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堰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十堰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5日在十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
2012年01月31日 市长 周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对频繁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面对异常艰巨的移民内安重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一城两带”总体战略,凝心聚力,应急谋远,团结拼搏,克难奋进,全市发展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106.8亿元,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7亿元,增长2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6亿元,增长3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亿元,增长17.7%;外贸出口3亿美元,增长50.5%;利用外资10725万美元,增长4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024元,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4.5%;物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9%。除物价指数外,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四季连旱、旱涝急转和汉江大汛等自然灾害,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实现了保生产、保增长、保增收目标。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新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27.8万亩,新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35个;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龙王垭茶业公司晋升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通过公示;竹山县农产品加工园区晋升为省级园区;新增“湖北名牌”农产品8个,“武当道茶”荣获全国农交会金奖。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5亿元,增长40%。扶贫开发成效显着,新一轮6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全面启动,扶贫搬迁3100户1.2万人,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建通村水泥路665公里,改造县乡道路382公里,改造低丘岗地5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完成了17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193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治理任务,解决了2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完成生产总值320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
工业经济稳健增长。全力支持东风公司加快实施“61行动计划”,大力度协调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在国家宏观政策趋紧、全国中重卡车市场下滑、2010年度高速增长的多重压力下,仍然保持了总量不断扩大、质效大幅提升、后劲显着增强的态势。全市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46亿元、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可比均增长10%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快速推进,东风商用车8万辆联合工厂一期、东风征梦3万辆专用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东风零部件工业园、东风装备工业园等项目相继开工;全年成功引进工业项目120个、到位资金58亿元,三一重工、朗格电动车、大唐电力等知名企业入驻我市。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9家开发区实现产值460亿元,增长21%。山地整理再创佳绩,年度又新增工业用地2.2万亩,十堰开山整地的成功经验得到国家高度认可,并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东风“天龙”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球首条彩色轮胎在十堰诞生下线;华昌达智能装备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实现了市属企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积极扩大城乡消费需求,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档次明显提升,旅游业保持了强劲增势。武当旅游发展中心等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武当山旅游码头投入运营,与国际顶级创意团队-美国好莱坞兰德马克公司签署了共同打造《太极传奇》合约,武当山全年接待游客超过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亿元,分别增长52%和50%以上,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全市再创4A级景区4家,郧县樱桃沟等3个村被评为全省旅游名村,八仙观等5个单位被列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成功举办了七夕文化节、女娲文化节和饮食文化节,地方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全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了18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20亿元,分别增长26%和34%以上。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武商人民商场新购物中心、新合作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使用,全市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95%。
财政金融高效运行。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83.3%;一般预算支出177.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2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8%。政银企紧密携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继兴业银行落户后,招商银行又成功入驻;5家县市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工商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信用证等新产品融资16亿元,城投公司发行15亿企业债券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8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1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8亿元,比年初增加150亿元,增长17.5%;各项贷款余额488.5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增长26.7%。我市再次荣获全省“A级金融信用市”称号。
(二)“一城两带”战略加快实施。
城市建管水平大幅提升。市政建设加速推进,人民路、五堰步行街、60条内街小巷改造完成,东环路、北京路延长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中岳路、发展大道、林荫大道二号线全面启动;天然气十堰支干线主管网全线贯通;城区55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改造竣工,30个社区公厕和生态移动公厕、17个老式垃圾中转站改造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30条主干道示范街建设,实现了主次干道全天保洁,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成效明显。城市管理更趋规范,形成了区为主体、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全省第一轮城市管理检查评比中,我市名列第二。创卫工作得到国家认可,以零投诉的佳绩摘得国家卫生城市桂冠。
竹房城镇带建设扎实推进。在沿线广大干群的积极参与下,“六个一体化”建设成效显着,顺利实现了“一年重点突破”的目标。基础建设快速推进,竹溪绕城一级路、竹山县城至潘口水电站坝区一级路、沿线景观带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全面推进,完成植树造林7.3万亩,改造特色集镇6个,新建房屋9712户。产业支撑加快形成,新建特色板块基地21.5万亩,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公共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4个,户籍管理、土地利用、投资融资、社会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编制了汉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推进了环库旅游、移民内安、移土培肥等重大项目建设。经过积极争取,生态文明示范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受水区对口协作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支持南水北调移民内安和丹江口库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主要目标和扶持政策,为库区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探索转型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重大交通项目快速推进。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8.9亿元,年度净增近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武当山机场已纳入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预可研报告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十白、十房、谷竹、郧十四条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郧十一级路主体路基全面贯通,丹土一级路全线开建,316国道西部复线开工;丹江口旅游中心港加快建设;习均大桥建成通车,郧县汉江二桥即将竣工。
能源和水污染防治项目加快建设。三里坪水电站并网发电,潘口水电站下闸蓄水,龙背湾水电站实现围堰截流,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七里垭、万亩山地和郧西天河三座输变电工程完工。10座污水处理厂竣工试运行,5座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一批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广电网络整合和7个艺术院团改革正在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正式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开展;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不断完善,规范流转土地面积20余万亩,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竹溪县挂牌成立。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组织举办了十堰?长三角地区(苏州)、珠三角地区(广州)经贸合作洽谈会等活动,成功引进了武汉人福、西部控股、新兴铸管、红星美凯龙等国内500强企业,全市利用境外资金突破1亿美元,利用市外境内资金突破百亿元。外贸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60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境外投资企业2家,与非洲外经合作实现零的突破。
(五)民计民生有效改善。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6万人,实现再就业1.3万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社会保险扩面新增8.5万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张湾区纳入全国第三批新农保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正式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新建和改扩建社区综合服务站21个,改扩建农村福利院24所,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增长24%和20%,五保对象补助标准提高20%。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9036套,已竣工(含往年结转)10594套,累计配租和销售9180套。
城乡居民看病就医更有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筹资标准人均提高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71%;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新农合“一卡通”,参合农民在市、县(市区)、乡镇和村实行刷卡就医和网上即时结算;所有乡镇卫生院均配备了医疗急救车。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和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赴京赴省非正常上访总量分别下降14.4%和18.2%。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基层平安创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下降了7.6%、19.5%和64.7%,我市连续四年被表彰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全省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申请专利1200余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亿元,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新建改建幼儿园23所、在建幼儿园29所,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4%,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湖北医药学院探索国家免费医学生培养取得明显进展,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率先启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骨干职业学院”获得批准。
文体、广电和计生事业蓬勃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十堰大剧院成功立项。山地体育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建12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圆满完成1.7万余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十堰荣获省委省政府人口与计生工作责任目标考核进步奖。
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到位资金4.66亿元,完成植树造林32.6万亩、封山育林60万亩,天保二期工程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森林覆盖率已达53%。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全年减排指标,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我市已正式列为“中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试点城市”、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为“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
(七)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65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343件,办结满意率、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9.7%。深入实施“三提工程”,大力开展“治庸问责”,法治、效能和阳光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县市区、乡镇和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行政监察不断加强,政府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得到进一步落实,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统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口援疆工作继续推进。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我市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六连冠”,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市太和医院、市审计局、市交通运输局、黄龙滩水力发电厂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竹山县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郧县茶店镇、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狮子沟村、竹山县擂鼓镇烟墩梓村分别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和“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各位代表!在顺利完成7.7万移民外迁任务之后,我们迅速启动了9.2万移民内安复建工作。面对紧迫、复杂、艰巨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全市上下迎难而上、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夺取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内安工作的重大胜利;市直各部门情系移民,团结协作,全力支持,倾心服务移民内安工作;广大干部勇于担当,夜以继日,不畏艰辛,始终奋战在移民内安工作第一线;移民群众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场移民内安攻坚战中,涌现了一批以刘峙清为代表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铸就了新时期大美十堰的伟大奉献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为十堰的发展史,为全国的移民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全市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水文、地震、人防、建材、老龄、残联、社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相继视察十堰,寄寓了对十堰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饱含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十堰人民的无限深情,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的昂扬斗志。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付出的努力非同寻常,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十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不够大,实现跨越发展任务相当艰巨;产业结构尚不尽合理,多元支柱产业体系还未形成;县域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压力加大,社会管理创新任务日益繁重;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执行不力,政府自身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面对,系统研究,力求有效解决。
二、2012年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承启年,也是聚集跨越发展能量的基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十堰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客观冷静分析,我们同样也面临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实施秦巴山片区特困地区等新一轮扶贫开发、即将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丹江口库区“两个规划”和对口协作,这些政策措施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为我市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创造了条件;东风公司实施“大商用车战略”,一批重大项目有望布局我市,这为十堰加快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正在深入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和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十堰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前景更加光明。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趋利避害,主动而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持之以恒、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及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城乡统筹,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一城两带”战略和“五城”建设,确保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好于上年,确保民生有更大改善,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力促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力争突破千亿大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这些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力攀新高,力争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
围绕上述预期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产业支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1、扎实抓好“三农”工作,力推农村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着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认真落实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超前谋划、抓紧启动秦巴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编制和试点工作,突出抓好产业扶贫、能力建设、文明新村、生态家园和扶贫搬迁五大工程,新启动6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基本完成脱贫奔小康、连片开发、整乡扶贫搬迁等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十堰市城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9-2012年)》任务,力求再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实施扶贫搬迁3000户1.2万人。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筹办好全国村长论坛。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农村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发展品牌化思路,大力推进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个百万”重点特色产业工程建设,新建基地30万亩,改造提升20万亩,新增山羊出栏6万只。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武当道茶”申报国家驰名商标,新增“三品一标”品牌20个。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00家,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0家。继续推进“菜篮子”工程,抓好南水北调新建蔬菜基地建设,提高本地蔬菜自我供给能力。加快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千方百计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安全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带动,重点抓好8个省市级新农村试点乡镇建设;新建农村新社区20个,改造农村危房1.1万余户。新修通村水泥路600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0万人,完成7座小
(一)型、53座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5个国家级小农水重点县和郧西县现代农业省级重点县建设。推进新一轮“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完成清淤扩挖塘堰2.7万口。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口,抓好房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2、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步伐。深化政企合作,做强做大汽车产业,携力打造百万量级汽车城。一是全力服务东风“大商用车战略”。配合服务东风公司加快实施“61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东风公司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确保东风商用车8万辆联合工厂二期、东风动力总成、东风零部件工业园、东风装备工业园、东风特种商用车新基地等项目尽早建成投产,东风小康发动机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省属和地方企业发展。深入实施“双亿工程”,加快建设三环专汽10万辆、安远3万辆、驰田2万辆、神河2万辆专用车等重点项目。鼓励地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面促进地方企业与东风公司深度融合,实现东风与地方企业的共赢发展。三是着力提升汽车产业聚集和辐射能力。支持中国(十堰)汽配城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档升级,加速推进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建设,高标准筹办2012年中国?十堰汽车汽配订货会,力争使订货会逐步成为全国性重大展会。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十堰尽早建设成为国际商用车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诸要素的聚集高地。立足汽车超越汽车,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汽车产业综合产出效益。
