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的思考--征文
关于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的思考
王延会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此前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狭义的利益冲突,是指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公私利益冲突行为。这方面的利益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一些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在其领导的地区、行业工作,该领导干部就存在利用职务便利为家属、子女在职务职级晋升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额外关照的可能性。又比如,某些特殊行业(如债券)的管理人员,存在因为知道“内部消息”而为自己或家人、亲友牟取私利的可能性。再比如,一些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都在国外生活,自己一个人在国内为官(即群众所说的“裸官”),一旦其家属子女所在国与我国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官员就存在为谋求家属子女受到对方关照而牺牲我国利益的可能性。还比如,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存在为自己家属、子女、亲友所办私营企业关照生意、牺牲国有企业利益的可能性。
这里所切入的利益冲突,是从反腐倡廉建设角度分析的,是指狭义的利益冲突。
事实上,上述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已经变为“现实”。面对大量的利益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牟取私利,包括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任用私人等,与社会公共利益构成冲突,影响很坏、危害很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其针对性和出发点正在于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对腐败的过程就是防止利益冲突的过程。所谓反腐倡廉就是反对用公权牟取私利,保证廉洁从政;而狭义的利益冲突,正是指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私人利益侵害公共利益)行为,其结果就是腐败。从这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防止利益冲突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核心问题。
防止公权私用。防止利益冲突,实际上就是防止公权私用。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简称“三公”领域)最容易产生利益冲突,是现实中发生腐败现象的重灾区。所以,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由于凡涉及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配臵、资产交易和产品生产领域,包括能够交易和可以交易的环节,都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和腐败风险,着力完善其市场运行机制,对于更有效地预防腐败、遏制腐败易发多发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要义是必须让事关公共利益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所谓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公有公用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配臵方式可分为行政配臵、特许经营和市场化配臵,可以市场化配臵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采矿权等;所谓公共资产,主要是指可以进入产权市场交易的公共资产;所谓公共产品,一般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在公共产品生产上,既通过公共财政体系直接提供,又对具有混合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允许民间参与投资,后者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点。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决定》提出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其要义就是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运作的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和公共产品放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之中,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权力寻租的机会,逐步形成公共权力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转变经济管理职能,在建立“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一些地方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对某些领域公共资源探索市场配臵机制;更多国有产权进入市场转让,以市场行为和制度执行代替行政审批,使国有资产在企业改制、结构调整中保值增值;垄断行业改革逐渐深化,公共产品生产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取得初步进展。但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市场配臵公共资源的法规和运行、收益、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共资源被低估贱卖;国企重组改制、国有产权流动主要靠行政审批,未全部进场交易;一些公共产品生产管理权与经营权不分,运行效率低下,有些“三公”领域成为腐败易发多发区。《决定》重申“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强调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就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创新公共产品资源的生产、交易和配臵方式,营造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环境。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可以把有效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关口前移并不断加以巩固。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从公共资源配臵看,在政府投资领域须合理界定投资范围,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规范资金管理,在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增强竞争的公平性透明性,在企业投资领域,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从公共资产交易看,要明确交易市场监管主体,完善交易制度支撑体系,推进交易市场整合,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监管,通过扩大产权交易制度覆盖面,继续扩展国有资产进场交易范围。从公共产品生产看,要加快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准公共品生产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生产模式多样化,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共部门行政执法,使公共产品生产供给处于全程监督之下。通过制度创新,切实把涉及“三公”领域预防腐败关口前移,不断筑牢防止利益冲突、反腐倡廉的制度防线。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如果说“三公”领域是当前防止利益冲突的重点领域,那么,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就是防止利益冲突、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因为狭义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正是权力寻租、公权私用。
四中全会《决定》强调,“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这可以说是防止利益冲突的治本之策。
