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
相关事件应急预案
1前言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脊灰的预防控制工作,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证实目标。但是目前全球仍有部分国家存在本土脊灰野病毒流行,其中包括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另外,在一些已经实现无脊灰目标的国家,由于疫苗接种率降低等原因,脊灰野病毒重新输入,造成大流行,如也门、印度尼西亚等国;我国依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风险。此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及其产生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事件,也给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带来挑战。
**市自1993年后再无脊髓灰质炎病例,但**省在2007年和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中曾发现1例VDPV病例和1例高变异株病例,给维持无脊灰状态敲响了警钟,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着挑战。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直接关系到我市维持无脊灰工作的成败。
2目的
2.1通过实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
2.2通过启动本预案,迅速、有效地阻止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的发生。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预案以及本省、本市的条例、预案等法律法规。
4监测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据《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和《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进行常规监测,并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报告。
5预案启动条件
在我市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即启动本预案
(1)脊灰野病毒病例: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均为脊灰野病毒病例。由境外传入的脊灰野病毒引致的脊灰病例为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
(2)高变异株(pre-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疫苗病毒变异株。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
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0.5%-1%之间(有5-8个碱基发生变异)。
(3)VDPV病例: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VDPV病例应符合脊灰的临床诊断。
(4)cVDPVs病例:2例或者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
(5)如临床不符合脊灰诊断的AFP病例或健康接触者,分离到VDPV或野病毒,同样启动本预案,按对应事件级别处理。
6事件评估、分级及响应 6.1事件分级
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将脊灰相关事件分为四级。
Ⅰ级事件:出现广泛流行的脊灰野病毒疫情。
Ⅱ级事件:出现单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局限传播;或出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关联到两个及以上省份。
Ⅲ级事件:出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局限于单个省份;或在外环境、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
Ⅳ级事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携带者。6.2响应原则
6.2.1发现高变异株病例
收到省或国家脊灰实验室检测的高变异株病例后,市疾控中心应立即将检测结果通报病例所在县疾控中心,同时派人赴病例发生地,与县级疾控中心共同开展调查。
6.2.2发生单例VDPV病例
收到省或国家脊灰实验室检测的VDPV病例后,市疾控中心应及时将检测结果上报市卫生局同时通报病例所在县疾控中心。立即对该病例进行分析,如未发现有关联的AFP病例,则将该病例暂时判定为单例VDPV病例。市疾控中心应立即派人赴病例发生地,与县级疾控机构共同开展调查。
6.2.3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或cVDPVs
我市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或者cVDPVs病例后,应在最短时间内(<2小时)内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市、县两级立即开展调查处理并提请国家和省级给予技术支持。
7组织与职责
当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时,应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参与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小组的组成,并启动本单位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工作组职责,明确分工。
8、应急处置
8.1隔离与消毒
8.1.1对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应进行隔离,直至停止排毒后40天解除隔离。
8.1.2对污染物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对分泌物、排泄物用倍量的20%漂白粉乳液拌匀后,静置2小时后倾倒。
----对使用的便器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对被污染的食具、玩具及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15分钟或采用0.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半小时。
---对衣物、被褥可在日光下曝晒2天,室内地面、家具可用1:200消毒灵喷洒或擦拭,也可用0.5%的过氧乙酸。
8.2疫情应急处理原则
8.2.1发生高变异株病例的处理原则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小组、赴现场开展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2)采集病例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至少10份,带冰尽快运送至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检测。省级脊灰实验室尽快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和基因测序。
(3)对发病乡和毗邻乡进行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年龄范围为5岁以下儿童。如发现当地脊灰疫苗接种率低于90%,则要开展脊灰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8.2.2发生单例VDPV病例的处理原则
(1)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调查小组,由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共同组成,赴现场开展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2)采集病例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20份,带冰尽快运送至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检测。省级脊灰实验室尽快将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别和基因测序。
(3)对发病县和毗邻县进行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年龄范围为5岁以下儿童。
(4)对发病县及毗邻县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病例的主动搜索,查阅过去2年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和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调查有无漏报病例,并记录主动搜索结果,同时开展入户病例搜索工作。
