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鸡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宝鸡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一、基地概况
钛是战略金属。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宝鸡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研发、生产基地。聚集了以钛及其合金产品研发、生产、贸易和流通为主的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技术人员1.1万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51人;钛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1家;累计获准国家、省科技计划、新产品项目200余个,授权专利41项,自主开发新产品160余项。
宝鸡钛产业集群于2007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钛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年被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宝鸡新材料基地被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宝鸡钛材产量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进出口总额8960万美元;钛材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20%,国内产量的80%,成为世界第三大钛材生产国;龙头企业—宝钛集团钛材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以上,占我国国防军工市场的95%,能够生产世界钛材75%的牌号产品。
二、基地发展规划
(一)指导原则 “以宝钛集团为核心,以宝鸡高新区为平台,以产业集群为模块,以产业协会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将钛产业基地打造成世界著名、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基地规划
2008-2012年基地发展规划已由省发改委主持通过专家组评审,分为核心区、扩展区两部分。以钛城路、渭滨大道所形成的“丁字形”路网两侧区域,高新六路和高新十四路之间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在宝鸡高新区三期东片区规划了33平方公里作为扩展区。基地发展规划,将产业发展目标锁定在资源深加工的发展路子上,重点发展钛深加工、精加工,扩大钛材的应用领域,使钛材在使用领域由稀贵金属向通用金属过渡,延伸产业链,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及产业的附加值。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650亿元,利税70亿元,出口创汇实现年度3亿美元;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到2020年全市钛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千亿元。
三、基地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发展方向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基地创新研发能力,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在钛材料新品种创制方面有所突破。针对大飞机、航空、航天、航海、海上石油钻采等行业所需的新品种,加大研制力度,争取有所突破。二是在超大规格棒丝、管材、超薄超细规格等极端制造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低成本制造工艺方面有所突破。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和改善生产工艺和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使钛及钛合金产品逐步替代不锈钢等常见合金产品。四是在钛合金材料的应用方面有所突破。在保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应用装备,如成套石化装备、海上采钻装备、核能装备以及日用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二)重点建设任务
1、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陕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整合资源,建设高端人才培养、核心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中试生产线、产品检验检测等平台;依托骨干企业,组建和完善一批专业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加快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链优化。
2、实施一批提升和优化产业链的重点项目。按照《宝鸡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在钛及钛合金材料制造、钛部件制造、终端应用产品制造及特种专用设备制造等方面,重点实施60个钛及钛合金产业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
3、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钛材料市场交易环境、创新研发平台、产业发展要素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三)重点建设项目(1)中国钛材期(现)货交易中心。建设钛材交易网络中心、钛材交易市场平台两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钛材料专业交易市场,实现年交易额650亿。
