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
内容摘要: 当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推进,以榆林市文明城市建设为例,在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环节,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含义的理解不全,政府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缺陷,行政权力异化,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政府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以“内部控制”机制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地发展,为铸就服务政府铺实道德之路的行政伦理的制度,是当前完善榆林市文明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民本
行政伦理
制度化
引言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任命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管理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的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明服务为宗旨,实行服务职能和才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也是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自2008年以来,榆林文明城市创建也已有四年多的时间,总的来说,榆林市民对于榆林市政府服务于民的水平的满意度提升了。但是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找到其根源就可以找到其根本的解决对策。可以看到,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这些行为的方式方法都源自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于政府这样的社会组织,其行为以及其行为方式方法,及最后的效果自然是源于政府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建设成效。政府部门的行政精神,行政伦理建设制约影响着政府部门的行为活动,效果。从行政精神,行政伦理的角度出发,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与问题及建设路径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榆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成效
1.制度日趋完善
出台的《榆林市人民政府规则》,对政府的重大事项决策、政策文件制定、会议议事、行政监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进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2010榆林市出台了《榆林市党政领导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与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到2011年止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四轮清理。
2.政务公开全面推行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行“阳光政务”,166个乡(镇、街道)有151个建立了政务中心,市本级及浏阳市先后背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榆林县政务中心成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政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已经基 本实现。
3.公共服务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03—2007年,全市总人口人均社会事业支出从376增加到1180元,使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GDP和公共财政收入虽有一定差距,但在推进公共服务方面却从不甘人后。从义务教育率先实施“两免一补”到养老实行政府补贴,再到公园免费开放以及今年暑假政府埋单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定点游泳场所等。
4.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重视发挥其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村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功能;注重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创新联动机制处理突发事件,构建大防控格局维护社会治安,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和谐榆林建设。
(二)榆林市服务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于服务型政府含义的理解不全面深刻
在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政府进行各项工作时盲目地追求效率,追求政绩工程,为文明城市而建文明城市,诸如,对于因为政府要对榆林城进行城市面貌的重整,所以市政府决定必须将榆林城区的棚户区予以拆迁,改造。根据许多当事人的介绍,那些政府的拆迁组织在面对当事人时,态度恶劣,坚决执行上一级下发的所谓的拆迁政令,无论当事人如何阻拦。而且,在政府执行这些拆迁活动时,往往产生暴力冲突,政府派遣的拆迁队往往是置人民的利益不顾,甚至人民的生命也不顾。据某些媒体报道,在近几年来关于榆林城区棚户区的拆迁问题,有数量不小的人员遭到了人身攻击,还有一些受到迫害。一些不满拆迁,想要上访的群众,多次遭到与政府相关人员的突然拦截和威胁。政府相关部门面对这些负面新闻时,多是持否认态度,声称棚户区的拆迁是榆林市文明城市的建设的必要措施。文明城市建设之目的是想要达到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民众们能生活在一座文明和谐舒适的城市里,然而政府却因为要建设文明城而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做伤害百姓的事情。这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
2.政府机构较多,一些部门职能交叉,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我省是25个,而榆林市至今仍是39个。虽然榆林在2010年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职能整合探索大部制,但是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部门之间、部门内各处室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仍然有存在,妨碍了政府职能有效地发挥。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减少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虽然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还有差不多200个,相比于其他同类城市来说,还是比较多。部门之间或内部职能交叉,加剧了程序繁杂程度,行政成本居高不下,没办法降低,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如基建项目审批环节达到七十多个,特别是基建项目在报建过程中需规划、建设部门重复审批,耗时多,效率较低。据 统计,榆林市行政审批时间平均为71.2天,个别项目审批时间最长达到18个月。如此长的耗时给榆林市的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对于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灭减了创业者的积极性。这样的政府组织始终都是处在一种低效能的状态,与服务型政府高效,精简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
3.政府错误的角色定位,包揽事务过多,“全能政府”现象严重
榆林市政府仍然以管理者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以服务者身份定位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强制权威硬性管理是现阶段榆林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政府管理者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的地位,政府部门存在着一种,只要政府向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社会个人、团体提供了公共服务,那这便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错误思想。从“找政府官员办事要看他们脸色,看心情”“我们是在求政府部门帮我们办事”“对待领导要笑脸相迎,必须电话头哈腰。”这些民众思想中便真实间接地反映了政府错误的角色地位。同时,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问题比较突出,政府包揽了不少本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办的事务。65个全市性行业协会尚有48家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脱钩,一些中介机构在政务大厅办公和收费,部分职能部门让中介机构代收各种行政事业费、将收取经营性服务与行政审批挂钩。而且,政府部门的规划、调控、监督角色过弱,执行角色过重,有的热衷于管钱物、管项目。政府一直都向着全能政府的方向发展,不给与社会团体,自治组织,第三部门一定的权力和机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4.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部门存在利益集团化倾向
近些年,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力度日益加大,但目前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健全。依法行政的统一和透明度不高,一些部门存在利益倾向,有的部门要收费权,许可权、处罚权,把执法异化成了创收。有的部门凭领导的重视程度、自身兴趣甚至利益,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上级要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或者乱执行。2008年榆林市5个区都成立了户外广告领导小组,对城区违法违规户外广告进行整顿。但在实际整顿过程中,某些部门为加大力度,凸显成效,滥用行政权力,不论户外广告是否合法,均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拆除。此外,同样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榆林市政府在对旧城区改造时,榆林市政府设计了“政府主导,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棚户区改造”的融资模式,与土地开发商合作,强征土地,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获取丰厚利润。政府为进行文明城市的创建,进行旧城改造,征收土地,这些行为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政府却利用这样的机会,非法滥用握在手中的行政权力与土地开发商进行黑箱操作。
