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JGOFSLOICZ中国委员会2003年工作总结
JGOFS/LOICZ中国委员会2003年工作总结
胡敦欣
王
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11月)
一、委员会活动
受“非典影响”,计划于2003年上半年举行的委员会年会推迟到年底举行。委员会委员在各自研究领域积极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传中国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多次组织出访和接待来访,在国际学术组织新任职两项,等等。
1、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1)有三位委员出席四年一届的国际地学盛会——第23届IUGG大会(IUGG 2003,2003年6月30-7月11日,日本札幌),做口头报告4篇和墙报多篇;
(2)王凡参加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PICES)第12次年会(PICES XII,2003年10月10-17日,韩国汉城),做口头报告1篇;(3)晏维金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OC“全球营养盐模型”(Global Nutrients Modeling)项目的亚洲唯一专家组成员,于2003年3月出席专家组会议,进行有关全球营养盐输出动力学和模型研究与交流,探讨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营养盐循环的影响及环境效应。
2、国际学术组织新任职
(1)王凡,2003年起任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物理海洋与气候委员会(POC)委员
(2)王凡,2003年起任IAPSO/IAHS地下水-海水相互作用联合委员会(CGSI)委员
二、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1、由青岛海洋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中国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002年启动。该项目针对我国河口海岸带所面临的环境变异这一突出问题,集中有限目标,选取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生态环境演化最为典型的长江口与黄河口及其近海为主要研究区域,深入系统地研究流入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物质(水、沙、营养盐和主要污染物)的输运、转化和归宿,及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1)河流入海物质(组成)的通量变异机制及输运过程;(2)河口沉积动力过程、三角洲海岸侵蚀堆积机制和趋势预测;(3)河口—近海环境的控制因素及变异机理;(4)河口—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5)三角洲海岸侵蚀防护和河口—近海环境恶化的治理对策。(具体进展将在汇报会上展示)
2、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主要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陆海相互作用研究”(2000-2003)按计划结题验收。
该项目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为中心,适当兼顾黄河口, 开展有中国特色的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突出中国大陆强烈人类活动(施肥、建坝等)所造成的入海物质(营养盐和沉积物)的急剧变化及其对近海环境产生的影响。围绕长江口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及其在邻近海域的扩散迁移规律、长江冲淡水和浙江沿岸上升流在舟山渔场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东海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时空分布与变化、长江入海细颗粒物质在东海的输运规律和变化、黄河口泥沙传输机理、动态变化与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该项目采取历史资料分析、现场实验观测、室内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开展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1)历史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设:收集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物质输送通量、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物理、化学、地质、渔业资源等多学科大量历史资料,建立了数个资料比较齐全、数据可靠、功能实用的专业数据库。
(2)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先后组织实施了六次长江入海通量野外观测,四次黄河中、上游和入海口野外考察,以及夏、冬两次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关键点、线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在调查实施过程中设计采用若干新技术方案,并做了大量现场加富培养实验、室内模拟实验、室内生物培养实验,取得了关键的科学数据,是对历史资料和近几年现场调查的重要补充。
(3)模拟预测模型:建立了长江入海物质通量变化条件下的东海海洋环流和物质扩散输运数值模式,对长江入海淡水、悬浮物、营养盐等在东海的输运扩散过程及其变化特征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机理研究和模拟分析;建立了三维海洋环流、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的物质输运、沉积、侵蚀模式,所模拟的渤黄东海的底质分布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通过ECOMSED和一线模型耦合,实现了水沙通量变化条件下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动力地貌过程演化机理的定量化研究。
(4)代表性学术成果及创新点
长江入海物质通量变化方面:从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深入系统地阐明了长江流域氮的输入源,氮在陆-水、水-气等界面交换过程和通量,以及近30年来(1968-1997年),长江流域氮的输入、输出、平衡的变化趋势。舟山渔场环境和营养盐补充机制方面:发现了1960年以来东海北部海温显著上升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发现了物理环境与东海渔获量和渔场分布格局变化之间的统计关系;发现受流域施肥影响,舟山渔场营养盐补充机制自196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长江入海细颗粒物质输运方面:指出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东海悬浮体浓度具有显著降低的趋势,三峡工程已使长江大通站含沙量减少一半以上、入海悬沙在东海陆架的分布范围与量值均有明显减少。
东海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分界线方面:确定了东海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形成了完整的限制因子边界线四季变化形态;利用模型计算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不同来源磷的通量及新生产力。
