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3 17: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第一篇: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附件:

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艾滋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社会问题。自2008年中默艾滋病合作项目在我县的实施,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大众宣传教育、疫情监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感染者的关怀救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艾滋病流行形势仍然严峻,疫情和防治工作出现了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感染者和病人尚未发现;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上升明显,梅毒等性病疫情持续上升,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防治工作难度加大;需要治疗和发生耐药的病人越来越多,治疗压力加大;防治工作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措施覆盖率不高等挑战,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年‟48号)精神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原则及防治目标

(一)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依法防治和科学防治的原则;坚

2受预防机会性感染的比例达到90%。

7.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

8.县人民政府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并设立防治专项经费。

二、防治重点

(一)防止性传播艾滋病。性传播已经是我县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防止不安全性行为传播艾滋病是我县防治艾滋病的主要工作。随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HIV感染的潜在危险随之增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性病诊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可及性,推广使用安全套。公安机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对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从源头上遏制性病、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

(二)防止吸毒特别是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禁毒工作的责任感,毫不手软地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减少毒品来源,阻断艾滋病病毒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并且防止血液传播艾滋病。各有关医疗单位要依照血液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加强用血管理,保证血液安全,杜绝经应用血液和血制品传播艾滋病。

(三)防止母婴传播艾滋病。随着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实施预防综合干预的力度,防治和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

三、防治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减少歧视,营造关爱支持的社会环境

1.广泛开展大众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防治环境。要大力发挥大众媒体宣传优势,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性的宣传与集中性的宣传相结合,保证大众媒体宣传的连续性。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播放艾滋病、性病防治的公益广告或相关节目,每月至少播放2次,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并定期更新。县文化体育局要积极组织艺术团、文化馆等单位编排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文艺节目在全县巡演。鼓励各影视制作单位拍摄防治艾滋病的影视作品。

工商、旅游、文化、交通等部门要在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要结合各自日常工作在每年组织的活动中至少有1次包括艾滋病宣传教育内容。各影、剧院在正式影片和节目开始前要播放防治艾滋病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职工的岗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反歧视的宣传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员专题教育。职业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充分发挥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作用,建立农村、城镇社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阵地。各乡镇政府、社区、社区居民委员

6入学教育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

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应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级中学要成立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组织(社团)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并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深入城乡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人口计生、卫生和旅游等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持久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依托“青春红丝带”爱心之家、青少年宫、职业技校等阵地以及各级共青团网站重点做好外来务工青年、校外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和关爱活动。扩大以社区及家庭参与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的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村妇女、外出务工人员的女性配偶和年轻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婚前卫生咨询、新婚学校、产前检查、孕妇学校,针对婚前保健、孕产妇人群宣传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县、乡(镇)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在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做好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并免费提供安全套。

5.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各地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要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公安、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羁押人员特点进行宣传教育。

(二)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推广和实施各种有效干预措施

1.掌握高危人群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掌握高危人群规模、种类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通过外展服务和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以行为改变为主的有效干预活动,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

2.与打击卖淫嫖娼相结合,促进安全套推广使用。建立健全政府支持、相关部门和业主负责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安全套推广使用工作。人口计生、卫生、工商、文体、公安、药监、质监、广电、旅游等部门要制订安全套推广使用管理方案,建立完善免费发放和商业营销相结合的安全套供应网络,保证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方便获得优质安全套;在县城区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臵安全套销售点或安装安全套售货装臵,拓宽安全套营销渠道;人口计生部门要长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配偶(性伴)免费提供安全套。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提供住宿的公共场所,歌舞厅、音乐茶座、迪吧、保健按摩院(店)、桑拿、浴足、洗浴中心等公共娱乐场所,车站、码头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场所以及从事艾滋病性病诊治和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放臵安全套或者设臵安全套发售设施。鼓励和支持在男性行为人群中开展安全套促进活动。公安机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既要对卖淫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又要对使用安全套

10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处罚制度。

(三)健全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体系

1.合理规划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全县艾滋病实验室网络建设,建立布局合理、满足需要的全县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卫生部门要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二级以上医院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未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2.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体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臵,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制,每年度接受省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质量考核。

3.科学规范地开展艾滋病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开展综合监测,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