5.部分公务员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为民服务的要求
有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为公众服务的热情,在诸多时候,即使是在公务员上班时间,当有群众因某些求救于某些公务员同志的时候,这些公务员经常是爱理不理。在大街上,城市管理人员,或是警察对待社会公众的态度多是恶劣,目中无人,敬岗敬业精神不强,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公务员作风不良,群众多发现一些公务员在闲假日,吃喝嫖赌。榆林市某区 纪委经过调查,向区委常委会提交一份内部报告,将干部作风问题概括为懒、空、浮、软、散、贪、奢、滑十个方面。有的公务员不是运用权力为民造福,而是将权力当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人虽为数不多,但分布较广,在行政许可、处罚等各个领域都有;影响比较恶劣且深远,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阻碍服务型社会的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
二、榆林文明城市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现状原因分析
榆林市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今天的成果有其特殊原因,同时,榆林市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存在也有其重要的制度,道德伦理根源。且用相关的伦理价值角度来针对于榆林市服务文明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榆林服务型政府取得重要成绩的原因
1.全国各级政府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大环境的推动。
2.中国主权在民,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建设要求
3.榆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必要要求
(二)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1.政府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意识严重缺失
韦伯设计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力求把非理性因素从行政过程中剔除出去,建立一个纯理性的组织运行机制,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但人们日益认识到“人”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纯理性的组织结构很难实现。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超越,它承认行政管理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公共行政的对象、主体都是理性与感性兼具、个人属性与社会属性兼有的人,他们的思想、态度、感情、认知等本身会对行政过程造成影响,同时也是行政过程的一部分。服务行政模式在认识到人的属性客观存在后,下一步自然地要求将行政主体与客体看做现实的人的集合体,而不是行政机器上的齿轮或是一群“‘匿名的’符号”。在具体伦理准则方面,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要求行政主体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重视公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彰显“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
事实上,榆林市政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观植入政府组织的管理文化,活动准则中,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其公民,很难做到为市民切身利益考虑,没有行政成本的节约思想,不能够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在其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服务型政府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对于服务型政府深刻内涵不了解,角色错位,行政机构的繁冗,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权力的滥用等等。直接造成在榆林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部分地区市民进行的非法强制危及生命安全的拆迁活动,对城区部分户外广告进行越权非法整顿,严重损害了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
2.政府的公共精神与公共行政理念的缺乏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应有之义,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内涵与本质所在。首先,公共权力源于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需要,其权力属性具有公共性; 其次,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其职能产出具有公共性;并且,公共性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也是政府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服务型政府 是尤其强调公共性的一种治理模式,人们认识到传统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在效率追求上的偏差,因此在服务型政府模式中突出强调公共精神对与政府治理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指出,“在公共行政理论视域中,公共精神的内容涵盖了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服务、责任、和谐等几乎所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及服务型政府应当具有的品质。”在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中,政府部门没有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在公平正义和经济增长以及政绩建设成果中的选择中,政府选择了后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须要求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精神的实现。漠视公共正义成为了榆林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3.政府关于信任关系的构建意识不高
这里的“信任”既包括行政主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是一个组织可以有效活动的基础,缺乏信任的组织极易造成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规范的失效,也就无伦理可言;而信任资本充盈的组织,则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形成诚信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通过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在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与公民之间营造和谐顺畅的互动环境,在协调合作中培育信任,以信任推进合作的开展,最终形成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应把信任、合作的价值理念纳入到政府整合机制之中,“人际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实质性区别”。
在这一方面,榆林市政府做得很不到位,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活动,是政府领导全市的市民共同建设文明榆林,但事实是,文明城市的建设完全是市政府自导自演的政绩工程建设,政府想怎么建设文明榆林就怎么建设,文不文明一切由政府说了算,不管市民,社会的反映如何。市民很难参与到具体的决策,实践中。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民,企业及社会产生了多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市民不信任政府,政府漠视甚至侵犯市民的基本权益。政府和公民以及企业之间的互信程度不断降低。最后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恶性循环,政府行政管理效率越来越低下,各种政策,建设计划因为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在执行中困难重重,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劳民伤财的运动。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道背道而驰。
4.政府官员责任意识,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责任包含三层涵义:行政主体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行政主体对其行政对象负有为其服务,助其发展的积极义务;行政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失职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或履行相应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它与服务理念并不矛盾。树立责任意识,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服务理念;在服务理念规引下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正如学者龚祥瑞所言: “负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及其代表的信任。”可见,责任意识是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资源之一和道义支持基础。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树立行政主体的责任意识与培育其职业精神是一致的。只有具备职业精神,才能 切实地负起责任,并有助于形成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依归的公共行政风格。如前文所述,“责任”具有三层涵义,其相应的职业伦理准则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在组织内,完成上级指示,分配下级任务并确保其执行;在组织外,对人民负责,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在行政过程中,要充分考量自己的行政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并清楚自己会对这一后果负积极义务或消极义务。
