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讲稿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
培训目的:使受训学员了解论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格式,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培训内容:
1、论文的概念
2、论文基本格式项目
3、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
4、论文结构方式
5、论文的研究方法
课程长度:1时
培训方式:讲解法+范文欣赏+模拟练习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
阅读论文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委党校 王明友
内容摘要
本文从论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创新目标,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关键词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性;问题;创新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模式——公共服务型 1 政府基本形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经济职能更加完善和健全,我国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这是我国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进程上质的飞跃。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1]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纳入议事日程。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政府必须是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政府。必须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2]成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责任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实现这个目标意义重大。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制约,也因而避免不了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前社会的政策“死角”。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 2 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不仅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一个方面的改革会受到其他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譬如,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却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已经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政府尽快从微观经济领域“低位退出”;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弥补市场缺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各地全面扩大开放、狠抓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资本往哪里流动、要素往哪里聚集,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直接参 3 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而是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劣和交易成本的高低,也就是地方政府能不能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获取经济资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公共环境水准的竞争,说到底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竞争。构建服务型政府正是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3]
二、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为什么要把政府建设成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现行政府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而不应去管企业的下岗分流问题,下岗分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应是政府。解决这“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企业与政府各就其位。[4] 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几年了,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自然危机反映出我国政府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具体 4 偏差,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功能建设。当前政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偏位。从政府实际发挥的职能来看,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在直接管理、控制经济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其财政支出结构表现出来,科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率都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总增长率,这说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即相对重要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
二是公众利益表达分散。在公民的利益表达方面,一般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基本做到政府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件件有回音、有结果。虽然一些政府在网上设置了公开的、直接面向市民的信箱,接受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地方媒体竞争激烈,为公众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机会;政府也在某些重大决策中建立了听证制度;一些政府部门也设立了公民投诉中心等。但是不同的利益表达途径表达出来的公民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表现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与市民通过信箱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公众主要关注的问题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
三是公众利益表达回应缺乏。尽管各种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但是政府对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意愿和要求的回应不够。一般说来,如果反应的问题属于个案性质,政府都能够做出比较好地回应,但是如果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却没有能够被充分地 5 纳入到政策议程中,出现了所谓“被遮蔽的议程”——即某些问题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但是却无法进入政策议程。例如拆迁问题、房价过高问题。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存在问题,没有为整合公众的意愿提供必要的机制。往往是来自上层的压力和来自组织性、机构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议程。
四是政务透明度不够。近几年来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电子政府和政务的建设使政府透明度大大提高。但是,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一般说来,按照现代行政公开的基本原则,信息公开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二是依公民的请求公开。前者指无论是否有公民提出请求,行政机关都有义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公开,并为公民查阅提供方便;后者指如果没有公民的请求可以不公开,但是一旦有请求则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公开。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限于第一种,而且没有就公开信息的范围、方式、时限作出规定。
五是偏重决策轻视执行和评估。当前各级政府执行政策的惯例是以发布文件和召开会议代替政策执行。一项政策一旦以法规或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并召开了相关的会议传达,即代表着政策执行已经开始和完成,既缺乏日常化的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也缺乏对政策本身和执行情况的日常化的评估机制,从而造成政令不通和无法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终止的情况。
六是政府财政预算粗化。政府编制的财政预算案细化不够,不能作为人大和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和决算仍然非常粗略,从中很难看出政府的实际活动,更难对各种支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5]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存在的这些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进行制度创新。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 我们建设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的、公正的、公平的、廉洁的和高效的政府。它的定位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虽然政府雇员可以有私心和私产,但政府却不能有私心和私产。政府雇员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但决不能狐假虎威,借垄断性的公共权力与民争利、搜刮民财和化公为私。它还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6]政府与私营企业之不同,在于政府无须承担政府官员管理失败的风险。即便政府可以更换,但承担政府失职所造成的损失者,仍然使广大纳税人。故政府规模越大,占有资源越多,意味着纳税人的风险越大,损失越巨。最小化的政府,其责任在于抵外悔、明产权、制暴力、裁纠纷,在于拾民间之遗补民间之缺,适应性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必须是一个民主制宪的政府。它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宪法规则的执行而具体实现。宪政其实是被统治者通过民主参与所形成的规则,对政府行为的控制。在宪政体制下,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自由等权利皆天赋人权,均不受政府的限制。而 7 要使这些权利不受政府侵犯,还要坚持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依法行政以及政治自由的宪法原则。惟有这样,才能在维护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同时,保证政府的透明、公正、公平、高效和廉洁,才能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出现。[7]
那么,根据以上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实现如下创新目标: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是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服务在生产和提供上是可分的;在付费和使用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重新设计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分工,适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可以较为公正高效地来加以提供。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竞争的领域。主要包括: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合同 8 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共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政府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8] 实现上述创新目标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方法创新
(一)创新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并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理念。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9]从“允许性”理念转变到“禁止 9 性”理念,是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计划经济体制下,凡事要经过允许、审批才能干,这种理念抑制了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的企业和私人都是可以干的,这种“非禁即入”的理念扩大了创新空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以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的范围,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非禁即入”的理念,不仅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也就是说法律(法规)不规定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做的.政府的行为不能有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 10 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六项制度
政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政府机关必须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交通考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10] 一要创新地方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政务公开”不仅与政府的效率效能密切相连,更是保障政府提升和优化回应性的首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信息公开化是政府开启和推动其他各项改革的根本和保障。虽然近年来在政府信息政务公开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
2、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是抓紧制定《XX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一切人都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其基本内容应涵盖政府必须主动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和时间;政府不得公开的信息范围;政府依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和时限;公民获得信息权受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等。
二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管 11 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设计出再完美的制度框架和改革日程表,都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办法除了政务公开以外,就是建立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包括:由出台政策措施的部门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社会公布、鼓励和方便公众监督、对媒体持更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这要求重视政府公共关系;针对“政府不作为”现象,建立行政首问责机制,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尤其是监管部门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
