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16:0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

思考

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8:2

5×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全党、全社会都必须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作为同农民群众联系比较紧密的计划生育部门,促进农民增收更是责无旁贷。

×

一、严格控制人口,减轻抚养负担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密切相关。同样,一个家庭的增收致富,与家庭抚养小孩的多少

密切相关。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生育观念的难转变,一部分农村育龄群众想生男孩、生多孩除了继“香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奉“人多力量大”,靠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来增加收入。但人不是一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而是要经过年后才成为劳动力的,因此,多生一个孩子,家庭就要承担抚养的义务,无疑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一般来讲,小孩的抚养成本包括生活费用、医疗保健费用、文化教育费用、孩子零用费、交通旅游费以及母亲怀孕期间的医疗费用、分娩费等。“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课题组研究表明,按照年的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物价,从母亲怀孕起到将孩子抚养到周岁,除社会抚养成本外,家庭抚养成本平均需元,对农村家庭来讲则需要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孩子抚养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增加。事实上,农村“儿多母苦”的家庭还

是有相当比例的。相反,少生孩子而节省的孩子抚养费不仅有利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资金积累。因此,减轻农民抚养负担,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牢固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促农民增收的意识,改变农民“多生孩子增加收入”的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

×

二、坚持依法护农,维护群众利益

×计划生育是一项以广大群众参与为基础的工作,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有可能失去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计划生育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党的群众工作,把依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不按法定程序规则办事等等,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力

度,将经常性的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奖励与处罚、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方便农民办事;对相关的收费项目、标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杜绝在办理计生证明、证件时出现乱收费、乱罚款及搭车收费现象。同时,要加大对乱收费、乱罚款等侵犯群众利益行为的整治查处力度,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凡是群众举报的乱收费要一查到底,做到切实为农民减负,保护农民利益。

×

三、积极支持引导,注重工作实效

×促进农民增收,计划生育部门应将立足点放在教育、引导、支持、倾斜上,把行动落实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全面发展上,我市近年来在农村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项目,每年投入资金万元以上,加快了农村计生家庭少生快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深化国情、国策教育,帮助帮助农民树立少生快富意识。蹲下来与农民算人口账,讲早生、多生的危害,大力宣传少生快富先进典型,让农民看到少生的实惠,增强群众的国策意识、国情意识,使少生快富的思想逐步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二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持计划生育户上项目。加强同涉农部门的联系,为计生户收集各类致富信息。三是实行政策倾斜,引导农民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倡导的利益导向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和保障机制,就是要通过积极为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让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调动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要兑现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结扎户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其子女在入学、就医、招工、参军等方面的优先和优待。

×

四、深化优质服务,创造增收条件

×要坚持将服务置于突出位置上,树立主动服务、廉洁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观念,从

上至下形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作风,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为群众提供智力服务,增强群众致富能力。积极组织各类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致富能力。积极组织各类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致富的能力,上好少生快富课、优生优育课、科技致富课。在培训内容上切实把计划生育知识与致富技能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与农民求知、求富、求实结合起来。要组织计划生育干部职工开展把家政知识送到户、致富技术送到户、计生政策法规送到户、婚育常识送到户活动。二是积极为流动人口服务。我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入流出人员,大部分是务工的工,对这一部分人做好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扶持和服务,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外来进城务工农民,降低门槛,要视同常住人口,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让其享受常住人口一样的政策待遇。要把积极与有关部门联合探索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途径,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的重要措施来抓。计生部门可以发挥自身网络齐全的优势,上门宣传计生政策的同时,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证明,提供沿海地区务工信息,避免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三是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尊重群众生育、避孕节育权利,指导群众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方法,登门为群众开展节育避孕、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和随访、咨询等服务,落实免费技术服务经费。让农民群众身心愉悦投入到了增收的大潮中。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开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研究,减少增收的盲目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少生快富”排忧解难,取得计划生育和农民增收的“双蠃”效果。

第二篇: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全党、全社会都必须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作为同农民群众联系比较紧密的计划生育部门,促进农民增收更是责无旁贷。

