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我校教师在校本研修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智慧和教学科研能力。鉴于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深入,我校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
一、校本研修工作在学校备受重视
多年来我校始终把校本研修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上至校长下到各学科教师,每次都认真参加各种校本研修活动,学校形成了“人人都参与,个个都研修”的氛围。我校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树立了校本研训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坚持校本研训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师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研究中提升。
(一)重视与参与
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我们学校的校长确实本着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为教师办实事。学校的整个校本研修工作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作为校长确实考虑在先,方法措施明确。使这项工作有序开展。
校长为教师们购置了大量的课改书籍,在校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在观念上的更新,在理论上的指导,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广大教师都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课改的前沿,在课堂上大胆创新,在课后主动反思,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改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二)组织与机构
从整体上看,我校为了使校本研修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健全了机制,形成了制度。我校成立了校本研训小组,校长负责,教科研组长主管,下设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团队,规定了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着力为老师成长提供信息服务和物质条件。
(三)活动与培训
我校的校本研训不断拓展思路,变革形式,培训中我们以转变观念为主线,强调教师参与互动,为教师提供示范。我校具体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专家讲座、外出学习、校长亲自上阵辅导、现场教学研讨、教师论坛、信息发布、骨干教师献课、同伴互助学习、学习理论文章、交流学习体会、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大赛,形成网络培训一系列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开阔了教师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思维,激起了教师对理论探索的兴趣,切实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时效性。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擅长梳理问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取长补短,把理论用于实践。这说明我校的校本研修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而当今课堂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是我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教师们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座非常感兴趣。而且觉得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在教学上给予指导。
二、研修中存在问题
校本研修实施这段时间,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校本研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业务指导活动缺乏应有的学术氛围,教研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行政化倾向明显。活动通常是传达上级教研部门工作要点、布置教学工作,考后试卷分析。教学观摩课、教学评比课针对性不强,有些课作秀成分较大,形式上越来越花哨,只能观赏,难以移植。
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形式单
一、质量不高,教研活动主要以布置任务为主,缺乏明确的教研目的和计划,对教学问题的研讨应试成分占很大的比重。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的能力有待加强,常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作用不强,教师的教学支持主要靠伙伴交流和网络信息;组织形式的教研活动认同度降低。
教师平时听课、评课目标性不强、忽视行为跟进、轻视理论学习。教师个体有专业成长的需求,但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系统思考,因此教师理论学习意识薄弱,不注意个人独立研讨,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教师的教研活动是经验性的,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关
注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的讨论上。平时教研很少通过对大家所要共同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更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进行分析与思考,因而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
三、校本研修的实际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校教师发现的问题非常多,当时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我校多次聘请教研员和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许多教师就是这样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实践中不断的成长。近几年我校有多名教师作区级观摩课,多人次在全县全校竞赛中获奖,论文获奖。在我校的培训中,许多早已定完职称的中年教师也认真参与,并投身于课改实践中,另外,许多老师在校本研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了终身学习的计划。
我校于今年开始尝试电子备课,即以各组所有的老师拿出一课研究讨论,同备一课,因此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备课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老师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课件,交流备课心得,实现了资源共享。作公开课时也同作一课,在作课与评课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往往对于研究的课,能够提出有价值的东西,能够提到关键处和要害处。因为教师既是旁观者又是授课者,他们所提的内容,更切合实际,更有利用价值,授课的老师也更易于接受,也更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这样教学相长,在合作互信中得到个人能力的提高。
在整个校本研修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我们要求老师每课书后都要写教学小结,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反思整理在校本教研本上,定期汇报交流。老师们在反思中往往能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新的设想,已备下次使用。经过这样反复地交流,使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珍惜每一节课,心中常念常想着教室里学生们的学习感受。也使教师们注重学习,善于沟通,贴近学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
总之,要做好校本研修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在校本研修上真正取得进展,促进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构扒小学廖春丽
近些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个人颇有些心得,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
工作实践使我们切身感到,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形式,又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基于问题进行学习是教师能力发展之源。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在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一个崭新的亮点,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有特色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突破点。校本研修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研修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因此,从本校出发,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无疑会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更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