黄河入海物质通量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方面:建立了夏季风强度指标、气温与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和三角洲造陆速率之间的统计关系,提出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影响入海泥沙通量的定量估算方法,提出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延伸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5)截止到2003年10月,该项目共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7篇,包括SCI、EI刊物论文9篇,CSCD刊物论文28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9篇,国内会议论文2篇。
(6)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由海洋所、地理所的30余名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海洋和地理科学多学科交叉、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有较强创新实力的研究队伍。经过3年的培养锻炼,一些中青年学术骨干逐渐成长为国内各相关学科和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了一定影响。项目组成人员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9名,其中有博士学位者8名。项目执行期间,先后培养博士后3名(2名已出站),博士生6名(3人毕业),硕士生13名。
三、争取到的相关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气候地貌植被耦合的黄河中游侵蚀过程”(2003-2006,批准号:5023908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洋胶体物质在赤潮生物营养动力学中的作用研究”(2002-2004,批准号:4010601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沙通量变化条件下的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机理与建模”(2003-2005,批准号:402710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风沙—黄土转换带的多营力地貌过程及其耦合机制”(2003-2005,批准号:4027101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流氮的反硝化过程及其对氮输送的截留作用”(2004-2006)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与可再生性机理”的子课题“流域水沙过程变异规律研究”(2000-2004,G19994360401)
第二篇:JGOFSLOICZ中国委员会2001年工作总结
JGOFS/LOICZ中国委员会2001年工作总结
胡敦欣
王 凡
白 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12月)
一、工作报告
1、年会
陆海相互作用-海洋通量(LOICZ/JGOFS)中国委员会2001年会于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参加本次年会的委员有共十一人。会议由胡敦欣主任委员主持。本次年会的主要议题是研讨我国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并进行换届调整。会上与会委员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陆海相互作用”问题已逐渐被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科学家所熟知和重视,已有研究项目陆续实施,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和国家基金委“十五”规划中,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委员们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工作,鼓励、组织、参与各部门、各层次上的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项目的立项,更好地推动我国陆海相互作用研究。会议还邀请林海教授做了题为《IGBP新格局》的报告。
2、组织
本次年会与会委员一致认为,原委员会中的少数委员因退休或其它种种原因长期未能参加委员会活动。为推进委员会工作的开展,会议决定对委员会委员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后的陆海相互作用-海洋通量中国委员会由17人组成,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如下: 主任委员:胡敦欣
副主任委员:李从先、袁耀初 秘书长:王
凡
3、有关组织、学术活动
1)通过委员会及委员的工作活动,海洋通量和陆海相互作用已变成中国海洋界熟知的论题,并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海洋通量和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八五”期间得到的重点基金资助项目占整个海洋学的40%,在“九五”期间占66.7%。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今年LOICZ研究已被列入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指南、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中。
——2000年底以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十五”计划的研讨会。经与海洋界的专家共议,“中国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及预测”被列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十五”计划指南。——2000年底以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国家基金委的多次战略研讨,特别是参与了“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计划的编写,陆海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碳循环)被列为重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参与了中科院重大项目碳循环项目的研讨、论证和立项工作。
2)继1999年10月主持召开由国际LOICZ项目办公室资助的“东亚陆海相互作用学术研讨会”后,作为3位组委会成员之一,参与组织了2001年2月于香港召开的东亚区河流流域陆海相互作用研讨会,中方与会专家最多。
3)胡敦欣、高抒等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高抒(LOICZ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加了LOICZ-SSC2001年会。
4)2001年5月我国第一项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1997-2000)在青岛通过以冯士笮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长江河口通量研究”(1998-2001)进展顺利,也将于2001年底结题。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在上海和青岛召开“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讨会,为组织申报“十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做准备。本委员会积极支持了这项活动。