一、严格控制人口,减轻抚养负担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密切相关。同样,一个家庭的增收致富,与家庭抚养小孩的多少密切相关。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生育观念的难转变,一部分农村育龄群众想生男孩、生多孩除了继“香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奉“人多力量大”,靠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来增加收入。但人不是一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而是要经过16年后才成为劳动力的,因此,多生一个孩子,家庭就要承担抚养的义务,无疑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一般来讲,小孩的抚养成本包括生活费用、医疗保健费用、文化教育费用、孩子零用费、交通旅游费以及母亲怀孕期间的医疗费用、分娩费等。“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课题组研究表明,按照1998年的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物价,从母亲怀孕起到将孩子抚养到16周岁,除社会抚养成本外,家庭抚养成本平均需50623元,对农村家庭来讲则需要36109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孩子抚养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增加。事实上,农村“儿多母苦”的家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相反,少生孩子而节省的孩子抚养费不仅有利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资金积累。因此,减轻农民抚养负担,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牢固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促农民增收的意识,改变农民“多生孩子增加收入”的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

二、坚持依法护农,维护群众利益

计划生育是一项以广大群众参与为基础的工作,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有可能失去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计划生育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党的群众工作,把依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不按法定程序规则办事等等,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力度,将经常性的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奖励与处罚、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方便农民办事;对相关的收费项目、标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杜绝在办理计生证明、证件时出现乱收费、乱罚款及搭车收费现象。同时,要加大对乱收费、乱罚款等侵犯群众利益行为的整治查处力度,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凡是群众举报的乱收费要一查到底,做到切实为农民减负,保护农民利益。

三、积极支持引导,注重工作实效

促进农民增收,计划生育部门应将立足点放在教育、引导、支持、倾斜上,把行动落实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全面发展上,我市近年来在农村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项目,每年投入资金50万元以上,加快了农村计生家庭少生快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深化国情、国策教育,帮助帮助农民树立少生快富意识。蹲下来与农民算人口账,讲早生、多生的危害,大力宣传少生快富先进典型,让农民看到少生的实惠,增强群众的国策意识、国情意识,使少生快富的思想逐步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二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持计划生育户上项目。加强同涉农部门的联系,为计生户收集各类致富信息。三是实行政策倾斜,引导农民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倡导的利益导向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和保障机制,就是要通过积极为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让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调动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要兑现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结扎户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其子女在入学、就医、招工、参军等方面的优先和优待。

四、深化优质服务,创造增收条件

要坚持将服务置于突出位置上,树立主动服务、廉洁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观念,从上至下形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作风,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为群众提供智力服务,增强群众致富能力。积极组织各类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致富能力。积极组织各类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致富的能力,上好少生快富课、优生优育课、科技致富课。在培训内容上切实把计划生育知识与致富技能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与农民求知、求富、求实结合起来。要组织计划生育干部职工开展把家政知识送到户、致富技术送到户、计生政策法规送到户、婚育常识送到户活动。二是积极为流动人口服务。我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入流出人员,大部分是务工的工,对这一部分人做好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扶持和服务,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外来进城务工农民,降低门槛,要视同常住人口,积极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让其享受常住人口一样的政策待遇。要把积极与有关部门联合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的重要措施来抓。计生部门可以发挥自身网络齐全的优势,上门宣传计生政策的同时,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证明,提供沿海地区务工信息,避免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三是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尊重群众生育、避孕节育权利,指导群众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方法,登门为群众开展节育避孕、生殖保舰优生优育和随访、咨询等服务,落实免费技术服务经费。让农民群众身心愉悦投入到了增收的大潮中。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开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研究,减少增收的盲目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少生快富”排忧解难,取得计划生育和农民增收的“双蠃”效果。

第三篇: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战略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而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又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生产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发展 产业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增收

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从纵向比较成效突出,但由于受地域和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横向比较,尚存较大差距,2008年全县城乡差别越拉越大,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

(一)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全县农民收入结构看,主要依靠种养业和务工输出,因此全县农民收入因地理条件差异而不同。西部乡镇山地自然条件较好,依靠山地种植桑蚕、采集中药材、发展林果和扩大畜牧业养殖,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中部乡镇人多地少,外出务工和进城打工、经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东部乡镇土地条件较好,林地资源相对

较差,农业收入主要是粮食、烤烟和中药材。但在总体上镇安县山多地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更为严重。同时农业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县大气无污染、水质洁净,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最佳地,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分析市场竞争现状,只看眼前利益,不思长远,小富即满,这些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利用,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想观念仍处于低层次、适应性调整阶段。农民收入依赖于传统主导产业的陈旧式化经营,对发展新型产业怕担风险,不敢投入,依赖优惠政策,绝大多数农户不敢把承包地全部投入新型产业,导致新型产业发展过于分散。加之产品销售观念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的羁绊中挣脱出来,不敢跑市场、拉客户、拿订单,这种陈旧的种养观念和短期经济利益观念阻碍了农业战略性调整,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龙头企业的缺位制约了农村产业化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县龙头加工和营销企业少,带动力弱,现有的核桃、板栗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况,致使我县的粮食、林果、畜禽、肉蛋、中药材等大宗农畜产品以单纯的初级产品出售为主,不能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目前农户种茶叶、烤烟的积极性之所以比较高,主要原因是

