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鄂政办发〔2006〕115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6〕115号 【发布日期】2006-11-28 【生效日期】2006-1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鄂政办发〔2006〕11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湖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近来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加强疫情监测,不断强化防治措施,积极推行行为干预,全面实施“四免一关怀”等救助政策,逐步健全完善防治工作体系,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但是,我省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注射吸毒、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问题不容忽视,群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高,恐惧与歧视艾滋病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45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国办发〔2006〕1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湖北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综合关怀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努力减少艾滋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
(二)工作指标
到2007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在全省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70%以上;青少年学生达到85%以上;羁押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达到85%以上,高危人群达到85%以上。人口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7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6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的培训,省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
2?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7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所有县(市、区)开展100%安全套使用推广工作,各类高危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达到80%以上,性病年发病增长率低于10%。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500人以上的县(市、区)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为4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3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3?临床用血98%以上来自无偿献血。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全部接受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4?每个县(市、区)建立2-3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为自愿接受咨询检测的人员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从事艾滋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和检测人员100%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建成艾滋病综合监测体系和重点市(州)的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网络;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
5?免费为所有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为80%以上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减免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费。
6?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孕妇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率达90%以上,对所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8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7?为所有艾滋孤儿、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子女免费提供九年义务教育;符合高中和普通高校入学条件的,实行跟踪救助。进一步完善以乡村、社区和家庭为主的艾滋病综合关怀机制,规范艾滋病防治“温馨家园”建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及致孤人员的生活救助政策落实率达100%。
8?各市、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设置艾滋病防治专业科室,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医和卫生员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到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在全省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青少年学生达到95%以上;羁押监管场所的被监管人员达到95%以上,高危人群达到95%以上。人口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全部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的培训,省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所有县(市、区)。
2?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各类高危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地区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5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3?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4?为90%以上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减免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费。
5?孕妇艾滋病病毒抗体免费筛查率达95%以上,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5%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医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和主要新闻媒体要制订宣传规划与工作计划,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宣传。省、市(州)主要报刊、电视台、电台每周至少刊播1次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各重点新闻网站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及时更新宣传内容。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每年组织1至2次集中采访报道,并在全省开展艾滋病防治新闻宣传评奖活动。
2?强化公共场所宣传教育。各市、州、县的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置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及公共交通工具,要设置宣传橱窗或放置宣传材料。宾馆、饭店、招待所和旅店要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娱乐服务场所和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要张贴防治艾滋病宣传画;影剧院要在影片和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青少年宫、文化馆等场所要结合日常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
3?广泛开展社区宣传教育。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要采用宣传栏、墙报、墙体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墙体标语以行政村为单位不得少于5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内容,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要安排艾滋病防治等健康教育内容。
4?全面落实工作场所的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5?继续推进学校宣传教育。教育部门继续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中考和高考内容;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要开设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课。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各类中等以上学校要在校园内设置相对固定的艾滋病预防宣传栏,并结合新生体检和入学教育,向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
6?深化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培训、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预防艾滋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羁押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的教育内容,并在被监管人员中开展同伴教育。各级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要定期深入娱乐场所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发展同伴教育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大型建筑工地和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健康咨询门诊,开展艾滋病性病咨询服务。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性病门诊等要免费为求询者提供咨询和宣传材料。
(二)强化干预措施,遏制疫情蔓延。
