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实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3]6号 【发布日期】2003-02-09 【生效日期】2003-02-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北京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3-2005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3]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市卫生局制定的《北京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3-2005年)》已经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三年二月九日
北京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03-2005年)
近年来,本市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北京市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活动,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遏制与防治艾滋病,保证如期完成《中长期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国办发[2001]40号)精神,特制定《北京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03-2005年)》。
一、实施原则
(一)政府负责,加强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齐抓共管。
(二)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三)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注重实效。
(四)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指导,严格执法,综合评价。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到2005年,将艾滋病病毒经临床输血传播的平均水平控制在20万分之一以下;将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感染者的总人数控制在2万人以内。确保北京地区艾滋病发病率处于低发地区水平。
(二)工作指标。
1.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在城区达到85%以上;在农村达到60%以上;在高危人群中达到90%以上;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监狱和劳教所被监管教育的人员中达到95%以上。
2.完成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全员培训。全市95%的区(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具备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婚前医学检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全部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3.从事艾滋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的人员要接受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4.坚决取缔非法的血液或原料血浆采集点,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临床用血全部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
5.到2005年,经有关部门审批,未设血站的远郊区县建有符合卫生部《血站基本标准》的中心血库。在8个城区至少设立街头采血点20个,10个远郊区县各设立一个街头采血点,街头采血量要达到临床用血的70%。建立市血液调剂中心,解决血液偏型问题。
6.结合卫生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及血液管理监控网络系统。
三、行动措施
(一)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安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蔓延。依法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健全采供血机构网络。依据卫生部《血站基本标准》,对现有采供血机构进行评审验收。加强采供血机构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实行采供血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卫生、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严厉惩处非法采血行为,打击“血头”、“血霸”,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电台、电视台每周要在主要栏目和重点时段安排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节目,播放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日报、晚报每周至少刊登一篇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文章或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有关期刊也要加大宣传的力度。
学校要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促进生殖健康的教育。在青少年中普及青春期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无偿献血知识和禁毒知识;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向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开设专题讲座,并将有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在机场、车站、医疗保健机构、营业性娱乐场所开辟宣传橱窗,放置或发放宣传材料,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劳务输出单位、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入境人员要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监狱和劳教所等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作为被监管教育人员必学内容。
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本系统职工、重点人群及公众的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街道(乡镇)和社区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内容。
(三)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部门要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并在吸毒人群中推广使用清洁针具,减少共用注射器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危害。对无法戒断毒瘾的静脉注射吸毒者进行药物维持治疗,但要慎重稳妥、严格管理,并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经市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四)建立健全艾滋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北京地坛医院和北京佑安医院为本市收治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机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享有与其他病人一样的就医权利。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使感染者和病人得到便利的医疗护理。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
为控制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对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应劝其避免怀孕。对已怀孕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采用药物和其他干预手段,以及剖腹产和人工喂养等方法,努力降低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发生率。
加强性病防治工作。整顿性病诊疗机构,规范诊疗服务,提高预防与医疗服务质量。
(五)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享受同等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鼓励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
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含预防、治疗、实验室、监控管理等)的人员,因工作中意外事故造成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免费抗病毒治疗。
(六)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体系、信息系统和评价体系。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监测。建立健全实验室检测网络和质量控制系统。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审批许可制度,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控制及监督管理。对市场上销售的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进行临床质量评估。逐步推广艾滋病病毒核酸PCR检测、病毒载量测定及其它相关因子的测定等先进检测技术。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及血液管理信息网络纳入卫生信息网建设中,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鼓励和动员多部门、多学科的力量参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综合评价。及时完善有关政策,不断调整艾滋病性病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七)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医学院校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教育。采取岗位培训和医学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策略和方法纳入市、区县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岗位培训,进行政策制定和评价方法的学习。
(八)开展艾滋病防治应用研究。把艾滋病防治研究列为本市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加快安全输血、临床治疗、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及时推广、应用国内外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开展输血安全的基础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及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市卫生防病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协调、督促、检查《中长期规划》的落实情况。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顾问委员会,为本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和提出建议。市卫生防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方案的具体实施。
各区县政府要研究制定本地区相应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工作。
(二)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及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捐赠的用于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药品、试剂等按照国办发[2001]4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实行减免税政策。