产品有专业公司收购,农户无产品销售之忧。而中药材、草畜产业不能迅速形成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就是产品需农户自销,缺乏畅通的销售渠道和闯外地市场的能力,缺少收购、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导致新型重点产业产品容易出现一生产就过剩,一过剩就难全销的现象。特别是蚕桑产业近年来不仅没发展扩大,反而在倒退。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渠道这一。但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基本没有就业的门路。据2004年人才资源调查,全县农业人口24.96万人中,具有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186人,高中学历759人,三项合计占农业人口的0.37%。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进城务工大多是从事城镇人员不愿做的体力、苦力劳动,难以在城镇择业和稳定就业,收入也较低。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发展却始终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大而不强,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几个时代的问题。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顽疾。

我们常常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我们的农民为13亿的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这不能不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贡献,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却是在以占世界上40%的农民才养活了这21%的人口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积极发展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事关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大局,其中许多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农民增收难?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呢?这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不能回避、更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当前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症结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及负担现状

要使农民增收,关键就在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一点其实已经众所周知。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1990年2月,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同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联合作出《关于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然而,有令不止,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扶摇直上。有资料显示:199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比去年增长9.5%,而同期农民人均的“村提留”和“乡统筹”却增长了16.7%,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义务工和积累工强制以资代劳就比去年增长了33.7%。据国家农业部统计,1995年农业两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比上年增长19.9%,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 费用却比上年增长了48.3%,而承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各种社会负担,比上年则增长了52.22%。这一年,全国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区的农民负担,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的“大限”。从1991~1993年间,国家农业牧业税收入占全国各项税收的比重已呈下降趋势,降到了2.2%,而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却又高达5.3%,比前几年高出了一倍还多;若加上大量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农民一年辛苦到头几乎所剩无几。“七只手,八只手,都向农民来伸手”,这句来自一些农村的民谣俚语,也许正反映了那些处于税费重压下的农民们的愁苦与无奈。

(二)我国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农民增收为何如此之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农民富裕?弄清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农民开辟增收新途径,创造新财富的前提,也是政府采取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措施的基础。⒈日益加重的农民负担,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虽然,一直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治理“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但现行农村统筹资金制度是乡镇政府以“三提五统”的收费的形式直接向农民收取,实质上是属于一种“一事一费一制”的筹资办法,本身就具有推动开征新费的机制。一事一费需要专款专用、收入与支出相适应,当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公共事务需要时,财政预算内资金没有力量供给,而新事务又非办不可时,就只好相应开征新的收费才能满足需要。加之收费又是由各部门自收自用,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在部门利益驱动下,实际执行中就极易扩大收费项目,从而导致农民税费负担居高不下。据中央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的统计,仅中央一级机关部门制定的与农民负担有关的收费、基金、集资等各种文件和项目,就有93项之多,涉及到24个国家部、委、办、局;而地方政府制定的收费项目则多达269

项,还有大量的无法统计的“搭车”收费。例如,有的地方,仅乡镇学校就增收有赞助费、辅导费、试卷费、资料费、扫帚费;仅喂猪一项就有生猪税、屠宰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城建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许多村镇不管你养不养猪,一律要按人头征收猪头税。

此外,农村基层行政机构的无度膨胀,人员冗余,也是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自全国农村撤消人民公社之后,接着就改制为61,766个拥有自己独立的财政利益和相应的税收权利的乡镇政府。后来,这些农村基层政府的摊子越铺越大,但凡上面有的机构,下面也有,不仅先后建立起党委、政府、纪检、人大、政协、武装部六套班子,还相继产生了代表上级政府部门的“七所八站”,真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的膨胀伴随着就是乡镇行政人员的飙升。我国在编的党政机关干部,1979年是279万人,1989年则上升为543万人;其中,当数县乡两级上升最快,几近失控!到了1997年,我国在编党政干部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而增加的干部人数与同期国有企业下岗人数1,269,000人大体相当,与此同时县乡两级机构和人员的飙升更是空前的,而这所有人员都无一例外需要农民养活。是谁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担?是谁消耗了农村改革的成果?——无限膨胀的机构和无限增加的官吏。

