住过,看透,也尝过,多少也受了影响。但她始终没有将心留在哪个城市,但撒哈拉沙漠不同,她说这是“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的美丽,但这儿的生活却需要付出无比的毅力。物质和精神上的大苦难概括了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面对空旷辽阔得令人恐惧的沙漠,心里产生的是无边的空白。生活突然失去了喧嚣,失去了争吵,失去了竞争,本以为可以让自己进入田园般的生活,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享受属于自己的阳光。但是,当人声再也不流动,当问候再也不频繁,尤其是当左右讯息都消失,这一切是否又过于恐怖了呢?

不过,这样的日子我还是愿意经历的,对于人生,多经历写总是好的。三毛和荷西的家安在了坟场区的垃圾场附近,这很是适合三毛,因为她有过人的勇气和拾荒的能力。三毛的沙漠,沙漠的三毛,都少不了荷西。因该说现在提起三毛人们就想起那个“大胡子”。

那段爱情

荷西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确是理所当然。

三毛和荷西没有经历山盟海誓就结婚了。他们的婚姻是自由的。要维持一段自由自在的婚姻不是容易的,那个度的把握需要双方通透的了解。荷西永远知道三毛什么情况需要他的陪伴,什么时候又仅仅是想自己走走。同样,三毛了解荷西在朋友面前希望自己很贤惠,而又真正爱她是的那些独特。

沙漠中的二人世界并没有因为失去距离而失去没=美,小小的酸甜苦辣,混淆不清,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感受爱情或婚姻,只需要对的人和一片小小的天地。

我越读到后面越是害怕,怕某一篇荷西已离开。终究是读到了,那个精神走在死亡线上的三毛,靠着对父母的不忍心才支撑下去。这个时候,死亡对于三毛来说的确是件幸福的事。但是她不能,她承诺过自己要变为一只“不死鸟”。此时的她精神已经与肉体隔离了,痛苦早已将她淹没,坐在荷西的墓碑前,我无法猜测当时三毛的想法,她与她丈夫一起“死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撒哈拉沙漠里那位美丽的中国女子与一位大胡子在傍晚开车,在海边捕鱼,在夜里仰望。回不去了,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字,三毛失去了荷西,失去一半自己。那段艰难的日子的确实过去了,但有些东西她逃不掉,过不了,几年都是无效。痛苦平淡了些,确依旧那么汹涌在深夜泛滥,涌向那个无边的沙漠,荷西一点点被淹没,她的妻子也留在那片黑夜中。你可以去看她,但她不舍得出来,因为荷西在那里。

但愿这真是解脱。

第三篇:三毛读后感

三毛读后感

《不弃》:

没有人能在世界“弃你”,除非你自己自暴自弃,因为,我们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他人。事情已经发生了,要面对的情况才是实际的。不要去想未来的事情,也不要去想前途茫不茫然,在目前来说,这不是当务之急是要使自己的心平静。学着主宰自己的生活,没有了爱人,你也有能力一个人过活。你有死的勇气,难道就没有生的勇气吗?给自己时间,不要急,请相信生命的韧性是惊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我们总是认可活着的人比死去的人更困难,翻了一个页面,却又说死比生更有勇气,想想并不能挑出什么不妥之处来,可见人的思想,总是游走得那么矛盾。

《快乐》:

比较快乐的人生看法,在于起床时,对于将临的一日,没有那么深沉的算计。完全没有缺乏的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快乐了。快乐是一种等待的过程。突然而来的所谓的“惊喜”,事实上叫人手足无措。一般性的快乐往往可以言传。最深刻的快乐,没有可能使得他人意会。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的。快乐是不堪问的鬼东西,不相信,请问自己三遍,我快乐吗?快乐是另一种一件国王的新衣。这一回,如果国王穿着它出来游街,大家都笑死了,笑一个国王怎么不穿衣服出来乱跑呀!

—————对于最后那句话,我读了很多遍,想了很多遍,可是仍然不理解三毛蕴刻在其中的深意,而为什么这一次大家都会嘲笑国王的新衣了呢?原来我真是个如此浅显的一个人,文字对于我来说虽然视若珍宝,却惜终只是倾吐自己的烦闷而已,因为孤独……