总的来看,榆林政府官员的总体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还是相对较低的,从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便可以看到,一味负责于上级,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多有倚靠自己的小权力谋取私利现象,对于市民的求助不耐烦,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待市民的态度十分恶劣,甚至还有暴力行为。这都是政府官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的职业精神的表现。
三、当前服务型政府伦基本途径--理道德建设
服务型政府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需要正确的行政道德伦理做支撑。行政伦理的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英国阿克顿勋爵曾说: 政治生活建基于道德问题之上。可以确定,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如果不植根于行政伦理道德的土壤, 是不可能结出果实的;我们的行政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对人民的责任情感和对工作的责任意识, 其他任何的努力也都终将付诸东流。行政伦理道德不只是隐藏于内心的信念, 而必定要表现为外部的行为。
在实现榆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从传统的官僚制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化这一基本目标,政府伦理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服务型政府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极其艰巨。在当前条件下,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健全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基础
在现代国家越来越多的伦理道德规则被纳入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政府伦理的法制化有利于增强政府伦理的约束力。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服务型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作为行政伦理的体制保障,德治和法治相统一的社会要求行政伦理的法制化,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伦理道德作为软件,只有通过政治、法律等硬件系统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否则,其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的影响。
健全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仅要在宪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典中完善有关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规定,更要制定专门的政府伦理法典。如美国1978 年制定的 《联邦政府伦理法》、韩国1981 年制定的《公职人员伦理法》、日本1999 年制定的《公务员伦理法》。这些国家的政府腐败等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相对发生得少,与其完善的政府伦理法制不无关系。而相对而言,我国虽然已有《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相关伦理法规,但是在专门的政府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政府伦理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不但要出台一部完整全面专门的政府伦理法,更要健全相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此来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基础,将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人员的相关伦理道德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促进地方伦理法制建设。
(二)提高制度与组织的伦理程度,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构建框架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很多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与政府组织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有很多关系,而政府行为失范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制度伦理没有建立起来。所谓政府制度伦理,“就是政府制度伦理化与政府伦理制度化的统一,是从政府制度伦理化走向政府伦理制度化。”由于组织与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监督与奖惩方面的漏洞,因此行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疏于、懒于自觉培养自身的伦理道德素养。
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组织与相关制度设计的伦理完善程度。要设立政府伦理的咨询评议机构,加大对行政人员伦理品格的监督与考核,将行政伦理道德纳入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并做到赏罚严明,把行政伦理评议、咨询机构的伦理鉴定等直接与行政主体的任职、职位升降、奖励等挂钩,为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提供一定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以法律为后盾的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信用制度及信用档案,并将现代先进手段引入到信用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如“电子政府”等形式,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其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其行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与组织准备。
(三)完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运行机制,为服务政府建设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
人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欲望,为伦理道德的完善提供了主要动力。但是,行政伦理道德建设仅仅依靠制度约束和主体自发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套相互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其中,教育机制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训、教育与自修而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与培训机制,而且这一教育与培训应该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进行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优良高质的伦理氛围。当然针对行政人员,我们更要依据其身份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通过说服、启示、诱导等手段向其传输行政伦理规范,并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灵活多变的专门伦理培训课程,来增强行政人员的政府伦理道德认知,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使行政人员认识到公共伦理是为政之本,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誉观、从而养成良好的伦理习惯,将其与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及本职的工作结合起来。
“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 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履行岗位责任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公正的规定得到纠正。”行政伦理的激励机制是社会“依据价值体系标准,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发和调控的活动和过程。”政府的行政伦理教育与激励机制建设既要体现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又要保证伦理培训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只有与现实相结合的伦理教育与激励才能体现出其强大的范导能量,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用法律约束和各种外部监督作为“刚性”约束规范行政伦理道德的“ 柔性”,还必须加强和完善行政人员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违反行政伦理规范的公务员予以严肃惩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M],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2]张旭.浅析服务型政府视野下的行政伦理内涵[J],法制与社会,2012,(7)
[3]夏舒燕.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困境及其途径[J],法治与社会,2011,(10)
[4]李玉杰 张晶 曹婷婷.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伦理道德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3 年第7 期
[5]白继恩 韦玖灵.行政伦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6]毛政相 徐争鸣.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推进榆林两型社会发展[J], 研究出版社,2012年
第二篇: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对策
