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谈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再谈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三水中学理地科组
528100
近几年,随着中学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各地成为潮流。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几年来学校地理科组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科组各位教师的特长,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做了不少的尝试,为此成功申报了佛山市十一五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可以说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碰到了一些的困惑。过程中有几点的体会好值得和大家来探讨下。
一、关于对“校本课程”的理解
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是:校本课程并不单纯是一本教材,不是说学校组织一批人员,编写一本教材,来教给学生就可以了。校本课程也不仅仅是一种课或一个学科,不能象我们称地理科或语文科那样来称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在“校本”两个字,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社区为背景。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要学校、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周边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校内、外的有利因素,尽其可能地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一种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比较适合本校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的一种课程。它要着重体现出有计划性。例如:学生自己随意去观看电影就不叫课程,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观看电影就是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非学术性的,应该是以学生兴趣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的综合课程,它着重于过程形态和活动形态;它应多给予学生自学、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可以说,校本课程更着重的是操作的过程,而不是课程的结果。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在学校育人目标、办学思想的框架下进行横向联系,根据学校的特色、特点来构建的校本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从广义上说,只要是适合学生,有利于或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都可纳入校本课程中。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一方面来讲,我们地理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比如说传统的《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旅游地理》《三水区域地理》等等。还有结合本地实际的各种探索活动,如《北江大堤的考察》、《云东海地区的发展规划》、《三角洲河流地貌的考察》、通过摄影镜头记录的《”三水风情”影像记录》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探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学生也得到了相当的锻炼。而这些内容通过积累和沉淀,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校本课程的题材。
此外,我们还必须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校本课程不仅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教师们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它需要教师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要改变原来靠教材、教教材的传统意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案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应当是不但要会“教”教材,还要会“编”教材。教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所用的教材都是部编或省编的,至少也是市编的,我们一定要按部编或省编的教材来教学。而现在,把校本课程这一部分教材的“编排”权交给学校、交给了我们广大教师。我们有了自主权,想教什么就编什么,需要教什么就编什么,让我们自主地安排,自由地教学,打破了原来“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格局。因此,我们就必需要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主动地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当然,以前我们一切按教材、教教材,虽然没有自主权,工作却比较轻松些,教材讲什么,我们教什么,头脑较单纯,不会很伤脑筋;现在,我们虽然有了自主权,想教什么,就编什么,我们能编什么,就教什么,很灵活,很自由,但是,头脑中必须有一种课程意识,要自己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去开发、去挖掘课程资源和组织教材,来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状况。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其 根本目的是为了是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这是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二、谈谈“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当前,中小学校开发或构建的学校课程,大体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学校、教师对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进行了重新诠释,是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或拓展、延伸。一般来说,这种拓展或延伸是在各学科的分支上做文章,或者选用少数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来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这样开发出来的学校课程,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而又不为学科课程标准所限,但这样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搞得好的,可以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或在学科学习领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可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而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搞得不好,会成为应试训练的合法借口,会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二)是在改变学习方式上动脑筋,是力图通过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校课程带来新鲜感,带来活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学生的集体创作或集体制作等等,都是转变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校教学的有效尝试,都会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多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可以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施过程,也会影响考核评价方式与考核标准。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及知识、经验基础的限制,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社会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再加上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以主题展开形式的调查或探究活动可以在点上尝试,可以做为某种补充形式,但似乎还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存在与发展,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充分关注、支持和鼓励。作为学校课程形式之一,它是富有发展潜力与生命活力的形式。
