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大合作工作程序
组建农村“三大合作”工作程序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程序
一、筹备阶段
1、镇(区)政府(管委会)成立筹备领导小组,报农工办和农林局备案;
2、倡议书(由发起人向农户发放倡议书);
3、所在村申请成立筹备工作小组(由发起人向所在镇(区)政府(管委会)提出申请,由所在镇(区)政府(管委会)批复);
4、草拟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股份合作社中长远规划、股权配臵、收益分配方案等);
5、签订农户土地入股协议书;
6、登记股民情况统计表(调查摸底);
7、组织草拟章程;
8、推荐产生村民代表,原则上5-10户推荐1名代表(要有书面台帐资料);
9、酝酿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原则上董事会5-7人,监事会3人;
10、申请成立股份合作社(村筹备工作小组向镇(区)筹备领导小组提出请示,镇(区)筹备领导小组向农工办提出请示,由农工办行文批复给镇(区)政府(管委会)。);
11、印制股权证(农林局提供样本),按股权证填制要求填好证书。
二、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议程
1、宣读批复;
2、筹备小组负责人报告筹备工作情况;
3、宣读章程,并提交社员大会表决通过;
4、宣读选举办法,产生董事会、监事会组成成员(中途休会,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董事长、监事长);
5、公布选举结果情况;
6、新当选董事长讲话;
7、新当选监事长讲话;
8、社员代表讲话;
9、董事长发放《股权证书》;
10、土地股份合作社揭牌;
三、完善手续
1、全面发放土地入股社员的《土地股权证》;
2、整理合作社台帐等相关资料;
3、《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等相关制度公布上墙;
4、进行工商或民政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工作程序
一、筹备阶段
1、成立领导小组。镇(区)政府(管委会)成立筹备领导小组,报农工办和农林局备案。
2、提出申请。村支部、村委会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情况,在广泛听取村民或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改革的初步设想和方案,并报镇(区)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同意后着手实施。
3、建立组织。有改革意向后,由所在改革的村成立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筹备小组,筹备小组可由村主任和村会计负责,筹备小组成员要熟悉政策和全村人员资产等情况。
4、人员摸底。村筹备小组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分类排队,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逐户逐人核定股份,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认定后张榜公布,并报镇政府或镇改革领导小组审核。
5、清产核资(或资产评估)。由镇(区)农经部门与村民主理财小组联合组成清产核资小组,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搞实资产家底,其清产结果由村召开的全体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予以确认,并报镇(区)党(工)委、政府(管委会)审核。如需经中介机构评估资产的,应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认的全
部集体资产(可分经营性、公益性和资源性)应张榜公布。
6、量化到人。需量化的资产及享有股份的人员,经一定期限(一般一星期)张榜公布和经镇(区)审核无异议后,以户为单位将净资产折算成股份后量化到人。
7、推荐社员代表侯选人。社员代表侯选人原则上5-10户推荐1名代表,选举方法可由改革领导小组或筹备小组根据要求确定,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根据名额选举产生(要有书面台帐资料)。选出的社员代表侯选人,经一定期限张榜公布无异议后,自行转为正式社员代表。社员代表需报镇(区)备案。
8、制订章程。根据示范性章程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订合作社章程。凡年满18周岁、持有基本股或农龄股的人员,均为股份合作社社员,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章程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生效。
9、召开预备会议。社员代表正式确定后,召开预备会议,正式行使社员代表大会职责。协商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及董事长人选,商定组建股份合作社相关事宜。
10、申请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村筹备工作组向镇(区)筹备领导小组提出请示,镇(区)筹备领导小组向农工办提出请示,由农工办行文批复给镇(区)政府(管委会))。
11、印制股权证(农林局提供样本),按股权证填制要求填好证书。
二、首届社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议程
原则上股份合作社成立大会与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一并召开,统称成立大会。主要内容是选举建立“三会”组织,宣告股份合作社成立。成立会议主要议程:
1、宣读批复;
2、筹备小组负责人报告股份合作社筹建工作情况;
3、宣读《股份合作社章程》(草案),并提交社员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表决通过;
4、宣读选举办法,选举产生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组成成员(中途休会,由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董事长、监事长);
5、公布选举结果情况;
6、新当选的董事长就职讲话;
7、新当选的监事会负责人讲话;
8、社员代表讲话;
9、颁发部分《股权证》;
10、合作社揭牌。
三、完善手续。
①全面发放社员《股权证》; ②进行工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③整理合作社台帐等相关资料;
④《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等相关制度公布上墙。
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程序
一、筹备阶段
召开由全体设立人参加的设立大会(设立时自愿成为该社成员的人为设立人)。
1、设立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通过本社章程,章程应当由全体设立人一致通过;
(二)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
(三)审议其他重大事项。
