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
——东坪乡林业转型以后的几点思考 ?
东坪乡位于资兴市东南端,地处**、粤、**3 省交汇处,东邻**县,南接**县。人口 3950 人,辖区总面积 147.3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19.2万亩,耕地面积 3956亩;活立木蓄积量为584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9万亩,生态公益林1227.3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9.82%,是我市的重点林区乡,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质源。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林业经济历来是我乡林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对东江湖水源源头重点保护的相干法律法规的出台,新时期林业的特点要求我们,靠树养人的历史必须结束,在保护原有森林资源的条件下增效创收,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对此,东坪乡党委政府立足“小乡也要有大作为,穷乡也要有大发展”的理念,对东坪乡林业转型以后东坪生态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1、发展现状 ?
最近几年来,东坪乡顺应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改变单纯依赖林木采伐的发展模式,以森林资源培养为基础,扩大林业发展新内涵,开发林下种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森林景观和人文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依法公道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药材、养殖家禽等。
(1)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我乡丰富的林下资源,林下培养蘑菇、灵芝、香菇等菌类的林—菌模式;林下种植药用黄柏、茯苓等植物的林—药模式。黄柏 50 亩、茯苓种植 250 亩,雪莲果种植 80 亩。林下种植菜用生姜、**椒等植物的林—菜模式。生姜种植660 亩,**椒 100 亩,根据林下经济范围性、可操作性、效益最大化的特点,推行发展立体林业发展模式,使林地经济效益取得提高,实
现近期得利、长时间得林、远近结合、调和发展的产业化效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乡林下种植提供了标准样板。
2、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的发展立体养殖,加快发展林— ?
禽模式(**坪村李国旺林下土鸡养殖产业,到达 3500 羽)和林—畜模式,充分利用养蜂资源发展林—蜂模式(如新坳村坳头养蜂场利用新坳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从事蜜蜂放养,共放养蜜蜂 120 箱,每箱蜂可创利 1000⑴500 元,每一年可创经济效益近10 万元)。林下养殖的实行,实现了以林养畜(禽、蜂),以畜(禽、蜂)促林,生态环保,农民增收的目标。目前,东坪乡成立了雷公仙生态蜂蜜专业合作社,使东坪的蜂蜜品质提高了、档次提升了、销路畅通了,2012年还被**市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东坪村李国旺林下土鸡养殖产业,到达 3500 羽。同时,东坪依托本土专家前后发展石蛙养殖示范户 8 户,竹鼠养殖 35 户,蜂蜜养殖 185 户。
3、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最近几年来,东坪乡大力实行“旅游兴乡”战略,根据“畅游东江湖,掏**坪河,休闲长寿村,探密洪水山,祈福雷公仙”的思路,充分发掘东坪丰富的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东坪乡最适合度假养生的长寿文化等,高出发点计划,高级次推介。主动与**、**旅游市场对接;主动做好媒体宣扬,约请了**省摄影协会、自行车自驾游、休闲垂钓协会来东坪摄影采风,体验森林游;还屡次与**、**相干乡镇座谈调研资、汝、桂红色旅游 1 体化等,为打造特点旅游乡镇做好做足前期准备工作。最近几年,争取资金近1500 万元,架好了廖家坪大桥,拉通了东(资兴东坪)暖(**暖水)公路,让东坪对接 106 国道、厦蓉高速、岳汝高速均在 15 千米车程之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坪落后的交通局面。启
动了雷公仙核心景点大开发,争取上级部门对东坪村至周塘村 12 千米公路提质改造沙石公路,利用公路两边原始次森林打造休闲观光带,公道利用森林资源,调剂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卖点,促使东坪摆脱经济贫困。
(2)存在的问题 ?
由于林下经济是 1 个新生事物,在我乡还处于 1 个引导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努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增进了林地增效、林农增收,获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1)范围总量不大,缺少龙头带动。最近几年来,林下经济虽然获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范围较小,难以构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同时,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比较低,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差,与外界缺少有效联系,知识得不到有效更新,仍沿用传统的种养植方式,缺少有力的技术指点,生产出来的产品本钱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大众认识理解有偏差。1 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甚么两样,乃至还不如普通种养;2 是部份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少参与热忱;3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旅游经营水平有待提高。1 是旅游项目比较疏松,发展范围小,都处在早期阶段,还没有构成标准化经营,经济效益比较低。2 是旅游产品开发比较滞后,有的好产品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小。3 是大众旅游意识和观念不强,生态保护和民居的保护多是比较被动,接待水平不高。
?