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和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评、激励、服务机制,支持县域依托优势资源,加快构筑特色工业体系。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扶持神农本草、人福药业等企业开发医药新产品;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久康、农夫山泉、润田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水电资源开发进程,确保潘口和小漩水电站全面投产、龙背湾水电站加快推进、孤山水电站完成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力争每个县市新增亿元企业2-5家。把招商成果作为县市区发展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各县市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5家。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推进创新、促进发展、带动增长的新生力量。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治、利益共享,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按照项目入园、集约节约的要求,推进“满园工程”,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园区集约集群发展。实行入驻园区准入制度,严把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保五大关口,最大限度利用好园区土地资源。抓住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遇,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对城区开发区已整理出的土地,规划5%-10%的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开发区建设。鼓励十堰经济开发区跨域发展,探索试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积极尽早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切实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扎实开展专班服务、领导挂点服务和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努力提高服务企业效能。创优金融生态环境,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支持和规范融资担保服务,积极引进更多股份制银行、各类基金公司入驻十堰,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成本高的具体困难。进一步统筹城区工业用地和工业项目布局,尽早启动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力争再整理山地2万亩,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3、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促三产提档升级。
坚定不移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做强“龙头”,激活“引擎”,努力把旅游产业尽早培育成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力争全年接待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一是实施项目兴旅工程,增强产业带动力。全面启动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规范旅游开发秩序,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太极湖生态旅游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是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增强企业竞争力。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参与旅游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强实力、促转型、增效益。三是实施文旅农融合工程,增强旅游创新力。充分发挥汽车文化、武当文化、郧阳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把旅游元素融入移民集中安置区域、新农村示范点和扶贫开发重点镇村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互动多赢。四是实施市场促销工程,增强市场影响力。借助国际强势传媒、探索运用现代手法,弘扬传播太极文化,进一步扩大武当山国际影响。高标准筹办武当大兴600年纪念盛典活动,继续办好第十届武当国际旅游节和地方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推动文旅商有机结合,实现多元互促互进。加强与省内及周边精品旅游线路的协调对接,实现线路互助、市场共享、合作双赢。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国家级汽车及零配件物流交易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进一步优化升级城区主干道传统商业网点,推进便民商贸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强化中心城区商业服务功能。按照“批发出城、零售进城”的要求,加快三大百亿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家电下乡”规模,支持发展“农超对接”,力争新增农家店200家、家电下乡销售突破5亿元。
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围绕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以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柱产业进一步聚集升级提供平台;加快发展外语学校、休闲娱乐、健身体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创意策划、服务外包、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强化区域统筹,大力推进“一城两带”建设。
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高速公路配套路网和环丹江口水库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确保武当山机场开工建设,十房、十白、谷竹、郧十四条高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郧县汉江二桥建成通车;加快推进丹土、316国道西部复线一级公路及国省干线提等升级改造项目。加快城区断头路改造,确保郧十一级路、东环路、北京路延长线建成通车,中岳路、发展大道、林荫大道二号线路基主体工程完成,逐步改造升级公园路、江苏路、柳林路人行道。主城区基本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基本完成东部垃圾处理场和7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开工建设京能热电联产项目;启动第三水厂建设,完成取水口及主管网工程;着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加快规划建设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和防灾避难场所。巩固创卫成果,统筹启动“数字化城管”和“网格化社区”建设,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促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加快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步伐。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竹房城镇带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建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15亿元。加快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大城镇带沿线重点河道治理力度,集中连片整治土地2万亩;坚持以集中连片区域发展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房县军店-化龙堰、竹山县溢水-麻家渡-宝丰、竹溪县水坪3大重点区域建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抓好军店、宝丰、水坪3个乡镇综合试点工作,确保竹房城镇带建设实现新突破。突出“移民安置区、旅游景观区、扶贫重点区、生态经济示范村、生态经济示范镇”五大重点,坚持基地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小流域治理、土地整治相结合,加快完善汉江生态经济带各项规划,推进规划和项目对接;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办好示范试点,整体联动推进,确保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面完成南水北调移民内安任务。持之以恒加紧做好丹江口市均县镇、郧县城关镇、柳陂镇三个集中搬迁和重大专项的迁复建后续收尾工作,全面彻底完成移民内安任务;加紧落实生产安置举措,大力实施“移土培肥”项目,改造、新增耕地5.9万亩,改造低丘岗地3万亩,认真落实好移民当家田地等生产资料;全面加快移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工程,优先解决库区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配套设施,切实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加快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争取启动南水北调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确保移民安居乐业,确保库区转型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争取国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大力开展人工造林,扎实推进天保二期工程,全面完成丹江口库区湿地保护、长防林、石漠化治理、鄂西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项目等建设任务。突出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高速公路旅游重大通道等生态景观建设,完成30万亩营造林、1.8万亩林业大田育苗、500万袋容器育苗。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强工业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三)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做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四减五制六公开”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和国产高档数控装备应用示范区;加快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实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科技创新考评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培育技术创新主体和上市后备资源,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进一步壮大外向型经济。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坚持招商与选资、引资与引智、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精心策划重大招商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效。搭建出口服务平台,重点扶持整车、零部件、农产品等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对外经贸合作。
进一步促进全民创业。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的发展环境,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强化服务意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和创业热情。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营造创业有功、致富光荣氛围,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全民创业。抓好回归工程,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力争市场主体增长8%以上,私营企业总户数增长10%以上。
(四)强化社会建设,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岗位并举,狠抓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扩大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扩面新增8万人;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实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改扩建农村福利院30所,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引导房价合理回归。切实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省下达任务。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满足群众基本需求。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体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加快推进十堰大剧院、传媒大厦、广电大厦、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工建设,完成鄂西北文化图书城建设,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继续实施山地体育公园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省十四届运动会。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保教质量;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鼓励开展“一校制”、“学区制”、“教育协作区”等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提质量、创特色。完善新农合制度,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规划,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建设;支持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为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加大“两非”治理力度,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启动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确保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7.5%。
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人口基础信息、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社会综合服务三大系统,创新体制、探索实施社会网格化管理,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建立信访工作定期督查通报、落实回告制度,集中化解疑难信访案件。加大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灾害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安全生产,强化矿山、消防、交通尤其是校车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安全标准,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继续稳控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双拥”工作,不断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这里,我代表市政府郑重承诺,今年将继续为全市人民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建设南水北调内安移民新村卫生室145个;二是实现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达标45个;三是改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1.5万平方米;四是继续启动建设城区保障性住房6700套;五是建立并实行城区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六是建设城区便民利民电子服务平台;七是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优化6处城区道路交通节点,缓解城区行车难、停车难现状;八是改造背街小巷50条;九是完成通村公路养护7000公里;十是启动并力争建成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五)强化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突出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公信力。探索建立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加强行政调解,创新行政复议体制,引导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化解矛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切实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进一步改进投资环境。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做到件件有办复、事事有着落。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加快法治十堰建设。尊重市场主体,坚持依法快捷办事,塑造政府诚信形象。
突出改进作风,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在促推发展上,把功夫下在狠抓落实上,把真情实意用在服务人民群众上,坚决整治机关庸、懒、散、软等不良作风,对决定的事项、确定的任务,立言立行,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出实效。下决心、下大力气改进“文风、话风、会风、事风”,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突出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保障力。建立健全“确责、履责、问责”的政府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公务员履责行为。健全完善考评制度,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发挥绩效评价导向和激励约束作用。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健全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建立网络问政长效机制,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互动。强化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加强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目标催人奋进。在新的起点上谋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让我们振奋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一城两带: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三提工程:以“提质”为重点,改进工作作风;以“提速”为保障,优化工作流程;以“提效”为目标,提升行政效能。
3、两个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修编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4、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5、大商用车战略:“十二五”时期,东风汽车公司将投资140多亿元人民币,在东风事业的发祥地十堰市建设一个新工业基地,通过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和新老协同,全面提升东风商用车竞争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期自主商用车销量达到100万辆,巩固商用车“国内第一”行业地位,实现“世界前三”目标。6、61行动计划:2010年9月底,东风公司和十堰市政府举行高层会谈,就“十二五”时期东风汽车公司十堰基地发展规划及我市服务配套项目进行会商,内容包括:东风商用车公司8万辆重型车和动力总成项目、东风零部件、东风实业、东风装备、东风特种商用车等东风十堰基地新项目及我市围绕上述项目展开的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配套等工程。双方就规划设计、项目建设、组织领导等若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此次会谈,标志着上述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为作纪念,特以此向国庆61周年献礼为意,取名为“61行动计划”。
7、飞地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
8、四减五制六公开:四减是减审批事项、减审批环节、减审批时限、减审批费用;五制是窗口受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六公开是公开服务内容、审批依据、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和依据。
9、一校制、学区制、教育协作区:一校制是以一所完全小学为中心,其他附属村小和教学点作为该完小的教学部分,实行一套班子管理,教师统一调配、合理流动,干部实行交叉任职、定期轮岗。学区制是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实行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教育协作区是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资源互补、人情风俗等因素,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一个县市分为若干个教育发展协作区,实行“四个一体化”管理,即教师资源一体化调配、教学设备一体化配备、教学管理一体化安排、教学质量一体化评价。
第二篇:2013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6日在十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特别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迎难而上、大有作为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商用车市场持续低迷、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灾害袭击等严峻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和衷共济、共克时艰,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保民生、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目标。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11%;财政总收入120.7亿元,增长1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9亿元,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15.6%;外贸出口3.1亿美元,增长20.7%;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2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0元,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3%。除工业增加值外,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提速增效。以“三化”协调发展和“一统三分”统揽“三农”工作。精心培育特色农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夯实农业基础,奋力组织抗灾救灾,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完成农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26元。粮食实现“九连增”。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8.5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20个;17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0亿元,增长42.9%;新增专业合作组织138家。新建农村新社区25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00家。改造新修县乡村道路1348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1座,整治塘堰7056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0平方公里,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十堰市荣获全省水利建设“大江杯”优秀组织单位奖。扶贫搬迁3048户,减少贫困人口8.5万;改造危房1.6万户,完成65个重点村整村建设任务,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大力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水库修复工程33项,加固整修塘堰336座,修复基本农田4.9万亩,修建倒塌民房10059间。
