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1:3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第一篇: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与黑河市被定位为生态旅游类城市。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业是最具发展基础、产业优势和竞争潜力的支柱产业。经过近几年的景区建设,生态旅游业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格,但随着旅游散客化、自助化和差别化时代的到来,旅游发展面临更加开放的环境,大兴安岭生态旅游留不住人、挣不到钱的瓶颈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经过对全区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资源储备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抓住政策机遇,调整开发与管理方式,重新构建旅游发展的理念和思维,促进生态旅游实现产业化是林区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业发展概况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业取得显著的成就,2013年旅游总收入实现35.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3.9%。尤其今年一季度,在实体经济大幅下挫的情况下,旅游收入依然保持8.0%的速度增长。

(一)生态旅游品牌已经形成,产业档次不断提升。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旅游在整合优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神州北极村”和“中国龙江源”的旅游品牌。一是旅游资源实现优化整合。目前,大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53亿立方米,有林地、湿地面积分别达到679.5万公顷和153.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过81.37%。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类型自然保护区30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处,总面积72.0万公顷;省级保护区5处,总面积34.09万公顷;地级自然保护区20处,总面积75.82万公顷。大兴安岭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深入挖掘特色冰雪、神奇景象、民俗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构建以加格达奇为集散地,以漠河为目的地,以加漠公路为主干线的两点一线发展框架,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寻古、体验、觅源为一体的兴安旅游体系。二是旅游品质和档次大幅提升。近年来,紧紧围绕“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和“中国野生蓝莓之乡”主题形象,充分发挥生态区位,界江冰雪,历史文化等比较优势,通过建设神州北极休闲区、图强百环森林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突出特色,打造核心景区品牌;通过建设大兴安岭寒温带植物园、北极圣诞村、鄂伦春民族风情园等项目,不断开发找北、森林湿地、民俗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建设和完善信息服务,开发冷水鱼、山野产品等旅游菜系及野生饮料,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黑龙江卫视等媒体和举办北极光节、国际冰雪汽车拉力赛、国际蓝莓节和山特产品交易会等对外宣传手段,不断提高我区旅游产品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份额。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已获得“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

目的地”、“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中国十大冰雪旅游胜地”和“中国最令人向往的20个地方”等称号。

(二)旅游服务逐步专业化,接待能力明显提高。随着旅游产品的丰富和成熟,生态旅游的接待水平逐步专业化,旅游人数规模空前。一是旅游机构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以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为着力点,着重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和提高服务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市场管理和监督,旅游业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边境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27家,导游165人,人均接待能力达到503人。2013年旅行社接待国内外游客8.3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4010人次,国内游客7.9万人次。二是吸纳游客的能力大幅提升。第三次经济普查初步统计,全区各类住宿业单位43户,从业人员达到1618人。其中星级宾馆10户,客房数858间、床位达到1624张。住宿业个体户达到1762户。各类餐饮业单位30户,从业人员为247人。餐饮业个体户达到577户。2013年,全年共接待各类旅游者380.3万人次,同比增长8.0%。

(三)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旅游产业作为大兴安岭发展的朝阳产业,正在成为实现生态发展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一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森林生态旅游的崛起成为大兴安岭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带动了住宿、餐饮、物流等林区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林区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成为林区经济转型的新动因和重要抓手。2013年旅游总收入实现35.9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9.94万美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近五年,全区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6.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20.7%。二是成为吸纳林区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业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伴随着全区旅游业的强势发展,辐射相关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吸纳从业人员逐渐增多,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013年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到3200人,近三年,年均增长达到8.6%。

二、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意识不足。旅游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尤其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上,更多的是重视门票的收入,其实在旅游产业中,门票收入仅占旅游产业收入的极小部分。目前旅游产业化发展比较先进的做法是取消门票,实施无障碍旅游,吸引游客和旅游经济要素向景区聚集,通过旅游要素流动所产生的旅游消费及相关商品生产销售活动,促进景区内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大旅游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地区旅游及相关经济发展。

(二)产业化链条短。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发展,我们在拉长旅游产业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已开发的大多数景区中,除景区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对成熟外,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尚处于兴起阶段,“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能同时跟进,旅游产业结构处在初级产业化阶段。景区综合开发力度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完整系统的旅游产业尚未形成,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还未完全确立。

(三)产品和企业竞争力不强。从旅游产品看,景区、景点虽然数量上来了,但深度挖掘不够,无论是对文化景区还是自然景区,内涵信息的外部表达比较简单,表现手法大同小异,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仍然是北极村景区。从旅游企业看,经营手段单

一、管理方式落后、竞争意识薄弱,“小、散、弱、差”,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阶段,不适应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机遇与基础