3、加快发展东坪乡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
作为林区乡的东坪,要想在林业转型经济上有所突破,就要以发展森林旅游为龙头,捉住林下经济做文章。
1、发挥资源优势,举全乡之力推介旅游。东坪乡位东江湖尾部,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就必须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门路,针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要舍得拿出投资省、见效快、回报丰富的优势项目向外推介,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寻求与资兴旅游团体等旅游企业合资合作,借力发力,把东坪景点群纳入东江湖景区框架内进行旅游大开发,捆绑宣扬,通过旅游项目增进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接待,增加林下经济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宣扬力度,为发展林下经济营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扬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扬,营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照账、算效益账,展现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大众转变观念,激起广大大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忱。要采取 ?
“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扬力与影响力。1 方面,让“走出去”的大众解放思想、开辟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外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2、提升服务水平,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保障。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调和服务、构成协力。1 要弄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展开技术服务。2 要弄好资金服务。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
设。农业相干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增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银行部门要创新担保情势,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3 要弄好市场服务。依照大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商品代理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篇: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批示:“相关建议转各部门参考。”附件:《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合肥市委督查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根据市委对督查组工作的要求,组织市委督查组全体成员和市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就全市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专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并赴长沙、郑州考察学习。督查调研采取座谈研讨、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在督查调研中,我们感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宣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提高了大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合肥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亟待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健 1 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转型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县市区、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中心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街区,推进城区工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向都市产业园转型。瑶海区针对一批老工业企业即将搬迁后出现的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发展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庐阳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生态农业。蜀山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美国传奇、香港派蒙等34家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总投资50多亿元,发展目标是建成拥有10万个座席的全国重点电子商务区。包河区在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业态繁荣、高端引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积极推进“三圩”(大张圩、东大圩、牛角大圩)生态旅游建设。各个开发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和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发展。高新区围绕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双跨越,着力打造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经开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提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新站区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滨湖新区努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个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经 开区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业在该区落户和开建。各县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提升。肥西县加快推进重点园区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开发转变,产业发展由相对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同升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不大向规模扩张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肥东县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7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8.3%;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领先。“双千工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双双突破千亿产值大关,家电产能跃居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8.93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为37.4%;现代服务业引资960.6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一半,新引进大项目41个;1-11月份,服务业投资2193.69亿元,同比增长21.4%。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集聚企业253家,累计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3亿美元。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已达14家。环巢湖旅游开发强力推进,全市5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63个;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58.1%。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战略性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完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正在谋 划,高科技园区创新功能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安凯、三联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33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233个,其中国家级2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3028件、892件,同比增长32.7%、60.1%;技术交易合同额30.97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达938家,同比增长2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居省会城市前十位。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32家企业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文化融合重点实施项目10个,支持语音、动漫、出版等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团队118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62人;新引进国家4个千人计划及其投资创业团队,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3人。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统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继续强力推进,2012年,新建、续建大建设项目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滨湖新区完工和在建项目33项,工程总投资121.5亿元。长丰县高起点建设北城组团,打造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投资170亿元的世纪金源和投资70亿元的恒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2013年将全面建成营业。开发区、县区互动发展,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与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南岗科技园等,取得了发展双赢。现代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1家,其中国家级7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4.9%。4 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6.6亿元的234个生态农业项目,已完工159个、完成投资28.52亿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7%,比去年同期提高2.6百分点;肥东、长丰成为中部百强县;肥西县第3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围绕巢湖综合治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展开。《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批准实施,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在连续4年获得省节能超额完成奖的基础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7%,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巢湖、肥东等地以铁的手腕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巢湖市截止目前已关闭67家矿山、57家轮窑厂、169座石灰窑,完成3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和农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投入14.4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1212.9万平方米,其中滨湖新区绿地率达44.8%、绿化覆盖率达5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8.2个百分点;农村造林投入30亿元,完成植树造林24.4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六)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以效能的提升推进转型发展思路和举措的落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上。