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2: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

除此以外,四位成员共同完成了此次调查的选题,问卷调查以及对下沙制造业的考察,并由小组成员共同整理。

内容提要:

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全球化也日趋成熟。中国作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已在全球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制造”的名词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在大批“中国制造”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将以深圳经济转型为例,主要结合资源禀赋理论,从“中国制造”带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未来发展。

实践对象:下沙制造业者、高校大学生、老师等

实践时间:2011年11月12日-2011年11月27日

实践方式:问卷调查、考察

基本观点:

借鉴深圳的城市经济转型经验,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应当有所转变。

首先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应该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过渡。其次,应当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实现东西部并行发展。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最后,中国应整合制造业的整体格局,实现更加精细的贸易和分工。使得我国制造业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取得长远的发展。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业;经济转型;国际贸易

正文: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全球化也日趋成熟。中国作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并成功加入了世贸,如今已在全球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制造”的名词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经历过09年21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以及近来的欧债危机,全球金融环境的动荡让中国认识到:在大批“中国制造”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调整和转型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

二、“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观察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变动的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并不协调。在研究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时我们知道要素价格等化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其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即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都能得到同样的土地报酬率,所有的资本都能得到同样的收益率,而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禀赋状况有任何差别。很显然,对于后进国家如果依照要素禀赋理论去安排本国的产业结构,并允许自由贸易,随着贸易的进行,本国的要素报酬将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要素报酬水平,这就意味着依照要素禀赋理论,后进国家的经济将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对于后进国家来讲,依照要素禀赋理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无疑是很好的理论参照。然而这一结论在现实中并没有出现,尤其是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深化,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差距反而在拉大。飞快增长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带动着国民经济,但并不能在工资增长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实施了农业部门生产要素低价格和城镇职工低工资的政策,由此导致的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的长期不公平交易是低工资的重要成因。基于对所谓“比较优势"的普遍认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延缓了劳动成本提高的速度供给过剩的劳动力市场、工会组织的虚设,进一步加剧劳资力量博弈的高度倾斜然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出口经济确实走在世界前端,但一定程度上,这只是量的增长而非质的进步,且这并未能给中国的低工资带来显著的改变。显然,低成本的劳动制造在中国出口战略的初期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将低成本的劳动力作为该阶段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确实符合情理。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贸易的日趋成熟,低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逐渐削弱,调节出口战略及产业转型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他的“中国制造”不仅仅只影响中国的出口经济和劳动生产。“中国制造”与其背后的劳动力已对世界产生了微妙的改变。中国的低工资现象无疑为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行业就业的影响、挤压不可避免。它必然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就此说明这是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的直接原因。全球化的进程让一个国家更快的失去其比较优势,但正因如此,刺激了更多新兴行业的生成,由此产生了更多新岗位以接替旧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用以提高科技和劳动效率。由于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除了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节省了福利成本;而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成本又将投入于国家福利的建设。由此,劳动密集型失业率的增长就只是表象,即使少部分人失去工作仍然可以在国家福利的回馈中获得补偿。最终,技术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然使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飞跃。这恰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双赢。

纵观国内国外,“中国制造”都是不可忽视的研究问题。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全球范围的国际贸易,同时也为经济理论提供着实践参考,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我国在国际贸易结构上还存在的种种缺陷,产业发展的单一性也仍然是我国出口经济的局限。所以,我国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并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调整更符合实际的出口战略,为“中国制造”带来更长远的考虑和发展。