1?完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机制。各地要制订适合本地实际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落实干预工作责任。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人员每年开展外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90个工作日。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遏制经性途径传播。加大推广使用安全套的工作力度,将工作重点拓宽至城乡结合部、民工聚集地和流动人员集中的场所,扩大干预措施的覆盖面。以各级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为主体,通过培训、外展和同伴教育等方式,落实目标人群干预措施。在规定的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点设置安全套自动发售装置。鼓励非政府组织开展安全套社会营销。
3?控制经注射吸毒传播。吸食阿片类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要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覆盖率,同时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接受治疗人员回归社会;未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地区要设置社区清洁针具交换点,减少艾滋病经注射吸毒传播。
4?严控家庭内传播。对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要建立档案,开展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对其子女、配偶或性伴侣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并定期进行随访和体检,定期上门开展健康教育与生活技能培训。
5?阻断母婴传播。各地要发挥三级预防保健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和妇联组织的作用,提供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对孕妇和接受婚前检查的人员,实行免费咨询和筛查。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营养指导等服务。卫生部门要指定安全分娩医院,负责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终止妊娠、药物预防、安全分娩、人工喂养奶粉等服务,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及子女进行定期监测。
(三)加强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1?大力推进无偿献血。各地要加大无偿献血宣传、组织工作力度,努力完成无偿献血、自愿无偿献血责任目标,保证血液源头安全。建立举报制度,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专项整治活动。
2?加强对采供血活动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对血站、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制售行为。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总量的控制,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年度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血液制品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确保产品安全。
3?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血液检测,确保临床用血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100%。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4?严格控制医源性传播。在全省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强制推广使用自毁型注射器。加强对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及使用后毁型、消毒、回收、销毁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行为,加强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完善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避免和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
(四)健全网络,加强疫情监测。
1?完善疫情监测网络。各地要进一步健全以疾控中心为龙头,以重点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医院、保健、婚检机构和羁押场所为网点的县、乡、点三级贯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监控严密的疫情监测体系。分别按高、中、低流行地区设置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点,开展行为学和血清学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并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配置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条件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艾滋病检测、筛查任务较重和交通不便的市(州),要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抗病毒治疗任务较重的县(市、区)应具备辅助性T淋巴细胞检测能力,并逐步实现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加强对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和年度考核。
2?推广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县(市、区)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建立2-3个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每个门诊要求有独立的咨询室,设立咨询电话,能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有健康教育设施和相关宣传材料。在疫情比较严重的乡(镇)设立咨询检测点,能提供咨询和快速诊断检测。各地要通过大众媒体和外展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的宣传与倡导,以促进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开展。继续开展疫情主动监测,重点做好高危人群的主动监测,全省每年监测人数不少于15万人。
3?建立艾滋病常规检测制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对羁押监管场所新入监人员中有高危行为者均要开展艾滋病免费筛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将手术前、输血前和分娩前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列入常规检测内容。性病诊疗机构负责对就诊的性病患者免费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征兵主管部门负责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出入境口岸要建立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监测点,对按规定必须检测的人员开展疫情监测。
4?加强艾滋病疫情信息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疫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司法行政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要及时将本部门发现的艾滋病疫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五)提高能力,落实医疗救治措施。
1?健全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各地要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导,以定点医院为依托,以“温馨家园”为网点,以家庭病床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双向转诊,服务规范,救治有效的医疗救治体系。各市、州、县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组,负责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病人治疗方案的制订等;指定本辖区艾滋病定点治疗医院,负责重症病人的救治。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抗病毒治疗的管理。在艾滋病疫情较重的地区设置“温馨家园”,提高病人医疗与关怀服务的可及性。积极探索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模式,以满足不同艾滋病病人的治疗需要。继续组派省艾滋病专家队进行巡回医疗和技术指导。
2?进一步规范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对符合治疗条件者都要及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国家确定的项目地区应为病人提供中医药治疗,努力提高救治效果。建立医生、病人和家属协同督导制度,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建立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监测网络,开展新发感染人群艾滋病病毒耐药毒株的监测,为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制订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六)广泛动员,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关爱。
1?落实医疗救助措施。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相关疾病治疗药物费给于适当减免。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放宽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其费用列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医疗费用列入农村合作医疗支出范围。
2?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的生活救助。将农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困难家庭纳入全省农村特困人口救助范围,落实生活救助及医疗救助政策;将城镇符合低保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纳入低保范围,落实生活补助及医疗政策;对生活特别困难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在押犯人和劳教人员的家属按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生活救助政策;死亡的艾滋病病人由当地政府负责安葬。
3?做好艾滋孤儿、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各地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鼓励亲属和社会收养或寄养、代养艾滋孤儿,无人收养或寄养、代养的艾滋孤儿,属城镇户口的应交由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属农村户口的应交由乡(镇)福利院收养;将艾滋孤老列入“五保”对象,实行集中或分散供养;免除艾滋孤儿、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杂费和课本费,对符合高中、普通高校入学条件者,实行统一建档,跟踪救助,资助其完成学业。