各医疗服务机构要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以及输血患者免费提供艾滋病咨询服务和抗体初筛检测;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4.严格疫情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各有关单位和机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准确统计和上报艾滋病疫情。完善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全县艾滋病网络直报能力。加强对感染者的随访,及时准确掌握感染者发病死亡情况。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相关信息的整合和利用机制,定期汇总和分析艾滋病监测和疫情信息,艾滋病监测信息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建立定期向公众发布监测结果的制度。

(四)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1.大力推广自愿咨询检测。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提供检测前后的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检测。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转诊服务机构并明确转诊程序和运作机制。

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要坚持自愿、知情、保密和无伤害原则,提高可接受性和可及性。医务人员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当将其发病或感染的事实和预防传播艾滋病的知识告知本人。

2.积极落实抗病毒治疗措施。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建立健全治疗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机制。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院、成立专家组负责全县行政区内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抗病毒治疗专家组主要负责对全县医疗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各定点医疗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专业医护人员负责本地区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助工作。卫生部门要积极协调基层社区组织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314府要与县防艾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到全县综合目标考核,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实行问责;对隐瞒疫情、玩忽职守造成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定期通报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加强多部门合作。

3.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结合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形势和实际需要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4.各部门要切实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结合各部门中心工作制订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5.对乡镇、社区要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基层综合目标管理工作,组织、引导城镇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开展艾滋病宣传、干预和关怀支持等工作。

(七)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1.加大艾滋病防治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长效经费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县人民政府每年将经费投入与工作任务和目标相结合,把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及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2.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借鉴中默艾滋病合作项目的成功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行一个规划、一个协调机构和一个监督评估系统的管理机制。

(八)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1.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和建议。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提高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2.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纳入医疗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卫生和教育部门将艾滋病治疗及有关政策纳入卫生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作为考试内容。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报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卫生、公安、司法等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行业要开展员工的艾滋病防治和自我防护培训并纳入岗前考核中,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对在岗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暴露保障制度,设立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分库试点工作,开展职业暴露后预防评估和处理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4.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项目支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发挥其优势和特点,针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干预、同伴教育等工作。

718-

第二篇: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2010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制定aa镇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年——2010年)。

一、工作原则

1、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依法防治分工负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完成工作指标。1、2007年底实现的目标,全镇 岁人口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校内青少年达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65%以上。

机关部门达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2、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卫生员达5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为主的为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

三、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全镇15—49岁人口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2、有关的部门负责同志达10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3、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卫生员达7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4、承担艾滋病控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咨询控测知专业培训。

四、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1、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2、开展“四免一关怀”等国家政策,建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每个村至少有五条艾滋病防治的知识标语或公益广告牌,乡镇卫生院每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栏教育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各部门、村民委员会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到居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部门规定和工作规范,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责任和任务的完成。

第三篇: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国发[1998]38号,以下简称《规划》),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活动,使全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当前情况看,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艾滋病性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人数上升迅速;经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迅猛势头仍未得到遏制;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尚未阻断,违法手工采集和非法采集原料血浆的行为屡禁不止,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艾滋病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潜在危险和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不足,《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平衡,防治艾滋病性病综合治理的协调力度不够。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特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实施原则

(一)政府负责,加强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齐抓共管。

(二)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三)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注重实效。

(四)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指导,严格执法,综合评价。

二、目标和工作指导

(一)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性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降低艾滋病性病发病率。到2005年底,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性病发病人数年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将艾滋病病毒经临床输血传播的平均水平降低到1/10万以下,其中,在艾滋病高发地区,控制在1/万-1/5万以下。

(二)工作指标。

到2002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坚决取缔违法采集血液或原料血浆点;对所有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85%以上的临床用血要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不足部分由经批准的医疗机构自采自供;所有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必须由合法的单采血浆机构使用机械采集。

2.完成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全员培训。全国70%的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85%的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5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性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3.全国至少有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能在社区和家庭获得医疗和生活照顾。

4.建成全国地(市)级以上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和全国综合监测、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

5.制定有关降低人群危险行为的政策,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

到2005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在城市达到75%以上,在农村达到45%以上;在高危行为人群中达到80%以上;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监狱、劳教所被监管教育的人员中达到95%以上。

2.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3.全国90%的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50%的艾滋病高发地区的中心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75%的乡镇卫生院、50%的婚前医学检查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4.从事艾滋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人员要达到100%上岗培训。

5.结合全国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全国县(市)级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

三、行动措施

(一)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安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蔓延。