(四)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各级财政要把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境外资助。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2010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制定aa镇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年——2010年)。
一、工作原则
1、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依法防治分工负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完成工作指标。1、2007年底实现的目标,全镇 岁人口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校内青少年达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65%以上。
机关部门达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2、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卫生员达5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为主的为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
三、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全镇15—49岁人口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2、有关的部门负责同志达10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3、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卫生员达7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4、承担艾滋病控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咨询控测知专业培训。
四、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1、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2、开展“四免一关怀”等国家政策,建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每个村至少有五条艾滋病防治的知识标语或公益广告牌,乡镇卫生院每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栏教育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各部门、村民委员会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到居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部门规定和工作规范,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责任和任务的完成。
第三篇: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国发[1998]38号,以下简称《规划》),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活动,使全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当前情况看,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艾滋病性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人数上升迅速;经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迅猛势头仍未得到遏制;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尚未阻断,违法手工采集和非法采集原料血浆的行为屡禁不止,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艾滋病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潜在危险和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不足,《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平衡,防治艾滋病性病综合治理的协调力度不够。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特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实施原则
(一)政府负责,加强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齐抓共管。
(二)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三)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注重实效。
(四)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指导,严格执法,综合评价。
二、目标和工作指导
(一)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性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降低艾滋病性病发病率。到2005年底,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性病发病人数年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将艾滋病病毒经临床输血传播的平均水平降低到1/10万以下,其中,在艾滋病高发地区,控制在1/万-1/5万以下。
(二)工作指标。
到2002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坚决取缔违法采集血液或原料血浆点;对所有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85%以上的临床用血要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不足部分由经批准的医疗机构自采自供;所有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必须由合法的单采血浆机构使用机械采集。
2.完成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全员培训。全国70%的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85%的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5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性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3.全国至少有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能在社区和家庭获得医疗和生活照顾。
4.建成全国地(市)级以上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和全国综合监测、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
5.制定有关降低人群危险行为的政策,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
到2005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在城市达到75%以上,在农村达到45%以上;在高危行为人群中达到80%以上;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监狱、劳教所被监管教育的人员中达到95%以上。
2.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3.全国90%的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50%的艾滋病高发地区的中心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75%的乡镇卫生院、50%的婚前医学检查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4.从事艾滋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人员要达到100%上岗培训。
5.结合全国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全国县(市)级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
三、行动措施
(一)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安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蔓延。
依法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健全采供血机构网络;节约血液资源,做到合理、科学用血。建立健全省级血液中心。到2002年底前,要对不符合建设标准的地(市)中心血站进行必要的改造;要在没有采供血机构的地(市)建成中心血站。到2005年底前,要在中心血站覆盖不到的县建成基层血站或中心血库。到2001年底前,在偏远地区仍需自采自供血液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用艾滋病病毒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液筛查,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到2002年底前,要在全国实行血站技术人员和相关检测人员的全员考核,并实行采供血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依据《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对现有单采血浆站进行整顿。2001年,由卫生部组织对全国单采血浆站进行执业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予以取缔。
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全国血液制品企业执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对具有《单采血浆许可证》和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购入机采血浆的情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适时组织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向卫生部上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的单采血浆站原料血浆采集报表。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要定期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血液制品产量及血浆来源和数量。各采浆耗材生产企业要定期向卫生部提供有关耗材销售情况。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定期核对原料血浆供应数量、耗材销售使用数量以及血液制品生产数量的匹配情况,对违反《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处罚。
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对血液及其制品、诊断试剂和防治艾滋病药品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保障用血安全。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对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应推行两步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到2001年底前,实行血液制品上市前的国家批签发制度;到2002年底前,实行原料血浆混浆投料后的核酸抽检。
建立举报制度,加大依法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的力度。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收购和销售手工采集原料血浆的行为,对手工采浆机构,吊销其《单采血浆许可证》;对收购手工采浆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按制售假劣药品处理,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要组织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卫生部、公安部要适时组织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行为的活动,取缔非法采供血机构,严厉打击“血头”、“血霸”,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收购手工采集原料血浆的生物制品厂家要依法予以处罚。