4?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关怀、救助工作。完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家庭救助包保责任制,实行部门或企业“一对一帮扶”。对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由乡(镇)政府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支持其开展生产自救。要鼓励和培育非政府组织参加社区的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在疫情较重地区,建立艾滋病互助小组,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进行帮扶。将疫情较重的贫困村纳入省重点扶持范围,扶持其发展特色经济,改善交通、饮水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七)强化措施,降低性病发病率。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结合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哨点的建设,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加大性病诊疗市场的整顿力度,建设性病诊疗示范门诊,规范性病的诊疗咨询服务。在不具备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性病病征处理方法,提高性病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开展性病诊疗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艾滋病咨询及技巧的培训,并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安全套的推广使用列入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的内容。
(八)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防治技术。
1?加强艾滋病防治科研。科技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将艾滋病防治科研纳入优先领域,重点支持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提高综合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支持艾滋病临床救治研究,积极探索农村、城市社区及流动人口的抗病毒治疗模式;总结中医诊治规律,完善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监测和督导管理,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和救治效果。
2?深化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在巩固和推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关怀与治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的研究,以减少新发感染、提高防治实效为目标,以普及防治知识、严格管理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为手段,不断扩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示范效应。
3?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积极引进艾滋病防治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对外宣传,营造有利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防治责任,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本地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继续实行艾滋病防治工作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并纳入政府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层层签订艾滋病防治目标责任书,将防治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各市、州、县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研究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和团体共同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各市、州、县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例会、信息交流、调查研究制度,协调各成员单位全面履行防治艾滋病工作职责。政府及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坚持依法防治,强化卫生监督执法。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暂行办法》,制订或完善本地、本部门配套政策和措施,依法规范艾滋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三)落实防治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承担、多渠道筹资的长效经费投入机制。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继续按辖区人口人均不少于0?2元的标准,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和防治工作的深入,逐步增加防治经费,确保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相关疾病治疗和救助工作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采取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方式建立艾滋病救助专项资金,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的救助措施落到实处。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争取社会各界的捐助。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1?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的培训。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在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开展巡回宣讲。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的培训课程,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2?加强专业防治队伍建设。各市、州、县要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从事艾滋病防治的专业人员要实行准入制度,未经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合格者,不得从事艾滋病防治专业工作。村(居)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3?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培训。在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以及公安干警等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医务人员和公安干警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院校教育的继续教育内容。
4?加强青年志愿者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各级共青团组织和相关部门要加大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力度,稳定和壮大青年志愿者艾滋病防治宣传队伍。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提高志愿者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能力。广泛组织青年志愿者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队伍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干预服务活动。
五、督导与评估
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据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行动计划》评估方案,制订我省《行动计划》中期和终期评估方案,进一步细化内容、标准和程序,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每年要在全省范围内定期组织艾滋病综合目标管理督导考评,并结合不定期的专项督查和检查,定期进行工作进度和效果的科学考核及评估,并在全省公布考核结果,严格实行奖惩兑现。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评估指标和方案并组织实施,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综合目标管理督导检查,严格进行评估,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继续实行艾滋病防治工作月报表制度,定期通报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年度向工作委员会主任报告工作,并实行不定期述职制度。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职责,制订本系统的督导评估方案,并对本系统工作落实情况适时开展督导评估。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年——2010年)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制定aa镇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年——2010年)。
一、工作原则
1、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依法防治分工负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完成工作指标。1、2007年底实现的目标,全镇 岁人口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校内青少年达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65%以上。
机关部门达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2、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卫生员达5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为主的为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
三、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全镇15—49岁人口中,城镇和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2、有关的部门负责同志达10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3、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卫生员达70%以上接受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
4、承担艾滋病控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咨询控测知专业培训。
四、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1、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2、开展“四免一关怀”等国家政策,建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每个村至少有五条艾滋病防治的知识标语或公益广告牌,乡镇卫生院每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栏教育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各部门、村民委员会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到居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部门规定和工作规范,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保证责任和任务的完成。