依法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健全采供血机构网络;节约血液资源,做到合理、科学用血。建立健全省级血液中心。到2002年底前,要对不符合建设标准的地(市)中心血站进行必要的改造;要在没有采供血机构的地(市)建成中心血站。到2005年底前,要在中心血站覆盖不到的县建成基层血站或中心血库。到2001年底前,在偏远地区仍需自采自供血液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用艾滋病病毒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液筛查,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到2002年底前,要在全国实行血站技术人员和相关检测人员的全员考核,并实行采供血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依据《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对现有单采血浆站进行整顿。2001年,由卫生部组织对全国单采血浆站进行执业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予以取缔。

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全国血液制品企业执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对具有《单采血浆许可证》和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购入机采血浆的情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适时组织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向卫生部上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的单采血浆站原料血浆采集报表。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要定期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血液制品产量及血浆来源和数量。各采浆耗材生产企业要定期向卫生部提供有关耗材销售情况。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定期核对原料血浆供应数量、耗材销售使用数量以及血液制品生产数量的匹配情况,对违反《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处罚。

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对血液及其制品、诊断试剂和防治艾滋病药品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保障用血安全。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对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应推行两步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到2001年底前,实行血液制品上市前的国家批签发制度;到2002年底前,实行原料血浆混浆投料后的核酸抽检。

建立举报制度,加大依法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的力度。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收购和销售手工采集原料血浆的行为,对手工采浆机构,吊销其《单采血浆许可证》;对收购手工采浆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按制售假劣药品处理,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要组织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卫生部、公安部要适时组织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行为的活动,取缔非法采供血机构,严厉打击“血头”、“血霸”,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收购手工采集原料血浆的生物制品厂家要依法予以处罚。

(二)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

宣传教育部门及大众传播媒体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每周至少播放一次艾滋病性病防治、推广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或有关节目。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报纸每周至少刊登一次预防艾滋病性病、推广无偿献血的报道或公益广告。中央和地方影响较大的有关期刊也要适当刊登有关文章和公益广告。

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负责本系统职工和有关人群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教育。乡镇、街道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内容。基层人口学校要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促进生殖健康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级中学要对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品),开设专题讲座;普通初级中学要将上述有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在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场所,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开辟宣传橱窗、发放宣传材料(品),在营业性娱乐场所放置宣传材料(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对劳务输出、旅游等出入境人员,要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教育和相关咨询服务。

(三)针对高危行为开展干预工作,减少人群的危险行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禁吸戒毒工作,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危害,降低人群高危行为。

推行社会营销方法,健全市场服务网络,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利用计划生育服务与工作网络和预防保健网络大力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积极开展针具市场营销,推广使用清洁针具,减少共用注射器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危害。

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试点工作要慎重稳妥、严格控制,并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经卫生部、公安部批准后实施。

(四)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

健全艾滋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艾滋病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省级和艾滋病高流行区地(市)级预防保健和医疗机构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临床诊断、治疗服务。到2001年底,地(市)级以上城市和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县(市),至少要指定一个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或其中的科室,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体系。要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实施医疗照顾与关怀,并加强管理,减少其流动。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采用药物和其他干预手段,以及剖腹产和人工喂养等方法,控制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整顿性病诊疗服务市场,推行匿名就诊,规范性病诊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要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关心他们的医疗。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基金给付范围,按规定支付。鼓励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

(五)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体系、信息系统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监测。建立健全实验室检测网络和质量控制系统,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保证血液及其制品质量。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纳入卫生信息网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快捷、灵敏的信息通路,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鼓励和动员多部门、多学科的力量参与艾滋病性病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到2002年底,建立科学、合理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评价组织体系,定期对政策、防治方法和措施开展综合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政策,不断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六)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组织有关专家制订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大纲,编写各类培训教材,利用医学生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毕业后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策略和方法纳入中央、地方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岗位培训,进行政策制定与评价方法的学习。

(七)开展艾滋病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把艾滋病防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加快安全输血、临床治疗、药物开发、疫苗研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结合我国国情及时推广应用国内外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措施。扶持科研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研制艾滋病检测试剂和高标准试剂标准品,提高血液艾滋病病毒检测水平;探索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进行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开发;加快我国艾滋病病毒流行毒株疫苗的研制和人群应用;大力开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等输血安全的基础研究工作。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制定和落实我国抗HIV药物和疫苗的科研、生产及引进规划。

