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
个率先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2007-12-12 17:15: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2)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乡镇党委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三农问题,根本是农民,核心是增收,关键是发展。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乡镇党委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近几年来,乌江镇党委在明确工作重点 的基础上,以发展为主线,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两个率先”总揽全局,紧紧贴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逐步增强领导农村和农业工作的能力。
一、改进领导方式,以“服务”求发展
几年前,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乌江镇党委政府曾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搞整体推进,个别村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农民种这种那。这样做一方面侵犯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出现软抵抗,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证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领导当前的农村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乡镇党委必须转换工作的运行机制,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要通过服务,求得广大农民群众对自己的依赖和支持。在农村和农业工作中,乌江镇党委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服务型党委、政府的口
号,通过不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涉农站所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1、政策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是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农业的结构调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乌江镇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镇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努力在全镇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的环境。如为推动林蒲蔬菜基地的发展,党委出台扶持政策规定,农民每新增一亩大棚蔬菜,当年免收农业税费并补助500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地有技术的农民来乌江镇发展大棚蔬菜除享受以上优惠待遇外,还由所在村支部帮助解决户口迁入、宅基地安排、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不但激发了本镇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还吸引安徽和县一大批种菜能手来镇落户。他们带来了新的品种、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本地蔬菜生产的
水平和效益。由于引导得法,林蒲的蔬菜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一千多亩快速发展到三千多亩。
2、科技服务。镇党委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农民生产的需要,每年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都在十五期以上。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及养殖专业户3000人次以上。其次,依托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全镇的农副产品生产进行规划,努力创名牌,通过实施农副产品名牌战略,提高本镇农副产品的市场效应,帮助农民增收。2003年,乌江镇分别有大棚蔬菜、乳黄瓜、茶叶和草鸡蛋四个农副产品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品牌,并获得批准。三是经常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田头、塘边、圈头为农民上门服务,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3、流通服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一是不知道该种什么,二是担心农产品收上来后卖不出去。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乌江镇党委、政府一是组织信息员队伍
在周边大中城市跑市场,把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二是把培养和造就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先后在林蒲村和五一村分别培养了一支近百人的蔬菜和苗木营销队伍。镇还抽出一批营销能手成立了乌江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同时还投入30多万元,在林蒲村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基本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今年镇有关部门通过市场信息,为林蒲村菜农引进了伊利沙白小香瓜新品种,取得了大丰收,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尽管受非典影响,还是取得了全村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好收成,是其他粮食收益的二十多倍。
二、发挥“三个效应”,以“带动”富农民
讲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让农民看。要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取得经济上的最大收益,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头人领着他们干。乌江镇党委、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努力在示范、规模、带动六个字上下功夫,让
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心里踏实。
1、培养排头兵,发挥示范效应。镇党委通过积极组织精心谋划,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领办或创办示范基地。一个新的项目引进以后,党委、政府明确要求村组干部、共产党员要带头示范。以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广大的农民树立样板。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乌江镇现已形成科技示范户300多户。典型示范的作用是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能替代的。林蒲村现在的几千亩大棚蔬菜,最早就是在村支部的几个党员创办的八九亩示范园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精心规划,发挥规模效应。如果没有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引导,农民单一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不会长久,很容易自生自灭。在成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第二篇: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乡镇党委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三农问题,根本是农民,核心是增收,关键是发展。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乡镇党委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近几年来,乌江镇党委在明确工作重点的基础上,以发展为主线,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两个率先”总揽全局,紧紧贴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逐步增强领导农村和农业工作的能力。