防止利益冲突、反腐倡廉的实践表明,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从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看,涉案单位都存在监督缺位或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有些违法犯罪分子收受贿赂长达数年,而组织上和有关部门却长期未能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带病提拔”、“跑官要官”的问题,也反映出在监督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同级党委和同级纪委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依然是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的难点,也是防止利益冲突、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课题。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利益冲突,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必须加强对决策权的监督。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要按照四中全会《决定》的规定,体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凡是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这“三重一大”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也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有的部门集“导演”、“演员”和“评委”于一身,给自己定规矩、给别人出政策、执行监督一肩挑等现象仍然存在。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加强群众对重大决策的监督,是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和利益冲突的根本措施。
制约权力,必须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四中全会《决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提出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党内监督制度,并强调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这些都是加强党内监督、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制度建设。
制约权力,必须增强监督合力。体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要求,《决定》提出“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对党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监督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
制约权力,必须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实行问责制。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都反复强调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推进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贯彻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基本要求。权力是履行责任的重要条件,责任是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任何权力都是与相应的责任相联系,没有脱离责任的权力。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举措。
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制度是防止利益冲突最有力的武器。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也好,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好,都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也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防止利益冲突就是防止利用公权牟取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在国家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公权必须存在的条件下,防止利益冲突的途径无非是三条:一是科学规范权力及行使权力的行为;二是提高用权者的素质;三是严肃惩处利用公权牟取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行为。这三条途径,都有赖于建立健全制度,即便是提高用权者的素质,也需要把教育与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可见,制度创新是治本诸策的重中之重。
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热点部位、关键环节,往往是利益冲突、腐败现象容易滋生蔓延的地方。惩治和预防腐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逐步解决。抓住了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就找准了产生腐败的关键部位,就明确了治理腐败的重点和目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
防止利益冲突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变化,使利益冲突不断产生新的复杂动因和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因而健全和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
防止利益冲突,首先需要明确公与私的利益边界,对领导干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追求哪些利益正当、追求哪些利益不正当,做出具体明晰的界定,使领导干部能够始终依循一个合理的利益规则,避免因利益越界而损公肥私。这方面的研究,定性容易解决,定量和动态把握比较难,需要使研究视野穷尽利益冲突的各种可能。
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和监督,切实避免出现管理和监督空档?如何克服党内好人主义倾向,改变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状况?如何突破“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促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防止利益冲突方面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扭转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防范的局面,加强利益冲突的预防和源头治理,防止利益冲突的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新举措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决定》提出,“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这是总结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经验、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利益冲突,作出的重要决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党内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特别强调要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这一规定回应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完善财产申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的呼声和期待。
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近年来查办案件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多占住房、以房谋私问题突出;有些地方党政干部投资入股小煤矿产生大量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公正执法;还有的领导干部利用配偶子女从业谋取不当利益。这些问题群众反映十分强烈,有的引发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最近,中央批准颁布新的《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着重规定了领导干部报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具体办法。按照《规定》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方面的管理和自律,有利于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规范从政行为。