(2)宝鸡新材料基地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宝鸡高新区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综合培训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钛谷大厦、宏业大厦等重点项目,为基地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和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3)设立宝鸡新材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基金首发总额4亿元。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新材料、钛及钛合金新产品研发生产提供专业性的投资。
(4)国家级钛及钛合金检测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宝钛现有的检测能力,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要求,补充环境试验设备、高层次检测人才和部分高精尖仪器,使其成为国家级检测中心和被国际认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5)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建设陕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宝钛集团构建有色金属材料分析检测与评价,工程技术研发及集成创新,中试生产线、产品检验检测等平台。依托宝钛现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国家级钛材料工程中心。
第二篇: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产业篇
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产业篇
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继续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摘自市委书记黄钦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城西村:“一头牛”做出大文章
2005年,杨舍镇城西村完成工业销售超8亿元,村级可用资金达2500余万元。城西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也是村级企业梁丰集团由小奶牛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食品集团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城西村贫穷落后,为了改变贫穷面貌,现任城西村党委书记、梁丰集团董事长蔡兴华从创办城西奶牛场开始起步,带领大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随着奶牛场饲养规模的扩大,生产鲜奶量的逐渐增多,城西人建起了乳品厂,开始牛奶深加工,实现了农产品的第一次增值。之后,城西村不断追求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1981年开始生产麦乳精,1984年生产普通巧克力,上世纪80年代末生产高档系列巧克力和糖果等系列产品。城西人不断延长产业链,建办配套企业。如今,梁丰产品已由当初的消毒奶、炼乳、麦乳精发展到现在的巧克力、液态奶、糖果等,奶牛场也随之发展成为涉及食品、印刷、印铁制罐、塑料包装、制油等五大门类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集团。
一产是二产发展的基础。为此,城西村人围绕加快实现存栏奶牛达5000头的总体目标,加快奶牛场的建设。梁丰食品集团机械化奶牛场位于常阴沙管理区,占地800余亩,奶牛存栏3150头。这个奶牛场已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单个牧场评比中居前五名。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城西村还部分提供奶牛、挤奶设施,积极组建奶牛小区,鼓励众多农户进区饲养奶牛,由梁丰集团统一收购。目前,梁丰集团已经在后塍建立了一个奶牛小区,共有60多户农民进区饲养500多头奶牛,每头奶牛年平均收益可达5000元。
城西村还积极发挥梁丰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广大农户种植奶牛所需的青饲料。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指导、保护价收购”,让利于民,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近年来,他们先后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了3000多亩的饲料种植基地协议,每年按保护价收购青贮玉米15000吨。据统计,平均每户农民每亩可增收500余元。
福民村:“一根纱”铺就富民路
金港镇福民村十多年前比较穷,如今却是“响当当”的经济强村。福民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构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产业——氨纶纱产业。
1998年以后,纺织服装市场出现了新的动向,氨纶弹性纱由原来只用在服装的袖口、领口到全面应用,使氨纶纱的市场需求量猛增。此时,华福、天霸等企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天霸坚持八年不分红,把资金全部用到发展上。1999年该厂销售仅3400万元,2003年达到5.2亿元。到2005年底,天霸厂已经成为拥有20万棉纺锭、100台喷气织机、总资产达6.8亿元的大型纺织企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氨纶弹力系列产品生产厂家。华福和天霸等企业的竞相投入,激活了全村经济的“一池春水”。如今,福民村拥有氨纶纱线生产企业26家,纺纱总量已经超过30万锭,织布、印染规模超2000万米,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就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7.9亿元,利税达1.43亿元。
企业发展了,福民村富了,村民也跟着得实惠。福民村党委办主任张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福民村先后投入390万元浇筑水泥路5.2万平方米,拓宽了村级主干道;投入50多万元对村间4000米主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休闲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市民教育室。从2003年至2005年,福民家园已完成建设面积90370平方米,配套设施总投入2726万元。这几年,村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全村老年人生活、村民医疗保险、农业补贴、困难户照顾、特困学生入学等方面的福利费用。