2、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和住所;
(二)业务范围;
(三)成员资格及入社、退社和除名(有5名以上的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占成员总数的80%);
(四)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任期、议事规则;
(六)成员的出资方式、出资额;
(七)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亏损处理;
(八)章程修改程序;
(九)解散事由和清算办法;
(十)公告事项及发布方式;
(十一)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设立登记
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一)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二篇: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2011年5月8日
来源:叶河村
一、什么是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是指,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农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改革而形成的三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统称。
1.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这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经济合作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量化给农户,建立社区型股份合作社,实行产权明晰、管理民主、风险共担(以股本金为限)、利益均沾(按股分红)。
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福利型。主要是两种对象:经济强村(有条件分红)、撤村建居的城郊村(集体资产必须妥善处置)。
(2)固权型。适用于所有的村。零资产村同样要量化股权,而股值为零;负债村,债务挂帐,以零资产改制。
(3)发展型。在改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展项目,吸收农户入股,实行增量扩股,取得收益后按股分红。
至2007年9月,苏州已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93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5%。其中资产量化到户的599个村,享有股份的农户突破了50万户,量化集体经营性净资产70余亿元,约占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总额的70%。
2.土地股份合作社。这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由农户自愿将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二三产业,取得收益后实行按股分红。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1)合作社本身不直接经营,而是出租土地。
(2)合作社直接经营,从事一产或出租房屋。
(3)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再联合,土地再入股。
至2007年9月,苏州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29个,土地入股农户5.24万户,入股面积12.77万亩。另有近5万亩承包土地入股参与其他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
3.专业股份合作社。就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由农户自愿组建的专业性合作社。
主要涉及到三个领域:
(1)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
(2)农村三产和农业旅游业。
(3)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出租厂房、集体宿舍楼等)。
至2007年9月,苏州农村已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773个。其中以种养业为主的有357个,入社农户2.64万户,入股股金2.52亿元;以合作投资为主的富民合作社281个,入社农户4.48万户,入股总额12.57亿元;以生产服务和联合营销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135个,会员1.64万人。
至2007年9月,全市通过改革组建的“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1941个,参与的农户91.21万户,其中拥有各种股份的农户65.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3.6%,农民投资入股或享有资产量化的股金总额超过了100亿元。
这标志着,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也标志着,苏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已成为农村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预计不久将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
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某些做法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二者的主要区别:(1)合作制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而股份制则不允许退股,可以继承、馈赠、转让。(2)股份制一般不限制股份比例,谁持大股谁控股;而合作制实行一人一票、平均持股、共同富裕。
二、为什么要推行三大合作?
1.从改革的角度讲,三大合作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最佳实现形式。
有利于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三大问题:
(1)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干部经济问题;
(2)土地承包的三个难题:农户承包的土地高度分散化、自然田块人为分割化、人地变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持续增收能力低,尤其是财产性收益低。
2.从发展的角度讲,三大合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
(1)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载体;
(2)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
(3)政府扶持农民的重要渠道。
三、怎么样推行三大合作?
