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防治腐败,从避免利益冲突开始
美国:防治腐败,从避免利益冲突开始
利益冲突是指政府官员担任的公职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个人自身所具有的私人利益二者之间的抵触、矛盾。可以说,现代美国的反腐败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利益冲突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
“利益冲突”概念的假定前提是,如果一个人在某项政策方面有利害关系,那么假如他在这一政策上有决策权,就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从公共利益出发来作决策。
美国人把利益冲突看做是最重要的腐败源泉,而且认为,它的存在会严重威胁到公众对政府官员决策客观性的信心。因此,在他们看来,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避免利益冲突开始。
贪污1美元也视为腐败
反腐败从避免“利益冲突”着手,反映出美国人在防治腐败方面的另外两个重要基本假定。一个是人性恶,任何人无论有多么高的道德水平,都会受到私人利益的诱惑,因此,仅靠道德教育是不能防止腐败的;另一个是,反腐败不仅要依靠事后惩罚,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事前阻止,即:不造成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这样做,还可以使公共官员和雇员作为公仆在采取行动时,其动机无可怀疑。从另一个侧面讲,这也是对政府官员的保护。
官员财产申报是与防止利益冲突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公职人员依法在法定时间,向法定机构报告个人及家庭财产和收入,在法定媒体上公布或允许公众查阅,瞒报、谎报者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规范。
美国实行官员财产申报,着眼点并不在于官员的财富是怎样积累的,而是看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如他在哪些企业有投资和股份,是否影响公正施政。美国法律严格规定,只要存在利益冲突,哪怕1美元的交易,都应视为腐败行为。
美国的《政府道德法》详细规定了官员财产申报的内容:
劳动所得和投资收益等情况。包括除受雇于政府拿的工资外的各种服务和劳动所得及其细目。任何来源得到的总价值100美元以上的酬金的日期、数额,包括配偶得到的超过1000美元的服务或劳务所得。各种投资收益及其细目,包括超过100美元的股息、利息、租金和资本收益。各种动产、不动产(市值超过1000美元)。
买卖交易等情况。影响不动产、股票、债券、期货或其他证券,并且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买卖交易的数额和日期。配偶、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在其中有所有权或合伙权利的各种经济或商业组织的交易。
赠与和赔偿费等情况。接受他人的总价值250美元以上的交通、住宿、餐饮或娱乐的赠与情况。接受他人总价值250美元以上的各种礼物情况。接受各种赔偿(累计超过250美元)情况。
债务、受雇职位等情况。自己及其配偶所欠的超过1万美元债务的性质和数量。在任何法人团体、公司、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等机构任职情况。与其他雇主(过去的、在职期间的、将来的等)的关系情况。
在美国,凡被总统提名的官员,都必须填写财产申报表,并接受道德署的调查核实。确无利益冲突或已解决好利益冲突问题者,才会获得正式提名。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署如果发现官员存在实际的或潜在的利益冲突,会建议其将某个公司的股票卖掉或与某个企业脱离关系,并与之签订利益冲突处理协议。在该官员被正式任命后,道德署还要跟踪监督其履行承诺的情况。
美国法律规定,审查机关收到官员的财产申报后应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提交者是否均已提交、应填报的内容是否全面真实、申报书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条例等等。如果审查机关认为须提供附加情况或认为申报有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可要求申报者采取一切必要的纠正措施。对拒不申报、谎报、漏报、无故拖延的申报者,各单位可对其直接进行处罚,也可由司法部长对其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将酌情判处5000美元以下的罚款。对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者,司法部长可对其提起刑事诉讼,法院可对其判处1万美元以下罚金或者5年以下监禁,或者两项并处。
两难选择的“四条出路”
为了防止利益冲突,美国政府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制定了一些具体规定。比如,国防部规定:在该部任职的官员,只要拥有每年与该部做1万美元以上生意的公司的股票,就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说得直白点,就是你担任了政府官职,你自己在工作中所做出的决定或你所在的政府部门所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影响到你个人财产价值的波动,这就是利益冲突。
那么,如何既维护好宪法赋予包括官员在内的每个公民的“财产权利”,又防止官员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呢?
