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服务型政府与就业
论服务型政府与就业
0990202035 刘亚飞
“服务行政”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在其1938年的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中提出。在我国,台湾学者陈新民在20世纪90年代初于《公法学札记》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行政”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随后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到如今,服务行政已是各国政府在行政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也于21世纪初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目标。
服务型政府的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而且就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是指为促进就业而进行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而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也对公民就业方面的内容作了相关的规定。国际劳工组织也对各成员国建立就业服务系统作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我国的服务型政府正处于建设中,现如今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我国的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比较严重,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投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对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财政投入差距甚大,并且在我国的就业中仍存在着就业歧视,这些使得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不足结构单一,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劳动保障部门之一介绍机构人员与登记求职人员之间的比例约为1:356,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机制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我国的失业救助体制并不健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而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立法比较落后,市场行为不规范,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对于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的构建以及对公民就业服务权的保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鼓励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举办就业中介机构,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社会化,促使就业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尤其是乡镇农村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合法化,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消除因信息不流通带来的就业不均等问题。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同时建立对培训机制的监督机制,杜绝财政的浪费和加强人员培训的成效。我国应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立法,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法制化,全面保护公民的就业权利。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等各个方面,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纲: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1、统治型政府
2、管理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三、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概念和特征,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基础上,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改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概念 特征 建设途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这种政府体制和控制型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和公民发生了碰撞。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优化发展环境,对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形象取代旧有的控制型的政府形象。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这是服务型政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竞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以公民为中心就是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具体来说“以公民为本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公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指针,政府要从事什么工作、向公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是从政府一厢情愿认为公民需要什么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不需要的服务,政府不能强制使其接受。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公民的需求是什么。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这是公民本位在决策环节的体现。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达成,必须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出来的。政府必须为公民自由、充分的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和采取有效的途径,整合公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最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公民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公民对执行行为的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公共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观点和治理理论提出的“共治”思想在服务型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在各种执行方式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即使在那些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政策执行中,如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等,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公开,以接受公民的监督、评价等参与活动。为此,要求政府要就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程度以及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等向公民及时、全面地公开,公民可以就执行情况发表意见、实施监督。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这是公民本位思想在评估环节中的体现。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政府,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因此,是否为公民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服务就成了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做法,如邓小平就认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政府既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也不具备完备的德行,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如果没有被有效控制,政府必然利用对公共产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支出,导致官僚主义,诱发财政赤字,甚至为了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偏离或侵害公共利益,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矛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民意和社会的限制,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通过市场、社会组织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履权必负责,滥权必问责。责任政府行为承担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和道德上的责任,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效率低下,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不和谐。只有责任政府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和公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方兴未艾的服务型政府。
1、统治型政府是前工业社会、在自然经济主导下一般国家普遍采取的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从而防止社会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衰败,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统治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阶级统治展开的。政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一些服务,但都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政府不能仅仅充当职责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事务的“守夜人”的角色了,这就对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注重管理、适度干预。从传统行政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等几次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先后经历了“守夜人” 到“干预者”、“划桨人”到“掌舵人”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等基本特点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管理型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向行政领域转移,公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地主动积极要求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不再甘心做一个消极的被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服务型政府把公民本位确立为自身的指导理念,正是对民主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在《政府属于我们》一书中,作者提醒不要忘记政府是属于它的公民的,“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公民不仅是船上的乘客,而且更是船的真正主人”。《新公共服务》一书也提出: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都意味着政府需自省,调整自己职能。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行政论坛》第4期上刊发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 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我国不能不与世界的惯例接轨,政府的功能、结构和行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在驱动力。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它成了一个催化剂,引起了全社会对我国政府职能的 重新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必要性的认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 问题。如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增收困难、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犯罪活动日益严重;政府官员的腐败难以抑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进行根本变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三、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在公共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应由政府单一化管理转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者参与以及社区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要注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纳政府以外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公共活动,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步改变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为更加合理地界定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中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其实质和重心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同时,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行政审批的运 作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职能 转变的有效途径。改革行政审批的实质是对权力的一种下放。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此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实施行政许可法 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做到严密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过程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 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 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 “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 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 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目前,政府的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由粗放向专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大刀阔斧通过大部制改 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件“细活”。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达到缩短管理层级、细化管理内容的目的。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难“量化”。政府应当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进行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量。公共 服务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的合理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二是社会绩效,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其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三是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自身的结构调整,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的改革就不能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努力铸就的。在强调公民参与时,也要注意,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不完善,不能一味的强调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公民的特点和议题的性质,理性考虑公民参与的梯次发展与有序参与的问题,并改进参与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让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够投入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3、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875、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18-19.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切.中国行政管理(北京),2005,(4)..