(一)生态旅游业迎来政策、转型、环境三大机遇。一是从政策机遇看:借助《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一方面从争取接续替代产业专项的角度,争取生态旅游的项目建设,重点放在争取国家提高专项支持比例。另一方面从争取重点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的角度,全区停止商业性采伐后,生态旅游将成为我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充分利用《规划》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政策,争取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借助《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一方面推动洛古河等口岸界河公路大桥建设,加快漠河、呼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早日实现通关常态化。另一方面依托《规划》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哈尔滨——漠河铁路升级改造。从转型机遇看: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林业调查设计、采伐、运输、贮木、检验、销售、加工等一整条产业链将严重萎缩,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将成为大兴安岭林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林区经济将由完备的森林工业体系向多元的生态经济体系转变。我们应该抓住转型机遇,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使之成为提升林区形象的重要载体、成为吸纳林业工人转产就业的重要阵地、成为林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从环境机遇看: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生态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动力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且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娱乐需求得以完全释放,食品等生活基本支出在整个家庭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缩小,而对于缓解工作压力,调节生活情趣,融洽情感,亲近自然的娱乐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不断增加,为生态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生态旅游业已经形成区域文化、配套设施两大基础。一是区域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多年来,随着全区经济较快发展,形成了以黄金古道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以开发建设为核心的边疆文化、以鄂伦春民族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以自然风光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以山特产品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独具林区特色的生态文化,提升了林区综合竟争力,并成为打造林区名片的核心资源。二是景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围绕景区建设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漠大伴行公路、黑洛公路、阿加公路、西林吉至满归公路等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全区高等级公路已达2385.4公里。全区拥有各类宾馆旅店1805户,各类饭店607户。漠河机场、加格达奇机场相继开通以及贯通北京、沈阳、大连、海拉尔、哈尔滨的铁路网络,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产业配套。

四、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着力点

(一)加速推进生态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融合。生态旅游业只有与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形成紧密融合,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一是推动生态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有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依托林下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体验式、采摘式的旅游产品。积极研发、生产以林下资源为原料的特色旅游商品,提高农、林产品附加值,增加百姓收入。二是推动生态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适合林区特点的旅游装备制造业,积极推动滑雪用具、宾馆饭店用品、户外用品等旅游产品的制造。提高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和制造水平。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和工矿业旅游产品,并整合纳入旅游线路。三是推动生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核心、以商业为平台,全面推进商旅文化结合。以休闲度假、会展旅游、文化娱乐旅游为抓手,提升消费型旅游服务业。以传统和时尚的消费需求为推力,全面推进旅游产品、配套服务的升级,延长游停留时间,提升消费,增强传统消费型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二)加速推进生态旅游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我们发展生态旅游习惯向传统的方向加强力量,而不是改革创新,只有努力求变才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旅游产业化的迅速崛起。旅游业依托的是整个社会的商业组织体系和接待体系。比如游客出行前要通过门户网站和旅游频道搜集目的地住处,需要到搜索网站查询机票、住宿、餐饮等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完善景区到市区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整理现有的景区、文化、交通、住宿、餐饮等信息,通过携程、艺龙、同程、去哪儿等网上旅游代理商,广泛发布。二是借鉴知名旅游公司的成功经验做全产业链。旅游企业做全产业链是一种趋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当地都建立了综合性旅游产业集群。借鉴成功经验将大兴安岭

国林旅游公司打造成涵盖“行、游、住、食、购、娱”的全产业链。这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更主要的是建立起更具现代的企业经营模式。

(三)加速推进生态旅游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大兴安岭生态旅游向以大众化、散客化的旅游特点转变。我区要尽快适应这种新变化,加速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一是加速建立城区至景区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生态旅游公共交通线路建设,改善城区至景区的可进入条件,重点抓好各中心城镇至周边各景区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打造无障碍旅游圈,形成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景区进出方式,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和集散能力,有助于缓解旺季时“一票难求、一床难求”的窘况。二是加速提高景区吸引游客久居的能力。推出联票制。针对比较密集的景区以及主要旅游景点推出联票套餐,不仅可以延长游客观赏时间,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丰富旅游产品。有步骤地开发主题化度假产品和大众休闲度假产品,在观光型旅游产品中逐渐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实现产品的转型;加强“食、购”项目建设。推出具有景区特色的食品,建立美食广场,提高景区吸引力。可以在考虑设计景区吉祥物,并将其开发出产品,建立山特产品及旅游纪念品综合市场,既满足旅客需求,又增加收入;尝试挖掘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景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旅游资源。例如结合黄金古道、古战场等历史事实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从而让游客体验历史文化清韵。三是加速推进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突出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壮大,积极培养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素质好、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四是不断优化生态旅游服务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观念,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经营秩序,确保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篇: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

——东坪乡林业转型以后的几点思考 ?

东坪乡位于资兴市东南端,地处**、粤、**3 省交汇处,东邻**县,南接**县。人口 3950 人,辖区总面积 147.3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积19.2万亩,耕地面积 3956亩;活立木蓄积量为584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9万亩,生态公益林1227.3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9.82%,是我市的重点林区乡,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质源。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林业经济历来是我乡林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随着对东江湖水源源头重点保护的相干法律法规的出台,新时期林业的特点要求我们,靠树养人的历史必须结束,在保护原有森林资源的条件下增效创收,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对此,东坪乡党委政府立足“小乡也要有大作为,穷乡也要有大发展”的理念,对东坪乡林业转型以后东坪生态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

1、发展现状 ?