三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评估制度。政府的每项决策都是运用公众委托的权力,通过实施具体项目的形式,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对于政府实施的项目,其最终结果和绩效如何,必须加以严格的评估。这种评估可以由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或者人大组织进行,吸纳政策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专家、行政相对人代表参加。也可以通过委托专门的政策评估机构来做客观评价。鉴于公共项目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政党的政策评估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当前阶段上,可以每年选择公众关心的政策和项目进行有重点的绩效评估。并且要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公布。政府还可以每隔一定的周期即对某些重要政策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如果不能通过则自然终止或作必要的调整。
四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改革意味着分权、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政府权力的下放。如果没有权力下放,就无法完成由“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12 上来,从而真正地减少审批环节和不必要的程序,建立“无缝隙政府”,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实行政府“单一窗口”服务,走进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便可得到全程服务。
五要创新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公共财政要求在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真正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政府应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延伸过多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中抽身,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坚决取缔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大对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投入,建立各项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拉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六要创新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制度。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内涵,忽略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级政府行为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引导了地方政府把较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生产性领域尤其是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绿色GDP考核,在指标的设计和权重上,不仅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 13 速度,更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看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要把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的述职报告中。
(三)进行方法创新
一要创新“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多,也面临很多的制度性约束,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约束下,目前可以考虑主要从完善政策制定程序的角度来提高政府的回应性。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起点,即确定议程,考虑如何通过制度约束,引导政策制定者在确定政策议程时考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公众意愿和要求。目前可以做局部的尝试,例如要求政府在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其工作重点的确定、政府议程与人大建议的相关性、与信访部门、媒体、市长信箱等渠道所反映问题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和说明。二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听取利害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就重大决策的标准、决定重大决策的主体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还必须对公众表达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的法律地位做出说明。三是设计合理可行的决策规则,以保障决策的结果能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
二要创新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从时效、方便、成本、公正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尤其是那些与公众直接接触的部门。争取以最少的部门、14 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步骤面向公民设计工作流程,并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公开。
三要创新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搭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技术平台,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要抓紧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契机,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丰富政府管理的政策资源,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依法规范政府管理,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11] 【参考文献】
[1] 温晋峰、魏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fw.Gov.cn/zjjy 2005.12.23
[2]郁建兴《 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 南方日报 2005.12.8 [3]卿彰谦 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和讯博客
2006.10.27 [4]新恒、魏芙蓉《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日报 15 2005.4.30 [5]同[1] [6]余晖《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百度快照 2006.3.24 [7]同[3] [8]田家华、王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中国改革论坛2005.10.27 [9]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人民日报2005.10.7]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003.9.16 [11]同上
[12]李文良主编.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4]沈荣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5]钟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平台的构成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3,读后研究下列问题
1、从这篇论文看其基本格式包括那些项目?
2、请概括论文到底要写什么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什么?
4、论文结构有那些?本文第三部分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方式?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什么作用?
6、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本文的第三个重要性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7、从论文的要素来分析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8、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
9、试分析创新三个理念的层次结构。
• 第二部分
欣赏分析这篇论文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论文标题,居中,用大号字,此标题没有副标题,有的有副标题,标题中心语是“建设与创新”,定语“公共服务型政府”。论述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创新。)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委党校 王明友(署名)
内容摘要
本文从论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入手,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阐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创新目标,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摘要,说明写作方法,概括全文主旨和基本内容)• 关键词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重要性;问题;创新
•(关键词是论文论述的主要问题的中心词,关键词一般为7个。格式每个词用分号隔开)
•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模式——公共服务型政府基本形成,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经济职能更加完善和健全,我国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这是我国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进程上质的飞跃。(交代时代背景)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按照公众的意愿和偏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回应公民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依法、有效、透明、负责和公正的政府,其根本的目标是公众满意。[1](给公共服务型政府下定义)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效率、公正、责任、规范、透明、合法等无疑都是现代政府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谋求合法性的政府必须倡扬的价值和目标。(写其特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把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纳入议事日程。(提出中心论点)(论文开头一般开明见山交代是什么给问题定义,直接提出论点)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的重要性
当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再充当经济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而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政府必须是实现了角色转型的政府。必须实现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2]成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责任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政府 18 定位)实现这个目标意义重大。(过渡语)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制约,也因而避免不了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前社会的政策“死角”。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政府改革归位于“服务型政府”的体制变革,不仅依靠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还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对公共资源和领导精力的切实投入。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建设和谐社会角度谈重要性)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
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从下面三个方面说明多元和发杂)一个方面的改革会受到其他社会各个方面的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譬如,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都与政府管理和服务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却相对滞后,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观念、制度、政策的影响和钳制说明我国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整个经济体系变得多元化,更加复杂。)一方面,19 市场经济已经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要求政府尽快从微观经济领域“低位退出”;(实际要求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弥补市场缺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从市场体系角度谈重要性、分三个小层次论述)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各地全面扩大开放、狠抓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资本往哪里流动、要素往哪里聚集,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政府直接参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而是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劣和交易成本的高低,也就是地方政府能不能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获取经济资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公共环境水准的竞争,说到底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竞争。构建服务型政府正是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3](从区域经济角度谈重要性)(此部分三个此次构成并列关系)
二、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
