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能源2015-1454号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

时间:2019-05-13 17:5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改能源2015-1454号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改能源2015-1454号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

第一篇:发改能源2015-1454号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

发改能源[2015]14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科学引导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组织编制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 家 能 源 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年10月9日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能够加快燃油替代,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充电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各类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分散式 充电桩,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是电动汽车普及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加快电动汽 车推广应用的紧迫任务,也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战略部 署,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国发〔2012〕22 号),特制定本指南,期限为 2015-2020 年。

二、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突破,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 用工作有关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除部分大型央企外, 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逐步参与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共建成充换电站 780 座,交 直流充电桩 3.1 万个,为超过 12 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充换电服 务。

充电网络逐步形成。结合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在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已建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充电服务网络,在苏 沪杭地区已初步建成城际充电服务网络,在京沪、京港澳、青银等高速公路沿线已基本建成省际充电服务网络。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直流充电桩、双向充放电机、电 池快速更换系统等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已开展试点运营;充电基础设施监控、计量、计费及保护等技术日趋成熟;充电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自动 化水平不断提高;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智能电网及智能交通等技术融合已开展试点应用。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已基本建立充电基础设施标准 体系,包括术语、动力电池箱、充电系统及设备、充换电接口、换电系统及设备、充/换电站及服务网络、建设与运行、附加设备等 8 个部分,约 60 项标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国家不断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政 策支持力度,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 号),有关部门抓紧 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已出台充电价格、财政奖励等文件,其 他政策将陆续发布。一些省市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充电服务指导价格等配套支持政策。

三、问题挑战

充电基础设施在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涉及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物及配电网改造、居住地安装条件、投资运营模式等方面,利益主体多,推进难度大。

电动汽车及其充电技术的不确定性大。电动汽车产业尚 处于发展初期,动力电池及充电等关键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不同技术方案对应的充电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充电基 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难度,加大了投资运营风险,影响了社 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发展不协调。在电动汽车产业 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车而不注重充电基础设施的问题,有车无桩、有桩无车现象并存。一方面,部分地区电动 汽车增长较快,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用户对电动汽车接受度不高以及地方保护等原因,使得 电动汽车增长总体低于预期,加上部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 局不合理,以及设施通用性较差等问题,造成充电基础设施 利用率较低。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规 划、用地、电力等多项前提条件,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在社会停车场所建设充电基础设施,面 对众多分散的利益主体,协调难度大。在私人乘用车领域, 大量停车位不固定的用户不具备安装条件;对于具备安装条 件的用户,存在业主委员会不支持和物业服务企业不配合的现象。此外,由于充电基础设施还涉及公共电网、用户侧电 力设施、道路管线等改造,也增加了建设难度。

充电服务的成熟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在部分城市的公 交、出租等特定领域,通过实行燃油对价、峰谷电价、充电服务费等措施,商业模式探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不具备大 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充电服务领域,商业模式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电动汽车数量少、设 施利用率低、价格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充电服务企业普遍亏 损。

充电基础设施标准规范体系有待完善。充电基础设施设 备接口、通信协议等技术标准亟需完善。已颁布的部分技术 标准未严格执行,造成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与不同厂商的充 电基础设施不兼容,充电便利性大大下降。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工程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与充电服务平台的通信协议、结算体系等标准不统一,充电服务平台的 服务能力和质量未能满足用户需求。

配套支持政策仍需加强。部分地方政府对充电基础设施 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配套支持政策,在城市建设及相 关规划中对充电基础设施考虑不足,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长期 用地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充电基础设施财税支持政 策与电动汽车支持政策不匹配,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对 居民区、社会停车场等安装困难的场所协调推动不够。

四、需求预测

根据我国在公交、出租、环卫与物流等专用车、公务与 私人乘用车等领域的汽车增长趋势,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关政策要求和规划目标,经测算,到 2020 年全国 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500 万辆,其中电动公交车超过 20 万辆,电动出租车超过 30 万辆,电动环卫、物流等专用车 超过 20 万辆,电动公务与私人乘用车超过430 万辆。

根据各应用领域电动汽车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 经分类测算,2015 年到 2020 年需要新建公交车充换电站 3848 座,出租车充换电站 2462座,环卫、物流等专用车充 电站 2438 座,公务车与私家车用户专用充电桩 430 万个, 城市公共充电站 2397 座,分散式公共充电桩 50 万个,城际 快充站 842 座。

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等电动汽车发展基础较好,雾霾治 理任务较重,应用条件较优越的加快发展地区,预计到 2020 年,推广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 266 万辆,需要新建充换电站7400 座,充电桩 250 万个。

在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示范推广地 区,预计到 2020 年,推广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 223 万辆, 需要新建充换电站 4300 座,充电桩 220 万个。在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尚未被纳入国家新 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的积极促进地区,预计到 2020 年, 推广电动汽车规模将达到 11 万辆,需要新建充换电站 400 座,充电桩 10 万个。

五、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部署,加强规划指 导,因地分类实施;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政策引领;鼓励社 会参与,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市场作用;系统科学地构建高 效开放、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适应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保障 和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适度超前。加强我国充电基础设 施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充电基础设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从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统筹。建立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 企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群策群力、合作共赢的系统推进 机制,按照“桩站先行”的原则,适度超前建设,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科学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经济合理。根据各地区电动汽车 发展阶段和应用特点,紧密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充电需求,遵循“市场主导、快慢互济”的技术导向,科学把握发 展节奏,分类有序实施,加大交通、市政、电力等公共资源 整合力度,合理布局充电基础设施,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土 地资源。

统一标准、规范建设、通用开放。坚持按照国家标准建 设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充换电标准体系,为“车行天下” 提供有力保障。规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理顺管理流程, 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充电服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充 电服务的通用性和开放性。

创新思路、市场主导、示范引领。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加快完善政策环境,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引导社 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示范推广,为充电基础设 施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加强领导、协同推动、加快发展。落实地方政府充电基 础设施发展的主体责任,建立由各地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牵头,相关主管部门紧密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和项目协调,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 加快发展。

六、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需求预测结果,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明确充电基础设 施建设目标。到 2020 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 万座, 分散式充电桩超过 480 万个,以满足全国 500 万辆电动汽车 充电需求。