最近几年来,东坪乡顺应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改变单纯依赖林木采伐的发展模式,以森林资源培养为基础,扩大林业发展新内涵,开发林下种养殖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森林景观和人文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依法公道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植药材、养殖家禽等。

(1)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我乡丰富的林下资源,林下培养蘑菇、灵芝、香菇等菌类的林—菌模式;林下种植药用黄柏、茯苓等植物的林—药模式。黄柏 50 亩、茯苓种植 250 亩,雪莲果种植 80 亩。林下种植菜用生姜、**椒等植物的林—菜模式。生姜种植660 亩,**椒 100 亩,根据林下经济范围性、可操作性、效益最大化的特点,推行发展立体林业发展模式,使林地经济效益取得提高,实

现近期得利、长时间得林、远近结合、调和发展的产业化效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乡林下种植提供了标准样板。

2、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的发展立体养殖,加快发展林— ?

禽模式(**坪村李国旺林下土鸡养殖产业,到达 3500 羽)和林—畜模式,充分利用养蜂资源发展林—蜂模式(如新坳村坳头养蜂场利用新坳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从事蜜蜂放养,共放养蜜蜂 120 箱,每箱蜂可创利 1000⑴500 元,每一年可创经济效益近10 万元)。林下养殖的实行,实现了以林养畜(禽、蜂),以畜(禽、蜂)促林,生态环保,农民增收的目标。目前,东坪乡成立了雷公仙生态蜂蜜专业合作社,使东坪的蜂蜜品质提高了、档次提升了、销路畅通了,2012年还被**市评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东坪村李国旺林下土鸡养殖产业,到达 3500 羽。同时,东坪依托本土专家前后发展石蛙养殖示范户 8 户,竹鼠养殖 35 户,蜂蜜养殖 185 户。

3、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最近几年来,东坪乡大力实行“旅游兴乡”战略,根据“畅游东江湖,掏**坪河,休闲长寿村,探密洪水山,祈福雷公仙”的思路,充分发掘东坪丰富的森林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东坪乡最适合度假养生的长寿文化等,高出发点计划,高级次推介。主动与**、**旅游市场对接;主动做好媒体宣扬,约请了**省摄影协会、自行车自驾游、休闲垂钓协会来东坪摄影采风,体验森林游;还屡次与**、**相干乡镇座谈调研资、汝、桂红色旅游 1 体化等,为打造特点旅游乡镇做好做足前期准备工作。最近几年,争取资金近1500 万元,架好了廖家坪大桥,拉通了东(资兴东坪)暖(**暖水)公路,让东坪对接 106 国道、厦蓉高速、岳汝高速均在 15 千米车程之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坪落后的交通局面。启

动了雷公仙核心景点大开发,争取上级部门对东坪村至周塘村 12 千米公路提质改造沙石公路,利用公路两边原始次森林打造休闲观光带,公道利用森林资源,调剂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卖点,促使东坪摆脱经济贫困。

(2)存在的问题 ?

由于林下经济是 1 个新生事物,在我乡还处于 1 个引导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努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增进了林地增效、林农增收,获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1)范围总量不大,缺少龙头带动。最近几年来,林下经济虽然获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范围较小,难以构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同时,大多数农户文化水平比较低,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差,与外界缺少有效联系,知识得不到有效更新,仍沿用传统的种养植方式,缺少有力的技术指点,生产出来的产品本钱高、质量差、效益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大众认识理解有偏差。1 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甚么两样,乃至还不如普通种养;2 是部份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少参与热忱;3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3)旅游经营水平有待提高。1 是旅游项目比较疏松,发展范围小,都处在早期阶段,还没有构成标准化经营,经济效益比较低。2 是旅游产品开发比较滞后,有的好产品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小。3 是大众旅游意识和观念不强,生态保护和民居的保护多是比较被动,接待水平不高。

?

3、加快发展东坪乡林下经济的几点思考 ?

作为林区乡的东坪,要想在林业转型经济上有所突破,就要以发展森林旅游为龙头,捉住林下经济做文章。

1、发挥资源优势,举全乡之力推介旅游。东坪乡位东江湖尾部,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就必须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门路,针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要舍得拿出投资省、见效快、回报丰富的优势项目向外推介,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寻求与资兴旅游团体等旅游企业合资合作,借力发力,把东坪景点群纳入东江湖景区框架内进行旅游大开发,捆绑宣扬,通过旅游项目增进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接待,增加林下经济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宣扬力度,为发展林下经济营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扬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扬,营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照账、算效益账,展现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大众转变观念,激起广大大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忱。要采取 ?