二、立体培训,求实重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务求实效。我们从师德、师能、师风三大方面全方位入手,开展立体式校本培训,做到了校本培训不走形式和过场。
1.利用本校“驱动互助”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评比和教学观摩 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2.落实上级“五个一”工程
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提交一个典型教学案例、一份评课稿、一份教学设计、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份教学反思性总结。学校为每位老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把“五个一”管理内容整理到个人档案中,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我们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益。我校分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周五集体备课组,由学校教务处、专业部统一领导。教研组、备课组长都由校内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工作作风过硬的教师担任,为集体备课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集体备课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坚持备课和平时交流的活动,做好示范课、研讨课,做到教学进度和考试的统一。集体备课要通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尤其是研究学法,研究过程中,全面渗透了课堂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现实目标,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 3.外出培训学习
我校为了使教师开阔视野,尽快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把握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把我校的骨干教师派到外地考察、学习。待这些教师培训学习后,学校组织这些参与外出学习的教师及时地在校内做专题汇报展示。让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在各处课改、教研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4.以考促教。以考试为依托,帮助教师查找自身存在的业务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研修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5.校集中研修。构建师培与教科研一体化的会议模式,即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变成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阵地,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用三分之一时间安排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研修,或专题讲座,或学科组研讨。
6.业务理论学习研修。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一次充电终身发光的教师观必须向终身学习型教师观转化。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才能生存发展。教师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后,学会消化理解和吸收,并最终融合到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有价值的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工作总结。
7.专家引领研修。一是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聘请校外专家式教师到我校指导开展教学指导。二是积极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汲取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8.上课听课研修。一是教研组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二是针对教师上的某一堂课组内进行说课、评课以提升实践智慧。三是开展同课擂台赛,一课多讲,达到互相供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动的结合。
9.网络论坛研修。学校在网络上提出一个培训专题,教师跟踪发帖,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并在叙述过程中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与同伴讨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达到共同提高。10.课题研究式研修。各专业部、教研组结合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建立课题研究项目,并吸引组内教师合作参与,在课题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机达到教科研一体化。对能力强的教师,鼓励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开展自主研修。
三、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研修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组织。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摸索时期,同时还从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反思做得不够、因工作忙而放松学习,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与校本培训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与冲突等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第三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岔河则中学学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岔河则中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研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因为整个实验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是否得到逐年提高,重点在于校本研训是否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认为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执教水平,确实转变教学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是开展校本研训。下面就结合我区农村中学校本研训的现状谈谈我对开展校本研训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校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决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更关键的在于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农村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获取新知识、新理念的渠道单一,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自己数年来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经验模式,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校本研训才能够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缺乏专业引领,研训形式泛化。
目前农村学校的校本研训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教师人数不多,平时工作繁忙,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校本研训作为一种被许多专家和教师认可的研训方式,它有着其坚实的理论支撑,如反思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等都是校本研训的理论基础。调查一下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研训,研训形式泛化的情况很多,教师学历进修、教师政治学习、写学期个人工作总结等工作经过名词转换,都被装进了“校本研训”这个“筐”里。以至于不同的学校开展的校本研训,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结果,甚至连学校的总结都如出一辙。这反映出校本研训管理中存在的不务实,不严谨的工作作风。由于研训任务来源偏向于外部,缺乏研训动力。尽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并没有在概念上和行动上最终促成“校本研训”成为现实。
