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沁源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沁源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局7月2日通知要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省、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我中心对全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现有各类中小企业3313个(含个体工商户),其中民营企业1013个。按行业划分,煤矿企业31个,焦化企业4 个,建材企业76个,农副产品加工及养殖、种植类企业72个,其它企业830个。按规模划分,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16个,小型企业47个,微型企业931个。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3个。全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9373人。
一、全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现状
2012年,我县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多元化的趋势。工业产业方面,一是继续以煤焦工业为基础,着力提升传统产业,以夯实煤炭主业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循环产业链条为依托,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矿井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利用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着力形成“煤电材、煤焦化、煤气化”等循环产业链;二是积极发展新型能源,着力开发自然能源、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太岳山国电风力发电项目、煤层汽发电开发项目;三是着力实现有色工业新突破,积极向非煤矿山产业发展,引进双40万吨铝镁阻燃剂项目、20万吨陶粒支撑剂项目。四是进一步丰富建材产业门类,丰富新型墙体材料品种,增加具有沁源特色的建筑文化底蕴;五是农业产业化门类丰富,特种畜禽和花粉虫养殖及食用菌、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较为活跃,荞麦方便面、野山珍系列产品、地方土特产品加工得到有效开发,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宏观产业规划不够到位,有组织的规模化发展意识不强,自主研发产品的意识仍然不足,开发潜力产业的思路还不宽,各类产业基本上还局限于现有的资源环境和自然和人文环境,突破性发展的项目明显短缺,“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和勇气还很不足。
二、传统产业发展现状
煤焦行业是既是我县最传统的产业,也是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其中煤炭产业经过一系列关井压产、资源整合,由原先的149个煤矿压减到现在的31个,而产能却增加了一倍多,体现了由过去的“小、散、乱”向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有序化”的明显转变;焦炭产业经过整顿涛汰之后,压减为现在的4个焦化企业,并且向焦化工、余热发电等配套产业的循环经济方向延伸,基本扭转了产业单一的局面。好的一点是煤焦企业大都逐步规范,管理形成系统,不足的一点是下游产业开发力度仍然不够。
三、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对我县来说,非煤非电项目、新型食品和生态环保用品加工项目属于新兴产业。去年以来,我县引进了双40万吨铝镁阻燃剂项目、20万吨陶粒支撑剂项目,目前,两个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十二五”末即可产生效益。新型食品产业方面,灵空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荞麦方便面项目投产达效;农丰菇业有限公司白灵菇种植项目自去年投产以来市场一度走俏,深受广大用户欢迎,2012年企业实施二期扩建工程,同时新增了三个种植基地,也即将投入生产。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划,全县要将此项目推广到14个乡镇,争取形成一项农业支柱产业。生态环保用品方面,高山土特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苦荞夏凉系列保健生活用品始终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尽管规模不大,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可以说,我县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好,前景可观。不足之处一是企业融资问题始终是个瓶颈,例如艾拉维特有限公司因融资困难一度没有使野生系列饮品建设项目生产线投资到位;二是企业原料基地还存在困难,例如高山土特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由于当地原料供应不足,企业自有原料基地规模不大,因而短期内也无法进行扩建。
四、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工作举措和政策建议
经过对我县各类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当采取以下 方面的措施:
1、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推进和引导机制。围绕转转型发展,首先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基层政府的直接重视。近年来,我们发现在乡镇一级的政府中,普遍存在经济工作责任意识不及安全稳定工作责任意识的问题,一些乡镇普遍只重视保安全、保稳定,满足于维持现状不出事,而没有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作“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抓,从根本上没有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正确理解,有的乡镇一年中所召开的会议,没有一个是以经济工作为主题召开的。因而也就导致群众创业缺乏指导、缺乏具体政策扶持,更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引导。对于这种现象,希望通过市、县党委政府完善考核机制,促进基层乡镇对经济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
2、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服务和协调机制。中小企业服务部门服务水平和力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的好坏。近年来,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一度被压减人员编制,目前现有人员受到职数明显短缺、人员普遍老化的影响,内部职能股室功能受到很大削弱。例如有的县区服务部门,平均一个股室仅一名工作人员,而且年龄都接近退休,无论是管理知识水平,还是信息化工作技能,都远不及现阶段企业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不只是服务跟不上,就连日常事务的基本节奏都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企业的服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国家赋予我们的服务职能就很难落到实处。鉴于当前日益丰富的民营经济发展需求,我们既需要具有的更加准确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能力,更需要为企业发展开辟更加丰富的服务项目,比如商品交易信息服务、项目信息服务、人才技术服务、投资融资服务、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协作服务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较为完备的服务和协调机制。服务机制方面,我认为需要切实解决服务部门队伍不足的问题。协调机制方面,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比如我们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十分需要要与各个门类的统计部门、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必要时可以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由职能部门主要业务人员组成的经济信息收集中心、政策协调指挥中心来弥补协调机制方面的不足。
3、建立民营经济产业规划落实机制。围绕产业化发展、高起点运作,要求我们站在长远、节约、高效的角度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确定产业园区、落实园区基础保障和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形成高效运作的工作体系,进而通过规范的扶持和引导、有序的开发和发展,来加快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面对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我们各县区更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出台新政策、营造新氛围、开辟新局面,争取通过政策保障、资金激励、软环境建设、全社会动员等措施,引进更多的资金活力、技术活力、人才活力,依靠外部活力丰富产业门类、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激活县域经济。
2、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大张旗鼓地鼓励农民创办小微企业、精心组织和扶持好大学生创业工程、青年创业工程、妇女创业工程、残迹人创业工程等创业项目,着力营造“百花齐放”的创业局面。
3、切实强化融资、人才、信息、创业指导等专项服务,提升部门服务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得力助手,农民创业的精神动力、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推手。
4、着力破解服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监测功能不强、扶持手段单一的难题,积极向国家、省、市呼吁服务部门扩大服务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各级决策者进一步认识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服务部门在指导和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方面的根本性作用,以提高服务部门的职能地位,进而通过队伍建设、技术配备、机制创新而形成高效的扶持体系。
二○一二年七月六日