浅谈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中共威宁自治县金钟镇党委书记—陈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日新月异,人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政府职能也要随之而转变。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小康社会的建设,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今政府改革和创新的又一新亮点。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既要解放思想,也要改革开放。所以我们应摒弃过去的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要努力的创新,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成为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然而如何界定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在建设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建设现代型服务政府等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思。下面是我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服务型政府
现代服务型政府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现代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有机结合。现代型政府就是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迎合时代的要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这个国家机构的代名词都应赋予时代的特色,应把先进高端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政府的行政执法中来,达到高效、便捷、利民、创新的效果。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变化,我们对现代型政府的诠释也在相应发生着改变,就如同马克思哲学里的社会生产关系要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只有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的,社会进步了、发展了,人们的意识、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我们的政府职能也同样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总之,现代型政府就是观念要
1与时俱进,方式要与时代同步伐,能解决新问题,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人民各项事业创新,为社会全面发展谋新路子。在新的改革开放的今天,将墨守成规的政府职能转化为开放先进的政府职能,关键取决于思想观念能否适新形势、新环境下的要求,能否有效利用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市场调节作用。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目标是服务人民。服务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它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即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调节,社会治安管理、公共服务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大的范畴,一是服务于人,二是服务于事,它准确地概括了政府是由谁来掌舵,为谁掌舵、怎样掌好舵的问题。服务型政府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为人民做实事,方便人民,调节资源,调控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国家机构。
二、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人民在赋予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责任和使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治国之道,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治国最终还是为了人民,一切权利都是围绕人而进行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今天,我们更要以一种创新的姿态为人民树立一面好的旗帜, 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贴心,所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至关重要。
首先、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
其次、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系统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空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民主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做事风格,做到为民、利民、便民的工作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让人民信服、得到人民的拥护。得道多做,失道寡做,我们需要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所以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当前在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倡导建设现代服务型机构,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快捷,提高办事效率、吸引目标顾客。同样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不仅要服务好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为其谋发展,找出路。从而就千方百计吸引投资商、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使得现代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服务群众,而且还要服务社会各界。但是现在的政府在现代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令群众不太满意的地方。譬如,机制不够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细致的机制来规范行政工作 人员的言行,部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用到实处,导致行政
人员言行随心所欲,不受拘束;行政人员的素质和意识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一个政府机构的服务工作做得如何关键要看从政人员的素质和意识,如何看待身在其位的价值和意义。有的行政人员心里有的只是飘飘然,缺乏责任心,对待老百姓态度生硬,办事拖拉,摆官架子,说话不清不楚、绕弯子,让老百姓听得一头雾水,在群众心目中形成了不良影响,导致群众基础差,工作无法开展。业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了服务不及时、不全面,办事效率低下。
四、结合实际找对策,让现代服务型政府住进群众心中。要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是党代政府必须坚持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政府管理机制、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及人员素质方面下大力气。
(一)健全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建立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细化管理内容,明确责任人,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从业人员的一言一行到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都以制度为准则,不徇私枉法、不区别对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公开、透明,有效运行。要强
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强化行政队伍的团队精神和行政素质。每个政府机构里的所有行政人员就组成了一个团队,服务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这个团队的团结和协作能力,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反之,则不然。然而一个现代服务团队的建设又取决于组成人员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加强定期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行政主体间形成交流协作之势,互相学习借鉴。
(三)转变管理方式,用积分测评,加强群众民主监督意识。
调整管理角度,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采取积分管理测评的方式。新设便民服务窗口,以“公开、公正、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原则,将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规范与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让群来打分,从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两个方面来评分,严重被扣分者从严处罚。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从内容上深化政务公开,从行为上方便服务对象,创一流队伍、一流形象、一流窗口、一流业绩,全面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争创现代服务型政府。
第三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纲: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1、统治型政府