“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扩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宣扬力与影响力。1 方面,让“走出去”的大众解放思想、开辟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与决心;另外一方面,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林下经济,起到导向作用。

2、提升服务水平,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保障。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调和服务、构成协力。1 要弄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展开技术服务。2 要弄好资金服务。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

设。农业相干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增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银行部门要创新担保情势,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3 要弄好市场服务。依照大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商品代理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篇:现场会转型发展经验材料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2019年8月)

**县(局)本着“先富民、后兴县”的转型发展思路,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发展,破除死规矩、用活不动产,因时而变、变中求进,靠“四心”聚力闯出一条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一、下定一种决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制转产,引领转型发展

面对传统“老字号”产业过气乏力,我们坚信“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变则通、通则久”,因势利导,挣脱传统观念束缚、消除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全面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引导企业顺应时代脉搏谋发展。2000年,我们响应国家中小企业转制的号召,将**林业局建筑工程处、筑路工程处、建筑材料厂等3户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转制为私营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兴安建筑工程公司、万里筑路公司和新兴建筑材料厂。2011年由于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公路养护设备更新乏力等客观因素影响,对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改制,更名为建通建筑工程公司和顺通公路养护公司。同时,将林业局物资科改制为物资总公司。二是鼓励企业把握市场规律快发展。企业转制后,我们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宗旨,在本地建设任务上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市场、寻找市场、抢占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建筑工程处转成兴安公司后,鼓励企业向新林、漠河乃至大连、丹东等地拓展经营业务,现已成长为拥有9家建筑分公司和8个附属单位的集团公司,年产值由12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每年上缴税收700万元。筑路工程处转成万里公司后,积极引导企业向县外拓展市政工程、交通道路建设等经营业务,目前企业拥有6家分公司和3个附属单位,年产值由6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建筑材料厂转成新兴建材厂后,企业在保持红砖生产的基础上,向马铃薯加工等方面拓展业务,生产的山珍牌粉丝、粉条在与丽雪粉丝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产值由260万元提升到440万元。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转制成建通和顺通公司后,将业务由公路养护拓展到房屋建筑等领域,尤其是建通公司抓住京漠公路建设契机利用原塔东贮木场场区建起了沥青混凝土搅拌站项目,两个公司年产值由各300万元分别提升到500万元和800万元。三是支持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求发展。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收尾,我们积极引导企业谋求新发展,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方向。比如:兴安公司计划投身旅游项目开发,正在谋划建设旅游度假村、民宿改造和自驾车营地项目;新兴建材厂依托山珍粉丝厂,将经营方向转向了森林食品加工业;建通公司未雨绸缪,将战略眼光提前投向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开发建设了翠园雅居森林疗养旅游度假基地。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造,让转制企业有活干、让转岗职工有钱赚,传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保持一颗恒心,持续加大落地企业扶持力度,促进转型发展

面对“原字号”产业平淡无奇,我们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信念,对本土企业因企施策、梯次扶持,从2004年谋划园区建设开始,历经几届班子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强经营理念引导。针对企业“作坊式”生产加工、长期处于低端分散经营阶段、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状况,我们利用项目资金投入1.28亿元建成占地276公顷的对俄贸易产业园区,采取减免税收、厂房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将原造纸厂、林机厂厂房采取先免费后出让方式提供给超越公司和富来森公司使用,将第三小学和原总队中医院房舍出售给山源公司,并帮助绿野公司新建厂房及生产车间,使本土企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二是扶持企业健康成长。没原料、少技术、缺资金是企业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我们主动帮助企业搬除这些“绊脚石”。在原料供给方面,每年为超越、绿野等企业输送野生浆果600余吨,为富来森生物质能源公司提供剩余物5万立方米。在技术扶持方面,帮助超越公司与哈医大等4家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人工种植不需培土越冬的蓝莓4000亩,企业多项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蓝莓口服液、功能饮料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帮助富来森公司申报技改项目资金837万元,累计发电1627万千瓦时、生产活性碳5248吨。在资金扶持方面,林业局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00万元、抵押周转资金1000万元。同时,结合苗圃有土地、少资金和固其固农业公司有资金、无土地的实际,以苗圃人员、土地、设备等参资入股,由企业按照县(局)职工标准支付工资和相关费用,帮助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减轻了林业局的负担。三是搭建企业展示平台。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迈上更高舞台,利用哈洽会、绿博会等大型展会机遇,帮助超越公司与农夫山泉集团、北京同仁堂药业建立合作关系,助力富来森公司和中林集团合作对接,目前2个公司均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在筹备“新三板”上市。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园区企业已从成立初期的大山神木、深岩矿泉水等2家增加到16家,2015年实现产值1.62亿元。