——积极应对巨大挑战,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力服务东风公司,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实现平稳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亿元,增长5%。东风装备新工厂、东风特汽、三环专汽、同创汽车同步器、川路汽车、丹江铝业超薄铝箔坯等项目竣工投产;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房县精细磷产品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满园工程”,引进工业项目226个、资金113.7亿元,徐工金三角随车吊、苏州朗格电动车、远大新型环保材料、合肥常青机械等项目落户十堰市。继续推进“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3家。十堰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创建成功,武当酒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大力开展非法拼装车“清剿战役”,净化了汽车市场秩序。驰田金钢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县域工业快速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393亿元,增长22%。9家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完成产值570亿元,增长20%。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乘势快上。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扩大规模、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7.4%,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29.3%和39.2%。旅游项目建设多点发力,完成投资60亿元,增长95%,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一期、武当山玉虚宫和五龙宫大殿修复竣工,郧阳岛、天河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增4A级景区4家、旅行社1家。房县荣获“湖北旅游强县”称号,竹溪偏头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武当山至神农架、三峡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商贸流通业快速增长,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工程深入推进,新(改)建农家店211家;家电下乡销售8.6亿元,兑付补贴9907.4万元,十堰市被纳入“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一批物流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寿康永乐长岭物流配送中心竣工;信息、保险、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16.5亿元,比年初增加220亿元,增长20%,各项贷款余额594.9亿元,比年初增加110亿元,增长21%。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竭尽全力策划、争取、引进项目,精心组织、热忱服务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年初确定的29个省级、200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十房、谷竹、十白、郧十四条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230亿元,占总投资的72%;丹江口环库公路启动建设,丹土一级路路基全线贯通;机场大道进展顺利。潘口、小漩、三里坪水电站并网发电,龙背湾水电站实现截流,孤山水电站前期工作全面铺开;京能热电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一批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共开山整地1.8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6万亩,十堰农产品加工工业园、茅箭循环经济产业园完成了土地平整。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启动实施。十宜铁路、武汉至十堰城际高铁项目进入省部合作规划。
(二)“一城两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中心城区建设管理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岳路片区等8项城市控详规编制完成,“数字十堰”技术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修编、生态滨江新区规划编制全面启动。郧十一级路、东环路、建设大道二期、北京路延长线、郧阳汉江大桥建成通车,发展大道、中岳路、林荫大道二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风神大道、第三水厂取水口工程开工建设;天然气城网工程、西部污水处理厂建设竣工,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50条背街小巷、6处交通堵点和公园路改造完成,车城广场基本竣工;城区“三违”整治集中展开;创卫和城市管理成果不断巩固;茅箭区成功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十堰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模式受到国土资源部高度赞誉。
——“两带”建设全面展开。坚持以优势产业打造、城镇村庄扩容、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优化、精神文明提升为重点,全面加快竹房城镇带建设。共实施交通、水利、城镇、土地整理等项目335个、投资近20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基地9.6万亩,改造村庄35个,新建“三位一体”服务中心66个、新进城镇农户2.3万户8.9万人,城镇带GDP增长21.9%、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达到54.9%;房县“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竹山县、竹溪县抢抓城镇带建设机遇,立足特色,争先进位,取得了发展新成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安置、小流域治理、土地整治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开展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启动郧县生态滨江新区规划和建设,《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并逐步组织实施,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三)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深入推进经济、投融资、社会事业、民生保障、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改革。税收“营改增”试点顺利展开;成功发行12亿元城投债券,通过信托、票据等方式融资11.5亿元,组建7家小额信贷公司,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完成,交通银行入驻十堰,十堰市连续七年获得“金融信用市”殊荣;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规范完善,流转土地27万亩;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丹江口市、竹山县被纳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市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推进到位;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四减五制六公开”改革扎实推进,减少审批事项291项。——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重新组建招商局,成立九大产业招商办公室,出台招商引资奖惩考核办法,大力开展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天候招商、全过程招商,组织和举办了湖北十堰——浙江(长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台湾·十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武当大兴600年·湖北十堰经贸合作洽谈会、第十二届全国村长论坛·十堰投资推介说明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市外境内项目371个,到位资金170.3亿元,增长37.5%。与中亚地区、大洋洲外经合作实现突破,境外投资企业达到7家。组织参与了华创会、湖北·韩国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接待重要外宾、侨商侨领16批次,对外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四)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加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推动文化繁荣,着力保障人民健康,整体提升计生水平,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申请专利1700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通过验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市”称号。改扩建幼儿园170所,改造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32万人次享受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发展趋向均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湖北医药学院获硕士学位授权。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我的汉水家园》等12件作品在第一届湖北艺术节上获奖,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7.7%。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配备基本药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5.3%;农民看病就医“一卡通”全面实施;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17个,茅箭区成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1.6个单位值,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规划通过国、省评审;完成造林3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完成155个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1座、垃圾处理场6个;十堰市被授予全国环境规划十佳城市。
(五)民生保障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执政为民,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达146.6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增幅分别超GDP 2%。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参保新增9.2万人次。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改扩建农村福利院30所,城乡高龄补贴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体系实现全覆盖,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6亿元,扩大五保供养对象1.1万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195套,发放住房补贴3548户。优先发展公交事业,新开辟公交线路5条,十(堰)郧(县)城际公交开通。“数字化城管”和“网格化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一格一员、一区一警、一街一队新型管理格局初步形成。市长公开电话“民生直通车”作用进一步发挥,办理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2万件。积极实施信访积案化解攻坚,按期办结率达97.5%。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治安攻势等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分别达93.8%和93.7%。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着力稳控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回落3个百分点。十件实事全面超额完成。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收获丰硕成果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涌现了“最美姑娘”周丽、“最美搬运工”甘龙宝、“最美乡村教师”邹桂芬、“最美电工”史克军、李琼、陈品东三位烈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再次得到中央文明委充分肯定,出租车行业文明创建经验在全国推广,市供销社被授予“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顺利通过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暗访测评,十堰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成效。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建议181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353件,办结满意率均达100%;“六五”普法和法治十堰建设深入推进,十堰市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建设先进单位”和“省委、省政府‘六五’普法宣传先进单位”称号。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政府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进一步落实。审计促进重大政策落实和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并受到省高度评价。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村务公开覆盖率达100%,竹山县被命名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
全市统计、民族宗教、对台、气象、水文、地震、人防、通信、残联、社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也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堰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抢抓机遇,深度谋划,成功争取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年,我们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圆满完成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8万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的工作目标,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一年,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合力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灾害,铸就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伟大抗洪精神!这一年,我们齐心协力,积极作为,成功举办了武当大兴600年盛典、第十二届全国村长论坛等大型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功争取武当山机场顺利通过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并开工建设,圆了十堰人民28年的机场梦;成功争取十堰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十堰市又增添一块“金字招牌”,增强了十堰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一系列喜事、大事、难事的办成办好,必将对十堰市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激励我们立足新起点、构筑新优势、再创新辉煌!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十堰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快、发展不够,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是十堰市最大的问题,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亟待扩大和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脆弱,工业结构单一,服务业发展不快,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能源、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紧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不相适应,尤其是贫困人口较多、贫困面较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少数部门和个人服务不力、创新不够、执行力不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提高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之年。我们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一是发展阶段、发展格局变化带来新机遇。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倒逼国内经济走扩大内需、提高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之路,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有利于后发地区加快发展、实现赶超。二是国家和省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带来巨大的政策利好。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战略基点,大力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深入实施丹江口库区“两规划一方案”,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支持十堰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利于十堰市获得更大的支持。三是近年来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东风公司推进“大商用车”战略,将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不可低估:一是宏观环境极其复杂,尤其是经济增长下行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双重任务更为紧迫,统筹兼顾难度更大;三是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十堰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寻机而发,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必须有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主题主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奋力推进城乡统筹,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努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加快构建“一核多支点”新格局,竞进提质、开拓创新,确保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明显高于上年,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续工作圆满完成,确保扶贫攻坚、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六增”(增速度、增效益、增投资、增项目、增后劲、增收入)目标,开创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剔除南水北调工程一次性收入后,按可比口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目标只是底线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力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提高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为中心,奋力推动经济发展 ——做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牢固确立工业兴市意识,高扬工业化龙头,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壮大现代新兴产业并举,培育产业与做强企业齐抓,加快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力争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增加值达到440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00家以上。一是壮大工业块头,实现工业快速增长。实施三年工业倍增计划,分产业、行业、企业进行“点对点”支持帮助;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培植一批投入和产出过百亿、十亿、亿元的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全力培育千亿级汽车工业、千亿级县域工业和千亿级园区工业。二是下真功夫优化工业结构,形成一主多元、多级支撑的产业格局。在做强做大汽车产业、落实《政企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东风公司提能增效并辐射带动地方工业不断扩张的同时,进一步壮大能源、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业,努力建成3至5个过百亿的特色工业。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县域工业比重达30%以上,“十二五”末达35%以上。调整汽车产业内部结构,地方汽车工业要与东风配套发展、互补发展、错位发展,致力发展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力争专用车突破15万辆。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三是用硬措施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园区土地整理步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项目及时落地。各县市区都要集中精力建好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加快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产业园为龙头的园区建设,深化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和国产数控装备应用示范区创建,抓紧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四是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建立交流平台,组织学习培训活动,为企业家提升素质增强能力提供机会,造就一个志向高远、奋发向上、诚信经营、扎实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企业家群体,涌现一批为十堰发展贡献力量的栋梁。
——突破加工,创新机制,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机制激活农业,用信息化手段武装农业,用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用合作化组织整合农业,促进农业跨越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四百万”工程,新建特色基地25万亩,新增蔬菜基地1万亩、山羊6万只、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创建郧西、房县现代山羊养殖示范区,新增农业“三品一标”认证20个以上,支持“武当道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房县黑木耳争创首批全国百强区域公共品牌。二是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强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十堰(长岭)、丹江口市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和培育加工龙头,启动龙头企业“双十”工程,确保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过200亿元。三是增强农业产出能力。深入推进科技兴农,抓好关键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0%以上;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搞好农业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提高涉农从业者素质,培训农民、企业家和管理员3万人以上;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8座,解决人饮安全12万人;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300家。四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联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新增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加大农民转移培训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2.1万人。——激活消费,做新业态,推动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引擎作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力争实现增加值410亿元,增长13%,新增限上企业100家。一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以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项目引领、要素完善、市场开拓,强化旅游服务,形成特色消费热点。加快推进武当山、太极湖、郧阳岛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城区旅游商品、特色小吃、文化娱乐一条街。引进、培植旅游龙头企业,加强旅游品牌营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适时筹办首届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文化旅游节;开展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91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209亿元,增长30%。二是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落实国家节能产品惠民、老旧报废汽车更新补贴、降低流通费用等政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农家店200家,建设农村流通网点400个,力争实现行政村流通网点全覆盖;推动万达广场、中商华宇商业综合体、武商集团滨江量贩店、鄂西北国际农商城等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汉江国际物流园、林安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将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紧扣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新变化、新特点,积极培育家政养老、休闲健身、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咨询信息等服务业,不断增强消费拉动力。