第四篇:三毛 读后感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前天晚上把《撒哈拉的故事》看完了,很喜欢,不过很可惜,没有记一下就给还了。有一些感受......1:自己好落伍:看这本书的一星期时间里,同学见了都说:“我看过了,不错,好好看。”想起郭敬明17岁写《爱与痛的边缘》时都看过那么多人的书而且有许多自己见解,他对三毛好像是这样说的‘曾经有段时间我迷三毛迷得紧。不为别的,只为只身跑到沙漠的神经质。那时候娶一个像三毛一样的女子为妻然后一起远行成为我最大的梦想。但它高高在上地悬在我的头顶使我不得不仰望,在脖子酸痛的同时让我明白:它遥不可及。’想着自己太亏了,小时候不知道看书也没有条件看,如今狂补着涉猎各类书籍却觉得有些晚,因为此时的记忆力真如老徐那样:记得特快忘的也神速。

2:羡慕三毛: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父母:有着健康的身体、聪敏的头脑,使孩子从小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即使在三毛成家后仍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一心爱着孩子教育很好并不约束孩子成长,试想有多少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一辈子随自己性情流浪。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朋友:什么叫真朋友?就我的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共分享共患难的朋友,当你在尖峰时并不急于沾取你的光芒,当你在低谷时又能给予帮助关心。而三毛交到的都是些真性情的朋友,不舍得她到沙漠受苦,但真要去了就尽力寄些所需东西,急人之所需雪中送炭都不夸张,即使是那些追求三毛的男性朋友,亦给予尊重和帮助(我始终认为男女朋友间应保持尊重,底线很重要)。

羡慕三毛有那样的爱人:荷西!怎样说他呢?看这本书,就觉得越看越喜欢荷西,最后就觉得以后找人过一辈子的话就找这样的。

a:他是如此的爱三毛:他爱三毛矢志不渝,小时候就对三毛讲‘从小的愿望就是娶三毛为妻’;他爱三毛一辈子为了她可以牺牲一切:撒哈拉沙漠,这是怎样的地方?稍有常识的人就会知道这里的气候、物质上的贫瘠,更不用说风俗不同宗教不同......有多不同?你能想象那里人几年不洗一次澡甚至许多人一辈子不洗澡;你能想象那里人不知道自己几岁,女孩子8——10岁就要结婚;你能想象那里还有《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如汤姆命运的黑奴买卖。我觉得不可思议。而就是这样的环境,荷西听说三毛坚持要去时不笑话不阻止更不拖累,默默的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了事,安定下来,等三毛单独去非洲时好照顾我。他知道三毛是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不会改变计划的。前一段看《传闻中的七公主》迷上雪七和小跟班的爱情,小跟班也是为了雪七自愿到战争下的伊拉克,当这种只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场景切切实实摆在我面前时,亦真亦幻,让我着实感动了一番。

b:善良:让沙漠人搭便车,和三毛一起帮助哑奴,成为撒哈拉威人的修理匠工匠。

c:信任:对爱人的信任,对朋友的信任。

d:负责:少说,多做,将一切付诸行动中。

e:孝心:当他们刚到沙漠时那样的艰苦条件,荷西坚决不用三毛父母的钱说:“给父母养老,你的父母以后我们离开沙漠,安定下来了,都要接来。”他了解三毛的孝心,自己也是绝对的孝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白手起家。

f:稳重,男人味: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时绝对不会儿女情长但也尽量不让三毛受苦;当遇到危险与困难时会第一时间保护三毛;当发生战乱时也没有优柔寡断,马上投身大义之中,但会冒生命危险抽身安抚安排三毛。这样的男人总是理智的给你踏实安心的感觉。

g:可爱:但要相信f并不代表荷西没有情调,他会搞浪漫、会调皮。和三毛抢车、捉鱼.....可爱极了。

h:爱国、是非分明:我很感动的一点就是当荷西的同事讲:“殖民主义又不是只有我们西班牙,人家香港的华人,巴不得讨好英国,这么多年来,唯命是从,这种榜样,沙哈拉威人是看不见,我们是看得见„„”时荷西的愤怒,绝对的明辨是非。

说不清楚荷西还有哪些优点,总之他的言行证明了这样的男人值得爱,也无怪乎三毛讲她的男朋友中只有荷西没有车,但荷西与她最合适;无怪乎三毛给父母信中说自己并不十分爱河西但当荷西意外失事时痛不欲生并写过文章荷西我爱你。

越写越觉得像雪七和小跟班,哦不对,是雪七和小跟班像极了三毛和荷西。不知道《传闻中的七公主》的编剧是不是看过三毛的小说来的灵感改编成这样的电视剧。哈哈,不管怎样,都让我喜欢。

3:敬仰三毛:

我不怎么真心说这个词的,敬仰的对象太神圣了,举个例子我敬仰周总理。所以说在此真心说敬仰三毛说明真的很喜欢、佩服她。

我也不多举例说三毛那些和荷西共同的优点了,比如说善良、孝顺、正义、信任、宽容、爱憎分明......不举例并不代表我的偏向,只是许多例子都是重复的。只想告诉大家三毛的这些优点比荷西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男女有别,他们做事的方式、感情的表达上有所区别。

他们很重要的一点区别也是我佩服三毛的很重要一点是她的博学,文学我就不用说了,三毛是辍学生,但三毛有一句经典的话:学校可以滚,但书不可以不读。听听三毛读的书:天文、地理、妖魔鬼怪、侦探言情、动物、哲学、园艺、语文、食谱、漫画、电影、剪裁,甚至于中药秘方、变戏法、催眠术、染衣服„„混杂得一塌糊涂,她是那样的兴趣广泛,所以对于三毛的悬壶济世、将饭做成中国饭店、将撒哈拉的屋子设计的如画报似的美丽......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就是三毛的好奇心、大胆、冒险性、机智,天哪,看着生动的沙漠观浴记、荒山之夜就能感受到这些特性。太佩服三毛了....好了,暂时就想起这些,觉得三毛的一生真是精彩,我也只有羡慕敬仰的份了。在我看来,人生有这样的亲情、友情、爱情足矣,有这样的人生经历足矣!

第五篇:读后感,关于三毛

《三毛情缘》

胡阶庆

这本书留给我对童年太多的回忆,几十年过去,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步入中年,这本书始终伴随我,随时给我启迪和教化,让我体悟人生,感受生命,品尝幸福,读后感,关于三毛。这本书就是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选集》。

在童年,初次得到这本书时印象特别深,一个秋天的下午,父亲到代代红幼儿园接我,一只胶皮小鹿和一本《三毛流浪记选集》成了我的礼物。这远比代代红的蒸饼儿、肉龙和稀粥有吸引力。尤其是那本书,封面上可怜的三毛羡慕着羊妈妈的“舔犊真情”。封面背景以黑色为主,更突出人物形象,同时也表明三毛生活的时代。

在书中,大多是四格或六格的漫画,根据主题,每组漫画都有四字词语的标题,那样精炼、简洁,无须太多的文字解释,足以将几幅图片概括清楚。童年,我就基本能看懂漫画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这种漫画形式适合儿童阅读,许多画面和故事留给我许多的想象空间。因此,“三毛”会成就孩子们自由想象的天性,同时还会增加孩子们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记得儿子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每逢放假,我都会让他在作文本上将新版本《三毛流浪记全集》的漫画图片“翻译”成文字,除了让他锻炼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力以外,还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旧社会贫苦孩子们是怎样度过童年的。我小时候读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没有太多的问题,这似乎也表现为我与那个时代的接近,儿子与三毛时代确实产生了较大的代沟。那个时代的一些物什、景象与现代天壤之别,因此,我们成了儿子走进三毛心灵,回顾“当年”岁月的讲解员和“导游”。孩子通过欣赏《三毛流浪记》,不仅增加了想象力,还学习了四字词组,锻炼了看图写话能力,最可贵的是能使孩子通过今昔对比感受当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教育。有时我在想:被动漫产品占领头脑的孩子们,有谁还会买一本“三毛”去读一读,又有那位家长在电子时代会用这种“古老”的读书方式给自己的孩子推荐“三毛”呢?

从小结下的“三毛情缘”一直到上学期间都未了断,直至今日,自己的儿子已经过了读“三毛”的年龄,可是我一直没有割舍对“三毛”的这份情感,读后感《读后感,关于三毛》。对三毛的品读,更多的是品读世事与人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喜怒的不同读起三毛来,感受都不一样。

参加工作之后,我收藏了好几种版本的《三毛流浪记全集》,在闲暇的时候,在忧伤的时候,在欣喜的时候,在无奈的时候,总是有三毛与我相伴,直到今天。是三毛给我自信,让我知足,叫我对生活充满阳光心态。

看!三毛来了:

《美梦幻灭》——旧社会,三毛从家乡来到“灯红酒绿”,到处有香喷喷米饭可吃的上海,真的到来时,旧上海的军警正在镇压“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小三毛的梦破碎了,饥饿依旧伴随。我们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感觉很幸福,当时购买各种东西都要票证,现在看来是一种“限制”,在当时确是一种“保证”。粮票、肉票、糖票、油票、酒票……当今成为收藏的宠儿,当年却是必须,票证保证了每个人都能吃上饭,这比旧社会三毛衣食无着落,贫困交加强上百倍。现在读起这一段,想的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往往梦想和现实落差很大,人,应当知足。