三、拿出一个真心,不断利用优势建设产业项目,加快转型发展

面对“新字号”产业萌芽初放,我们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扬长克短、扬长避短,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保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用真心、下真功,全心全意打造新常态下的林区替代产业体系。一是利用政策资金打基础、做示范。我们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多角度谋划和申报产业项目,相继建设了蓝莓保护繁育种植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等产业项目。坚持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搭桥铺路”,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林下经济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及盘古等种养基地;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永安建设现代农业果蔬示范园区,打造出一处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基地。二是利用民间资本上规模、增活力。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乡镇林场、机关科室和种养大户的能动性,为林场场长灌输企业家思想,科学管理、利用和经营资源,竭力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让职工富起来。比如:我们结合盘古、二十二站林地疏缓特性,分别圈地70公顷和40公顷,带动全县养殖森林黑猪2000余头;依托黑龙江沿岸水草丰美特点,引导依西肯、开库康的农民组建黄牛、绒山羊等养殖合作社,全县饲养牛8554头、羊8218只;借助十八站等地GAP种植经验,鼓励许宝德等北药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全县种植赤芍230.5亩、五味子65.5亩、铁皮石斛60万株及灵芝、金莲花等;利用管护站近水近林优势,发展林禽、林菌等“管护站经济”,形成了“一站一品一特色”的格局。引进富林菌业公司,将绣峰小学闲置校舍、操场低租金供其使用,帮助企业建设14栋培菌室,目前已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领军企业,带动盘古、绣峰、十八站等地建成年产10万袋以上菌包厂26家、100万袋以上4家;扶持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发展,将办公区重组腾出的塔南社区低租金提供给力禾合作社使用,帮助改建加工车间、创办绿森林公司,使马丽英从创业带头人变成了企业家;引导木材加工企业转型发展,将原纸箱厂厂房租给企业进行松籽仁等山产品加工,填充了一项产业空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驿站提供免费装修,激发了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热情。三是利用域外资金建集群、塑品牌。我们坚信“积小流成江海”,主动帮助企业与种养殖大户及合作社对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打造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引进垠浩花菇公司,帮助试种花菇6万棒,将第四小学校舍提供给企业作为培菌室,协助改造大棚45栋、种植花菇40万棒,目前已注册塔哈河国菇公司。建成白酒加工项目,将造纸厂闲置厂房低价出售给企业,帮助呼玛河酒业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中心Q板挂牌,成为全区首家步入资本市场的白酒企业。建设和兴腐植酸加工项目,将原建材厂的糖果厂房屋出售给企业,利用煤矿腐植土加工有机肥料,企业年产值达45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推进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生态、民族等优势发展以休闲、养生、避暑、度假为主的旅游产业,搭建“四区两线”全域旅游框架,推出差异化竞争理念,免费对外开放;引进创意文化公司开发项目,建成集观光旅游、狩猎体验等于一体的鄂伦春民族风情社区;依托生态化优势和凉爽气候举办黑龙江·大兴安岭首届**森林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全面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活力。几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旁观者变成了创业者、小户变成了大户、大户变成了企业,带动34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28万人。截止目前,和兴腐植酸加工和华顺山产品加工2个地区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已完成计划投资1600万元任务,12个县级产业项目开复工9个、完成投资8810万元。

四、献上一片热心,竭尽所能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助力转型发展

经济转型保障机制是关键,我们坚持把“能想到的想明白、能做到的做到位”,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为经济转型营造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一是提供政策保障支持。我们制定出台了创业贴息管理、棚室食用菌补贴等10余项扶持政策和办法,对企业和职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扶持资金,从财政列支小额担保贷款专项资金,设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助保贷资金,投入资金672万元在信用社担保放大,扶持企业和职工群众转型发展,让缺资金的有资本。在技术扶持上,成立了农林科学院**分院和5个研究所,编制实用技术手册,定期聘请省地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让缺技术的有能力。在人才扶持上,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帮助企业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让有才能的有机会。二是规范资产运营管理。我们坚持向管理要“动能”,不断加大办公场所清查整合力度,采取出租出售等形式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勒紧口袋、看好门,确保物尽其用。注重开发闲置资产增值空间,利用闲置贮木场场区和棚改拆迁空地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利用物资科闲置场地和库房创建现代交通物流中心,利用原塔林贮木场铁路专线与铁路、古莲河煤矿合作建设煤炭物流中心,让闲置资产“残值不残”、“枯木逢春”。近几年来,盘活闲置资产4000余万元,每年节省水电、取暖、维护等费用120余万元,将开源节流资金全部用在了扶持经济转型发展上。三是优化转型发展环境。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善城镇功能,新建棚改楼房,维修老旧小区,改造平房、楼体立面和镇内街路,建设供热、给排水等“三供两治”设施,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今年又新启动了中医院综合楼、垃圾处理工程等14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在全面改善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拿出招商诚意,主动为企业做好门前道路硬化等服务,帮助打造风格各异的“小环境”,今年在哈洽会签约光伏发电、松香松节油提取、花菇深加工和大豆深加工等4个项目、5.7亿元,在谈项目6个、预计投资1.7亿元,目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亿元。实施实体和网络同步发展战略,引进企业建设了温州商贸城和大兴安岭森林食品交易中心,引导企业开设专营店、旗舰店26个;创建“互联网+创业园”,建成北极珍品汇绿色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搭建北极购、大兴安岭购等4个微商平台,依托北极鄂药等企业推行订制营销、定位营销、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累计销售1800余万元;同时帮助韵达物流企业成立了林淘汇电子商务公司。建成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吸纳15个部门135项审批事项,对土地审批、房产登记、公司注册等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不花冤枉钱、不跑冤枉路;整合了全县农林、质监、药监、环保等7个部门的技术设备和力量,投入资金670万元建成**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向全区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等领域提供有偿服务;规范使用“大兴安岭蓝莓、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产品升级、品质优化、品牌打造提供坚强保障。此外,今年我们还专门召开2次座谈会和推进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30余个,依法依规惩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员20余人,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经济转型和产业项目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补短、再接再厉,争取实现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

第四篇: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14-3-24 18:35:00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Hetzer提出生态性旅游发展思路以来,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一直备受各国推崇,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对于我国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也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较之于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是以既有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维持生态资源持续利用为目标,培养生态伦理与道德的旅游模式。