——创优环境,贴心服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完善支持政策。出台激励促进各项产业、各类实体经济、各种不同经济成份发展的办法和措施。二是提供高效服务。强化能源、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水、电、气和合理用地需求;积极协调银企对接,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力度,引导支持企业上市,利用企业债券、股票、投资基金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实行“处方式“、“一对一”跟踪服务,解决企业所思、所需、所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事流程,争创全省审批最少城市,建立工业项目零收费制度。用心、用情、用力,竭诚服务东风公司在十堰的各项事业和国际合作,共建国际商用车之都。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下决心破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在民间投资进入领域方面取得新突破。落实结构性减税、信贷倾斜等优惠政策,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加快形成企业成长梯队,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增规模、上水平。
——拓宽渠道,多上项目,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多途径全力争取投资。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产业转移机遇,打好南水北调和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两张牌,积极上争、内引、外联,大力争取国家支持,确保中央和省投资明显高于上年;努力提高金融对十堰发展的支撑能力,新增贷款规模达130亿元以上;通过招商等方式大力吸引外来投资,激活和吸纳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0亿元。二是项目建设全面发力。完善领导牵头、专班推进、全程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着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武当山机场建设,全面开工环丹江口库区旅游公路凉水河至习家店段、柳陂至五峰段建设,确保十白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谷竹高速公路分段通车、十房和郧十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完工,基本完成汉江航道丹白段整治工程,完成火车站站场改造,启动十堰客运西站建设,争取武汉至十堰城际高铁早日开工、十巫高速公路立项;加快推进重点能源项目,确保京能热电工程开工,实现龙背湾水电站下闸蓄水,加快推进孤山、夹河关水电站建设;全面完成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和库底清理工程;特别突出产业项目,围绕促进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组织大批产业项目投入建设。三是认真筛选储备项目。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准确把握资金投向,提早谋划和储备项目,确保项目梯次跟进;加强项目跟踪衔接,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做到策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
(二)以“一核多支点”战略为支撑,深入推进城乡统筹
立足全域规划,以城区为核心,以各县市为支点,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一城两带”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领城乡发展,城镇化率提高2%以上。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做到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生态滨江新区发展规划和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数字十堰”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尽快完成城区控详规全覆盖工作。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完善城市功能,确保中岳路、发展大道、风神大道、机场大道、林荫大道二号线一期建成通车,推进郧阳路、京东路、林荫大道二号线二期、凤凰路、西城大道、和谐大道建设;解决一批主城区交通堵点,开通城区至武当山城际公交;加快推进三水厂建设,完成天然气对接入户工程。着力提高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建设火车站北广场和汉十高速、十白高速十堰西两个出口景观,新建一批街头游园,改造一批山地风景区,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拆迁群众安置工作;深入开展综合执法,推进“三违”整治,加强城市管理,确保在全省城管考核中取得佳绩。
深入推进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支撑、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突出抓好6个县市城区、一批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竹溪绕城一级公路、丹土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房县城关至军店一级公路、竹山县城至潘口一级公路基本建成;启动郧县长岭片区道路交通和生态绿地建设。实施产业带动,培植一批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进城进镇、进入非农产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采取措施,解决进城农民户籍、住房、教育、社保等问题,增强融入城镇的生活能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县域经济。研究激励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增强发展县域经济动力,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切实支持郧县建设生态滨江新区、房县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鼓励和支持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依托自身优势,找准目标定位,积极探索适合县域特点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比重,努力把县域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入实施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落实《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率先启动一批跨区域、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项目,着力构建“六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丹江口市扶贫奔小康、老区连片开发、整乡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启动整村推进重点村65个,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以上,扶贫搬迁3000户,培训贫困劳动力8000人,确保减少贫困人口9万人。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财政四项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推进金融创新,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启动县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四减五制六公开”改革,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政务服务体系。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常态化管理。——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花大力气、狠下重手强力推进。进一步强化招商举措,创新招商办法,明确招商任务,落实招商政策,兑现招商奖励,组织全员招商、专班招商,提高招商水平,提升招商质效,全年招商到资资金突破200亿元。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为先导,加快培育开放性经济。加强十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路二类口岸、海关监管区、国家航空一级口岸等出口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双星东风、东风小康、平云工贸、湖北运银、房县聚达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主动开展与京津冀受水区对口协作。
(四)以绿色发展为特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求经济跨越,更要绿水青山,推进绿色发展,构造绿色GDP,努力建设美丽十堰。
——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中英生态城市合作项目建设,大力争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生态补偿资金及相关政策,加快实施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项目,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严禁违法开山。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开展汉江库岸及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流域污染整治,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推进污染减排和资源节约管理。建立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完善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水泥厂、燃煤电厂脱硝工程,强化重金属、危险废物等污染物防控,新建污水管网200公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启动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形成PM2.5监测能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态文明创建和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创模规划和方案要求,明确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争取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村)2个、省级4个,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努力建设幸福十堰
强化民生GDP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倾注更多的精力、集中更多的财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十堰。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改造中小学危房6万平方米;推进“联校协作发展”工程,着力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市、区共同努力,三年内基本解决当前城区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支持高校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新农合与居民医保的整合及市级统筹,健全城乡居民大病保障机制,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支持太和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和太极湖院区、人民医院医技住院大楼、东风公司总医院第二临床学院、妇幼保健院新院选址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升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坚持稳定岗位与扩大就业并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五项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204.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0%和25%;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推进国办和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改扩建农村福利院;提高医疗救助核销比例和临时救助标准。注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待遇,保障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做好南水北调内安移民安稳致富工作,加快制定丹江口库区移民后续帮扶规划。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扩大公积金制度受惠人群。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制订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力争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增加595元和2080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广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促进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认真开展稳定风险评估和人民调解,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深化平安十堰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监测评估、检验检测,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抓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以铸造美好精神家园为方向,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各县市“两馆”建设,提升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户户通”工程,支持发展无线移动广播电视和“十堰城市电视”。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十堰大剧院、传媒大厦、广电大厦、南水北调博物馆,推进体育公园二期工程,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积极开展文艺下乡,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速培育影视制作、时尚设计等文化产业,增强地方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深化“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做好争创2011—2013全国、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精心组织迎接2013年全国、全省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力争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两连冠”和省级文明城市“七连冠”,确保新一轮全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顺利申报。加强“诚信十堰”、“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加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基础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素养。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群团组织联系,建立健全民主办事程序,深入实施“六五”普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抓好反腐败和源头治腐工作,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切实做好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气象、地震、消防等工作。
(七)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障,着力提升工作效能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建好两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朝气蓬勃、求真务实,有浓厚宗旨观念、深受群众拥护的公务员队伍;二是建设一支有强烈事业心、高度责任感,政令畅通、落实有力、率先垂范、廉洁高效的政务领导干部队伍,做到“善谋事、会创新、能落实、敢担当”,铸就“善政、勤政、明政、严政、廉政、实政”的人民满意政府。
政府工作人员要有深厚的民本意识、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明的职业纪律。深厚的民本意识就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向往作为“第一目标”。心中装着群众,感情贴近群众,行动服从群众,政策交给群众,决策尊重群众,工作深入群众,难事请教群众,政务亮给群众,创业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心系群众冷暖,扎扎实实为民办事,真心实意替民解忧,使政府各项工作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思想解放,正能量充足,抢抓机遇而不坐失良机,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善于自加压力、自我突破,有一股子闯劲、冲劲、韧劲,不辞辛劳、不避疲劳、不惧苦劳,敢于作为、勇于担当,夙夜在公、奋发向上;严谨的科学态度就是尊重科学,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不蛮干、不瞎指挥,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认真做好调研论证,不断深化对市情、县情、乡情的认识,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的变化,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行家里手,把每项工作都抓在点子上,把每件事情办得更完美;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言必行、行必果,不做表面文章,不摆花架子,不玩空手道,形成耻于空谈、羞于作秀、勤奋务实、躬身实干、狠抓落实的浓厚氛围,真正做到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多谋实干、善谋实干,工作扎扎实实、效果实实在在,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严明的职业纪律就是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坚持原则,遵守规矩,严肃政风政纪,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加大治庸问责力度,坚决反对贪污腐败,坚决制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确保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大力压减会议和文件,摆脱文山会海束缚,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大决策的落实上、抓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加强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举措,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崇尚节俭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不良倾向,加大为基层、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从我做起,从市政府领导班子做起,从每一位政府组成人员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各位代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今年将继续为全市人民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完成通村公路养护7500公里;二是开展青年创业培训8000人,新增就业3万人;三是城区新建环保公厕5座以上;四是完成农村育龄妇女免费检查“两癌”8万人,孕前健康检查4万人;五是建设保障性住房16000套;六是改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1.3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3所;七是建设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八是全面改造农村电压低的电网;九是中心城区启动建设5处以上立体停车场;十是启动市殡仪服务中心建设。
各位代表!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跨越的征程已经迈步。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神竞进、奋勇争先、砥砺前行,用辛勤的汗水、百倍的努力,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
1、“三违”整治:对城区范围内各类违法用地、违法开山、违法建设等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
2、营改增: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3、数字化城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综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形成完整、闭合、互通互联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行新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城市管理的区域达到精细化、管理部件的内容数字化、管理事件的处置精确化。
4、“一元多层次”战略: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四基地一枢纽”产业发展战略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打造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载体,将各市州关系全局的发展战略纳入省级战略体系,形成区域全覆盖、各级全统筹、多载体支撑、多平台推进的战略体系。
5、“双十”工程:从2013年起,重点扶持10家龙头企业,力争五年内每家企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
6、一核多支点:以“一城两带”为核心,以各县市区为支点,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点突破的发展格局。
7、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8、“联校协作发展”工程: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推进十堰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篇:十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十堰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困难最大的一年,也是发展成效最好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汽车产业开局受挫的严峻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危中寻机,共克时艰,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0亿元,同比增长15.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8亿元,增长3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4亿元,增长5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增长20.5%;外贸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3.6%;实际利用外资5733万美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6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增长9.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0.5%,市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和超额完成。
(一)全力破解发展困局,工业经济创历史新高。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一季度工业产值下滑16.5%的严峻局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应对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反跌复升,创造了月产、季产、年产“三个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21亿元,增幅达2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其中12月产值达到94.6亿元、第四季度产值达到266.4亿元,均刷新了历史记录。汽车工业实现产值589.8亿元,增长28.1%。地方工业强劲增长,实现产值433亿元,增长39.1%,其中50家“双亿工程”企业实现产值220亿元,净增60亿元,增长45.8%;地方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52.7%。我市被授予“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地方政府”称号。开发区发展势头迅猛,全市9个开发区工业产值增长35%以上,十堰经济开发区获得 “中国最佳汽车产业示范开发区”称号。新的增长点不断显现,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达到771家;100个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开工,76个项目投产。东风渝安20万辆扩能项目即将投产,三环6万辆和东风实业5万辆专用汽车扩能项目已开工;双星东风100万套全钢子午胎正式投产;世纪中远5万辆微型车扩能项目的生产线、涂装线建成;西部工业新区实现了“三通”、入驻项目13个。