长丰县重点工作由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担任组长,乡镇、开发区和县直部门 5 责任捆绑、上下联动、同奖同罚,实行战役式推进、派单式分解、专题片式前后对比汇报、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实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巢湖市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全年通报批评单位30个次、通报批评个人31人次、行政免职8人、实行离岗拆迁7人、在媒体上表态发言6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形成了“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的风气,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庐江县实施“工业立市推进年”和“城市建设提升年”,建立项目推进双向约束和“五个一”制度(一名县干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时间表、一块任务倒计时牌和一份责任书),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商务等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积极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各自职能,主动服务基层,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合肥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调研中基层反映的情况,综合分析合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当前合肥推进转型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对矛盾:
一是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对于合肥来说,当前仍处在跨越赶超阶段,虽然“十一五”以来发展变化巨大,但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合肥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不仅要稳增长,而且要快增长。转型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增长。但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转型发展中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必定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有时要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上海近几年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经济增速就明显放缓(今年回升)。合肥近几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增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 6 量的提升之间仍然存在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老城区和有的开发区,受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几乎要走到尽头,转型发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即使一时增速受到影响,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合肥科学发展新优势。当前,尤其需要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各种疑虑。
二是低端产业被调整与新兴产业过程化的矛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冶金、建材、轻纺4个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转型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同时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传统产业将会逐步被淘汰。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传统产业比重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兴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许多产业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防范产业转型出现真空和断档,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
三是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与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国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去年又成为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十一五”以来,合肥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创新能力还存 在诸多不足,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规模还不大,层次也不高,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还不通畅;高新技术企业数虽居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排名前三的杭州、广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东方这样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合肥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60件,虽增长较快,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仅为杭州的16.9%、南京的21%、武汉市的29.4%、长沙的43%。科技要作为未来合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经济加快转型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不少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说,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多头监管和条块分割没有根本改变,基层对行政审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市场体系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培育的发展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对牵动性强、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有时还需要一事一议;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大多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不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特别是现行税收制度导致服务业税赋偏重,制约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机制方面,与促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五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与转型发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随着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开区反映,因 8 缺少发展用地,不少项目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专业人才;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很难招到。合肥要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而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这种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劳动就业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储备情况还远不能适应,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合肥的大量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资本的约束将是合肥转型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推进合肥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合肥目前正处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初级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合肥“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面对传统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局面,这种传统外延式发展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结构处在二产带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十一五”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能否推动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是优化合肥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因素。三是城市发展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一五”以来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1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已经具备建设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 9 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合肥实现城市转型,全面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根据对全市转型发展的督查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科学指导和引导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划,但总体上看,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各地的转型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探索状态。一要抓紧进行全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要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国内外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我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尽快编制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各个区域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确定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二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类指导。三要改进经济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把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纳入对城区、开发区、县市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挥其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 10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已具有领先优势和一定规模的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的层次。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着力发展会展、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保健、养老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三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结构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转型。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战略性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三是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我市重 点产业,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新兴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可在环境优越地段(如蜀山区山、水之间)兴建一个高级人才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高级周转住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能开展国际教育)和幼儿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在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专家、高管人员提供优惠的租用服务。可开展评选表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十大功臣”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并让“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补贴和有关保健待遇。
