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校本研修现状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今天的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做教书匠,而应该研究型的教师。“校本研修”这一话题,应运而生。然而,在我们边远的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才刚刚起步,它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现将我校目前校本研修的状况分析如下:
1、教师们对校本研修的认识比较模糊。校本研修这一名词虽然早有耳闻,但是我们教师没有参加真正的培训学习,没有请专家亲临指导,所以教师对于校本研修是只闻其名,却不知其意(顶多就只是顾名思义),它的特征和价值那就更不知道了。
2、研修方式单一,方法老套。由于校本研修是上级提出的要求,所以不得不落实,可是没有专家指导,大家都摸着黑走,只把传统的听评课作为校本研修的内容,研修只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表面,没有深入进去,效果不太明显。
校本研修面临的困难:
1、师资力量薄弱。我们学校虽然是本镇最大的一所小学,可是由于地处偏远,师资力量却很薄弱,教师队伍中,多人带病工作,而且工作量很大;学校每学期都要应付很多检查,教师除了自己的教学和班务管理工作外,还有一些别的琐事,真正放在教学的精力和时间相当有限,更不要说研究与研修了。
2、缺乏指导。培训学习,能使教师的理论知识逐渐增长,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光靠学习理论知识还不够,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把新的思想和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所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有一条不容易跨越的鸿沟,如果有了专家的指导,这条鸿沟的跨越将会轻松许多,也一定会节省更多的时间。
3、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喊得很响亮了,可是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并没有真正的转变,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教师水平的准绳,巨大社会压力使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不敢丝毫怠慢,所以教师虽然有新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却不敢轻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不敢随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校本研修无疑是一种制约。
总之,本校的校本研修在摸索中前进着,如果能把前进中存在的障碍一一剔除,本校的校本研修定会大有起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将会实现。
第二篇:学校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岚河之滨,巍巍的化龙山下,革命先驱廖乾五的故乡八仙镇。它有着很久远的办学经验,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校园环境优美、芳草萋萋、清丽怡人。在上级各个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硬件设备设施得到了更新和完善。校园局域网、图书室、微机房、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验室及校园广播网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基本具备。我校坚持以人为本,艰苦创业,以德治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着力于学生的“立恒志、求新知、强体魄、修美德”的素质教育发展目标,让一批又一批的山村农家子弟 “知识改变了命运,勤奋照亮了前程”。
二、开展校本研修,促进了我校教师的自我提高与持续发展。
通过校本研修,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我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学校领导开展的校本研修的持续发展。
教师是教改的主力,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改的关键,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教改的重要性,并都能付诸行动,积极地投身到校本研修活动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适应当前新的教育理念,学校工作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因此我校校领导身先士卒深入学习、调研,使我校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校本研修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因此他们非常珍惜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培训,努力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以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校教师在校本研修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智慧和教学科研能力。鉴于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深入,我校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我们也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妥善加以解决。
三、校本研修工作在全区,全学校备受重视
我县教育局举行了总结表彰大会,对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效果明显的学校和个人进行了奖励,同时鼓励更多的学校和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工作。于是,一股校本研修工作浪潮掀起了。我校在领导和教师的积极努力参与下,申报了县级课题,在校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进教师在观念上的更新,在理论上的指导,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广大教师都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课改的前沿,在课堂上大胆创新,在课后主动反思,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改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变革形式,培训中我们以转变观念为主线,强调教师参与互动,为教师提供示范。我校具体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专家讲座、外出学习、校长亲自上阵辅导、现场教学研讨、教师论坛、骨干教师献课、同伴互助学习、学习理论文章、交流学习体会、课件制作大赛,形成网络培训一系列有计划的系统培训,开阔了教师视野,激活了教师的思维,激起了教师对理论探索的兴趣,切实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时效性。
四、研修中存在问题
校本研修实施这段时间,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校本研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业务指导活动缺乏应有的学术氛围,教研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行政化倾向明显。活动通常是传达上级教研部门工作要点、布置教学工作,考后试卷分析。教学观摩课、教学评比课针对性不强,有些课作秀成分较大,形式上越来越花哨,只能观赏,难以学习。
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形式单
一、质量不高,教研活动主要以布置任务为主,缺乏明确的教研目的和计划,对教学问题的研讨应试成分占很大的比重。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的能力有待加强,常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作用不强,教师的教学支持主要靠伙伴交流和网络信息;组织形式的教研活动认同度降低。
教师平时听课、评课目标性不强、忽视行为跟进、轻视理论学习。教师个体有专业成长的需求,但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系统思考,因此教师理论学习意识薄弱,不注意个人独立研讨,不习惯总结和反思他人与自己以往的经验与做法。教师的教研活动是经验性的,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关注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的讨论上。平时教研很少通过对大家所要共同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更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进行分析与思考,因而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设计。
五、校本研修的实际效果
(一)形成了以区教研室教研员为引领的学习模式
在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和改革的实施中,我校教师发现的问题非常多,当时迫切需要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我校多次聘请区教研室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近几年来,我校已经邀请区教研室教研员送教下乡3次,我校有多名教师作县级观摩课,7人获得县级优秀教师,多人获得县级论文奖。校本研修不是只针对青年教师的,在我校的培训中,许多早已定完职称的中年教师也认真参与,并投身于课改实践中。
(二)建立同伴互助的交流平台
我校于今年开始尝试集体备课,即以各组所有的老师拿出一课研究讨论,同备一课,因此教师们所展现出来的备课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老师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课件,交流备课心得,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积极开展公开课活动,在授课与评课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往往对于研究的课,能够提出有价值的东西,能够提到关键处和要害处。因为教师既是旁观者又是授课者,他们所提的内容,更切合实际,更有利用价值,授课的老师也更易于接受,也更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这样教学相长,在合作互信中得到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反思解决存在问题