三大合作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又具有紧密的联系。比如,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要向前发展就必然涉及到土地、涉及到吸引农民自愿入股,于是就需要把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既要分别推行,又要统筹兼顾,综合发挥其效能。
1.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
(1)先易后难,逐步推行。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有条件的村先试点,先搞福利型,这比较容易成功,老百姓也容易接受;第二步,面上各村包括穷村搞固权型,明确每人的股份;第三步,搞发展型。这是根本和关键所在。
(2)掌握政策,严格程序。大体需要经历以下程序:
①提出改革申请――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提出申请。
②建立筹备组织――建立由村书记负责的筹建小组。
③进行人员摸底――主要是摸清人员和人员的农龄。
④开展清产核资(或资产评估)――委托中介机构。
⑤分配股权(量化到人)――这是难点所在。
⑥推荐社员(股东)代表――这也是个难点。
⑦制订章程――这个要贯穿于筹建过程的始终。
⑧召开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成立董事会监事会。
⑨完善手续(包括发放股权证、进行工商登记等)。
关于量化到人,现已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①不设集体股,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全部量化给农户;集体公共开支在盈余分配中按比例提取。同时,不提取集体公积金、公益金,所有者权益全部归股东(社员)所有。
②量化的起始时间(即农龄的起算年份),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形成的主要时间阶段为起始点;而截至点,通常为上年年末、本年6月底,或者改制筹建报告批准之日。
③量化到人的股份一般设基本股、贡献股两大类。其中,基本股通常以截至点年满一定数量的户籍人员为准(例如规定:2007年12月31日年满16周岁的在册户籍人员每人一股基本股);贡献股从理论上说,是根据各人的贡献大小而分配的。主要有农龄股(这里假设农龄越长贡献越大),每三年加一定系数;老党员、老队长股(比如对老党员、老的生产队长增加一定的系数);干部股(主要根据村干部贡献大小增加一定的系数)。但也有不少地方不设干部股。
④特殊人群的量化。包括小孩子,外嫁女,招女婿,征土工、买户口,当兵参军,在校学生,毕业或退伍后返村,等等。这些都只能根据当地情况,党委政府提出原则性意见,然后由各村的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党委政府之所以要提出原则性意见呢?主要是要防止由于农村宗族关系等因素,出现大多数欺负、侵占少数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推荐社员(股东)代表,现已达成以下共识:
①社员(股东)代表推选得当,是合作社既能广泛听取社员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又能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②社员(股东)代表的比例一般为社员(股东)总数的10%比较合适;
③社员(股东)代表以村民小组(原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民主推荐比较好,不宜以自然村为代表,更不宜全村打乱;
④社员(股东)代表候选人推荐出来后,由村党组织审核通过,然后张榜公布一定期限,无疑义的自然通过为正式代表,报镇党委、政府或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3)加快发展,确保分红。这是发展股份合作社的目的所在,也是这个合作社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建议将社区股份合作社与富民合作社结合起来,推行地区产业分工和跨村跨镇发展。把就地发展与异地发展结合起来。
2.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①放开搞活农业用地。要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坚持先筑巢、后引凤,先入社、后招商。实行保底分红,打消农户顾虑;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的农用地面积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补贴)。刚开始时,可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再逐步开展农业招商。对农业村要分类指导,有自然资源的,应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有人文资源的,应发展古村古文化旅游;都没有的,可以搞体验性农业(渔业),比如:菜地出租、钓船出租等等。
②用足用好非农建设用地。三大政策:非农建设留用地政策(现有农用地的10%)、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可以等量异地置换、不占用征地指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可以领取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进行抵押等)。
3.创新农村经营组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①生产流通合作社要防止被少数人控制,扶持这样的合作社未必等于扶持农民。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②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值得大力推广,但要注意符合城镇建设规划、符合用地政策、符合承租者要求,签订好租赁合同,按照订单建造标准厂房等。同时,还要注意平均持股,防止被少数人按股,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三篇:三大纠纷调处程序
“三大纠纷”案件的调处程序
一、当事人提出申请
先把申请书和申请书副本递交到职能单位(或由职能单位做权属纠纷申请笔录),由职能单位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二、受理
职能单位在接到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经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填写好受理审批表交镇政府分管领导签名后正式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的当事人。经审查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当事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另一方当事人,并书面通知其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20日内向职能单位提出答辨意见,并提供有关权属纠纷的证据材料。
职能单位应当将另一方当事人的答辩意见告知申请当事人,如另一方当事人未提交答辩意见和有关权属纠纷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处程序的进行。
三、现场勘验
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后,应当到权属争议现场勘验,通知村委、当事人到场,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当制作笔录,并绘制权属争议区域图,并由勘验人、当事人、村委会代表签名或盖章。
四、调查取证
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经过调查核实后,方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职能单位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反复进行调查取证,调查情况应当制作调查笔录,并由调查人和被调查单位、被调查人签名或盖章。调查笔录至少包括当事人询问笔录和第三方证人调查笔录。
五、组织调解
职能单位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对权属纠纷进行调解。
1、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参加调解,要制作调解记录,调解记录上要有当事人签名。
2、如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和权属界线图。由当事人、调解人签名,并加盖主持调解单位的印章,送达当事人后后效。
3、属镇内个人之间、个人和单位之间的权属纠纷,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职能单位应当尽快写出调查报告和书面处理意见交镇政府;属镇内单位之间的权属纠纷,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镇政府要应当自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写出调查报告和书面处理意见,报由县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六、处理决定。
政府自接到处理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处理决定书要按照有关规定送达当事人,要有送达回证。(由镇政府作处理决定的,自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之日起不超过四个月内要作出处理决定。)
七、将本案涉及的资料归档,形成案卷。(所有书面资料要用A4规格)
注:以上所有书面通知书均要有回执或送达回证。
第四篇:三大纠纷调处程序
“三大纠纷”调处程序
一、受理申请