为什么要把政府建设成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因为现行政府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指明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 20 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而不应去管企业的下岗分流问题,下岗分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解决的主体不应是政府。(诠释“三位”)解决这“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企业与政府各就其位。[4] 中国加入WTO后,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几年了,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自然危机反映出我国政府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具体偏差,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型功能建设。当前政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偏位。从政府实际发挥的职能来看,政府的工作重点仍然在直接管理、控制经济发展,这主要是通过其财政支出结构表现出来,科学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长率都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总增长率,这说明各项公共服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即相对重要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下降。(说明偏位造成的影响)
二是公众利益表达分散。在公民的利益表达方面,一般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基本做到政府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件件有回音、有结果。虽然一些政府在网上设置了公开的、直接面向市民的信箱,接受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地方媒体竞争激烈,为公众进行 21 利益表达提供了机会;政府也在某些重大决策中建立了听证制度;一些政府部门也设立了公民投诉中心等。但是不同的利益表达途径表达出来的公民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表现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与市民通过信箱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公众主要关注的问题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说明现行政府不能集中表达公众利益)
三是公众利益表达回应缺乏。尽管各种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但是政府对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意愿和要求的回应不够。一般说来,如果反应的问题属于个案性质,政府都能够做出比较好地回应,但是如果属于普遍性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却没有能够被充分地纳入到政策议程中,出现了所谓“被遮蔽的议程”——即某些问题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但是却无法进入政策议程。例如拆迁问题、房价过高问题。这说明政府的政策制定程序存在问题,没有为整合公众的意愿提供必要的机制。往往是来自上层的压力和来自组织性、机构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议程。
四是政务透明度不够。近几年来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电子政府和政务的建设使政府透明度大大提高。但是,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一般说来,按照现代行政公开的基本原则,信息公开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行政机关主动公开,二是依公民的请求公开。前者指无论是否有公民提出请求,22 行政机关都有义务通过一定的形式公开,并为公民查阅提供方便;后者指如果没有公民的请求可以不公开,但是一旦有请求则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公开。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基本限于第一种,而且没有就公开信息的范围、方式、时限作出规定。
五是偏重决策轻视执行和评估。当前各级政府执行政策的惯例是以发布文件和召开会议代替政策执行。一项政策一旦以法规或政策文件的形式发布,并召开了相关的会议传达,即代表着政策执行已经开始和完成,既缺乏日常化的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也缺乏对政策本身和执行情况的日常化的评估机制,从而造成政令不通和无法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或终止的情况。
六是政府财政预算粗化。政府编制的财政预算案细化不够,不能作为人大和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交人大审议的财政预算和决算仍然非常粗略,从中很难看出政府的实际活动,更难对各种支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5] •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存在的这些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并进行制度创新。•(此部分从六个不同角度列举现行政府存在的问题,为下部分政府创新提供改进依据)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
我们建设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的、公正的、公平的、廉洁的和高效的政府。它的定位必须是一个无私的政府。虽然政府雇员可以 23 有私心和私产,但政府却不能有私心和私产。政府雇员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但决不能狐假虎威,借垄断性的公共权力与民争利、搜刮民财和化公为私。它还必须是一个最小化的政府。[6]政府与私营企业之不同,在于政府无须承担政府官员管理失败的风险。即便政府可以更换,但承担政府失职所造成的损失者,仍然使广大纳税人。故政府规模越大,占有资源越多,意味着纳税人的风险越大,损失越巨。最小化的政府,其责任在于抵外悔、明产权、制暴力、裁纠纷,在于拾民间之遗补民间之缺,适应性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必须是一个民主制宪的政府。它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通过宪法规则的执行而具体实现。宪政其实是被统治者通过民主参与所形成的规则,对政府行为的控制。在宪政体制下,公民的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以及经济社会生活自由等权利皆天赋人权,均不受政府的限制。而要使这些权利不受政府侵犯,还要坚持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依法行政以及政治自由的宪法原则。惟有这样,才能在维护公民基本自由权利的同时,保证政府的透明、公正、公平、高效和廉洁,才能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出现。[7](论述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即模式)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要求或市场为导向。24 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来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是现代政府服务模式转换的一个流行趋势,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公共服务在生产和提供上是可分的;在付费和使用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不意味着它们只能由政府直接提供,通过重新设计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分工,适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可以较为公正高效地来加以提供。因此,应当扩大市场竞争的领域。主要包括: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应当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和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共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政府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25 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8](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点及目标)
实现上述创新目标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方法创新 •
(一)创新三个理念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创新并坚持三个理念。
一是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理念。人民群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要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二是坚持“非禁即入”的理念。[9]从“允许性”理念转变到“禁止性”理念,是政府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计划经济体制下,凡事要经过允许、审批才能干,这种理念抑制了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的企业和私人都是可以干的,这种“非禁即入”的理念扩大了创新空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可以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准入的范围,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非禁即入”的理念,不仅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 26 可以激发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使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
•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也就是说法律(法规)不规定的事情政府是不能做的.政府的行为不能有随意性,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的公共职能,解决转型中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力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强化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创新六项制度
政府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的权限、法定的程序、法定的范围、法定的期限正确履行职能。政府机关必须从本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具体业务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行政程序制、限时办结制和交通考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约束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为,以实现政府提供服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效能化。[10] • 一要创新地方性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政务公开”不仅与政府的效率效能密切相连,更是保障政府提升和优化回应性的首要途径。从某种 27 意义上可以说信息公开化是政府开启和推动其他各项改革的根本和保障。虽然近年来在政府信息政务公开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开哪些信息、以什么形式、何时公开还都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
2、获取信息还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是抓紧制定《XX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一切人都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其基本内容应涵盖政府必须主动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公开的途径和时间;政府不得公开的信息范围;政府依公民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和时限;公民获得信息权受到侵犯时的救济途径等。
二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设计出再完美的制度框架和改革日程表,都无异于纸上谈兵。解决的办法除了政务公开以外,就是建立制度化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包括:由出台政策措施的部门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社会公布、鼓励和方便公众监督、对媒体持更为开放和合作的态度,这要求重视政府公共关系;针对“政府不作为”现象,建立行政首问责机制,在各个政府部门内部,尤其是监管部门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
三要创新制度化的政策评估制度。政府的每项决策都是运用公众委托的权力,通过实施具体项目的形式,配置公共资源的过程。对于政府实施的项目,其最终结果和绩效如何,必须加以严格的评估。这 28 种评估可以由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或者人大组织进行,吸纳政策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专家、行政相对人代表参加。也可以通过委托专门的政策评估机构来做客观评价。鉴于公共项目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政党的政策评估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在当前阶段上,可以每年选择公众关心的政策和项目进行有重点的绩效评估。并且要把评估的结果及时公布。政府还可以每隔一定的周期即对某些重要政策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如果不能通过则自然终止或作必要的调整。•
四要创新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改革意味着分权、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说到底就是政府权力的下放。如果没有权力下放,就无法完成由“权力中心主义”向“服务中心主义”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从而真正地减少审批环节和不必要的程序,建立“无缝隙政府”,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割,实行政府“单一窗口”服务,走进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便可得到全程服务。
五要创新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体制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公共财政要求在保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前提下,将尽可能多的资源投入到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上来,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真正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政府应加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延伸过多竞争性生产建设领域中抽身,压缩越位的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坚决取缔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29 “面子工程”。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大对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文化设施等的投入,建立各项社会事业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GDP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拉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短腿”。
六要创新政府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制度。现有的GDP体系只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混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内涵,忽略了很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级政府行为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引导了地方政府把较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向生产性领域尤其是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建构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绿色GDP考核,在指标的设计和权重上,不仅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更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看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情况,要把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领导的述职报告中。•