当前,在社会“大生态”等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其次,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来,国家旅游局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生态理念建设到投入保护项目建设,再到生态管理监督、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全方位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再次,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提升,生态旅游成为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生态旅游发展浪潮的促进。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

机遇之下,我国生态旅游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发展困境。首先,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匮乏以及盲目开发导致的生态资源浪费。基于广阔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我国生态资源可谓林林总总,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部分存在开发难度大、地理位置风险、可进入性差等方面的问题,使可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受到一定局限。实践中,大多数地区在“生态旅游”的口号下,盲目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导致生态资源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次,生态旅游超负荷,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人数大幅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旅游景区的承载压力。另外,很多景区存在规划不合理、景区内部机构运行不协调的现象,在游客超饱和的状态下,景区生态环境必然受到威胁。再次,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归类多样性的前提下,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管理体制,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最后,资金缺乏,生态旅游发展受限。地方政府资金缺乏,直接限制区域生态旅游的投资能力与投资规模,导致地区生态旅游长期处于“开”而“不发”,“启”而“不动”的状态,阻碍地区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生态效益不高、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生态观念淡薄,也是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文明,而且还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生态旅游,更应重视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境,从而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路径。

以生态经济发展为视角,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出发:一是站在现代旅游发展格局的高度,从大处着眼,体现规划的宏观性和超前性;二是明确生态旅游的产业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应该成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引领其他产业发展;三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功能定位。生态旅游作为现代“绿色经济”的主导,应该明确自身的客户对象、客户需求、市场分布等,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四是明确生态旅游的品牌定位。打造地区生态品牌和地区文化品牌可谓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当下,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非具有一致性,现实中依然存在生态保护、生态管理、生态机制等建设不到位之处。对此,我们应该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完善:其一,加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联性。生态旅游建设应该坚持在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保护自然等原则之下进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重视对稀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其二,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重视生态旅游专业性人才培养。生态旅游发展应该强调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将生态文明切实融入生态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从而促进地区生态制度建设。同时,重视对生态旅游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专业人士管理、引导和监督生态旅游产业,从而保证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其三,重视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制度建设。在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促进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

推进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旅游制度是促进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生态旅游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旅游项目推广制度和实施制度,健全生态旅游资金投入制度和项目规划制度。同时,要从客观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生态旅游的相关立法,实现依法管理,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

作者:康晓梅

来源:《光明日报》

第五篇: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实施方案

汪清县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

实施方案

汪清县是吉林省木材大县,汪清县林区是长白山生态体系的重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长远木材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半个多世纪的采伐,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森林生态失调,为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转变林区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以可持续经营为理念。

汪清县林区是长白山区域面积较大、国有林最集中、生态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长远木材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以来,生产了大量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的过量采伐和开发,使汪清县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林区民生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缓等矛盾问题凸显,迫切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好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来推动解决。

它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汪清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嘎呀河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大大降低了旱涝灾害发生几率。汪清具有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适生着各类野生植物近千种、野生动物300多种,是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地区,在国家生态保护总体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

它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区。汪清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有林地所占比例大,活立木蓄积量大,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区,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汪清林区生态、增加碳汇,对于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汪清还是我国储备木材资源的战略基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增加,立足现有林地面积解决木材后备资源问题已成为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吉林省,汪清县木材材质好最适宜建设成为国家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维护国家长远木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汪清县林业面临问题突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与开发初期相比,天然林面积减少,天然湿地大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可采资源难以为继,森林质量大幅下降。由于多年来的砍伐,造成森林龄组结构严重失衡,我县林区幼中龄林占较大比例,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严重。但为维持林区财政收入和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部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中龄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标,后备森林资源培育无望。

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林区经济是典型的“木头财政”,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且多数起点低、规模小。当前我县林业收入的70%仍然来自木材销售,对木材的依存度依然很高。随着可采资源的逐步枯竭,传统林业经济逐渐萎缩,林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林区职工生活困苦,民生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可采资源锐减,林区经济发展滞缓,就业形势严峻,职工生活困难。林业职工年平均收入不足所在省(区)城镇职工平均收入的50%。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林区自办社会,居民居住条件极其简陋,林区职工住房困难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一部分职工仍然居住在开发初期建设的危旧房中。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林区开发初期执行“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基础设施靠林区自己办社会建设,投入较少。更因林区发展相对独立封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依靠木材销售收入,致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滞后,林区路网密度小、等级低,弃养路、断头路多,林区电网落后,多数林场没有安全供 2

水设施。各乡镇林业站、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办公条件差,很难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

体制机制矛盾凸显,发展活力明显不足。资源管理权和经营权不清,林业局既是森林资源的管理者,又是森林资源的经营者,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乡村林业管理人员编制少,管护任务重,经费严重不足。

面临这些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增加生态功能、提高生态效益为基本目标,统筹林区生态保护、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与民生改善。加强林区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林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林区与全国同步。

首先要做到以生态为主导、保护优先。把保护与修复林区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森林资源采伐强度,逐步停止主伐,加强森林经营,强化森林管护,提升森林质量。严格限制林区矿产资源开发。