三、深圳制造业的问题及发展

回归现实,要谈中国的制造业,很多人会联想起“义乌小商品市场”或是“海宁皮革城”,会想起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许多城市的发展。但相比之下,地处珠三角的深圳在经济转型上显得更为迫切,制造业对其的影响也更颇为深远。在此,将深圳当做分析例证对于本文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回顾深圳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GDP总量从1979年1.96亿元,到2009年的8201.23亿元,30年间增长了4184倍,年均增长率26.81%。巨大而迅速地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繁荣。福田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和廉价配件,罗湖东门的小商品市场及批发城,各类低成本制造品的流通吸引了巨大的商机。无疑,制造业的发展对于这座城市的初期发展有着重大地推动效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也使深圳经济的发展陷入瓶颈。与往年相比,深圳的年均增长率日趋下滑;与国内其他几个新兴城市相比,优势也日趋减弱。应该承认,和GDP增长速度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稍显缓慢。从2002年开始,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就持续低于GDP增长率,GDP增长没有表现为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应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以后在逐年减小,从1995年的65%降到2008年的30%;居民内部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基尼系数一直在增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成本逐渐增加。应当作为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要素日趋丧失,深圳的“用工荒”等问题使得本土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存在,反而会制约深圳产业转型及城市发展的进程。在这样的危机现状之下,深圳经济面临迫切的改革与转型。近年来,深圳不断提出经济转型和产业格局升级,并提出了“三位一补”和“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而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产业转型和需求改进。

在产业选择上,深圳实现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从一般制造工业到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这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深圳应抓住当前跨国公司高端制造、研发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向中国转移的契机,着力解决过度依赖一般制造业的问题,推动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和“深圳营销”的延伸,努力扩大高端产业的比重,实现IT、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微笑曲线”本土一体化。同时,积极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会展旅游业,形成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彻底改变“加工贸易基地”的产业形象。

在需求方面,深圳将实现外需市场和内需市场的“双轮驱动”。超高的外贸依存度反映出深圳的经济国际化水平较高以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但同时也导致深圳工业经济受国际市场变动、汇率政策及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极大。不难预期,即使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中国近些年来出口约30%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很难再现。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级的消费中心,深圳产业应对原有的市场定位作战略性的调整,适度减少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并支持主导产业和本土企业大力开拓日益扩大的内需市场。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在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内外两个市场并重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随着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和进展,深圳的经济转型已有所进展。而深圳的转型经验无疑对我国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改革模板。

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规划

借鉴深圳的城市经济转型经验,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也应当有所转变。

首先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应该逐渐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过渡。我们看到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高端制造、研发服务业持续向新兴工业化地区转移的趋势很明显,中国应力争在产业高端化方面有重要突破,促进产业升级,由“中国制造”逐渐发展为“中国创造”,向着高端制造业不断迈进。

其次,应当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实现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战略动向。研发环节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强。当然,核心研发仍然留在跨国公司的总部,其地区总部或分部从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环节的转移加快了其技术的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相应地,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更多地采取了独资的形式,并购投资的增长也明显加快。尽管这一阶段外资对技术壁垒设限甚高,但溢出效应仍不可避免。内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外资质量,鼓励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对于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还无法承接外资的溢出效应。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选择的引进,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西部地区目前主要任务是加大在科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为当地企业获取外资的溢出效应积极创造条件。同时,西部应发扬自身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营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贸易成本,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最后,中国应整合制造业的整体格局,实现更加精细的贸易和分工。使得我国制造业拥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湖南: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8.7.[2]厉以宁.国际竞争和中国制造业的前景[R],2011.[3]经济转型:深圳的变与不变[N].深圳:深圳商报,2010.