(三)进行方法创新
一要创新“公共型”的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府的回应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多,也面临很多的制度性约束,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约束下,目前可以考虑主要从完善政策制定程序的角度来提高政府的回应性。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起点,即确定议程,考虑如何通过制度约束,引导政策制定者在确定政策议程时考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的公众意愿和要 30 求。目前可以做局部的尝试,例如要求政府在向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其工作重点的确定、政府议程与人大建议的相关性、与信访部门、媒体、市长信箱等渠道所反映问题的相关性做出解释和说明。二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以听取利害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必须就重大决策的标准、决定重大决策的主体和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还必须对公众表达的各种意见和要求的法律地位做出说明。三是设计合理可行的决策规则,以保障决策的结果能充分考虑公众的意愿。
二要创新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要求各个政府部门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从时效、方便、成本、公正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尤其是那些与公众直接接触的部门。争取以最少的部门、最少的人员、最少的步骤面向公民设计工作流程,并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公开。•
• 三要创新传统行政方式 建设在线电子政府。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搭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技术平台,推行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要抓紧启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契机,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丰富政府管理的政策资源,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大力推进决策 31 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积极推行目标责任制和首问负责制,依法规范政府管理,使行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11]
【参考文献】
[1] 温晋峰、魏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fw.Gov.cn/zjjy 2005.12.23
[2]郁建兴《 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 南方日报 2005.12.8 [3]卿彰谦 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和讯博客
2006.10.27 [4]新恒、魏芙蓉《如何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日报2005.4.30 [5]同[1] [6]余晖《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百度快照 2006.3.24 [7]同[3] [8]田家华、王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中国改革论坛2005.10.27 32 [9]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人民日报2005.10.7]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2003.9.16 [11]同上
[12]李文良主编.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4]沈荣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
[15]钟明.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度平台的构成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3,第三部分 问题解答 研究下列问题
1、从这篇论文看其基本格式包括那些项目?
2、请概括论文到底要写什么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什么?
4、论文结构有那些?本文第三部分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方式?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什么作用?
6、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本文的第三个重要性采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
7、从论文的要素来分析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8、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
9、试分析创新三个理念的层次结构。
论文的含义
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讨问题并描述其成果的学术性和理论性文章。论文的写作要求
言之有益;言人未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论文的作用
论文的作用在于它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和手段,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即,科学研究的工具,探讨新知的武器;发表见解的论坛,传播信息的载体;指导行动的指南,制定决策的依据;解放思想的旗帜,深化认识的阶梯;提高素质的手段,人类进步的档案;显示水平的场所,文人用武的领地。
答案:
1、这篇论文的基本格式包括:标题、署名、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一般来说论文要写清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
3、这篇论文层次的外部标志是序号和小标题,采取总分式结构。
4、论文的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整体与部分、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
5、论文第二部分最后几句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6、论文研究的方法包括:(1)归纳法和演绎法
(2)分析法和综合法(因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比分析法)
(3)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4)比较法和类比法(5)系统方法和非线性方法
7、本文为立论文。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创新。提出这个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9、三个理念的写作从整体与部分来看是总分式,三个理念构成并列式,各个理念结构都是总分式。第三个理念的层次为总分式,内部为并列式。
第二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
陶学荣黄元龙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在市场化背景下必须实现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
1、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政府必须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国际竞争加剧,西方各国为了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本国政府效率,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原来以官僚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正逐渐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取代。“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哪个国家政府服务意识强、服务成本低、服务方式好、服务效率高,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正面临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要求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致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严重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其管理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市场“游戏规则”并加以监管,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从过去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确实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3、中国加入WTO,也呼吁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WTO的一整套规则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的,或者是通过政府来约束企业的。因此,入世后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须尽快从原来的生产者角色中退出来,还权于市场、社会和企业。按照WTO规则并恪守我国政府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行政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法制化。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战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意识之中,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拥有无限权力,“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极其普遍,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公共行政当作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政府服务意识淡薄,“管”字当头,认为管理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审批,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没有成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为社会提供真正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使用直线手段、行政手段,不擅长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还没有根除,“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对部门利益有利的大家争着管,不利的大家互相推诿扯皮。
3、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 支撑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构件是法治政府。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它要求政府的活动必须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强调依法行政。第二个制度构件是民主政府。民说不是政府慷慨的恩赐,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固有的权力。第三个制度构件是责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第四个制度构件是阳光政府。政府的职能、权力、政府以及办事程序如同鱼缸里的鱼,是透明的、公开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需要一支观念新、本领硬、作风实的公务员队伍。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有的公务员作风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有的专走“上层路线”,“不怕群众意见大,就怕领导印象差”;有的把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特权,以权谋私,独断专行,吃、拿、卡、要,对自己或小集团有利的事大开绿灯,对自己没利的就推诿或置若罔闻,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行为上腐化堕落等。这些行为都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必须从理念上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要下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作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其次是强调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增加政府行为过程的透明度,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服务
型政府建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管理就是服务”,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小政府、大服务”、廉洁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制,扩大公民和社会的参与程度,向地方实行更多地分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增强各级政府的回应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审批项目和程序过多过杂,甚至乱收费、乱罚款、同市场经济要求以及WTO规则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次《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要求政府必须规范审批行为,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废止或取消,对于非政府审批不可的要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这将大大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3、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
我国政府过去把公共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公开往往看作是内部秘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行政执行随意性强且缺乏监督。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离开了知情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政务公开是实现决策民主和依法行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适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目前,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衽开放式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为建立“阳光政府”、廉洁透明政府提供制度保证。
4、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即电子化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政府层级,简化办事流程,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此外它还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提高政府的反映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开放政府。中央提出,我们的政府要由传统的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真正建立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新的人民政府体系。