美国的《政府道德法》给出了四条出路:第一条是“回避”。就是你必须写出保证书,保证自己在工作中如果碰到涉及自己私产利益的事情时,就不再参与此项工作。第二条是“免除责任”。就是当政府有关部门认为你同时拥有的财产不那么可能导致以权谋私,经主管长官批准,可以免除你的相关责任,你可以照样投资,照样干你的官职。不过,近年来,这种办法越来越少使用了,因为事先确定潜在利益冲突的大小比较困难。第三条是“资产处理”。当你出任联邦政府要职,而你又拥有可能导致以权谋私的财产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卖掉这份资产,随着这份资产的消失,利益冲突的问题也就被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第四条是“合格的不知名信托”。1979年以来,美国联邦法律允许政府官员在其任职期间,通过把资产交给一位合格的不知名信托人的办法,来保留其大部分资产。不知名信托的理论是:如果政府官员不知道自己的财产在哪里,就不能故意地使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利益。“合格的不知名信托”必须符合以下主要条件:第一,受托人必须独立于任何利害关系人,与之无任何关联。第二,受托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是任何利害关系人的雇员,不是与任何利害关系人有关的任何联合企业的合伙人,也不曾涉及任何利害关系人有关的其他投资。第三,受托人在行使其经营和控制信托的财产时,比如转让或出卖,不能咨询或通知任何利害关系人。第四,受托人与利害关系人之间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与信托有关的通信。第五,政府官员要把自己的投资信托给某个受托人时,必须得到相关道德监督机构的批准。第六,政府官员向相关道德监督机构提供的信托文据以及受托人提供的已出卖的信托财产清单等文件资料,都应按财产申报公开的一般规定和方式,向公众公开。
违者可能获罪
美国刑法规定了“利益冲突犯罪”:“任何政府官员或雇员都不得故意亲自或实质上参与任何同自己有着财产利益的特别事项,违者单处或并处1万美元以下罚金或者2年以下监禁”。对于这条法律规定,美国参议院规则委员会的解释是:“公职官员参商谋利,并利用官职促进或发展这种商业利益的行为”。
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国会议员及特定的政府雇员在美国为一方当事人或美国在其中具有直接的实质利益的事务中,直接或间接接受或同意接受、索取、要求、诱取、寻求补偿费,作为对自己或他人所提供的任何服务的报酬。
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门的官员和雇员在控告美国政府的诉讼中担任代理人,因在该种控诉中提供了帮助而接受任何赏金、利益或分成;或者在有关规章、决定、合同、民事主张、争论、控告、诉讼、逮捕或者其他与美国利益有关的特定事务处理过程中,作为代理人出现于政府部门、机构、法庭、军事法庭、官员、民事、军事委员会面前。
亲自或实质参与牵涉某一特定当事人事务的政府官员和雇员,在解雇后与该当事人建立代理关系;已解雇的官员和雇员将自己在位期间负责处理的且事实上悬而未决的事务在2年内告知有关机关;在1年以内前政府官员和雇员为了影响有关机构的各种程序而与有关机构进行接触。
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的官员和雇员亲自或实质参与任何明知牵涉到自己、自己配偶、合伙人或与自己有关的组织的财务利益的特定事务。
行政部门的官员和雇员从美国政府以外的其他来源接受工资,作为对自己在位期间提供政府业务帮助的补偿费。
美国通过防止利益冲突立法,严格规范官员的从政行为,防微杜渐,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1989年,美国众议院议长詹姆士·赖特被迫辞职,原因是有关部门发现他曾69次违反财产申报制度,他的妻子贝蒂也曾超额收受他人礼品。赖特成为200年来美国第一位因此辞职的众议院议长。2005年6月21日,美国康涅狄格州州长约翰·罗兰宣布辞职,并接受司法机关的调查,因为他接受了一位商人提供的免费度假、翻修住宅等好处。2006年6月13日,美国亚特兰大前市长比尔·坎贝尔,因受贿、要求承包商为自己的私人住宅添置物件、装潢维修,被法院判处2年半监禁,并处罚金6300美元。(朱向东)
第二篇:交通运输业防治利益冲突若干规定
交通运输行业防止利益冲突若干规定
为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贯彻执行,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行业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防止利益冲突,根据中央纪委有关要求,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如下规定。
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
1.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为利益相关人中标提供便利。
2.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高估、虚报征地拆迁等级和数量。
3.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包、劳务用工和材料采购,指定或介绍分包单位、建设工程材料及设备供应商。4.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项目的设计变更、计量支付和资金拨付,违规审批和支付资金。
5.不准干预或插手对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问题的调查处理,影响查处结果的客观公正。
6.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项目的各类中介服务,违规指定相关代理、评估、咨询、审计等机构。
7.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项目的交竣工验收,降低标准通过验收。
8.不准干预或插手公路经营权转让,违规变更收费公路性质,干扰经营权授让和转让费用、收费期限以及收费标准的确定。9.不准干预或插手建设市场资质管理和信用管理,放宽准入标准。
二、运输市场管理领域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
1.不准干预或插手道路客货运输、水路客货运输、港口场站经营许可。
2.不准干预或插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车辆维修和综合性能检测经营许可。
3.不准干预或插手道路旅客运输班线、旅游客运、出租车和公交客运经营权招标投标活动。
4.不准干预或插手船舶的法定检验以及依法选择代理、保险机构、交易机构等。
5.不准干预或插手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等专项资金的申请。
6.不准干预或插手从业单位、人员的资质管理、证件管理和信用管理。
三、行政执法领域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
1.不准对有利害关系的车辆、船舶免于检查,降低处罚标准。2.不准在事故调查中有倾向性地收集证据,故意减轻相对人的责任。
3.不准对不符合条件的行政许可事项放宽标准或变通批准。4.不准强行推销或要求行政相对人购买指定的车辆、船舶器材及配件。5.不准强行指派拖车、拖轮或指定车辆维修站点、船舶修造厂。
6.不准利用行政执法权或违规使用执法标志标识为他人经营活动提供便利。
四、领导干部亲属从业防止利益冲突的规定
l.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或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和物资设备经营活动。
2.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或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公路水运工程咨询和招标投标的中介活动。
3.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或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船舶代理、船舶货运代理、船舶燃物料供应、船舶贸易及船舶租赁的中介活动。
4.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或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公路水运客货运输、城市出租车企业经营活动。