一、改进领导方式,以“服务”求发展几年前,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乌江镇党委政府曾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搞整体推进,个别村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农民种这种那。这样做一方面侵犯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出现软抵抗,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证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领导当前的农村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乡镇党委必须转换工作的运行机制,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要通过服务,求得广大农民群众对自己的依赖和支持。在农村和农业工作中,乌江镇党委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服务型党委、政府的口号,通过不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涉农站所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1、政策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是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农业的结构调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乌江镇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镇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努力在全镇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的环境。如为推动林蒲蔬菜基地的发展,党委出台扶持政策规定,农民每新增一亩大棚蔬菜,当年免收农业税费并补助500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地有技术的农民来乌江镇发展大棚蔬菜除享受以上优惠待遇外,还由所在村支部帮助解决户口迁入、宅基地安排、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不但激发了本镇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还吸引安徽和县一大批种菜能手来镇落户。他们带来了新的品种、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本地蔬菜生产的水平和效益。由于引导得法,林蒲的蔬菜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一千多亩快速发展到三千多亩。
2、科技服务。镇党委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农民生产的需要,每年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都在十五期以上。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及养殖专业户3000人次以上。其次,依托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全镇的农副产品生产进行规划,努力创名牌,通过实施农副产品名牌战略,提高本镇农副产品的市场效应,帮助农民增收。2003年,乌江镇分别有大棚蔬菜、乳黄瓜、茶叶和草鸡蛋四个农副产品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品牌,并获得批准。三是经常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田头、塘边、圈头为农民上门服务,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3、流通服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一是不知道该种什么,二是担心农产品收上来后卖不出去。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乌江镇党委、政府一是组织信息员队伍在周边大中城市跑市场,把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二是把培养和造就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先后在林蒲村和五一村分别培养了一支近百人的蔬菜和苗木营销队伍。镇还抽出一批营销能手成立了乌江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同时还投入30多万元,在林蒲村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基本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今年镇有关部门通过市场信息,为林蒲村菜农引进了伊利沙白小香瓜新品种,取得了大丰收,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尽管受非典影响,还是取得了全村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好收成,是其他粮食收益的二十多倍。
二、发挥“三个效应”,以“带动”富农民讲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让农民看。要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取得经济上的最大收益,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头人领着他们干。乌江镇党委、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努力在示范、规模、带动六个字上下功夫,让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心里踏实。
1、培养排头兵,发挥示范效应。镇党委通过积极组织精心谋划,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领办或创办示范基地。一个新的项目引进以后,党委、政府明确要求村组干部、共产党员要带头示范。以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广大的农民树立样板。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乌江镇现已形成科技示范户300多户。典型示范的作用是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能替代的。林蒲村现在的几千亩大棚蔬菜,最早就是在村支部的几个党员创办的八九亩示范园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精心规划,发挥规模效应。如果没有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引导,农民单一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不会长久,很容易自生自灭。在成功示范的基础上,乌江镇党委、政府十分珍惜农民群众可贵的创新精神和发展经济的热情。他们在看、算、干三个字上下功夫。首先是看,发动组织群众和村干部到示范点去参观学习,观摩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其次算好经济效益这本账;第三因势利导,以市场为导向,搞好近期、中、长期规划,强化区域布局,搞好生产规划;第四在精心规划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农庄经济在乌江镇原先只是几个城里人在农村承包几十亩荒地搞种植和养殖,刚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其逐步发展,在市、区领导的指导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敏
第三篇: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穿针引线作用,以招商引资的方式,通过利益和市场的牵引,让种植、养殖大户或农业生产和周边分散的农户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关系,从而带动农民致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化解农民种养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例如,乌江镇九九年以来就由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和扬州三和酱菜厂合作,大面积生产乳黄瓜,由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向农民保护价收购,为农户取得了可靠的经济收入。乌江镇帅旗农庄在抓好自身生产的同时,向周边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养殖肉鸭20多万只,种植林、果、苗木、花卉300多亩,并和农民签订合同,保证收购和销售。金盛田公司在乌江镇大力发展意杨种植,带动全镇农民利用家前屋后、拾边地及责任田种植意杨3000多亩。
三、多项措施齐头并进,以统筹促繁荣三农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多项措施齐头并进,以统筹的方法加以解决。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如何减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能否按时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也是乡镇党委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乌江镇地处苏皖交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针对本地实际,镇党委近年采取了四项措施,在富裕农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是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问题。镇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把劳动力输出作为考核指标下达到各村支部,每年按照20%的速度递增,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输出农业剩余劳动力4000多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32%,这些输出劳动力每年可创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户均近5000元。二是通过发展农庄经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全镇现有农庄32家,农庄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成了在自己家门口打工的农业工人,据统计,全镇农庄每年用工250多万个,可为周边农民创收800多万元。三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吸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业企业工人。乌江镇党委、政府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裕农民的重要手段。几年来,共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先后引进了乌江消防、东佳船业、丰利兴化工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先后吸纳本镇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目前尚有一大批较大生产规模企业已经正在准备来镇工业园区投资建厂,通过对外招商,引进企业来镇落户,近年内可望彻底解决全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党的十六大关于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确要求,要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这充分显示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指明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乌江镇结合地处沿边的特点,积极实施边贸小城镇战略,先后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同时结合户籍改革和居民点缩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进入集镇发展第三产业优惠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乌江的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由原来的不足千人发展到6000多人。目前,镇党委、政府正按照要让全镇80%的人口住到集镇上来的要求,对乌江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新的规划,同时进一步加大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集镇人口的生活质量。