第三篇: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国发[1998]38号,以下简称《规划》),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活动,使全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当前情况看,我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艾滋病性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发病人数上升迅速;经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迅猛势头仍未得到遏制;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尚未阻断,违法手工采集和非法采集原料血浆的行为屡禁不止,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艾滋病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的潜在危险和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不足,《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不平衡,防治艾滋病性病综合治理的协调力度不够。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特制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实施原则
(一)政府负责,加强部门合作与社会参与,齐抓共管。
(二)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三)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注重实效。
(四)分类指导,加强督查指导,严格执法,综合评价。
二、目标和工作指导
(一)目标。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性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降低艾滋病性病发病率。到2005年底,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性病发病人数年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将艾滋病病毒经临床输血传播的平均水平降低到1/10万以下,其中,在艾滋病高发地区,控制在1/万-1/5万以下。
(二)工作指标。
到2002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坚决取缔违法采集血液或原料血浆点;对所有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85%以上的临床用血要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不足部分由经批准的医疗机构自采自供;所有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必须由合法的单采血浆机构使用机械采集。
2.完成医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全员培训。全国70%的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85%的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50%的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性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3.全国至少有5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能在社区和家庭获得医疗和生活照顾。
4.建成全国地(市)级以上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和全国综合监测、实验室检测网络系统。
5.制定有关降低人群危险行为的政策,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
到2005年底要完成的工作指标:
1.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在城市达到75%以上,在农村达到45%以上;在高危行为人群中达到80%以上;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监狱、劳教所被监管教育的人员中达到95%以上。
2.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3.全国90%的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及50%的艾滋病高发地区的中心卫生院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75%的乡镇卫生院、50%的婚前医学检查机构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4.从事艾滋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人员要达到100%上岗培训。
5.结合全国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全国县(市)级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系统。
三、行动措施
(一)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安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蔓延。
依法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健全采供血机构网络;节约血液资源,做到合理、科学用血。建立健全省级血液中心。到2002年底前,要对不符合建设标准的地(市)中心血站进行必要的改造;要在没有采供血机构的地(市)建成中心血站。到2005年底前,要在中心血站覆盖不到的县建成基层血站或中心血库。到2001年底前,在偏远地区仍需自采自供血液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用艾滋病病毒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液筛查,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到2002年底前,要在全国实行血站技术人员和相关检测人员的全员考核,并实行采供血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依据《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对现有单采血浆站进行整顿。2001年,由卫生部组织对全国单采血浆站进行执业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予以取缔。
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加强监督管理。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全国血液制品企业执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特别是对具有《单采血浆许可证》和质量责任书的单采血浆站购入机采血浆的情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适时组织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向卫生部上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的单采血浆站原料血浆采集报表。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要定期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血液制品产量及血浆来源和数量。各采浆耗材生产企业要定期向卫生部提供有关耗材销售情况。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定期核对原料血浆供应数量、耗材销售使用数量以及血液制品生产数量的匹配情况,对违反《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处罚。
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适时组织开展执法检查。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对血液及其制品、诊断试剂和防治艾滋病药品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保障用血安全。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对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应推行两步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到2001年底前,实行血液制品上市前的国家批签发制度;到2002年底前,实行原料血浆混浆投料后的核酸抽检。
建立举报制度,加大依法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的力度。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非法采集、收购和销售手工采集原料血浆的行为,对手工采浆机构,吊销其《单采血浆许可证》;对收购手工采浆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按制售假劣药品处理,依法吊销其生产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要组织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卫生部、公安部要适时组织开展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行为的活动,取缔非法采供血机构,严厉打击“血头”、“血霸”,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收购手工采集原料血浆的生物制品厂家要依法予以处罚。
(二)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
宣传教育部门及大众传播媒体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每周至少播放一次艾滋病性病防治、推广无偿献血的公益广告或有关节目。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报纸每周至少刊登一次预防艾滋病性病、推广无偿献血的报道或公益广告。中央和地方影响较大的有关期刊也要适当刊登有关文章和公益广告。
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负责本系统职工和有关人群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教育。乡镇、街道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创建文明社区的内容。基层人口学校要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促进生殖健康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禁毒知识的普及教育,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级中学要对入学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品),开设专题讲座;普通初级中学要将上述有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在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集散场所,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开辟宣传橱窗、发放宣传材料(品),在营业性娱乐场所放置宣传材料(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对劳务输出、旅游等出入境人员,要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教育和相关咨询服务。