(二)大力实施“一统三分”战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召开了地市合并以来的首次三级干部大会,制定和实施了“一统三分”战略,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两大突破”。全市第一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1.9亿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农村小康标准线。粮油丰产丰收,分别达到116.2万吨、10万吨,增长7.6%和18.6%。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新增蔬菜、茶叶、烟叶、木瓜等特色基地20万亩、畜禽养殖小区120个、专业村34个、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三品”品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19个;武当道茶被授予省第一文化名茶;房县黑木耳、丹江翘嘴鲌、武当蜜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马头山羊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扶贫开发深入推进,贫困人口减少7万人,搬迁扶贫2755户、1.1万人。劳务经济平稳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66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42.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改造了11.2万亩低丘岗地,新修通村水泥路2500公里,建成农村五级站11个、候车亭180个、招呼站300个。完成了2座中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了38.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五县一市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增长15%。
(三)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第三产业持续繁荣。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一批景点和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武当山八大项目进展顺利,十堰至西安旅游客运专线开通,武神公路通车,武当山体育馆竣工,丹江口库区和武当山两个旅游码头正在建设;一批景点创优升级,武当山景区通过5A级旅游景区评审并被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房县“野人谷”和“野人洞”、郧西五龙河旅游景区晋升为4A级景区。丹江口市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我市被评为全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城市。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12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3亿元,分别增长22%和41.8%,其中武当山接待游客15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分别增长23.1%和48.2%。
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新建和改建农家店300家、农村示范超市106个、农资示范放心店112个,建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493家;成功举办了2009中国·十堰汽车汽配订货会,供销合同金额达267.6亿元。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物价等部门强化市场监管,促进了市场繁荣。在旅游、商贸的有力带动下,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3.4%。
(四)充分发挥服务发展职能,财政金融运行稳健。财税部门积极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预算管理,保障重点支出,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财政总收入55亿元,增长22.6%。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组织开展了“百亿基金进十堰”活动,成立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政信担保公司担保额度达到5.1亿元,放大倍数6.4倍,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项存款余额695亿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0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
(五)全力以赴争取政策和资金,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 “项目建设年”为抓手,积极抢抓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着力实施 “重大项目百日攻坚”活动,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争取国家对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资金3.81亿元;争取中央投资项目673个、资金13亿元。新开工项目784个,增加365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武当山机场场址选定;武汉至十堰动车组开通,襄渝铁路二线全线通车,十宜铁路正在争取国家立项,十三铁路完成预工可报告,郑渝铁路正在开展设计方案比选;福银高速十堰至西安段建成通车,十房、十白和谷竹三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郧十高速公路完成初步设计;武白、郧十两条一级路建设快速推进;兴界路、郧漫路等干线公路改造完成;郧县汉江二桥、丹江口习均大桥加快建设,五条岭、大川和雷峰垭隧道已经贯通;汉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水电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潘口、小漩电站成功截流,孤山、龙背湾电站临建工程开工,新增水电装机8.3万千瓦。天然气十堰支干线工程即将动工,热电联产项目可研报告通过评审。
(六)深入推进 “三城联创”,城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力打破城市发展空间制约,规划、城投、国土等部门积极配合、主动服务,平整山地2万余亩;加快城市主干道建设,凯旋大道建成通车,山东路、建设大道一期工程、林荫大道二线建设正在推进,上海路一期工程、北京路南通道建设有序推进,柳林路、江苏路改造完成,六堰广场地下通道贯通,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得到缓解。西部工业新区新建了捷达路、凯迪拉克大街,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积极推进 “三城联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城区60条内街小巷道路改造完成,新建3座人行天桥、10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8座街头游园和山体游园,高速客运站投入运营。赛武当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红岩背、牛头山林场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植树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3%;新建沼气4.4万户、节柴灶4.6万座;治理水土流失1196平方公里、小流域96条。西部垃圾场开工建设;10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使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完成了省定目标。我市基本达到国家卫生城市申报条件,被授予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顺利通过了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市交通局、市审计局、黄龙滩水力发电厂被授予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茶店镇、湖北口回族乡、蒋家堰镇被授予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市侨联荣获 “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七)致力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武商集团成功收购人民商场,市属7家企业改制到位,一批久拖未决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国资监管取得新成效,纳入监管的6家企业经营收入增长19.6%。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不断规范,交易增值率达到2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确权面积和发证面积分别达到92.7%和86.5%。市城投公司体制改革初现成效,净增资本金12亿元,全年融资和偿债近8亿元,土地储备近2000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拉开序幕,改革方案已上报审批。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加快,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用人机制初步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平稳推进。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专利申请量增长21.5%,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0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励项目15项,均居全省前三位;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2138万元,创历史记录。“胚胎干细胞”通过省级重点实验室验收、“汽车动力传动和电子控制”通过评审。我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英两国可持续发展对话机制示范试点城市。
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湖北十堰·北京推介会、西安·武当旅游推介会、武汉·武当生态文化旅游推介会、十堰·深圳投资说明会,组织经贸考察团对台湾进行了考察交流,邀请了深圳企业投资者联合会来我市考察,开展了 “百名老板家乡行”活动,我市与天津河西区、北京丰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吉林省四平市以及俄罗斯恩格斯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对口援建四川汉源县地震灾区和新疆博乐市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引进项目301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6%,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增长30.4%,外贸出口增长33.6%,外派劳务增长10%。商检、海关、外事、外办等部门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消除中小学危房11万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基本解决了 “吃菜难、如厕难”,75%寄宿制学校解决了“洗澡难”问题。中职招生3.2万人,超出目标0.9万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继续达万人以上。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完成整体搬迁,郧阳师专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郧阳医学院扩建工程正加紧进行,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筹建工作有序推进。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区在校生全部参加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9%,提高2.9个百分点。新建和改扩建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个村卫生室,为2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急诊救护车辆,启动了市级医院带县(院)挂乡(院)医疗帮扶活动。有效防治甲流感,成功救治了3例重症甲流患者,实现了患者死亡率、院内感染率、医护人员感染率为零的目标,市卫生局荣获 “全国卫生应急先进集体”称号。
人口计生事业稳步发展。人口出生率下降0.09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提高0.59个百分点,出生婴儿性别比下降0.72个单位值,丹江口市荣获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市40周年庆典活动。《乡试》剧目荣获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史志编纂取得新成果。市艺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了自然村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启动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档案新馆建设已选址。新建和改扩建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兴建了623家农家书屋和105个农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广泛开展。市文体局荣获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
(九)构建和谐十堰,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5万人,我市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社会保险扩面新增8.5万人,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新增3万人,六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0.4万平方米、4091套,城区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8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6842户、因灾倒房恢复重建2435户。
移民安置扎实推进。提前完成了丹江口大坝施工影响区229户、881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91户、3280人的移民外迁试点和6.4万人、178个安置点对接工作,完成了潘口水电站6130户、2.5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确保了原迁移民直补资金100%发放到位。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了严打整治、酒后驾车等集中整治行动,确保了全市治安秩序持续平稳,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分别居全省市州第一位、第二位。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4%、10.8%和0.27%。组织开展了 “信访突击月”和大接访、大排查、大化解以及领导干部 “四访促和谐”活动,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疑难信访案件,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7%。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法律援助等机构热情服务弱势群体,水文、气象、地震等部门积极应灾抗灾,保密、民族宗教、老龄工作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十)加强自身建设,政府执行力不断提高。自觉坚持接受市委领导,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征求民主党派、党外人士、人民团体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8件、政协委员提案356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8.3%。扎实开展了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了4523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组织开展了 “千名干部进百企”、“双联双助”、“重大项目百日攻坚”、“百企联百村”等一系列活动,民主评议了9个市直单位,政府作风和行风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廉政建设。强化社会事务管理,新建了城区12个社区服务站和33个便民服务大厅,电力、邮政、电信等部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 “双拥”活动,认真做好征兵、安置、优抚、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市长热线反馈率100%,政府承诺的 “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畏艰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十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经济发展总量还不大,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差距较大;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水平不高;投资率低,生产性重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仍然乏力;经济外向度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还需加大力度;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移民、环保等任务艰巨、压力加大;有些部门工作创新不足、落实不力,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今年是 “十一五”和 “十二五”规划的承启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面临的机遇更多、基础更好、条件更优、加快发展把握更大: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有利于我们继续争取项目和资金;国家将启动实施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有利于我们争取优惠政策;东风8万辆商用车、三环6万辆和东风实业5万辆专汽、东风渝安20万辆微型车等一批整车扩能项目启动和实施,将推动我市汽车工业新一轮大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速公路、机场、铁路、天然气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将使我市进入新一轮投资高峰期。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影响我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但我市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机遇期的基本趋势更加明朗,大发展态势更加看好。我们要备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举措,力争经济社会发展好于去年、高于去年、快于去年。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奋斗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壮大汽车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立体大交通网络,着力推进 “三城联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外贸出口1.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经过奋力拼搏,确保生产总值过6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过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300亿元,力争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
围绕完成预期目标,着力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新发展。
坚持以 “一统三分”战略总揽 “三农”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农民长效增收这个核心,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300元。继续安排1400万元奖励县(市)区和乡镇争先进位。
做好 “一统三分”战略规划布点工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 “一统三分”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把规划具体落实到地域、到产业、到企业、到乡镇、到村组。继续扩大基地规模,确保新增特色基地10万亩,改造升级15万亩,新增畜禽养殖小区100个以上,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抢抓省实施 “四个一批”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机遇,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龙王垭茶业集团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茶叶、柑橘、畜牧、烟叶、中药材等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1个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5—10家市级龙头企业,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鼓励创办、合办中介组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力打响 “武当道茶”品牌,力争产值达到13亿元,增长30%以上。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造中低产田和低丘岗地,切实抓好54座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进一步抓好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示范县、7个省级和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乡镇建设,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任务。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减少9万贫困人口,完成5500人的生态移民。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规划。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扶持返乡创业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切实抓好各类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就业能力,力争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以上。继续开展 “百企联百村”、“双联双助”活动,提高帮建工作水平。认真落实各类奖补政策,建立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二)着力壮大汽车主导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
坚定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坚定工业项目建设不放松,坚定结构优化不松懈,坚定服务工业不松劲,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力求做大规模、调优结构、创新技术、提升品牌,切实增强工业整体实力,力争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切实做优汽车产业。一是全面提升整车生产能力。全力推进10大整车、5大改装车改造工程。继续支持服务东风公司,为 “863”振兴计划创造最佳实施环境,力争8万辆商用车扩能项目尽快开工投产、发动机尽量增产增效,确保东风公司传动轴公司整体顺利搬迁。加快推进东风渝安20万辆微型车、三环专汽6万辆和东风实业5万辆专用车、世纪中远5万辆微型车等整车扩能项目,确保整车产量突破50万辆。二是全面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实施100家骨干零部件企业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正和6万辆车身扩能、大洋60万套车轮、同创120万套同步器、先锋大型数控压力机、双星东风全钢子午胎等关键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地产配套能力。利用地方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丰富资源,吸引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到十堰建立生产基地,拓展零部件市场空间。三是全面提升汽配产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国际汽车会展中心和国家商用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国(十堰)汽配城品牌形象,力争汽配城销售额增长15%以上。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水电产业,抓好潘口、三里坪等在建的28处75万千瓦水电工程建设,加快孤山、龙背湾等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推进湖北久康魔芋深加工和功能饮料生产、房县润田矿泉水、农夫山泉天然水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推进武当医药工业园建设,支持天圣清大、康迪和开泰激素等医药制造企业开发高端生物医药产品;利用与药都石家庄缔结友好城市的机遇,积极引进知名医药企业,开发本地优质药材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抓住国家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把环保、生物质能源等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力争实现产业、企业、产品的 “三突破”,开发生产节能环保的汽配、照明、机电等产品;着力培育生物质能源产业,壮大丹江口油茶、郧西油桐基地规模,支持武汉凯迪等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十堰经济开发区跨域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确保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项目和大企业入驻,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县市经济开发区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以创优环境为保障,继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推广 “千名干部进百企”经验,探索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 《关于支持十堰城区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市级财政筹集1亿元用于财源建设。继续推进山地整理,加大已开发储备建设用地出让供应力度,按照投资强度、投入产出率、科技含量等控制指标供应土地。建立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干部互派交流机制,增进政银沟通交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确保新增存贷款双超百亿元;引进2-3家埠外金融机构在十堰设点,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增强政信担保公司实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票据;助推3-5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尽快实现上市。大力推进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全民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激励 “双亿工程”企业做大做强,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双亿工程”企业10家。支持企业争创精品名牌,争取1家以上企业获得长江质量奖、10个产品获得湖北名牌。继续安排1500万元对 “双亿工程”和企业创优工作实行奖励。