第三篇:论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论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摘要】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论述服务型政府的特质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构的理论基础与积极作为,分析服务型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角色扮演及主要任务。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建构,角色,任务
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有形的疆界逐渐消弭,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流动——资本、人口及信息不断扩散。再此持续不断的过程中,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充满协调与冲突、合作与分化。不论是国际社会、国家政府之间,或是国内政府彼此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都产生高度的相互依存,甚至是不对等的互赖关系。同时,对于任何外在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有高度的敏感性与相互关联性。因此,政府在面对全球国际环境与国内社会环境的不可治理危机中,应扮演何种角色仍值得深思。
由政府职能转化的观点观之,可发现受到全球化与属地化的冲击下,新型态的公共政策议题不断浮现。政府必须更提升其处理事务的能力与责任感,以及因应环境变迁的调适能力。因之,必须建立跨域机制改变并且扩大公共参与的本质及范围。此外,政府与国际组织、私人企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间的互动,将更为紧密且频繁。职是之故,政府应迈向后官僚国家发展,强调其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而非权威控制的统治方式,分权授能予社区和私人部门组织,以便营造一个网络的治理架构。
一、服务型政府的特质与发展
(一)服务型政府的特质
服务型政府系在体现政府角色的变迁,Richard Bateley与George Larbi 即认为政府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一为间接角色,包括政策与立法、执法与裁法、规制市场及整合社会资源;二为直接角色,包括管理政府机关运作及规制机关行政服务等。
服务型政府是将公共服务视为政府产出,并以其服务之良作为政府生产力的指标。政府的主要职能为服务,而服务必须是兼具便民与尽职意义的服务;换言之,政府服务必须是具有民意机关的支持,且公正地为全民服务,而服务的品质与效能,必须迅速、多样化以及能够符合公民需求的满意服务。
(二)服务型政府的发展
新公共管理时期,挑战政府的作为与绩效提出:(1)政府的职权范围过于广泛,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生赤字危机;(2)政府的组织编制与规模过于庞大,耗费太多资源以及形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3)传统官僚体制的管理方式发生错误,以权威控制不但发生物化疏离感,也造成政府产出不符合民众需求与社会期待,因而导致对政府的信心度大为降低以及不可治理危机。据此,新公共管理主张引进市场自由竞争机制,政府对于内部员工分权授能,强调以绩效和成果来控制。因此,对于外在社会乃趋向管理,而非管制;领航而不再操桨。透过公私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提供品质更佳的服务,另一方面解决政府失灵的危机。
此外,在全球化与科技革新因素的影响下,新型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以及新内涵的民主诉求和民主管理,正重新构建。政府是镶嵌在一个多元复杂、动态且高度关联与风险的网络环境中,透过政府与社会多元行动者间之平衡互动过程,达成政治与社会的可治理性。因此,政府应由统治倾向治理,在网络关系的构架中政府必须主导,让各部分的行动者相互依赖于关联,而能互惠共存,非仅是主政。另外,政府借由公权力的行使,制定相关游戏规则,积极辅导各利益集团进行合作的赛局;甚至帮助弱势团体和族群争取权益,而非只是消极的监督,正显示政府应是扶持之手而非掠夺之手。
从上述可归纳出服务型政府的发展方向:1.从统治倾向治理;2.由主政倾向主导;3.又统筹走向领航;4.由监督走向辅导;5.由管制倾向管理
二、和谐社会建构的理论基础与积极作为
政府因应全球民主化时代来临,转型趋向更多元且民主化的治理,同时配合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的运作,采取相关解除管制措施以及绩效评估的管理方式。但在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则埋下高代价的风险。因此,政府再造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之际,社会关系的运作也必须重新理清与了解。因此,当前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活的社会是否生病?病因为何?有哪些病症?解决方法有哪些?