(5)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接种率调查结果和AFP监测情况确定是否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如发现当地脊灰疫苗接种率低于90%,则需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范围和儿童年龄由市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建议强化免疫年龄范围为0-5岁或扩大年龄组。至少以县为单位,开展两轮,时间间隔一个月。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和接种率的快速评估,对于未达到95%的地区应进行查漏补种工作。
(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1年内对病例所在县及
毗邻县AFP监测医院开展2次以上的主动搜索。
8.2.3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cVDPVs事件的处理原则
(1)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成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疫情应急处理临时机构,在市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
如果病例发生地的县与其它省相邻,应立即逐级上报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市级应急处理小组成员应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核实病例,分析疫情发生的可能原因,组织力量尽快切断传播途径。
(3)对发病地区及相邻地区5岁以下儿童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如有必要可扩大评估范围。
(4)对发病县和毗邻县所在地市的各级各类医疗结构开展AFP病例的主动搜索,查阅过去3年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和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调查有无漏报病例。
(5)对发病县和毗邻县开展入户病例搜索工作。(6)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工作,工作结束后进行接种率的快速评估,对接种率未达到95%的地区应进行查漏补种工作。
(7)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特别是有发热者应重点观察,对每一例脊灰或cVDPVs病例,应采集其周围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至少20份粪便标本。
(8)一旦发现脊灰野病毒,省级脊灰实验室应就地封存病例标本及分离物,后续检测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范要求进行。
(9)通过媒体开展脊灰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向媒体和公众做好风险沟通工作。
9预案的终止与总结
发现脊灰相关事件,在采取相应措施后,连续3个月内如无新发病例或在外环境、健康人群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经专家论证评估提出应急响应终止的建议,并报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响应终止后进入维持无脊灰常规工作状态。
事件终止后应尽快对有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疫情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特点,总结疫情处理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并写出专题总结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10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体系,健全实验室网络,改进实验室检验技术和方法;加强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提
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实验室检测能力。
2、物资储备与资金保障
落实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做好个人防护用品、消杀药械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运送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第二篇:网络病毒应急预案范文
网络病毒应急预案
为提高应对突发互联网网络安全能力,维护网络安全和稳定,保障公司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根据互联网网络安全的发生原因、性质和机理,互联网网络安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攻击类事件:指互联网网络系统因计算机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等导致业务中断、系统死机、网络瘫痪等情况。
2、故障类事件;指互联网网络系统因计算机软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等导致业务中断、系统死机、网络瘫痪等情况。
2、灾害类事件;指因爆炸、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外力因素导致互联网系统损毁,造成业务中断、系统死机、网络瘫痪等情况。
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成立网络病毒应急预案工作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由XX担任组长,XX担任副组长,XX担任信息安全负责人,XX担任安全员
三、互联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1、网站、网页出现非法言论事件紧急处置措施
(1)网站、网页由IT部门的安全员负责随时密切监视信息内容。(2)发现在网上出现非法信息时,安全员应立即向信息安全负责人通报情况:情况紧急的,应先及时采取删除等处理措施,再按程序报告。
(3)信息安全负责人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作好必要记录,清理非法信息,妥善保存有关记录及日志或审计记录,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并将网站网页重新投入使用。
(4)追查非法信息来源,并将有关情况向单位领导小组汇报。(5)领导小组组长召开小组会议,如认为事态严重,则立即向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警。
2、黑客攻击事件紧急处置措施
(1)当安全员发现网页内容被篡改,或通过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有黑客正在进行攻击时,应立即向信息安全负责人通报情况。
(2)信息安全负责人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井首先将被攻击的服务器等设备从网络中隔离出来,保护现场,并将有关情况向单位领导小组汇报。
(3)对现场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存档,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4)恢复与重建被攻击或破坏系统。
(5)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召开小组会议,如认为事态严重则立即向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警。
3、病毒事件紧急处置揩施
(1)当发现有计算机被感染上病毒后,应立即向信息安全负责人报告,将该机从网络上隔离开来。
(2)信息安全负责人在接到通报后立即赶到现场。(3)对该设备的硬盘进行数据备份。
(4)启用反病毒软件对该机进行杀毒处理,同时通过病毒检测软件对其他机器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工作。
(5)如果现行反病毒软件无法清除该病毒,应立即向信息化领导小组报告,并迅速联系有关产品商研究解决。
(6)信息化领导小组经会商,认为情况严重的,应立即向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警。
(7)如果感染病毒的设备是主服务器,经本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应立即告知各下属单位做好相应的清查工作。
4、软件系统遭破坏性攻击的紧急处置措施
(1)重要的软件系统平时必须存有备份,与软件系统相对应的数据必须按本单位容灾备份规定的间隔按时进行备份,并将它们保存于安全处。
(2)一且软件遭到破坏性政击,应立即向信息安全负责人报告,并将该系统停止运行。
(3)检查信息系统的日志等资料,确定攻击来源,并将有关情况向本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汇报,再恢复软件系统和数据。
(4)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召开小组会议,如认为事态严重,则立即向市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警。
5、数据库安全紧急处置措施
(1)在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数据库系统应按双机热备设置,并至少要准备两个以上数据库备份,平时一个备份放在机房,另一个备份放在另一安全的建筑物中。
(2)一旦数据库崩溃,安全员应立即启动备用系统,并向信息安全负责人报告。
(3)在备用系统运行期间:信息安全工作人员应对主机系统进行维修并作数据恢复。