(三)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实现三产发展新突破。
以扩大内需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不断拓宽三产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努力提升服务业档次和水平。
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武当山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以 “三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精品线路,力争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20%以上。一是在完善旅游规划上求 “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尽快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编制特色板块景区控制性详规,努力形成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交通互畅的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二是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上求 “快”。加快建设太极湖新区和武当山、丹江口旅游码头、郧阳港,启动市游客集散中心、武当山索道改造、南神道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业大发展。三是在旅游景区创A上求 “多”。加强各类景区创A工作指导,支持赛武当、牛头山、青龙山地质公园等创建4A级景区,鼓励房县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加速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四是在旅游商品开发上求 “精”。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商品开发企业,积极发掘绿松石、米黄玉、银制品、根雕工艺品、汽车车模、武术及宗教用品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消费购物水平。五是在旅游宣传促销上求 “新”。抓住举办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机遇,精心策划营销方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和旅行社合作,全方位、高层次、多角度加强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同时,依托城郊旅游资源,办好特色节会,培植城郊旅游消费热点。
加快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设。做好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火车站商贸经济圈、汽车汽配物流园、汉江物流园三个百亿物流园和九州通医药物流项目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按照规模最大、业态最佳的要求,把人民商场建成一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做好新建主干道流通网点布局规划,打造精品商贸区,提升商贸流通业规模和层次。支持大型商贸企业、仓储式超市、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推进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 “家电下乡”工程,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完善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市场繁荣。
(四)着力构建立体大交通网络,开创统筹发展新局面。
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把构建内畅外联的现代化立体大交通网络作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武当山机场立项进程;力争十宜铁路、十三铁路尽快开工;加速推进十房、十白和谷竹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郧十高速公路;确保武白、郧十一级路(郧县段)建成通车,加快郧十一级路(城区段)建设,开工建设丹江口市城区至土关垭、316国道张湾西部复线(即风神大道)一级公路。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大道一期、上海路、北京路南通道、浙江路二期、车站路和十房路口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东环路、林荫大道二号线和发展大道,完成48条内街小巷和香港步行街改造,逐步改善城区通行环境。加快推进天然气十堰支干线和城网建设,确保120万千瓦热电联供项目开工建设,启动百二河有水工程,推进上海路北片区综合开发,着手体育公园建设,完善市政环卫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县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着力推进 “三城联创”,掀起达标创建新高潮。
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达标。严格对照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深入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大树进城、裸露山体治理工程,打造迎宾大道,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城市环境,确保顺利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
力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进入申报程序。认真实施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7平方公里。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长防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万户。推进神定河和泗河流域污水管网建设,完成犟河污水处理厂、西部垃圾处理场建设,启动东部垃圾处理场建设,确保库区水质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狠抓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尾矿库、涉危企业等污染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创建全国绿色学校7所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绿色社区各2个以上。
夯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基础。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创新文明创建活动内容及载体形式,积极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确保 “省级文明城市”六连冠和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三连冠。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做好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连冠”。
全力办好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切实做好筹备工作,力争规模和水平超过上届,努力把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再次办成一流国际性盛会。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尽快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重点加快新建工业园区和新修主干道沿线建设详规,完善配套设施,为工业经济和城镇发展奠定基础。按照 “东连北接西优化”的思路,逐步提升中部组团,重点发展东西部组团,加快市县对接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定位,加强区域性中心镇、边贸口子镇和特色专业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克难攻坚,重点突破,继续抓好应改未改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全力做好市直机关所属企业和经济实体脱钩改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推广 “三村”试点村经验,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抢抓林权、土地流转、集体资产产权等一系列改革机遇,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继续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大城投公司资本金效应。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创新达标,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保持全省前三名。积极申报 “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示范区”、第三批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湖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换率。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坚持资金回收滚存制,确保研发经费持续增长。
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筛选、论证和包装,保证项目库及入库项目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项目库。继续创新方式方法,重点采取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代理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等方式,选聘一批市外知名商会、行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为政府招商引资顾问。实行分行业、分区域分工负责制,精心组织10大重点招商活动,加大工业新区、汽车产业、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郧十高速等重点项目的推介力度,力争以好项目、大项目招好商、招大商。加强督办服务,切实提高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建立全员招商责任体系,提高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建立考核奖励机制,重奖招商有功单位和人员,充分调动各方面招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抓住国家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重点支持整车、轮胎和农产品等特色商品出口。支持市属企业参加国际食品展、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汽车展、广交会、世博会、东博会等展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七)着力推进民生工程,营造安定和谐新环境。
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全面建设安定和谐新十堰。
积极拓展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破解 “就业难”。认真开展各类促就业专项活动,积极引导和帮助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着力援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困难人员就业,尽力消除 “城镇零就业家庭”和 “农村零转移家庭”,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帮助2500名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带动1万人就业。
继续推进扩面提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确保扩面新增6万人。推进农业小三场职工、被辞退民办教师参加养老保险,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增农村低保人口8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新增廉租住房补贴10480户,新建廉租住房2000套;力争城区三个经济适用房小区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改造农村危房2.5万户,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住危房问题。加大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增强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能力。改扩建20所农村中心福利院,加快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市儿童福利院、第二福利院、光荣院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切实保护残疾人权益,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着力做好老龄工作,加快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慈善活动。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解决 “上学难”。坚持落实基础教育以县(市)区为主的管理体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抓好 “校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危房改造步伐,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部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 “吃菜难、如厕难、洗澡难”问题。加快北京路中学建设,缓解城区义务教育资源紧缺矛盾。加快城区职教资源整合,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院校。加快郧阳师专、湖北汽院、市委党校迁扩建工程建设步伐,发展高等教育和干部培训教育。
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努力解决 “看病难”和 “看病贵”。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筹资标准和住院报销比例,确保参合率保持在92%以上;切实落实新医保政策,提高待遇水平;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送工作,全面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抓好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城市医院“挂县带乡连村”帮扶活动,培训500名基层医生,增强基层医疗救治能力。开工建设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全面完成人口和计生省定任务,争创1-2个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改造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支持创作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迎检工作,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继续推进文体设施进社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切实保护移民合法权益。把移民安置作为全市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头号工程来抓,坚持在稳定中移民、在移民中保稳定。确保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6.4万移民外迁安置和地方水电站1.1万余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规划和扶持工作,确保丹江口、黄龙滩水库六年规划实施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再落实潘口电站8288人移民的后期扶持。
深入推进平安十堰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和严密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继续开展领导干部 “四访促和谐”活动,畅通民情民意诉求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注重从源头疏导民怨、化解矛盾。
各位代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汇聚民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这里,我代表市政府郑重承诺,今年将为全市人民群众继续办好十件实事:一是继续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扶贫搬迁11000人。二是新建通村水泥路1000公里,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水泥路目标。三是支持20个乡镇建设医疗急救站,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应急救治能力。四是扩建市郊9所农村中心福利院,实现郊区农村无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五保家庭全部集中供养。五是改扩建市区3所中小学校,缓解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六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新建山体游园两个、街头游园两个,建设一条景观示范大道。七是市区新建停车场3个,规范恢复停车泊位5000个,新建公厕10座,缓解市民停车难、如厕难问题。八是继续推进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九是新建 “农家书屋”400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市区建设全民健身路径8条、户外公共阅报栏100个。十是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农村村级综合服务社300个。
(八)着力提高执行力,树立政府新形象。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执行重大事项专家论证、公开听证制度,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主动加强与政协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发挥市长热线、政府部门网站等媒介作用,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成 “五五”普法任务,提高全民法制素质。严格执行执法责任制、执法违法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执法扰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强化问责监督,建设责任政府。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受追究。加强行政监察,坚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坚持依法统计,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提高行政执行力,建设效能政府。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和部门服务窗口建设,实施网上审批、监察,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改进行风。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和目标考评机制,实行重点工作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确保抓出实效。
秉承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源头治腐,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严肃财经纪律,加强预算管理,规范公务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防止暗箱操作、滋生腐败,树立廉洁政府的好形象。
今年,我们还要做好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这是事关十堰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市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我们将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问策纳言,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规划编制任务,为十堰未来发展绘制既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政府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市人民的智慧与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新实干,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4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9日在十堰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张维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丰收之年。一年来,面对宏观经济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和严重干旱的自然灾害,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竞进提质”总要求,紧紧围绕“四保六增”总目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各项工作有力有为有效,圆满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0亿元,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5亿元,增长3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亿元,增长13.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53亿元,可比增长18.1%;外贸出口突破4亿美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增长1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万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5165元,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
(一)致力于调整结构,国民经济强劲发展
——农村经济增量增效。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四百万”工程,完成农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5%。连续14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粮油生产实现“十连增”。新增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增长40%;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8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34个,新增湖北名牌1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竹溪贡米”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6家、家庭农场34家。除险加固水库68座,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12个,1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完成65个重点村整村建设任务,搬迁4020户,减少贫困人口9万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服务东风公司与振兴地方工业并举,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工业经济速度、质效明显提升,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增长17%;汽车产业产值1120亿元,增长23%;新增规上企业304家。东风与沃尔沃合资重组快速推进,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一期、东风装备工业园焊装、东风零部件悬架弹簧、湖北大运汽车、三环工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建设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以上,“满园工程”成效显着,引进工业项目282个、到资135亿元。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推进物流业快速成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0亿元,增长12%,新增限上企业300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2亿元,分别增长24.7%和25.3%,十堰成为全国百强旅游城市。新增4A、3A级景区各3家,旅行社创A实现全覆盖,武当山被评为中国最美地质公园。华西国际农商城、中商城市广场、武商滨江量贩店等项目加速推进。十堰国际汽车商贸城一期、国药控股现代物流园竣工,林安物流园、昌升国际商贸城开工建设,“武当珍品汇”进入京津冀市场,信息化改造农家店200家。各项贷款余额731.5亿元,比年初增加153.1亿元,增长26.5%。
——项目投资扎实推进。千方百计拓展投资渠道,锲而不舍谋划、争取、引进项目,投资规模迅速扩张,项目建设成效显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全省前列。争取建设用地指标3.1万亩,增加18.6%。38个省级、263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6类重点骨干工程强力推进,超额完成计划。武当山机场全面开工建设。武襄十城际铁路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十白高速建成通车,谷竹、十房、郧十高速进展顺利。丹江口城区至土关垭、房县城关至军店、竹山城关至潘口、竹溪楚秦大道四条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两条环库公路完成路基42公里。汉江航道丹白段整治完工。孤山电站施工大桥建成,夹河关电站全部要件编制完成,龙背湾电站下闸蓄水,京能热电辅助工程开工。