业内人士指出,氨纶纱企业今后应重视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集群取胜;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罗景松
文/摄)
凤凰镇:“一只桃”成了“摇钱树”
凤凰水蜜桃是凤凰农民的特色产业。记者前一阵子到凤凰的农村转了转,迎风绽放的桃花几乎随处可见。像桃树较多的鸷山村,大约有80%的人家家前屋后都种有桃树。现在,凤凰镇种植桃树的农户已超过1000户,种植面积约有4000亩。平均每亩效益大约有5000至6000元,效益好的每亩达近万元。可以说,桃树就是凤凰农民的“摇钱树”。
凤凰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水蜜桃。当地较好的水土、气候条件,使凤凰水蜜桃具有了个大、色艳、味甜、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入口即化等特点。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改良,凤凰水蜜桃如今已经有20多个品种。其中,特早桃在5月底到6月上旬上市,早熟品种在6月中下旬上市,中熟品种在7月上市,晚熟品种在8月下旬上市。
虽然凤凰水蜜桃栽培历史较长,但真正“形成气候”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凤凰水蜜桃开始大面积种植。但由于种植方式粗放、上市产品档次不高,却卖不上好价钱。于是,桃农们又开始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路子。进入21世纪后,凤凰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农产品无公害标准、消费者放心这个目标,全面执行相关实施标准,推广应用无公害水蜜桃生产技术。
这几年,当地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做大做强凤凰水蜜桃产业。去年举办“桃王”大赛,今年举办桃花节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凤凰水蜜桃的知名度,打响品牌,促进桃农增收。凤凰镇农服中心主任何正岳介绍说,镇上每年都会举行桃农技术培训,并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如今,凤凰水蜜桃的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产量也在稳步增长,现在大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销路问题。
销路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水蜜桃采摘以后保鲜时间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卖掉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去年,凤凰镇就出现了一些桃农的水蜜桃不能及时卖掉、最后只能降价处理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去年,奉化市溪口镇水蜜桃购销大户与浙江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杭州联华华商超市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雪香露”等水蜜桃早熟品种,可以通过联华超市配送中心进入杭州市内的40家超市。而福建著名的水蜜桃之乡——福安穆阳镇想出的办法就更绝了。他们为了解决水蜜桃不易储存、保鲜等难题,研制出了水蜜桃酒。福安水蜜桃酒提高了水蜜桃的附加值,由于酒精度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还在去年的上海国际酒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再过一段时间,凤凰水蜜桃就要成熟、上市了。看来,广大桃农应在扩大销路、拉长产业链等问题上多进行一些研究。
(木梓)
产业兴
百姓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业、致富农民是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产业的村、镇,城西村的食品业发展得比较好,福民村的氨纶纱产业比较兴旺,凤凰的水蜜桃比较出名……如果细细分析,城西村是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牧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福民村的氨纶纱则是形成了“块状经济”,发挥了“店多成市”效应,使企业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凤凰水蜜桃则是实行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虽然发展之路各异,但是殊途同归,上述特色产业都解决了当地不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众多实惠。
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
(笔鸣)
第三篇: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新产业篇
港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新产业篇
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继续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摘自市委书记黄钦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城西村:“一头牛”做出大文章