在整个校本研修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我们要求老师每课书后都要写教学小结,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反思整理。老师们在反思中往往能够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新的设想,已备下次使用。经过这样反复地交流,使教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珍惜每一节课,心中常念常想着教室里学生们的学习感受。也使教师们注重学习,善于沟通,贴近学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
总之,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第三篇:校本研修现状
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及对策
杨丽
校本教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措施。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处偏辟的农村,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还是生源质量相对城镇中小学来说相对较弱,这就更需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工作,发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群体力量,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
通过对笔者所到的几所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调研和部分教师走访与座谈,笔者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认识不足,观念陈旧
一些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升学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好。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模糊,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教研在农村中小学有较大的市场。在一些教师眼中,教研就是一种对行政命令的执行,是完成校长布置的“任务”。一些教师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创新性,不是“我要求参与”,而是“安排参加”、“被迫参加”。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下的校本教研,难以激活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创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不太清楚,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还不十分明确,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新课程的业务培训,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教书几十年,用不着培训同样能教好。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
(二)功底薄弱,资料不足
教师“教书”不“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与教师的座谈中,多数教师反映“没有时间”读书,一部分教师反映“不知道读什么书”,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订阅学科业务杂志,教师个人订阅业务杂志的也是少之又少,更难见到教师购买教育书籍阅读,大多数教师基本上还是教材、教参,一两本教辅资料在支撑着课堂教学,虽然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一般都有图书室,但是书籍数量不足,也很陈旧,基本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也很难见到教师借阅。
教师“教写”不“会写”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许多教师没有把提高写作能力当作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主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把它写成文字材料的教师很少;即使要写教育教学文章也是功利色彩非常明显,什么时候要晋升职称,对照晋升的条件,东拼西奏得个证书,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三)内容枯燥,形式单调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大多数学校的教研活动一般还停留在一般性的听听课,有时间就大家议一议,没有什么主题,没有中心;学期结束老师们写一份教学工作小结,没有对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探讨和研究。正是因为教学教研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大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一是缺兴趣,认为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也搞不出什么名堂;二是缺乏自信,因为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又难于解决,而又孤子无援,自然就会产生退缩心理。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经不错,用不着什么研究,教学成绩是教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三是一些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认为多数是流于形式,并不能帮助提高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无直接关系,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评比时的点缀。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校长重视,强化措施
学校校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是教育教学动力源的思想,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要为校本教研“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 ”;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去听课评课,了解学校教研的真实情况,带领教师共同提高教研能力,与教师共成长;要给教师在进修、培训、理论学习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为教研活动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为此,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体系。
1、管理制度,包括校级领导参与教研活动的制度;教研活动的常规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
2、教师教研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常规制度。
3、课题规划研究制度。
4、教研活动交流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制度;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
5、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二是要强化措施,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要将制订的校本教研制度逐向落实,加以兑现。要通过学校强有力的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来强化规范校本教研行为,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行为由被动行为逐步过渡到主动行为,最后形成自然习惯行为,达到教师将校本教研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生活状态的境界。三要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服务机制,使校本教研活动长期持久的开展。
(二)加强培训,科学指导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对有热情、业务能力好,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是不可少,在加强培训科学指导方面,一是学校要舍得花投入对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让他们出去参加一些层次较高的培训班或出席一些影响较大的教学研究活动,给他们一定的任务,回来之后要作相应的研究工作。二是可以聘请县里有影响的教师担任学校教研活动的技术指导,只要他们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多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讲座、指导,这比花大量经费请专家学者到学校指导更实在。说实话农村中小学聘请专家学者到学校指导,往往不现实,即便是有这样的机会,可能不如本县的教师骨干指导更服本地“水土”。三是要通过培训后有一定基础的教师“传、帮、带”的形式来带领“徒弟”,把教研的力量不断扩大。四是通过本校的力量进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地讨论,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抓住具体过程和细节,借助有关的资料,告诉教师教学工作应该怎样做,教学研究应该怎样搞,教研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三)搭建平台,自我展示 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教师有机会自我展示,是增强教师自信心,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为此,笔者认为县教研室可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搭建三大教研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集中教研,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集中教研是农村中小学协作区教研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集中“优势兵力”研究解决实施新课改“难题”的“大会战”。可以根据县域实际,将农村中小学划定一定协作区,各协作区集中教研活动,时间可长可短,由协作区成员学校轮流承办,各校校长带队,根据教研主题,相关学科教师参与,与会教师共同参与交流研讨。承办学校根据自己学校教研特色,教学工作亮点,确定教研主题。活动过程可由承办学校进行教学展示,然后各成员学校代表参与研讨,最后由县学科教研员综合点评。二是授课、说课竞赛,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应该说最能展示教学能力还应该是课堂。