6)继1999年4月组织科技部“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科学代表团”访问越南以后,中越陆海相互作用合作研究于2001年5月被正式列入中越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2001年11月19-26日科技部“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科学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越南,进一步商讨、落实合作计划,推动两国长江、湄公河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研究。
4、有关项目的运行和完成情况
1)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1997-2000)完成情况:
该项目是我国第一项陆海相互作用研究项目,由中科院海洋所、地理所和南海所承担。项目利用所搜集的历史资料和海上实验调查资料,对长江、黄河、珠江入海物质(水、沙、营养物质等)的变化规律、东海水循环和物质输运的各种过程、细颗粒物质的循环沉积过程、东海的营养盐循环和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以及珠江口缺氧环境、东海物质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诸多有新意的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结果,初步建成研究海域陆海相互作用多学科综合数据库,完成研究论文28 篇,专著1部。参加国际会议7人次,做特邀报告2人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1次。
2)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长江河口通量研究”(1998-2001)完成情况:
该项目由华师大承担,通过大量的现场观测和室内分析,运用数学模拟、GIS和DEM等先进技术手段,首次对长江河口的水、沙和氮、碳、磷、硅等生源要素通量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其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长江输入河口区的物质通量;入河口区物质在陆海相互作用下发生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机理和结果,即所谓的河口“过滤器”效应;河口入海的物质通量。组织洪枯季节2次观测,完成研究论文30余篇,专著1部。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主要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陆海相互作用研究”(2000-2003)运行情况: 该项目以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为中心,适当兼顾黄河口,开展有中国特色的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突出中国大陆强烈人类活动(施肥、建坝、城市排污等)所造成的入海物质(营养盐和沉积物)的急剧变化及其对近海环境产生的影响。由中科院海洋所和地理所承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江口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及其在邻近海域的扩散迁移规律,长江冲淡水和浙江沿岸上升流在舟山渔场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东海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时空分布与变化,长江入海细颗粒物质在东海的输运规律和变化,黄河口泥沙传输机理、动态变化与环境效应,等等。项目于2000年11月正式启动。1年来,在项目统一组织协调下,各课题按课题和项目计划任务书要求开展工作,进展顺利。主要进展包括:收集并初步分析了长江、黄河流域及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量历史资料;先后组织了6次长江、黄河流域和入海口野外采样分析,实施了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关键点、线的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大批多学科观测数据,为该项目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完成、发表论文19篇,有10篇论文发表或接受,其中SCI、EI发表或待刊论文4篇。
二、研究进展报告
1、已结题的中科院重大项目“中国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成果主要有: 首次揭示了60年代以来长江溶解无机氮、磷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及其与流域施肥的密切相关性;提出了浙江外海软泥带和冲绳海槽软泥形成的一种机制,并提出了冲绳海槽软泥主要来自苏北老黄河口的见解;首次给出了长江口邻近海域观测年份中春秋季初级生产力限制因子的分界线;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在黑潮左侧存在一椭型气旋式迴流,在台湾海峡北端秋、冬、春季存在一反时针中尺度涡旋;东海沉积物输运的数值模拟结果,与黄东海悬浮体和海底细颗粒分布比较吻合,并支持了“冲绳海槽软泥主要是在冬季由风生垂直环流完成的”理论模式;提出了东海冷涡区悬浮体浓度分布与上升流-下降流密切相关的概念模式;资料分析得出,台湾暖流水北侵以冬季最强,这一结果与文献报导的以夏季最强的结论完全不同;指出珠江口底层海水季节性缺氧现象是引发“化学定时炸弹”的潜在威胁。
2、即将结题的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长江河口通量研究”(1998-2001)主要研究成果有: 该项目采用地貌学、沉积学和泥沙动力学研究方法,对长江输入河口区的物质通量的变化规律和入河口区物质在河口区的变化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泥沙和营养盐的收支平衡模式,得出了包括入海断面在内的若干典型断面不同时间尺度的通量,改变了以往将河流进入河口区的物质通量视为入海物质通量的传统观念,为更客观地评价河口在全球物质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研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主要河口及邻近陆架海域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对1968-2000年长江水体酸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阐明长江水体酸化与河流输送营养盐的关系;在引进基础上建立的数值模式,对东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以及环流作用下的悬浮物输运、扩散,沉积与侵蚀做了比较成功的模拟,指出季风流和台湾暖流对长江入海细颗粒物质的输运起控制作用,东海悬浮物在春冬季向外海输运,长江入海物质只在冬季沿岸南下输运,模拟的浙江沿岸泥质区的沉积速率同同位素估算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高精度温盐资料,发现台湾暖流水北侵以冬季最强、夏季次之这一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可能会改变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输运的季节演变规律以及渔场营养盐补充机制的原有认识;建立的经验统计模型表明,来自不同来源区的泥沙,对于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是不同的;给出了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的两项临界值,建立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延伸过程的三阶段模式,等等。
4、我国陆海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研究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科学问题(1)陆海相互作用:
我国大坝、水库的数目和化肥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强烈的人类活动(大量施肥、建坝、城市化建设)通过河流影响我国近海,引起诸如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江河入海物质变化规律失调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在国际上当属典型而突出的陆海相互作用问题。因此,中国近海陆海相互作用研究,不仅对全球变化国际前沿研究有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可为提高我国近海环境生态变化预测能力和海岸带开发与综合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保障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和沿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将集中在中国近海陆海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及预测预报,其重大科学问题是:(ⅰ)中国近海环流变异与物质输运过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预测;(ⅱ)中国主要河流水、沙、营养物质入海通量的变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和对邻近海域环境生态的影响;(ⅲ)中国主要渔场环境演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ⅳ)典型区域海岸侵蚀动力过程与动态预测;(ⅴ)中国重点海岸带区域海水入侵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规律。(2)我国近海碳通量收支研究:
我国陆架,特别是黄、东海是世界上最宽、生产力最高的陆架之一。我国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并做出了创新意义的研究结果,为正确估价全球陆架海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全球陆架海是大气CO2的源还是汇?有多强?”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十五”期间,中国应集中立项开展中国近海碳通量循环研究为上述国际前沿问题的解决和为我国政府参加IPCC等环境谈判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第三篇:中国爱心公益委员会
中国爱心公益委员会、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执行会长李宪
梅女士致词
中国网 | 时间:2006-06-16 | 文章来源:网上直播
[ 文字直播 ]
[ 图片直播 ] [ 视频直播 ] [ Real下载 ]
2006年6月16日9:00-11:30,由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中国爱心工程
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公益事业功勋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京西宾馆
举行。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中国公益事业大典》编纂说明
一、编辑出版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 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
承办单位: 全国公益事业爱心单位暨公益人物征评工作办公室
二、编纂意义:
《中国公益事业大典》的编纂是我国在文化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旨在记录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发展史,使子孙后代铭记公益爱心单位和个人的无量公德。
三、编撰出版规格:
图书规格为大 16 开,首期出版分上下册,每辑约 300 万字,总计约 600 万字。图文并茂,装帧考究,包装精美。
四、书名题签: 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
五、编辑委员会:顾问、编委:
见附件1活动工作组委会名单、评委会名单,《中国公益事业大典》 办公室将从关心、支持中国公益事业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中邀请部分著名人士担任编委会成员。
主 编: 李宪梅 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会长
六、出版发行范围:
向国家领导、中央有关部委、各级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驻华大使馆、全国各级公益组织、各大中图书馆及行业资料室、各大新华书店、各级各类弱势群体服务机构、爱心单位、个人以及海外发行。
七、出版篇目 《中国公益事业大典》 大典分为上下两卷:
[1] 上卷为公益事业爱心单位卷,包括:
教育篇:为我国的教育领域做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学校,捐资助学等单位都是教育篇收录的对象; 环保篇:为我国和世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和单位都是环保篇收录的对象;
卫生篇:为我国和世界医疗救助等领域做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医疗卫生机构都是卫生篇收录的对象;节能篇:为我国和世界节约能源各领域做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和单位都是节能篇收录的对象;
和谐公益篇:为我国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并做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和单位都是和谐公益篇收录的对象。
[2] 下卷为公益事业公益人物卷
(热心于公益事业不分大小、先后,凡为我国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都是我们收录的对象)
八、入编标准:
长期以来利用个人的时间、资源、财力从事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帮助社会困难人群、支持公益事业并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及个人;积极为公益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公众人士、慈善家甚至普通公民,都可作为入编的对象。
九、组稿及出版时间:
凡应征单位(个人)须在收到函件 15 日内将图文资料寄至 全国公益事业爱心单位暨公益人物征评工作办公室。
首期大典将于2007年初在首届“全国公益事业爱心单位暨公益人物”表彰颁奖仪式期间出版。届时将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并邀请相关代表参加。
十、征订发行事宜:
《中国公益事业大典》海内外公开发行。
首期图书精装本总定价 980 元 / 套。自愿征订 , 意向者和大典办公室联系预购。
Copyright ©2005-2006 主办单位: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 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 联系电话:010-82597309 010-62594402 传真:010-62596871 010-62594010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路西小府22号7-120室(100089)
《中华文化与艺术》简介