5、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废止以GDP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必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使政府权力始终处于公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强调政府对其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并不得拥有其义务范围之外的权力,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必须追究相关政府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责任。建设一个负责的、讲诚信的、有公信力的政府,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为民负责,多办实事,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6、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公共财政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效进行公共服务,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危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当前国有资产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籍此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财政资金过多投资国有企业、基础领域和竞争必行业,而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方面投入过少。因此要下决心改革这种投资型财政体制,并通过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和现代金融制度。政府要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抽身出来,把公共资源的力量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上来。要改变对现存国有企业的投资软约束,避免国家直接向竞争性领域进行增量投资,消除金融业的行政垄断,增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各类基础领域。
7、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公共管理改革的一大趋势是公共部门向市场化发展,即将公共活动转入私人部门的趋势,它通过各种民营化包括合同外包的形式发生。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政府不应再充当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而应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政府从市场的退出通道。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是指市场经济中沟通政府与经济主体,在二者中起联接作用的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工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办色彩浓厚,发展不平衡,过滥与过少现象并存,行为不规范等。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社会中介的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完善其法制化建设,保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协调发展。———以建设有限有效政府为目标,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政府的目标应从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政府职能从以经济管理为主转向经济社会的全面管理,政府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要组织和保障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的职能应主要限定在制定规则和监督规则的执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优化公共秩序等公共领域。———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法定化。深圳市提出的“九个法定化”是通向有限与有效政府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职能、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行政程序法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应当下大力气加以推进和落实。政府职能必须通过法律程序予以确定,政府机构的设立、撤销或合并以及人员编制的增减,须由人大经法定程序审批。政府职能的行使须接受立法机关和社会监督,政府权力和规模超出法定界限时立法机关应及时予以纠正。———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市委三届八次会议提出,要“在重视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把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提供优良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同时,要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机制。———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建立“大社会”管理体制。应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改组成社会组织;消除社会组织发育的体制障碍,实现现有社会组织从行政化、权力化向市场化、民间化、社会化转变。研究制定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律规范,建立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形成社会各界参与和监督、高度透明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监督体系。以决策和执行等环节作为权力监督的重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按照效率和权力制约原则,科学配置党政部门的权力,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完善权力之间的监督制约关系,建立有效制衡的权力结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绩效审计,切实把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各界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
第三篇: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纲: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1、统治型政府
2、管理型政府
3、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三、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概念和特征,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基础上,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了改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概念 特征 建设途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这种政府体制和控制型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社会和公民发生了碰撞。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优化发展环境,对自身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新型的政府形象取代旧有的控制型的政府形象。
一、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
2.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
3.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
4.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1、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
这是服务型政府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判断一个政府是不是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标准。也就是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究竞是政府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究竟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以公民为中心就是实现“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具体来说“以公民为本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公民需求是政府工作的起点。
公民的需求就是政府工作的指针,政府要从事什么工作、向公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是从政府一厢情愿认为公民需要什么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以公民的需求为依据,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不需要的服务,政府不能强制使其接受。这就要求政府要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社会的真实情况,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公民的需求是什么。
(2)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民需求的反映
这是公民本位在决策环节的体现。政府作为社会服务的领航者,应当致力于制定有利于公共利益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策,而不应图利特定企业、利益集团,不能只做政治正确的事,而忽略政府责任与道德的实践。这就要求公共政策的达成,必须是在公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而制定出来的。政府必须为公民自由、充分的表达其利益需求提供畅通的渠道和采取有效的途径,整合公民的各种服务需求,并确保最终达成的公共政策符合最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3)公民有权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公民有权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公民对执行行为的参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民作为执行主体之一直接承担公共政策的执行任务。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公共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观点和治理理论提出的“共治”思想在服务型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体现。
②公民作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者来参与政策的执行。在各种执行方式中,政府都应该为公民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即使在那些由政府独自承担的政策执行中,如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执法监督等,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公开,以接受公民的监督、评价等参与活动。为此,要求政府要就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程度以及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各种有利或不利条件等向公民及时、全面地公开,公民可以就执行情况发表意见、实施监督。
(4)公民是否满意是评估政府绩效的主要标准
这是公民本位思想在评估环节中的体现。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政府,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公民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因此,是否为公民提供了他们满意的服务就成了考核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这也是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做法,如邓小平就认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现在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2、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
政府既不具备充分的理性,也不具备完备的德行,它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超人。如果没有被有效控制,政府必然利用对公共产品的垄断来提高费用、扩充机构、增加人员、增加支出,导致官僚主义,诱发财政赤字,甚至为了政府自身的特殊利益偏离或侵害公共利益,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矛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权力和职能受到法律,民意和社会的限制,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只是对市场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弥补,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多元化。通过市场、社会组织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制约与合作,对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共同承担起社会管理的职责,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
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有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履权必负责,滥权必问责。责任政府行为承担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和道德上的责任,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缺乏完善的责任制约机制,会导致政府管理过程中责任的丧失、效率低下,以及各种寻租、腐败现象的出现,直接损害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社会不和谐。只有责任政府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和公民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公正、有效率的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
(一)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政府治理模式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经历了三种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方兴未艾的服务型政府。
1、统治型政府是前工业社会、在自然经济主导下一般国家普遍采取的政府治理模式。统治型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阶级统治,从而防止社会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衰败,导致国家灭亡。因此统治型政府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实现阶级统治展开的。政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向社会和人民提供一些服务,但都不是从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但最终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政府不能仅仅充当职责主要限于维持公共秩序,处理国防,外交事务的“守夜人”的角色了,这就对加强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注重管理、适度干预。从传统行政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等几次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先后经历了“守夜人” 到“干预者”、“划桨人”到“掌舵人”等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小政府、大社会等基本特点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