第二篇: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批示:“相关建议转各部门参考。”附件:《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合肥市委督查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根据市委对督查组工作的要求,组织市委督查组全体成员和市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就全市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专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并赴长沙、郑州考察学习。督查调研采取座谈研讨、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在督查调研中,我们感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宣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提高了大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合肥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亟待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健 1 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转型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县市区、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中心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街区,推进城区工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向都市产业园转型。瑶海区针对一批老工业企业即将搬迁后出现的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发展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庐阳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生态农业。蜀山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美国传奇、香港派蒙等34家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总投资50多亿元,发展目标是建成拥有10万个座席的全国重点电子商务区。包河区在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业态繁荣、高端引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积极推进“三圩”(大张圩、东大圩、牛角大圩)生态旅游建设。各个开发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和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发展。高新区围绕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双跨越,着力打造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经开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提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新站区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滨湖新区努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个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经 开区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业在该区落户和开建。各县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提升。肥西县加快推进重点园区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开发转变,产业发展由相对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同升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不大向规模扩张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肥东县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7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8.3%;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领先。“双千工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双双突破千亿产值大关,家电产能跃居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8.93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为37.4%;现代服务业引资960.6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一半,新引进大项目41个;1-11月份,服务业投资2193.69亿元,同比增长21.4%。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集聚企业253家,累计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3亿美元。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已达14家。环巢湖旅游开发强力推进,全市5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63个;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58.1%。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战略性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完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正在谋 划,高科技园区创新功能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安凯、三联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33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233个,其中国家级2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3028件、892件,同比增长32.7%、60.1%;技术交易合同额30.97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达938家,同比增长2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居省会城市前十位。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32家企业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文化融合重点实施项目10个,支持语音、动漫、出版等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团队118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62人;新引进国家4个千人计划及其投资创业团队,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3人。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统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继续强力推进,2012年,新建、续建大建设项目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滨湖新区完工和在建项目33项,工程总投资121.5亿元。长丰县高起点建设北城组团,打造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投资170亿元的世纪金源和投资70亿元的恒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2013年将全面建成营业。开发区、县区互动发展,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与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南岗科技园等,取得了发展双赢。现代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1家,其中国家级7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4.9%。4 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6.6亿元的234个生态农业项目,已完工159个、完成投资28.52亿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7%,比去年同期提高2.6百分点;肥东、长丰成为中部百强县;肥西县第3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围绕巢湖综合治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展开。《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批准实施,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在连续4年获得省节能超额完成奖的基础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7%,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巢湖、肥东等地以铁的手腕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巢湖市截止目前已关闭67家矿山、57家轮窑厂、169座石灰窑,完成3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和农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投入14.4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1212.9万平方米,其中滨湖新区绿地率达44.8%、绿化覆盖率达5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8.2个百分点;农村造林投入30亿元,完成植树造林24.4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六)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以效能的提升推进转型发展思路和举措的落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上。长丰县重点工作由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担任组长,乡镇、开发区和县直部门 5 责任捆绑、上下联动、同奖同罚,实行战役式推进、派单式分解、专题片式前后对比汇报、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实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巢湖市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全年通报批评单位30个次、通报批评个人31人次、行政免职8人、实行离岗拆迁7人、在媒体上表态发言6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形成了“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的风气,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庐江县实施“工业立市推进年”和“城市建设提升年”,建立项目推进双向约束和“五个一”制度(一名县干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时间表、一块任务倒计时牌和一份责任书),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商务等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积极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各自职能,主动服务基层,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合肥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调研中基层反映的情况,综合分析合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当前合肥推进转型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对矛盾:
一是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对于合肥来说,当前仍处在跨越赶超阶段,虽然“十一五”以来发展变化巨大,但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合肥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不仅要稳增长,而且要快增长。转型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增长。但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转型发展中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必定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有时要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上海近几年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经济增速就明显放缓(今年回升)。合肥近几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增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 6 量的提升之间仍然存在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老城区和有的开发区,受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几乎要走到尽头,转型发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即使一时增速受到影响,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合肥科学发展新优势。当前,尤其需要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各种疑虑。
二是低端产业被调整与新兴产业过程化的矛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冶金、建材、轻纺4个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转型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同时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传统产业将会逐步被淘汰。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传统产业比重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兴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许多产业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防范产业转型出现真空和断档,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
三是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与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国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去年又成为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十一五”以来,合肥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创新能力还存 在诸多不足,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规模还不大,层次也不高,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还不通畅;高新技术企业数虽居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排名前三的杭州、广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东方这样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合肥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60件,虽增长较快,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仅为杭州的16.9%、南京的21%、武汉市的29.4%、长沙的43%。科技要作为未来合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经济加快转型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不少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说,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多头监管和条块分割没有根本改变,基层对行政审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市场体系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培育的发展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对牵动性强、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有时还需要一事一议;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大多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不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特别是现行税收制度导致服务业税赋偏重,制约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机制方面,与促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五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与转型发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随着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开区反映,因 8 缺少发展用地,不少项目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专业人才;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很难招到。合肥要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而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这种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劳动就业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储备情况还远不能适应,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合肥的大量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资本的约束将是合肥转型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推进合肥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合肥目前正处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初级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合肥“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面对传统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局面,这种传统外延式发展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结构处在二产带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十一五”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能否推动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是优化合肥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因素。三是城市发展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一五”以来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1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已经具备建设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 9 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合肥实现城市转型,全面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根据对全市转型发展的督查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科学指导和引导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划,但总体上看,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各地的转型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探索状态。一要抓紧进行全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要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国内外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我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尽快编制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各个区域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确定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二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类指导。三要改进经济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把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纳入对城区、开发区、县市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挥其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 10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已具有领先优势和一定规模的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的层次。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着力发展会展、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保健、养老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三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结构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转型。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战略性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三是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我市重 点产业,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新兴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可在环境优越地段(如蜀山区山、水之间)兴建一个高级人才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高级周转住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能开展国际教育)和幼儿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在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专家、高管人员提供优惠的租用服务。可开展评选表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十大功臣”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并让“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补贴和有关保健待遇。