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获外国国籍或获得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统称为移居国(境)外,是我国法律允许的。值得关注的是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而本人仍在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任职的公职人员,在某些领域已构成明显利益冲突,有的不适宜其从事的工作,有的涉嫌违法犯罪,可能或已经危及国家利益,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从近期查处案件看,少数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出卖国家利益,为配偶子女定居国谋利益从而获得私利;有的人将非法财产逐步转移出境,涉嫌洗钱犯罪;有的人将国有财产擅自移到本人或家人境外户头,以便择机出逃;更有甚者充当间谍,为国(境)外敌对势力收集刺探输送情报。
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需要准确划定管理目标群体和相应政策界限。公职人员的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行为方式和涉及因素较为复杂,应根据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利益冲突、有效预防腐败的原则,借鉴国际上公职人员管理共性,从我国实际出发,对需要加强管理的目标群体及政策做出准确而清晰的界定。
首先,管理的主体应是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主管部门,负责对其管理的公职人员进行逐人申报统计,每年将变更情况汇总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其次,管理目标群体应是在上述机构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公职人员,在其配偶或子女移居国(境)外的规定期限内,须向干部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规定的全部情况。再有,管理政策配套不仅要全面掌握公职人员及其移居国(境)外配偶子女的私人财产及其流动情况,而且在公职人员从业及工作岗位限制、出国和护照签证办理,以及干部管理的有关程序等方面,都要按专门规定严格执行并强化监管。
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比较复杂,近几年权钱交易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以赌博或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在商品房买卖臵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臵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等。这些行为都是办案实践中经常遇到,在定性量纪方面存在疑义、容易产生分歧的违纪违法活动。与一般受贿形式相比,通过这些貌似合法的形式收受财物,更具隐蔽性与复杂性,且数额较大,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上千万元,危害大,影响很坏。
通过加大对以上问题的集中整治并与查办案件工作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对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8-15
第二篇:关于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的思考--征文讲解
关于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体系的思考 王延会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 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此 前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 “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建立健全防止 利益冲突制度,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 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 的建立,是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 题,具有重要意义。
狭义的利益冲突,是指发生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中公 私利益冲突行为。这方面的利益冲突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 一些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在其领导的地区、行业工作,该 领导干部就存在利用职务便利为家属、子女在职务职级晋升 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额外关照的可能性。又比如,某些特 殊行业(如债券的管理人员,存在因为知道“内部消息” 而为自己或家人、亲友牟取私利的可能性。再比如,一些领 导干部的家属子女都在国外生活,自己一个人在国内为官
(即群众所说的“裸官” ,一旦其家属子女所在国与我国利 益发生冲突时,该官员就存在为谋求家属子女受到对方关照 而牺牲我国利益的可能性。还比如,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 存在为自己家属、子女、亲友所办私营企业关照生意、牺牲 国有企业利益的可能性。
这里所切入的利益冲突,是从反腐倡廉建设角度分析 的,是指狭义的利益冲突。事实上,上述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在少数领导干部中 已经变为“现实”。面对大量的利益矛盾,一些领导干部利 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牟取 私利,包括牟取非法经济利益、任用私人等,与社会公共利 益构成冲突,影响很坏、危害很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 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其针对性和出
发点正在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对腐败的过程就是防止利益冲突的 过程。所谓反腐倡廉就是反对用公权牟取私利,保证廉洁从 政;而狭义的利益冲突,正是指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私人 利益侵害公共利益行为,其结果就是腐败。从这两者的定 义可以看出, 防止利益冲突正是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因此,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既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核心 问题。
防止公权私用。防止利益冲突,实际上就是防止公权私
用。事实表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简称“三公”领域最 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是现实中发生腐败现象的重灾区。所以,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 “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 有序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完善公共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由于凡涉及具有公共属性的资源配臵、资产交易和产品 生产领域,包括能够交易和可以交易的环节,都存在严重利 益冲突和腐败风险,着力完善其市场运行机制,对于更有效 地预防腐败、遏制腐败易发多发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要义是必须让事关公 共利益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所谓公共资源,是指属于社会 公有公用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主要配臵方式可分为行 政配臵、特许经营和市场化配臵,可以市场化配臵的领域主 要集中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经营性土地使用 权、采矿权等;所谓公共资产,主要是指可以进入产权市场 交易的公共资产;所谓公共产品,一般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 排他性的产品,在公共产品生产上,既通过公共财政体系直 接提供,又对具有混合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允许民间参与投 资,后者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点。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必 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 《决定》提出完善“三公” 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其要义就是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运作的