第二篇: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批示:“相关建议转各部门参考。”附件:《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合肥市委督查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根据市委对督查组工作的要求,组织市委督查组全体成员和市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就全市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专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并赴长沙、郑州考察学习。督查调研采取座谈研讨、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在督查调研中,我们感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宣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提高了大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合肥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亟待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健 1 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转型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县市区、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中心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街区,推进城区工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向都市产业园转型。瑶海区针对一批老工业企业即将搬迁后出现的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发展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庐阳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生态农业。蜀山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美国传奇、香港派蒙等34家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总投资50多亿元,发展目标是建成拥有10万个座席的全国重点电子商务区。包河区在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业态繁荣、高端引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积极推进“三圩”(大张圩、东大圩、牛角大圩)生态旅游建设。各个开发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和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发展。高新区围绕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双跨越,着力打造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经开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提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新站区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滨湖新区努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个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经 开区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业在该区落户和开建。各县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提升。肥西县加快推进重点园区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开发转变,产业发展由相对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同升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不大向规模扩张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肥东县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7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8.3%;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领先。“双千工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双双突破千亿产值大关,家电产能跃居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8.93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为37.4%;现代服务业引资960.6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一半,新引进大项目41个;1-11月份,服务业投资2193.69亿元,同比增长21.4%。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集聚企业253家,累计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3亿美元。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已达14家。环巢湖旅游开发强力推进,全市5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63个;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58.1%。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战略性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完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正在谋 划,高科技园区创新功能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安凯、三联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33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233个,其中国家级2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3028件、892件,同比增长32.7%、60.1%;技术交易合同额30.97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达938家,同比增长2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居省会城市前十位。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32家企业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文化融合重点实施项目10个,支持语音、动漫、出版等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团队118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62人;新引进国家4个千人计划及其投资创业团队,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3人。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统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继续强力推进,2012年,新建、续建大建设项目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滨湖新区完工和在建项目33项,工程总投资121.5亿元。长丰县高起点建设北城组团,打造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投资170亿元的世纪金源和投资70亿元的恒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2013年将全面建成营业。开发区、县区互动发展,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与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南岗科技园等,取得了发展双赢。现代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1家,其中国家级7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4.9%。4 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6.6亿元的234个生态农业项目,已完工159个、完成投资28.52亿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7%,比去年同期提高2.6百分点;肥东、长丰成为中部百强县;肥西县第3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围绕巢湖综合治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展开。《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批准实施,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在连续4年获得省节能超额完成奖的基础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7%,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巢湖、肥东等地以铁的手腕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巢湖市截止目前已关闭67家矿山、57家轮窑厂、169座石灰窑,完成3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和农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投入14.4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1212.9万平方米,其中滨湖新区绿地率达44.8%、绿化覆盖率达5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8.2个百分点;农村造林投入30亿元,完成植树造林24.4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六)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以效能的提升推进转型发展思路和举措的落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上。长丰县重点工作由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担任组长,乡镇、开发区和县直部门 5 责任捆绑、上下联动、同奖同罚,实行战役式推进、派单式分解、专题片式前后对比汇报、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实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巢湖市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全年通报批评单位30个次、通报批评个人31人次、行政免职8人、实行离岗拆迁7人、在媒体上表态发言6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形成了“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的风气,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庐江县实施“工业立市推进年”和“城市建设提升年”,建立项目推进双向约束和“五个一”制度(一名县干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时间表、一块任务倒计时牌和一份责任书),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商务等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积极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各自职能,主动服务基层,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合肥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调研中基层反映的情况,综合分析合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当前合肥推进转型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对矛盾:

一是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对于合肥来说,当前仍处在跨越赶超阶段,虽然“十一五”以来发展变化巨大,但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合肥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不仅要稳增长,而且要快增长。转型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增长。但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转型发展中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必定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有时要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上海近几年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经济增速就明显放缓(今年回升)。合肥近几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增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 6 量的提升之间仍然存在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老城区和有的开发区,受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几乎要走到尽头,转型发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即使一时增速受到影响,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合肥科学发展新优势。当前,尤其需要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各种疑虑。

二是低端产业被调整与新兴产业过程化的矛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冶金、建材、轻纺4个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转型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同时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传统产业将会逐步被淘汰。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传统产业比重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兴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许多产业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防范产业转型出现真空和断档,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