2005年,杨舍镇城西村完成工业销售超8亿元,村级可用资金达2500余万元。城西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也是村级企业梁丰集团由小奶牛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食品集团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城西村贫穷落后,为了改变贫穷面貌,现任城西村党委书记、梁丰集团董事长蔡兴华从创办城西奶牛场开始起步,带领大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随着奶牛场饲养规模的扩大,生产鲜奶量的逐渐增多,城西人建起了乳品厂,开始牛奶深加工,实现了农产品的第一次增值。之后,城西村不断追求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1981年开始生产麦乳精,1984年生产普通巧克力,上世纪80年代末生产高档系列巧克力和糖果等系列产品。城西人不断延长产业链,建办配套企业。如今,梁丰产品已由当初的消毒奶、炼乳、麦乳精发展到现在的巧克力、液态奶、糖果等,奶牛场也随之发展成为涉及食品、印刷、印铁制罐、塑料包装、制油等五大门类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集团。
一产是二产发展的基础。为此,城西村人围绕加快实现存栏奶牛达5000头的总体目标,加快奶牛场的建设。梁丰食品集团机械化奶牛场位于常阴沙管理区,占地800余亩,奶牛存栏3150头。这个奶牛场已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单个牧场评比中居前五名。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城西村还部分提供奶牛、挤奶设施,积极组建奶牛小区,鼓励众多农户进区饲养奶牛,由梁丰集团统一收购。目前,梁丰集团已经在后塍建立了一个奶牛小区,共有60多户农民进区饲养500多头奶牛,每头奶牛年平均收益可达5000元。
城西村还积极发挥梁丰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广大农户种植奶牛所需的青饲料。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指导、保护价收购”,让利于民,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近年来,他们先后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了3000多亩的饲料种植基地协议,每年按保护价收购青贮玉米15000吨。据统计,平均每户农民每亩可增收500余元。
富裕起来的城西村积极构建“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和谐社会,在全村范围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村民统一办理社会险,目前村里约有1000人在梁丰集团上班,对确因年龄偏大、劳动技术缺乏的员工,按月发放420元的下岗工资,并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直至退休。本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人每年都能从村里领取2500元到75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城西村村民的子女从上幼儿园大班至上大学,都可以享受助学金补助。(景松陈龙)
福民村:“一根纱”铺就富民路
金港镇福民村十多年前比较穷,如今却是“响当当”的经济强村。福民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构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产业——氨纶纱产业。
福民村曾经也创办过五金厂、涂料厂、建材厂等20多个大大小小的企业,但这些企业没带来太多的利润。直到1992年,福民村成立了第一家氨纶纱线企业——华福化纤针织厂,福民村的经济发展才真正出现了转机。当时,华福化纤针织厂的主导产品氨纶包芯纱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创利税50多万元。
1998年以后,纺织服装市场出现了新的动向,氨纶弹性纱由原来只用在服装的袖口、领口到全面应用,使氨纶纱的市场需求量猛增。此时,华福、天霸等企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天霸坚持八年不分红,把资金全部用到发展上。1999年该厂销售仅3400万元,2003年达到5.2亿元。到2005年底,天霸厂已经成为拥有20万棉纺锭、100台喷气织机、总资产达6.8亿元的大型纺织企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氨纶弹力系列产品生产厂家。华福和天霸等企业的竞相投入,激活了全村经济的“一池春水”。如今,福民村拥有氨纶纱线生产企业26家,纺纱总量已经超过30万锭,织布、印染规模超2000万米,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就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7.9亿元,利税达1.43亿元。
企业发展了,福民村富了,村民也跟着得实惠。福民村党委办主任张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福民村先后投入390万元浇筑水泥路5.2万平方米,拓宽了村级主干道;投入50多万元对村间4000米主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休闲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市民教育室。从2003年至2005年,福民家园已完成建设面积90370平方米,配套设施总投入2726万元。这几年,村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全村老年人生活、村民医疗保险、农业补贴、困难户照顾、特困学生入学等方面的福利费用。
业内人士指出,氨纶纱企业今后应重视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集群取胜;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罗景松 文/摄)
凤凰镇:“一只桃”成了“摇钱树”
凤凰水蜜桃是凤凰农民的特色产业。记者前一阵子到凤凰的农村转了转,迎风绽放的桃花几乎随处可见。像桃树较多的鸷山村,大约有80%的人家家前屋后都种有桃树。现在,凤凰镇种植桃树的农户已超过1000户,种植面积约有4000亩。平均每亩效益大约有5000至6000元,效益好的每亩达近万元。可以说,桃树就是凤凰农民的“摇钱树”。
凤凰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水蜜桃。当地较好的水土、气候条件,使凤凰水蜜桃具有了个大、色艳、味甜、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入口即化等特点。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改良,凤凰水蜜桃如今已经有20多个品种。其中,特早桃在5月底到6月上旬上市,早熟品种在6月中下旬上市,中熟品种在7月上市,晚熟品种在8月下旬上市。