优先建设公交、出租及环卫与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 基础设施,新增超过 3850 座公交车充换电站、2500 座出租 车充换电站、2450 座环卫物流等专用车充电站。

积极推进公务与私人乘用车用户结合居民区与单位停 车位配建充电桩,新增超过 430 万个用户专用充电桩,以满 足基本充电需求。鼓励有条件的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

合理布局社会停车场所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按照适度超 前原则,新增超过 2400 座城市公共充电站与50 万个分散式 公共充电桩,以满足临时补电需要。

结合骨干高速公路网,建设“四纵四横”的城际快充网络, 新增超过 800 座城际快充站,以满足城际出行需要。

(二)分区域建设目标

1、加快发展地区

到 2020 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7400 座,分散式充 电桩超过 250 万个,以满足超过 266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 例不低于 1:7,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 0.9 公里;其他城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力争达到 1:12,城市核 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力争小于 2 公里。

率先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雾霾防治重点区 域的城际快充网络,各主要城市间实现互联互通。

2、示范推广地区

到 2020 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4300 座,分散式充 电桩超过 220 万个,以满足超过 223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 例不低于 1:8,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 1 公里;其他城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力争达到 1:15,城市核 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力争小于 2.5 公里。

加强与加快发展地区的互联互通,以高速公路网为基 础,逐步推进全国范围的城际快充网络建设。

3、积极促进地区

到 2020 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 400座,分散式充 电桩超过 10 万个,以满足超过 11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省会等主要城市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 1:12,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 2 公里。

按需开展城际快充网络建设。

(三)分场所建设目标

1、结合公交、出租、环卫与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专用 停车场所,适当补充独立占地的充换电站,新建超过3850 座公交车充换电站,超过 2500 座出租车充换电站,超过 2450 座环卫与物流等专用车充电站。

2、在居民区,建成超过 280 万个用户专用充电桩。鼓 励有条件的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

3、在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写字楼、工业园区等单 位内部停车场,建成超过 150 万个用户专用充电桩。鼓励有

条件的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

4、在交通枢纽、大型文体设施、城市绿地、大型建筑物配建停车场、路边停车位等城市公共停车场所,建成超过 2400 座城市公共充电站与 50 万个分散式公共充电桩。

5、在城际高速公路服务区,2015 年之前初步形成“四纵两横三环”(四纵:京沪高速、京港澳高速、沈海高速、京台 高速,两横:青银高速、沪蓉高速,三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城际快充网络,建成超过 500 座城市快充站;2020年之前形成“四纵四横”(四纵:沈海、京沪、京台、京港澳, 四横:青银、连霍、沪蓉、沪昆)城际快充网络,建成超过 1000 座城市快充站。

七、重点任务

(一)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内部停车场、公交及出租等 专用场站配建的专用充电基础设施为主体,以城市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路内临时停车位配建的公 共充电基础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 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以充电智能服 务平台为支撑,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 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1、着力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公交、环卫、机场通勤等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应根据线路运营需求,优先结合停车场站建 设充电基础设施;可根据实际需求,建设一定数量独立占地 的快充站与换电站。对于出租、物流、租赁、公安巡逻等非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应充分挖掘有关单 位内部停车场站配建充电基础设施的潜力,同步推进城市公 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内部专用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高效 互补提高用车便捷性。

2、加快推动用户居住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有固定停车位的用户,优先结合停车位建设充电 桩。对于无固定停车位的用户,鼓励企业通过配建一定比例 的公共充电车位,建立充电车位的分时共享机制,开展机械 式和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方式为用户 充电创造条件。引导充电服务、物业服务等相关企业参与居 民区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鼓励企业统一开展停车位 改造和直接办理报装接电手续,允许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向用户适当收费,建立合理反映各方“责、权、利” 的市场化推进机制,切实解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3、积极开展单位内部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要结合 单位电动汽车配备更新计划以及职工购买使用电动汽车需求,利用单位内部停车场资源,规划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 配建充电桩。各地可将有关单位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情况纳入 节能减排考核奖励范围。

4、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

优先结合大型商场、文体场馆等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以 及交通枢纽、驻车换乘(P+R)等社会公共停车场开展城市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加油站配建公共快充设施,适当新建独立占地的公共快充站。公共充电基础 设施布局应按照从城市中心到边缘、优先发展区域向一般区 域逐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增大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分布密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充电基础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结 合实际需求,推广占地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机械式与立体 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大力推进城际快充网络建设 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位,建设城际快充网络。优先推进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城际快充网络建设并 实现区域间互联;适时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城际快充网络建设;2020 年底前初 步形成覆盖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城际快充网络,满足电动汽车城际、省际出行需求。

6、同步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

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建设要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考 虑,融合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通过 “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互动,提升充电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鼓励围绕用 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拓展增值业务,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二)加强配套电网保障能力

1、加强配套电网建设

各地要将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纳入 当地配电网专项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在用地保 障、廊道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做到“设施建设、电网先 行”。根据各类建筑物配建充电基础设施需求,合理提高各类 建筑物用电设计标准,加强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电网企业要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保障充电基础设施无障碍接入,确保电力供应的“畅通无阻”,满足 充换电设施运营需求。

2、完善供电服务

电网企业要为充电基础设施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开 辟绿色通道,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限时办结。充电基础设施产权分界点至电网的配套接网工程,由电网企 业负责建设和运行维护,不得收取接网费用,相应资产全额 纳入有效资产,相应成本据实计入准许成本,纳入电网输配 电价回收。

(三)加快标准完善与技术创新

1、加快推进充电标准化工作

加快修订出台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等标准,积极推进充 电接口互操作性检测及服务平台间数据交换等标准的制修订,开展已有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实现充电标准的统一, 实现不同厂商充电设备与不同品牌电动汽车之间的兼容互 通。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与管理规 范,以及计量、计费、结算等运营标准与管理规范。进一步 开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设置场所消防等安全技术措施 的研究,及时制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完善充换电设备、电动 汽车电池等产品标准,明确防火安全要求。加快建立充电基 础设施的道路交通标识体系和相关规范。