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和公共产品放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 场环境之中,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权力寻租的机会,逐步形 成公共权力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
完善 “三公” 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转变经 济管理职能,在建立“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 不懈努力,一些地方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对 某些领域公共资源探索市场配臵机制;更多国有产权进入市 场转让,以市场行为和制度执行代替行政审批,使国有资产 在企业改制、结构调整中保值增值;垄断行业改革逐渐深化, 公共产品生产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取 得初步进展。但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市场配 臵公共资源的法规和运行、收益、监督机制不健全,公共资 源被低估贱卖;国企重组改制、国有产权流动主要靠行政审 批,未全部进场交易;一些公共产品生产管理权与经营权不 分, 运行效率低下, 有些 “三公” 领域成为腐败易发多发区。《决定》重申“按照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 系要求推进相关改革” ,强调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 制,就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创新公共产品资 源的生产、交易和配臵方式,营造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环 境。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可以把有效预防腐败
体系建设关口前移并不断加以巩固。按照《决定》的要求, 完善“三公”领域市场运行机制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从公共资源配臵看,在政府投资领域须合理界定投资范围, 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规范资金管理,在通过特许经营、投资 补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增强竞争的公平性透明性,在 企业投资领域,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核准制 和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从公共资产交易看,要明 确交易市场监管主体,完善交易制度支撑体系,推进交易市 场整合,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监管,通过扩大产权交易制度覆 盖面, 继续扩展国有资产进场交易范围。从公共产品生产看, 要加快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准公共品生产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生产模式多样化,同时进一步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共部门行政 执法,使公共产品生产供给处于全程监督之下。通过制度创 新,切实把涉及“三公”领域预防腐败关口前移,不断筑牢 防止利益冲突、反腐倡廉的制度防线。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如果说“三公”领域是当前防止利益冲突的重点领域, 那么,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就是防止利益冲突、有 效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因为狭义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正 是权力寻租、公权私用。
四中全会《决定》强调, “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
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 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 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这可以说是防止利益冲突的治本 之策。
防止利益冲突、反腐倡廉的实践表明,失去制约和监督 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从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看,涉案 单位都存在监督缺位或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有些违法犯罪 分子收受贿赂长达数年,而组织上和有关部门却长期未能发 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带病提拔”、“跑官要官”的问题,也 反映出在监督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同 级党委和同级纪委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对人财物管理使 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依然是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的难点, 也是防止利益冲突、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课题。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利益冲突,保证人民赋予的 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首先必须加强对决策权的监 督。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要 按照四中全会《决定》的规定,体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和 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凡是重大决 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 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这“三重一大”制度,凡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 督。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也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
中的问题,有的部门集“导演”、“演员”和“评委”于一身, 给自己定规矩、给别人出政策、执行监督一肩挑等现象仍然 存在。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加强群众对 重大决策的监督,是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 力滥用和利益冲突的根本措施。
制约权力,必须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四中全会《决定》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提出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 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党 内监督制度,并强调地方党委常委会要把廉政勤政、选人用 人等方面工作作为向全委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推行党政领导 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巡 视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机制,选好配强巡视干部,完善 巡视程序和方式,提高巡视成效。这些都是加强党内监督、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制度建设。
制约权力,必须增强监督合力。体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 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要求, 《决定》提出 “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健全对驻在部门领 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制度” , “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 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 项目审计” ,对党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提出了 明确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监督 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 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 用,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