(二)致力于统筹城乡,“一核多支点”格局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发展和建设力度加大,“一核”地位得到巩固。城区经济增势良好,新建园区近万亩,新落户企业150家。张湾区引进过亿元项目25个,引资40.1亿元,增长90.6%;茅箭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1.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60.8%;十堰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科技强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98亿元,增长22.4%,占全市比重达71%。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生态滨江新区控规及核心区城市设计规划编制完成。车城广场投入使用,中岳路、和谐大道、发展大道、机场大道西段、风神大道一期、林荫大道二号线一期、建设大道二期建成通车,郧阳路、京东路、西城大道、凤凰路、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加快推进,改造5处交通堵点,完成35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天然气入户13.5万户。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区13处,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增游园7个、绿地157万平方米、停车位1030个。生态滨江新区统一大道等4条道路竣工,天马大道等6条道路完成路基建设,新博物馆启动建设。“三违”治理拆除违法建筑85万平方米,处理小产权房73万平方米。持续巩固创卫成果,城市管理更加规范。
——县域发展提速增效,“多支点”特征初步显现。各县市因地制宜,明确定位,彰显特色,特色产业壮大,发展后劲增强。完成生产总值490亿元,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8%;外贸出口增长22%;完成投资600亿元,增长30%,占全市比重达65.6%。丹江口润京水业、郧县郧府薯业、房县粤能生物质发电、郧西真武酒业、竹山沛丰粮油加工、竹溪梅子贡茶多酚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
(三)致力于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再次成功发行16亿“城投债”,光大证券、中信银行、湖北银行入驻十堰,6家企业分别在武汉股权托管中心、天交所挂牌上市,安远专汽、东风减震器进军“新三板”市场,连续八年获得全省“金融信用市”殊荣。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农村土地流转15.7万亩,农村集体“三资”委托监管代理覆盖面达100%,茶店镇“四化同步”试点、宝丰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严格清理核定审批事项,新上工业项目“零收费”。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四减五制六公开”,审批时间明显缩短。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再创佳绩。筹办和参与了饮水思源光彩十堰行、华创会、台湾周、京港合作等招商活动。引进市外境内项目538个,到位资金260亿元,分别增长45%、52.7%。万达集团、银轮股份、桑普太阳能、人福药业、苏酒集团、稻花香集团、国家木塑专委会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十堰。对口协作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并取得明显成果,与中关村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推进“大通关”建设,十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新增出口企业19家,双星东风、平云工贸、东风三立车灯等进入“外贸出口A类企业”,外贸出口创历史新高。
(四)致力于改善民生,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民生投入,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民生支出达183.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1989元、599元。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206.4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3%和26%;发放救灾资金5300万元,发放老龄补贴1317.6万元;新建续建社会福利服务项目13个,改扩建农村福利院20所;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680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建设保障性住房18052套,竣工8500套,分配入住7305套。新增1对武汉至十堰动车,十堰至武当山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十件实事任务全面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十堰)示范基地、十堰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西城省级高新区分别获科技部和省政府批准,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创新平台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20.6%。我市及张湾区、茅箭区、竹溪县分别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先进县(区)称号。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丹江口市、郧县、张湾区、茅箭区分别顺利通过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21所;城区开工建设5所中小学,新建标准化校舍21.8万平方米,竹山一中迁建主体工程完工。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传媒大厦、广电大厦开工建设。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家,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房县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市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发放医疗救助资金7800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8.7%,新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新增床位1418张,郧西、房县分别成功创建国家和省卫生县城。人口计生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五)致力于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编制完成十堰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和永久保留山体规划。通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获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创模“十大工程”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达标率达70%。竹溪十八里长峡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移土培肥工程基本完工。五条河治理完成示范段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工造林31.6万亩,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城区、产业园区生态修复8000亩。我市被纳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张湾区被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房县、丹江口市分别创建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通过验收。
——环境保护更加有力。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大力开展“清水行动”。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5%。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项目76个,4个水泥厂提前一年完成脱硝减排工程,机动车排气监测和标识管理全面启动。工业节能增效明显,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度电产值增长16.5%。丹江口库区库底清理工作全面完成。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
(六)致力于创新社会治理,民主法治建设成果丰硕
——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狠刹“四风”,“三公”经费明显下降。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扎实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电视问政”活动。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工作落实,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加强法治建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743件,调处矛盾纠纷1.9万起,被授予“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称号。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暗访测评取得良好成绩。高水平承办了全国创建星级文明户工作座谈会,创建文明新村357个,“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基本实现全覆盖,涌现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吉来、“楚天园丁奖”获得者伍昌云等一批先进典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专项议案,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生产生活得到较好保障;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50件、代表走访选民建议108件、政协委员提案292件,办结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努力扩大基层民主,行政村全部实行村务公开。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得到加强。强化审计监督,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提高。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指挥中心建成运行,城区网格实现全覆盖,城市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实现无缝对接,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竹山县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大力化解信访积案,按期办结率达98%。加强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市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地震、人防、残联、老龄、统计、社科、地方志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激情创造梦想,实干成就未来。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人均突破5000美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有序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生态滨江新区建设,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支持各县(市)奋力崛起,“一核多支点”建设开创新局面;南水北调顺利通过国家终验并正式蓄水,与京津冀受水区的战略协作初现成效,成功搭建了以水为媒、共谋发展的新平台。一年的足迹不寻常,一年的变化不平凡!这充分展现出了十堰转型跨越发展的蓬勃生机和美好前景。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十堰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工作中的不足和发展中的差距: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抗风险性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消费需求不旺,少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进取、服务意识不强,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比较严重。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找准根源,综合施策,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密集出台,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活力叠加释放,有利于加速推进十堰转型升级。二是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启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省委、省政府将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省级开发战略层面,着力构建“两圈两带”格局,将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随着“四规划一方案”、特别是对口协作方案的全面实施,十堰发展将获得更多外力支持和拉动。四是十堰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东风和沃尔沃集团构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战略联盟,新商用车总部落户十堰,东风各事业板块和地方发展双轮驱动,将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增添新的强大动力。
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今年宏观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改革调整任务更加艰巨繁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制约十堰发展的重大矛盾和瓶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周边区域竞相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和竞争压力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态势和新的发展基础条件创造的有利时机,增强机遇意识、进取意识、担当意识,以更大力度攻改革之坚、克转型之难,使十堰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增效、民生不断改善、生态持续优化、调水顺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上述目标是必达目标,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努力争取实现质量更高、速度更快的增长。这是因为,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十堰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中央强调不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我们的发展压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而且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目标,面对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同时做好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两篇文章。底盘做不大,就成不了中心;质量提不高,就走不到前列。因此,我们务必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GDp增长的关系,努力在转型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要坚持以改革统领各项工作,把改革的举措与调整的举措、发展的举措有机统一起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抓紧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方案,不等待、不观望、不懈怠,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快速发展的机制。全面放开,竭力搞活,“松绑、放权、减负”,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手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隐性壁垒,营造浓烈氛围,创造优越条件,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让一切市场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市场的力量充分涌流,让企业的能量尽情释放,形成推动十堰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彻底,切实把职能转向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简政放权,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社会组织能参与承担的事项,一律转移给社会组织;面向基层且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县(市区)管理。同时,建立行政审批统一目录,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并向社会公布。强化效率导向,雷厉风行,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推进政府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三是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研究市区财政分享办法,建立激励三区加快发展和财权事权统一的体制机制。做好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抓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稳步发展金融资产交易等要素市场,支持金融机构各类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先行先试。四是深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50%县市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改革,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努力提升招商质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有力抓手,围绕产业招商、主题招商、区域招商“三个重点”,坚持央企、民企、外企引进“三位一体”,突出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招大引强与全民创业、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三个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招商活动。深入推进京津冀对口协作,精心组织重大招商主题活动,坚持首席服务官制度,加大跟踪服务力度,促进招商引资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力争到位资金突破36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外贸经济。积极支持东风公司、双星东风、运银实业、聚达食品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争创国家级出口汽车及零部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扩大出口规模。三是建好用好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海关监管区、公路二类口岸、国家航空一级口岸等出口平台建设,加强沿海沿边通关协作。积极做好外派劳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外派劳务经济。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十堰市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成国家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加快十堰经济开发区、西城高新区和十堰北京工业园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新认定国家高新企业30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0家,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二)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发展质效
——调整优化结构,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坚持“效速兼取、轻重齐抓、央地并进、市县共兴”的方略,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市意识,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优化提升“一主”、培育壮大“多元”、强力扶持“中小”、做精做专“特色”,构筑转型跨越坚实支撑,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580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50家。一是做强支柱产业。巩固汽车产业的龙头地位,全力服务东风公司与沃尔沃战略合作和各事业板块在十堰的发展,推进十堰新基地项目建设,发展地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争取早日实现产值过1500亿元。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若干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力争生物产业跨入省级重点集群行列,构建一主多元工业产业格局。二是培植骨干企业。大力支持和培植一批投入产出过百亿、十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全力提供要素保障,及时帮助解决困难。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启动千家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引领作用明显、支撑地位突出、后续力量强劲的庞大企业群体。三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区生物产业园、新型建材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园区建设。支持十堰开发区拓展空间,推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加快各县市特色园区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支撑。推动“满园工程”和工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东风零部件工业园、特种商用车等一批新项目,推进东风动力总成二期、装备工业园二期、东风小康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在建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四是进一步加大培育企业家的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加强企业家互动交流和学习培训,提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企业家信用评级机制,鼓励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回报社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就业机会。
——坚持强农富农美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业重中之重地位,增强“首位度”意识,着眼于“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以产业化为方向,围绕“基地做大、龙头做强、产品做优、品牌做响”四大重点,开展精深加工,推进深度开发,推动“三农”工作全面进步。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种、养、加、销”产业链各环节建设上打组合拳,见连环效。稳定粮食生产,确保总产22亿斤以上。深入推进“四百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建茶叶、中药材、核桃基地30万亩,新增山羊出栏6万只。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林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抓实抓好,每个县(市)都要建设农产品加工园,积极引进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新增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0亿元。着力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市场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标准化,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新增“三品一标”品牌认证10个以上。二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方式创新,让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鼓励业主进村、推动土地(山场)资源流转,新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00家、专业大户10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土地流转15万亩。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设力度,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产出水平。改造县乡道58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80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1座,解决1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以丹江口库区和中心城区周边50个村为试点,深入实施宜居住房、清洁生产、安全饮水、通畅路网、环境治理、乡村绿化六大工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科技转化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兴业态,促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现代化水平中的引擎作用,围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扩大就业,加快各类服务业发展,实现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竞争力增强。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第三产业新的强势增长点。实现增加值430亿元以上,新增限上企业150家,新增贷款150亿元以上。一是做强旅游产业。在抓好武当山发展的同时,集中精力推进城区城郊生态游憩带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小镇、旅游名村,开辟我市旅游的新空间新业态,为市民建好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支持丹江大坝、小太平洋等景区创建5A级旅游区,武当·太极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饮水之源·感恩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大十堰”旅游套餐。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增幅15%以上。二是做大商贸物流业。紧盯把物流业培植成新的支柱产业的目标,服务好林安、昌升国际、寿康、新合作、汉江等物流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万达广场、华西国际农商城,启动国家级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突出抓好城乡流通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市场100个、便民超市200个,培育过亿元商贸物流市场16个,加快“武当珍品汇”在全国布点。三是做优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政、电商、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健康业、养老业取得明显进展,争取立项建设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交易所、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持续扩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大底盘,充分发挥牵引和承载作用。一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坚持向政策和市场要项目,努力扩大投资渠道。捕捉投资信息,抢抓政策机遇,大力争取国家投资,确保中央和省投资明显高于上年。创新信用环境,改善金融服务,争取金融对十堰发展更多支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知名品牌,吸引外来投资,激活民间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100亿元。二是全力以赴建设项目。完善领导包保、部门服务、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促进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建设,加快武当山机场建设进度,力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谷竹高速全线通车,郧十、十房高速主体工程完工;做好武襄十城际铁路、十巫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郧县长沙一级路、郧西土门至天丰一级路、方辽路、十竹路建成通车,改造升级346国道和316国道白浪段、黄龙至柏林段,加快环丹江口库区公路建设;推进京能热电、夹河关电站、孤山电站建设,龙背湾电站实现并网发电。三是精心策划储备项目。研究国家政策走向,紧盯国家投资重点,做深项目前期工作,着重在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生态建设等领域,策划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确保项目储备充实、接替有序、支撑有力。