(三)结合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活动开展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是全部地位。课程的设置一向是由国家说了算、定了干,而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是在绝对的指令下进行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价。在以前,我们没有哪个学校和教师可以决定开哪一门课,并将其纳入与其它课程并驾齐驱的运行轨道中;我们也不能改变哪一门课应该怎么上,哪一个知识点是多上还是少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在国家课程中,始终只是“渗透”。因为有太多的诸如教参之类的“规章制度”给我们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界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带有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的教育,就在活动课与兴趣小组中表现了出来,并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 这些兴趣小组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些兴趣小组活动课中,有着较大的“校本开发”的成份。首先,兴趣小组活动课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与周边资源开设的课程。是学校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为,在这里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育人导向不再是“渗透”,而是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因为需要这种体现,学校才有这种主动的行为。其次,在兴趣小组活动课中,学校是基地,是享有绝对主动权的,学校可以决定哪一个活动小组可以开设,哪一个不具备开设条件而不开设,哪些活动小组开设多长的时间(也就是课时),这些安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的管理。最后,在这些兴趣小组活动课中,教师也是同样享有充分的主动权的。他们可以决定哪一次活动上什么内容,哪一些内容上或是不上,一个阶段的学生学习采用怎样的方式来考核。这时候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拥有“课程”,他们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兴趣活动小组的管理职责。
历年来,我校地理科组在这些方面作了不少的探索。指导学生参与了多项本地的考察活动,如北江大堤的考察,了解广东防洪形势;云东海湿地的恢复,了解本地生态;佛山二+五西南组团的发展规划,了解本地城市规划等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好些在全国中学生创新大赛荣获省市级别的实践活动大奖。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申报佛山市十一五教育教研课题。而所有的这一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体现。应该说,探索性实践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四)是在开发者与开发手段、开发途径上做文章。具体的做法,即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利用学习主体的学生,进行课程开发,从而使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区分淡化起来,把系统内与系统外的教育资源都利用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开放化。例如,可以发动学生制作课件、网页,可以发动学生办校园网的网站,也可以发动学生创办校内电子期刊、学科学习资源库等等。这类学校课程,其实是把学科作业课程化,是利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料,自主重组教材,进行自我监控地深入广泛学习。无需教师设计教学计划,甚至无需教师做太多的具体指导,只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与社会要求,提出恰当的任务要求,并给与必要的时间保证与技术支持,就可以让学生从各自条件出发,自己设计目标,自己提出要求,自己进行学习并相互启发借鉴激励促进。这类“校本课程”更能够激励每一位学习者,以至于尝试把学习活动与发现、创造活动较好地结合起来。
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并不仅只是上述几种途径,上述几种途径也不是孤立的存在,可以而且经常被综合运用于课程建设之中。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优势与弱点,如何恰当地将各种方式结合起来,如何更主动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发掘新的课程开发途径,都还有待于我们 在实践中探索。
三、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开发不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并非一定要编写教材不可。
校本课程应该是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课程。它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正常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特别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查评估,依托校内和社区课程资源而开发的,以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是新一轮课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权利,同时也是学校对本校学生应尽的责任。对于校本课程开发,不一定总是把它与开发校本教材联系在一起,将开发的教材品种作为工作进展的指标,那就不能叫做校本课程,就不足以显示其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态度、实力和水平。应当说这是对校本课程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另外,有的学校编写校本教材不仅追求品种和数量,而且在印刷和装帧上也颇费苦心,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无谓的消耗,也会加重学校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功利化”和“跟风”的现象。事实上,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质就是深入、适切地开发利用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以服务于课程的实施。而现实中,人们还是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程与教材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校本课程主要服务于使学生获取综合性的知识和直接经验而不是获取较为系统的书本知识这一功能特点。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通过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安排一些探究、实践活动等,只要设计安排得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都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而不应成为学校的“招牌”或“装饰品”。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是从管理角度所作的一种划分,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从而形成学校完整的、有机的课程体系。对于校本课程来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的需要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追求,也是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育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必须作为最优先的考虑。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学校考虑当地的条件、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数量分布和业务专长等,这些考虑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应考虑坚持以学生的真实情况、实际需求和身心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只是根据学校、教师的意愿和条件来开发课程,客观上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和教师一厢情愿的单边行动,那么将导致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被“边缘化”,也就意味着教育主体的缺席和校本课程开发生命力的丧失,这不仅违背了设置校本课程的初衷,也必然会使得这些原本应该充满旺盛活力、增强办学特色的课程变得苍白无力,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受到排斥,从而成为“无效的”课程。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要切忌急功近利,而应该扎扎实实地从学生状况调查和需求分析入手,而不应成为学校的“招牌”或“装饰品”。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的创造性的专业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一复杂的活动过程中需要孤军奋战,成为一出“独角戏”的扮演者。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课程执行者的地位,学校一级的课程开发缺乏积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加之教师缺少内部合作、负担繁重、工作条件有待改善等因素,都使得教师在承担校本课程开发职责时,感到力不从心,经常处于困难和矛盾之中。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一个民主、科学、合作的过程,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家长、社区的各界人士、教育的研究人员等都可以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
总体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学的确是很有潜力也面临许多困惑。当然这也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只通过不懈的探索和积累,就会在这个课题方向取得相应的成绩。
2007年9月
参考文摘:
林智慧 《对“校本课程”的理解》 佚名《从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 构筑校本课程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题背景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独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培养人的思想道德,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两年前,基教司王建国副司长也曾指出:“影视教育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如何把影视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是大有可为的。” 基于以上原因,2002年4月,我校启动了课题“利用优秀电影资源 构筑校本课程研究”,旨在研究利用优秀影视资源,陶冶与升华学生的情感、意志、道德、理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研究影视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电影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内容、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从撰写研究方案,到开展电影课题培训;从动员全校教师申报子课题,到相关制度的出台;从组织常规看片,到参与主题课例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
二、课程构筑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构筑校本课程,实现在“在美的电影中陶冶情操,在新的课程里发展自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构筑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进行校本课程选择、实践、管理等系列开发的过程。
1、课程选择
(1)
教师拥有选择权利
一开始,我们就有这样的观念:不求人人有课题,只要个个都参与。因此,我们分解出以下子课题供老师们参考、申报,结果,根据学科、年级和老师们自身的兴趣爱好,全校共产生了19个子课题、19位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研究涉及到电影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电影课程与德育工作的结合、电影课程构成要素、电影课程对特殊教育的影响等方面。附:子课题参考:
l
影视教育与(语文、数学、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l
优秀电影导看形式的研究(人与自然、成长、亲情、历史事件、人物„„)l
优秀电影促进智障学生发展的研究
l
优秀电影与学生情感、意志、态度等的相关研究 l
建立良好的电影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 l
电影课程与社区、家庭的结合途径的研究 l
开展电影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l
建立电影观看手册研究 l
电影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附:重庆市实验学校电影课题子课题一览表 代码课题名称负责人参研者课题 督导
01优秀电影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研究王小渝周晓兰郑
书
02利用优秀电影资源,优化《思品与社会》教学的研究金和绪张杜美、廖春琪、欧阳梅、杨维德、刘开红
03利用动画片发展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秦科进方娜、何苏 04利用校园局域网构建电影课程平台的研究余
翔吴东岭、经晶任 善 儒
05如何建立良好的影片管理制度钟应君赵维本、胡惠菊
06建立影片观看手册的研究晏
杰李颖虹、罗洋、刘涛、张晓艳、戴婷婷、李平、林华、秦玫 07美的旋律拨动心弦
——电影音乐对学生美的熏陶的研究朱
江文敏、曾昭郁、张庆兰郑
睿
08在《新动物世界》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研究黄世奎高世长、杨维德、王忠、廖晓玲、漆晓东、刘益
09优秀电影促进学龄前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向
科刘邦平、赵晓梅、成秋菊、雷婷婷田
禾
10优秀电影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形成的研究曹
冰朱艳、陈晓、吴颖、龚玉兰、周雪、肖瑛、邓莉 11借助迪斯尼动画片鼓励学生美术创作的研究赵怡娟徐怡、柴俊杨 德 全
12优秀影片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研究赵小江尹谊、彭友佳、张宝莉、冯立华
13我爱家人、我爱朋友
——少年亲情、友情系列片对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刘
坚李萍、姚红、张大菊、代秀芳、蒋明莉、任全敏梁 文 利
14“人与自然”系列影片导看形式的研究刘丽利杨仁荣、陈静、陈灯、莫晓玲、宗仁红、蒲开惠、黄俊侠 15优秀影片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研究於曼莉吕华瑶、蒋凤鸣、陈涛、肖远敏、尹洪兰、吕涛
16用优秀影片辅助作文教学的研究兰春燕邱丹、王凌、刘永琪张 莉
17利用优秀电影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小学部)龚
颖李仲莲、周鹏、卢红亚 18利用优秀电影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学部)张蕴贤
蒋祖熙王耘、李静、毛雅玲、钱颖、赵丁、韦怡、周娜、王莹雪吕平
19影片剪辑、筛选研究刘庆斌王卫平、康馨、徐步、谭兴惠、姚晓兰、冉黎、常致平、罗乐
(2)
学生拥有选择空间
我们的学生也拥有自己选择的空间。“亲情友情”课题组的选片情况调查中,从影片的选择到观后活动的表达形式,到研究主题的确定,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课《电影千千问》中,从选择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到现在的深入研究,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这一切表现让我们欣喜地发现,把影视资源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2、课程实施
(1)对电影课程构成要素的研究 ①
互动平台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研究了利用优秀电影资源构筑校本课程必须的构成要素。我们利用电影播发平台、校园局域网电影平台,选取部分优秀优秀电影片段,供师生们选择、交流。同时,也提供优秀的网络资源给 师生,帮助教师进行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制作海报等活动。②研究制度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我们拟定了相关制度,并把它作为学校评优评的参考因素。③引导流程
如果把我们的研究与学科教学相比,每学期初各子课题组制定实施计划就是在制定教学计划,遴选优秀影片就是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就是引导学生与超文本对话,而我们教学的主要形态就是开展多形式的观后活动。
在这一系列的引导中,我们注意帮助学生从满足影片的简单模仿,追求感官刺激到提高学生价值判断力;注意通过影片中最具感染力的片断,树立正面形象,培养良好的道德观;注意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电影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l
与学科课程整合
把电影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分享的快乐》一课就体现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让学生在与他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分享快乐的基础上,学会了分享智慧。
l
渗透在德育课程
亲情友情课题组创作表演的儿童剧《萱萱的梦》,把寻找妈妈的故事,演绎得那样动人,体现了电影课程在德育课程中的自然渗透。
l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优秀电影资源,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如第一阶段的《放飞我的飞机》,前面我们看到的《电影千千问》,以及我们正在实施的《秋天的发现》。(3)
教材开发
《发明家系列电影》是我们开发的第一本校本教材。这本书体现了我们开发主题课例的思考与实践,它从“活动的设计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场所”到老师们普遍关心的学习形式、课时统计、课时调整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教材的推出得到了有关专家一致好评,也获得了总课题组电影教材评选一等奖。
3、课程管理
(1)
实施校内课题两级管理 ①
相对稳定的督导组织 ②
动态变化的课题组
在课程改革中,管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关于电影课题,我们实行了校内课题两级管理,相对稳定的督导组织由课题承担者、主研人员组成;动态变化的子课题组由子课题负责人和参研人员组成。由于学校人事变动的特殊性,每学年各子课题负责人可以重组研究人员,调整研究重点。(2)坚持课题例会研讨
为了确保研究质量,我们坚持课题例会研讨。每两周我们会分别召开督导会议、子课题负责人会议,了解研究情况,及时予以调整。如,影片播放安排公布后,相关子课题组就设计导看、观后活动等问题及时与督导商议,再进行录制,学生观看时,课题组成员和督导都要巡视了解,做好记录。(3)激发内动力
课题从启动到人人参与,时间较短,因此,一开始我们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用制度进行约束。紧接着,通过主题课例《爱迪生》这个样本的开发,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激发起内部的推动力,从而拓展到各课题组。每个研究阶段,我们还会评选优秀课题组,组织大型交流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教师内动力。
三、可喜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电影课题研究丰富了我们的校园文化,提升了我们的文化品位;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初步构筑了我们的校本课程。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兄弟学校和专家的好评。总之,电影课程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同学都得到了发展,享受了成长的喜悦。
把优秀电影组合成一道丰盛的文化教育套餐,奉献给孩子们是我们的追求,愿和更多的朋友携手,把世界上最好的电影献给孩子,把孩子美好的心灵还给世界!