三是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与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国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去年又成为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十一五”以来,合肥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创新能力还存 在诸多不足,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规模还不大,层次也不高,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还不通畅;高新技术企业数虽居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排名前三的杭州、广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东方这样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合肥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60件,虽增长较快,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仅为杭州的16.9%、南京的21%、武汉市的29.4%、长沙的43%。科技要作为未来合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经济加快转型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不少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说,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多头监管和条块分割没有根本改变,基层对行政审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市场体系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培育的发展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对牵动性强、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有时还需要一事一议;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大多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不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特别是现行税收制度导致服务业税赋偏重,制约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机制方面,与促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五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与转型发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随着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开区反映,因 8 缺少发展用地,不少项目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专业人才;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很难招到。合肥要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而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这种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劳动就业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储备情况还远不能适应,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合肥的大量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资本的约束将是合肥转型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推进合肥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合肥目前正处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初级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合肥“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面对传统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局面,这种传统外延式发展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结构处在二产带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十一五”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能否推动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是优化合肥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因素。三是城市发展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一五”以来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1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已经具备建设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 9 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合肥实现城市转型,全面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根据对全市转型发展的督查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科学指导和引导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划,但总体上看,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各地的转型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探索状态。一要抓紧进行全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要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国内外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我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尽快编制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各个区域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确定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二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类指导。三要改进经济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把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纳入对城区、开发区、县市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挥其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 10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已具有领先优势和一定规模的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的层次。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着力发展会展、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保健、养老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三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结构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转型。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战略性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三是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我市重 点产业,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新兴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可在环境优越地段(如蜀山区山、水之间)兴建一个高级人才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高级周转住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能开展国际教育)和幼儿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在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专家、高管人员提供优惠的租用服务。可开展评选表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十大功臣”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并让“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补贴和有关保健待遇。

(四)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一要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要方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宜居、交通顺畅、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产城一体。要加快发展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上立体车库,增加公交线路和电动公交车。要增设街头公园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建设住宅小区时要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镇级市,增强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让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民。在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规范进行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安心进城入镇。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建设美好乡村。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 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动力塑造保障经济转型。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创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招投标等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开放提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落实为关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各类投资投向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三要民营突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造力。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关键性战略,全面清理现有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产业园和县市工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台,支持民营经济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生态建设深化经济转型。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要确立以转型保障生态 13 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的理念,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大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力争通过3-5年能力,使巢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和最美丽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绿化大会战和农村植树造林。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生态廊道,在环巢湖边岸集中造林,在农村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塘坝、农田林网绿化。要进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治污改造或关停并转。要严防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合肥。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12月)

第三篇:从《中国制造2025》看中国机械发展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由“中国制造2025”浅谈中国机械制造改革

学生姓名:Haze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机自实验班

学 号: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

二〇一五年五月

摘要:80年代初中国的制造业是全面落后,随后的三十年里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全盘野蛮生长,这期间中国政府对制造业也是相当扶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可是随着发展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过去,然而中国制造与工业强国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发展,必须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本文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重点阐述了机械制造行业的改革。关键词: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2025 机械制造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可是中国的制造与其它工业强国的差距却是可怕的。

我们可以载人航天,却没有一个优秀的马桶盖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春节期间,日本的马桶盖火了。很多中国人不远千里跑到日本,就是为了捎几个马桶盖回来,看起来挺可笑,但却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诟病。但后来却证实,大多数在日本出售的马桶都是中国制造的。

有人在问,为什么我们已经可以载人航天、有了高科技战机,却不能生产一个让人们满意的马桶盖呢?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制造的弱点和缺陷。获得技术,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整个过程需要技术转化和转移的畅通机制、成熟的人才市场、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交易体系等等,而这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短板。

因此,我们用着进口的装备,雇请外国技术专家和管理者,按照国外的标准生产产品,贴上跨国公司的标签,直接运到国外,这是中国制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最愿意也是最常见的方式,而随着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这种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

目前“中国制造”处于两头受挤压: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整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虽然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像航天、高铁、核电等,但同时在某些领域还十分落后,比如还有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等。那么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制造”的升级版?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我就机械制造谈谈我们国家应该如何进行机械制造上的升级。

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道路上,我认为机电一体化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它将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的核心,是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结合的具体表现。

机电—体化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等特点。因此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机械制造业也应该朝着信息化和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柔性化、灵活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1.机械制造应信息化和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必将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所以机械制造业应该以信息为主导,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而不同于以往以物质和能量为主导,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产出价值。2.机械制造应自动化和智能化