制约权力,必须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十六届四中 全会提出要依法实行问责制。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 会、四中全会都反复强调要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推进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 要内容,贯彻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的基本要求。权力是履行责任的重要条件,责任是行使权力 的必然要求,任何权力都是与相应的责任相联系,没有脱离 责任的权力。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 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 响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举 措。
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制度是防止利益冲突最有力的武器。完善公共 资源配臵、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机制 也好,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也好,都
需要建立健全 制度。推进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创新,也是加快推进惩治和 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防止利益冲突就是防止利用 公权牟取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在国家存
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公权必须存在的条件下,防止利 益冲突的途径无非是三条:一是科学规范权力及行使权力的 行为;二是提高用权者的素质;三是严肃惩处利用公权牟取 私利、私利侵害公利的行为。这三条途径,都有赖于建立健 全制度,即便是提高用权者的素质,也需要把教育与制度约 束有机结合起来。可见,制度创新是治本诸策的重中之重。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 本途径。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热点部位、关键环节,往 往是利益冲突、腐败现象容易滋生蔓延的地方。惩治和预防 腐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 盾的逐步解决。抓住了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 节,就找准了产生腐败的关键部位,就明确了治理腐败的重 点和目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 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
防止利益冲突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不断推进制度创 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从政环境的变化, 使利益冲突不断产生新的复杂动因和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 式,因而健全和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 作。
防止利益冲突,首先需要明确公与私的利益边界,对领
导干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追求哪些利益正当、追求哪 些利益不正当,做出具体明晰的界定,使领导干部能够始终 依循一个合理的利益规则,避免因利益越界而损公肥私。这 方面的研究,定性容易解决,定量和动态把握比较难,需要 使研究视野穷尽利益冲突的各种可能。
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和监督,切实避免出 现管理和监督空档?如何克服党内好人主义倾向,改变干部 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状况?如何突破“一把
手”监督 难的问题,促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防止利益冲突方面发 挥示范表率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扭转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防 范的局面,加强利益冲突的预防和源头治理,防止利益冲突 的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新举措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决定》提出,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这是总结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经验、针对一个时期群 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效防止利益冲突,作出的重要决 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关于党员领导干 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党内监 督、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需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 项制度,特别强调要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 入报告内容。这一规定回应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完善财产申 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的呼声和期待。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是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和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近年来查办案件情况看,一 些领导干部多占住房、以房谋私问题突出;有些地方党政干 部投资入股小煤矿产生大量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公正执法; 还有的领导干部利用配偶子女从业谋取不当利益。这些问题 群众反映十分强烈,有的引发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给党 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最近,中央批准颁布新的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着重规定 了领导干部报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的具体办 法。按照《规定》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住房、投资、配偶子 女从业等方面的管理和自律,有利于贯彻为民、务实、清廉 的要求,规范从政行为。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获外国国籍或获得国(境)外 永久居留权,统称为移居国(境)外,是我国法律允许的。值得关注的是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而本人仍在
党政 机关和公共机构任职的公职人员,在某些领域已构成明显利 益冲突,有的不适宜其从事的工作,有的涉嫌违法犯罪,可
能或已经危及国家利益,亟需引起高度重视。从近期查处案 件看,少数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出卖国家利益,为配偶子女定 居国谋利益从而获得私利;有的人将非法财产逐步转移出 境,涉嫌洗钱犯罪;有的人将国有财产擅自移到本人或家人 境外户头,以便择机出逃;更有甚者充当间谍,为国(境)外敌对势力收集刺探输送情报。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需要准确划定管理目标群体和相应政策界限。公职人员的配 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行为方式和涉及因素较为复杂,应根据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利益冲突、有效 预防腐败的原则,借鉴国际上公职人员管理共性,从我国实 际出发,对需要加强管理的目标群体及政策做出准确而清晰 的界定。首先,管理的主体应是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国有 独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主管部门,负 责对其管理的公职人员进行逐人申报统计,每年将变更情况 汇总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其次,管理目标群体应是 在上述机构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公职人员,在其配偶或子女 移居国(境)外的规定期限内,须向干部主管部门书面报告 规定的全部情况。再有,管理政策配套不仅要全面掌握公职 人员及其移居国(境)外配偶子女的私人财产及其流动情况,而且在公职人员从业及工作岗位限制、出国和护照签证办