2004年11月
上一个教育科研: 影片及VCD机借还制度
下一个教育科研: 课题成果鉴定申请•审批书
主要内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建设既是目的,更是手段;既是结果,更是过程;既是意识,更是能力。校本课程建设无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但校本课程建设决不是采用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过程。校本课程建设应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校本教材建设基于本校,但不能拘于本校,可与其他学校协同合作开发、交流与共享。
中心词: 校本课程
建设
可持续
发展
新课程方案把小学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版块,三大版块中的必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范畴,而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则较多地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这意味着教师将要经历一次角色转换的过程,即由多年来一直扮演的国家课程的一贯实施者,转换成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兼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且有可能还要教师放弃长期形成的某些工作习惯和教学风格。我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时就有这样的体会。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具体实践是:
一、注重调查研究,努力使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学生的持续发展
2002年我校决定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加以开发与研究之前首先做了大量的调查:
一是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做了了解。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各中小学纷纷研究开发出的校本教材,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两类:第一是属拓宽课程范围类的。现象之一,教师向学生讲授一些没有被编入国家课程的“乡土内容”。如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工艺美术、著名人物、重大事件、乡土文化、地方方言等。现象之二,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最新动态”,如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现象之三,把某些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构成新的课程内容,如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知识等。现象之四,补充国家课程中缺乏的,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奥数、战争史、人物传记、特色英语等。第二是属适应个别需要类的。如让喜欢写作的学生练习写小说、散文或诗歌,让喜欢文学的同学阅读世界名著,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布置展览或橱窗、制作工艺品,让擅长表演的学生参加舞蹈训练、声乐训练,让喜欢电脑的学生编排电脑小报、绘电脑画等等。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形式和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
二是对当前媒体发展的现状及对青少年影响的程度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有关资料我们得知:继电视、广播、电影、戏剧、录象、录音、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之后,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第四媒体”已经诞生。据有关统计显示,因特网的发展速度将超过以往的所有其他媒体。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以后,才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诞生13年以后,才拥有5000万观众。而因特网从1993年对公众开放后,仅过了4年的时间,就已拥有了5000万用户。目前,全世界因特网的使用者高达几亿人。不言而喻,“第四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度在未来的10年至20年内将可能远远超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由此可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应用网络,使网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服务,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三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未来行业调整影响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程序设计员、系统分析员、电脑工程师等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增加。电子商务已经起步,它必然成为未来商业交易的重要形式,并将带动就业市场的变化。网络同样增加了远距离工作的机会,在家里上班的群体将不断扩大,电子出版物与网上阅读将会部分地取代传统的印刷与发行方式。同样在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方式上也将会发生改变,即投影幕将会代替黑板,显示屏将会代替备课本,鼠标将会代替书写笔,网上阅读将多于阅览室阅读等等。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教科院院长周稽裘同志所指出的:以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主题,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拉动了教育信息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条件下,研究这个课题越来越显得重要。课程整合的一大课题就是引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书本为主、校园为主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介于以上因素,所以我校才决定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这项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与研究,并以此作为学校保持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
二、注重开发过程,努力使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校本培训进行有机结合
持续发展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因此我校始终将校本课程建设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动态生成的过程,注意让每个教师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充分体验,这个体验允许是成功的经验,也允许是失败的教训。例如,我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都十分肤浅,都只是停留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层面。后来我校通过送部分教师到高等学府进行专门培训,请专家来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开展系列信息技术操作层面的培训,如怎样建立个人“博客”、如何将个人资料上传到学校服务器上、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等。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让教师从网上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例进行学习、分析与点评,并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论文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个人网页设计比赛等手段,提高老师的研究与开发水平,调动老师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如扬州市教育督学郑万钟在我校省“十五”课题结题鉴定会上所总结的:沙口小学的课题研究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向纵深推进的,研究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留下的痕迹是深刻明显的。
(二)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改革进行有机结合
学校搞现代化建设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讲排场,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让教师的教更有效,让学生的学更自主,信息技术唯有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学校来说搞信息技术才会有意义。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的目的也在于此。
我们与课程开发相配套的改革有:“资源+个性化”的备课设计改革、“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改革、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等。这些改革都做到了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即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使网络资源在教师的备、讲、改中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使教师的个人创造在学校的网络环境下能与其他教师进行共享。通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总结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五种模式。
1、游戏式:即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人人都动起来。如我校刘昌瑜老师的综合实践课“生活中的一次性”。
2、任务驱动式:其基本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任务驱动 ——合作探究——展示作品。如我校王卫老师设计的“介绍扬州特产”的电脑小报编辑课。
3、问题探究模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结构,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我校赵军老师设计的“火山爆发”自然课课例。
4、资源利用与共享模式:如我校以前每周五的电影课素材都要从外地购买大量的碟片或录象带,现在只需从网上下载就可进行,既省时间又省经费。再如,同一个教师的精品教案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全校老师共享等等。
5、专题研究模式:即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提供的丰富信息,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和谐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我校邢永凤老师设计的数学课课例“平年与闰年”。
(三)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机结合 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根本目的。我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时,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的实验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二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三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四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五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六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七是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起点和路径。
(四)将校本教材与国家教材进行有效对接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但是它们之间呈现的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新课程纲要》指出:在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地方开发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而推行校本课程的学校,不应该贬低或排斥国家课程,应该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对接。我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时,本着的就是以上认识。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但该纲要尚没有一套完备的考查要求与方法,并且教材有着严重的滞后性。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们通过比较发现,《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小学模块的要求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一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于是他们就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增加了电脑绘画、电脑小报的内容,并编写了《计算机实用初级教程》一书,该书作为我校的校本教材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我们扬州市广陵区也有许多学校使用了该教材,它是对五、六年级国家计算机教材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我们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自发和随意的基础之上的,缺少某种章法和规则。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型专家指导严重“缺位”与学校、教师作为开发主体的专业能力相对“缺失”。其二,在校际间联合开发的实践模式中,不少学校的主动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联合研究开发机制的不够理想。其三,校外成熟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稀缺,但素材性课程资源却十分丰富。如何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利用机制,这也是有机整合校本教材建设资源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四,在学校广泛自主地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之后,如何尽快地建立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评估机制,显得日益迫切。
我们还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教材建设既是目的,更是手段;既是结果,更是过程;既是意识,更是能力。校本教材建设无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但校本教材建设决不是采取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与其他学校协同合作开发、交流与共享。基于本校,但不能拘于本校。
主要参考资料:
1、《江苏教育技术》杂志
2、《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课程纲要》