(一)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就内涵层次而言,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政治生活便是为了达成美好的社会生活,即公共利益的达成。关于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涂尔干指出随着环境的变迁,人类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高度专业分工,以分担传统社会中的共同职能,并使所有个体持续相互适应与发生联系。再此过程中无形地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规范和责任。换言之,分工不仅意味着透过功能分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人类社会生活必须建立在团结感和责任心的道德观之上,才得以实践。总而言之,个人更加依赖社会,同时,对于社会的其他人也更加重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应具有一个公共领域,让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彼此之间进行沟通、对话以调和不同的意见主张和利益考量,不排除任何团体参与的资格。当每个团体有信心自身利益不被排除于公共领域之外,相关规定便会被遵守。长久下来,会形成基于信心而产生有信任力量的互惠、互赖关系。伸言之,公民社会的本身并非就是一个公共领域,只有在一个异质的社会里,各种势力共同存在,并且能基于信任机制互动、沟通与折冲,让公共面浮现出来,才是真正具有公民意识与精神的和谐社会;尤其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特质前提下,人与人之间所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强调“人情关系”的连结与互动。虽与西方社会同样有结社能力,但中国结社是感情取向,对内要忠诚,有向心力。这方面高度有别于西方民主社会的团体。
总的来说,资源有限,欲望无穷的现实世界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乃在于设想现代社会成为:1.现代社会是竞争而非斗争;2.现代社会是扶持而不是相残;3.现代社会是睦邻而非邻避;4.现代社会是双赢而非同败。
(二)和谐社会的积极作为
政府必须在网络关系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并维持网络成员互动关系的平衡状态,才能让社会持续稳定与和谐地发展;同时政府也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下,提升其治理能力。因此,政府该有哪些积极作为?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及有效法令的建立与共享,各行劳动者将遵守义务,并符合社会期待。此时和谐社会的建构,尤其需要下列的积极作为:1.发展社区意识;2..主张社区主义;3.形成社区治理。准此,即便政府在社会事务上不再具有绝对主导力量,而仅仅是多
元行动者之一。但政府任握有议程设定的掌控权,可决定哪些公共议题将被优先处理,以及哪些团体的利益将被纳入决策过程。因此,政府基于反应顾客导向之施政作为,可包括:1.构建全面品质管理系统;2.实施决策支持系统;3.建造管理信息系统;4.成立紧急事故处理系统;5.发展社区网络系统。
三、服务型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角色扮演
上述说明服务型政府的特质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然而此谓服务型政府在建构和谐社会关系方面,应有的角色扮演究竟应该如何?
(一)关怀弱势群体的生活
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及保障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在此种政策施为下,资源不至浪费,且可以用在刀口上,而产生最大的边际效用。
(二)型塑身心健全的生活
即是说政府要促使人民身心健全发展。健全的身心,必可以减少医疗上的公共支出,有助于健全国民人格及和谐社会的形成。同时,政府必须提供多元的艺术、文教、体育活动之服务,以便让人民有抒发社会生活压力的管道。
(三)构造社会安全的生活
多元社会的社会腐化,就是犯罪人口的不断增加。因此治安问题务必全面检视,除加强警察人员的侦防能力外,对于智慧型犯罪更须重视防患的措施。即便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能力下降,但由于政府可透过法律条文的制定,规范人民的行动以及积极的宣导政策以强化人民自卫能力。
(四)推动公民社会的生活
在社会网络关系中,政府不再拥有完全的资源。因此,需要纳入多元行动者的资源和力量,以创造合作、互惠的机制。在此互动过程中,政府要作为建构信任关系的主要推手,让各团体分享共同的价值观与规范,如此才有助于公民社会生活的实践。
四、当前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
政府要在现代生活中扮演和谐社会的促动者,其任务不止一端却可说政府乃建构和谐社会的最重要角色。审视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政府主要任务包括:
1.稳定社会秩序;2.健全社会法制;3.结合社会资源;4.培育社会精英;5.整合社会价值。
未来的和谐社会发展,固然不可能完全掌握或者预测,但公民社会的形成,则是导向和谐社会的可行途径。只要政府部门能尊重公民存在的价值,并运用公民服务于正义,则社会互动增多,而分歧的主张将不至于妨碍社会需要同一化的期许,反而相得益彰,致使政府的施为在公民的配合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所以说:服务型政府对建构和谐社会责无旁贷!