虽然凤凰水蜜桃栽培历史较长,但真正“形成气候”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凤凰水蜜桃开始大面积种植。但由于种植方式粗放、上市产品档次不高,却卖不上好价钱。于是,桃农们又开始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路子。进入21世纪后,凤凰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农产品无公害标准、消费者放心这个目标,全面执行相关实施标准,推广应用无公害水蜜桃生产技术。
这几年,当地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做大做强凤凰水蜜桃产业。去年举办“桃王”大赛,今年举办桃花节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凤凰水蜜桃的知名度,打响品牌,促进桃农增收。凤凰镇农服中心主任何正岳介绍说,镇上每年都会举行桃农技术培训,并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如今,凤凰水蜜桃的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产量也在稳步增长,现在大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销路问题。
销路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水蜜桃采摘以后保鲜时间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卖掉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去年,凤凰镇就出现了一些桃农的水蜜桃不能及时卖掉、最后只能降价处理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去年,奉化市溪口镇水蜜桃购销大户与浙江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杭州联华华商超市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雪香露”等水蜜桃早熟品种,可以通过联华超市配送中心进入杭州市内的40家超市。而福建著名的水蜜桃之乡——福安穆阳镇想出的办法就更绝了。他们为了解决水蜜桃不易储存、保鲜等难题,研制出了水蜜桃酒。福安水蜜桃酒提高了水蜜桃的附加值,由于酒精度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还在去年的上海国际酒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再过一段时间,凤凰水蜜桃就要成熟、上市了。看来,广大桃农应在扩大销路、拉长产业链等问题上多进行一些研究。(木梓)
产业兴百姓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业、致富农民是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产业的村、镇,城西村的食品业发展得比较好,福民村的氨纶纱产业比较兴旺,凤凰的水蜜桃比较出名……如果细细分析,城西村是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牧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福民村的氨纶纱则是形成了“块状经济”,发挥了“店多成市”效应,使企业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凤凰水蜜桃则是实行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虽然发展之路各异,但是殊途同归,上述特色产业都解决了当地不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众多实惠。
就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笔鸣)
第四篇:打造富民新产业
“鸡腿菇”:农民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对盐湖区晋福食用菌专业联合社的调查与思考
杨青坡
运城是农业人口占60%的农业大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番任务艰巨。如何在把现有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盐湖区晋福食用菌农民专业联合社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又一条新的路子。
赵立春试种“鸡腿菇”成功
盐湖区属丘陵浅山区,耕地面积80多万亩,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每年修剪下的大量果树枝,找不到用途,大多被焚烧或丢弃。2006年,盐湖区东郭镇界村农民赵立春发现,河南有人到运城收购果树枝,经打听人家用果树枝培育食用菌。在本地当废物处理的果树枝,在人家那里却成了宝,一吨果树枝加工成原料能生产出1000公斤香菇,产值6万元。赵立春认识到发展食用菌是一项本小利大的富民好项目,决定学习这项技术,用果树枝作原料种植食用菌。
2006年5月,赵立春到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面对数百种食用菌品种,发展哪种能赚钱?赵立春立足市场高端的珍稀菌品,选择了市场需求旺盛的“菌中 1
新秀”鸡腿菇。他从山东引进最新的土窑洞种植鸡腿菇技术,利用土窑洞恒温特点,一年四季都可生产鸡腿菇。为确保取得成功,他请运城市农委生物所技术人员作指导,建起模拟土窑洞生态环境的地窖试种,2007年春节前成功生产出第一茬鸡腿菇,每公斤售价16元,亩纯收入超过2万元。
看到赵立春靠果树枝作原料种植鸡腿菇比栽果树还赚钱,许多农民纷纷找他学习种植技术。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2007年8月20日,赵立春等5户村民注资31万元,成立了盐湖区福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建一个200平米的土窑洞投资5000元,菌种原料每年每窑投资4万元,产值达10万元以上,每窑净收入超过5万元。鸡腿菇的试种成功,给当地农民趟出一条致富新路。
联合社做大“鸡腿菇”产业
2008年10月,福源合作社生产的“鸡腿菇”获得运城市第八届农展会名优产品奖,被媒体宣传报道后,绛县古绛镇西桥村村委主任赵立云通过学习,发展了26孔土窑洞鸡腿菇,3个月后大获丰收,每孔窑收益超过3万元。种植鸡腿菇的高效益,引起运城市农委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全市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2009年元月,市农委在绛县西桥村召开了推广种植现场会。