第二篇: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本文针对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这个问题,笔者得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的理解。因而校长有责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角色,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从一个课程的消费者变成一个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研究者。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意识转化问题,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教师们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年长者)对课程开发还采取排斥的态度。年轻的教师虽容易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而校长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以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长应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力所能及的课程开发研究,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发展课程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
尽管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但它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国家课程机构的观点、地方政府的需要、课程组织的压力,地方工商业、家长、教师和学生等也在不同
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长也理所当然负有综合协调这些因素的责任。从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好学校与地方政府、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三是协调好学校与科研部门的关系。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
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是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身教育哲学的产物,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是全校人员合作的结果,这样就必然要求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呈民主开放状态才可能保证交流渠道的广泛和畅通。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教师们真正接受领导的依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和学生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和课程选择权,这就要求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否则就难以优质高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当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需要全校人员的协同努力,其中,校长是健全的学校组织机构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就是说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因此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说,校长必须考虑给教师与课程专家沟通的机会;给参与课程开发的各团体或小组之间的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要非常审慎地考虑和计划沟通与内容(例如可以采用中心布告栏的形式或简报的形式不断通报学校内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让参与者
有效地获取相关信息;沟通的优先权必须审慎地设置,分享信息的各种方法也应仔细考虑(如可以设一个校长开放日,让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与校长直接沟通)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沟通网络,让参与人员都能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就是说这些人都有参与校本课程决策的权力。校长应该设法让这些人明白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始方面拥有哪些权力,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力。
首先,学生层面。学生在家长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学习项目。
其次,教师层面。教师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的具体项目,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纲要的编写,最后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查。这里教师有权决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手段。
最后,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层面。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师提交的课程纲要进行评估与审查,并交由教师和学生自行选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与发展。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
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并与校外教育机构合作,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开发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学校就不仅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机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的开发机构。无疑,这会给校长增加一些新的职责。具体地说,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校长至少应承担如下一些职责。
从本质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满足各校的特殊需要,形成学校特色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如此就要求校长明确几个基本问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根据社区、村、街道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应该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准备把学校实际上办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学校发展的总蓝图,明确学校的远景追求和现实取向。没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小学、颐和中学)即使进行也只是一种漫无边际的盲动。
当然,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规定是每一个学校都必须遵循的,但这是全国性的、划一的、抽象的,没有个性,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所以,既不能体现具体某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特殊需求。校本课程开发不是教师个人的一种无目的(或仅出于个人目的)的行动,而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哲学的整体追求,是一种集体行为,如此就要求校长带领大家共同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学校办学宗旨,使所有的教师都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第三篇: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讲座
宁安市兰岗镇学校方勇
一、校本课程是什么?
1、起源:
20世纪70年代
欧美等发达国家
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2、定位:学校一级
①学校对课程的自行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②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
3、目标:
①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③解决各地域差异性问题。突出学校特色。
4、主体: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5、性质:①内容类似于第二课堂活动,实践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
②是必开课程。③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一部分课程,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二、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国家课程中的兴趣内容。
如“传统诗词鉴赏”、“双语课程”。还可以是“美文阅读”、“古诗鉴赏”、“趣味数学”等。
2、学法指导。如“神奇的记忆”
3、历史人物。“马村的马白山”、“文儒的王文儒”
4、地理知识。“澄迈地理”、“福山地理”、“海洋知识”“魅力通安”
5、人文风味。咖啡飘香、白莲鹅、瑞溪牛肉干
6、环保知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生活与环保”
7、生活常识。“生活七彩桥”“洗衣做饭”
8、生活习惯与礼仪。“一日常规”“礼貌用语”
9、艺术与手工。“剪纸艺术”、“书画装裱”
10、益智活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 等等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学校:做好规划,统一安排。
各年级分别开发什么内容。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二)、教师编写:
1、选好内容。
2、进行编写。
①、正文。
②、思考题、练习题。
第四篇: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课程是学校为了提高教学主观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素质、成绩而研发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为题,主要针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6-02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素质教育都处在关键节点。首先,文化课程,高中毕业就会面临着高考,此时的教学方式、教学课程对学生成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未来学业道路的基础。其次,素质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对这方面不够重视将严重阻碍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无法消化接受应试化的、教条化的课本知识,对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自主学习观念不强烈是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个性能力以及素质发展为目的,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实现学校、课程、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其中教师若想得到有效发展,那么学生与课程的全面发展是其基础;教学硬件设备、教学软件若想得到发展,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基础。要想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切身参与协助是关键。学校的教育成果若想得到良好发展,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其前提,然而这些工作的最终目标还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校本课程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的将这一思想融入到开发中去,这样才能全面、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发展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收,这种教育严重束缚了教师与学校,教条化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并且逐渐产生厌烦情绪。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在高考当中取得不错成绩,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须要将这一问题解决。首先,在课本的内容上要做出改变,为学习增添一些选择性内容以及兴趣内容。其次,在知识的传授方式上要做出改变,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课本内容作出了调整,但是传授方式还是按照教条的形式,那么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将不会有太多改观。针对这方面的开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调查学生文化课程的个体差异、生活知识的了解程度、生活实践能力等等,然后根据调查的相关资料制定相应的校本课程。
2.在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源头,例如,在高中政治课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相应的政治知识与当前热点时事内容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3.利用心理发展、爱好、兴趣、年级等等几个因素对学生进行分类,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上,要以这些分类为依据。
(二)强化学习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实用性提高,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指导方法与科学的学习策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针对性、实践性这是学习策略与学习指导必不可少的特征,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自强自信、自主独立的素质精神。
2.实践课程模块的增加也是校本课程增加的关键点。所谓实践课程就是要在内容上多多体现实用价值,重视研究性的学习内容。要想改变、革新学习方法,课程设置是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与前提。在课堂上多增加交流、合作等等环节。例如: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英语是一门综合课程,兼具着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切不可让学生死记单词与语法,应该多设置学生间的英语交流,如可以根据英语课文内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创造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习印象。
三、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立足点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技能、个人喜好、思维方式都是存在差异的,为了能够与学生个性化差异相匹配,就要求在校本课程组合内容必须要实施个性化设置,这样学生便可以从自身的爱好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和自身发展相关联的个性化课程组合。然而要想将此种校本课程有效设置,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个体上的差异、知识掌握的框架与结构,设置符合其自身特征的课程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将有重大帮助,可以有效保障学生的高考成绩。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及知识含量,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制定科学的、有效学习指导目标,这是标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要求与前提,以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仁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08:25.[2]宋贤.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形成性评价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08:98-99.