3、服务型政府是管理型政府的进一步发展。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化浪潮开始由政治领域向行政领域转移,公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地主动积极要求参与到公共行政中来,不再甘心做一个消极的被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服务型政府把公民本位确立为自身的指导理念,正是对民主实践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在《政府属于我们》一书中,作者提醒不要忘记政府是属于它的公民的,“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公民不仅是船上的乘客,而且更是船的真正主人”。《新公共服务》一书也提出:服务,而不是掌舵。这都意味着政府需自省,调整自己职能。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以及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它们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转变过去以“权力”为导向到以“服务”为导向。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之风已经吹遍世界。在我国,也不例外。
2000年《行政论坛》第4期上刊发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 一种行政模式。显然,这是从政府治理模式的角度定位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我国不能不与世界的惯例接轨,政府的功能、结构和行为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转变,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外在驱动力。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它成了一个催化剂,引起了全社会对我国政府职能的 重新认识,加深了我们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必要性的认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 问题。如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大量的失业人口;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农民增收困难、负担过重、生活困难;犯罪活动日益严重;政府官员的腐败难以抑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必须进行根本变革,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三、更好地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公民公共需求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治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施政理念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能力的提升、服务行为的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只要得到公众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在公共行政管理系统中也应由政府单一化管理转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委托代理、中介行为、自愿者参与以及社区活动等均可广泛介入。要注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纳政府以外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公共活动,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步改变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为更加合理地界定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中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奠定良好基础。
(二)打造有利于社会自主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
1.完善行政立法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其实质和重心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当前,应特别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谋取集团利益。同时,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对行政审批的运 作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制度创新,建立一套新的、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职能 转变的有效途径。改革行政审批的实质是对权力的一种下放。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此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实施行政许可法 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做到严密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使审批过程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 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 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 “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 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 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 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为社会自主发展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导向
1.加快政务流程再造。
目前,政府的管理正在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由粗放向专业化转变的一个过程。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大刀阔斧通过大部制改 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件“细活”。必须不断优化管理的层次,提高管理的效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政务流程再造可以利用电子政务的相关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从而达到缩短管理层级、细化管理内容的目的。
2.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很难“量化”。政府应当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估,进行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测量。公共 服务绩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的合理前提下有质的提升;二是社会绩效,是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其内涵丰富,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和提高。三是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表现为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政府绩效评价,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公民有效参与。
在现代社会,单靠政府自身的结构调整,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政府的改革就不能取得突破。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努力铸就的。在强调公民参与时,也要注意,由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组织不完善,不能一味的强调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要根据公民的特点和议题的性质,理性考虑公民参与的梯次发展与有序参与的问题,并改进参与方式,建立激励机制,让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够投入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七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珍尼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
3、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875、虞崇胜,郑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18-19.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切.中国行政管理(北京),2005,(4)..
第四篇:论服务型政府与就业
论服务型政府与就业
0990202035 刘亚飞
“服务行政”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在其1938年的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中提出。在我国,台湾学者陈新民在20世纪90年代初于《公法学札记》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行政”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随后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到如今,服务行政已是各国政府在行政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也于21世纪初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目标。
服务型政府的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而且就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是指为促进就业而进行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而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也对公民就业方面的内容作了相关的规定。国际劳工组织也对各成员国建立就业服务系统作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我国的服务型政府正处于建设中,现如今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我国的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比较严重,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投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对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财政投入差距甚大,并且在我国的就业中仍存在着就业歧视,这些使得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不足结构单一,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劳动保障部门之一介绍机构人员与登记求职人员之间的比例约为1:356,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机制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我国的失业救助体制并不健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而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立法比较落后,市场行为不规范,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对于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的构建以及对公民就业服务权的保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鼓励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举办就业中介机构,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社会化,促使就业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尤其是乡镇农村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合法化,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消除因信息不流通带来的就业不均等问题。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同时建立对培训机制的监督机制,杜绝财政的浪费和加强人员培训的成效。我国应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立法,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法制化,全面保护公民的就业权利。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等各个方面,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篇:论十八大-服务型政府建设
服务型政府建设
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行政体制的方方面面。我认为,立足国情理清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开展研究的前提。要顺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我们必须确立明确的价值取向,否则就可能南辕北辙,偏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向。我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社会公正、社会本位、和谐发展等价值取向是符合国情的现实选择,只有重视并发挥这些价值取向的作用,才能解决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减少盲目性,才能使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根据保持政权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任何国家的政府职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是我们开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政府一定要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公务员队伍作为党政人才的主体,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者,服务型政府的成功建设始终离不开公共财政制度作保障,我们必须加快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改革公共收入制度,完善公共支出制度,并逐步理顺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财政事权划分。
反观医疗服务,为什么居民开支的增长幅度远不及交通和通讯,却惹得全社会抱怨不已?我们还是要到“服务供给怎样响应需求增长”那里寻找原因。在本文开头,我们肯定了改革以来国家医管政策的调整和进步。但是,原则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执行的力度又是一回事。从结果判断,相对于医疗服务需求的急速膨胀,政府医管政策的调整还是太不及时、太不到位,以至于医疗服务资源的动员,还是满足不了强劲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允许私人行医,是早在1980年国务院文件就提出的政策。可是直到2005年,全国获合法行医资格的城乡私营诊所不到14万家,平均每万人口1.07家而已。对于实现了高度城市化的国家,这个密度也许够用,但对我国而言,为什么“看病难”的同时,很多地方私人行医的执照还是那样难以拿到?资质门槛倒也罢了,可是有的主管官员随口一句“过度竞争”,就拒绝人家的开业申请,完全不顾合格者行医是公民的一项权利。要是服务市场真的过于饱和,当事人不比审批官员更在意、更敏感吗?让一些人谈虎色变的“过度竞争”,无非就是医疗服务供给方之间的竞争加剧,这对患者而言岂不是天大的一桩好事?