2、积极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高功率密度、高转换 效率、高适用性、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电 池梯次利用、无人值守自助式服务、桩群协同控制等关键技 术研究。依托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充电基础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的技术方案。

(四)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

1、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各地应有效整合公交、出租场站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等 各类公共资源,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培 育市场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 设施、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及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形成私人用 户居住地与单位内部停车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

2、鼓励拓展多种商业模式

鼓励探索大型充换电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引导商场、超市、电影院、便利店等商业场所为用户提供辅助充电服务。鼓励充电服务企业与整车企业在销售和售后服 务方面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融资租赁、特许经营权 质押等融资模式,借鉴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模式,推进商业 模式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商业模式与 服务创新,引入众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新兴业务模式, 积极拓展智能充放电、电子商务和广告等增值服务,吸引更 多社会资源参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开展相关示范工作

1、开展建设与运营模式示范

各地要结合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需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的重点和难点,从城市与区县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居民区与单位配建充电设施、城际快充网络建设等方面,积极开 展建设与运营模式示范。通过示范项目,理顺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探索系统化的支持政策以及可行的商业 模式,以点带面,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进程,提高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在示范项目中积极探索无人值守自助 式服务、无线充电、移动充电、智能电网等新技术的应用。

2、加强示范经验总结与交流推广

建立多层次的充电基础设施示范经验交流推广机制,通 过多种形式开展示范工作经验交流,提升示范效果,发挥带 动作用。各地要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示范工作的总结,积极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对示范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要加 大推广力度,对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要及时解决,建立 有效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为下一步普及推广打好基础。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各地要将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有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完善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布 局,明确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的建设比例或预留条件要求。原则上,新建住宅配建停车 位应 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 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 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 10%,每 2000 辆电动 汽车应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将城际快充网络纳入相关高速公路规划,明确在高速公路服务 区配建充电基础设施的要求。

(二)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各地要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按照加油加气站 用地供应模式,根据可实施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情况,优先 安排土地供应。新建项目用地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的,可将 配件要求纳入土地供应条件,允许土地使用权取得人与其他 市场主体合作,按要求投资建设运营充电基础设施。鼓励在已有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公交场站、社会公共停车场与 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应协调 有关单位在用地方面予以支持。

(三)简化规划建设审批。各地要减少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环节,加快办理速度。个人在自有停车库、停 车位,各居住区、单位在既有停车泊位安装充电设施的,无 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 可证。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楼)时,无需为同步建设充电 桩群等充电基础设施单独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新建单独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应符合城市规划, 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 可证。

(四)强化安全管理。各地要建立充电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有关制度标准,加大对用户私拉电线、违规用 电、建设施工不规范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依规对充电基础设施设置场所实施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以及备案抽 查,并加强消防监督检查。行业主管部门要督促充电基础设 施运营使用的单位或个人,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及其设置场 所的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及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大物业协调力度。制定全国统一的私人用户居住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示范文本。各地房地产行政主管 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应按照示范文本,主动加强对业 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依据示范文本,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物业服务区域内建设管理充电 基础设施的流程,并将相关内容纳入物业服务合同。对拒不 配合或阻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物业服务企业,各地房地产 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扣减相关企业和负责 人的信用信息评分。

(六)加强供用电监管力度。各级电力监管部门应对充电基础设施供用电环节加强监管。电网企业和充电基础设施 运营企业应配合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按规定和要求提供 真实完整的信息。对于电网企业服务不合规、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和个人违规用电等情况,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并视 情节予以处罚。

(七)完善财政价格政策。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补贴力度,加快制定“十三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奖励办法, 督促各地尽快制定有关支持政策并向社会公布,给予市场稳 定的政策预期。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中央基建投资资金适度 支持。允许充电服务企业向电动汽车用户收取电费及服务费 两项费用,对向电网经营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 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2020 年前暂免收基 本电费;其他充电设施按其所在场所执行分类目录电价。针对不同类别充电基础设施,兼顾投资运营主体合理收益与用 户使用经济性等,指导各地及早出台充电服务费分类指导价格,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逐步规范充电服务价格机制。

(八)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创新金融产品和保险品种,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政 策,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 权等质押融资方式,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本投入 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推动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拓宽充电 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与设备厂商的融资渠道。鼓励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充电基础设施发展专项基金,发行充电基础设施 企业债券,探索利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九)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各地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统筹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主体责任,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 理作为政府专项管理内容,建立由发展改革(能源)部门牵 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 善配套政策,在 2016 年 3 月底前发布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 划,制定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并抓好组织 实施。

(十)建立互联互通促进机制。设立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配合有关政府部门严格充电基础设施产 品准入管理,开展充电基础设施互操作性的产品检测与认证。构建充电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统一信息交换协议, 有效整合不同企业和不同城市的充电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促 进不同服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制定实施财政、监管等 政策提供支撑。

(十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各有关部门、企业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政策、规划布局 和建设动态等的宣传,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充电基础设施, 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引导消费 者购买使用电动汽车。加强舆论监督,曝光阻碍充电基础设 施建设、损害消费者权益等行为,形成有利于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关于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

杭州:关于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

办法

2016年05月16日 10:05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响应了国务院有关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意见。办法里明确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的目标。并细化了工作要求,指出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和标准,将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出行方式。以下是办法原文: 《杭州市推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5月5日杭州市推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

为加快我市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完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套,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3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

以建设“两美浙江”、“美丽杭州”、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市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快慢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应用与发展,加快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盖全城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本办法所称的充电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充电桩)是指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含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电动环卫车、电动邮政车等,下同)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电设施,包括充电设施桩体、配套变压装置、连接电缆等,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宜、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确保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需求;制定相对完善的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

三、充电桩建设与管理

(一)基本分类。

按照不同服务对象,充电桩可分为三类:

1.自用充电桩:为某个特定个体用户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原则上为交流慢充桩。2.共用充电桩:专为某个单位车辆或特定群体用户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原则上以快充桩为主。

3.公用充电桩:为社会公众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原则上以快充桩为主。

(二)技术标准。

充电桩应当结合固定停车位设置,其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充电桩通用规范、标准和我市有关充电桩技术要求,满足在杭销售的绝大多数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要求。原则上交流慢充桩采用220V交流充电,每枪最大功率不超过7.5KW;公用快充桩采用380V交流供电直流充电,每枪功率为40—60KW。共用快充桩相关技术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