第五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让每个生命光彩在体验中绽放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欢迎大家到实验学校指导工作,感谢大家现场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和课程教学。
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学校阳光办学理念,聘请开发顾问,成立课程研究、审议、评价等组织,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评价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探索,确定了34门校本课程,现在各课程教师制订了《课程纲要》,真实备课,引导全体小学生自主参与。
下面我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想法向各位领导同仁做一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校本课程是什么?三年前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大量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在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20个视频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什么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来确定,也就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想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哲学,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不是随意的,应该为阳光学生的培养服务;二是必须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三是校本课程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校本课程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规定动作。
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课程有这样四个要素: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较之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更规范、更稳定、更科学,有一定的运行规划和线路,有自己的出发地和目标地。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就是国家授权学校做主,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
开设到现在,我们深刻体会出这句话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多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特长培养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也是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规律的。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主要成果。
结合我们学校阳光教育理念,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自中变得阳光、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闪耀出己独特的光彩。
二、课程设计:力求科学规范
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学校作主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只有科学设计、规范运行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了解和学习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入手,规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校教育哲学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学校新建于2011年上半年,但建校不久,在汤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初步建立起阳光教育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初步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为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将校训定为“天生我有才”,校风定为“阳光做人,自信做事”。“天生我有才”这一校训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设立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它给全体师生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才气,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勇于尝试和挑战,每个人都能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学校于2011年起就着手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力求以多样、多彩的课程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的师生都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初步有设想,现在形成了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案。由杨艳艳主任牵头制定。
(二)以需求评估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2年,在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由王兆梅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组建了30个社团。2013年,在社团运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将其转型为校本课程。转型为校本课程,意味着它不再是兴趣小组,也不再是社团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2年6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对学校
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长、每位老师爱好特长。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论证,最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
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发,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评价;
教师小组开发: 轮滑、陶艺、棋艺属此类种类型,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来开发,分学段开课,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学生年龄段相对集中,教师便于课程设计和管理,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教师全体开发:学校的读书课程属此类,每天中午学生都进行课外阅读,周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和汇报。
校内外合作开发: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及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我们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和本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发了部分课程,软陶、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都是这种类型。
师生合作:这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的课程。爵士舞和快乐写作、实践银行、实践超市四门课程都是这种类型。这样的课程基本属于学生自主管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长。
从开发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种类型。
课程选编:根据我校部分课程开发能力较缺乏的状况,乒乓球、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等课程采用课程选择式开发。
课程改编:学校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课程改编式,即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课程新编:对实践银行和实践超市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对于已确立好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据“体系→科目→课题”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共分艺术审美、健康生活、趣味益智、学科拓展四大体系34个科目。
三、课程运行:以师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状态
以前我们固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上个月,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根据微课堂教学理念,报请区领导指示,把下午的前三节课调整为30分钟,最后两节课为校本活动时间。
课程运行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自主作为运行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纲要教师自主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与门类确立后,我们没有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组织教师编写了课程纲要,使每门课程走上规范稳定的运行状态。
首先,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纲要三方面对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明晰了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明晰关于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后,课程组组织教师着手于校本课程的编写,并采取过关的形式,由课程组对所有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写批注,再次召开修改会进行修改,不合适的进行多次修改,直到达标为止。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规范、更科学,我们邀请区教研、教科室领导来校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辅导。
校本课程纲要的形成,使全体教师明晰了自己的课程将走向何方,如何走,保证了课程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课程科目学生自主选择
在确立了即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后,为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保证选课环节的客观性,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组织教师为自己的课程编写了海报,将海报展示于校内和校外,校外的主要是给家长看,因为参加课程需要家长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鞋,绘画颜料、舞蹈练功服、羽毛球拍等。二是设计了一张自主选课表,让学生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选课。学生的自主选课表填完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志愿进行分课。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校本课程真正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服务。