(三)针对高危行为开展干预工作,减少人群的危险行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违法犯罪活动,结合“无毒社区”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禁吸戒毒工作,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危害,降低人群高危行为。
推行社会营销方法,健全市场服务网络,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自动售货机,利用计划生育服务与工作网络和预防保健网络大力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积极开展针具市场营销,推广使用清洁针具,减少共用注射器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危害。
在社区医疗机构中进行吸毒人员药物治疗试点。试点工作要慎重稳妥、严格控制,并制定专门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经卫生部、公安部批准后实施。
(四)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质量。
健全艾滋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艾滋病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省级和艾滋病高流行区地(市)级预防保健和医疗机构要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临床诊断、治疗服务。到2001年底,地(市)级以上城市和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县(市),至少要指定一个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或其中的科室,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预防、治疗和护理体系。要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实施医疗照顾与关怀,并加强管理,减少其流动。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采用药物和其他干预手段,以及剖腹产和人工喂养等方法,控制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整顿性病诊疗服务市场,推行匿名就诊,规范性病诊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要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医疗服务能力,关心他们的医疗。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应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基金给付范围,按规定支付。鼓励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
(五)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体系、信息系统和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监测。建立健全实验室检测网络和质量控制系统,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保证血液及其制品质量。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纳入卫生信息网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快捷、灵敏的信息通路,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鼓励和动员多部门、多学科的力量参与艾滋病性病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到2002年底,建立科学、合理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多学科参与的评价组织体系,定期对政策、防治方法和措施开展综合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政策,不断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六)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组织有关专家制订各类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大纲,编写各类培训教材,利用医学生的学校教育、岗位培训、毕业后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策略和方法纳入中央、地方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岗位培训,进行政策制定与评价方法的学习。
(七)开展艾滋病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把艾滋病防治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加快安全输血、临床治疗、药物开发、疫苗研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结合我国国情及时推广应用国内外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措施。扶持科研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研制艾滋病检测试剂和高标准试剂标准品,提高血液艾滋病病毒检测水平;探索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进行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开发;加快我国艾滋病病毒流行毒株疫苗的研制和人群应用;大力开展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等输血安全的基础研究工作。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制定和落实我国抗HIV药物和疫苗的科研、生产及引进规划。
加强流行病学研究能力,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分析预测模型,及时准确地分析与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针对艾滋病防治措施和方法,开展经济学评价与应用性研究。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加强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建设及其办公室的工作,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协调、督促、检查《规划》和协调会议各项决定的落实。同时,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和提出建议。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办公室负责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对《行动计划》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从2001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对《规划》和《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并召开一次遏制与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会议,通报情况,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实施《行动计划》工作的落实。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局(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本地实施《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根据《行动计划》精神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行动计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调整、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相关政策。
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与艾滋病性病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加快研究和制定高危行为人群干预政策与措施。抓紧研究和制定相关的保险制度,妥善解决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人员职业意外感染风险问题。同时,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对其中不适应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的进行修订。
扩大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该领域有关的国际活动,借鉴与吸收国际上有益的经验。积极引进国外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捐赠我国用于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的药品实行减免税政策。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中央财政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中央有关部门开展防治工作和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地方财政要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和境外援助,多渠道募集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注:《行动计划》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四篇: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评估报告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终期评估报告
绛 县
一、概述
五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二、主要工作进展和成效