5.不准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个人从事其他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第三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文章标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贯彻落实好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一、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前提
一要坚持任
人唯贤,高标准选人用人,防止和克服政治上的腐败。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根子就出在选人用人上。因此,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党的事业出发,认真对待选人用人问题,真正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过硬、敢于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坚持全面考察,践行民主集中制,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腐败。首先要把好组织考查关。在考查中,重实绩、重公论,不仅考查其在顺境中的工作状况,而且要考查其在逆境中、在困难时期的工作精神状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群众参与,推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公开招聘,这样既可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又可以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在考察范围上,不仅要了解其工作圈的情况,还要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在决策上,要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同时还要推行对干部举荐的责任连带制,以确保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地贯彻执行。
三要坚持公平竞争,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管理上的腐败。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求在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中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环境,使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育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守得住根本。这个根本立起来了、立得好了、守住了就可以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始终保待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辨别力,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拒腐防变的考验。
二是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干部经得起诱感。“舟必漏而后水入焉,土必湿而后苔生焉”。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做群众看不惯、不满意的事。
三是要加强官德教育,使干部保持住心理平衡。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腐败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认为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感到吃亏了,心理不平衡,于是便凭借手中的权力,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这说明,培育良好的官德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官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胸怀得到开阔,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才能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干事。
四要加强纪律教育,使干部管得住小节。当前,要突出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管住小节,保持大节。
三、监督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关键
第一,强化党内监督。必须认真贯彻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惩治与教育相统一等党内监督原则,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保证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第二,强化群众监督。要形成积极的监督氛围,通过职工群众之口、社会舆论之舌,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调动职工群众监督权力的积极性。畅通监督渠道,有效地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避免以往侧重事后监督的弊端。
第三,强化审计监督。要进一步发挥纪检、审计部门在干部任前、任中、离任等环节中的审计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第四,强化舆论监督。一方面多宣传报道正面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对腐败行为进行公开曝光,使广大全体干部认识到腐败害己、害家、害党、害民的严重后果,从而牢记宗旨、坚定信念,执政为民。(《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思考。
第四篇:加强监督制约权力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加强监督制约权力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国务院今天下午召开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过去五年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部署2008年的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国务委员刘延东、梁光烈、戴秉国出席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应邀出席会议。
温家宝指出,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温家宝要求,今年在制度建设方面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完善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
二、规范重要领域权力运行制度。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对“小金库”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推进公共资
源交易制度改革,公共资源都要通过公开透明和竞争方式交易,对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使用权出让情况要开展专项清理和检查。深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完善资本运营、采购销售、收入分配等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性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管理。坚决纠正利用行政执法权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四、健全政务公开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增强行政收费、公务消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财政管理领域的透明度,推动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五、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温家宝强调,惩治腐败要一手抓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一手抓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决不手软。要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以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官