(三)课程学习学生自主管理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以自主管理为基本思路,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自主管理的分层要求:
第一层是自主管理,面向爵士舞、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带这两门课程的分别是王兆梅和杨艳艳,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组的主要管理人员,这两门课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一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爵士舞课程的学生在2012年时完全处于百分百管理状态,这种管理状态的出现完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2012年六·一儿童节上,四年级一班五位女生的爵士舞《千方百计》在初选中一举夺魁,时尚个性的动作、阳光帅气的服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在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这个舞蹈是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创编出来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参与辅导,就连服装,也是孩子们自己请车友宜的家长买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2012年9月,学校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建立起近30个社团,并在爵士舞、拉丁舞社团中试行“学生百分百自主管理”,将社团的过程管理、活动展示等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教师不再全程负责,必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2013年,学校将社团转型为校本课程时,为爵士舞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以使爵士舞课程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共二十八人,分为七个团队,这七个团队的队长是由学生自荐和推荐评选出来的。队长出来后,队员自己选择队长,这样,通过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组成了课程的七个团队,学生们自己命名了团队名称、团队目标等,比如团队名称分别为:囧战队、鸡牛部队、青冰队、猫咪队、星星队、雪魅队、梦啦啦队,这些由学生自主命名的名称和我们成人设想中的完全不一样,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比如青冰队,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所以她们取名青冰队,她们的目标是超越管理顾问杨艳艳。雪魅队,她们希望自己写出的作文象雪花那样高洁、充满魅力,囧战队和鸡牛部队的成员全部是男生,囧的含义代表郁闷、悲伤、无奈,而这个团队的含义和目标是战胜囧状,保持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
第二层是其他课程尝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起初将点名、卫生、纪律维持、卫生打扫等交给学生去做,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后再逐渐放手。
自主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风采展现的平台和机会,使师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满足了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主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在表现和赏识中锻造师生自信风采
校本课程的开设,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姿的舞台,更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组讨论最多的话题。经过多次尝试与论证,初步建立起了“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打造师生阳光自信的风采。
(一)在自下而上的制度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制度了《校本课程管理规定》、《校本课程评价细则》,对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上课、教师请假如何处理、学生转课如何处理、如何评价辅导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开课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通报,每次开课都发放检查通报。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却缺乏人文的情怀与细腻。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课程组注重以情感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的刚硬,使整个课程管理刚柔相济。
课程组成员在制定重大决策前,首先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动态,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出现,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式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既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在赏识中激励师生自信心的形成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表现性评价,如表演、朗诵、作画、捏制、写作等,尽可能地不使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力求以评价给师生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在评价标准上,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重在发现师生在课程中的闪光点、进步处,以激励师生的自信。
五、课程成果:每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提到课程成果,我们不想单纯地向大家汇报我们有多少作品获奖,有多少学生被评为何级优秀。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生成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无法拥有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自信,收获快乐与成长。而这其间,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提升。
(一)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1.收获快乐的学习状态
开设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对校本课程是否喜欢成为课程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校本课程,学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课,如果在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保持,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转课的念头,如果大批量地转课,校本课程就不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和监控:一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当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二是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以《校本课程大家谈》为主题,让学生采访本班同学对于校本课程的感受与看法;三是以书面形式引领二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总结。(展示中期总结图片)这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后,我们的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校本课程,许多学生表示下次还要报门课程。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六年级二班的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跟不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以前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表情、很木然,因为他基本听不懂也插不上嘴,但现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在软陶课上,他很专注,很认真,也非常有成就感,中期总结写得满满的,虽然句子中标点缺失很多、也不少,但他想写、敢写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平时的学习中,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让学生们自能展示,不需举手,直接站起来给大家汇报,诸葛祥轩是第三个站起来汇报的同学,全班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
做陶艺时,有的孩子喊我“师傅”,我也回他一声“徒弟”、“悟空”;有时已经放学了,有的孩子还想做,向我缠着我请求“师傅,您别先让我滚呵,我得做完的。”那种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也自在,老师也自在。
2.收获真切的成长体验
真正的成长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的实现与达成。许多学生在中期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年级三班于润涵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在陶艺课程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如果细心做你就会成功。”
三年级四班奚岩基写道:“我喜欢篮球这门课程,因为可以练习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长得更高,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很艰难,必须刻苦才能有收获。我的收获是任何事都要刻苦劳动才能有成果。”
五年级二班曹艺馨在烹饪课程中期总结中写道:“我吃着自己炒的鸡蛋,心里乐开了花,俗话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吃到了幸福的味道。”
老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开设手工课程的吴迪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做手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做一会就烦躁转变成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再做一会。’”
3.收获自信的精神风貌
自信从何而来?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个体的自信心决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们交往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素材,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理,从而形成自我形象。换句话说,个体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在培养阳光自信学生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无论是针对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力求评出自信、评出风采,事实证明,学生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赏识性评价中,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逐步向着自信阳光的目标迈进。