(三)研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师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在实施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盲目跟风,随意的安排研训活动,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在岗的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导致教师因为参与研训而工作忙乱不堪。
二、策略研究
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研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研训活动。既然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开展的研训,那么这种研训就必须有利于贯彻和实施学校的办学思想;这种研训就必须切合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研训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
(一)提高受训者的认识。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特别对教育者的本身――教师。教师若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对新观念、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自觉汲取,必然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和敏感性。学校的教职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相适宜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提高对校本研训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目的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主要阵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人要力求营造严谨、务实、民主的氛围,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又叫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中所阐述观点,它指能够设法使全校教职员工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要求鼓励教师个体的自我超越,建立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望,转变领导观念和方式,富有智慧地引导教师进行自主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在上级部门统一安排下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训和研究工作,但这种形式大多是组织讲座辅导,内容基本上是从各类资料上收集的一些纸上谈兵的理念、教法,教师是被动地听、记。组织公开课、研讨课时,为保持“和睦”的关系,总是先谈优点:什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者功底深厚,板书工整等。万般无奈之下才谈希望“如果怎么样,会更怎样”,如此而已,根本毫无实质性效益。这些表面工作并非致力于教师专业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的精神,年龄大的教师因缺乏成就感而产生教学倦怠心理,年富力强教师感觉无用武之地,故而消极懒散。
这些陈规陋习该如何更除,学校不妨将新课程的教师观作为校本研训的切入点,建立每周业务学习开放日活动,让每位教师轮流组织学习活动,引领教师深刻感悟到教师职业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不是一种行业和简单的劳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尽可能地购置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光盘,让教师们传阅,以制度的形式查阅或交流教师的读书笔记与教学反思。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吸收,年轻教师蓬勃的朝气,改革的锐气得以渗透,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每一位教师能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把握各种契机,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研训模式。
加强农村教师研训和提高整体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中学,要发展、要提升办学效益,不能坐以观望,全盘静待上级政策的扶持,而应善于把握各种契机,提升学校水平。当前,选拔优秀年轻教师到农村支教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这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无疑是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吹来一股和煦春风。农村学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选派本校骨干教师参加校外教学观摩学习,同时,聘请市内外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课,进行讲座,既解决了本校教育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又避免在校本研究中的弯路。借他人之光,为自己明路。
(四)研训结合,开展教研活动是最基本的研训途径之一。
农村中学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是听评课,其实这也是一种最为常见、且行之有效的研训方式。在听课除了要注意上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对教材的处理等教学基本功外,特别要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除了听课,评课交流也很重要。通过评课对上课教师来说,是一次剖析、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对听课教师来说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由于上课的对象、探讨重点等方面的不同,评课的标准和要求也有所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听课多、评课少;评“教”多、评“学”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由于每一种研训策略均具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灵活运用,抓住实质,博采众长。因为只有将常规工作与新的研训理念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每一个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四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安康市汉滨区枣园小学 陈磊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校本教研工作则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发动机。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我校一直以来将校本教研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要求数学教师立足课堂,研究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扎实、高效”。同时,反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进程,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水平。
一、我校在校本教研开展方面主要制定的六个方面目标:
1、以开展教研活动为契机,促进数学教师进一步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整合,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生活即数学的教育理论,努力把握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3、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面与实际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一方面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及其演变后的一般意义。
6、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教学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数学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二、我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以“课改”为契机,深入开展教研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要求教师做到按时上课、下课,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教师。
2、加强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推荐数学教师学习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的专著。