中国的医疗体系在行政垄断下,呈现出公立医院数量少,民营医院发展难的状况。而且这个状况有日益恶化的趋势。《今日话题》曾援引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指出,近10年间政府办医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增至1.4倍,日均负担住院床日增至1.7倍,如此供需失衡之下,怎能不“挂号难”。尤其是一些专家资源,极其稀缺,“一号难求”。
而淘宝网或能解决挂号便利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号源多寡的问题,对淘宝挂号平台寄予厚望的人恐怕得失望了。
挂号方式的争议背后,医疗资源的集中和稀缺才是症结,至于怎么分配,只需把握一个原则——公平。
在整体医疗资源紧缺,特别是高端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它的平台都是一种手段,即怎样分配有限的资源。分配的方式有多种,个人更倾向于公平。但是真正做到公平也很难,有些人会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号占了以后再去倒卖。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
在公平的原则下,有人认为,官方通过限制网络挂号、电话挂号等方式的号源比例来保证不掌握新型挂号方式人群的利益,这是正确的政策。而在新型挂号平台方面,面对其他机构的挑战和突破的应对之策,也许更需理解和自省,而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排斥。
动人以行不以言
近期,被称为“民工局长”、“招工局长”、“卧底局长”的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人们无不为他“贴心为民”的事迹所感动。陈家顺同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具有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他始终怀着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把日常工作当作事业去追求,不讲价钱,不提条件,不找借口,诚信守诺,传递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正能量。为了给农民兄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他充分利用自己职务经常与企业打交道的便利条件,除了积极架起企业与农民之间在用工需求的桥梁之外,还积极为农民兄弟开辟和深掘更好的致富出路和机会,从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种100%的全心全意之工作方法与态度,想服务对象之所想,及服务对象之所及,是我们当今公务员队伍中最最缺乏少见的,实属凤毛麟角。
陈家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一个基层国家干部真正甘为人民公仆的高尚品质。“当干部就是为群众打工”,这句话是陈家顺同志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题目,也是陈家顺的为官之道,是他五次深入企业当“卧底”、半夜三更起床为农民工买火车票、为农民工讨薪等等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放下“官架子”,从过去命令群众干事的工作方式转变到主动为群众服务,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真正为群众“打好工”,才能树立干部在群众中可亲可敬的形象,才能真正体现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件一件地做好。”这句话是陈家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他一直在默默地践行着。毛主席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和陈家顺的话体现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坚定与执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不能因为我为群众做过几件好事、实事而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而是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像陈家顺哪样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件一件地做好。“人在做,天在看,做事为人要对得起天良。”这句号是陈家顺父亲对他的告诫,也是我们每个一个有良知的人的为人处事之道。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多行善事,才能对得起天地良心,才能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慰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做事更是要对得起天良,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党,努力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争当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也正是因为他的出色表现以及他的贴近百姓的感人故事,被央视记者选为走基层跟踪采访报道的重点素材对象,他的事迹一经播出,红遍大江南北。这样的报道对于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宣传也大大提升了基础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与此同时,更多地是唤起了百姓们对自己身边的基层干部在工作效率、态度、感情的对号入座之监督和赋予的更大期望。
像陈家顺同志这样的信守岗位、不畏艰辛、一丝不苟,一切工作讲究实际与效率和一切利益从百姓出发的工作内容可以堪称是党的最优秀的基层干部,公务员队伍中的楷模,百姓的知心人。我想一个具有敬业诚信精神和高度责任感的人,一定会体现人生价值,把名利看得轻如鸿毛,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作为人社干部,要发扬敬业精神,更要发扬奉献精神。键时刻挺身而出,冲在一线;不为个人进退而坐思行想;谦虚谨慎,甘为人梯,真正展现出新时期公务员干部应有的品格风尚!
舌尖上的腐败
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折合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按较保守的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这一组组数据,何止是触目惊心,简直有些耸人听闻。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这一优良传统被奢侈浪费冲击的体无完肤。这与权力部门的公款消费有巨大的关联性,由于权力监督的乏力,他们把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用在“贪图享乐、营私舞弊”之上,长此以往,上行下效,浪费歪风自然得以助长,形成了铺张浪费的社会积弊。
官员大吃大喝是舌尖上的腐败,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召开会议要大吃大喝,迎接检查要大吃大喝,平行交流要大吃大喝,开展活动要大吃大喝,庆祝节庆要大吃大喝,即使什么事没有也可以随便编个由头大吃大喝。对于超标超规吃喝的报销也“高招”频出:先找个理由走预算内经费;预算内经费不够了,换个发票走别的项目或者干脆开设“小金库”;不想从本单位经费中出,就找下属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找私企报销;实在没有办法,还可以先欠着账,等以后再说„„这种舌尖上的腐败,钱虽然没有揣到个人兜里,可危害一点也不小,这给财政带来巨大浪费,损害了民生福祉。进一步说,财政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从税收来,这些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的开支最终必然要转嫁到企业和百姓头上,增加了社会负担。同时,铺张浪费,弄虚作假,助长了歪风邪气,提供了滋生腐败腐化的土壤。习惯于大吃大喝的一些干部,渐渐养成了“要办事,先请客”的官老爷做派。如此风气若蔓延开来,必将败坏社会风气。这种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党的形象。那些“吃货”干部由此开始,慢慢放松警惕,逐渐摧毁心理防线,最终干出违法乱纪的蠢事来。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喝醉了就可能控制不住自己,平时不能办的事在酒桌上都办了,从舌尖上的腐败开始,渐渐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开展廉政建设,首先从舌尖上的腐败开始。然而纵使有关部门喊声很高,行动却迟滞不前,就是对“贪婪之嘴”和“贪欲之手”的放纵。要关住那张贪婪的嘴和贪欲的手,既要有制度的笼子,又要有公众的眼睛,这给公众传递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要求官员“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如果说运用行政手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扭转不正之风则是根本的途径。单纯从刹住公款浪费开始,无疑是按住葫芦浮起瓢。要想刹住“舌尖浪费”之风,必须要有全社会的正能量,如此形成合力,才能使浪费和腐败得到遏制。
墨子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李商隐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历史的经验中,往往蕴含着深刻哲理,发人深省。细数历史中的盛世王朝,几乎都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中成就;而史上的破败和衰亡,又大多和酒池肉林、骄奢淫逸密不可分。跳出历史周期律,最重要的就是牢记宗旨,自我警醒。向舌尖上的腐败宣战,真的要动真格了!