周传国,一个三年级学习不咋得的、像个“小秃爷”,做陶艺认真度超出我的想象。表扬他为什么能做得好——你很聪明,认真了,听得准确、观察得细致。学习数学时也这样一定能学好!
六年级一班韩涵在合唱课程的学习中期体会中写道:“平时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们园一共不到三十个人,虽然人很少,但要一个一个地起来唱还是有一点紧张,王雪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们要有自信,不要害怕展现自己。这一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要太胆地面对恐惧就能克服害怕。”
三年级四班王梓萌参加的是架子鼓课程,她说:“学架子鼓能在班里很出
色,别人都不会就自己一个人会很光荣。”
赏识性评价需要教师高看学生,而教师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是生发学生自信的源泉。王宝菲老师是学校架子鼓课程的助教(她自己不会,学校有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她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架子鼓,这种低身段的课程参与形式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我作为第一组(3人)来尝试,刚开始我敲得还可以,但到后面我全乱了,该敲四下的我敲了三下,看着在旁边指挥的陈老师向我喊“四下,四下”,我却更加手忙脚乱的敲了五下,也许是陈老师再也忍不下去了,便“咔咔”关上音乐,并指着我说:“你,到旁边站着去!”,这一句话让我浑身冒汗,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此时,学生都正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目光让我窒息。倘若有个洞我会一头钻进去。后面,在学生的练习中也许有了我这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反例,站在旁边警示着他们,他们个个学得都很快,敲的也比我准确。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学生,当他顺利敲完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要认真,加油”。这可是我平时在课上用来鼓励他说的话。看着他自信的背影,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也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练一练陈老师教的动作,慢慢的我赶上了,让自己由反例变成了正面的榜样。我终于也能跟学生们一样自信,轻松自如的演奏了。现在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叫我“架子鼓老师”,我也倍感喜欢和珍惜这个称呼。因为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架子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4.收获专注的学习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李旭做陶人,最小的和一粒黄豆一般大,一个小坦克不到2厘米长,一个3厘米大小的泥人用十七八个部件粘合起来;赵振东做的8厘米高的人物,每个手指只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细心地粘合。
篮球、轮滑听起来有趣,但是要反复练习一个运球动作、反复练习一个轮滑姿势时间一长也有些枯燥。——需要坚强。对陶艺班的同学来说,天冷了,我们还敢不敢揉捏那冰凉的陶艺?——让学生体会到做陶泥,不仅能使自己心灵手巧,还能让自己坚强。
陶艺班的孩子现在再看自己最初的作品,往往是嘲笑自己做得难看——“我做得这么难看还得能得奖来。”有的孩子用陶泥做作品,一开始哪怕做的是乌龟或老鼠,都要在背上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自己做的,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再做时,哪怕做得很精致,自己也不想再刻名字了——一写上字,就不好看了——这是审美感增强了。从注重成就,到注重审美,这是一个小小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飞越。
在陶艺班我们有个小要求“纸不揉团平展放”,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讲卫生、节约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耐心做事、不急躁的习惯。我们也建议全体学生注意这一小细节。
生活习惯上,还有一小细节,陶艺上课时要欣赏或用到一些器物,如各种形状的洒瓶、饮料瓶、圆珠笔芯、月饼塑料盒、一次性纸杯、超市发的宣传纸,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路上、垃圾堆里淘宝一样淘来的。前段时间远足拉练,一个学生从垃圾袋里拣回一个盛果冻的心形小塑料盒拿回来,兴高采烈,那种满足感——她是如获至宝。——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陶艺不光是只做捏泥,让学生了解陶瓷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真实形成,其爱国情份就有了!CHINA——我为你自豪!让学生背背、抄抄关于陶瓷的诗词、夸夸同伴的作品、搜集、交流陶瓷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情趣、一种能力的提高。
我对孩子们讲,我们这个校本课程的名字叫“熠尘陶艺”—— 陶艺能让尘泥闪光,通过做陶艺,我们能让自己闪光。
(二)教师的收获与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还使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在职业状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1.形成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什么是课程?在将社团活动转型为校本课程之前,许多老师说不出所以然,而通过培训与研究,老师们建立起了课程意识,明白了课程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课程的四要素保证了课程的运行不是想当然,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之下的教学行为,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就是进行教学行为指导的“科学和规范”。
对于老师们来说,课程纲要的编写非常具挑战意义。课程纲要看起来内容不多,行文也不深奥,但要想编写一份实用科学的纲要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学校纲要的编写实行过关达标制,每份纲要的修改都在三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更多,直到过关为止。在多次编写、修改、讨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了重建,使之前想当然、跟着感觉走的课堂状态转变为行之有据,许多老师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刘俊兰老师,所带的是户外游戏课程。做纲要时一筹莫展,她很勤奋,自己上网搜集了200多个户外游戏,但如何上却没有思路,借助做课程纲要的机会,教科室杨艳艳主任帮她一起进行了梳理,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的规则,形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她们在这200多个游戏中进行遴选,最终确立了30个适合小学生的游戏,然后对这个30个游戏进行分类,最终整合为六大类。这样一来,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户外游戏也不再停留于好玩、有趣的层面,而是走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意识的出现,是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们的另一成长体现,负责电脑课程的朱孔利在课程中期总结时提出:“在学生电脑画指导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电脑操作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点,但在图画的构思上,布局合理性、颜色搭配等方面则较薄弱,今后的开课过程中,我设想邀请美术组的几位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的培训,整合两门课程的资源,在互补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其实,朱孔利设想的这种团队开发、课程整合的形式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能使校本课程资源达到最优化,现在这种设想出自于开发教师之口,以一种自然需求的形式出现,下一步的这种开发形式的完善与整合就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改善职业状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许多老师在课程中体验到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快乐,收获到教师的幸福感。
户外游戏课程刘俊兰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通过两个多月的课程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由上课前各玩各的到站齐队伍等我上课;由不听我讲游戏规则玩自己的到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应„„孩子们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
武术课程陈汝琦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看到孩子们在不断提高,我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感动:现在天在逐渐变冷,有的学生在和我做游戏的时候发现我的手凉,一下课就拉着我的手给我暖,一直送我到办公室给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感动,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陈之笑老师作为新毕业教师,带初级轮滑课程给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组检查时经常发现她给孩子穿轮滑鞋,或是搀着孩子一个个地练,她戏称开课之初自己是学生的超级保姆和解决麻烦的超人,课程开设之初陈老师非常累,但付出总有收获,她在辛苦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满满的幸福,她是这样写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滑得像模像样了,至少穿戴护具和正常滑行都没问题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而且孩子们的热情和天真对我很是鼓舞,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冲我喊‘笑笑老师’,有的孩子还经常送我一些折纸之类的小礼物,还有一些小女生每次都非要拉着我让我陪着滑,不然就冲我撒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叫奚悦的女孩子,每次她滑过来的时候,都噗的一下子抱住我,嘻嘻的笑叫我老师,那种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生存、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的初衷,相信不在久的将来,每位老师都能象陈之笑老师那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随着学生的成长、水平的提高,如何将一个科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内容又如何综合编排,全体教师的开发水平如何提高,个人开发怎样向团体开发转变,等等,都还有更多的问题去探讨、更长的路摸索。
校本课程建设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是学习者、探索者,在建设中我们提高、成长;对学生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要成为专业人才的,虽然我们也给了孩子一点点专业方面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让孩子快乐了、自信了、阳光了。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我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
给禾苗宽敞的空间,它就会充分地沐浴阳光,何必担心以后能否花艳果硕? 给鸟儿辽阔的蓝天,它就会自由地坚硬翅膀,何必担心以后能否翱翔长空?
我们校本课程建设还只是刚起步,敬请各位领导予以指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