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牛改良工作实施方案
**县黄牛改良实施方案
为保证全县黄牛改良工作顺利实施,确保国家冻精良种补贴项目落到实处,明确各单位及个人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特制订该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目标任务
县畜禽繁育中心、各乡镇场兽医站、配种员各司其职,完成每年的黄牛改良任务,黄牛冷配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服务态度得到农牧民认可,受胎率逐年提升,农牧民切实体会到配种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职责分工:
**县畜禽繁育中心:负责冻精、液氮的采购、配发,黄牛冷配技术指导,定期邀请自治区、地区或安排单位专业技术骨干为各乡冷配专业技术人员及农牧民开展培训。负责黄牛改良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考核工作。将黄牛改良任务作为考核各乡镇场兽医站工作重要依据,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保证改良工作的有序开展。
各乡(镇)场兽医站:固定专门从事黄牛改良的工作人员,黄牛改良工作人员不得兼职防疫和检疫工作。及时根据**县畜禽繁育中心年初制定的黄牛改良目标责任状,将冷配任务分配到每个配种员,并签订冷配合同,组织协调配种员开展配种、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等各项工作。
配种员职责:负责承包区域内发情牛的及时鉴定、及时配种,保证受胎率,做好配种记录及犊牛建档立卡,做到农牧民随叫随到,热情服务。及时向农牧民宣传黄牛改良上级部门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作到农牧民知晓率达80%以上。
三、工作要求
1、不准浪费冻精、液氮。配种记录、犊牛建档立卡要及时填写、保证准确无误。
2、改良时遵循遗传育种规律,暨用西门塔尔牛冻精配西门塔尔牛,用荷斯坦牛冻精配荷斯坦牛。
3、按时上报冷配十天进度表,做到数据准确、无误。
4、组织配种员积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同时加大国家冻精良种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黄牛改良工作顺利实施,让广大农牧民养殖户实实在在感受到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5、严格按照地区计委阿地计价费[2005]18号文件《关于对种牛冷配改良技术服务及种牛冻精价格收费标准的通知》要求,实行“分离收费”的方法,即服务费、材料费与冻精费相分离,配种收费全部用自治区统一配发的“三联单”收取服务费、材料费,一律标明国家冻精补贴金额,免收冻精费,并规范填写“三联单”。杜绝擅自引进冻精和抬高冷配收费标准,否则,一经发现将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
**县畜禽繁育中心 2014年6月3日
第二篇:黄牛改良交流会材料
推广黄牛冷配技术
再创现代化畜牧业新高度
——喀什地区牲畜品种改良工作现场会巴楚经验交流材料
在全区上下积极投入“全力打造喀什在中亚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地位”热潮中,我们迎来了“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过去的半年,在巴楚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畜牧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业工作以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中心,立足实际、面向基层,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转型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上半年,全县牲畜存栏达65.32万头(只),其中牛6.07万头。出栏各类牲畜28.87万头(只);出栏家禽214.4万只;肉产量为11739吨;畜牧业生产半年产值达到1.5523亿元,实现人均牧业收入145元,人均牧业增收22元。在品种改良方面,上半年完成黄牛改良15593头,其中黄牛冷配13580头,完成全年计划的51.25%。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我县在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工作中所积累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巴楚县推广黄牛冷配技术工作的主要成绩: 一是良种牛存栏增加。黄牛冷配工作自1982年在我县开展以来,良种牛从无到有,为我县黄牛改良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九五”、“十五”期间,良种牛存栏每年平均以9%的速度递增,使全县良种牛的存栏达到了目前的4.56万头,占总牛数的75.1%;总的良种畜达到40.1万头(只),良种率为69.5%;在良种牛中,西门塔尔牛达到29420头,荷斯坦牛(黑白花)16180头。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4年末,全县黄牛冷配站44所;2005年,利用扶贫项目资金17.5万元又修建了7所黄牛冷配站,使黄牛冷配站由44所增加到了目前的51所,全县冷配覆盖面达91%。三是大畜牛的单产显著增加。通过20多年黄牛冷配改良工作,提高了牛的单产。用西门塔尔改良的牛屠宰率达到52%,较本县黄牛屠宰率47%提高了5个百分点;黑白花改良牛泌乳量达到平均年产4吨,是本县黄牛的4—5倍。四是改良技术明显提高。黄牛冷配怀胎率提高到了目前的87%,拥有冷配技术员50余名。五是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加强。通过黄牛冷配技术的应用,牛的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效益增加,带动了我县牛的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目前,全县养牛专业户发展到了270余户,养牛小区1个,养牛基地8个,其中县级养牛基地1个(现存栏牛400余头)。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为畜牧业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是关系畜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巴楚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牛冷配工作,在每年三干会中,都把黄牛冷配工作列入了全年畜牧业工作的硬性指标中,层层签定责任壮,由畜牧部门监督落实;县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研究解决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资金、政策、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要求畜牧、农业、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及乡镇场领导,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把畜牧业这篇大文章做好。