目前我国关于自动化的研究较多,在机械制造业中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智能化是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早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类不满足于此,如今我们还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的发展,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3.机械制造应该在山寨中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以前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科技和垄断行业暴利的情况下,曾一度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客观上形成了对国外暴利行业的自发反抗。这种反抗为中华民族自主品牌行业崛起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可是山寨虽然能一时解决我们的内需,却改变不了我们中国制造业缺乏创新的局面,在这个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结合时代我们应该在山寨中创新,在创新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与活力,从而以价低、质强的优势打入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的制造与外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无法在时间内逾越,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条件下,中国应该以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加快完成制造业向中高端的跃升。因此不管是我们中国的机械制造业,还是其他制造行业,我觉得都需要一次类似互联网革命一样的颠覆思维的革命,全方位的普及各行各业,抛弃以往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相结合,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在保证产品品质的情况下缩短社会劳动时间,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此中国制造才能有彻底的改变,否则我们处在国际产业链下游的地位始终难以有很大改变。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心得与体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老师您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且老师您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用通俗又深刻的话语为我们介绍这“经济”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引导我们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您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

其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老师您曾说过说:“小学我会九九乘法表,中学我会元素周期表,而现在如果脱离手机我就是一文盲”,是的,您的说法足以验证这个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的庞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该课程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参考文献:

[1]骆江峰,王灵玲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D]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敏孚机械系 ,2003 [2]李克强的王牌计划:中国制造2025[N]华西都市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 2015-03-11

第四篇:浅谈中国制造及其未来发展

浅谈中国制造及其未来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制造大国,但是由于19世纪欧美强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在最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中国制造企业将如何发展?未来做能否产生挤入世界顶尖的制造企业?哪个企业?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奋斗。

一、何为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指所有生产于中国境内的产品,而不只局限于由中国企业生产并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类:跨国公司中国直接投资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跨国公司在中国通过OEM或外包等由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国制造企业生产的属于自主品牌的产品(包括零部件等中间产品)。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 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的现状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已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MVA)占世界的11.44%。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 172 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 70%的 DVD和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 1/3 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工业规模不断壮大。1978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工业经济迅猛发展。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此后每两三年就迈上一万亿元台阶,2000年突破4万亿元。2003年以来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6%。其中2007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计,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

四、中国制造所面临的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必须充分重视的挑战和问题。总体来看面临着关键性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共计119.519 6万件。其中,国内有效专利92.379 7万件,国外有效专利27.139 9万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7.3%和22.7%。在国内有效专利中,有效发明专利12.759 6万件,有效实用新型专利46.334 2万件,有效外观设计专利33.285 9万件。由此可以看出,国内有效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所占比重

相对较低。

而在国外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20.961 9万件,远高于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有6 387件,外观设计专利共5.539 3万件,分别低于国内有效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截至 2008年,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国内有效专利数量远低于国外在我国的有效专利数量。

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修订的技术领域分类标准,在35个技术领域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在食品化学、药品及材料冶金等 9个领域占据优势。但在如光学半导体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所占比例仍超过国内。

2.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竞争力弱由于我国制造业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往往依据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制造规范进行生产与组装,在产品设计、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投入较少,致使我国制造业在品牌方面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

由于我国产品附加值低,往往采用低价竞争和模仿国外新产品的方式来赢得订单,在国际市场上频繁遭遇贸易摩擦。

2008年,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我国产品居美国337调查首位;我国产品居美国CPSC(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召回首位;位居欧盟RAPEX(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通报首位。

3.能耗高,效率低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整体一直未能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4.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相对于其他行业较高。在2008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中,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6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8.6%。2008年入选企业中制造业企业的比例为58.7%。而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34.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大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民营企业水平较低。入选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有12家是世界500 强企业,174家企业是中国500强企业,信息化500强覆盖了国民经济的骨干成分。而信息化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虽然比以往有所提高,但占比仅为16.8%。

五.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作何对策

“中国制造”长期以来以价格优势打入国际市场,这一策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的低价格竞争必然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同时,由于低成本战略导致的低质量,也一度让“中国制造”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总之,中国制造”不能停留于以往模式,而应寻求其他出路。我们认为,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规范体系

第二,完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推行质量安全“从工厂到家庭”的全程控制

第四,建立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第五,加强产品质量监控, 带动产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