(四)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一要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要方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宜居、交通顺畅、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产城一体。要加快发展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上立体车库,增加公交线路和电动公交车。要增设街头公园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建设住宅小区时要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镇级市,增强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让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民。在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规范进行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安心进城入镇。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建设美好乡村。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 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动力塑造保障经济转型。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创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招投标等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开放提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落实为关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各类投资投向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三要民营突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造力。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关键性战略,全面清理现有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产业园和县市工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台,支持民营经济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生态建设深化经济转型。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要确立以转型保障生态 13 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的理念,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大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力争通过3-5年能力,使巢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和最美丽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绿化大会战和农村植树造林。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生态廊道,在环巢湖边岸集中造林,在农村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塘坝、农田林网绿化。要进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治污改造或关停并转。要严防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合肥。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12月)
第三篇: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协同省政协开展加快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通知》要求,益阳市政协及时成立调研组,就加快我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益阳市辖7个区县(市)和益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7万。其中县域单位有安化县、桃江县、南县和沅江市,县域面积9800平方公里,人口326万,分别占全市81.7%、68.5%。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作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呈现了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至2010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亿元,比上年增长率4.3%,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7%。财政总收入18.5亿元,增长37%,是2005年的2.6倍,占全市的41%,其中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9.78亿元,比2005年翻一翻,占全市的40.3%。沅江市从2005年起,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连续6年进入20强。
2、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县域GDP五年依次为212亿元、256亿元、306.6亿元、406亿元,年均增长21.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纯收入除安化外,其他3个县(市)年均增速均超过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3、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大幅提高。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6%。财政收入逐步优化,2010年县域人均财政收入达到562元,比2006年增加298元,五年年均递增20.8%;税收收入占财政比重为83.24%,比2006年提高10.08个百分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桃江、安化、沅江、南县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74、0.86、1.1、0.76吨标准煤,分别下降19.3、17、14.5、13.2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了市定目标。
4、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招商引资规模扩大,2010年县域引进内资形成固定资产
— 1 — 投资71亿元,占全市的42.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2010年完成投资193.5亿元,占全市的42%,沅江完成投资67.6亿元,总量为县域最大,安化县投资比上年增长46.3,为县域最快。非公经济快迅发展。沅江市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8.3%,桃江县民企达到113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民企16家。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相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成效明显。
(一)优化结构促转型
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动三大产业合理发展。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将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一是抓产业科学布局。按照《益阳市2004—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县域资源凛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沅江市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主导产业;桃江县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竹木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安化县跻身全国茶叶十强县,“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县的食品加工和纺织产业成为县城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二是抓园区建设。坚持“工业强市、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发展思路,始终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新型城镇化的主推力来抓,形成了以省级经开区、市级工业园为龙头,以乡镇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县域有省级开发区4个,市级工业园1个,乡镇工业小区15个。2010年,县域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税收3.1亿元,增长70%。沅江市船舶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小型船艇动员中心”,太阳鸟游艇于去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三是抓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重点,扎实推进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资水梯级开发已建成6个水电站,累计投产装机125.1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6.8亿千瓦时,年产值近20亿元。桃花江核电站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2010年,全市34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调度项目中,县域有21个。“十一五”期间县域培育产值 10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涌现了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南方水泥等龙头企业。四是抓科技创新。采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成立研发中心、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登高计划”等形式推动县域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至2010年,县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 2 — 25%。克明面业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湖南辣妹子“辣椒酱”等42家企业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26家企业获湖南著名商标。桃江尤其注重人才引进工作,2006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各类人才700余人。