(4)如果两套系统均崩激而无法恢复,应立即向有关厂商请求紧急支援。
6、广域网外部线路中断紫急处置措施
(1)广域网主、备用线路中断一条后,安全员应立即启动备用线路接续工作,同时向信息安全负责人报告。
(2)信息安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判断故障节点,查明故障原因。
(3)如属电信部门管辖范围,立即与电信维护部门联系,要求修复。(4)如果主、备用线路同时中断,信息安全负责人应在判断故障节点,查明故障原因后,尽快研究恢复措施。并立即向本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汇报。
7、局域网中断紧急处置楷施
(1)设备管理部门平时应准备好网络备用设备,存放在指定的位置。(2)局域网中断后,信息安全负责人应立即判断故障节点,查明故障原因,并向网络安全组组长汇报。(3)如属线路故障,应重新安装线路。
(4)如属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故障,应立即从指定位置将备用设备取出接上,并调试通畅。
(5)如属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文件破坏,应迅速按照要求重新配置,并调试通畅。
8、设备安全紧急处置措施(1)小型机:服务器等关键设备损坏后,安全员应立即向信息安全负责人报告。
(2)信息安全负责人立即查明原因。
(3)如果能够自行恢复,应立即用备件替换受损部件。
(4)如属不能自行恢复的,立即与设备提供商联系,请求派维护人员前来维修。
(5)如果设备一时不能修复,应向本单位信息化领导小组汇报。
第三篇:诺如病毒应急预案
诺如病毒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落实市局关于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校园卫生安全管理,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有可能发生的疫情传播扩散,保障师生健康,维护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梁裕安
组员:梁安利、廖俐芝、黄淑芬、罗海源、陈布球;
(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落实上级关于预防“诺如病毒”工作指示精神,指挥与领导全校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工作,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
2、及时召开学校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工作会议,关注疫情,研究措施,督促和检查工作。
3、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工作情况,搞好上传下达。
4、抓好宣传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稳定工作。
5、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告防治情况和疫情。
6、组织指挥校园传染病疫情的卫生救护与防治工作,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保证防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防控工作具体分工
梁裕安: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领导全校的防控工作,负责向教育局领导汇报。梁安利:具体负责落实全校的诺如病毒防控工作,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廖俐芝:合理安排课时,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本校发生诺如病毒疫情时,合理安排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秩序。
黄淑芬、罗海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当发生疫情时,封锁和维持现场,人员的安置运送,保证防疫和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陈布球:后勤保障防控物资的储备,后勤人员的调配,保证饮水安全、协助疾控人员处理场所消毒等事务。
三、落实具体措施,严格加以防范。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各门卫对外来人员进入校园要实施严格的登记制度,杜绝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如有情况,立即报告。
2、密切关注师生的健康状况。蹲点行政及年级组长要深入班级、及时了解掌控师生健康情况以及其与外部接触情况,重点加强对来自疫区人员或与疫区人员有过接触人员的排查,并做好记录备案。如发现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的师生要立即就医,并按规定报告。做到对”诺如病毒”防控等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卫生室要加强对学生督促和指导,发现情况随时上报,并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4、抓好学生晨检报告制度。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要求班主任提前到校,进行晨检,上报卫生室。对有如发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和特征的学生进行登记、询问,和家长联系尽快到医院就诊或回家休息。并做好电话随访工作,了解学生健康状况。摸清学生的康复时间,保证康复后隔离72小时方可上学。对于已就诊康复来校上课的学生也做好观察,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实行防疫消毒制度。根据要求定期对教室、卫生间等重点场所进行消毒。加强校园环境和室内外卫生的管理。
6、加强对校内的卫生管理工作。抓好学校的日常卫生工作,教室、专用教室、阅览室、办公室、洗手间等地方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环境卫生。
7、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流水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共用毛巾。要注意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并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8、加强家校联系。从孩子的健康出发,多和家长进行信息沟通,详细了解学生及家庭成员的外出情况,和家长协调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9、进一步强化饮食卫生工作。严把食品质量关,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建立食堂人员晨检制度,严格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坚决杜绝病从口入。
10、严格落实预防消毒。在全面开展校园卫生清洁的基础上,重点对教室、厕所和食堂等场所进行清洁与预防性消毒,不留卫生死角。要加强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1、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饮水情况,严禁学生饮用生水和不干净的水。
12、学校要利用告家长书、校信通等形式,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宣传,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13、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违背上级要求和学校决定、对工作失职、瞒报、漏报、缓报疫情的当事人及责任人,视其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直至给予其党(政)纪处分。
五、”诺如病毒”防控疫情的应急响应
学校一旦发现”诺如病毒”防控疫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包括:
1、患者立即隔离,安排就医。
2、由疫情报告人在第一时间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校长向教育局报告。
3、食品留样及饮水桶封存,配合检查。
4、总务处安排人员协助环境消毒。
5、德育室安排好学生疏散或隔离,与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6、由教导处调整教学工作。发生病例的班级不组织、不参加一切集体活动。
7、卫生老师及班主任等协助疫情调查。
8、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9、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10、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第四篇:诺如病毒应急预案(定稿)
无锡市惠山区智伶ABC幼儿园“诺如病毒”应急预案
我校为进一步落实惠山区区教育局关于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防控工作的会议精神,加强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有可能发生的诺如病毒传播扩散,做到事先有预防,事后有处置的应急预案,为维护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唐志宏
副组长:陈 燕 汤 蓉 鲍红霞 成员:全体校委成员及各班班主任