中国式过马路
近日,一条“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火了。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不可否认,一些人的素质确实有问题,然而就过马路问题一棺定论地否定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是有失偏颇的。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当代,物质条件的发展同时带动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国民素质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但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制定现实可行的法规条文来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在交通来说更应该唯人至上,才能更充分的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国策。
发达国家的人却少有这种陋习,在国外一旦闯红灯,就会被制止并罚款,就算是不守法的人也就慢慢自觉起来,久而久之,不再闯红灯了。同样道理,一些外国人来中国,屡次过马路等红灯,在发现不闯红灯“吃亏”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闯红灯的行列。所以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不是天生的,国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交通法规的教育,这是维持交通秩序,也是保护自己安全的基本准则,但是长大进入社会后,发现更多的交通违法或是其它犯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这种客观存在势必要反映到人的头脑,并产生一种错误意识,那就是各种违法比比皆是,一个小小的闯红灯又算的了什么。那么增强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随着我国国民教育和素质的普及提高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全体社会成员要全面进行更深层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其次,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使之更具有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现代社会生活的运转。这种法治社会环境必然“感染”每个社会成员,形成普遍的、更具深层面的法律意识。最后,通过大众传媒加强法治宣传,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有益的实例向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传播,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治氛围之中。
不可否认国人法律意识欠缺是一个问题,但交通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信号的设置上,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几百米才有一个行性横道,右转机动车与行人抢道等等。据公安部交管局排查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排查的99372组信号灯中就有4807组存在配时、安装位置不当和形状、排列顺序不正确等问题。可问题是,现在有关部门却单单把“中国式过马路”归咎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法律意识淡薄,就实在有失公允了。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国人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普遍增强,“红灯停绿灯行”也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一个有10682人参与的“全国交通安全日民调”显示,93.6%的人认同交通信号是无声的法律,应该遵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以上的客观因素,还有一个间接的因素就是机动车不遵守交通法规,不礼让行人,才使得行人不得不扎堆保护自己的路权。正如有专家出的那样,在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当人行道上绿灯时,右转车辆理论上应该让人。但现实是,车辆基本上不让人,行人必须与机动车争抢才能过马路。而在没有红绿灯的人行横道线,机动车更是旁若无人,横行霸道,逼得行人无法过马路。在这种人车冲突中,行人始终处于弱势,处于没有保护的状态,行人只有用闯红灯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来捍卫自己的路权了。
由此可见,“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种种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法律意识的单薄造成的,要让全民树立法律尊严意识任重而道远,但让自己做到却并不难,每一个自我的实现,不正是全名族的实现吗?
毒生姜
今天我们吃什么?这是一个看似轻松但事实上却无比沉重的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起起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要命,国人为之惊恐、为之愤怒。继海南“毒豇豆”事件、福建“毒乌龙茶”事件、山东“毒韭菜”事件、湖南“毒金银花”事件之后,最近在山东潍坊地区发现,当地有些姜农使用神农丹种姜。神农丹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涕灭威的剧毒农药,50毫克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当地农民知晓神农丹对人体有害,种出来的生姜也是不能食用的,他们自己根本不吃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
媒体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的作用及“辉煌战果”的同时,也反应出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失职和缺位,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造成的,唯有国家宏观调控才能规避风险,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以道德为支撑食品安全体系。潍坊的“神农丹姜”生产者,并不是不能生产合格的、安全的生姜,而是内外有别的标准、坑蒙拐骗的勾当,监管自然难逃其咎,但同样值得反思的,是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构建并重塑食品生产领域的“道德血液”首先要从思想上做正确的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做一个思想纯洁,道德高尚,行为诚信的人。因为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偏差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思想保证。
二、以法律为保障食品安全体系。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会使许多有害物资蒙混过关,给为非作歹者留下作恶空间。在工业化程度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加工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体主营养素来源的同时,我国的食品标准,总体水平偏低,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都得不到有效执行。毒生姜事件的双重标准,也暴露了监管的问题。标准的导向很明确,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产品。食品安全事件中不乏利益冲动,但要确保食品安全,对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因此加大对食品安全的保护力度、完善食品安全保护的刑事立法,加强食品安全的行政法规与刑法的对接势在必行。具体从法律惩戒的作用来看,最高刑更多的是起到罪行弥补作用,恰恰是最低刑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借鉴治理“酒驾”的经验。一是细分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条款,解决入罪门槛过高的问题。二是进一步明确犯罪定罪、量刑的条件和标准,而不是“X年以下”有期徒刑;让刑法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使食品安全成为一道不能也不敢逾越的红线。
三、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做好宣传预警工作。消费者对可识别的安全食品表现出较强的购买意愿,因此关键在于向提供充分、真实、可靠的信息,否则会误导消费者,从而增加消费者的健康风险。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大链条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食品安全问题曝光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诚信的和谐社会。无论是媒体、公众还是政府,只有以理性、建设性的姿态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引导而不误导,帮忙而不添乱,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