3、抓好备课,写好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教学得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认真总结个人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和一些点滴经验,积极的撰写论文、案例。通过组织教师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提高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能力。
4、继续抓好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培优转差”的工作,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注。
5、以教研为手段,开展关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高,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展开评议,相互促进。
7、通过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小报展、数学阅读等多种活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我校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取得的成效:
1、业务学习实行集体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诵经”活动,号召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读完一本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及论文。促使数学教师养成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职业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行,塑造学习型、探究性教师形象,促进自身职业素质发展,教育教学技术完善,从根本上提升全校教师业务水平。
2、认真做好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对教师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进行动态长效性管理,做到备、上、批、改相统一,有效地防止了教学环节脱节。本学期将继续实行“月考月评月反馈”活动,精心组织好月考、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做到“考前有准备、考完有反馈,考后有反思”通过质量评测对暴露出的教学问题及时弥补,以测促质量,以测提成绩。
3、校本教研课题从细微处着手,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率较高,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提出来确立为微型课题,组内教师共同讨论商议,寻找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并最终形成理论,使校本教研做到出现案例、集体讨论、处理解决、书写成文。让每位教师论文下笔是实例、有实感、想实方、见实效。
4、数学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了优秀学生的培养提高,也重视了后进学生的转化帮助。各班数学教师从小处着手,耐心转化,不放弃一个学生。本学期,数学组重点培养学困生基础计算能力,各任课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困生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逐步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四、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过程中应付差事、流于形式。
2、教师参加的校本研修活动机会不足,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相关知识,致使自身知识贮备陈旧,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匮乏,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校本教研交流互动平台少,校内校本教研交流存在局限性,校际间交流平台不多,导致年青教师没有切磋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没有传经送道的途径,从而导致不少教师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教育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部分教师自身学习自觉性差,不善于接受新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思考、不回顾、不总结,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缺乏主观能动性,使自身业务水平停滞不前。
五、对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建议:
(一)重视学习塑形长技
一是通过开展“读书诵经”活动,号召每位教师本至少读完一本教育专著,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及论文。促使教师养成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职业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行,塑造学习型、探究性教师形象,二是大力支持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创造参加各类培训的机会,促使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三是加强教师三笔两画(话)一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通过上述措施促进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发展,教育教学技术完善,从根本上提升全校教师业务水平。
(二)强化管理落实见效
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将重点落实教学过程的操作性、实效性。
1、备课:要求做到“三禁”,严禁上课不备、讲备不
一、备后不思。课前必须熟悉教材,做到胸有成竹进课堂,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让教案与教学过程脱节。一堂课程结束后应对教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随笔记录。
2、课堂教学: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课程。严格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及个人教学计划上课,认真做到“三不”,即不迟到、不早退、不空堂。杜绝学生找教师,班主任请教师的
现象。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生生间、师生间发生矛盾应及时化解,不将问题带出教室。
3、听课: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大力开展学校领导推门听,同科教师定题听,同班异课教师定期听,并把推门听课与备课检查、作业检查相结合。做到听有议,议有果,有针对性的交换意见,摸清课堂教学情况,不断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学论教。
4、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坚决制止有布置不批改的做法。严禁以罚做作业来变相体罚学生,作业要在落实以“精选精讲精练精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阅、有阅必评、有错必纠”为要求的“四精四必”上下功夫,做到位。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检查。
5、评测:通过开展“月考月评月反馈”活动,精心组织好月考、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做到“考前有准备、考完有反馈,考后有反思”通过质量评测对暴露出的教学问题及时弥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三)校本教研细微着手
校本教研课题从细微处着手,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率较高,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提出来确立为微型课题,组内教师共同讨论商议,寻找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并最终形成理论,使校本教研做到出现案例、集体讨论、处理解决、书写成文。使每位教师论文下笔是实例、有实感、想实方、见实效。督促每位教师撰写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校本课题论文、学习笔记。
(四)研修考评双向挂钩
学校应将教师校本研修工作与各项工作考评挂钩,通过对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情况的统计汇总,制定细分量化制度,并与考核、评优选先、分级竞岗相结合,通过有效地监督评测促进教师提高对校本研修的认识,增强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自觉性、积极性。
校本研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腾飞的翅膀,不断推动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着更高的层面不断前行。
第五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1.了解目前我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基本情况,发现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2.总结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已有经验,探寻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方式,为制定我校校本研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推进校本教研的实施,提供依据。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1、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现状