2、管理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三、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概念和特征,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基础上,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改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概念 特征 建设途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这种政府体制和控制型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和公民发生了碰撞。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优化发展环境,对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形象取代旧有的控制型的政府形象。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这是服务型政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竞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以公民为中心就是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具体来说“以公民为本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公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指针,政府要从事什么工作、向公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是从政府一厢情愿认为公民需要什么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不需要的服务,政府不能强制使其接受。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公民的需求是什么。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这是公民本位在决策环节的体现。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达成,必须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出来的。政府必须为公民自由、充分的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和采取有效的途径,整合公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最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公民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公民对执行行为的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公共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观点和治理理论提出的“共治”思想在服务型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在各种执行方式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即使在那些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政策执行中,如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等,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公开,以接受公民的监督、评价等参与活动。为此,要求政府要就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程度以及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等向公民及时、全面地公开,公民可以就执行情况发表意见、实施监督。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这是公民本位思想在评估环节中的体现。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政府,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因此,是否为公民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服务就成了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做法,如邓小平就认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政府既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也不具备完备的德行,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如果没有被有效控制,政府必然利用对公共产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支出,导致官僚主义,诱发财政赤字,甚至为了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偏离或侵害公共利益,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矛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民意和社会的限制,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通过市场、社会组织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履权必负责,滥权必问责。责任政府行为承担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和道德上的责任,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效率低下,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不和谐。只有责任政府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和公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方兴未艾的服务型政府。
1、统治型政府是前工业社会、在自然经济主导下一般国家普遍采取的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从而防止社会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衰败,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统治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阶级统治展开的。政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一些服务,但都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政府不能仅仅充当职责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事务的“守夜人”的角色了,这就对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注重管理、适度干预。从传统行政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等几次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先后经历了“守夜人” 到“干预者”、“划桨人”到“掌舵人”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等基本特点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管理型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向行政领域转移,公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地主动积极要求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不再甘心做一个消极的被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服务型政府把公民本位确立为自身的指导理念,正是对民主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在《政府属于我们》一书中,作者提醒不要忘记政府是属于它的公民的,“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公民不仅是船上的乘客,而且更是船的真正主人”。《新公共服务》一书也提出: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都意味着政府需自省,调整自己职能。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行政论坛》第4期上刊发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 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我国不能不与世界的惯例接轨,政府的功能、结构和行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在驱动力。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它成了一个催化剂,引起了全社会对我国政府职能的 重新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必要性的认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 问题。如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增收困难、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犯罪活动日益严重;政府官员的腐败难以抑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进行根本变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三、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在公共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应由政府单一化管理转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者参与以及社区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要注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纳政府以外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公共活动,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步改变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为更加合理地界定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中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其实质和重心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同时,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行政审批的运 作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职能 转变的有效途径。改革行政审批的实质是对权力的一种下放。