加强流行病学研究能力,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预测模型,及时准确地分析与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针对艾滋病防治措施和方法,开展经济学评价与应用性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加强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建设及其办公室的工作,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协调、督促、检查《规划》和协调会议各项决定的落实。同时,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和提出建议。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办公室负责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对《行动计划》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从2001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对《规划》和《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并召开一次遏制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会议,通报情况,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实施《行动计划》工作的落实。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局(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实施《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根据《行动计划》精神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行动计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调整、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与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快研究和制定高危行为人群干预政策与措施。抓紧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保险制度,妥善解决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风险问题。同时,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对其中不适应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的进行修订。

扩大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该领域有关的国际活动,借鉴与吸收国际上有益的经验。积极引进国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捐赠我国用于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药品实行减免税政策。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中央财政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中央有关部门开展防治工作和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地方财政要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境外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注:《行动计划》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四篇: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评估报告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终期评估报告

绛 县

一、概述

五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二、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

第一,实施综合管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了绛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适合我县县情的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防治经费纳入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了确保艾滋病防治任务的落实,县艾防委实行了三项机制:目标责任制、后进谈话制、领导督查制。县艾防领导组经常深入基层,现场指导抓管理,就近协调解难题。县艾防领导组每年召开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会议。同时,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防治工作,县政府多次组织卫生、公安、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等20余个部门开展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通过部门合作,标本兼治,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再传播。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一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为进一步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五年来,绛县疾控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大力开展了艾防知识宣传活动,先后在县电视台定期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县城广场制作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专栏;在城乡结合部设立了巨幅艾滋病防治工艺广告宣传牌;在县城主要街道制作了灯箱广告,印发各种艾滋病防治知识材料和扑克牌;每年利用艾滋病宣传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东华山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等时机,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并举办了全县艾滋病防治宣传周活动;与教育、公安、检察、妇联及工会等多部门门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提高了广大群众艾防知识知晓率,为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每个乡村都配备了艾滋病防治兼职医生。同时,为了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我们狠抓了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一是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到北京、太原等地学习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二是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面展开培训,专题讲座、集中培训与平时的例会培训相结合,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达600余人次,分别来自卫生系统的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院、乡镇卫生院和厂矿医院等,其中,既有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实验室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有非专业人员;三是以“卫生下乡”形式巡回10个乡镇,培训乡村医生400人次;四是对志愿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系列培训,全县艾滋病防治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第四,规范救助服务体系。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对疫情分布的综合考虑,县疾控中心先后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农村个体诊所建立了12个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点,通过建立服务网络,完善工作制度;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规范项目管理,确保服务质量等措施,从多种途径提供VCT服务,五年来,自愿咨询检测者达到4000余人次。实施医疗救助工程,规范管理,主动服务,让每一个病人和感染者都能及时得到医疗救助是艾防工作的重点。绛县抗病毒治疗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采取“分散治疗,统一管理,集中培训,定期随访”的办法治疗管理病人,工作中做到“四严”:一是严格筛选病人,二是严格档案管理,三是严格工作程序,四是严格服药监督。至2010年底,全县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者91人,12人死亡,目前仍有73人还在坚持正规服药。服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CD4值持续上升,病人整体情况良好,达到了患者、家属、社会三满意。为配合治疗工作,优化治疗环境,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关怀活动,不定期深入病人家中访视;利用节假日访贫问寒送温暖;邀请专家授课,让艾滋病患者实施生产自救;“心桥”咨询热线提供心理治疗;开展专家与病人定期直接面视活动;到定点传染病医院探望病人;协调定点医院提供机会性感染治疗;协调教育、民政部门落实相关救助政策;为感染者及病人免费健康查体等。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了生活信念,提高了治疗效果。

通过各级领导和全县艾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行动计划》中的工作目标已全面完成。全县15-49岁人口中,城镇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县直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100%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5%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绛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绛县疾控中心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与社会各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构建和谐绛县,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五篇: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遏制与防治

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18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五月九日

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8号)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4号)有关要求,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和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防治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特别是2006年以来,紧紧围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不断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省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减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艾滋病防治机构和队伍不断健全,实现了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美沙酮门诊增加到58个,累计入组人数与在治人数均居全国第一,基本实现了《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总体目标。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尚有很多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广泛持续存在。防治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性传播持续上升,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更加隐蔽,需要治疗的病人不断增加,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防控工作难度大,感染人群多样化。防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原有问题及难点问题交织并存,疫情流行形势更加复杂,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二、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目标。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到2015年底,疫情严重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艾滋病新发感染数比2010年减少25%,艾滋病病死率下降30%,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4.8万左右。