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权属纠纷有直接复利害关系;
(二)有具体的权属请求和事实依据;
(三)有明确的对方当事人;
(四)属于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
(五)争议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未经依法确定权属,或者虽经
依法确定权属,但有证据证明,已经确定的权属确有错误的。
二、申请书
当事人申请调处权属纠纷,应当递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争议当事人是个人的,应当写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住址;争议当事人是集体的,应当写清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说主要负责人和姓名、职责。
(二)权属争议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
(三)对土地、山林、水利的权属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三、被申请人答辩和提交证据材料
被申请人不按规定提交答辩意见和权属纠纷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处程序的进行。
四、调查取证
主要针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的权属争议,进行相关材料的核实。
五、调解
(一)调解记录应写清调解的时间、地点、调解人姓名。
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案由、记录人。调解结束所有参加调解会的人签字按印。
(二)双方当事人如达成和解协议,应及时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写清双方事人的基本情况,简要阐述权属纠纷情况,协议内容(应当写清争议的地点、界限、划分的范围,文字一定要准确,不得有歧义),双方当事人签字按印,在场人签字按印,最后落款年月日。
(三)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和解协议,是集体与集体的权属争议,应告知当事人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确权。同一集体内的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权属争议,由乡人民政府确权。
六、归档
主要是把每一起楷属纠纷的所有材料进行分类归档,一案一卷,并提交相关部门保管,以便查询。
第五篇:苏州农村“三大合作”
苏州农村“三大合作”——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实质就是要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前提下,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苏州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民生富足,思想开放,作为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面对率先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取得很大的成绩。其中,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民集体致富和整体迁移身份的载体,正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对苏州的“三大合作”组织的剖析
1.“三大合作”——实践的产物和理论的印证。
所谓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就是指在农村集体资产、农村承包土地、农村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改革,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富民强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其改革成果主要包括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种基本类型。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把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作为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作为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农村“三个集中”进程的关键举措,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得到全面推进,改革得到不断深化。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成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821家(数据来自苏州市农办,下同)[1],入社农户104.77万户,其中,99.25万户拥有股份,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5.6%和90.6%。农民投资入股或享有资产量化的股金总额接近160亿元。以农村“三大合作”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逐步成为苏州农村继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之后第三股正在迅速崛起的经济力量。
目前,以农村“三大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经逐步成为苏州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组成来源,成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苏州农村发展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不是偶然的,是在特定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环境条件下,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在苏州经济社会率先发展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求解尝试,是对“小农”生产方式的扬弃。同时苏州“三大合作”的实践也正印证了恩格斯对小农经济的预言:“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2];“当我们掌握了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无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3]。可以说,“三大合作”是在生产力发展之后,对生产关系的主动调整。
2.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解决了权力主体分散与集体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农民身份和收入的多元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展。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是以原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形成的新型合作组织。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明晰了村级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完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分配形式,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这种合作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建立以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核心的合作社治理结构,实现权责明确,利益与风险共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初级形式。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相对强盛,乡村都有一定数量的集体经营性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集体资产不能明晰到各个农户头上,势必会造成权力主体意识淡化,监督保障乏力的情况。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恰好能够正确处理权力主体与集体经营的矛盾,通过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使之逐步摆脱对农村和农业的依赖,为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市民化,收入多元化,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从2001年8月吴中区金星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并组建全市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来,改革得到全面推进。至2009年底,苏州已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130家,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入社农户94.73万户,合作社股金总额102.65亿元。未启动这项改革的村,也将在2010年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制定章程、建立组织等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工作,为今后创造改革条件和实现股份分配奠定基础。