第一,实施综合管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了绛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适合我县县情的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防治经费纳入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了确保艾滋病防治任务的落实,县艾防委实行了三项机制:目标责任制、后进谈话制、领导督查制。县艾防领导组经常深入基层,现场指导抓管理,就近协调解难题。县艾防领导组每年召开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总结会议。同时,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防治工作,县政府多次组织卫生、公安、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等20余个部门开展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通过部门合作,标本兼治,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的再传播。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一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为进一步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五年来,绛县疾控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大力开展了艾防知识宣传活动,先后在县电视台定期播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在县城广场制作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专栏;在城乡结合部设立了巨幅艾滋病防治工艺广告宣传牌;在县城主要街道制作了灯箱广告,印发各种艾滋病防治知识材料和扑克牌;每年利用艾滋病宣传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东华山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等时机,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并举办了全县艾滋病防治宣传周活动;与教育、公安、检察、妇联及工会等多部门门合作,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提高了广大群众艾防知识知晓率,为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每个乡村都配备了艾滋病防治兼职医生。同时,为了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我们狠抓了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一是派出专业技术骨干到北京、太原等地学习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二是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全面展开培训,专题讲座、集中培训与平时的例会培训相结合,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达600余人次,分别来自卫生系统的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院、乡镇卫生院和厂矿医院等,其中,既有预防控制、临床治疗、实验室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有非专业人员;三是以“卫生下乡”形式巡回10个乡镇,培训乡村医生400人次;四是对志愿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系列培训,全县艾滋病防治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第四,规范救助服务体系。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对疫情分布的综合考虑,县疾控中心先后在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农村个体诊所建立了12个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点,通过建立服务网络,完善工作制度;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规范项目管理,确保服务质量等措施,从多种途径提供VCT服务,五年来,自愿咨询检测者达到4000余人次。实施医疗救助工程,规范管理,主动服务,让每一个病人和感染者都能及时得到医疗救助是艾防工作的重点。绛县抗病毒治疗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采取“分散治疗,统一管理,集中培训,定期随访”的办法治疗管理病人,工作中做到“四严”:一是严格筛选病人,二是严格档案管理,三是严格工作程序,四是严格服药监督。至2010年底,全县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者91人,12人死亡,目前仍有73人还在坚持正规服药。服用抗病毒治疗的病人CD4值持续上升,病人整体情况良好,达到了患者、家属、社会三满意。为配合治疗工作,优化治疗环境,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关怀活动,不定期深入病人家中访视;利用节假日访贫问寒送温暖;邀请专家授课,让艾滋病患者实施生产自救;“心桥”咨询热线提供心理治疗;开展专家与病人定期直接面视活动;到定点传染病医院探望病人;协调定点医院提供机会性感染治疗;协调教育、民政部门落实相关救助政策;为感染者及病人免费健康查体等。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了生活信念,提高了治疗效果。
通过各级领导和全县艾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行动计划》中的工作目标已全面完成。全县15-49岁人口中,城镇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县直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100%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5%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绛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绛县疾控中心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与社会各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构建和谐绛县,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五篇: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附件:
苍溪县2011—2015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艾滋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社会问题。自2008年中默艾滋病合作项目在我县的实施,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在大众宣传教育、疫情监测、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和感染者的关怀救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艾滋病流行形势仍然严峻,疫情和防治工作出现了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许多感染者和病人尚未发现;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上升明显,梅毒等性病疫情持续上升,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防治工作难度加大;需要治疗和发生耐药的病人越来越多,治疗压力加大;防治工作还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措施覆盖率不高等挑战,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年‟48号)精神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原则及防治目标
(一)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依法防治和科学防治的原则;坚
2受预防机会性感染的比例达到90%。
7.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
8.县人民政府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并设立防治专项经费。
二、防治重点
(一)防止性传播艾滋病。性传播已经是我县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防止不安全性行为传播艾滋病是我县防治艾滋病的主要工作。随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HIV感染的潜在危险随之增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性病诊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可及性,推广使用安全套。公安机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对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从源头上遏制性病、艾滋病快速蔓延的势头。
(二)防止吸毒特别是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做好禁毒工作的责任感,毫不手软地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减少毒品来源,阻断艾滋病病毒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并且防止血液传播艾滋病。各有关医疗单位要依照血液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加强用血管理,保证血液安全,杜绝经应用血液和血制品传播艾滋病。
(三)防止母婴传播艾滋病。随着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实施预防综合干预的力度,防治和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
三、防治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减少歧视,营造关爱支持的社会环境
1.广泛开展大众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防治环境。要大力发挥大众媒体宣传优势,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性的宣传与集中性的宣传相结合,保证大众媒体宣传的连续性。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要播放艾滋病、性病防治的公益广告或相关节目,每月至少播放2次,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并定期更新。县文化体育局要积极组织艺术团、文化馆等单位编排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文艺节目在全县巡演。鼓励各影视制作单位拍摄防治艾滋病的影视作品。
工商、旅游、文化、交通等部门要在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要结合各自日常工作在每年组织的活动中至少有1次包括艾滋病宣传教育内容。各影、剧院在正式影片和节目开始前要播放防治艾滋病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职工的岗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反歧视的宣传活动,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员专题教育。职业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充分发挥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作用,建立农村、城镇社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阵地。各乡镇政府、社区、社区居民委员
6入学教育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
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应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级中学要成立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组织(社团)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并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相结合,深入城乡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人口计生、卫生和旅游等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持久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依托“青春红丝带”爱心之家、青少年宫、职业技校等阵地以及各级共青团网站重点做好外来务工青年、校外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和关爱活动。扩大以社区及家庭参与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的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村妇女、外出务工人员的女性配偶和年轻女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婚前卫生咨询、新婚学校、产前检查、孕妇学校,针对婚前保健、孕产妇人群宣传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县、乡(镇)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在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具“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做好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并免费提供安全套。