参考书目:
[1]史美强《制度、网络与府际治理》,元照2005年版
[2]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之崛起》,唐山2000年版
[3]林毓生:《思想与人物》,联经1983年版
[4]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左岸文化,2002年
[5]谢庆奎、佟福玲:《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肖陆军:《服务型政府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卫志民:《政府干预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王俊:《政府政策新思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9]林闽钢:《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第四篇: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法治、责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建设一个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为民负责的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不断提高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加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的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的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年来。“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民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力”,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正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责任政府。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也要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公民。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产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潘莹.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J】.理论观察,2009(6)
【2】孙媛媛.浅论服务型政府建设【J】.基础理论研讨·科技信息
【3】孔凡河.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特质及其实现机制【J】.公共管理,2009(4)
【4】吴晓曦.试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百家论坛,2010(7)
【5】赵维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政法论坛,2010(9)
【6】王景玉.试论服务型政府的“为政”理念【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6)
【7】潘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改进方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8】谭媛媛.试析服务型政府建设【J】.决策信息·法苑,2010(5)
【9】秦存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10】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J】.创新,2008(1)
【11】胡宇轩.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2)
第五篇: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
公管091:陈滢旭学号:0909510
4“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是这几年很流行的词语。我们在电视新闻、报纸杂志、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听到这两个词语。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地明白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想过“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电子政务(Electronic Government)是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一个新术语。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电子政务就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活动,是指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公众发布,并使政府的服务工作网络化。它实质上是构建一个电子政府,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科学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描述,一般我们将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义为:政府部门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革和业务流程重组,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这是我们教材第一章中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解释。
关于“服务型政府”,有关专家将其定义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从“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它们各自的概念来看,两者有一个共同之处,既它们都是朝着能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为目标的。其中,“电子政务”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我们首先要让将传统的政府转变为电子化的政府,然后由电子化的政府过度到服务型的政府。但是我们不能将“电子政务”等同于“服务型政府”来看待。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中所借助的一种工具,它能为实现服务型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发展好电子政务,更快,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了。不管是欧洲发达国家还是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网络。网络已经浸透了我们的生活,因此在科技新时代要想建立服务型政府,就要使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有其自身的很多功能:1.政子政务可以有力地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2.电子政务可以很好地促进政府提高办事效率3.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增强政府的监督力度。4.电子政务可以方便地提供决策支持。5.电子政务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众服务。6.电子政务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借助电子政务可以大大增加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政府提供一种全新的为工作服务的方式。我们可以不必进出政府部门,在家点击网页进入政府网站就能了解政府的工作运作和相关手续的办理。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
网络时代的政府承载着大量的公众业务,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顺利运行的核心和调节器。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提高政府现代化服务效能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所以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有着社会自然发展选择的必然性。创建服务型政府就要克服传统政府所存在的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风气。改变政府部门服务效率低,服务态度差,政府办事成本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这些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民众对政府的认同程度产生了质疑。这样传统的政府办事方法,不仅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同时也违背了人民