(四)课题引路,提升水平
虽然课题研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认为学校校长重视,有一批有热心、教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是完全可以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的。那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从身边的教育现象中去发现课题、选择课题。课题的选择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虽然从国家、省、市教育行部门下达的课题指南中,可以进行选题,但是这些课题往往比较大,同时也很难与自己所熟悉的问题对上号,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对自己身边熟悉的问题进行选择,特别要注意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如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很多教师从理念上、教学方法上还不适应,那么农村教师应该怎样主动适应课改需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那么广大农村教师应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该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设置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等。二是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比较法、文献法、统计法、预测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但是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比较贴合实际的还是观察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应用的多些。三是恰当地表述研究成果。教育科研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造性劳动。因此,研究者必须对整个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将研究结果明确地,有说服力地表述出来,通过科学的评价使之得以推广运用。科研成果一般通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等表述出来。
第四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构扒小学廖春丽
近些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个人颇有些心得,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大家能多提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深刻认识
工作实践使我们切身感到,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形式,又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载体。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之本,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之基,基于问题进行学习是教师能力发展之源。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在学校发展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一个崭新的亮点,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有特色发展的一个恰当的突破点。校本研修的提出是国家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研修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因此,从本校出发,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无疑会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更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
二、立体培训,求实重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强化措施,创新方法,丰富内容,务求实效。我们从师德、师能、师风三大方面全方位入手,开展立体式校本培训,做到了校本培训不走形式和过场。
1.利用本校“驱动互助”教学模式进行 教学评比和教学观摩 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2.落实上级“五个一”工程
教师每学期向学校提交一个典型教学案例、一份评课稿、一份教学设计、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一份教学反思性总结。学校为每位老师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把“五个一”管理内容整理到个人档案中,并做好检查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我们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益。我校分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周五集体备课组,由学校教务处、专业部统一领导。教研组、备课组长都由校内教学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工作作风过硬的教师担任,为集体备课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集体备课的主要做法可概括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坚持备课和平时交流的活动,做好示范课、研讨课,做到教学进度和考试的统一。集体备课要通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尤其是研究学法,研究过程中,全面渗透了课堂教学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为现实目标,以体现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 3.外出培训学习
我校为了使教师开阔视野,尽快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把握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把我校的骨干教师派到外地考察、学习。待这些教师培训学习后,学校组织这些参与外出学习的教师及时地在校内做专题汇报展示。让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在各处课改、教研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4.以考促教。以考试为依托,帮助教师查找自身存在的业务问题,及时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研修自己的专业基本功。
5.校集中研修。构建师培与教科研一体化的会议模式,即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变成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的阵地,及时、准确地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用三分之一时间安排工作,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研修,或专题讲座,或学科组研讨。
6.业务理论学习研修。培养教师的学习意识,让教师认识到,一次充电终身发光的教师观必须向终身学习型教师观转化。教师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思考才能生存发展。教师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后,学会消化理解和吸收,并最终融合到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有价值的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工作总结。
7.专家引领研修。一是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聘请校外专家式教师到我校指导开展教学指导。二是积极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汲取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8.上课听课研修。一是教研组互相听课评课,共同分享经验教训,提升教学智慧,二是针对教师上的某一堂课组内进行说课、评课以提升实践智慧。三是开展同课擂台赛,一课多讲,达到互相供鉴,实现个体实践反思与同伴互动的结合。
9.网络论坛研修。学校在网络上提出一个培训专题,教师跟踪发帖,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并在叙述过程中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与同伴讨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达到共同提高。10.课题研究式研修。各专业部、教研组结合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建立课题研究项目,并吸引组内教师合作参与,在课题引领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机达到教科研一体化。对能力强的教师,鼓励其独立承担课题研究,开展自主研修。