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此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实施行政许可法 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做到严密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过程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 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 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 “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 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 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目前,政府的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由粗放向专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大刀阔斧通过大部制改 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件“细活”。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达到缩短管理层级、细化管理内容的目的。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难“量化”。政府应当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进行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量。公共 服务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的合理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二是社会绩效,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其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三是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自身的结构调整,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的改革就不能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努力铸就的。在强调公民参与时,也要注意,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不完善,不能一味的强调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公民的特点和议题的性质,理性考虑公民参与的梯次发展与有序参与的问题,并改进参与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让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够投入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3、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875、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18-19.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切.中国行政管理(北京),2005,(4)..
第四篇: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积极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由于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在实践探索中的不深入,加之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各级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仍步履维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念偏差
“服务已经成为2l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本质,服务精神是2l世纪政府行政的灵魂。”⑥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顾名思义,服务是最为基本的主题。然而,过之由于受长期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往往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归根究底,在于其自身的服务理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务理念的重新确屯,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理念的转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问题。尤其对于从事大量公共事务的公务员来说,不仅要克服管制型政府体制所形成的无所不能的思维惯性及与此相符的管制行为方式,而且对于“服务,而非掌舵”的角色转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实现“民本位”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官本位”丢失,则意味着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砸自己的铁饭碗”,从经济人假设的观点出发,这无疑是有悖常理的。第二,我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民众参与意识不强。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了公民参 1
与的途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对服务型政府与公民参与的本质以及内在逻辑认识不足”⑦。首先,认为公民参与仅仅局限在参加“选举”这样的政治层面上。其次,认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代表性不够,存在被特殊利益集团利用的危险。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在服务型政府的治理模式下,不能把公民参与作为点缀善政的工具,必须明确保障公民参与是政府的责任,参与行政过程是公民的权利。
(2)职能定位模糊
纵观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政府再造”运动,莫不以反省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持续定位政府职能为首要。因此,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首当其冲。改革开放以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下,政府丰要是执行政治职能,同时按照适应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对微观经济社会事务进行全面直接的管理,其结果是政府规模过度膨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旧难,更重要的是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十预,妨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公正、有效的市场秩序难以建立。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职能重心转向经济领域,然而却忽视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职能,这也许是我国先后进行6次机构改革失败或成果不明显的原因所在。可见,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角色不明已成为政府管理的“软肋”,政府职能不清就必然导致政府管理上的“越位”、“缺位”、“错位”,角色不明就使得政府职能转变小可能根本不到位”。所以,在日前情况下我们必须从深入研究行政角色入手,解决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问
题,又要善于借鉴、总结围外的经验,对政府职能定位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3)具体制度建设不健全
任何理念都要有完备的制度与体制使其固化才能达到保障的目的。而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作为理念外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明显存在缺失。一是“软”制度尚未形成。即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非正式制度还没自形成系统的习惯观念和主流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二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机制即公务员的素质尚待加强和提高。虽然近些年来我围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距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很人的差距。三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尚小健全。尤其在我国政务公开层次低浅,范围有限,暗箱操作的空间没有完全消除。近些年来,政府官员“灰色收入”事件的频频曝光便是例证。除此之外,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也必须同时推进。而建立健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民众参与机制以及完善保证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公民在泫律制度的保护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伟大工程中的各种渠道,也是我们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15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
申论考试热点: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
一、现象(问题及原因)
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过多;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政府应急职能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消费者主权地位尚未明确。权本位、官本位现象严重。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等现象。
二、概括剖析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六个特征: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目前,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履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三、措施对策
第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