(二)出台政策,为改良工作扫清障碍,提高冷配工作积极性 一是出台《可繁适龄母畜保护办法》,禁止屠宰可繁适龄母畜,禁止无种畜合格证的公牛参加配种,并要求无种畜合格证的公牛必须100%去势,仅2005年去势不合格公牛63头。为改良工作扫清障碍。二是出台优惠政策。2006年,巴楚县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试行)》巴党发(2006)43
号。优惠政策中明确规定,“对饲养良种牛10头以上者,协调县金
融部门给予畜牧贷款扶持”,“鼓励离退休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外来专业人员从事牲畜改良工作。大力推广黄牛冷配和绵羊人工授精技术。在保证怀胎率前提下,将黄牛冷配价格从40元提高到60元,怀胎后付款。畜牧部门全力支持,简办各类手续,力争全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牲畜改良点。”等,此优惠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冷配工作积极性。
(三)立足县情、真抓实干,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为此,巴楚县近年来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一批标准化配种站,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品种改良工作的条件。仅2005年,巴楚县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扶贫项目资金17.5万元,新建了7个标准化黄牛冷配站,每所冷配站并配备了7500元的标准药品器材,使黄牛冷配站由44所增加到了目前的51所。同时,鼓励县及县外单位和个人在我县新建配种点,享受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提高品种改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四)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行黄牛冷配服务体系改革
1、落实责任,完善收益分配机制
一是制定了严密的考核制度。我县出台了《巴楚县黄牛冷配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年初向各冷配点下达冷配任务、牛受胎率指标,每月暂扣工资额的30%(国家干部)作为风险抵押金,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超指标者进行奖励,对于完不成指标者按比例进行扣罚(主要指国家干部)或解聘(主要指聘用技术员);二是合理分配冷配收益。在冷配硬件设施,包括冷配点建设、液氮罐等由畜牧局承
担,冷配耗材(液氮、冻精、输精器材)由冷配人员自行承担的基础上,冷配人员按每头牛(冷配任务)向县畜牧局交付5元或10元(聘用技术人员交5元,不发工资;国家干部交10元,仍发工资)管理费后,其余收益全部归冷配人员所有。三是在各基层配种站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养牛户与配种员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可进行双向选择(即养牛户可以选择配种员,配种员也可跨乡镇服务),配种费在配种时一次性预付,怀胎检查时如果是空胎则全部退还服务费。
2、取消黄牛冷配地域限制,鼓励专业养殖区自建冷配点 我县对黄牛冷配地域界线进行取消。冷配人员可凭技术实力冷配非服务区内的牛只,可接受非服务区农户的邀请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流动冷配”服务。同时鼓励有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的养殖户或专业区域按规定手续进行冷配点的建设。
3、统一冻精引购渠道,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种源质量,我们对各冷配点的引购渠道进行了严格把关,规定冻精必须由县动物防疫监督站统一引购,任何冷配点不得出售冻精或擅自引购冻精,分阶段、不定期地按每头牛使用2支冻精的标准,对各冷配点实际冷配牛数与冻精使用量进行复查,一经发现有私自引购冻精行为的则给予严肃处理。同时,将县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在各冷配点向农牧民公布,接受农牧民的监督。
4、加强技术培训,严把冷配人员从业资格
我县将冷配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作为黄牛冷配服务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狠抓落实。一是严把从业人员素质关。要求凡从事冷配服务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并在半年及年终接受畜主代表及乡站干部的民主评议,凡评议达不到“良”以上等次的,均须再培训,连续两次评议不合格者予以辞退。二是加大科技人员培训力度。2004—2005年两年间,选派8名技术员参加了地区、自治区举办的冷配技术培训班;今年3月7日,应地区号召,邀请
自治区改良专家,组织了以黄牛冷配为主的培训,接受培训技术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多做贡献。尽管我县在黄牛品种改良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一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按照地区“三干会”精神要求,落实好黄牛人员60余人,其中,基层技术员45名;此外,在各生产环节,县站派出技术骨干深入基层,现场培训、指导。通过培训,我县配种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5、黄牛冷配服务体系改革效果与作用