理,以及干部管理的有关程序等方面,都要按专门规定严格 执行并强化监管。依纪依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 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 题比较复杂,近几年权钱交易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以赌博或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 或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在商品房买卖置换 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以 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为本人谋取预期的不正当利益 等。这些行为都是办案实践中经常遇到,在定性量纪方面存 在疑义、容易产生分歧的违纪违法活动。与一般受贿形式相 比,通过这些貌似合法的形式收受财物,更具隐蔽性与复杂 性,且数额较大,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成百万、上千万 元,危害大,影响很坏。通过加大对以上问题的集中整治并与查办案件工作结 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对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2011-8-15
第三篇:以防止利益冲突建立反腐制度[推荐]
以防止利益冲突建立反腐制度
前言: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廉洁自律是我党的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党强化自身建设,克服消极因素的重要举措。
廉洁从业不仅仅是对党员干部的个人要求,也是涉及到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做好反腐工作是企业一直以来所思考的问题,也企业开展工作的基础。做好反腐工作应该从根源上断其源头,才能做到真正的反腐。如果反腐只是一味的强调后果,比如:收受多少钱判多少刑,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但是仍然不乏铤而走险的人。我认为反腐做好从根源上杜绝才是正途,如何才能从根源上做到反腐倡廉呢?本文将在此方面做浅谈。
正文:
一、理论基础
美国的反腐工作一直以来都为国际社会所推崇,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反腐体系。
在美国的反腐制度建设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防止利益冲突”——这种设计不仅杜绝了官员“带病上岗”,而且也起到保护官员的作用。反腐从避免“利益冲突”着手,反映出美国人在防治腐败方面的两个重要假定:一是人性恶,任何人无论有多么高的道德水平,都会受到私人利益的诱惑,因此仅仅靠道德教育是不能防止腐败的;二是反腐不仅要依靠事后惩罚,更重要的是要事前阻止,即不造成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防止利益冲突,体现在美国的用人制度当中。在美国,凡被总统提名的官员,都必须填写财产申报表,并接受道德署的调查
核实。确无利益冲突或已解决好利益冲突问题者,才会获得正式提名。美国实行官员财产申报,主要不是追溯官员是怎么积累财富的,而主要看他是否有利益冲突,如在哪些企业有投资和股份,是否影响公正施政。美国法律严格规定,只要存在利益冲突,哪怕1美元的交易,都应视为腐败行为。
对此,美国制订了专门的《基本利益冲突法》。这项刑事法律规定,任何政府官员或雇员都不得故意亲自或实质上参与同自己有着财产利益的特别事项,违者应处1万美元以下罚金,或者单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法不仅适用于政府官员,而且适用于政府官员的配偶、子女和经济合伙人。
那么我们的企业是否也能引进这样的理念呢?从根本上杜绝利益冲突,切断腐败的根源,真正做到了事前预防及时、事后惩治严厉。
那么在企业中怎么才能以防止利益冲突来建立制度呢?我们可以看看在企业内部的腐败形成的原因。企业内部的腐败从何而起呢?追根索源,不过一个权字,有了权在现行的企业制度中才能有对人、财、物的控制,对这三者的控制权才会衍生出腐败。如果干部失去了对三者的控制,或者说对三者的控制力降低,那么也就失去了腐败的根源,又从何腐败呢?所以我们要制定的制度就应该从这三方面进行限制,让其制度化,失去人尤其是当权人在其中的控制力,才能做到真正的反腐。我们就要在人、财、物三个方面作到防止利益冲突,建立相关的制度,才能做到有效的反腐。所以我们全部的制度建立就是要防止任何一个人、一个部门和人、财、物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下面我将据此就制度的建立做一浅显分析。
二、制度
(一)总的控制
首先要建立一个总的职能部门对所有的制度进行监控,有人
也许会说纪委可以履行这样的职责,但这样纪委就会成为控制人的部门,与总的理念不符。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循环制度,就一个矿而言,可以设置每随机抽取固定的人数组成考核组,考核组成员的抽取不进行公开,由集团公司多个部门抽取,每部门抽取的人数不能超过1/5,总人数确定后由具体负责的局级干部从提供的名单中抽取2/3作为考核组的成员。名单确定后,单独进行通知。由考核组对该矿的所有事务进行监控,赋予考核组每个成员直接汇报的权利,汇报的途径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络进行,实行匿名汇报,局级机关对考核组成员汇报的工作进行汇总,汇报人数达到2/3的事项在年终对该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
(二)对人事的控制
1、已在任的干部
对已在任的干部进行财产登记,包括其直系亲属的任职、财产、升学及就业等,每5年进行一次更新,出现偏差较大的进行清查,这个工作可以由纪委进行。
2、对提拔干部
集团公司实行过多次的公开招考,操作的过程还是避免不了暗箱操作的可能。而且通过招考的方式提拔的干部有可能存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所以干部的选拔宜采取公开投票的原则,以矿为例,每年12月将空缺的部门职位进行公示,不设置候选人员。每年1月初由该矿的职工代表大会进行统一的现场公开投票,并于现场进行票数的公开,当场进行确认。每个职位按照1:3的比例取前几位进行统一考试,统一考试由个人进行机选试题库现场抽取,现场出分,当场公示。根据最后的考试成绩确定第一名为该职位任职者,进行一周的公示后,无异议的进行任命。
(三)对财、物的控制
在对资产等得管理现有的公司财务制度对其已有明确规定,本文不再作阐述。但我认为应该针对本公司的实际设置一些具体 的金额限制,例如:对于每年的招待费用,根据级别不同规定可使用的金额,如有特别情况根据金额的多少进行公司支付部分,个人支付部分进行。其他发生费用的项目也可以做具体规定,以降低经营成本。
(四)防止利益冲突的回避任职制度
从集团公司的情况而言,实行干部回避制是可行的,我公司有西山煤电、霍州煤电、汾西矿业及华晋焦煤等多个分散于省内的子分公司,这样为实行领导干部回避任职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在一定的层级范围实行回避制度,例如:户籍在太原的领导干部,可以到霍州煤电进行任职,且每5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熟人关系”的影响,而且由于任职时间不长,不会在任职单位形成小团体,有利于其他职工对领导干部起到监督作用。
后记:
由于成文仓促,内容涉及不全面,且仅为本人个人意见。对于操作性等考虑可能不完善,只是大概的理念。总而言之,希望能在公司内部引入先进的防止利益冲突的思想,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促进集团公司的发展,为集团公司的转型跨越尽绵薄之力。
山西焦煤集团汾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彭丽娟
第四篇:威海市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从政行为,防止利益冲突,有效预防腐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利益冲突”,是指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与公职身份所代表或者维护的公共利益之间发生矛盾,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市党和国家机关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第四条 防止利益冲突工作,坚持健全机制、科学规范、预防为先、依法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 利益冲突的基本表现
第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礼品等馈赠以及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
第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与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大额资产交易、借贷、委托理财等行为。
第七条 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中知悉内幕信息后,参与或者委托他人参与相关利益活动,或者将内幕信息透露给他人用于谋取利益活动。
第八条 党政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出现下列行为:
(一)个人独资或者与他人合资、合股(包括以他人名义入股)经商办企业及其他营利性组织,或者以承包、租赁、受聘等方式从事商业和其他经营活动;
(二)拥有非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企业的股份、证券;
(三)兼职取酬,或者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第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或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第十条 党政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第十一条 与党政领导干部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或者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十二条 党政领导干部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公共资金使用领域中,参与涉及本人以及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和其他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相关事项的讨论、研究、决策等工作。
在其他公务活动中,参与涉及前款人员具体事项的规则制定、调查、讨论、审核和决定等工作,主要包括:
(一)考试录用、调任、职务升降任免、考核、考察、奖惩、交流、出国审批;
(二)监察、审计、仲裁、案件审理;
(三)税费稽征、项目资金审批、监管;
(四)行政审批、行政复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决定事项;
(五)行政协调、物资资金调配事项;
(六)其他存在职权影响的事项。
第三章 防止利益冲突的主要措施 第十三条 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五条至第十二条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本规定要求,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如实报告。
新调任职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八条情形之一的,应当形成专题书面报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送组织(人事)部门并同时抄报纪检监察机关。
第十四条 实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各单位应当在接收文件、听取汇报、信息收集等未公开信息流入或产生的第一时间、第一环节,对其是否属于内幕信息进行甄别,对认定的内幕信息按照规定进行登记和保密管理。
实行信息披露申请制度。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利益相关人可以就本规定第二章所列利益冲突表现中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事项,向存在利益冲突的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提出信息披露申请。有关单位受理后,应当进行调查核实,于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书面作出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情形的情况说明。对存在利益冲突情形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申请人。
第十五条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对报告登记个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并作出承诺。
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发现其存在利益冲突方面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经本机关、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六条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主动回避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中,具有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所列基本表现之一的,应当按照《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主动向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并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组织依照规定程序作出决定。
具有本规定第十二条利益冲突基本表现之一的,应当按照《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和干部管理权限,主动向上一级主管领导书面提出公务回避申请,组织依照规定程序作出决定。
第十七条 实行利益相关人回避申请制度。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利益相关人可以就第十二条所列利益冲突基本表现,向涉及利益冲突的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提出要求其回避的申请。
有关单位受理回避申请后,依照《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规定作出决定,并于3个工作日内反馈申请人。申请人对回避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该决定单位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复核申请,上一级机关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将复核结果反馈申请人。
第十八条 健全完善并认真落实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各级各部门、单位应当将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公共职责的权限、分管工作和相关工作程序、时限、标准、依据等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信息,依法对社会公开。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监督党政领导干部违反防止利益冲突规定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发挥人民群众在防止利益冲突中的监督作用。
第二十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将执行本规定的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内容,每年集中报告;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利益冲突信息库,将个人信息资料、利益申报、回避、信息披露等情况系统管理。
第二十一条 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监督和选拔任用工作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本机关、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查阅有关领导干部报告利益冲突的材料;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在履行职责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经本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查阅有关领导干部报告利益冲突的材料;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时,经本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查阅案件涉及的有关领导干部报告利益冲突的材料。
第四章 发生利益冲突的处理和责任追究