(二)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
宣传教育部门及大众传播媒体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每周至少播放一次艾滋病性病防治、推广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或有关节目。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报纸每周至少刊登一次预防艾滋病性病、推广无偿献血的报道或公益广告。中央和地方影响较大的有关期刊也要适当刊登有关文章和公益广告。
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负责本系统职工和有关人群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教育。乡镇、街道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内容。基层人口学校要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促进生殖健康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级中学要对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品),开设专题讲座;普通初级中学要将上述有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在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场所,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开辟宣传橱窗、发放宣传材料(品),在营业性娱乐场所放置宣传材料(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对劳务输出、旅游等出入境人员,要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教育和相关咨询服务。
(三)针对高危行为开展干预工作,减少人群的危险行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禁吸戒毒工作,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危害,降低人群高危行为。
推行社会营销方法,健全市场服务网络,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利用计划生育服务与工作网络和预防保健网络大力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积极开展针具市场营销,推广使用清洁针具,减少共用注射器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危害。
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试点工作要慎重稳妥、严格控制,并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经卫生部、公安部批准后实施。
(四)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
健全艾滋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艾滋病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省级和艾滋病高流行区地(市)级预防保健和医疗机构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临床诊断、治疗服务。到2001年底,地(市)级以上城市和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县(市),至少要指定一个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或其中的科室,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体系。要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实施医疗照顾与关怀,并加强管理,减少其流动。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采用药物和其他干预手段,以及剖腹产和人工喂养等方法,控制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整顿性病诊疗服务市场,推行匿名就诊,规范性病诊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要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关心他们的医疗。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基金给付范围,按规定支付。鼓励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
(五)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体系、信息系统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监测。建立健全实验室检测网络和质量控制系统,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保证血液及其制品质量。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纳入卫生信息网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快捷、灵敏的信息通路,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鼓励和动员多部门、多学科的力量参与艾滋病性病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到2002年底,建立科学、合理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评价组织体系,定期对政策、防治方法和措施开展综合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政策,不断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六)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组织有关专家制订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大纲,编写各类培训教材,利用医学生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毕业后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策略和方法纳入中央、地方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岗位培训,进行政策制定与评价方法的学习。
(七)开展艾滋病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把艾滋病防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加快安全输血、临床治疗、药物开发、疫苗研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结合我国国情及时推广应用国内外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措施。扶持科研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研制艾滋病检测试剂和高标准试剂标准品,提高血液艾滋病病毒检测水平;探索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进行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开发;加快我国艾滋病病毒流行毒株疫苗的研制和人群应用;大力开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等输血安全的基础研究工作。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制定和落实我国抗HIV药物和疫苗的科研、生产及引进规划。
加强流行病学研究能力,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预测模型,及时准确地分析与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针对艾滋病防治措施和方法,开展经济学评价与应用性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加强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建设及其办公室的工作,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协调、督促、检查《规划》和协调会议各项决定的落实。同时,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和提出建议。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办公室负责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对《行动计划》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从2001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对《规划》和《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并召开一次遏制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会议,通报情况,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实施《行动计划》工作的落实。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局(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实施《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根据《行动计划》精神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行动计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调整、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与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快研究和制定高危行为人群干预政策与措施。抓紧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保险制度,妥善解决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风险问题。同时,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对其中不适应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的进行修订。
扩大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该领域有关的国际活动,借鉴与吸收国际上有益的经验。积极引进国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捐赠我国用于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药品实行减免税政策。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中央财政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中央有关部门开展防治工作和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地方财政要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境外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注:《行动计划》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四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模版]
【发布单位】北京市