《中华文化与艺术》是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为宗旨,秉承为弘扬中华文明,增进海峡两岸四地的民间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办刊理念,反映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及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内容的社科综合性杂志;其定位以海内外政坛、企业界、文化领域的中高层人士为主要读者,同时也面向社会发行。本刊拟于今年6月出版创刊号(第一期),并向各部委、办、局、海内外各招商机构及各大型企业集团、华人社团、大使馆、领事馆等赠阅。本刊经香港政府批准出版,社址在香港,北京设有联络处,并准备在全国各地招聘特约记者。相信本刊很快就会成为海内外各地区、企业及优秀人物,宣传和塑造品牌的首选刊物。
一、注册号:36436891-000-01-06-A国际标准刊号:ISSN-1818-7633国内统一刊号:(正在办理中)
二、栏目设置:
刊首语占1页本刊特稿(5-10篇占10页)
中华文化(2-5篇占8页)史鉴占1页
书画艺苑(10-20篇占26页)和平促统(1-3篇占4页)
艺术人生(5-10篇占20页)华人世界占2页
企业风采(1-3篇占6页)中华大地(1-3篇占5页)
时代先锋(1-2篇4页)名家访谈(1-2篇占4页)
教育视点(1-3篇占4页)科技博览(1-2篇占3页)
说明:
1、彩色印刷,多幅插图。
2、今年6月创刊号出版。
3、大陆赠送创刊号(第一期2万册),国内统一刊号批准后在全国发行。
三、主办单位:
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
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
四、法律顾问
王步峰 中国政法大学法大律师事务所
五、社长 戈公(荣祥)
中国书画万里行总策划兼副秘书长
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中国十大杰出策划师
中国策划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营销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华夏同根源(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六、总编
刘工践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原人民日报《市场报》总编
七、编辑 《中华文化与艺术》编辑部
八、社址 香港九龙弥敦道208-212号四海大厦10楼1001室
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事业发展部招聘启示
[性质]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是经民政部批准的我国专门从事公益工作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由社会各界从事和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社会公益志愿者以及相关社会公益类团体组成。
[宗旨]贯彻党和国家公益方面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法规;宣传公益理念,传播公益文化,弘扬公益精神,组织公益活动,注册公益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救助困难群体和不幸的个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与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全面进步。
招聘内容
负责大型活动组织策划的资深策划人
招聘人数1人
负责文化项目运作的策划管理人员
招聘人数1人
应聘要求
从事过相关工作5年以上,有大型文化活动项目的策划实施经验,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员,年龄应不低于25岁.应聘时携带相关证件,作品.联系人:苗小姐 01062277607
第四篇: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的关心支持领导下,我委员会于2005年年末进行换届选举后,按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团结各省市有关教育部门,在2006年除日常工作外,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开展中学生寒假网上读书系列活动
经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城市中学大都建立了计算机室和电子阅览室。结合并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施和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广大中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网上读书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读书教育活动,有益于进一步激发中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和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丰富他们的寒假生活。为此,我们在2006年寒假期间组织开展了“2006年中学生寒假网上读书系列活动”。
寒假期间,利用我委员会所属的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协作网(),在网上为学生提供1万多册图书免费让学生上网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项活动:
1、读书征文奖励活动
参加此项活动的学生通过阅读以上有关推荐图书,或者通过学校图书馆选择阅读其他图书后,撰写一篇或数篇读书心得体会或自行创作文学作品。心得体会和文学作品的题材、文体和字数不限。
3月下旬,我们组织专家、教师对学生的五万多件作品进行了评选。评出一等奖32名、二等奖96名、三等奖186名。另外,还评出了优秀指导教师和学校优秀组织奖,向获奖的师生和学校颁发获奖证书。
2.迎北京奥运-E-Lab-网上体育知识问答奖励活动
由教师向学生推荐并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奥运和体育方面的图书,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有关体育知识的问答题于1月20日起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协作网上公布,学生通过访问登陆该网站后,在网上进行答题。问答题主要内容为: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健康的基本知识,篮球与足球的基本知识和奥运会的基本知识。我委员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评选出学生一等奖16名、二等奖137名、三等奖263名,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奖47名和优秀组织奖15所学校。我委员会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和获奖教师、学校颁发了获奖证书予以表彰。
二、开展“E-Lab——电子体育运动会”活动
中学生喜欢上网,建立校园绿色网站,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网上活动,使他们能够充分享受数字娱乐为学习、生活所带来的轻松和挑战是非常必要的。我委员会和美国EA游戏软件公司合作,开展了“E-Lab——电子体育运动会”活动,通过让中学生参加电子体育运动会,促进他们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并以此推动数字娱乐文化的发展。
我委员会通过地方教育部门,在上海、广州、北京、成都和武汉五个城市各选取了15所计机教室符合条件要求的中学校集体参加活动。由美国EA游戏软件公司提供活动经费,向每个参加活动的学校赠送1块E-Lab门牌、4张活动宣传画报、3款EA健康体育游戏(NBA05、FIFA05和极品飞车地下车会2)以及价值五千多元内含2.2万册图书的一套电子书籍。
通过几轮选拔,五个城市各选出96名选手参加E-Sports电子体育运动会的决赛。决赛分别在五个城市举行,各赛出三项比赛的冠军3名,奖品为EApogo折叠式自行车;亚军3名,奖品为128MBU盘;季军6名,奖品为运动T恤衫;其他所有参加决赛的选手都得到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枝签字笔。每个城市另评出学校优秀组织奖5名,优秀辅导教师奖15名。对冠军、亚军和获奖的学校、教师分别颁发了证书。