2、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益阳农村土地流转总量、耕地流转率、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序均居全省前列。目前4县市流转农村土地172.6万亩,南县、沅江、桃江、安化的耕地流转率分别为42.8%、44.2%、44.4%、37.7%。沅江市草尾镇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成效显著,已流转土地34.5万亩,受益农户5.52万户。二是发展特色农业。以黑茶、竹木、蔬菜、生猪、水产、棉花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域建成优质稻米基地380万亩、棉花基地10万亩、苎麻基地45万亩、水产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27万亩、油基地菜140万亩、蔬菜基地120万亩,发展杨树300万亩、竹林200万亩、芦苇45万亩。南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桃江县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安化县被授予湖南省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功打造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白沙溪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克明面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近三年销售额年均增长65%,挂面销量全国第一。沅江、桃江建立农产品工业园,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劳动力8万人,40多万农户受益。加强对规模农业的引导,目前4县市发展各类业经济合作组织500多个,覆盖38%以上的农户。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益阳05年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坚持以乡镇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历经先行试点(沅江市)、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三个阶段。至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全部到位,财政管理体制等其它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得到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和省里的高度评价,经验向全省、全国推介。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桃江县五年完成新农村建设资金近1亿元,新建成示范村20个,桃花江示范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片,2个村被授予“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称号。
3、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茶马古道、梅山文化园、周立波故居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了安化黑茶、桃江竹艺、大通湖大闸蟹等知名旅游产品,举办了桃江竹文化、沅江洞庭渔火等文化旅游节会,向北打造以何凤山墓、“山乡巨变第一村”、屈原文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为主的山区精品旅游路线,向南打造以三国文化、— 3 — 胭脂湖、南洞庭湿地、大通湖为主的湖区精品旅游路线。2010年县域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综合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14%和21.5%。二是发展好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去年县域实现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152.8亿元,增长17.3%,占全市的58.6%。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活动,去年县域下乡销售家电34万台、摩托车4.6万台、汽车9800辆、直接拉动消费16.5亿元;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4县市累计完成1500多家农家店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消费、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十一五期间,4县市拥有房地产企业80多家,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建设商品房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沅江房价均价达2000元。
(二)扩大投资促转型
益阳是典型的外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1、积极争资立项。抓住国家扩内需的重大政策机遇,切实加大争资立项力度,在工业发展、交通建设、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争取了中央和省里的大量项目和资金。“十一五”期间,4个县(市)累计争取和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3.66亿元;投入科技项目建设资金30.1亿元。
2、狠抓招商引资。连续几年扎实开展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项目落户”为主题的招商引资年活动,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开展科学招商、实效招商,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落户沅江市;安化县引进了天工集团、紫金矿业、海螺水泥等战略投资者;桃江县成功引进了中核集团、南方建材、中国五矿等一批优势企业。“十一五”期间,4个县域单位新引进项目624个,实际到位资金近400亿元。
3、扩大金融投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连续3年开展了“金融促发展、信贷早春行”活动,努力推进“政、银、企”对接合作,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桃江县组建了建行系统第一家、湖南省第二家村镇银行——桃江建信村镇银行。2010年,4个县(市)的县域金融机构贷款金额141.8亿元,占全市的45.4%。
(三)夯实基础促转型
1、提升城镇化水平。全面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推动县城和重点镇扩容提质。沅江市两年投入10亿多元,实施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项目53个,经过几年努力,沅江市区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南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城市建设的融资力度,3年累计融资4亿多元,实施各类城建项目30多个。安化县实
— 4 — 施“北改南扩、再造新城”战略取得重大成果,县城北区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南区开发已完成投资5.7亿元。桃江县引进大汉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先后融资30多亿元,在大力改造旧城的同时,2010年启动了加快县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拓宽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沧水铺、灰山港、梅城、马迹塘、草尾、茅草街等一批重点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沅江、南县、桃江、安化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5.36%、35.74%、35.46%、24.49%。
2、加快交通建设。按照“建网提质、内外畅通”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客货站场、水运及铁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3.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428公里,其中国道165公里,省道598公里,农村公路11665公里;拥有铁路142.05公里;拥有港口5个,航道里程1429公里。洞庭湖区主要渡口都实现了“渡改桥”;完成了4个县级汽车站和36个农村客运站建设;所有乡镇和95.9的行政村实现了通达,98.6%的乡镇和75%的村实现了通畅。
3、加强水利建设。益阳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县域水利建设总投资达42亿元。加固提防河道整治,新建提防1.637千米;完成9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7处大型排涝泵站枢纽工程更新改造;完成水利血防工程项目127处;兴建供水工程457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7.4万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4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万多处。
(四)优化环境促转型
1、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湖南行政程序规定》,出台益阳优化发展环境“十不准”和整治重点项目环境“五个一律”规定;着力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严格行政审批代理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增强县域政府透明度;连续两年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抓好行风评议和机关作风评议,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进一步规范县域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决策和执法行为,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按照《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要求,狠抓绿色创建、污染减排。去年我市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35个,开展了11项环保专题行动,取缔污染企业20家,勒令整改74家。投入环保资金6.5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70个,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3、加强生态建设。利用建设绿色益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对县域内矿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不具备开采条件的资源实施保护禁采,有条件的实行公开招商,集约、有序开采;连续两年对资水流域沙石采挖进行集中整治,严惩滥挖乱采行为;加强洞庭湖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县域山体水体生态。十一五以来,县域森林覆盖率由46.8%增加到53.84%,林业用地由890万亩增加到948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由210万亩增加到460万亩,改造低产林50万亩,形成南洞庭湿地、梅山文化园、塞子笼原生态公园、会龙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建设典型。
三、存在问题
益阳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虽在加快,但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县均财政总收入和县域工业化水平等主要指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没有能与中国百强县、全省20强县相齐并论的大县、强县,沅江市虽进入了全省20强,但一直处于末位。
2、经济结构不优。经济结构是反映地域发展活力的关键性指标。我市突出表现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偏低,工业发展仍然滞后,虽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前例,但只是低基数上的较快发展,总量始终排在全省第10位左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农业企业龙头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第三产业虽上升较快,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整体规模不大。城镇化水平低,特别是县城和重点镇规模不大,功能不够完善,对要素资源的聚集和吸纳能力不强。