【发布文号】京政办发〔2003〕5号 【发布日期】2003-02-08 【生效日期】2003-02-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3〕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批准,现将《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性资金收缴和拨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与监督,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止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支持本市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工作。为保证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03年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未进行试点的区县,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方案》确定本地区改革的时间和步骤,力争“十五”期间全面完成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试点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向市财政局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反馈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配套办法由市财政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另行制订发布。
二ОО三年二月八日
北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本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1〕18号)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财库〔2001〕24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本市现行的财政性资金缴拨方式,是通过预算单位和征收机关设立多重存款帐户分散进行的,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主要弊端是:财政性资金在预算单位滞留时间长,降低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并难以有效集中财力;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财政性资金使用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违纪违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因此,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规范操作。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国库代理支库和代理银行的管理职责,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程序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运作。
2.强化监管。在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基本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的前提下,通过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实现对各类财政性资金收付活动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3.方便用款。减少财政性资金申请和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和便利。
4.分步实施。2003年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县和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十五”期间全面完成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有关帐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一)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
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是由财政部门设立的,以国库单一帐户为核心,全面反映财政性资金收付的各类帐户的总和,其主要构成及作用是:
1.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代理支库开设的国库单一帐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收支活动,以及与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进行资金清算。该帐户设置相应会计帐簿,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2.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活动,以及与财政零余额帐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进行资金清算。该帐户设置相应会计帐簿,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
3.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零余额帐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以及与国库单一帐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该帐户设置相应会计帐簿,进行会计核算。
4.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为每个预算单位开设一个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资金活动,以及与相关帐户进行清算。该帐户用于办理转帐,符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也可提取现金。
5.财政部门按规定在商业银行为集中汇缴的征收机关开设一个集中汇缴零余额帐户,用于记录、反映实行集中汇缴方式的财政非税收入活动,并按日划入国库单一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6.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及市政府有关规定,开设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财政特殊专项收入和有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的收支活动。
财政部门及其支付执行机构、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或国库代理支库、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银行和预算单位要对上述帐户资金活动的相关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并相互核对有关帐务记录。
纳入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允许在过渡期间保留其原有帐户,但不再拨付财政性资金,过渡期结束后原财政性资金银行帐户撤销。新旧帐户衔接的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二)规范收入缴纳程序。
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分别采用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方式收缴财政收入。其中,非税收入是本市财政收入缴纳程序改革的重点。
1.采用直接缴库方式。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并区别收入性质后,由缴纳义务人将应缴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2.采用集中汇缴方式。由财政部门为征收机关开设集中汇缴零余额帐户,汇缴银行于每日营业后,区别收入性质,汇总缴入国库单一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办理财政收入退库事项,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按照财政性资金支出管理工作的需要,将财政性资金支出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等四类,分别采用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办理支付。
1.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和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采购和暂未列入政府采购的大型基建和修缮项目的资金等),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由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向代理银行开具支付令,代理银行将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下同)帐户,并与国库单一帐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2.对预算单位以及下级财政的转移支出(包括拨付企业补贴、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以及对下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等),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由财政部门按规定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帐户。
3.对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和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经财政部门授权,由预算单位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帐户。其中,用现金支付的支出,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提取现金进行支付。
三、改革的配套措施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对财政性资金的帐户设置和收支缴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确保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按照内容完整、项目明细、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原则,全面、细致地编制部门综合财政预算,为顺利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二)由市财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确保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国库管理操作系统和银行清算系统。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力度尽快建立适应本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需要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国库及代理银行间的资金支付、资金清算、收入缴库、会计核算、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网络化管理,确保各类财政收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四)组建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在本市财政部门设立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分局),负责具体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以及非税收入收缴的相关业务,并进行会计核算及信息反馈等具体工作。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财政国库部门要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要加强对代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控,充分发挥对商业银行办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管作用;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性资金安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2”4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 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
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8号)精神,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防治现状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艾滋病防治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病死率有所下降,社会歧视有所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下简称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总体目标。