二、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
1、落实上级关于预防“诺如病毒”工作指示精神,指挥与领导全校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工作,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
2、及时召开学校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工作会议,关注疫情,研究措施,督促和检查工作。
3、按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工作情况,搞好上传下达。
4、抓好宣传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稳定工作。
5、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告防治情况和疫情。
6、组织指挥校园传染病疫情的卫生救护与防治工作,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保证防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7、领导小组成员所有通讯电话必须保证24小时开通。
三、落实具体措施,严格防范。
1、对于有疫情班级进行全班隔离。重点消毒,不与其他班级共用玩具、公用设施。同班学生不可去公共场所。
2、密切关注师生的健康状况。校领导深入班级、及时了解掌控师生健康情况以及其与外部接触情况,重点加强对来自疫区人员或与疫区人员有过接触人员的排查。做到对”诺如病毒”防控等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卫生室加强对学生督促和指导,发现情况随时上报,并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4、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禁空岗漏岗。所有领导小组成员必须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5、落实晨午检制度,抓好学生晨检报告制度。对有发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和特征的学生进行登记、询问,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尽快到医院就诊或回家休息。同时并做好电话随访工作,了解学生健康状况。摸清学生的康复时间,保证康复后隔离72小时方可上学。对于已就诊康复来校上课的学生也做好观察。
6、实行防疫消毒制度。根据要求1000g/l含氯制剂对教室、卫生间和公共环境等重点场所进行加强消毒。加强校园环境和室内外卫生的管理。
7、加强对校内的卫生管理工作。抓好学校的日常卫生工作,教室、专用教室、阅览室、办公室、洗手间等地方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环境卫生。
8、加强宣传教育。召开全园教职工会议,学习宣传诺如病毒预防和护理知识。并充分利用宣传栏、大型电子滚动屏、校信通等途径及时向家长宣传有关预防“诺如病毒”防控常识及上级工作指示精神,一旦出现腹泻、呕吐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提高师生依法管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经常用肥皂盒流水洗手,普及六部洗手法。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不接触有防控症状的呼吸道病人。教育学生不要喝生水,吃未煮熟食物,加强个人防范意识。
9、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流水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共用毛巾。要注意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并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10、适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课外体育活动,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加强学生的课间和午间管理,完善教师值日制度,防止其他事故的发生。
11、加强家校联系。从孩子的健康出发,多和家长进行信息沟通,详细了解学生及家庭成员的外出情况,和家长协调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2、进一步强化饮食卫生工作。严把食品质量关,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建立食堂人员晨检制度,严格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坚决杜绝病从口入。
13、严格落实预防消毒。在全面开展校园卫生清洁的基础上,重点对教室、厕所和食堂等场所进行清洁与预防性消毒,不留卫生死角。要加强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4、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饮水情况,严禁学生饮用生水和不干净的水。
15、教师做好家长安抚工作,减少家长恐慌心理。
16、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违背上级要求和学校决定、对工作失职、瞒报、漏报、缓报疫情的当事人及责任人,视其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
五、诺如病毒防控疫情的应急响应
学校一旦发现”诺如病毒”防控疫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包括:
1、患者立即隔离,安排就医。如果学生有症状,学生通知家长带回去就医
2、疫情报告人校长在第一时间向学区、教育局报告。
3、食品留样及饮水桶封存,配合检查。
4、后勤处安排人员协助环境消毒。
5、由教务领导调整教学工作,发生病例的班级不组织、不参加一切集体活动。
6、学校在适当的范围内通报事件的基本情况,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7、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学区和卫生主管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第五篇:象山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
象山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 防护工作,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41号)要求,结合我 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本 预案所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随访、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工作原则
㈠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
㈡ 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㈢ 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应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本预案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工作制度,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
第二部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与处理
四、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立即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同时采取急救处理措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职业暴露事件报告后,应于1小时内,组织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进行暴露确认和采取措施,并报县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㈠ 急救处理
1、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沾污的皮肤。如果是粘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㈡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性用药
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1、预防性用药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根据职业暴露情况确定。
2、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暴 露级别与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注意事项