(1)收益拉动,冷配人员服务热情与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对冷配受益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后,技术人员服务质量与水平显著提高。由于冷配牛的数量直接与收益相挂钩,为了增加参配牛数量,冷配人员一是通过热情服务巩固现有服务区的牛冷配数量,许多冷配人员自购手机、摩托车等通讯、交通工具,24小时随提供服务,二是通过提高冷配技能扩大影响力,许多技术员主动服系客户,上门服务,依靠增加额外“客源”进行增收。
(2)冷配服务带动公牛去势工作,有力推进家畜良种化发展进程。改革后,由于冷配人员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一是良种效益引起了农牧民共识,农牧民“良种化”意识得到显著提高,主动配合技术人员开展公牛去势热情得到提高,扫清了去势工作的阻力;二是冷配人员服务区内劣质公牛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参配牛的数量,技术人员开展劣质公牛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3)完善了冷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冷配技术推广面。服务体系改革后,极地提高了县、县黄牛冷配服务体系的建设,冷配点新增7个,年改良黄牛约2.5万头,使冷配技术推广面由99年的70.5%提高至2005年的91%。
三、2006年工作打算 :在2006年,我们将继续立足县情,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完成黄牛冷配2.65万头的奋斗目标。同时,还要在配种站建设、人员培训、良种繁育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头,达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牲畜改良点的目标,为县域经济及地区
品种改良工作任务与目标,我县乃至全地区的畜牧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巴楚县畜牧局 2006年7月17日
第三篇:甘洛县黄牛改良基地建设项目
甘洛县黄牛改良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议书
目录
1、项目建设背景及目的意义…………………………………………………
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3、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
44、项目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
5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66、建设时间与进度安排 ………………………………………………………
67、完成项目建设的技术及组织管理措施……………………………
78、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99、综合结论 …………………………………………………………………………1 项目建设背景及目的意义
甘洛县位于东经 102°28′—103°01′,北纬 28°28′—29°18′之间,与石棉、汉源、越西等县市相邻,幅员面积 2150平方公里,海拔 575—4287 米,年均气温 16℃,年均降雨量 879毫米,日照 1661 小时,无霜期 283 天,具有立体化气候和立体农业的显著特点,全县有天然草场面积 89.1 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 79.5 万亩。,225 个行政村,837 个村民小组,总 全县有 28 个乡(镇)人口 20.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65,为国家贫困县。2009,占农业总产值的 52;肉年,畜牧业产值 3.085 亿元(现价)类总产量达 2.002 万吨,生猪出栏 19.70 万头、牛出栏 1.94 万头、羊出栏 13.67 万只、家禽出栏 38.65 万羽,四畜存栏 39.88万头 只)(匹、其中:大牲畜存栏 7.12 万头、(匹)猪存栏 17.13万头、羊存栏 15.63 万只,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 767.49 元。由于受地理、自然、资源、信息、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甘洛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比较落后,还有相当多的农牧民收入低,生活困难。广大农牧民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摆脱贫困之路,为此,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及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有效利用甘洛县草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扶持农牧民发展草地畜牧业,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进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1 该项目建设地点选在甘洛县坪坝乡窑厂村,该地区为甘洛县肉牛主产区,是甘洛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项目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良好适应肉牛生产,草原及土地资源丰富,交通通讯条件较好,畜牧技术资源条件具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引导农户走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的道路,指导农户采用现代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方式,改进农户传统养殖模式,提高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经济效益,逐步改变甘洛县落后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生产现状,实现生产与生态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草畜”配套发展。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养牛业是我县畜牧业的重要产业,农户有传统养牛的习惯,但是我县养牛业存在品种落后,农户饲养的黄牛大部分是役肉兼用的本地品种,存在个体小,生长发育速度慢,产肉量低,肉质差,商品化程度低,饲养管理粗放,缺乏产业化经营等问题,严重影响肉牛养殖业经济效益,制约农民增产增收。