(三)产权和建设主体。1.自用充电桩。自用充电桩产权主体为新能源电动汽车车主。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在与个体用户签订车辆销售合同时,应自行或委托充电桩生产企业为用户在其住宅小区自有车位(或有1年及以上使用权的固定车位,下同)或办公场所固定车位上安装自用充电桩。

2.共用充电桩:共用充电桩产权主体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业主单位(合同协议已明确的,按合同协议执行)。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在签订车辆销售合同时,应自行或委托充电桩生产企业在用户的自有场所或固定期限(指1年及以上)使用权的固定车位上安装共用充电桩。

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应当将自用充电桩和共用充电桩的安装、调试、维护(质保期内)等纳入其销售服务体系,保证用户正常、安全充电。

3.公用充电桩:在我市公共停车场、大型交通枢纽、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公建商业配建停车场以及依据我市相关优惠政策建设的出租车服务区按照规划建设要求配建的公用充电桩,产权主体为充电桩建设投资单位。公用充电桩先期可由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建设并运营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公用充电桩的投资建设与管理运营。

(四)建设审批。

1.在既有建筑物、场地内加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视为设备安装,不另行办理规划和土地审批手续。

2.在新建建筑物内同步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纳入新建建筑项目,按照基本建设流程进行审批。

3.公用充电桩建设方案应当报市及区、县(市)两级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组办公室确认。公用充电桩建设占用公共绿地的,应当本着“简化流程、加快审批”的原则,并执行《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市政府令第272号)中明确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减免永久占绿和临时占绿费用有关政策。

(五)建设要求。1.新建项目预留。

对新建住宅停车库,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布线条件(电源线的沟槽、套管或桥架等)按照停车位100%预留,充电桩电表箱、用电容量按10%的比例预留。对其他建筑工程,均按配建停车位10%的比例预留充电桩布线条件、电表箱位置和用电容量。2.既有项目改造。

对既有停车场项目公用充电桩改造增建工作,按照我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和充电桩建设布点规划,由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推进办)确定公用充电桩建设目标和计划,各区、县(市)政府为主协调推进;对居住小区配套停车场自用充电桩增建工作,由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纳入其销售服务体系并组织实施;对公交场站等共用充电桩改造增建工作,由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组织实施。

(六)质量与安全管理。

1.强化质量管理。充电桩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通过检验检测或质量认证后方可投入使用。依法建立健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商备案制度,切实提升企业服务品质和社会责任意识。2.明确安全责任。原则上由产权主体承担充电桩使用期间的安全管理责任。

四、价格管理

公用充电桩经营企业可向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收取电费和充电服务费两项费用。

(一)电费收取标准。按照《浙江省物价局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价资〔2014〕205号)规定执行。为优惠用户并方便结算,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可研究制定公用充电桩综合电价政策。

(二)充电服务费收取标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收取充电服务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发布。

(三)费用结算方式。为方便用户,鼓励采用市民卡、充电卡等非现金方式缴付充电服务费。

五、保障机制

(一)成立推进小组。

在杭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应用领导小组下设立杭州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组,推进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建委),与市区公共停车场(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工作由杭州市市区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发展中心承担。

(二)纳入综合考评。

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推进工作纳入我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停车场库建设考核内容,确保高效推进我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

(三)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加快制定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补助办法,对2015年12月31日后在杭投资建成的充电桩项目,按照实际投资额给予财政补助,并制定具体操作流程,所需资金在每的财政专项资金计划中予以保障落实。

(四)明确部门职责。

市建委(市推进办):负责本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设施建设统筹协调、督促推进与考核工作,统筹制定充电桩设施建设相关支持政策;会同各区、县(市)政府或其明确的牵头部门负责编制公用充电桩建设计划并协调推进、组织实施;贯彻落实新建建筑配建停车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预留标准;负责全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各区、县(市)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协调推进落实工作,成立相应的推进小组和办公室,明确本级各相关部门职责和任务,配合市推进办制定建设计划;督促街道办事处、社区委员会及时协调解决辖区内充电桩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市经信委:负责编制我市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目标;负责监督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含生产企业授权经营的整车销售机构)为用户履行购车建桩义务。

市财政局:落实国家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负责制定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市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专项补助资金,明确资金补助标准、补助范围、具体操作办法及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监管方式。

市旅委:牵头协调全市大型旅游集散中心(换乘中心)增建充电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市城管委:负责市财政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增建充电桩的协调和推进工作;及时完成充电桩建设占道、临时排水等相关审批手续。

市质监局:负责制定我市充电桩技术要求;负责充电桩产品的检验、检测或认证的监管;负责杭产充电桩产品质量的监管,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做好非杭产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对交通枢纽、入城口换乘停车场和出租车服务区等增建充电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市规划局:负责组织我市充电桩布点规划的编制,会同市建委做好新建建筑配建停车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预留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充电桩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和保障工作。

市住保房管局:负责充电桩建设涉及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工作,并将物业公司配合充电桩建设情况纳入日常管理。

市物价局:负责制定本市公用充电桩充电服务费收取标准;负责充电桩用电价格和服务费收取标准的管理。

市公安消防局:负责牵头明确停车场配建充电桩的消防技术要求。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负责根据我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应用与发展规划、充电桩布点规划及充电桩建设计划,提前谋划电力增容,加大电力保障力度,为全市充电桩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向国家电网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按时保质完成公用充电桩建设任务;根据我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应用情况,逐步将电动车换电站提升改造为集中式充电服务区。

市城投集团:负责所属公共及公建配套停车场、公交场站内充电桩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并为社会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开放充电服务。

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市交投集团:负责所属公共及公建配套停车场内充电桩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并为社会新能源电动汽车提供开放充电服务。

西湖电子集团:负责所销售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共用充电桩建设,共用充电桩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符合我市充电桩技术要求。

市科委、市园文局、市人防办、市公安局交警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支持充电桩规范有序建设。