第六、鼓励企业研发核心技术,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第七、培养高素质人才, 提升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中国必须打造数量众多的、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而且“中国制造”也具备了建造中国品牌舰队的实力,中国已初步达到了与发达国家在中高档产品上一较高下的发展阶段。

值得宽慰的是,如同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一般,中国在本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从容镇定,使得对中国的赞美声已从单个人的独唱发展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合唱“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确实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

开始走上国际舞台,用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得到了世界认可“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分子。2010年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制造”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在危机中反周期生存。

“中国制造”不能总是“物美价廉”,不能一直靠卖苦力、卖资源生存,“中国制造”不能总靠价格低廉、广种薄收、利润菲微血拼,而如果我们能把这次“中国制造”的危机,化作加强品质监督、改进机制、提升产品层次、提高产业结构,从而改善产品安全性能的机会,让“中国制造”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勤修内功,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性价比的产品,真正地让“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C09机械2

汪星明

091309231

第五篇: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要高度重视研究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早已习惯了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来决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资源导向型的思维定式。但是,在当前市场日趋饱和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人们的认识越来越统一: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能长期发展什么或不适宜发展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优势和是否能支撑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不仅仅取决于当地资源多少。因此,在市场变化的推动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必须适时作出相应调整,作为资源型的地区和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必须实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选择和发展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确保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随着山国电和一批大机焦项目的陆续建设,标志着XX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电煤焦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市作为一个县级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0亿吨,是国家煤炭重点开发基地之一,其中炼焦煤储量约为5.7亿吨,枣庄市的煤炭资源和采洗煤能力90%以上都在XX境内。因此,这一不可争辩的独特优势,使我市成为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XX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了基础。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步确立了以煤电煤焦化等为主导产业的六大支柱产业,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飞速提高。在这六大支柱产业中,煤电、煤焦化产业独领风骚,主导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现阶段煤电、煤焦化产业的发展擎起了XX工业的半壁江山。突出特点是:

一是煤矿数量多,煤炭产量高。XX境内共有生产煤矿20余处,总设计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年。其中:国家统配煤矿5处,年设计生产能力600余万吨;区市属地方煤矿18处,年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以上。实际境内煤炭年生产能力可达到1810万吨。2003年,XX市属煤矿原煤产量达到22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勘探和投资力度,又相继开发建设了东大煤矿、锦丘煤矿、滨湖煤矿、金庄煤矿和滕东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可增加210万吨。

二是着力做好了煤电转化的文章。近年来,我市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确立了煤电转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电力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新的优势。相继建成了新源热电、亿源热电、华闻电厂、武所屯电厂、鲁化电厂等12家中小电厂,装机容量达到60.42万千瓦。在此基础上,今年又计划新建、扩建发电装机容量76.1万千瓦。近期,全市人民广泛关注的,总投资200亿元、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山国电发电厂项目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如果山国电项目建成后,我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规模将达到376.52万千瓦。

三是煤焦化工业发展迅猛。XX的煤焦化工业主要是焦炭生产。焦炭生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通常采用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煤炭加工增值方式。由于环境污染的原因,我市已经关停了一批土法炼焦厂,目前在原有一座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的机焦生产企业基础上,相继建成了瑞达焦化公司的年产40万吨捣固焦项目,盛隆焦化公司年产80万吨的捣固焦项目和世纪通泰公司年产40万吨的焦化项目,目前我市机焦总产量已达到175万吨。四是煤炭相关产业也得到有效发展。依托煤矿兴建了煤矸石热电厂、精洗煤厂等一批配套项目,除了发电和炼焦外,实行热电联产,达到了综合利用的目的。总投资10.2亿元的2×135MW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去年已经全面建成投产,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2.2亿元,同时大大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了居民生产生活水平。

应该说,XX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有效尝试,做足做活了煤炭这篇大文章,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优势得到充分和有效发挥,特别是随着山国电这样一个国家级特大电力项目的上马和几个大型机焦项目的开工建设,这种粗放的煤电煤焦化产业初级阶段发展模式逐步走向成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煤电煤焦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这种模式的制约因素更加突显,研究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迫在眉睫。