⒉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分治拉大贫富差距。

国家现行的“三农”政策,大部分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和推行工业化战略时期的政策精神。在制度安排上总的特征是,经济利益结构明显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即“城乡分治,一国两策”。⑴就业制度偏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向城市迁徙的通道被阻塞,在制度上使农民与土地拴在一起,强制农民滞留农村。这种制度在事实上使农民失去了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农村劳动力无法与城市工商资本结合。这种制度设计对城市居民有利,工业化创造的就业岗位被城里人“垄断”了,而农民只能靠种地养家糊口。

⑵产业制度偏斜。农民不仅无法进入城市就业,而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不属于农民。在“国计民生”、“特殊物资”、“战略物资”等名义下,权力部门瓜分商业利益,形成部门割据、“地盘经济”。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和化肥等农资实行垄断性经营(特许经营),大量潜在就业岗位不属于农民。加入WTO后,各行业向国际看齐,提高“准入”门槛,可能对农民更不利,尤其是对西部不利。这样一套制度,限制了农民,抑制了农业,阻碍了农村工商业,负面影响极大。

⑶财富分配制度偏斜。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农民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无缘。城里人已经享受了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以及生活最低保障等“劳动与社会保障”好处,但农民尚不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为何物。在教育方面,农民额外负担义务教育费用。本来受教育的一方享有权利,政府是义务方,但在农村却反过来了,农民负载了义务,仅2001年农民支出乡村办学就达130亿元。在国家政策方面,农民从积极财政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少。近几年,国家在调整居民收入政策、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对城镇居民采取增收措施较多而对增加农民收入措施较少。1999年至2000年,国家给公务员和国家事业单位人员加薪,提高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城镇居民收入增加9.3%,而农民收入则仅增3.8%。国债项目也是城镇多,农村少,城乡收入比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已经超过3∶1。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给中国农民带来沉重负担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也就是说,工业品是被提高到脱离了本身的实际价值卖给农民的,而农民的农副产品又是被大大压低了本身的实际价值卖出的,这一切源于政府制度的偏斜,并通过国家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Y

D

工业品价格

A

1B

农业品价格

C

0X

如上图所示,如果工农业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等,它的比价线AB就为1。但是,正是因为出现了远离AB比价线、呈剪刀张开的AD与AC两条线,工农业产品间的“隐性负担”就到了农民的身上。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和城市人在收入和财富的道路上表现为“双轨制”,贫富差距逐渐拉大。1999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到8,3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也有提高,但仅为2,210元,就是说,市民平均工资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了6,136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民人均纯收入与1978年相比,实际已经下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财富上的“马太效应”正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之间日益加剧的凸现出来。⒊人力、社会资本的短缺,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约有3.6亿农村劳动力,可遗憾的是,这么多的劳动力,其总体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素质不高。于是,广大农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约为1.6亿),高素质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严重匮乏。据统计,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率高达35%,全国外出打工农民约8,000万人,其中8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同时,农村社会资本也极度缺乏,“农民真苦、农村真穷”正是其真实写照。农民个人拥有财产很少,可作为生产投入的资金必然很低。再加上农村社会基础资本也严重不足,乡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必然影响了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人力与社会资本的双重短缺,导致农村科技、信息、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高素质人才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加大了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限制了农民增收。

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应对之策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显示了我党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给中国9亿农民的送来一份暖融融的新春贺礼。“一号文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几年,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减少,这是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低落造成的。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一要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这就要求必须加快非粮食种植业和非种植业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大产业。二要构筑不同地区各自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要构筑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社会结构。不仅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市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为此,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这就是通常人们

所说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安徽亳州结合自身农业发展特点,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调整,亳州市的种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0%下降到52%,养殖业得以迅速发展,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2.5%提高到40.78%,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亳州市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和发展2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其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4.3亿元,从农村吸纳了43.2万从业人员,发放劳动者报酬29.3亿元。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制度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可见,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为农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一般投资规模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使用物质原料以国内为主,劳动力以农民为主,从而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农民就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非农领域就业水平的提高,必然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研究认为,如果把几个大都市里城市建设投资的一部分省下来,少盖几座摩天大楼,少建几个“世纪广场”,少修一条“五环线”或地铁新线,少花些铺陈奢华的主干道灯光投资,而把资金投入到内地去帮助农村发展,可以让数十倍于都市人口的农民受惠,经济上连带效应更是不可估量。