停车场(包括公共停车场、建筑配建停车场等)业主单位:积极推进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严格按照充电桩配建标准落实新建建筑配建要求。停车场产权单位或管理单位在充电桩投入使用后应当优先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对充电桩车位的使用需求。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认识。推广和应用新能源电动汽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工作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职责分工,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与推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加快项目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任务,加强督促指导与协调推进;各停车场业主单位要以合作共赢、服务功能提升为目标,加快落实资金和场地,主动开展建设工作,确保及时开工并投入使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对接,加大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应用与推广、充电桩配套建设等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市民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为引入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充电桩创造良好氛围。本办法自2016年6月5日起施行,由市建委负责牵头组织实施。

第三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机制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机制

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题,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投资工程包推进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坚持统筹规划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统筹规划、明确责任、规范服务、加强监管,加快培育和形成平等参与、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充电服务市场。省发改委负责全省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与投资管理,省经信委负责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管理,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其他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相应职责。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组织协调。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管部门依据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滚动调整。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应向省发改委报备。尚未完成规划编制 的设区市请抓紧完成,并通过各地主管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布。

二、加大建设力度

(一)落实配建比例要求

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且已建设充电设施的非固定产权停车泊位不应低于总车位的20%。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并逐步扩大设置比例,满足电动汽车推广使用。鼓励在已有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公交场站、社会公共停车场与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加水区)等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鼓励建设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城区范围内公共充电桩与电动汽车比例不小于1:12,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2公里。

(二)推进用户居住地充电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现有居民区设施改造。供电企业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进现有居民区(含高压自管小区)停车位的电气化改造,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对专用固定停车位(含一年及以上租赁期车位),按“一表一车位”模式进行配套供电设施增容改造,每个停车位配置适当容量电能表。对公共停车位,应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及电动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开展配套供电设施改造,合理配置供电容量。2 地方政府要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施工便利。

二是规范新建居住区设施建设。新建居民区应统一将供电线路敷设至专用固定停车位(或预留敷设条件),预留电表箱、充电设施安装位置和用电容量,并因地制宜制定公共停车位的供电设施建设方案,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提供便利。新建居民区停车位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支持结合实际条件建设占地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鼓励探索居民区整体智能充电管理模式。

三是做好工程项目规划衔接。新建或改扩建住宅项目按规定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相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要严格执行配建或预留充电基础设施的比例要求。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新建或改扩建住宅项目施工图时,对充电基础设施设置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审核。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充电基础设施配建情况纳入整体工程验收范畴。

(三)推进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

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要结合 单位电动汽车配备更新计划以及职工购买使用电动汽车需 求,利用单位内部停车场资源,规划建设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 配建充电桩。各地可将有关单位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情况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奖励范围。

(四)加快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 全力推动公交、出租,环卫、物流及公安巡逻等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车充电设施应根据线路运营需求,结合公交场站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不设独立占地充电站;对于出租、物流、租赁、公安巡逻等非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电动汽车,应充分挖掘有关单位内部停车场站配建充电基础设施的潜力,同步推进城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充电设施可考虑对外开放。

(五)积极推进城市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公共充电设施布局应从城市中心向边缘、从城市优先发展区域向一般区域逐步推进。优先在大型商场、超市、文体场馆等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以及交通枢纽、驻车换乘(P+R)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公共充电设施。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加油站配建公共快充设施,适当新建独立占地的公共快充站。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充电基础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

(六)建设城际快速充电网络

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加水区)、收费站停车位及其他可利用场地,建设城际快充网络。优先推进沈海、京福、福银、厦蓉、泉南、长深高速及平潭连接线的城际快充网络建设,并实现区域间互联;适时推进宁上、莆永、宁东、沙厦等高速路网的城际快充网络建设;2020年底前形成覆盖全省高速公路城际快充网络,满足电动汽车城际、省际出行需求。

三、规范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权限

充电基础设施实行备案制管理。个人自用的充电设施无需备案;独立占地集中式充换电站的项目备案管理由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发改部门负责;其余充电设施建设项目的备案管理由项目所在县(市、区)发改部门负责。

(二)建设单位的准入条件

在福建省注册登记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且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含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在本省具有必要的经营场地;在册持进网作业证上岗电工不少于3人,高压电工不少于2人。专职运行维护团队人员的配备,在设施运行地区应满足供电安全规定的规模要求;具备完善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制度;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应当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标准,并对外开放经营(不含专自用充电基础设施)。

(三)项目申报要件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备案申请报告;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运营场地的权属证明或者租赁合同,租期不少于3年,或者经营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年限不少于3年。同时,租赁合同或者经营合作协议的合作方必须提供运营场地的合法性证明材料(权属证明或使用权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专职运行维护团队的专职技术人员名单(包括姓名、学历、职称、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充 电设施运营管理制度;申请材料真实性的承诺函。

(四)项目受理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受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备案申请时,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各设区市发展改革部门于每年12月份将充电设施项目备案数据上报省发改委。对不予备案的项目,应以书面形式向备案申报单位说明不予备案的理由,并告知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据。

四、强化支撑保障

(一)简化规划建设审批

个人在自有停车库、停车位,各居住区、单位在既有停车位安装充电设施的,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楼)时,无需为同步建设充电桩群等充电基础设施单独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新建单独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应符合城市规划,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加水区)、收费站及其他可利用场地建设城际快充站,无需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单独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二)完善财政价格政策 2016年省级财政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4998万元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象为省内公共、专用充电设施(包含公交领域)建设运营单位;补助标准按照直流快充桩495元/千瓦、交流桩150元/千瓦补助,鼓励各地加大配套奖补政策。

对向电网经营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站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并执行特殊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即延长谷时段3小时,由每日23:00至次日7:00调整为每日21:00至次日8:00),相应缩短用电平时段时长,峰时段保持不变,2020年前暂免收取基本电费;其他充电设施按其所在场所执行分类目录电价。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具体按《关于我省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闽价服[2016]143号)执行。提倡对电动汽车的停车服务收费实行优惠。

(三)拓宽多元融资渠道

在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上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按规定辅以相关规费减免、发行绿色债券和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可由建设单位打捆为充电站群由设区市发改部门统一上报省里。对充电基础设施PPP项目优先给予支持,优先上报争取财政部的中国PPP融资支持基金。积极支持拓宽充电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与设备厂商的融资渠道。2016年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1%的贴息,贴息资金 7 由省级财政和项目所在地财政各承担50%,省级财政分担部分由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各承担50%。