3.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为探索创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由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适度集中进行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内在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为:小规模与集约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3]。促进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土地股份合作社顺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明确农民土地股权的前提下,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大大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民除获得土地分红收入外,还可以让大多数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专心从事农外就业或创业,大幅度提高非农收入,通过吸纳当地剩余劳力及中老年农民从事必要的农田管理,农民还可获得一定的打工收入。因此,土地股份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矛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苏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看,农民承包土地入股以后,一般会享受每亩300—1000元的保底分配,经营效益好的合作组织,实施二次分红。土地入股的农户优先在合作社打工,获取每天不少于30元的劳务收入。从而使农户与合作社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至2009年底,苏州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77家,入社农户28.89万户,入股土地面积69.99万亩,其中,92%以上仍从事一产经营。
4.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民专业与兼业的矛盾,沟通了农村三次产业的联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农技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能手、经纪人大户等牵头,联结在一个或几个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同一农产品的产、销农户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组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从事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开展合作,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进行销售等几个统一,不但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经营时的限制问题,完成了农户单一经营与进入专业市场的对接,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专业化与兼业化的矛盾,带领农民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品种,推动了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产业向二、三次产业的延伸,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了资源在城乡之间的统一配置,拓展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领域和新空间,缩小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至2009年底,苏州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2家,累计入社农民12.67万人,还带动非成员农户15.2万户。2005年3 月12 日,吴中区金庭镇(原西山镇)衙甪里村的38名茶农,共同发起设立了他们自己的合作社——苏州市吴中区西山衙甪里碧螺春茶叶股份合作社,并获得了吴中工商局颁发的全国首张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在运行中,入社农户分工合作,种茶、采茶、炒茶、储存、运输、销售,这一系列的流程均有不同的人员负责。正因为茶农“抱团”,制茶、售茶的成本低了,茶叶的品质高了,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茶农们获得了真正的实惠。2008年3月22日,吴中区东山镇、金庭镇7000余茶农再次“抱团”,29个合作社合并成两大联社,工商部门为合作联社颁发了全国首批营业执照。这两个联社分别由17家、12家合作社组成,入股农户分别为3658户、3365户。合作联社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镇一级范围内,从质量标准、证明商标、包装装潢、宣传策划、销售窗口、指导服务六个方面实行统一管理,既保持了单体合作社的自主活力,又促进了合作社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品牌、销路等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茶叶产业链的延伸,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碧螺春茶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三大合作”对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大合作”改革给苏州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农村市场化
市场化程度是区分城乡的一个重要标志。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明晰产权,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的关键也就在于明晰产权。这些年来,“三大合作”通过明晰产权,优化配置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为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发展载体、转变增长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沟通城乡一间的经济联系,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
2.农民组织化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态,实现了农村基本经营方式经历了由“统”到“分”再到“合”的螺旋式上升发展。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开始走上“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为农民向市民和农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创造了组织条件。
3.农民收入多元化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苏州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希望所在。社区股份合作完善了集体收益的分配机制,确保了农民享有集体收益的分配权。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当年能够按章程进行股份分红的合作社总数逐年递增。统计显示,2009年全市社区股份合作社当年净收益用于分配的比例大致在30%至40%,基本股东年均股份分红在300元至1000多元不等。农民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已超过80%,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投资性收入、政策和转移性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农民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其中,财产性与投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由2005年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3.2%。
4.集体经济扩大化