第四篇: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乡镇党委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三农问题,根本是农民,核心是增收,关键是发展。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乡镇党委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近
几年来,乌江镇党委在明确工作重点的基础上,以发展为主线,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两个率先”总揽全局,紧紧贴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逐步增强领导农村和农业工作的能力。
一、改进领导方式,以“服务”求发展几年前,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乌江镇党委政府曾沿用过去的老办法搞整体推进,个别村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让农民种这种那。这样做一方面侵犯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出现软抵抗,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证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领导当前的农村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乡镇党委必须转换工作的运行机制,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要通过服务,求得广大农民群众对自己的依赖和支持。在农村和农业工作中,乌江镇党委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服务型党委、政府的口号,通过不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涉农站所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中,着力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
1、政策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是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农业的结构调整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推动全镇的农业结构调整,乌江镇早在几年前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镇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努力在全镇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的环境。如为推动林蒲蔬菜基地的发展,党委出台扶持政策规定,农民每新增一亩大棚蔬菜,当年免收农业税费并补助500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地有技术的农民来乌江镇发展大棚蔬菜除享受以上优惠待遇外,还由所在村支部帮助解决户口迁入、宅基地安排、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不但激发了本镇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还吸引安徽和县一大批种菜能手来镇落户。他们带来了新的品种、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本地蔬菜生产的水平和效益。由于引导得法,林蒲的蔬菜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一千多亩快速发展到三千多亩。
2、科技服务。镇党委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农民生产的需要,每年举办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都在十五期以上。每年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及养殖专业户3000人次以上。其次,依托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全镇的农副产品生产进行规划,努力创名牌,通过实施农副产品名牌战略,提高本镇农副产品的市场效应,帮助农民增收。2003年,乌江镇分别有大棚蔬菜、乳黄瓜、茶叶和草鸡蛋四个农副产品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品牌,并获得批准。三是经常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田头、塘边、圈头为农民上门服务,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3、流通服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一是不知道该种什么,二是担心农产品收上来后卖不出去。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乌江镇党委、政府一是组织信息员队伍在周边大中城市跑市场,把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二是把培养和造就农民经纪人队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先后在林蒲村和五一村分别培养了一支近百人的蔬菜和苗木营销队伍。镇还抽出一批营销能手成立了乌江镇农副产品营销公司。同时还投入30多万元,在林蒲村建成了蔬菜批发市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运作,基本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难题。今年镇有关部门通过市场信息,为林蒲村菜农引进了伊利沙白小香瓜新品种,取得了大丰收,产品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尽管受非典影响,还是取得了全村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的好收成,是其他粮食收益的二十多倍。
二、发挥“三个效应”,以“带动”富农民讲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让农民看。要让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取得经济上的最大收益,关键是要有一批带头人领着他们干。乌江镇党委、政府在过去几年中,努力在示范、规模、带动六个字上下功夫,让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明确,心里踏实。
1、培养排头兵,发挥示范效应。镇党委通过积极组织精心谋划,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领办或创办示范基地。一个新的项目引进以后,党委、政府明确要求村组干部、共产党员要带头示范。以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广大的农民树立样板。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乌江镇现已形成科技示范户300多户。典型示范的作用是任何行政命令都不能替代的。林蒲村现在的几千亩大棚蔬菜,最早就是在村支部的几个党员创办的八九亩示范园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精心规划,发挥规模效应。如果没有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引导,农民单一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不会长久,很容易自生自灭。在成功
第五篇: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键词: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
第1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2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第3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
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把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农民精心搭台、细心服务、费心引导,促其发展,实现突破。三要从为民谋利上抓落实,求突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宗旨,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
第4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突破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第5页(共6页)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2]罗晓东.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增收问题.人民出版社.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