(四)加大用地支持力度

各设区市要将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衔接,并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优选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供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中的公交、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项目,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其他营利性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公开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地,对于规划条件许可的地块,可按照加油(气)、充电混合站进行规划,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各设区市应充分利用各类建设项目配建充电基础设施,在开展交通运输、工矿仓储、商服、住宅等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时,应将配建要求纳入项目土地供应条件;并鼓励在已有各类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公交场站、社会公共停车场与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

(五)加强配套电网保障能力

将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纳入当地配电网专项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在用地保障、廊道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做到“设施建设、电网先行”。电网企业负责建设、运行和维护充电基础设施产权分界点至电网的配套接网工程,不得收取接网费用,相应成本据实计入准许成本,通过电网输配电价回收。产权分界点划分的基本原则是接入10千伏公用馈线的客户,采用电缆接入的,分 界点为环网柜(或电缆分支箱)出口处,环网柜(或电缆分支箱)由电网公司出资建设;采用架空接入的,分界点为T接点设备出口处,需安装柱上分界负荷开关、柱上分界断路器等设备或增补T接点杆塔的,由电网公司出资建设;低压居民用户产权一般以计量装置(电能表)为产权分界点。

电网企业要为充电基础设施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提高效率,限时办结,加强效率监督和问责。在产权方(场地业主)同意的情况下,由供电公司为充电设施装设独立电表,方便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商与供电公司直接结算及开具电费发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高压报装时,若无法提供安装场所权属证明,则需提供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且租赁合同的合作方必须提供场所产权证明,或使用权证明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级以上政府有权部门)出具的非违章建筑证明。及时修订完善《10kV及以下电力用户业扩工程技术规范》(DB35/T 1036-2013),以满足充电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

(六)加大物业及业主委员会协调力度

各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应按照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住建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加快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闽发改能源[2016]628号)中的全国统一的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示范文本,主动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做好宣传工作,引导业主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并要求物业公司予以支持和配 9 合。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依据示范文本,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物业服务区域内建设管理充电基础设施的流程,并将相关内容纳入物业服务合同,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物业公司的物业服务合同实际执行情况开展监督和考核。对拒不配合或阻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物业服务企业,各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扣减相关企业和负责人的信用信息评分。各地可考虑在条件较成熟的住宅小区开展示范建设,取得相关经验后再向全省推广。

(七)推广充电设备责任险和充电安全责任险 加快制定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责任保险工作相关规定。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由生产(制造)厂商购买产品责任保险,并按照“谁拥有、谁投保”的原则购买充电安全责任保险。开展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业务的企业必须为自身经营的充电设备购买安全责任保险。鼓励设备生产(制造)厂商或电动汽车生产销售企业为个人用户购买充电安全责任保险。

五、创新服务体系

(一)鼓励拓展多种商业模式

鼓励探索大型充换电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引导商场、超市、电影院、便利店等商业场所为用户提供辅助充电服务。鼓励充电服务企业与整车企业在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创新商业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融资租赁、特许经营权质押等融资模式,借鉴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模式,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相关商业模式与服 务创新,引入众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新兴业务模式,积极拓展智能充放电、电子商务和广告等增值服务,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本省充电设施生产企业产品列入省级名优产品目录。鼓励充电服务企业直接投资建设运营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创新“互联网+停车+充电”的综合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探索第三方充电服务企业、物业服务企业、车位产权方、业主委员会等多方参与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合作共赢模式、鼓励引入局部集中改造、智能充电管理、多用户分时共享等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日常运维服务水平。

(二)建立互联互通促进机制

借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做法,坚持自愿、平等、合作、互惠原则,支持成立福建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配合有关政府部门严格充电设施产品准入管理,开展充电设施互操作性的检测与论证。积极构建省级充电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是基于以“政府监督指导+企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不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的第三方服务管理平台,设区市按照“充电企业运营服务平台——地市级充电设施运营服务监管平台——省级充电设施运营服务监管平台”的技术路线,鼓励建设地市级充电设施运营服务监管平台。各地发改部门要会同经信部门督促充电设施建设运营 企业严格执行充电基础设施国家标准与能源行业标准。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范发展,重点是充电物理接口及通信协议互联互通,即充电硬件的互联互通,实现不同电动汽车与不同充电设施间能够连得上,充上电,解决“车桩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充电服务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充电设施的位置、状态、充电参数、运营商信息等信息跨平台共享,便于电动汽车用户查询和使用,解决“桩信息不全不准,装许多APP问题”;充电服务的支付互联互通,实现跨交易平台、跨运营商的充电支付无障碍,解决“众多充电卡,交易不方便的问题”。

第四篇:甘肃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

附件

甘肃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运营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我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6〕5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充电基础设施包括如下三类:

(一)自用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个人在自有停车库、停车位,居住区(或住宅小区)安装的充电基础设施。

(二)专用充电基础设施,指单位或住宅小区在其所属场所内安装的,专为单位自有车辆及其职工车辆、住宅小区内业主车辆、以及公交和环卫等专用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设施。

(三)公用充电基础设施,是指对社会开放,可对各种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

-1- 第三条

全省行政区域内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编制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各市(州)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依据全省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并将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加大公共资源整合力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滚动修编,作为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依据。

第五条

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电动汽车消费现状、需求预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发展目标、项目布局和保障措施等。

第六条

按照“专(自)用为主、公用为辅,快慢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以城市公交、出租场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和住宅小区居民自用充电基础设施为主,以公共停车场、独立充电站等公用充电基础设施为辅的充电服务网络,在城际间及对外通道上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加油(气)站形成公用充电 -2- 基础设施服务走廊。

(一)在住宅小区建设以慢充为主的自用、专用充电基础设施。

(二)在办公场所建设快慢结合的专用充电基础设施。

(三)在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停车场、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具备停车条件的可利用场地,建设以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

第七条

各类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要求如下:

(一)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停车位(含公共车位)应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包括电力管线预埋和电力容量预留)。