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优质无公害牛肉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本地役肉兼用型牛肉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市场逐渐萎缩。因此,我县肉牛业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建设黄牛改良示范基地及示范园区,对全县肉牛产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迫在眉睫。2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人工种植优质牧草 2000 项目建设乡有天然草场 2.5 万余亩,亩,人均粮食产量为 750 公斤;项目建设村有耕地 2000 亩,轮,歇地 3500 亩,草场面积 5000 亩,四畜存栏 2300 头(匹、只)农副秸杆十分丰富,为农户发展肉牛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2.1 肉牛杂交有基础 2003 年我县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牛以来,全县累计杂交配种 5000 头,生产杂交牛犊 2000 头,特别是坪坝乡窑厂村村民罗清春 2008
年自筹资金 80 万元,建设圈舍 200平方米,引进西杂基础母牛 50 头,并每年从农户中购买育成牛 50 头进行育肥,年出栏杂交肉牛 85 头,年利润 18 万元,为该项目的实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2.2 技术力量有保证 县畜牧局有高级畜牧师 1 名,高级兽医师 1 人,中级畜牧师4 人,中级兽医师 7 人,初级职称 8 人;全县有牛人工授精技术员 5 人;项目建设乡有兽医员 2 人,村级防疫员 12 人,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2.3 群众积极性高,市场前景好 我县群众历来有种草养畜的习惯,随着我县对科学肉牛养殖技术的推广,干部群众对发展优质杂交肉牛的积极性与日俱增,3多次要求国家扶持发展该项目。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对优质肉牛的需求逐渐增加,市场前景广阔。3 项目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3.1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甘洛县坪坝乡窑厂村,县畜牧局对项目建设场(户)做好了建设规划,规划符合无公害肉牛生产标准及符合环保要求。3.2 项目建设条件: 3.2.1 项目区的自然资源条件: 坪坝乡位于我县北面,距县城 50 公里,海拔 1800--2500 米,全年年均气温 14℃,年均降雨量 1000 毫米,相对湿度 75,全乡幅员面积 131.27平方公里,辖 12 个村,39 个村民小组,1247户,4658 人,耕地面积 9420 亩,天然草场 2.5 万余亩。项目建设村有天然草场 5000 亩,其中人工草场 800 亩。3.2.2 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建设乡有一条县道贯穿全乡,项目实施村公路畅通,供电充足,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通讯条件良好,移动电话覆盖全乡建有乡镇畜牧兽医站一个 牛人工授精一个。3.2.3 项目区畜牧业基础条件: 2009 年坪坝乡四畜存栏 19490 头(只),其中猪 6323 头,牛 2397 头,羊 7586 只,马 3184 匹;肉类总产量 1072 吨。现有 4肉牛示范场 1 个,饲养杂交基础母牛 50 头,饲养育肥牛 50 头,围栏种草 200 亩,圈舍建筑面积 200平方米,年育肥出栏肉牛85 头。3.2.4 其它有利条件: 项目建设地党政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对项目建设十分重视;当地农户养牛积极性高,饲草饲料资源丰富。4 项目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4.1 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一乡一村黄牛改良重点示范场 1 个,重点示范农户10 户,一般建设户 55 户,围栏种植优质牧草及改良草场 200 亩,新建圈舍 400平方米,年出栏杂交肉牛 80 头,组织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 1 个。4.2 建设内容 4.2.1 在原坪坝乡窑厂村黄牛改良示范场基础上扩建示范场,在原有 200平方米圈舍的基础上新建圈舍 200平方米,在原围栏种草 200 亩的基础上新增围栏种草 200 亩,在原饲养 50头西杂基础母牛基础上新购西杂基础母牛 20 头、种公牛 1 头;建设黄牛改良重点示范户 10 户,每户饲养本地基础母牛 3 头以上,改扩建圈舍 200平方米,通过人工受精或用西门塔尔种公牛自然交配户均年生产杂交牛犊 3 头;建设已饲养有本地基础母牛的一般示范户 55 户,每户饲养本地基础母牛 1 头以上,通过人 5 工受精或用西门塔尔种公牛自然交配户均年生产杂交牛犊 1 头。4.2.2 饲养本地基础母牛 85 头,购西杂基础母牛 20 头,年出栏杂交肉牛 80 头。4.2.3 引进纯种西门塔尔种公牛 1 头 4.2.4 技术培训 38 期,800 人次。4.2.5 防疫保护 1000 头(次)4.2.6 组织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 1 个,吸纳成员 60 个以 上。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5.1 投资估算 其中:国家项目资金 主要建 总金额 农户自筹 建设规模 建设单价 投资(万元)设内容(万元)(万元)金额 补助单价1 示范场新建圈舍 200M2 500 元/ M2 10----102、圈舍标准化建设 200M2 500 元/ M2 10 1 50 元/ M2 9 改造 10 户
3、人工种草及围栏 200 亩 200 元/亩 4 0.8 40 元/亩 3.24、纯种公牛 1头 1 万元/头 1 1 1 万元/头--
5、本地基础母牛 30 头 2000 元/头 6----66、筹建肉牛养殖合作社 1个 1 万元/个 1 1 1 万元/个1个
7、杂交基础母牛 20 头 2500 元/头 5 5 2500 元/头--
8、动物防疫驱虫保健保 1000 头次 4 元/头 0.4 0.4 4 元/头 —护
9、配套健康养殖科技培 10 元/ 800 人次 0.8 0.8 10 元/人次 —训 人次 合计 — — 38.2 10 28.2 6 5.2 项目资金筹措 5.2.1 国家投资 10 万元; 5.2.2 农户自筹资金 28.20 万元; 合计 38.2 万元。6 建设周期:一年 7 完成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措施 7.