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商业贿赂案件。对土地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失职渎职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并查处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要依法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赃款赃物追缴和缉捕追逃力度,决不让他们逍遥法外。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了深刻阐述。其内函丰富,,针对性、指导性强,是我们党加强对权力监督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谈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特别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引起了高度重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监督体系和机制。这是我们党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和条件。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监督工作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仍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突出问题是认识存在误区,制度不够配套,监督方式和措施落后,监督力度不大,监督合力不够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应牢牢把握的重要环节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从掌权人获得权力的那一刻开始,真正把监督贯穿于对权力的授予、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权力运行的结果和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链条。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问题比较宽泛。针对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当前应特别注重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提高认识。主要是进行强化监督意识的教育,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教育应重点把握三点:一是加强权力观的教育。使被监督者充分认识到,权力来自人民,是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根本不存在特珠党员和特殊阶层。权力需要监督,谁掌握权力,谁就要受到监督;权力越大,越要受到监督。二是正确处理好监督与信任的关系。监督和信任是统一的,不言监督的信任是轻信,放弃监督的信任是纵容。监督不是找麻烦、唱反调,更不是不信任,监督恰恰是为了信任的牢靠和持续。三是监督和爱护的关系。监督是拒腐防变的关键,是对干部关心和爱护的最好体现。通过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提高各级干部主动监督和心甘情愿地接受监督的意识。这是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健全制度。这是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应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抓好建章立制,做到“有规可依”,重点针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权力运行容易失控的关键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薄弱环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立健全制度。另
一方面,着力抓好制度的落实,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运用有关法规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防止权力滥用。
关口前移。关口前移,应该移至权力生成的源头,并对整个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主要应把握四点:一是要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就是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入手,坚持民主、公开、效能和从严的原则,解决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进行体制创新,在权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加强防范,真正达到源头治腐的目的。二是在查处案件上要关口前移。我们坚持以查处大案要案为重点的思路是对的,必续坚持下去。但是在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对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违纪行为也要进行查处,尤其是要查处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这样,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从小事做起,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三是将检查的关口前移。要改变事后监督、事情成了“风”才想抓的状况,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注意抓苗头、抓倾向,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散。四是监督机构的工作要关口前移。现在一些群众对腐败问题有的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有的已经麻木,见怪不怪;有的害怕打击报复,不敢举报。在这种情况下,监督部门要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变坐等案源为主动出击。
严肃法纪。反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法纪防线,即惩处。惩处是腐败行为付出的必然代价。惩处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腐败的成本。要通过严肃法纪,使那些搞腐败的人恐惧其名誉、地位的丧失,恐惧其经济利益的丧失,恐惧其人身自由乃至生命的丧失,形成有权者对权力不敢滥用的心理约束。当前应重点把握四点:一是要把措施抓实,反腐倡廉搞了十几年,有些要求不应还停留在“不准”、“禁止”上面。事实上仅靠这些笼统要求是很难奏效的,要有严厉措施。二是要加强诫勉警示,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纪律观念。三是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越是特殊人物,越要严格要求,执纪要越严肃。四是要加大发现的机率。如果搞腐败的人多数得不到查处,查处的只是少数,就会有更多人效仿。要严格依纪依法惩处,如果失之于宽,也不能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