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将林业局场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空间开发新格局。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林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努力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改革先行,增强活力。以林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政、事、企分开,破除制约林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争取大幅提升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建立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把长白山林区变成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根据森林资源总体状况及可承载能力,逐步凋减木材产量,使木材产量稳定在森林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内。科学经营培育森林,实施合理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严格控制天然林主伐,停止生产经营性天然林皆伐,逐步降低采伐强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分类区划形成了我县重要生态区位、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范围。对于国家级公益林,要以发挥生态效益为核心,落实专人管护,优先安排营造林任务,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林地内控制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尽快实现休养生息。对于商品林,要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经营,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公益林和商品林中的天然林均不得皆伐。

实行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根据管护面积、管护难易程度,明确管护标准,合理确定管护人员数量,建立健全管护队伍。对每个管护人员,要明确管护范围、对象、目标、任务和职责,完善管护制度。对交通不便,人员活动稀少的远山区,以封禁管护为主,将分散的林区居民相对集中,减少人的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对人口相对稠密,交通便利的林农交错区、近山区,以巡护管护为主。在林区各主要出入口,设置护林哨卡、远程监控等设施,加快改善管护条件。完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提升森林防火水平和应急能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检疫检查体系和控灾减灾体系,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大力开展人工造林。以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农村四旁闲置土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和清理回收的林地为重点,开展以红松、水曲柳、云杉等珍贵树种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珍贵目的树种比重,增强区域生态质量,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择伐补植、迹地更新2.95万公顷。

全面开展中幼龄林抚育。按不同林分的抚育周期,对郁闭度0.8以上的过密林分进行疏 3

伐;对病虫害侵染较重的林分,进行卫生伐;对严重影响目的树种生长和成材质量的,进行透光伐、生长伐和修枝、割灌。调整林分林龄、树种、林层结构,促进林木快速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到2020年完成中幼龄林抚育29.2万公顷。

扎实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对因各种原因形成的,目的珍贵树种比例较低、林木稀疏、生长量较低的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通过全面改造和冠下栽植珍贵树种等方式,全面提高林分质量。利用10年时间,改造低质低效林7.4万公顷,其中:冠下珍贵树种造林4.8万公顷,全面改造2.6万公顷。

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促进森林自然恢复。对郁闭度0.5以下,目的树种幼苗幼树较多的林分,或具有良好目的树种种源,依靠自然力可迅速恢复森林的无林地、疏林地,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工程。通过封育管护、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工栽植珍贵树种等手段,培育优质高效林分,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到2020年,完成封山育林4万公顷。

实施大径材培育项目,满足社会需求。在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新植和改培两种方式,建立大径材培育基地。采取集约经营手段,培育以红松、水曲柳、胡桃楸、柞树、椴树、榆树等珍贵树种大径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与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重点加强汪清县东北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其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2020年,使吉林汪清自然保护区新增面积7244公顷,达到自然保护区面积5万公顷。

加强湿地保护及湿地公园的建设,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到2020年建成省级湿地公园,吉林汪清满天星湿地公园,面积达17057公顷。维护汪清县林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本功能、有效遏制天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全面提升森林公园管理水平。依托规划区众多的自然地貌、古城遗址、人文景观等资源,以生态、冰雪旅游、民俗等专项旅游为重点,大力开发:

(一)以汪清满天星湿地公园、满天星国家森林公园、大兴沟石佛洞省级森林公园、金沟岭原始森林、毛公石、童长荣抗日根据地、东光镇绿色生态园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

(二)以满天星国家森林公园棉田中国朝鲜族民俗村、蓬莱山庄、卧龙山庄为重点的民俗旅游;

(三)以满天星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天星湖冬季冰上旅游为主的冰雪旅游。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或修订好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建设步伐。积极争取把森林公园纳入事业单位管理,由所在地编委核定编制,将其所需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给予定项或定额补贴,确保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切实加强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凡是经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园,都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专门编制和管理人员;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深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森林公园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拓展多种经营管理模式,采取改组、联合、承包、租赁、委托经营、股份合作等经营方式,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竞聘择优上岗等优化经营管理方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机制。在保护好森林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将森林公园的旅游经营推向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林业经济发展活力。

从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出发,调整林区开发布局,合理划并规模较小林场,充分考虑森林资源培育方向、经营半径、交通运输设施和国有林场经营面积条件,调整优化林区布局。

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坚持以经济转型促进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林区自然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 4

展绿色、生态和大量吸纳就业的产业,构筑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林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森林资源培育业。坚持保护恢复天然林,科学经营混交林,定向培育人工林,发展经济林的产业方向,立足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强林地产出功能,着力构建汪清县森林生态效益林建设体系。着眼培育珍贵大径材,重点建设优质木材生产基地和经济果林基地。按照近自然林经营思想,对天然林资源实行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汪清县特色经济林,培育汪清县特色的红松果、野生蓝靛果、红豆杉、松籽、天然经济果林等木本生物质经济林。实行深度加工转化,带动种苗、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做强木材精深加工业。着眼变初加工为精深加工,变初级产品为终端产品,提高附加值,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加工水平,加快林业工业化进程,走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及废旧木质材料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林木资源的多环节加工增值。延长林木加工产业链条,在各个乡镇形成初级产品、中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各有侧重的产业链。