1项目组织管理措施: 项目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经费落实,组织领导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检查项目的落实与进展情况,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和奖惩制度,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任务层层分解到乡、组、村、户。项目实施乡成立黄牛改良领导小组,负责将项目任务分 组、协调各方解决处理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解落实到村、户,7.2 技术措施: 成立项目技术小组,技术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技术培训资料,对农户进行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养牛,解决项目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完成各阶段工作总结。7.3 主要技术方案
7.3.1 人工种草方案: 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土地、冬闲地、轮歇地种植三叶草、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等优良牧草,对坪坝乡窑厂村主要放牧草场进行 7围栏,实行草畜配套,达到养一头杂交牛围栏种植三亩优质牧草并草场 5 亩的标准。7.3.2 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 在项目实施村召开村民培训会 38 期,为农牧民讲解黄牛改良经济效益,杂交牛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优质牧草种植技术,并发放科学养牛技术资料,组织村组干部及养牛户到黄牛改良基地乡(镇)参观学习。7.3.3 加强科技人员培训 对项目实施乡的畜牧兽医技术员及村级协防员进行培训,要求熟练掌握牛人工授精技术,牛饲养管理技术及疾病防治技术。7.3.4 品种:基础繁殖牛群管理—发情观察鉴定(试情)—改良配种—怀孕观察鉴定—孕期管理—产仔及产后期管理—断奶及犊牛管理—肉牛管理—出栏。7.3.5 推广山区草—畜—沼循环养殖模式,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协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捆绑建设,在养殖建设户中配套建设沼气。7.3.6 对项目建设场(户)做好建设规划,规划符合无公害肉牛生产标准及环保要求。7.3.7 积极扶持重点示范场及重点示范户,并引导重点示范场(户)按无公害肉牛生产程序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带动其他农户转向标准化生产,提高养牛经济效益。8 7.3.8 建立健全配种档案、产犊记录、体尺测定记录、疫病防治记录,形成完整的黄牛杂交改良资料。7.4.9 组织引导肉牛养殖场(户)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对合作社成员的肉牛饲养管理、肉牛疫病防控、优质牧草种植、人工受精、申请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等方面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7.4 财务管理 项目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实行统一报帐制度,专帐核算,按项目进度支付项目资金,由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管理资金的使用。8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总投资 38.20 万元,项目建设完成后,每年可出栏无公害杂交肉牛 80 头,每头可获利 2000 元,每年可获利润 16 万元,2.5 年可收回全部投资经济效益显著。8.2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对实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全县科学养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无公害牛肉,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本项目建成后,黄牛品种得到开发,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结 9构得到有效调整,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社会效益显著。8.3 生态效益分析: 通过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使退耕还林保持林、草共生,常年绿化,冬闲地得到有效利用,缓解冬季草畜矛盾,提倡圈养,使天然草场得到恢复,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项目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主要废弃物牛粪用于生产沼气或堆积发酵作为肥料,对环境不产生污染。9 综合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县实施草场建设与黄牛改良项目总投资38.20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0 万元,农户自筹资金 28.20 万元。项目实施的各种条件具备,通过项目实施能有效地推进甘洛县落后地区的草原生态建设和无公害肉牛品种改良的良性发展,能有效地实现落后山区的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养殖现金收入,真正实现人、草、畜配套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项目基础建设完成后的可持续发展的辐射效应将会十分显著,建议有关部门立项投资。10
第四篇:清源镇黄牛冻配站建设及改良
清源镇黄牛冻改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清源镇黄牛冻改工作总结
黄牛改良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增加农民牧业收入,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的有效措施,为加大我镇黄牛改良力度,提高良种率,提升畜牧业的养殖效益,为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今年黄牛冻配工作在县局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站职工共同努力下,现已全面完成,现就今年黄牛改良总结如下:
一、工作思路及措施
今年我站黄牛冻改工作以“提高业务素质、增加宣传力度、增加授配母牛”为工作思路,以“上门服务、定期回访”为工作方法,具体如下:
1、年初制定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加大黄牛改良宣传力度,在各村张贴改良宣传资料,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下乡的机会,给饲养母牛的农户挨家挨户散发黄牛改良宣传卡片并讲解冻精改良技术的好处,共计散发图片500余份。
2、改善黄牛改良室条件,在站上房屋紧缺的情况下,专门抽出一间房屋,摆放改良器械,并在室内宣挂改良图片,做到在工作中无菌操作,提高受胎率。
3、为提高受胎率,我镇冻配技术人员在接到群众的电话后,能够及时上门服务,对发情母牛适时授配,使群众对上门服务得到了满意。