5.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各地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要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公安、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羁押人员特点进行宣传教育。
(二)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推广和实施各种有效干预措施
1.掌握高危人群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掌握高危人群规模、种类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充分发挥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通过外展服务和同伴教育等方式开展以行为改变为主的有效干预活动,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
2.与打击卖淫嫖娼相结合,促进安全套推广使用。建立健全政府支持、相关部门和业主负责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安全套推广使用工作。人口计生、卫生、工商、文体、公安、药监、质监、广电、旅游等部门要制订安全套推广使用管理方案,建立完善免费发放和商业营销相结合的安全套供应网络,保证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方便获得优质安全套;在县城区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臵安全套销售点或安装安全套售货装臵,拓宽安全套营销渠道;人口计生部门要长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配偶(性伴)免费提供安全套。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提供住宿的公共场所,歌舞厅、音乐茶座、迪吧、保健按摩院(店)、桑拿、浴足、洗浴中心等公共娱乐场所,车站、码头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场所以及从事艾滋病性病诊治和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放臵安全套或者设臵安全套发售设施。鼓励和支持在男性行为人群中开展安全套促进活动。公安机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既要对卖淫嫖娼、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又要对使用安全套
10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处罚制度。
(三)健全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体系
1.合理规划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全县艾滋病实验室网络建设,建立布局合理、满足需要的全县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卫生部门要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二级以上医院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未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2.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体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臵,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制,每接受省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质量考核。
3.科学规范地开展艾滋病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开展综合监测,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
各医疗服务机构要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以及输血患者免费提供艾滋病咨询服务和抗体初筛检测;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4.严格疫情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各有关单位和机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准确统计和上报艾滋病疫情。完善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提高全县艾滋病网络直报能力。加强对感染者的随访,及时准确掌握感染者发病死亡情况。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相关信息的整合和利用机制,定期汇总和分析艾滋病监测和疫情信息,艾滋病监测信息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相关工作。建立定期向公众发布监测结果的制度。
(四)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1.大力推广自愿咨询检测。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提供检测前后的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检测。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转诊服务机构并明确转诊程序和运作机制。
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要坚持自愿、知情、保密和无伤害原则,提高可接受性和可及性。医务人员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当将其发病或感染的事实和预防传播艾滋病的知识告知本人。
2.积极落实抗病毒治疗措施。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要求建立健全治疗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机制。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院、成立专家组负责全县行政区内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抗病毒治疗专家组主要负责对全县医疗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各定点医疗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专业医护人员负责本地区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助工作。卫生部门要积极协调基层社区组织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314府要与县防艾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到全县综合目标考核,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实行问责;对隐瞒疫情、玩忽职守造成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定期通报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加强多部门合作。
3.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结合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形势和实际需要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4.各部门要切实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结合各部门中心工作制订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5.对乡镇、社区要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基层综合目标管理工作,组织、引导城镇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开展艾滋病宣传、干预和关怀支持等工作。
(七)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1.加大艾滋病防治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长效经费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县人民政府每年将经费投入与工作任务和目标相结合,把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及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2.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借鉴中默艾滋病合作项目的成功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行一个规划、一个协调机构和一个监督评估系统的管理机制。
(八)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1.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建立社区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设立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咨询和建议。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提高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2.积极开展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和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和管理等人员的专业培训,纳入医疗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卫生和教育部门将艾滋病治疗及有关政策纳入卫生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作为考试内容。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报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卫生、公安、司法等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行业要开展员工的艾滋病防治和自我防护培训并纳入岗前考核中,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对在岗人员进行考核,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暴露保障制度,设立职业暴露预防用药分库试点工作,开展职业暴露后预防评估和处理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4.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项目支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发挥其优势和特点,针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干预、同伴教育等工作。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