3、发展瓶颈制约。县域财政普遍困难,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都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收支缺口日益扩大,财力难以满足转型发展多方面的支撑。金融支持乏力,至2010年底,我市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接近300亿元,安化县达67.3亿元,金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粗放式增长方式没得到根本解决。水、电、路、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县域人才流失严重,先进生产方式、技术、管理难以在县域推广。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压力很大。沅江、南县位于洞庭湖腹地,安化是湖南的暴雨中心、干旱走廓,频发的旱涝灾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防汛抗旱物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牵制了各级干部大量精力,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4、体制机制滞后。发展软环境不优、服务效率不高等障碍依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土地流转、公共事业、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改革还必须深化。
四、发展方向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益阳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推力
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打造核心企业,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后发赶超。
1、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坚持以总量扩张为主攻方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宏观效益为中心,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构建具有益阳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支持优势领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县市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重点加快县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产业的发展,使益阳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以建材、矿冶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切实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做优做精特色产业。积极走规模化、系列化、绿色化发展道路,做精做细蔬菜、大米、面条、茶叶、水产、楠竹等特色产品,建成环洞庭湖特色工业区,建成全省最大的挂面、水产品、茶叶、大米等四大加工基地。
2、积极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县域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取得突破。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县域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年均递增10%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超过200家。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设立“鼓励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帮助已上市企业进一步提升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培育县市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
3、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各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引导协调,实现产业优化配置、功能互补,提升各类园区的承载功能,将工业园区建成为绿色发展先导
— 7 — 示范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着力加快沅江船舶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80%以上,打造多个100亿元级县域工业园区。
4、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集成创新为主要路径,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器建设,加强高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专利、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培育一批国、省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努力形成支撑益阳县域工业发展的品牌体系。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登高计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2015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率提高到75%,生产装备数字化率提高到50%。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
以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作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基础,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牛鼻子”来抓,在县市建立和完善县级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信息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土地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有效途径和方法,大力推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十二五”期间,全市耕地流转每年新增5%以上,到2015年全市耕地流转率达到60%。
2、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重点抓好粮、棉、油、茶、蔬、果、花卉、中药材、苎麻、生猪、家禽、牛羊、水产等13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建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继续做大做响具有益阳特色的“淡水鱼都”、“中国黑茶之乡”等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到2015年,县域建设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0个,示范面积250万亩;扶持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出栏生猪250万头以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县市建成一批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基地。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围绕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落实县域税收优惠、金融、人才、用地、信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资源重组、— 8 — 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加强各县市农业工业园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航母”。
4、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到2015年,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00个,覆盖60%以上的农户。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抓好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装备,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乡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网、信息、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乡镇工业合理布局、规模发展、集中处污,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村“四洁”工程,推进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改善城乡卫生面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民主管理。认真开展新农村示范片、示范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到2015年,建设农村公路里程550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5万户以上;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基本解决各县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
以调整改造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为抓手,全面提升县域服务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融合发展。
1、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益阳县域特点,打造黑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健身康体旅游、乡村旅游和梅山文化旅游等旅游“名片”。根据益阳各县市区旅游特色进行优化组合,力争纳入省内精品旅游路线,加强与周边行业组织的合作,加快旅游景点对接,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办好一批旅游节会,打造一批旅游路线,将益阳打造成为旅游观光地、休闲地和中转地。到2015年,益阳旅游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一定竞争力,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旅游城市,国内外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有较大提升。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发挥益阳区位优势,着力构建益阳湘中北区域物
— 9 — 流枢纽,加快县域商贸物流发展。支持各县市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成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提高物流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以及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力争全市城镇化率到十二五末达到50%。
1、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加速推进具有益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县城建设。根据各县城的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等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县城规划建设,精心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现代内涵和人文品位的城镇空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市交通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扶持马迹塘、梅城、茅草街等交通枢纽重点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中心重镇。注重发展市际边界城镇,着力支持平口、奎溪、高明、灰山港、南洲等沿边城镇发展,增强集散辐射功能。
2、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围绕提升城镇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规划,提升道路建设标准,加强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居民生产生活方便、安全;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应急处置等平台建设,确保城镇管理运行安全和群众安全感提高;进一步提高城镇经营水平,注重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至2015年,各县市将完成给排水管网改造配套、污水处理、城镇道路拓建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五大工程”。
3、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使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即中心城区包括赫山、资阳、高新区的经济体;“两翼”,即桃江、安化组成的山区经济翼,沅江、南县、大通湖组成的湖区经济翼。未来围绕“一体两翼”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以组团发展为主要模式,以经济带建设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区域之间协同发