但是,当前艾滋病流行形势仍然严峻,社会歧视广泛存在,局部地区和高危人群疫情严重,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梅毒等性病疫情上升,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广泛持续存在,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病人明显增多,死亡增加。防治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更加隐蔽,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疫情上升明显,配偶间传播增加,未开展预防母婴传播项目地区的母婴传播率处于较高水平;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耐药增多加大了治疗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防治措施覆盖面不足;现有的防治技术、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防控工作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加强。防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与原有问题以及难点问题交织并存,情况更加复杂,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二、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目标。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到2015年底,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基本遏制,艾滋病新发感染数比2010年减少25%,艾滋病病死率下降30%,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120万左右。
1.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城镇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80%以上;出入境人群、流动人口和15-49岁妇女达到85%以上;高危行为人群和青少年达到90%以上;监管场所的被监管人员达到95%以上。所有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每学年按照规定要求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或宣传教育活动;各级主要新闻媒体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公益广告占公益广告的比例达到5%以上。人口献血率达到10/千人口,各省(区、市)献血量和献血人次的增长水平不低于当地医疗服务要求的增长水平。
2.高危行为人群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接受艾滋病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达到70%以上,所有计划生育
技术服务机构发放和推广使用安全套; 95%的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或设臵自动售套机;暗娼人群、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和吸毒人群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登记在册阿片类物质(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区)建立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及其延伸服药点,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成瘾者提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服务;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艾滋病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具比例控制在15%以下。
3.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80%以上,高流行地区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接受综合干预服务后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达到70%以上。100%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为有艾滋病风险的就诊者提供必要的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咨询服务,70%以上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艾滋病检测,95%的监管场所将艾滋病检测列为新进被监管人员常规检查内容。
4.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规范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0%以上,治疗维持12个月的比例达到85%以上;90%以上的感染者和病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结核病相关检查,符合治疗条件的双重感染者接受抗结核菌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0%以上;符合标准的病人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药物的比例
达到80%以上;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0年增加70%。梅毒患者和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全国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降至30/10万活产数一下。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扩大覆盖、提高质量。
三、防控措施
(一)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加大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公益公告的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手机等媒体,通过相关节目或开设专门栏目,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充分发挥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作用,鼓励和动员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参与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反对社会歧视的良好氛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等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岗前或岗位培训,支持员工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宣传活动。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团校等机构的培训内容。将防治知识和政策掌握情况、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公共场所、社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交通运输、铁路、卫生、质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继续在车站、码头、机场、出入境口岸、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民航飞机、载客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臵,设立艾滋病综合防治公益广告宣传栏,放臵宣传材料或播放宣传信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设臵固定宣传设施,经常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基层文化建设内容, 对辖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卫生等部门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支农、惠农活动相结合,在农村相关培训中增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内容,突出加强对高流行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农民的宣传教育。要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特点,组织志愿者有计划地深入边远贫困村庄和少数民族村寨,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开发通俗易懂和民族语言的宣传材料,发挥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公众人物作用,开展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
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妇女、被监管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商务、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出国劳务人员等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农民工相关培训。在流动人口
较为集中的城镇地区,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居住聚集区域或社区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工商部门和工商联等单位要积极引导用工单位在其负责管理的农民工集中居住场所摆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开展同伴教育活动。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的优势,向流动人口和育龄人群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劳务输出组织、用工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教育、公安、卫生、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医学院校、师范院校相关课程中纳入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内容,在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课时落实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校社团、互联网、学生刊物等平台的作用,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宣传教育活动,并将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技能等相关教育作为学校考核的内容之一。妇联、人口计生、卫生等部门和单位要关注已感染艾滋病和面临感染风险的妇女,积极倡导和支持开展针对妇女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防止配偶间传播和母婴传播,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组织的工作网络优势,继续深入开展‚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青春红丝
带‛、‚妇女‘面对面’‛ 和‚红丝带健康包‛等专项行动。公安、司法等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特点,加强被监管人员的法制宣传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