富民离不开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和发展集体经济找到了新路。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股份固化改革,科学界定比例,规范收益分配,提高分红水平,使农民与集体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股份合作经济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尤其是社区股份合作社,把集体存量资产量化给农民,非但没有削弱集体经济,反而通过股份量化使农民直接参与管理,规范二次分配,保障农民利益,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2009年,全市村均收入389万元,其中,有98个村收入超千万元,13个村收入超3千万元。村级总收入中,资产、资源性收入占比明显提高,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5.农业经营方式规模化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整合农业资源、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苏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率先碰到了土地经营规模零星分散,茬口布局难以统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加快了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步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创造了条件。2009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7133 hm2,农业规模经营面积89867 hm2,分别占全市承包土地面积的60.4%和 55.9%。全市已建成14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64个千亩以上示范区,“四个百万亩”的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高效农业面积达到108800 hm2,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1333 hm2。
6.农村管理民主化
通过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建立起来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建立“三会”组织,健全“三会”制度,从制度上实现了真正的民主管理。改变了过去农民无权参与管理、干部决定一切的状况。通过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三会”制度,并辅之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开辟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把基层民主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农村民主管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发生了积极变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以上六个方面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与经营方式,缩小了城乡间发展差距,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
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三大合作”是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1.“三大合作”确实是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苏州的实践表明,在加快构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三大合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依靠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和与发展,苏州农村已初步形成了集体与农民持续共享资源增值收益的利益机制和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苏州农民已开始走上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的新的共同富裕之路。2003年以来,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增幅超过了10%。其中,来自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是农民收入中增幅最大的项目,为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贡献了相当的份额。2009年苏州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87元,与全国城镇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持平,是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3倍。收入构成中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到33.2%,工资性收入达到35%,说明收入构成渐趋合理,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城乡人均收入比约为2:1,低于江苏的2.5:1,更低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苏州不断创新实践,在更多的层面上打破了“二元结构”制约,使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居民在先进和谐现代文明的丰富内涵中加速融合,实现全面的社会保障,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同等的就业体制,方便的公共交通,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在越来越多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中,享受着同样的幸福和舒适。通过在广大农村推广“三大合作”确实是一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靠途径。
2.“三大合作”较好地贯彻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的各种新型合作组织既有家庭经营的延伸,更有集体经营的拓展,把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全力,相得益彰。这种新的经营机制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面临的“想的是致富,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愁的是销路”的困惑,是在新形势下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能够动员和组织绝大多数的农民赶上现代化的正途,能够始终维护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使苏州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这是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及南美、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无法做到的。回顾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可以知道,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是以对农村和农民的简单挤压,和土地兼并实现的,其中不乏激烈的社会动荡。近几十年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没有很好地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不论是东亚还是拉美,工业化的后遗症依然很多。譬如大城市的贫民窟现象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社会丑恶现象。可见,农村“三大合作”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提高了农民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和谐发展之路。
3.“三大合作”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的社会实验,其主体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共同构成的。目前来看,集体理性与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比较痛苦的过程,城市贫民成为多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副产品,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应该尽力避免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以“三大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有组织过度。这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法人实体,培育了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合作共生意识,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不至于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积极稳妥的现代化。这种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与路径在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少见的。因此,“三大合作”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苏州科技学院 陈俊梁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