2、实施校本教研产生的实际效果
3、教师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4、存在的困难及原因简析
5、改进措施
三、调查的参与范围:
问卷调查对象:全体任课教师、部分学生
四、调查的形式:
1、学生问卷
2、教师问卷及座谈
五、调查的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的方式进行。计划在11月20日到12月20日,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的我校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调查和集体座谈。同时对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已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全面、深入、科学地分析,形成关于我校校本研修真实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查报告。开展校本研修来促进教师自我提高与持续发展,广大教师的教育
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学校领导开展的校本研修的持续发展。
教师是教改的主力,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改的关键,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改的重要性,并都能付诸行动,积极地投身到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适应当前新的教育理念,学校工作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因此我校校领导身先士卒深入学习、调研,使我校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校本研修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他们非常珍惜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培训,努力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校教师在校本研修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智慧和教学科研能力。鉴于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深入,我校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
一、校本研修工作在全区,全学校备受重视
2012年7月2日,我区教研室举行了校本研修总结表彰大会,对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效果明显的学校和个人进行了奖励,同时鼓励更多的学校和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工作。于是,一股校本研修工作浪潮掀起了。我校在领导和教师的积极努力参与下,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现在这两个课题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我校校长本着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为教师办实事。学校的整个校本研修工作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方法措施明确,使这项工作有序开展。校长为教师们购置了大量的课改书籍,在校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教师在观念上的更新,在理论上的指导,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广大教师都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课改的前沿,在课堂上大胆创新,在课后主动反思,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改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变革形式,培训中我们以转变观念为主线,强调教师参与互动,为教师提供示范。我校具体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专家讲座、外出学习、校长亲自上阵辅导、现场教学研讨、教师论坛、教育沙龙、信息发布、骨干教师献课、同伴互助学习、学习理论文章、交流学习体会、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大赛,形成网络培训一系列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开阔了教师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思维,激起了教师对理论探索的兴趣,切实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时效性。
二、研修中存在问题
校本研修实施这段时间,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校本研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业务指导活动缺乏应有的学术氛围,教研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行政化倾向明显。活动通常是传达上级教研部门工作要点、布置教学工作,考后试卷分析。教学观摩课、教学评比课针对性不强,有些课作秀成分较大,形式上越来越花哨,只能观赏,难以学习。
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形式单
一、质量不高,教研活动主要以布置任务为主,缺乏明确的教研目的和计划,对教学问题的研讨应试成分占很大的比重。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的能力有待加强,常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作用不强,教师的教学支持主要靠伙伴交流和网络信息;组织形式的教研活动认同度降低。
教师平时听课、评课目标性不强、忽视行为跟进、轻视理论学习。
教师个体有专业成长的需求,但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系统思考,因此教师理论学习意识薄弱,不注意个人独立研讨,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教师的教研活动是经验性的,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关注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的讨论上。平时教研很少通过对大家所要共同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更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进行分析与思考,因而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
三、校本研修的实际效果
(一)形成了以区教研室教研员为引领的学习模式
在今年2011版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和改革的实施中,我校教师发现的问题非常多,当时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我校多次聘请区教研室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近几年来,我校已经邀请区教研室教研员送教下乡3次,我校有3名教师作区级观摩课,2人获得区级教学能手,2人获得区级优秀教师,11人获得区级论文奖。校本研修不是只针对青年教师的,在我校的培训中,许多早已定完职称的中年教师也认真参与,并投身于课改实践中,目前,我校的“校本研修国培计划”和“新课标教育教学能力国培计划”也在进行中。
(二)建立同伴互助的交流平台
我校于今年开始尝试集体备课,即以各组所有的老师拿出一课研究讨论,同备一课,因此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备课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老师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课件,交流备课心得,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积极开展公开课活动,在授课与评课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往往对于研究的课,能够提出有价值的东西,能够提到关键处和要害处。因为教师既是旁观者又是授课者,他们所提的内容,更切合实际,更有利用价值,授课的老师也更易于接受,也更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改进。
这样教学相长,在合作互信中得到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反思解决存在问题
在整个校本研修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我们要求老师每课书后都要写教学小结,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反思整理在校本教研本上,定期汇报交流。老师们在反思中往往能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新的设想,已备下次使用。经过这样反复地交流,使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珍惜每一节课,心中常念常想着教室里学生们的学习感受。也使教师们注重学习,善于沟通,贴近学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
总之,要做好校本研修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才能在校本研修上真正取得进展,促进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