学生们参赛热情高涨,看着投影大屏幕高喊加油,就像到了真正的运动场一样。
三、开展中小学生暑期读书系列活动
为了加强对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健康有益、形式活泼的读书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教育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暑期生活,我委员会会同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共同举办中小学生暑期读书系列活动。
活动从7月开始,九月结束。我委员会组织专家,从全国各地有关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有关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和科普类图书遴选中外优秀图书供学校参考。其中供小学生阅读的图书9种14册,供初中学生阅读的图书18种23册,供高中学生阅读的图书30种39册。另外,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址为:)也为学生提供约3000册网上优秀图书,供学生免费阅览。
这一系列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据统计,有14.5万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提交文章、作品近七千篇、件。这次系列活动专题与项目包括:
1、“树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读书征文活动
学生所读书籍既可在推荐书目中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形式包括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包括网上读书活动)、以及举办讲座、参观、观摩、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或家长指导学生将参加上述有关活动的体会和认识写成征文。征文的文体不限,文字数量:小学生为500~700字,初中生为800~1000字,高中生为1000~1200字左右。
学生奖项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共评出一等奖99名、二等奖159名、三等奖212名。另还评出部分教师优秀指导奖、地区教育部门或学校优秀组织奖和组织奖。我委员会对获奖的单位、教师和学生颁发获奖证书。
2、中小学生创作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中小学生文学社团校报校刊网上展评活动、文学艺术作品网上展评活动、电脑设计与制作作品网上展评活动。
作品要求内容健康,主题明确,文字规范通顺,图像美观清晰(指相关作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富有创意,基本构思和内容属于学生自创、制作。
最后,根据观众网上投票的统计结果和专家评选,从学生的校报校刊、艺术作品、摄影作品、文学作品、随笔、,电脑网页程序作品创作中,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共评出一等奖53名、二等奖85名、三等奖139名。另还评出部分教师优秀指导奖、地区教育部门或学校优秀组织奖和组织奖。我委员会对获奖的单位、教师和学生颁发获奖证书。
四、举办第六届中小学图书馆长暑期研修班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精神,更好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为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领导和广大中小学图书馆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我委员会在南京举办了第六届中小学图书馆长暑期研修班。
研修班主要内容:1.教育部有关领导专题报告:贯彻落实《规程(修订)》精神,加快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步伐;2.中小学图书馆(室)专业讲座;
3.评点各地报送的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及优秀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
4.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经验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交流;5.参观学习优秀
课程资源建设单位。共六百多各地中小学图书馆领导或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在举办暑期研修班的同时,进行了征文和征集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的活动。
征文主要内容:①中小学图书馆管理;②阅读指导、图情教育;③利用图书馆进行学科教学或素质教育活动;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应用。部分征文陆续在我委员会的指导刊物《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上刊载。
征集的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每案例播放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其中可有3~5分钟时间介绍本单位开设阅读指导课总体方案,并附该课教学简案文本。
经专家评选,共评出2006年全国优秀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组织奖2名、特别奖2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另评出优秀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优秀奖6名。
五、评选表彰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为总结和交流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读者服务和读书活动等方面的经验,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配合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有的重要作用,我委员会已发出通知,定于今年12月底前,开展“2005年—2006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
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的评选对象是,2006年期间,在开展图书馆的管理、研究、读者服务和教育活动等工作中取得显著实绩的中小学图书馆。每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上报的名额原则上为10名。
中小学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对象是,2006年期间,(1)在开展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研究、读者服务和教育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实绩的中小学图书馆在编在职并具备3年或以上馆龄的工作人员;(2)、具备3年或以上相关工作经历且在任的分管图书馆工作的学校有关负责人,具备3年或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教育部门分管或从事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研究工作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上报的名额为:25名。