作为XX这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粗放的煤电煤焦化产业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而且也只能在这方面才能够有所作为。应该说,我市实施煤电煤焦化产业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XX经济的大发展。但是,站在更长远的角度上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模式对XX来讲有它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制约因素方面:

一是煤炭这种资源是一次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型城市也会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就目前全国的煤炭生产供应情况看,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预计,全国的煤炭生产供应能力将在2010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逐年下降。作为XX也将面临这样的问题。虽然煤炭储量丰富,但是可开采的储量和时间毕竟有限,目前我市境内年开采能力达到1810万吨,随着几个新建矿井的开始生产,年开采能力可达到2000万吨,多数矿井在30年内将陆续报废。

二是作为XX虽然是一个煤炭资源型的城市,如果现阶段这种煤电煤焦化模式持续粗放发展下去,不长的时间内将会面临资源供应不足的风险。据测算,包括三国电在内的13家大中小电厂新建扩建完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76.52万千瓦,年消耗原煤估算约需1068万吨。4家机焦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为175万吨,按照1.7:1的煤焦比测算的话,年消耗原煤约300万吨。这样总计约需1400万吨原煤,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的境内1155万吨/年的设计生产能力。这还不包括生活用煤和其他生产用煤的消耗,也不包括枣庄境内的其他发电厂和焦化厂对我市煤炭的消耗。也就是说,XX的煤炭一吨也不往外运,全部用来发电和炼焦,也不一定够用。煤炭对电力和焦化企业供应的潜在风险是很大的,将来这两类企业的正常生产及生存必定会受到影响。近期我国多数地区出现的电荒,就是由于电煤供应不足造成的。三是运输力量相对不足的制约越来越严重。我市的交通运输基础比较好,具备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三种运输方式,但仅就电力和焦化生产企业所需煤炭的运输来说,运力明显不足。据铁路货场提供的资料,2003年我市铁路总运量是15383个车皮,200万吨,其中煤炭运量仅为6954个车皮,41万吨。公路方面,目前全市煤炭运输车辆共有2476辆,总吨位为19968吨,正常情况下,按照每天出车次数0.6次计算的话,全年煤炭的公路运量不到440万吨。水运方面,我市共有3个港口,设计总吞吐能力为400万吨,运送货物主要是煤炭,且全部是外运。就目前这个运输状况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

四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属山东省富水区,水利资源年平均总量6.53亿方,年平均水资源可用量4.1亿方,供水能力为16万方/天(包括正在建设中的羊庄水厂4万方/天的能力),实际每天供水能力7.7万方/天,供水能力利用率48.1%。随着一批电力、机焦企业的新建、扩建,水资源矛盾日益明显。仅山国电这一项目,日需供水20万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城区供水的两倍多,部分水源需从湖水、库水、江水(南水北调)调配解决。总的来说,这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目前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潜在的压力却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迫使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正视现实,着眼长远,认真分析现阶段我市这种煤电煤焦化产业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将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未雨绸缪,尽快着手研究经济转型问题,选择和发展符合我市实际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

三、以市场为导向,选准经济结构转型的突破口,努力实现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搞好我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应该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加快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在现有煤电煤焦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抓住当前能源行业经济效益好的有利时机,努力培植和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后续和接替产业。在具体工作中,建议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认真研究分析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并纳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资源型城市到底应该发展什么接续产业?专家认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是根据国家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发展,并给予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推动。例如抚顺市就是在国家的支持下,由过去的煤炭城市变成了现在的石化城市。二是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煤炭城市可利用塌陷区发展养鱼业、花卉种植业、旅游业等。三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完全应由市场去决定。因此,应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有关专家进一步对我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大企业,积极打造多元化产业集群。