(四)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一要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要方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宜居、交通顺畅、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产城一体。要加快发展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上立体车库,增加公交线路和电动公交车。要增设街头公园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建设住宅小区时要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镇级市,增强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让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民。在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规范进行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安心进城入镇。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建设美好乡村。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 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动力塑造保障经济转型。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创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招投标等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开放提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落实为关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各类投资投向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三要民营突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造力。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关键性战略,全面清理现有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产业园和县市工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台,支持民营经济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生态建设深化经济转型。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要确立以转型保障生态 13 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的理念,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大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力争通过3-5年能力,使巢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和最美丽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绿化大会战和农村植树造林。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生态廊道,在环巢湖边岸集中造林,在农村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塘坝、农田林网绿化。要进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治污改造或关停并转。要严防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合肥。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12月)
第三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我们怎么办 ”
活
动的调
研
报
告
日期:2012年4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增强我镇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上来,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活动。
活动期间,学习了县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刘景堂县长的讲话,开展了分小组讨论活动,进行了学习笔记大比拼,再根据自身所得书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经验。经调研,一致认为杨家圪坮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对于全镇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稳定、政府职能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值得长时间、大范围内继续实施,对激励每个人都有积极作用。
一、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的必要性
回顾过去的奋斗,我们深深感到,全镇最为深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最为直观的变化是乡镇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最为可喜的变化是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最为珍贵的变化是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形成。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不发达的基本乡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压力仍然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着观念不新、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对全镇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就显得尤为必须。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要转换,工作作风必须要转换,发展环境必须要优化。学习各种政策措施,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发展标杆、提振民心士气,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说干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良好作风。
二、政府在经济加快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带头作用 做好统筹规划。对接全镇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各类园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前瞻性地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领导分工联系制度,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研究制定目标,并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对有关部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其成效适时开展督查。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继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要素价格市场
化改革。做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登记和交易试点工作。运用土地、资金、能源、环境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杠杆,调节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加大资金支持。围绕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和人才引进培育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各产业部门专用财政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创新金融载体作用。
完善为企服务。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发挥中介组织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转型升级大平台建设,努力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转型升级。
二、对于我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到来的建议
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个岗位在职人员认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发展大目标,思考自己该如何采取措施实现这个目标。因而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仅如此,还应该注重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我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苹果和红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加快发展。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强、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方法。夯实责任,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为建设开绿灯搞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我们历经了第一个五年打基础、求实效,第二个五年加速度、提水平,现在正进入促转型、上台阶的新阶段。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宣城的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奋力谱写杨家圪坮镇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篇:转型发展理论调研报告