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么,借助电子政务的手段实现服务型政府是毋庸置疑的,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政府通行电子政务改革实现“服务型政府”相比“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有很多其特有的优点。
1.方便公众享用政府服务:互联网是一个24小时全天提供服务的,它相比传统政府公共
服务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另外,互联网作为全球的网络,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双向交流。电子政务它能随时提供最新的信息,而且信息量非常大。
2.降低政府服务成本:电子化服务可以 减少客户服务人员的数量,大大降低纸质文件在纸
张、印刷、传递等方面的费用。对资料采用电子文档存储,还可以节约很多空间。
3.提升政府分品质:实行电子化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公众访问政府网站状况、对
政府的评价以及进一步明确潜在的服务需要,并针对公众的需求提供个性服务,让公众得到更为满意的服务。电子化服务,是政府服务的信息内容量更多,服务的速度更快,服务的效果更好,服务针对姓更强。
4.促进电子化民主进程:政府电子化服务将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
面电子化服务要求政府服务树立起“一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必然会提高政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赢得社会公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另一方面,电子化服务为公众参与政府事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即可以有效监督政府的各种行动,是政府事务更为公开、透明,又可以让公众参与政府的具体决策,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5.推进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互联网为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畅通、便捷、高效的服务桥梁,为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电子化社会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公众参与的形式方便灵活,服务项目多种多样,这对推动政府服务的持续创新将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是近几年才采用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但我国的电子化服务型政府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已经在朝着目标方向努力跟进了。通过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还有助于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提高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实行政务公开,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网络民主。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只有采取电子政务才能事半功倍。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将电子政务运用到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去了。现在,我国各级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公共服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速、全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服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申请续办驾驶执照,和交通违章查询,道路交通信息服务交通堵塞报告,电子地图等等
2、个人服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申办出生证明和死亡证明,还可以申办结婚证和相关信息查询。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物品捐赠,天气预报查询„„
3、信访服务:提供网上信访服务,将网络上的信息和相关问题根据类型转入政府机关内部的处理系统中不同人员的信箱,整理后做相应的处理。
4、预约服务:电子政务将受理各种申请和答复、办事预约,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
5、教育服务:家长和学生可在网上进行各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信息检索。参加网上学习,网上学历认证等
6、就业服务:政府网站上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岗位培训的、专业技能考试、登记求职、劳动部门介绍等信息
7、纳税服务:可在政府网站完成税务查询、更改纳税人资料,缴纳税款等活动。、8、保险服务:通过电子网络建立覆盖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保险网络,使公民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有利于加深社会
保障系统的建立和普及。还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有关的社会保险理赔手续等。
9、法律服务:在政府网站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同时,使公民可进行网上相关法律知识的咨询和司法程序的了解等。
10、文化娱乐服务:在网上进行各种旅游资讯和图书馆书记查询,公开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的信息发布等等
11、商务服务:可申请营业执照并查询相关信息,例如企业投资指南、更改商户资料、商务部门介绍。商户可在网上进行政府费用的缴付等。
12、旅游服务:提供旅游线路查询、旅游饭店预订、景点门票预订、机票及列车票务服务等。
如此可见,要想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加强电子政务的开发和利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只有借助“电子政务”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
虽然中国的上网人数占全球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中国公共服务电子化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比较低,很多部门把收集的数据当成独家所有,没有互联互通、协同办公。很多数据都只是内部所有,我们普通市民根本没有办法通过网络途径来查找这些宝贵的数据。
2、我国各政府网站的整合力度不够,各个政府部门内部网站与门户网站之间的信息很难进行有效共享。这就造成目前不少政府网站的协调效益非常差,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3、我国政府网站的使用效率不高。很多公民反映政府网站对问题的回复都比较慢,甚至直接没有音讯。公众的服务请求在政府机构之间来回穿梭,没有明确地落实到位。导致其政府网站只能被当成一个摆设,对公众没有实际作用。
4、网络服务非常薄弱,我国政府网站的服务人群少,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以及服务程序非常浅。很多政府网站不能提供网上咨询和查询政务,很多政府链接都是不完善的,这些都是严重阻碍电子政务效益发挥的因素。
5、公共对政府网站抱怨较多。虽然我国政府网站的发展进步很快,成绩也很明显,但由于政府网站的建设并不完善,很多都是形式主义,导致了民众的抱怨很多。政府应该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那么政府就要提出一些政策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的电子化。要帮助公民强化对电子服务的认识,也要重视服务设计,是政府网站更加完善。此外,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政府网站的信息量加大;瞒足公众需求,超越公众期望;加强应用集成,促成职能重组;提高政府服务网站的有效性;全面创新服务观念与机制;及时了解电子服务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过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必然的选择。而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电子化就要发展“电子政务”。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利用好“电子政务”,让它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解释概念
必然性
关系
好处、功能、目标。。9-10 实例77-8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