(二)新建交通枢纽、超市商场、商务楼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旅游景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换乘(P+R)停车场等应按照不低于总停车位10%的比例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包括电力管线预埋和电力容量预留)。

(三)鼓励已建住宅小区,交通枢纽、超市商场、商务楼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旅游景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独立占地的公共停车场、停车换乘(P+R)停车场等结合既有停车位改造加装充电基础设施。

(四)城市每2000辆纯电动乘用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

-3- 共充电站。

第八条

各市(州)要将充电基础设施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路网规划等,并将充电设施配建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规划条件。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九条

鼓励个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充电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第十条

新建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项目实行备案制,由市、县两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权限进行项目备案,具体办理流程按照《甘肃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执行。非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按照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的要求,无需办理项目立项手续。

第十一条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独立占地的充电基础设施应符合当地充电基础设施相关规划,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

(二)符合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标准及规划、建设、环保、供电、安全、消防和防雷等方面的现行规定。

(三)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级别的机电安装资质、电力 -4- 设施承装(修、试)资质或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

第十二条

各类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申报流程如下:

(一)个人在住宅小区自有停车位或经车位产权人同意、租赁期一年以上的固定车位上安装充电基础设施的,应在物业服务企业登记,再向所在区域电网经营企业提交报装申请,物业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二)在住宅小区、商业设施、公共机构、企业内部既有停车场和城市既有公共停车场安装充电基础设施,应在取得业主、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同意后,向所在区域电网经营企业提交报装申请。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三)新建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在办理项目备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手续后,向所在区域电网经营企业提交报装申请。

(四)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原有停车场地增建充电基础设施的,应在取得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部门或土地所有权方同意后,向所在区域电网经营企业提交报装申请,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如需变更服务区内原有土地用途或在服务区外新增用地的,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

-5- 可证及用电报装事项。

第十三条

住宅小区、办公场所、停车场等物业服务企业在充电基础设施安装过程中,应当配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及时提供相关建筑、设施设备工程竣工图或指认停车区域内电源位置及暗埋管线的走向,配合电网企业确定充电设施配电箱、表箱安装位置、电源走向,并指定专人配合现场勘查、施工。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需要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现场秩序维护、清洁卫生等服务的,可以与物业服务企业协商约定各自职责、服务内容等事项。

第十四条

充电基础设施所有权人应承担充电设施维修、更新、养护及侵害第三者权益等责任。

独立报装的充电基础设施如不再使用,应当向电力企业办理拆表销户手续后拆除充电设施。拆除作业过程中造成公用部位、公用设施损坏的,责任人应当及时恢复原状、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五条

供电(电网)企业应做好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接入事宜,每半年向市(州)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报送一次充电基础设施接入及拆除情况。充电基础设施产权分界点为充电站(桩)的专用变压器(控制箱),分界点到电网的配套入网工程由供电(电网)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行维护,-6- 不得收取接网费用。

第十六条

建设运营充电基础设施应同步考虑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建设,融合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互动,提升充电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鼓励围绕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拓展增值业务,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第四章 运营管理

第十七条

对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应在其运营服务地所在市(州)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登记备案,市(州)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当地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目录。

第十八条

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一)公平、公正的为所有用户提供充电等服务。任何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不得利用对电网、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的控制排挤其他充电经营企业;在服务能力具备的条件下,不得拒绝为用户提供服务或者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二)允许充电基础设施产权所有者向用户收取电费及

-7- 充换电服务费,充换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充换电服务费标准上限由市(州)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并调整。结合充换电设施服务市场发展情况,逐步放开充换电服务费,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三)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同时经营电网运营、售电等其他业务的,应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业务实行独立核算,确保其成本和收入的真实准确。

(四)可以获得充电基础设施媒体广告等增值业务的经营权,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相关部门对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企业媒体广告等相关审批手续应给予减少审批环节、快速办理通过等支持。

第十九条

公用充电基础设施运营要求如下:

(一)通过消防及防雷设施安全检查。

(二)企业的运营管理系统应能对其充电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控制、管理和监控,并对充电和运营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保存期限不低于2年),企业数据管理系统应具备与市级以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智能服务平台相适应的数据接口,确保能够持续不间断地向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汇聚数据。

(三)充电交易应支持多种支付手段,如银行卡、公交卡、支付宝、微信等。

-8- 第二十条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配建的充电基础设施必须对内部工作人员开放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具备条件的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外开放方式。

第二十一条

具备条件的专(自)用充电基础设施可委托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统一运营管理,形成优势互补、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第二十二条

充电基础设施用户应当按照充电设施操作规定安全、规范地使用充电设施,不得侵占、毁损、擅自拆除或者移动充电设施。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充电设施损坏的责任人,应做出相应赔偿。

第五章 政策支持

第二十三条

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各市(州)政府要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对符合规划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二十四条

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政策支持:

(一)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补助,按照《甘肃省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甘财经一〔2016〕62号)规定执行。

-9-

(二)争取中央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三)鼓励市(州)政府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

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土地政策支持:

(一)将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用地纳入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范围,按照加油、加气站用地供应模式,根据可供国有建设用地情况,优先安排土地供应。

(二)供应新建项目用地有配建充电基础设施的,可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供应条件,允许土地使用权取得人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按要求投资建设运营充电基础设施。

第二十六条

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金融政策支持:

(一)鼓励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创新金融产品和保险品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方式和多层次担保体系;鼓励支持充电设施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方式,积极拓宽充电设施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积极整合公交、出租车场站以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等各类公共资源,通过PPP等方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创造条件。

第二十七条

对向电网经营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2020年前暂 -10- 免收取基本电费;其他充电设施按其所在场所执行分类目录电价,其中居民家庭住宅、居民居住小区、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中设置的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用电价格中的合表用户电价。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第二十八条

将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纳入当地配电网改造升级专项规划,在用地保障、廊道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电网企业要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确保电力供应满足充换电设施运营需求,并为充电基础设施接入电网开辟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应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供电手续。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中主要用语的含义如下:

(一)电动汽车,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二)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集中式充换电站和分散式充电桩及其接入上级电源的相关设施,包括充电站地面构筑物、充电站(桩)等充电设备及其接入上级电源、监控系统的相关配套设施等。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11-