从XX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牢固树立制造业立市的思想,努力提高现代制造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在做大做强传统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玻璃制品、机电及纺织服装等现代制造业聚集带,拉长现有产业链条,不断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依托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参与配套链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链生产配套区域。一是以鲁南水泥公司为龙头,东郭水泥、凤凰水泥、力华防水建材等企业为依托,形成以水泥、防水卷材、新型墙体等系列产品生产的新型建材聚集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做好我市的建材工业发展规划,搞好水泥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争取新上旋窑生产线,逐步淘汰立窑落后生产工艺,提高水泥产业的规模效益。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新型建筑砖材、板材、管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以盈泰食品、春藤食品为龙头,益康集团、东谷面粉、恒仁淀粉为依托,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聚集带。充分发挥我市农畜产品量大质优的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资农、牧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逐步实现肉类产品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变,不断提高农、牧产品的附加值。突出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打造生态型循环产业链。三是突出金州玻璃的龙头作用,建立以信诚玻璃、耀鸿玻璃、丰华玻璃、金盛玻璃、金浩玻璃、雄狮建筑装饰公司为依托的玻璃制品产业聚集带。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扩大浮法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的生产能力,开发研制超白、超薄、玻璃及玻璃器皿等新产品,提高玻璃制品的生产工艺水平,形成玻璃生产的规模优势。四是发挥兖矿鲁化的带动效应,培植壮大瑞达化工、拓博氨基塑料制品、凤凰化肥等企业的规模,形成化工产业聚集带。在巩固200万吨煤焦化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煤焦化生产的副产品,向精细化工行业延伸。重点解决好焦炉气的应用转化及煤焦油、粗苯类化学品的回收和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五是建立以鲁南机床为龙头,威达机床、腾达不锈钢、鲁南同锐、XX机床厂为依托的机电产业聚集带。继续整合壮大机电产业,引导同类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协作配套,充分利用机床行业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我市的机械加工、铸造、模具等行业发展。通过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研发步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机床行业的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六是依托我市传统纺织资源,积极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培植以祥源制衣、恒仁纺纱、联成纺织服装、华棉纺织等企业为骨干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带。纺织行业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嫁接改造,拉长染织、服装链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服装产业要快速膨胀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逐步向品牌服装方向发展。

(三)积极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进一步做好电力焦化企业规划的调研论证。拉长资源产业链条,是指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增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情况下,煤炭资源型城市采用的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开采、洗选、发电、高耗能产业模式;二是开采、洗选、发电、炼焦、化工模式。作为XX来讲,目前粗放的建电厂、上机焦的“煤电煤焦化”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应该告一段落。从XX的基础资源条件看,电力和机焦生产即将达到的规模,基本趋于饱和。同时确立适当提高我市电力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电力项目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中小项目布点,严格控制新上单机30万千瓦机组规模以下的项目;机焦产业要严格控制新上年产40万吨以下生产规模的项目。对事关我市全局的重大项目,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正确引导投资方向。

(四)完善和提高现有的煤电煤焦化产业,不断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切实加强这两类生产企业的管理,降低能耗,压缩成本,提高效益。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煤电煤焦化重组联合的经营模式,减少市场风险。在提高主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加快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开发利用煤炭的伴生、共生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搞好矸石、尾矿、粉煤灰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下载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深圳经济转型看“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7月10日,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落户苏州,在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宣告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服务于“千人计划”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也是......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最终5篇)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东坪乡林业转型以后的几点思考 ?东坪乡位于资兴市东南端,地处**、粤、**3 省交汇处,东邻**县,南接**县。人口 3950 人,辖区总面积 147.3平方千......

    东莞调研报告:中国制造的转型样本5篇

    东莞调研报告:中国制造的转型样本 大企业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引进高端设备,更新工艺流程;中小企业不断被兼并收购,成为大企业的代工厂,没有被吸纳到大企业产业链条上的则大批搬迁或......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 ”活动的调研报告日期:2012年4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

    转型发展理论调研报告

    推进河南煤化集团和义煤的战略重组,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产业发展的规律,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5篇)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协同省政协开展加快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通知》要求,益阳市政协及时成立调研组,就加快我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

    从“李宁”看“中国制造”的崛起

    从“李宁”看“中国制造”的崛起 1989年退役后,李宁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机遇,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