(三)加大政府税费监管力度,切实减轻负农民担

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曾一度出现过税费不分、以费代税、税负过重的情况,农民增产不增收,成为增收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推进税费改革,禁止以各种形式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以资代劳,则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关系、治理“三乱”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政策举措。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适当提高现行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税率,取消农村一切其他收费,乡、村两级由此减少的收入,主要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人员,减少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以及通过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在农村实行“费改税”,必须同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结合在一起,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把农民集体经济所有者职能,从乡镇政府职能中分离出去,交由农民选举产生的集体经济组织来实施。乡镇政府则从法律、规范、服务、监督方面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在农村分配关系上,政府财政分配与农民集体经济分配分开的目标,以理顺农村公共分配关系,阻断农村政府部门用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向农民伸手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渠道。农民要想增收,减轻负担是前提,要从根本上改变“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的状况。

(四)由政府牵头,联动各级组织,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法律、技术服务

市场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不完全带来的生产的盲目性,因此,只要掌握充分的信息,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对农民来说,自行搜集各类信息具有很大难度,同时由于搜集信息本身的外部性,将各类信息交给分散的农民处理,显然缺乏经济的合理性。即使农民能够获得信息,但是由于其自身各项条件的限制,他们也不能够根据所得信息做出正确处理,使之作为自己采取行动的依据。同时,由于农村本身的闭塞性及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尽管国家制定了种种支持农业的法律、法规,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法律条文、技术指标还是“奢侈品”,他们缺少机会接触,甚至读不懂法律文件,要想让农民掌握法律技巧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应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透过广播、电视等各种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市场信息,让农民生产经营少担风险,多得实惠。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大力推广技术下乡,普及农业科技,完善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为农业生产、农产品的经营和流通提供技术保障。

四、结语

“三农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决不能忽视的关键问题,我们所进行的农村体制改革和一系列农民增收的举措,无疑进入了最关键的时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则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一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我们维持国家的发展甚至稳定都会困难重重。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九亿农民必将翻开历史辉煌的一页!

【参考资料】

1.《安徽日报》 [N] 第18919期 2004年4月29日版

2.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第29期简报 [OL]

3.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 [M]

4.郑曙东:关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宏观思考 [J]《财经科学》1994年第4期

5.陆子修:《农村问题答案不在农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郝利才: 为农民跻身市场架起信息桥梁 [J]《银行家》1994年02期

第五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农民增收难,这是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我国,农民人口最多,因而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增收最难,因而相对而言又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因此,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关注民生,都必经想尽一切办法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增收。只有农民增收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突破,我们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在新农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有了实质性的历史成就。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1985年-1988年4.9%;1989-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仅1.9%;1992年-2000年为4.6%。特别是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下降,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83-1990年,二者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其中1993、1994年分别高达2.80∶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年,差距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一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上,明显高

于80年代。

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

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农民增收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2004—2008年农民增收连续五年超过300元,是建国以来首次突破性成就。尽管中央“三农”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力度如此之大,农民增收自己与自己比还算不错,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绝对额还是在继续扩大,相对差距也没有缩小。农民很努力,为增收在1亩3分地上做足了文章,今年种粮,明年种棉,后年种麻栽蚕;前年养猪,去年养羊,今年养牛,就是难以增收。为什么增收难?从深层次上分析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增效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农业增长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不大,这是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农业增效不快、增收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结构调整缺乏系统性,从而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实现充分就业的梗阻现象严重。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城市化力度的推进,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流速,导致增收渠道的不稳定性和低效性,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三)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具体体现在:一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资金短缺、投资乏力,是当前制约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性障碍,也是制约农民投资创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二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虽然近年来“科技兴农”已形成共识,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在对外农业技术合作等方面路子不宽,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面窄:检测设备的落后和检测体系的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业的整体收益;三是缺乏信息的有效服务。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等的采集、传递利用手段原始简单,农民生产指导、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迅速提升。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长期形成的重工轻农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就“三农”发展本身而言,必须跳出过去那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维定势,要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统筹安排。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土壤气候条件下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质和产量。现在要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发挥各地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第二,加快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用法治的方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为,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

第三,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西部省际间流动,实现中国人口东部、中部、西部呈正态分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应当废除城乡隔离政策。在户籍制度上,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尽快将户籍制度的改革从中小城镇扩大到大中城市,撤除人为的樊篱,万众一心推倒“户籍墙”。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应恢复公民的居住和迁徙自由权,废除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登记条例》,制定和颁布确保公民居住和迁徙自由的新《户籍登记法》。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

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下载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又面临突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要全面建设包括百分之七十农业人口在内的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农业局)

    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县农业局长彭新平) 一、农民增收发展现状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开展“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走访、座谈,使我们充分......

    新时期农民持续增收情况调研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业与农村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事关全局。为此,近年来的中央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并在......

    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

    2011年农民增收工作的思考南洋镇政府 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小康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关......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六大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