积极发展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业。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驯化养殖和栽培,重点建设鹿业、蜂业、林蛙、参业、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干果、桨果等养殖、种植基地,研发生产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森林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医药产品,培育具有延边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知名品牌。同时加大林下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打造天桥岭北方黑木耳交易中心,加快GAP北五味子基地建设。围绕优势产业,推进林产品标准化建设,着眼巩固现有市场,开发潜在市场,进军高端市场,充分利用会展经济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大众传媒、中介组织等加大我县优势林产品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生态文化旅游业。突出森林、湿地和冰雪等林区特色旅游资源,加大区域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避暑、度假、康体和健身等休闲旅游胜地。挖掘民族文化、文化遗址、民俗风情等世族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北方多民族、多文化生活体验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旅游林间景地,开发一批以乡村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大区域旅游通道、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提高旅游中心城镇与景区、景点的通达水平。加快建设不同档次的星级宾馆、绿色环保森林酒店、经济型酒店和家庭旅馆等,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扶持发展林药产业。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刺五加、五味子、防风、龙胆草和鹿、蜂等北方林区独具特色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扩大规模,加大野生道地药材保护力度,建设林药特色原料供应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积极与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现林药生产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林药和精深加工水平,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的林药生产加工基地。

培育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提高清洁能源在林区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解决林区替代能源的问题。鼓励企业利用林业抚育剩余物、养殖业废弃物、林区灌木、秸杆、木材加工中产业的废弃物等发展生物质能源。着重发展以地源热泵、抽水蓄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以生物质液体燃料、甲醇燃料电池等低碳经济产业;以石头纸、油页岩、石材为主的接续替代产业,在偏远地区采用电网延伸,风能与太阳能互补发电等方式,解决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问题。

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禁止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经营活动。在生态功能区内发展矿产采掘业,要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区内矿山企业采选技术准入条件,强化土地复垦和环 5

境整治义务。已经进行开采和深加的企业,要积极应用新工艺和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水平,实行清洁生产。

严格限制在林区发展对生态和环境影响大的产业,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无后备资源的矿山开采和加工企业,逐步减少矿山的数量。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优化林区产业布局,发挥各城镇及区域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引导林区产业向各城镇和园区集聚。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商贸、物流、信息、对外合作、旅游中心服务功能等主要在中心地域发展;中间产品加工、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特色商品的集散、旅游服务节点等要向林场相对集中的中心地带业链初端环节、原材料供应、商贸集市要向人口集中区集聚。积极推动林区基础条件好、符合相关规定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大或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完善林区交通设施,提高林区路网密度,改善林区对内、对外交通运输通道,把公益性林区道路纳入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规划,道路产权和日常养护逐步移交地方管理。重点建设通场公路、防火和专用通道,提高林区路网的养护等级。全面推进林区道路的配套建设,力争将现有场局间、场场间以及局对外联系的客运生产两用主要公路规划建成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水泥公路。加快林区专用路网建设,提高防火、防疫、营林、采伐等专业路网建设标准和维护等级。

饮水安全设施。搞好饮用水源地(水井)、给排水管网、水质净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厂5座,给水管线14343千米,改造5千米,排水管线120千米。增加林区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新建污水处理站5座,日处理污水能力8265立方米,配套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厂15座,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大幅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防控等设施,提高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除治能力。优化调整木材检查站布局。以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中心站为依托,完善监测设施设备,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开展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库,形成较完整的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监测网络体系。

加快林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保障林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林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按照优化后的林区局场和城镇布局,切实做好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政策投入,加快林区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同时逐步加快林区文教卫生的社会职能的移交、剥离工作,彻底实现政企、事企、政事分离。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和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推动创业促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服务林区森林资源管护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就业培训资源,依托职业学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统筹安排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

坚持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外经贸合作,扩大林区对外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推进政企、事企分开的改革。完成将地方行政管理、森林资源管理和企业经营分开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林区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健全各项政府职能。

稳步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国有森林资源的公有制,按照责权利统一的 6

原则,与“政事企分开”,改革同步实施。实行资源管理与生产经营分开;构建以国有林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扩大对外合作。以边境贸易为基础,依托附近口岸,加大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加工贸易及服务贸易。提升对俄木材精深加工和劳务输出等合作层次。积极拓展与俄的跨境旅游合作。巩固完善与俄联合防火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现有相关政策的效能,研究制定促进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新政策,保障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现。

妥善解决体制改革的相关成本。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政体制。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运行经费按事权划分纳入财政预算。妥善解决林业历史遗留问题。

对纳入重点公益林工程实施范围的国有林,由中央财政安排管护费进行管护。对国有森林资源实施抚育经营政策,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实施无林地造林和低质、低效林改培政策,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及生态功能。将林区防扑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调查等公益性事业的运营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将汪清林区作为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重点区,加大中央财政的补偿力度。将规划区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重点支持生态保护和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在资金分配和资金使用效果评估中,重点考核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并按照绩效考评结果,实施适当奖惩措施。

在一定期限内参照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并比照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林区经济转型。林业职工从事林业生产和动植物种植养殖活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在农业保险、小额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林区经济转型的支持。把汪清这座林业之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下载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兴安岭林区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化与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