突出重点。主要是突出党内监督这个重点。加强党内监督,突出“一把手”的监督,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要从制度抓起,从“一把手”做起。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民主集中制具体化、制度化,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二是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组织的监督。在目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不够正常,同级监督很难到位的情况下,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尤为重要。三是要加大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力度。前提是下级要有知情权,要公开,公开群众才能知情。在人事、财务、物资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在重要工作部署和安排上,要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同时,也要赋予群众质询权和参与权,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才能便于群众监督。
落实责任。主要是处理好各负其责与负总责任的关系。落实责任,关键是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搞好责任追究。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赋予纪检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健全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方面,纪检机关同样负有组织协调职责。应在党委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充分发挥各种协调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各级各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并注意各个环节的配合,加强薄弱环
节。真正建立起多层次、多途径、立体式的监督网络,确保监督工作落实,增强监督合力和整体效能。
当前亟待抓好的几项监督工作
审计监督。这里主要指对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把监督机制引入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从而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从制度上开辟了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和党风廉政监督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
舆论监督。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宣传工具对权力运行所进行的监督,起着其他监督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应适当加大公开揭露滥用权力问题的力度,及时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便督促有关方面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市场化措施的监督。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采取政府集中采购、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租转让招标拍卖、产权交易等市场化措施,注重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这方面的措施尚不规范,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有的造成新的部门和行业垄断,有的暗箱操作后,才拿到阳光下运作,很容易滋生新的腐败,群众反响很大。对此,应着重加强研究。
巡视监督。建立巡视制度,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解决监督乏力的重要措施。巡视监督的关键是深入发现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听取汇报、一般查看、开会座谈质询等方式上,否则难以对被巡视者产生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巡视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市(州)党政机关领导班子上。对省直部门的巡视监督,可由派驻纪检组(纪委)负责。对不设派驻机构的部门,也可以有重点的组织巡视。
“一把手”监督。“一把手”在班子内处于核心地位,拍板定案起关键作用。这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就容易形成“一把手”“一言堂"的问题。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权力分解,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一支笔”审批监督。“一支笔”审批,本无可厚非,这是为加强财务集中管理,采取的一种集体研究、统一审批的监控方式。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把“一支笔”变成了一个人说了算,常常造成失误,也会给某些人以权谋私搞腐败提供条件。对这方面的问题应当着重研究。
申报监督。是指领导干部向上级党委、纪委申报与其领导地位和职务影响有关的重大事项,主动接受组织监督。实行重大事项申报制度,是坚持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的有效措施。
加大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抓好体制和制度创新,今年1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加强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实践中断建立和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来为人民谋取利益。
第五篇:如何防治腐败(最终版)
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
腐败,在广义上说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其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加强法制监督,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题呢?
首先,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加大预防力度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我们必须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做到治标与治本、惩治与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其次,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再次,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权力运行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要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法规制度的实施。现在有些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制度,而是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使这些法规制度成了一纸空文。要依靠法制反腐败,就必须保证各项法规、制度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
最后,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教育这个基础抓好抓实。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廉洁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搞好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