1.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城镇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80%以上,出入境人群、流动人口和15-49岁妇女达到85%以上;高危行为人群和青少年达到90%以上;监管场所的被监管人员达到100%。所有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每学年按照规定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或宣传教育活动;省内各级主要新闻媒体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公益广告占公益广告的比例达到5%以上。人口献血率达到10/千人口,各市(州)献血量和献血人次的增长水平不低于当地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水平。

2.高危行为人群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接受艾滋病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达到70%以上;所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发放和推广使用安全套;95%的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或设置自动售套机;暗娼人群、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和吸毒人群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登记在册海洛因成瘾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区)建立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及其延伸服药点,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成瘾者提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服务;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艾滋病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具比例控制在15%以下。

3.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80%以上,疫情严重地区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接受综合干预服务后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达到70%以上。100%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为有艾滋病感染风险的就诊者提供必要的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咨询服务,70%以上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艾滋病检测,100%的监管场所将艾滋病检测列为新进被监管人员常规检查内容。

4.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规范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0%以上,治疗持续12个月的比例达到85%以上;90%以上的感染者和病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结核病相关检查,符合治疗条件的双重感染者接受抗结核菌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0%以上;符合标准的病人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药物的比例达到80%以上;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0年增加70%。梅毒患者和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全省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降至30/10万活产数以下。

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累计报告数在100人及以上的县(市、区),其县级人民医院每年应完成20000人次抗体检测任务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累计报告数在50人及以上的乡(镇),其卫生院每年应完成5000人次抗体检测任务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扩大覆盖、提高质量。坚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密结合,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防治机构、人员网络和长效工作机制,巩固防治工作基础。

三、防控措施

(一)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艾滋病防治政策,正确认识艾滋病。要将防治政策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团校等机构的培训内容,将防治知识和政策掌握情况、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宣传部门要协调指导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加大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力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手机等媒体,通过相关节目或开设专门栏目,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全面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政策,提高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晓率。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利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向育龄人群、流动人口宣传艾滋病防治和预防母婴传播知识。公安、司法部门要加强对看守所、劳教所、戒毒所、监狱等被监管人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各类干警岗位培训内容。农业、科技、文化和卫生部门要结合“三下乡”、“四帮四促”活动,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交通运输、旅游部门要在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和公共交通工具等人口集中场所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住房城乡建设、扶贫等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作为劳动力就业和技能培训、建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和单位要在医学院校、师范院校、警校的相关课程中纳入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内容,在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课时落实和教学效果,并将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等相关教育作为学校考核的内容之一。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和团体,要在各自工作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几率。公安部门要继续依法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贩毒吸毒,以及故意传播艾滋病和利用感染者身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卫生、宣传、文化、人口计生、工商、质检、旅游等部门要落实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多性伴者等高危行为人群,以及感染者配偶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各市(州)要明确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公共场所。有关场所经营者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安全套的普及率。卫生、公安、司法、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将预防艾滋病经吸毒传播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相结合,依托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立延伸服务点,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之间的衔接机制以及异地服药的保障机制,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服药点,最大限度收治吸毒人员。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难以覆盖的地方,继续开展清洁针具交换工作,切实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三)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卫生部门要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和先天梅毒防治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常规工作中。各级各类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孕产期保健服务,切实落实“逢孕必检”措施,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服务,对感染艾滋病病毒、梅毒的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免费实施治疗、预防性用药、随访等系列干预措施,为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

(四)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依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保证采供血服务的发展与医疗服务需求增长幅度相适应。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红十字、宣传等部门和单位要巩固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的成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公益广告宣传,积极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加强血液管理,推进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基本覆盖全省。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和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活动。卫生部门要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落实艾滋病、丙肝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病人防护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加强对单采血浆站管理,实行严格的献浆人员身份识别制度,严禁超采、频采和跨区采集血浆,把传播艾滋病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卫生、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探索建立经输血感染艾滋病保险制度。