(二)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提高干预工作质量。突出重点,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公安部门要继续依法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违法犯罪行为。卫生、宣传、文化、人口计生、工商、质检、旅游等部门要落实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的有关规定,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各省(区、市)要明确放臵安全套或者设臵安全套发售设施的公共场所。有关场所的经营者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加强对暗娼、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多性伴者等高危行为人群,以及感染者配偶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提高安全套使用率。要将艾滋病和性病检测纳入重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健康体检,对检出的艾滋病病人、性病患者及时提供治疗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性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治疗服务网络,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和规范治疗性病病人,并将性病诊疗服务与艾滋病预防干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使用抗病毒治疗药物预防配偶间和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间传播的方法。
开展对吸毒人群的综合干预,扎实推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减低艾滋病和毒品的危害。在继续依法打击贩毒吸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卫生、公安、司法、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
要密切配合,将预防艾滋病经吸毒传播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进一步扩大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的覆盖面。依托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立延伸服务点,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之间的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场所内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后向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的转介工作。加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减免费用等激励机制,加强对服药人员的管理和综合服务,提高维持治疗保持率,确保治疗效果。在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难以覆盖的地方,继续开展清洁针具交换工作。
扩大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卫生部门要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和先天梅毒防治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常规工作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将工作扩展到全国。各级各类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孕产期保健服务,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与梅毒咨询、检测、转介或诊疗服务。对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幼儿,免费提供治疗、预防性用药、随访等系列干预服务。加强相关监测、机会性感染预防及婴幼儿早期诊断等工作,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和
先天梅毒的发生。
(三)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保证采供血服务的发展与医疗服务需求增长幅度相适应。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巩固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的成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积极建立无偿献血自愿者组织,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的比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高危行为人群献血,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加强血液安全管理,积极推进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全国。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采供血和血液制品生产的全程监督与管理。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制售血液制品和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活动。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合理用血和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管理,完善并落实预防艾滋病和丙肝医源性传播的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病人防护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四)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发展改革、卫生、质检等部门要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服务和传染病监测网络,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进一步加强监测检测能力建设,完善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逐步推广艾滋病新发感染识别检测、病毒感染窗口期检测和婴幼
儿感染艾滋病病毒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确证中心实验室具备开展识别艾滋病新发和既往感染检测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测和病例报告的管理,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与流行特点,对可能发生的疫情进行预警。加强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公布疫情。卫生部门要合理设臵和调整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检测咨询工作。定期开展对感染者和病人配偶以及高危行为人群的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工作。公安、司法、卫生部门要加强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检测咨询工作。
(五)扩大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要根据感染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按照就地治疗原则,及时开展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加强随访,提高治疗效果。积极动员感染者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参与非住院病人的治疗工作,提高治疗依从性。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在病人抗艾滋病病毒、抗机会性感染治疗、随访、药品提供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及异地治疗的转介和衔接机制,加强被监管人员和流动人口中病人的治疗工作,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规范化程度。加强感染者和病人中结核病、丙肝的筛查和诊断,做好治疗和随访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探索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扩大中医药治疗的规模,提高治
疗质量。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定点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学科与能力建设,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并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其为感染者和病人提高诊疗服务的责任。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治等项目的要求,切实做好有关防治工作,逐步实现艾滋病防治服务均等化。公立医疗机构要强化社会公益性质,积极承担艾滋病检测咨询、临床治疗和管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职能。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对医疗机构承担的艾滋病防治任务给予补助。
进一步完善艾滋病治疗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健全药品采购、配送、支付和储备等制度。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要根据艾滋病治疗需要,结合财政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适时将抗机会性感染的必须药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发展改革、财政、海关、税务等部门要继续对进口和国产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实行税收优惠。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卫生等部门对用量大、价格高的进口专利药品,要探索国内企业许可生产的可能性,最大限度降低药品成本。发展改革、食品药品监管、工业和信息化、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国内医药企业的指导协调,加快艾滋病治疗领域药品的研发、生产和审批。探索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
药品定点生产企业。工业和信息化、卫生、财政等部门要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需要,调整储备药物品种、数量,做好新药技术储备。
(六)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务和管理,全面落实关怀措施。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努力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歧视。提高艾滋病救治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在继续落实免费抗病毒治疗和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基础上,民政等部门要针对合并机会性感染的病人实际情况,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的费用通过医疗救助给予解决,地方政府要对生活困难的病人提供帮助,切实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救助工作及晚期病人的情感支持和临终关怀,将符合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保护他们的隐私。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把政府救助与倡导、动员爱心行动相结合,把艾滋病综合防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支持生活困难的感染者和病人开展生产自救,依法保障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就业权益。财政、教育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对因艾滋病造成的困难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高等学校的救助、减免政策。民政部门要将艾滋病致孤儿童全部纳入孤儿保障制度;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或患儿,适当补