对获得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学校和个人,由我委员会颁发有关证书,予以表彰。同时由我委员会对图书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的经验资料加以汇编,进行交流。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
2007年工作计划(草稿)
一、继续办好所属指导刊物:《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指导网站: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协作网
二、举办暑期中小学图书馆馆长培训班三、七月底会同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
举办“全国教育图书展示会”
四、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标准
五、举办中小学读书教育活动,主题: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
周年
六、举办全国优秀教育期刊评选推荐活动
七、启动建设中小学图书馆“教师书架”工程
工作计划具体时间安排及其实施措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部分副秘书长开会研讨后确定。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秘书处
2006年12月
第五篇:中国共青团鹤洲学校委员会工作总结
2008—2009学第二学期
中国共青团鹤洲学校委员会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团建工作在上级团组织、校长办公室以及德育处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校团委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学校团建工作特点,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团建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校本学期共青团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初在王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对学校团委进行了改组,使原来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团委旧面貌焕然一新。首先我们重新制定了《中国共青团鹤洲学校委员会章程》,建立了健全的团委机构,明确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紧接着召开了鹤洲学校第二次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五名团委委员,组建了新的团委领导班子。第三,重新整理了教师团员以及学生团员的档案资料。
2009我校团委共有团支部8个,现有教师团员21人,学生团员105人,各团支部班子健全,制度完善,年终校团委通过对各团支部的考核、评定,有3个团支部为优秀团支部,其余团支部均为合格团支部。并评选出优秀团干部8名,优秀团员21名,分别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总体目标与工作重点
本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内容,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协助德育处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加强了青年团员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了学雷锋活动,继续做好团委对学生的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搞好了重大节庆日的庆祝活动,认真开展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为学校中心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本主要工作回顾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团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
在共青团成立90周年之际,加强团前教育,严把团员入口关,发展团员走上规范化轨道。为了保证团组织的先进性,针对部分团员入团前后思想行为的极大反差现象,校团委严把新团员入口关,对于团校团前班学员,需经个人自荐、班级团支部、班主任、年级组层层推荐,经团委审核后主动向团委提出入团申请,并向全校公示,合格者填写入团志愿书光荣加入共青团。今年,我校团员发展新团员近52名。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理论教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二)狠抓日常活动、促良好习惯养成。
1、充分发挥了校园广播站的宣传作用。通过对播音员进行集中培训指导,使广播站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一年来,广播站开展了各种广播栏目,每天收到大量的学生投稿,就本学期就进行了一百期的校园广播,促进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2、团委协同德育处主办了各种主题的宣传板报。内容主要以当前形势、新人新事、重大活动等。通过让青少年了解党、共青团成立90周年,了解英模事迹,从而逐步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意识。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也做了专题宣传板报。同时,定期宣传安全教育和生活常识等内容。
3、坚持不懈的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利用学生会成员的作用,倡导全校师生“做个文明的人”。主要是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个人仪表检查评比,对新生加强了校纪校规的学习,使他们尽快了解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纪律、午休秩序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全校学生的行为,使同学们的自律、自治、自强能力得以加强,逐步使全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认真考核了各团支部的工作情况,并进行了评估、表彰奖励。
(三)抓时机、显主题、活动育人。
1、利用周末的时间,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五月份在我们学校所在地进行了义务卫生大扫除,团员们都以身作则认真负责的搞卫生,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实践活动成果喜人。
2、在德育处的领导下开展禁毒教育和网吧教育系列活动。设置图片宣传栏,并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使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3、开展各种主题的体育、文化、文艺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特长得到了展示。
共青团的工作充满了挑战性,我们必须不断的更新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工作经验。相信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级共青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行政领导的关怀和我们一线的团队工作者的精诚团结,我校团建工作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共青团鹤洲学校委员会
200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