第五篇:湖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湖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3号)精神,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充电设施。按照不同的充电对象分为公共充电设施、自用充电设施两类。

(一)公共充电设施,是指专为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及增值服务的充电设施。

(二)自用充电设施,是指单位和居民自建自用为主的充电设施。

第三条 市本级(吴兴区、南浔区、湖州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编制、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等适用本办法,三县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第二章 规划要求

第四条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标准”的原则,科 1 学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依据“桩站先行”的要求,适度超前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智能高效、互联互通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第五条 充电基础设施及配套电网的建设与改造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原则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已建住宅小区,应结合业主需求和场地条件建设充电桩。

(二)新建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0%。

第六条 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场所、社会公共停车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时,应提出充电设施建设或预留安装条件的审核意见;在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验收时,需对项目的充电设施建设或预留安装条件进行验收。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七条 突出“公共快充为主,专用、自用快慢兼顾”的原则,引入社会资本、经营企业在我市投资公共充电设施,鼓励单位、居民建设在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公共充电设施按照“专业建设运营、信息互联互通”的模式,由专业充电设施经营企业投资建设运营。

第八条 建立“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模式,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服务,拓展增值业务,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推动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2 合理利用路灯杆资源,鼓励建设新型智慧充电灯杆。

第九条 鼓励在商场、超市、酒店、公园景区、文体场馆等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以及公共停车场建设公共充电设施。对公交等定点定线运行的公共服务领域,优先在公交首末站、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对于出租、物流、租赁等非定点定线的公共服务领域,利用内部停车场配建充电设施,并结合公共充电设施,实现高效互补。引导政府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利用内部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鼓励社区和居民在居住地建设充电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私人充电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可收取一定充电费用。

第十条 简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手续,减少报装环节,加快办理速度。

(一)对涉及电力增容或新增建筑物的独立占地的充电设施项目建设实行备案制,建设单位需到发改部门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备案后原则上应在1个月内开工建设。其它项目可直接向电力部门申请报装。

(二)居民在自有停车库、停车位,各居住区、单位在既有停车位安装充电设施的,以及利用现有公共停车场新建充电设施,无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时,无需为同步建设充电桩群等充电基础设施单独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新建独立占地的集中式充换电站应符合城市规划,要尽可能简化手续,并加快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第四章 建设施工

第十一条 充电设施及其设计、建设、使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统一标准,其中充电设施应具备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标准符合性合格报告。对涉及电力增容的工程原则需执行招投标,施工单位应具备电力设施承装(修、试)资质。充电设备必须符合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国家标准。

第十二条 对用户居住地建设充电设施,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要按照全国统一建设管理示范文本,主动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引导业主支持充电设施建设。所在物业公司应当配合开展现场勘查、用电安装、施工建设等工作,不得阻挠充电设施合法建设需求。

第十三条 公共充电设施建成后,由市推广办组织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质监局、市安监局、市气象、消防、电力等单位对充电设施进行综合验收。

第五章 运营管理

第十四条

充电基础设施要预留数据系统输出功能、统一信息交换协议。建立全市统一的充电设施智能服务平台,鼓励经营企业、单位和私人的充电设施基础数据接入统一平台,整合资源信息,促进平台互联互通。

第十五条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公共充电设施正式投入运营前,建设单位应完成充电设施电气安全、计量系统、电能质量等指标的验收,以及与整车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检测和调试。经营企业要配备专职人员和应急装备,加强对充电设施维护和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大对违规用电、私拉电线、建设施工不规范 4 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设施的消防检查和管理。

第十六条 充电专用停车位应设置明显导引标志和电动车专用标示。对违规占用公共充电停车位的车辆,交警部门给予通知提醒、挪车处理。

第六章 政策支持

第十七条 对符合条件的充电基础设施,按充电设备的实际投资给予财政补助。

(一)对由专业充电设施经营企业承建的公共充电设施,给予设备投资25%的资金补助。

(二)对公交企业自建的充电设施,其对外开放充电并纳入全市统一平台的,充电桩功率≥150千瓦给予设备投资30%的资金补助,充电桩功率<150千瓦给予设备投资20%的资金补助。

第十八条 执行扶持性电价和充电服务费政府指导价政策。(一)对向电网经营企业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充换电设施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2020年前,暂免收基本电费。

(二)其他充电设施按其所在场所执行分类目录电价。其中,居民家庭住宅、居民住宅小区、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中设置的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用电价格中的合表用户电价;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停车场中设置的充电设施用电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类用电价格。

(三)专业充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用户收取电费及充电服务费两项费用,充电服务费用于弥补充电设施运营成本。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执行政府指导价,七座及以下电动汽车上限标准暂定为1.20 5 元/千瓦时,可以下浮;高速公路沿线及公交车充电服务费标准另行制定。

第七章 职责分工

第十九条 明确部门职责、形成推进合力,主要分工:(一)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市本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与推进,以及专业充电设施经营企业的准入管理等工作。

(二)吴兴区、南浔区、湖州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负责辖区内公共充电设施以及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内部停车场充电设施的建设协调工作。

(三)市发改委负责市本级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充电服务费制定、价格监督管理等工作。

(四)市财政局负责市本级充电基础设施财政补助政策制定、兑现等工作。

(五)市规划局负责市本级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规划审批,以及市本级充电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完善工作。

(六)市建设局负责市本级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等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落实验收,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公园、园林绿地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的协调推进,协调物业公司配合业主做好加装充电设施工作。

(七)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市本级公共交通领域配套充电设施的 6 规划布局、建设等协调工作。

(八)市公安局负责对违规占用公共充电停车位的协调等工作。(九)市消防支队负责充电设施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

(十)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市本级充电设施用地的统筹协调工作。(十一)市质监局负责充电设施国家标准执行和计量监管工作。(十二)市商务局负责市本级商场、超市等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的协调工作。

(十三)市旅游委负责市本级旅游饭店、A级景区等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的协调工作。

(十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市本级行政中心充电设施建设的协调工作。

(十五)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负责充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供电服务,以及做好高速公路等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等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后续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修订。相关部门根据分工,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并指导下属单位加强本办法的落实和联动推进。

下载发改能源2015-1454号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改能源2015-1454号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