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使用,最好在1-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对于感染危险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间隔时间很长(比如1-2周),也应考虑使用预防性治疗。由于服用4周AZT才有一定保护作用,如果无很大的副作用,预防性治疗 用药时间应持续4周。⑵ 暴露后72小时内应当考虑对暴露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暴露情况资料时。如果证实暴露源未感染艾滋病病毒,则应当立即中断暴露后预防。如果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⑶ 育龄妇女使用AZT作为预防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⑷ 采取预防性用药,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采取预防性治疗时和服药两周后应进行全血检测、肾功能和肝功检测。
㈢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评估
1、暴露级别 一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致伤物体上附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2、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级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六、随访和咨询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对暴露人员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暴露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暴露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在随访的同时,向暴露人员提供咨询。
不采取暴露后预防用药措施者,也要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时间同前。
第三部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登记、监测、报告与保密
七、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
㈠ 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单位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认真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1),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日期、项目和结果),并按统一规定保存和上报。
㈡ 暴露源监测: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果应立即做快速检测。如果暴露源有急性艾滋病病毒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㈢ 职业暴露者监测:艾滋病病毒确认实验室在收到送检的血样后应以最短时间做出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
对职业暴露者的血样进行艾滋病病毒-1/2抗体检测(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查。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1年内要定期监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内。
八、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和保密
㈠ 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系统应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24小时内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报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级上报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附表2),上报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1月10日和7月10日前,县疾控中心汇总本县职业暴露情况,填写“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事故汇总表”,汇总后报至县防艾办、县卫生局,抄报市疾控中心。
㈡ 保密: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参与事故处理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其姓名、住址和家人情况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四部分 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及管理
九、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药品储备库的建立
应 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和药品的供应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执行。应急药品储备库(点)要完善药品更换机制,确保供给,避免浪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艾 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所需的抗病毒药物统一纳入药物储备计划。
象山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药品储备点设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药品由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第五部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管理机构与职责
十、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管理
㈠ 药品的入库:经药品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填写入库单,入库单一式二份,药品管理人员和财务科各一份。
㈡ 药品的储存:入库后,按照药品包装上要求存放。
十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管理中心
县防艾办组织成立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卫生、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县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落实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的各项具体工作。卫生、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均应设立本系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接受县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管理。
十二、管理职责
㈠ 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职责
1、负责职业暴露预防与应急处理的监督和管理,组织检查和督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规划抗艾滋病病毒应急药品储备库,防止和控制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3、负责协调有关部门保障应急预防性药物、检测试剂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4、规划、调整抗艾滋病病毒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设置。
5、研究制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
㈡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的职责
1、负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2、保证药品及时供应,避免浪费。
3、为管理人员和医务等相关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
4、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收集管理各单位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监测暴露源和职业暴露者,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5、应急药品储备点的管理,做好药品的使用、发放、更新和管理以及事件的登记、处理和跟踪检测等工作。
6、事件后的咨询、技术指导、分析总结等工作。
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心理辅导工作。
第六部分 附则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范围内涉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