西桥村现场会后,绛县、河津、万荣、临猗、夏县等地农民,纷纷到福源合作社学习土窑洞种植鸡腿菇技术。短短
几个月时间,全市5个县(市)就成立了8个鸡腿菇生产专业合作社。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管理水平差,社员素质低,种植户利益受到损失。福源食用菌合作社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盼,2010年6月18日联合8个生产鸡腿菇的专业合作社,组建了运城市晋福食用菌联合社,成为山西省第一家食用菌联合社。
合作社从“小舢板”变为 “大航母”,实现了鸡腿菇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在生产运行上,联合社建立健全了鸡腿菇生产综合标准体系,从原材辅料、菌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到生产管理、加工包装以及贮存运输等环节,严格标准化生产。在技术创新上,联合社从山西昌鑫生物公司高薪聘请生物学博士,改进菌种配方,缩短鸡腿菇生产周期15天,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每年为社员增收100多万元。在经营管理上,联合社实行“统一供应菌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管理服务、统一产品营销”,使鸡腿菇产量提高20%,生产成本降低15%。联合社统一注册使用“运福源”商标,对鸡腿菇产品进行了无公害认证,使鸡腿菇每公斤售价由6元提高到8元,每孔年收益由3万元提高到4.5万元,每年为社员增收200多万元。
科学管理带来了良好收益,使鸡腿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联合社注册资金达1000余万元,吸纳社员1000余户,辐射带动6个县、20余个乡镇、5000余人从事鸡腿
菇生产,产菇窑洞300孔,每年生产三茬,年产量3000吨,产值24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两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城市。
发展“鸡腿菇”产业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食品需求日益俱增,鸡腿菇作为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在我市大力发展鸡腿菇产业,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适宜的生长条件,成功的生产实践。我们要像抓发展苹果、蔬菜那样,下功夫抓好鸡腿菇产业,三五年之内,鸡腿菇产业就会成为我市农业继苹果、蔬菜之后又一优势主导产业。
发展鸡腿菇产业市场前景广阔。鸡腿菇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药食兼用,对改善人体营养结构、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天然、营养、保健”的最佳理想食品。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荤食—素食—菌食”为最佳膳食结构,食用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全球消费量每年增加12%,消费增长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国际市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美国每年需进口各种食用菌产品18万吨,法国16万吨,产菇大国日本每年也要进口12万吨。在国内市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以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香气诱人的特有品质,倍受国内消费者青睐,人均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经
济发达地区增长最快。同时,食用菌在医药、化工、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鸡腿菇产业综合效益显著。鸡腿菇生产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投资小、收益大等优点。鸡腿菇生产每亩每年可消化1万公斤果树枝等农业废弃物,产菇8000公斤,产值6万元,扣除菌种、原料、人工等费用2万元,每亩纯利润4万元,是棉花收入的28倍,是小麦收入的48倍,是效益高的果树、大棚菜的3-4倍。在产菇大县河南省西陕县年生产规模5000万袋,产干香菇1.2万吨,产值8亿元,占该县农民总收入的43%。发展鸡腿菇不占耕地,丘陵、沟壑、荒地等都可利用生产,既生态又环保。通过种植鸡腿菇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了“果树枝、秸秆等废弃物—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有机肥还田”的循环经济链条。“晋福”一个联合社每年转化果树枝、秸杆、玉米芯等300万公斤,提供优质有机肥0.3万吨,价值 300余万元。鸡腿菇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栽培时间与农忙季节错开,不误农时,男女劳动力都可以动手,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致富的好门路。
我市发展鸡腿菇产业潜力很大。我市是果业大市、粮棉大市,每年产生大量的果树枝、秸杆、玉米芯、棉籽壳、动物粪便等,是生产食用菌的优质原料。据测算,我市每年产
生的果树枝、秸杆、玉米芯、棉籽壳等约40亿公斤,如果全部作为鸡腿菇生产原料,可年产鸡腿菇20亿公斤,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增加2000多元。“鸡腿菇”----运城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兴产业,值得大力推广、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运城市委政策研究室)
第五篇:新产业调研提纲
广电新产业调研提纲
类别:
1、IPTV、网络电视及内容集成平台
2、购物电视
3、电影制作、发行、放映
4、跨频道合作
5、上星卡通频道
关注内容:
1、行业竞争格局及领先企业概况
2、核心竞争要素
3、组织结构
4、对核心人才的要求
5、核心人才流动方式及猎头公司
6、人力资源管理(薪酬、考核、长期激励)
7、独特的经营管理手段
8、广电关联企业和独立企业的优劣势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