第二十二条 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五条表现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接受的礼品登记上交;接受的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消费支出,由个人支付相关费用。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纠正、处理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四条、第八十二条等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新调任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具有第八条表现的,应当按照新调任职务规定要求停止相关经营活动,辞去相关职务,按规定处理持有的股份(有价证券),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组织报告。试用期满(无试用期的任职满三个月),仍未依照有关规定纠正、处理的,给予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第二十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离职或者退休后具有本规定第九条表现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纪检监察机关(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二条等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具有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表现之一和其他利益冲突表现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纪检监察机关(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发生与公共利益冲突的行为,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报告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纪检监察机关(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给予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党政领导干部拒不执行回避决定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对于违纪行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应当收缴或者责令退赔;对于违纪行为所获得的其他利益,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纠正。
第二十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管理监督不到位发生利益冲突问题的,依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第三十条 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市直各部门和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直属机关、镇(街道)科级负责人,基层站所负责人,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相当于科级负责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内幕信息”,是指政府或者其他公共机构没有披露或者尚未公开的公共设施建设、商品价格调整、税率调整、银行利率调整、企业重组、签订重大交易合同、投资重点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等各种信息,证券、期货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以及其他会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
本规定所称“近姻亲”,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配偶。
第三十三条 各部门、单位可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中共威海市纪委、威海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乡镇干部如何防止利益冲突的思考
乡镇干部如何防止利益冲突的思考
龙观乡政府 蒋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在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2010年中央出台的《廉政准则》提出了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中防止利益冲突的要求,这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顺应了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的现实需求,为新形势下惩治和预防腐败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和工作手段。当前很多对于利益冲突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较高层面上,本文尝试从一名新进的乡镇干部视野出发,思考如何在乡镇工作中防止利益冲突的发生。
一、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廉政概念,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 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受到其私人利益因素的干扰,所发生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境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之所以对某些政府采购、工程招标、人事任免、行政审批事项等存有不信任感,自觉或不自觉地质疑这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公正性,其根源就在于一些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走向极端,就会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导致腐败发生。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尤其是一名刚刚进入这个队伍的乡镇干 部,从我自己角度理解出发,我认为有四种利益冲突的形式:一是执法不公。主要是部门利益刚性化,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乱收费、乱罚款,损害群众利益。二是权钱交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不给钱不办事,收到钱乱办事,既损害了国家利益,又损害了群众利益。三是政绩工程。有部分为官者到一个地方乐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损害群众利益。最近我在一家党政主要报刊上看到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重面子、轻里子”成城市通病,症结在于官员政绩观异化扭曲》就批评了这种现象。四是与民争利。就拆迁问题来说,有的地方工作未做到位就强行拆迁,还有的地方补偿款低,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妥善安臵,后续生活也没有可靠保障,导致部分拆迁户走极端。就环保问题来说,有的地方搞的一些企业,影响环境,污染很重。
二、产生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权力相对集中,透明度不高。一些权力行使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少数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出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抵触和冲突。二是部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尽管制定了一些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制度,但从立法角度看,还不完善。部分制度不廉洁性,以至于防止利益冲突方面的制度规定执行效果并不好。三是人情关系和潜规则,影响履行公共职责。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延续,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人情的社会,尤其是乡镇机关,因为地方小,人员更加熟悉。正是这些浓厚的人情关系和潜规则,使一些公职人员模糊了是非标准,这种人情和私利不恰当地影响到他们履行公共职责。四是少数干部法纪观念淡薄,自律不严。少数干部不注重学习,放松思想改造,理想信念滑坡,法纪观念淡薄,沉迷于饭桌酒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方向,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发生扭曲。这些原因造成了利益冲突的加剧,导致腐败发生。
三、防止利益冲突的对策建议
我认为作为一名乡镇干部,要有效地防止利益冲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学习:要开展经常性的教育,防止思想变质。在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中学习《廉政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强化监督:要把监督渗透到权力运行全过程,渗透到每个点、每个环节,在监督过程中要着重抓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如今年开始的国家机关“三公”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监督方式。三是利益回避:回避问题主要是要创新利益回避制度,就是要就公务回避、职务回避、关系回避、亲属和亲姻回避这些方面做出更加硬性的规定,防止暗箱操作,为自己、亲属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四是严肃追责:对影响群众利益的人和事要严肃追究,绝不能姑息。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制度执行、督促检查、刹风止禁、追责问责的力度,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