— 10 — 展、良性互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严格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统筹谋划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确定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主要任务、基本目标,逐步形成合理有序、持续高效的主体功能区。至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6.8万亩,单位土地生产总值达到1000万元/平方公里以上。
(五)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绿色益阳
节约、综合利用能源和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促进工业生产清洁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积极对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省里12个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科学制定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引导食品加工、棉麻纺织、服装鞋帽、有色金属、竹木加工、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及产业高端伸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扶持船舶工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推进桃花江核电工业园和资水梯级开发,打造低碳核电工业园和水电工业走廊。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科学制定减排计划,继续抓好造纸、苎麻、化工、水泥建材、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整治。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完善现有六座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逐步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逐步淘汰、关闭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继续抓好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与运行。“十二五”期间,县域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数均要完成国、省下达目标任务。
3、加快建设绿色益阳。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着力抓好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实
— 11 — 施退耕还林、林业血防、长江防护林等八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全民护林,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航道整治,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加大资江流域益阳段和洞庭湖综合治理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以环保、生态、绿色为主题,积极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主题创建活动。注重对山体、水体资源的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再造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未来五年县域累计人工造林150万亩,低产林改造20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000万立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六)着力改善民生民利
大力实施增收富民、促进就业、社保救助、教育均衡、人口和健康、文化普惠六大行动计划,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民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到2015年,各县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化和体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县域公平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五、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市域、省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应在更广的范围内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谋划、整体布局、统筹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请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协从宏观指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对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建立更加科学、符合各地实际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一是把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四化两型”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化、量化,形成可以考评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二是考评不可只注重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应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三是根据各县市的资源禀赋、历史定位、区位特点,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考核对象的差别考核评价体系。如发展工业对拉动GDP和财政增长效果最明显,而益阳环洞庭湖的南县、大通湖区区位较为偏僻,发展工业没优势,但两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高成本生产、低效益运行困境现实中,两地为应对经济发展压力,不得不拿出很大的精力抓工业,但又无法同工业强县竞争。对于这类特色鲜明的县
— 12 — 域经济发展评价尤其要科学,建议对这类县域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使其专心致志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2、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赋予县域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继续推行好省管县财政体制基础上,按照扩权强县、权责统一要求进一步精减行政层次,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迅速准确传达县市,让县市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计划,申请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资金,审批经贸、税收、建设、土地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限。二是切实增强县域政府的财力。合理运用“分税分成”税收政策,让县级财政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对于“保存量,分增量”的财政措施,应有条件的降低对县级地方税收增加的部分行业的税收(如金融地产业税收)。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上级财政应尽可能多承担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县域社会事业支出。重视发挥县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县域公共财政体制,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规范地方财力分配与使用。三是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县域经济。利用湖南为传统农业大省的优势,用好用足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我省“三农”问题更好更快解决;利用国家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契机,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投资我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等领域。建议省里从防汛抗灾的角度考虑,以环洞庭湖和资水流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益阳“十二五”计划投资550亿元,全面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重点的交通网络建设,请求省里给予重点支持。
3、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金融是企业成长的“血液”,占县域工业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普遍性问题,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到县市设立办事机构;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整合开发地方金融资源,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信用担保公司,有条件的县市可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解决县域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4、加快城镇体制改革。深化城镇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步伐。一是向小城镇适当放权,增强镇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加强土地市场统一监管,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三是改革现行户籍政策,尽快放开县城和小城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实现县域内人口自由迁移,向重点城镇聚集,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
— 13 — 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为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四是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完全放弃土地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消除后顾之忧。
5、加快统筹区域发展。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合作。围绕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3+5城市群的有利时机,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通过省政府主导,各地方政府协同,致力统筹区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市场共建,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按同质性进行区域合作。如环洞庭湖各县(市)地域相连,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特征趋同,可以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建立环洞庭湖经济带;益阳安化和娄底新化都属山区经济,资源禀赋、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同质性较高,都自称梅山文化正宗,对这类县域应因势利导,促进合作,共同开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双赢。三是加强同域外地区的合作。利用地理、资源、发展产业相似的特点,加强同市域或省域外的地区进行合作。如益阳同江苏宿迁都是杨树主要产区,桃江同福建建瓯、浙江安吉都是有名的竹子之乡,可在发展产业、打造品牌,建立共同市场上加强联系、强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6、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具有排他性的、难以模仿的主导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了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安化黑茶等特色经济,大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益阳除黑茶外,杨树、楠竹、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应进一步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持,鼓励挖掘县域自身的特色,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优势主导产业,避免县市间趋同竞争。