《弹簧门外》——初到旧上海的三毛,没见过弹簧门,在商场门口被弹簧门重重地弹倒在地,可怜的他无可奈何地流着眼泪。小时候看到这一段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家门口副食品合作社的景象。虽然合作社里没有漫画里画的通透的玻璃窗里面诱人的烤鸭,但有美味的糖果和同样诱人的酱制品。看到这一页,总有自豪,不仅合作社的弹簧门自己会开,而且,比三毛更强的是,有时还可以吃一次弹簧门里卖的火腿肠。小时候的想法总是稚嫩,现在读这一篇,是在想:无论什么时候,人是要接受新鲜事物的,如果不学习,不愿接受新事物,就会被新事物捉弄,就象弹簧门将三毛弹倒在地一样,因此要向年轻人一样尽量接受新鲜事物。

《一得一失》——三毛为吃饱肚子奔波,他向伙伴学习卖报纸,从报馆取上报纸,飞一样跑向人群,就向《卖报歌》里唱得那样,不等天明去卖报……这一次,三毛真的挣了钱。当他兴奋地数完钱之后才发现,一双鞋的底子已经磨破,这才是得不偿失。童年时,总是可怜三毛,那么瘦小,穿着短裤奔跑,太辛苦了。当时认为那不是一个孩子的职业,他要是上学多好呀。现在想起来,很是可笑,如果能上学,三毛多么渴望读书呀。人道中年,读到这一篇,恍然大悟,别说三毛,何人不是如此:人世间为名争;为利争,争来夺去,得不偿失,一场空,莫如随缘,莫如放下心灵的包袱,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

三毛,可以解读的人生况味太多,不要以为这本书是少儿读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你的心灵有多深、多宽,对三毛的理解就有多深、多宽。三毛的世界就是人世间千奇百态的世界,三毛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经历,这种“经历”不是同样事件的经历,而是喜怒悲哀、欢乐与痛苦的经历,是一种“感受”的经历。

三毛的哲学就是人生的哲学、人性的哲学、社会的哲学。读懂“三毛”,你就读懂人生这个大命题。世间百态,各色人在这本书中都有描绘,那是一种社会存在,有善良,有丑恶,有欢喜,有忧伤,有艳阳高照,有晴空霹雳,有雷雨交加,这就是生活。

能和三毛交朋友是件幸事,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能感受幸福,都能稀释忧愁,都能化解怨恨。快从故纸堆中寻觅《三毛》吧,最好是那种早年的版本,在泛黄的册子中洞悉人世喜悲之常态;享受人生知足之快乐。

下载关于阅读三毛书籍读后感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阅读三毛书籍读后感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毛读后感

    三毛读后感 篇一:三毛>读后感室内的暖气开地太足了,整个人好像受到了巨大的压强一样,安静地仿佛在等待一根针的坠落。蓦然,仿佛听见了一声从远方来的呐喊,澄澈,干净。昨夜的雨,淅淅......

    三毛悲(读后感)

    三毛悲(读后感)2011年9月3日星期六 “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寻找生命的真善美;一个有灵魂的精怪,以千山万水走遍的豪情,惊天泣地的爱情遭遇,引出了无数传奇故事,......

    《三毛从军记》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三毛从军记》这本书,里面讲了三毛想当兵打鬼子,可是征兵处的长官嫌他年纪小,不肯收留他。三毛灵机一动,踩着高跷,穿好长衫,戴上礼帽,假扮成大人的模样,在一次来到征兵处......

    三毛读后感作文

    三毛是我们喜爱的漫画人物,我们觉得发生在他身上的每一件事都很好笑 ,但我觉得不好笑,反而觉得是可怜,三毛读后感作文。因为在饥寒交迫日子下才会做出那样忍俊不禁的傻事。首先......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 《三毛作品集》读后感1 几个月来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我实在很想写一写三毛。三毛的前期作品有种奇妙的力量,让我无论在什么心境下去......

    三毛传读后感

    在看完这部三毛的传记后,我心里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被那个用生命生活的女人深深地震撼了。说实话,我看三毛作品很少,《沙哈拉的故事》没翻几页,《稻草人手记》买了没翻过,《雨......

    三毛系列丛书读后感

    三毛系列丛书读后感韩升科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流浪,一群人流浪的故事最初接触三毛的作品源自于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一篇《沙漠中的饭店》,文中描述的是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三......

    三毛优秀读后感

    篇一:三毛读后感室内的暖气开地太足了,整个人好像受到了巨大的压强一样,安静地仿佛在等待一根针的坠落。蓦然,仿佛听见了一声从远方来的呐喊,澄澈,干净。昨夜的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