推进河南煤化集团和义煤的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两个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强强联手,不仅涉及到河南煤化和义煤集团两个集团公司的发展大计,而且涉及到我们全省煤炭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我们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涉及到我们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新义公司的安全副总经理,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把认识提升到持续发展上,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得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绝不辜负领导的重托,社会的期望。
此次战略重组,是加快培育亿吨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煤炭产业的需要。通过战略重组,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使我们有机会、有平台,在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大作为。
此次战略重组是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转型升级是河南煤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势而行、借势发力、加快转型,赢在转折点,赢在制胜未来的主动权,统筹两大集团生产基地和项目建设,优化现有存量和发展布局,促进优势互补和集约发展。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在深度融合阶段,作为一名义煤人,我们要积极做到帮忙不添乱、主动解难不添优,对深度融合不利的话不说、不利的事不做,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实际行动坚决支持集团公司做出的重大决策,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整体部署,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转变思想,主动融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转变角色,及时沟通,使义煤集团的各项工作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向、同力,起到融合倍增效应,促进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稳定运行、稳步发展。
两大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后的第一次经济分析会议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任务,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深入开展“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确保全年各项目标的完成。这是大集团的要求,更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这不仅是对我们义煤广大干部职工的一场考验,更是一次考试。
作为新义公司安全副总经理,我首先要以此次战略重组为契机,把自己放在集团公司发展的总体框架中去反思、审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自我加压、自我充电、自我提升,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压倒一切的突出位置。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这个基础,做到思想上真重视、责任上真落实、管理上真到位、追责上真较真,硬起手腕,黒起铁面,以铁的纪律、铁的制度、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坚决维护义煤集团安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积极学习宣传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度融合指示精神,严格落实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各项管理规定,积极参与“两级机关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民主生活会”活动,认真开展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定准位置,端正态度,戒骄戒躁,深入服务,为企业战略重组实现1+1>2倍增效应扫清思想上、行动上的障碍,为深度融合,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
三、我将站位全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的关键时期,我将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大目标统一职工思想认识,用集团公司的落实措施激发干部职工的斗志,把精力集中到河南能源的决策部署上,把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的任务上,满怀信心迎接新的胜利曙光。
临近年底,我将做好本职工作,强化安全管理,深入一线,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关键时段,督促公司扎实开展百日安全攻坚行动,确保“强纪律、反三违、真落实”活动月取得实效,确保安全包保部室、干部关口前移,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安全督查不间断、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无盲区;加快与集团公司“双基”管理无缝对接、加快推进质量标准化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切实打好年底安全攻坚战。
第五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调研报告xxx2014
“深化改革图振兴,转型发展创大业”大讨论的调研报告
贮木场于海军
从今年4月1日开始,森工将停止商业性采伐,这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些重大战略举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立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的必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着重思想观念上要有转变、在工作思路上有所转向、在产业形态上有所转型。
一、对照森工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深化改革图振兴转型发展创大业的新内涵
1、认清当前形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搞好贮木场工作。要充分认清当前形势,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树立大局意识,确立长远思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迎难而上抖擞精神,而不能抱着大木头不放手,不能面对停伐感到茫然无措。摒弃国家给钱过日子的“等靠要”思想,发扬贮木工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大无畏精神,趟出一条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2、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不转不行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贮木场是我局的钱袋子,木材是我局主财源。贮木场职工也已经习惯了围绕木材生活。面对全森工停止商业性采伐,我们不转不行,国有林区改革摆上重要日程,我们不改不行。当务之急,认真学习森工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入实施“四八四三”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在森工停止商业性采伐后,贮木场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实现管理创新,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二、贮木场的问题不容忽视
1、整体水平较低。
贮木场一直以来都是靠为林业局贮存木材生存,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场内有一条国有铁路通过,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场内土地内留有大量的树皮,土壤没有进行改良之前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场内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汛期在容易形成内涝。
2、职工群众对待转型发展认识不强。
多数的职工群众不愿放弃干了一辈子的工种,思想保守、单一固执。对待转型发展没有充分心理准备,还没有建立起自主就业自谋出路的观念,等待林业局、贮木场安置政策。
3、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
转型发展不能过度依靠招商引资和租赁土地来拉动地方经济,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长远眼光,不可目光短浅搞短期行为,损害百姓的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涸泽而渔、杀
鸡取卵。
三、转变观念推动贮木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工作
1、广泛征集意见,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多种经营工作开展。
多向职工群众征集意见,走出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职工群众是推动转型发展的主体。转型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既定目标,职工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推动转型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职工群众问计,查找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听职工群众的意见,改进转型发展措施向职工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职工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职工群众来评判。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来推进转型发展。
2、抓好多种经营工作,加快贮木场转型发展进程。
贮木场探索开展多种经营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林业局全面停止商业性木材采伐,贮木场也将进行彻底的经济转型,种植、养殖要由之前的次要位置提升到主要位置上来,要充分利用好贮木场现有的场地、国有铁路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