(五)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发展改革、卫生、质检等部门要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检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进一步加强监测检测网络建设,完善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逐步推广艾滋病新发感染识别检测、病毒感染窗口期检测和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病毒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实验室要具备开展识别艾滋病新发和既往感染的检测能力。公安、司法、卫生部门要加强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检测咨询工作。卫生部门及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要将艾滋病和性病检测纳入娱乐场所等重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健康体检,对检出的艾滋病病人、性病患者及时提供干预和治疗服务。卫生、外事、教育、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对出国劳务、留学人员的监测检测工作。

(六)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各地要根据感染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按照就地治疗原则,为病人提供及时、规范的治疗服务。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规模。各市(州)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尽快将抗病毒治疗工作从疾控机构转交由医疗机构负责,尽快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在病人抗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随访、药品提供、配送和储备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及异地治疗的转介和衔接机制,加强被监管人员和流动人口中病人的治疗工作,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规范化程度。各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之间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保障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定点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学科与能力建设,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有关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治等项目的要求,切实做好有关防治工作,逐步实现艾滋病防治服务均等化。公立医疗机构要强化社会公益性质,积极承担艾滋病检测咨询、临床治疗和管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职能。各地政府要根据实际,对医疗机构承担的艾滋病防治任务给予补助。

(七)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务和管理,全面落实关怀措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坚持不懈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并与公共卫生服务有关项目做好衔接,切实减轻艾滋病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在继续落实免费抗病毒治疗和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基础上,民政等部门要针对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病人实际情况,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的费用通过医疗救助给予解决。各地政府要对生活困难的病人提供帮助,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救助工作及晚期病人的情感支持和临终关怀,将符合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保护其隐私。农业、扶贫、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把政府救助与倡导、动员爱心行动相结合,依法保障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或创业意愿的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将救助工作与扶贫开发等工作紧密结合,支持感染者和病人开展生产自救。财政、教育、民政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因艾滋病造成的困难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高等学校的救助、减免政策,加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民政部门要将艾滋病致孤儿童全部纳入孤儿保障制度,并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或患儿适当补助基本生活费。

(八)实施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度流行地区要以重点人群检测为主,关注疫情变化,将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咨询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内容,重点加强病人的治疗、管理、关怀救助和预防二代传播,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艾滋病检测纳入住院和门诊的常规检查,以及针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艾滋病快速检测咨询和梅毒检测,按照“知情不拒绝”的原则对高危行为人群提供必要的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积极推广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作为预防的策略。低流行地区要重点加强监测和宣传教育,以大众宣传、高危人群干预措施为主,保持疫情的低流行态势。各地要加强对示范区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充分发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作用,研究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总结我省不同地区、不同传播模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探索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防治的工作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各地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发展和需要,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制订防治规划,进一步完善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相关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或单位,追究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组织推动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兼职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本部门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符合实际的防治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各地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要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充实办事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关部门和相应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协调与管理,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切实落实防治责任。

(二)加强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各地要根据疫情情况和实际需要,在疾控机构和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设立单列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室,配备足够的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落实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稳定防治队伍,调动防治人员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防治机构不健全和防治队伍建设薄弱的瓶颈问题。要落实深化医改的要求,建立基层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新机制,全面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导,县级定点治疗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平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等为补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逐步设立快速检测点,扩大检测服务范围,推广使用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可及性。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开展艾滋病病毒、梅毒检测咨询,加强艾滋病实名检测,及时随访跟踪和干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市(州)和具备条件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要设立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和自愿咨询检测室。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和各级各类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培训,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的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和指导。开展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防治人员艾滋病自我防护的培训,加强职业防护。

(三)保障经费投入,整合防治资源。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统筹防治资源,合理安排艾滋病防治经费,增加必需的防治设备。动员和引导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个人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支持。加强对国际、国内防治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政府应当确保国际合作项目结束后各项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艾滋病专业防治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动员和支持企业开展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宣传、捐赠款物、扶贫救助等公益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属地活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加强合作、引导,促进社区组织在高危行为人群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检测咨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等领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通过委托、招标等购买服务或提供技术服务、物资等方式,逐步扩大社区组织开展防治工作的覆盖面。民政部门要支持相关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卫生部门要认真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五)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防治经验,不断总结我省防治工作有效做法,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加强防治效果评估,科学指导防治工作,不断提高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

五、督导与评估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订计划,开展督导检查,注重防治效果的评估。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制订本行动计划的督导与评估框架,对防治工作有关情况进行督导检查,2015年底对本行动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下载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