4、新建黄牛改良点 今年年初,在县局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七圣分站建立了黄牛冻改点,方便了周边群众,提高了黄牛冻改覆盖率和授配率,为完成今年黄牛冻改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成任务情况
今年县局下达我镇黄牛冻配任务810头,通过我站全体职工和新建七圣分点的努力和宣传,完成黄牛冻配812头,全面完成了清源镇黄牛冻改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尽管我镇黄牛改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地域较大,母牛养殖分散,改良工作有过间断,尽管我们采取上门服务及多种工作方法,但还有一部分母牛不能及时授配,有些农户还不太了解冻改技术,所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通俗的语言,更准确的向广大养殖户进行讲解和宣传,为我镇黄牛改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我镇黄牛改良工作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
2011年11月24日
第五篇: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立项及可行性论证报告
新政发„2005‟61号 签发人:仇亚勇
新乡人民政府
关于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立项
报
告
县扶贫办:
新乡地处灵台县南部山区,全乡辖11个行政村76个合作社,2376个农户,10062人。全乡牛存栏2377头,户均养牛1头。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80%以上的农户仍沿用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信息闭塞,增收门路少,贫困面相对较大。
为了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动全乡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计划在2005年在寨坡、高岭塬2村实施实施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项目,扶持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牛313头,培育养牛5头以上大户80户。
该项目共需资金153.2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贴息6.25万元,信贷资金125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
项目实施后,两村牛存栏1900头,育肥出栏300头,实现纯收入25万元,扶持贫困户313户1152人,人均增加纯收入216元,使项目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特此报告,请批复。
二00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 扶贫开发
肉牛养殖
立项报告
新开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2005年6月23日 共印20份
新开乡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项目
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新开乡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 建设地点:新开乡寨坡村、高岭塬村 实施单位:新开乡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仇亚勇
技术协作单位:灵台县畜牧中心
技术负责人:郑子晰(县畜牧中心主任、助理畜牧师)建设年限:2005年
总 投 资:153.2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贴息6.25万元,信贷资金125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开乡寨坡村地处灵台县南部山区,全村共有9个合作社269个农户1216口人,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30元,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58户788人;高岭塬村位于新开南部沟壑区,全村共有6个合作社185个农户792口人,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5元,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03户513人。
寨坡、高岭塬两村群众历来有养牛的传统,加之地处灵台县南部山区,人口稀少,土地面积广阔,饲草资源充足,止2004年底,寨坡村牛饲养量达到430头,户均1.6头, 高岭塬村牛饲养量达到315头,户均1.7头,且肉牛销售渠道畅通,群众养牛的积极性较高,发展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2005年在寨坡、高岭塬2村实施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项目,扶持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牛313头,培育养牛5头以上大户80户。
四、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共需资金153.25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贴息6.25万元,信贷资金125万元,农户自筹22万元。
五、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两村牛存栏可达1900头,出栏肉牛300头,实现纯收入25万元,扶持贫困户313户1152人,人均增加纯收入216元,使项目区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乡上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抓此项工作,两村也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项目规划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
2、狠抓宣传发动。坚持以思想开发为先导,把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采取进村入户、举办广播讲座、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宣传牌等形式,广泛宣传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掀起大打扶贫攻坚战的热潮。
3、科学规划。在严格搞好项目前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达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运行,真正做到了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带动一方。
4、强化培训。对参与项目建设的干部群众采取以会代训、现场示范等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年内聘请与项目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科技培训班20场(次),参训人数达到1000人(次),使农户熟练掌握黄牛肉用改良与规模养殖技术,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确保按时完成项目计划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