助基本生活费。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辅导工作,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宣传、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督促感染者和病人及时将感染状况告知其配偶或有性关系者。公安、司法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故意传播艾滋病和利用感染者身份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对违法犯罪感染者和病人的监管制度,做好其回归社会后的治疗、救助等衔接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卫生、外交、教育、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质检、外专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在华外国人艾滋病防治工作。
(七)实施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高流行地区要重点加强病人的治疗、管理、关怀救助和预防二代传播,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尽快遏制疫情上升的势头。高流行的县(市、区)要将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咨询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内容,县级医疗机构将艾滋病检查纳入住院和门诊的常规检查,按照‚知情不拒绝‛的原则对高危行为人群提供必要的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针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艾滋病快速检测咨询和梅毒检测;积极推广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作为预防的策略,根据病人数量和分布,按照方便患者、保证质量的原则,合理设臵治疗服务网点,提
供治疗服务。中度流行地区要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中度流行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扩大艾滋病检测范围,县级医疗机构按照‚知情不拒绝‛的原则对重点科室就诊者和住院病人主动提供必要的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适时推广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作为预防的策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指定定点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规范的治疗服务。低流行地区要重点加强监测和宣传教育,保持疫情的低流行态势。
要充分发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作用,研究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总结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传播模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探索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防治的工作模式。有关部门和地区要整合防治资源,加强对示范区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治工作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负总责,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高流行地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当地艾滋病疫情的严峻性,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将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每年进行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考核;中度流行地区政府要充分认识艾滋病流行对当地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将
防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考核;低流行地区政府要克服麻痹思想,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各地要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防治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发展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相关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追究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
各地尤其是高流行地区要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充实办事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关部门和相应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协调与管理,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要充分发挥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或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组织推动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利用部门优势,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纳入本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建立考核制度,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兼职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切实落实防治责任。
(二)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各地要落实深化医改的要求,建立基层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新机制。加强基层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
主导,县级定点治疗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平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等为补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的能力。高流行地区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独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室,建立艾滋病确证检测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具备艾滋病相关免疫细胞检测能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有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大现场指导和技术支援的力度,不断提升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能力;中度流行地区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具备艾滋病、梅毒和丙肝检测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具备艾滋病相关免疫细胞检测能力;低流行地区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兼职人员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和各级各类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培训,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的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和指导。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
门要落实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调动防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防治队伍。开展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防治人员艾滋病自我防护的培训,加强职业防护。
(三)保障经费投入,整合防治资源。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合理安排艾滋病防治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动员和引导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个人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支持。加强对国际、国内防治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政府应当确保国际合作项目结束后各项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各级政府要将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纳入整体防治工作计划。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艾滋病专业防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动员和支持企业开展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宣传、捐赠款物、扶贫救助等公益活动。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防治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其易于深入接触特殊社会群体、工作方式灵活、效率较高等优势,按照属地活动的
原则,统筹规划,加强合作、引导,促进社区组织在高危行为人群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检测咨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等领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开展社区组织的管理及防治技术培训,支持其提高防治能力。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通过委托、招标等购买服务或提供技术服务、物资等方式,逐步扩大社区组织开展防治工作的覆盖面。民政部门要支持相关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卫生部门要认真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
(五)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卫生、科技、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等部门要尽快落实‚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的‚十二五‛实施方案,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加强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强化治疗药物、检测试剂和预防药剂及用品的应用研究,加强耐药监测、早期诊断、新发感染识别检测、快速诊断、防治效果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着重解决防治策略、干预措施等关键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艾滋病综合防治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防治经验。通过与相邻国家的双边合作,加强边境地区的预防干预工作。积极做好对外宣传,为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扩大我国在艾滋病综合防治领域的国际影响。
五、督导与评估
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治督导与评估工作,完善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制订计划,开展督导检查,注重防治效果的评估。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制订本行动计划的督导与评估框架,对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2016年初对本行动计划执行效果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