第四篇:转型发展理论调研报告
推进河南煤化集团和义煤的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两个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强强联手,不仅涉及到河南煤化和义煤集团两个集团公司的发展大计,而且涉及到我们全省煤炭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我们全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涉及到我们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新义公司的安全副总经理,我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把认识提升到持续发展上,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得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绝不辜负领导的重托,社会的期望。
此次战略重组,是加快培育亿吨级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我省煤炭产业的需要。通过战略重组,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使我们有机会、有平台,在助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大作为。
此次战略重组是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转型升级是河南煤炭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重塑竞争优势的当务之急。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顺势而行、借势发力、加快转型,赢在转折点,赢在制胜未来的主动权,统筹两大集团生产基地和项目建设,优化现有存量和发展布局,促进优势互补和集约发展。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在深度融合阶段,作为一名义煤人,我们要积极做到帮忙不添乱、主动解难不添优,对深度融合不利的话不说、不利的事不做,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实际行动坚决支持集团公司做出的重大决策,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整体部署,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转变思想,主动融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转变角色,及时沟通,使义煤集团的各项工作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向、同力,起到融合倍增效应,促进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稳定运行、稳步发展。
两大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后的第一次经济分析会议明确了今后的目标任务,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深入开展“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确保全年各项目标的完成。这是大集团的要求,更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这不仅是对我们义煤广大干部职工的一场考验,更是一次考试。
作为新义公司安全副总经理,我首先要以此次战略重组为契机,把自己放在集团公司发展的总体框架中去反思、审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自我加压、自我充电、自我提升,落实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压倒一切的突出位置。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这个基础,做到思想上真重视、责任上真落实、管理上真到位、追责上真较真,硬起手腕,黒起铁面,以铁的纪律、铁的制度、铁的心肠、铁的手腕,坚决维护义煤集团安全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积极学习宣传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度融合指示精神,严格落实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各项管理规定,积极参与“两级机关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民主生活会”活动,认真开展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定准位置,端正态度,戒骄戒躁,深入服务,为企业战略重组实现1+1>2倍增效应扫清思想上、行动上的障碍,为深度融合,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氛围。
三、我将站位全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的关键时期,我将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大目标统一职工思想认识,用集团公司的落实措施激发干部职工的斗志,把精力集中到河南能源的决策部署上,把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的任务上,满怀信心迎接新的胜利曙光。
临近年底,我将做好本职工作,强化安全管理,深入一线,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关键时段,督促公司扎实开展百日安全攻坚行动,确保“强纪律、反三违、真落实”活动月取得实效,确保安全包保部室、干部关口前移,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安全督查不间断、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无盲区;加快与集团公司“双基”管理无缝对接、加快推进质量标准化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切实打好年底安全攻坚战。
第五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我们怎么办 ”
活
动的调
研
报
告
日期:2012年4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增强我镇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镇党委镇政府中心工作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上来,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活动。
活动期间,学习了县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刘景堂县长的讲话,开展了分小组讨论活动,进行了学习笔记大比拼,再根据自身所得书写心得体会,相互交流经验。经调研,一致认为杨家圪坮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对于全镇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社会稳定、政府职能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值得长时间、大范围内继续实施,对激励每个人都有积极作用。
一、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活动的必要性
回顾过去的奋斗,我们深深感到,全镇最为深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最为直观的变化是乡镇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最为可喜的变化是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最为珍贵的变化是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形成。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不发达的基本乡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压力仍然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着观念不新、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对全镇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就显得尤为必须。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要转换,工作作风必须要转换,发展环境必须要优化。学习各种政策措施,以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发展标杆、提振民心士气,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形成说干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良好作风。
二、政府在经济加快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带头作用 做好统筹规划。对接全镇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实施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和各类园区发展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前瞻性地规划并建设一批能源、交通、物流、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落实领导分工联系制度,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研究制定目标,并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对有关部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其成效适时开展督查。
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继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要素价格市场
化改革。做好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登记和交易试点工作。运用土地、资金、能源、环境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杠杆,调节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加大资金支持。围绕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重大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和人才引进培育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各产业部门专用财政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创新金融载体作用。
完善为企服务。完善产业指导信息发布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发挥中介组织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转型升级大平台建设,努力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转型升级。
二、对于我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到来的建议
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各个岗位在职人员认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发展大目标,思考自己该如何采取措施实现这个目标。因而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注意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仅如此,还应该注重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我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苹果和红枣。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加快发展。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强、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方法。夯实责任,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为建设开绿灯搞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我们历经了第一个五年打基础、求实效,第二个五年加速度、提水平,现在正进入促转型、上台阶的新阶段。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宣城的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奋力谱写杨家圪坮镇科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