三、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研修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组织。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实效,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摸索时期,同时还从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反思做得不够、因工作忙而放松学习,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与校本培训存在时间上的矛盾与冲突等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第五篇: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岔河则中学学校本研修现状调查报告
岔河则中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研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因为整个实验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是否得到逐年提高,重点在于校本研训是否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认为要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执教水平,确实转变教学方式,最有效的方式是开展校本研训。下面就结合我区农村中学校本研训的现状谈谈我对开展校本研训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现状分析
(一)农村学校教师观念落后,缺乏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决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更关键的在于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农村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获取新知识、新理念的渠道单一,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自己数年来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经验模式,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校本研训才能够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缺乏专业引领,研训形式泛化。
目前农村学校的校本研训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教师人数不多,平时工作繁忙,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校本研训作为一种被许多专家和教师认可的研训方式,它有着其坚实的理论支撑,如反思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等都是校本研训的理论基础。调查一下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研训,研训形式泛化的情况很多,教师学历进修、教师政治学习、写学期个人工作总结等工作经过名词转换,都被装进了“校本研训”这个“筐”里。以至于不同的学校开展的校本研训,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结果,甚至连学校的总结都如出一辙。这反映出校本研训管理中存在的不务实,不严谨的工作作风。由于研训任务来源偏向于外部,缺乏研训动力。尽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并没有在概念上和行动上最终促成“校本研训”成为现实。
(三)研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师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在实施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盲目跟风,随意的安排研训活动,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在岗的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导致教师因为参与研训而工作忙乱不堪。
二、策略研究
郑金洲教授认为,“校本研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研训活动。既然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开展的研训,那么这种研训就必须有利于贯彻和实施学校的办学思想;这种研训就必须切合教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研训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
(一)提高受训者的认识。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特别对教育者的本身――教师。教师若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对新观念、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自觉汲取,必然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和敏感性。学校的教职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相适宜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提高对校本研训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目的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主要阵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领导人要力求营造严谨、务实、民主的氛围,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又叫学习型组织,是美国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中所阐述观点,它指能够设法使全校教职员工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要求鼓励教师个体的自我超越,建立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望,转变领导观念和方式,富有智慧地引导教师进行自主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在上级部门统一安排下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训和研究工作,但这种形式大多是组织讲座辅导,内容基本上是从各类资料上收集的一些纸上谈兵的理念、教法,教师是被动地听、记。组织公开课、研讨课时,为保持“和睦”的关系,总是先谈优点:什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者功底深厚,板书工整等。万般无奈之下才谈希望“如果怎么样,会更怎样”,如此而已,根本毫无实质性效益。这些表面工作并非致力于教师专业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的精神,年龄大的教师因缺乏成就感而产生教学倦怠心理,年富力强教师感觉无用武之地,故而消极懒散。
这些陈规陋习该如何更除,学校不妨将新课程的教师观作为校本研训的切入点,建立每周业务学习开放日活动,让每位教师轮流组织学习活动,引领教师深刻感悟到教师职业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不是一种行业和简单的劳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尽可能地购置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光盘,让教师们传阅,以制度的形式查阅或交流教师的读书笔记与教学反思。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吸收,年轻教师蓬勃的朝气,改革的锐气得以渗透,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每一位教师能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把握各种契机,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研训模式。
加强农村教师研训和提高整体素质,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中学,要发展、要提升办学效益,不能坐以观望,全盘静待上级政策的扶持,而应善于把握各种契机,提升学校水平。当前,选拔优秀年轻教师到农村支教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这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无疑是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吹来一股和煦春风。农村学校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选派本校骨干教师参加校外教学观摩学习,同时,聘请市内外优秀教师来校上示范课,进行讲座,既解决了本校教育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又避免在校本研究中的弯路。借他人之光,为自己明路。
(四)研训结合,开展教研活动是最基本的研训途径之一。
农村中学最常见的教研活动是听评课,其实这也是一种最为常见、且行之有效的研训方式。在听课除了要注意上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对教材的处理等教学基本功外,特别要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除了听课,评课交流也很重要。通过评课对上课教师来说,是一次剖析、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对听课教师来说能吸收别人的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由于上课的对象、探讨重点等方面的不同,评课的标准和要求也有所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听课多、评课少;评“教”多、评“学”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随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由于每一种研训策略均具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依据学校、教师的实际灵活运用,抓住实质,博采众长。因为只有将常规工作与新的研训理念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每一个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