(三)坚定不移构建“一核多支点”,着力加快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坚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领城乡发展,城镇化率提高2%。继续做到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血脉里。
——大力加强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新建林荫大道二期、风神大道二期、发展大道延长线、北环路一期、机场东路、湖南路、清潭路,续建西城大道、郧阳路、京东路,改造大岭路、镜潭路、武当路、襄阳路、源园路和22条背街小巷,打通10处市政道路微循环。加快建设火车站北广场、生态滨江新区重点路网、互联网、电讯网,支持湖北医药学院长岭校区、市人民医院滨江医院建设。全面加强城中村改制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三违”治理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建设,推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标准化。
——强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进一步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提升能力,营造县(市)之间彰显特色、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切实支持丹江“中国水都、十堰龙头”、郧县“生态滨江新区”、房县“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郧西“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竹山“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竹溪“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纵深推进竹房城镇带建设,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步伐。重点加快房县北城生态工业园、竹山宝丰创业园、竹溪人福生物产业园、郧县杨溪生态产业园、郧西七夕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启动丹江口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比重,壮大县域综合实力。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政策机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科技扶贫五大攻坚。启动65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推进柏林片区、大川片区为重点的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完成扶贫搬迁3900户,培育扶贫龙头企业30家,力争全年减少贫困人口9万人。
(四)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牢固确立生态立市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崛起,使生态成为十堰发展的主旋律,绿色成为十堰发展的主色调,培植十堰生态优势,铸造十堰生态品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气清水碧的美丽十堰。
——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开展“绿满十堰”行动,推进四方山森林公园、岩洞沟水库生态区建设。突出抓好交通干道沿线、产业园区、“口子乡镇”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加强裸露山体治理,建立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丹江口库岸和汉江、堵河两岸绿化工程建设,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义务植树1000万株。抓好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
——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控制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渣土运输、施工场地等扬尘监管。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实施的监管和考核力度,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清水行动”,健全环境执法长效机制。全面启动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流域生态景观建设和综合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改制和运营监管到位,再建城市污水管网150公里,整治排污口100个,建设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项目,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如期进行。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制度,探索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全力推进“五城联创”,积极争取将十堰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范围。深入推进创模“十大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六大绿色创建”,确保2014年完成90%创模指标任务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任务,继续巩固创卫成果。积极推进野人谷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龙滩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大西沟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工作。
(五)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建设幸福十堰
突出执政为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心竭力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幸福十堰。
——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车城高中、十堰高级职业学校、柳林中学、重庆路小学整体迁建,加快北京路中学、龙门小学建设,确保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秋季开学,大力支持高校发展。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应急处置率达100%;健全新农合制度,确保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继续提高医疗救助住院平均核销比例,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开展“健康城市”创建活动,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1类公共卫生服务,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升计生优质服务水平。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创业促就业工程,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7万人。大力实施“3331人才成长工程”,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高技能人才4500人。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新建1所县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改扩建18所农村福利院。启动实施南水北调移民安稳致富工程,全面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把移民安置点建成新农村示范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公积金受益人群。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大力创作文艺精品,积极推动文艺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大力实施文化项目招商,重点培育影视制作、时尚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力争增加值增长20%。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健身路径50条,开工建设城区体育公园。
(六)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十堰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提升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水平。深化平安十堰创建,大力实施“天网工程”,构建立体防控体系;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强化检验检测和日常监管,提高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水平。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品牌强市,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保障消费安全。落实最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城市物业、供热和车辆停放等管理,大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构建科学有效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巩固双拥共建、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推进民主法治十堰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畅通民主渠道,扩大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联系,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努力在公众监督下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继续开展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与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十堰建设纲要》,不断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努力做好全国、省级文明城市综合验收考评工作。全面推进“十星级”系列创建,扎实抓好各行业道德讲堂建设,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教育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网络、文明餐桌四大行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凝聚建设和谐十堰的正能量。
(七)坚定不移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是受人民之托,为人民履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立政之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时刻牢记并切实做到“善政、勤政、明政、严政、廉政、实政”,让人民群众满意。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始终保持昂扬锐气、充盈底气、蓬勃朝气,把精神状态调到最佳,把工作标准调到最高,把工作干劲调到最大,把工作作风调到最实,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为任何困难所阻,不因任何干扰所惑,冲在前线,战在前方,大力破解工作难题,切实提高工作成效。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把群众冷暖时刻挂在心上,树立群众观点,把握群众脉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增进群众感情,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困难的事情帮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民有所盼我有所办,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我们时刻牢记并切实做到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组织任何工作都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干任何事情都要突出“实”字,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多谋善干、善谋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防止急功近利,不搞形象工程,多做打基础、添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多办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不搞短期行为,不玩数字游戏,不留发展后患,拼出没有水分的增长、实实在在的发展,做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要脚踏实地干好工作,在狠抓落实上下足功夫,解放思想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明确职责抓落实,强化督办抓落实,精心部署点点入地,真抓实干步步夯实。讲究抓落实的艺术,提高抓落实的本领,改进抓落实的方法,切实做到目标坚定不移、精力全神贯注、措施扎实具体、执行坚决有力、结果富有成效。
我们时刻牢记并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坚决制止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切实做到廉洁从政。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加强项目、资金、工程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和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公正透明交易平台,实行阳光操作。深入开展百姓问政、网络问政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监督和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腐败行为,以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今年将继续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40个;二是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0个;三是开通城区6条通乡(镇村)公交;四是创建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300个;五是改造微循环道路10条、背街小巷22条;六是新建市民健身苑10个;七是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万套;八是建设“平价菜店”10家;九是对65个扶贫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十是完成城区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3万平米,启动重庆路小学、车城高中迁建。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让我们团结起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胸怀跨越梦想,勇担历史重任,永葆不懈斗志,大兴实干之风,奋力谱写十堰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辉煌篇章!
名词解释:
1、四保六增:是市委对2013年全市工作提出的总要求。“四保”,即确保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速度明显高于今年,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续工作圆满完成,确保扶贫攻坚、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六增”,即增速度、增效益、增投资、增项目、增后劲、增收入。
2、新三板:新三板专业名称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场外市场,简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是专门为国家级科技园区非上市高科技公司提供的代办股份转让平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是其运营管理机构,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证监会直属机构。
3、创模“十大工程”: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启动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5条河道专项整治工程;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工程;不达标企业点源整治工程;噪声、油烟整治工程;绿色系列创建工程;氮氧化物减排工程;环保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风险防控工程。
4、清水行动:为配合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在全市开展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专项整治,排污口、河道垃圾专项整治,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专项整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5个专项行动。
5、四风:总书记在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6、四规划一方案:《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
7、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8、六大绿色创建:为助推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全市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生态乡(镇、街道)村六大“绿色”系列创建活动。
9、3331人才工程: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助推和支撑作用,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重点实施党政人才活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工程和市场主体人才培育工程等三大工程,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建设等三项保障措施,用人才构筑发展新优势,努力将十堰建成一个区域性人才高地。
10、天网工程: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第五篇:十堰市导游词
十堰市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十堰参观游览。我是××旅行社的导游邵丹,大家可以叫我小李,也可以叫我李导,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师傅.今天就由我们俩为大家服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希望在以后的旅行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满足大家,使大家旅途愉快.在游览之前,大家不妨看看窗外,公路两旁所栽种的树是十堰市的市树――香樟树,及市花广玉兰、石榴,看着它随风摇动的样子,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向我们讲述一个被埋藏的历史,一个城市兴旺的历史。
很多游客都会问,十堰为什么会叫十堰,早在商代时,十堰属庸国,在《
一统志》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堵水也叫庸水,堵水自房县、竹山县来,北流十堰,西流汉水,战国时十堰为镇,民国初年,郧县管辖25个保,十堰是其中之一,相传十堰原是“张家庄”,明朝时期,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屯兵河南洛阳,后住扎在黄龙滩上,在十堰地区活动长达了三年之久,张献忠也在崇祯二年屯兵这个地方,当地农民纷纷投军而去,使本来人口不多的山区变得更加稀少.后来山西与湖北一些镇的移民结队来这里,其中金牛镇中陈姓人比较多,还有铁匠,由于手艺高招,吸引了方圆数十里的人来这赶集.后来人们把张家庄改叫做"陈家街"也就是现在的十堰老街.由于陈家街铁制手工艺较发达,这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清朝中期,沿河先后筑起了头堰、二堰~~~~工筑六堰。在花果境内的犟河上也拦河筑堰,筑起四堰,其总共有十个堰辖,因此称为十堰。
过去明代十堰市区不过是一个户不过一百的小街,而现在从白浪到黄龙,沿着一条地质断裂已建成一座“百里车城”。现在的十堰是1994年与郧阳地区合并的,它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人口346万,城市人口控制在56.6万人。辖五县(竹山县、竹西县、郧西县、郧县、房县)三区(张弯区、茅箭区和十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市(丹江口市)。
说它历史悠久,这里有1991年在郧县发现的距今160—180万年的郧阳人头骨化石,它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学说。这里还有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它更是打破了世界关于“有龙蛋无龙骨”的理论,因为在世界其他地区,要么只有龙骨,没有龙蛋,要么只有龙蛋无龙骨,两者同时存在是很罕见的。
除上述遗迹,这里还有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建筑群,而什么的建筑才可以申请呢?
它必须从历史、艺术、科学角度具有普遍价值,是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更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说道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南水北调工程了,大家知道中线工程源头吗?是的,就是丹江口水库。水库加高后,每年将会提供
水给北京、天津。
介绍到这,大家对十堰有个大体了解了,但大家或许想不到这里过去是一个流放之地,人口不足一百,发展到现在的车城街道纵横交错,高楼鳞次栉比,尽显都市风范。十堰市主街道是沿公路而建的,呈Z字型延伸。人民路是主街道中最繁华的路段,途经十堰到六堰。许多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大都建在这里。可以这样说,十堰发展的历史,就是二汽发展的历史。十堰市迅速发展的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给予二汽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第二是十堰人民从大局出发,为国家尽了全力,包括把自己的土地、房屋都贡献给了二汽,可以这样说十堰的建设凝聚着全国各地和十堰市人民的心血。在40年前,一支为二汽勘察造址队伍来到这里,同年12月,决定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1967年4月1日二汽开工典礼隆重举行,然而不久由于文革干涉,全面施工被迫停止,直到1969年10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指示下,二汽大规模建设又重新展开,五万建设大军和地方民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十堰,投入到建设中,然而由于自然、生活、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使得二汽初创异常艰苦。为了尽快架设高压输电线,使许多大型机械设备运转起来,3000多名建设者,从30公里外的码头拉回100多根水泥电线杆。山洪爆发,大量钢材被淹没,1000多名职工投入激流,硬是把几百吨的钢材转移到安全地带。
经过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第二汽车制造厂在十堰初具规模。1970年3月国务院批准,十堰市成立。1973年9月第一辆东风车下线。
与时局俱进的二汽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作生产轿车。1992年9月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不久,第一辆神龙车下线,后又与国内外多个企业合作,把东风公司推向更高领域—具备年产5万辆经济型轿车能力。
如果说十堰是一幅山水画,那么十堰人民则赋予了它勤劳的灵魂,让我们一起祝福它!
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的十堰之旅到这告一段落。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一路上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谅解,最后祝大家旅途平安、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