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加强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有关单位、机构在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时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国土资源部命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依据。
一、范围
本标准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能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等。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
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以展示、宣传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国土资源先进管理理念等为主要内容,达到本标准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
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有条件广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达到本标准的国土资源领域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期 科学观测台站。
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具有室外国土资源科普资源和条件,达到本标准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
二、目的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以公众易于接受、理解、参与的各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普及国土资源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兴趣。
2.介绍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宣传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公众了解所在地区国土资源特征,普及保护资源、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倡导树立集约、节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实践。
3.宣传国土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成果,普及新认识,宣传新技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任务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积极广泛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其主要任务是:
1.配合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国土资源专项科普活动。根据每年全国性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以及各地组织的“科 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积极举办国土资源主题科普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2.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报告、讲座、影视观摩等教育活动,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实验、竞赛等科普实践活动。
3.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含“李四光中队”)、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定期合作开展社会化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4.组织开展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教育水平为目的的研究。
5.有计划地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6.按要求报送科普工作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重要科普活动方案和文字、照片、录像等活动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四、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应满足针对所属类型的分类条件,并同时符合基地的一般条件。
(一)分类条件。
1.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具有固定的馆址。如馆舍设置在主管部门办公区,其建筑布局应相对独立,有方便公众抵达的出入口。
(2)馆内应有相应的科普场所和配套设施。科普场所包括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 展览教育场所,展厅应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设备。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可适当缩减。配套设施指支撑科普工作的公众服务、业务研究、管理保障等用房及设备。
(3)室外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如观众集散场地、停车场、公共绿地等。
(4)常设和临时科普展览均应突出区域、专题特色,及时反映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常设展品应以标本、模型为主,且每年有所更新。
(5)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参观人数应达到以下水平: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10000人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5000人次。西部边远地区可酌情下调20%。
2.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在国土资源某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科研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基础设施齐备,具备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的科技成果条件。
(2)具备良好的开放和参观条件,已安排安全、可靠、方便的参观通道、场所和参观路线。
(3)设置有能让公众实际参与的演示装备或仪器设备。(4)建有“科普开放日制度”,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天,参观人次不少于2000人次。
3.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符合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通过相应主管部门审批。
(2)配套建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馆或展室,展示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着重介绍、展示相关主题科学技术知识及研究成果。
(3)具备组织野外科普活动的基本装备、设施和专业人员,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野外观测、标本采集、野外地质探险、地学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实践活动。
(4)每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不少于10000人次。
(二)一般条件。
1.应有完备的标示说明系统。标示说明及解说文字等应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表达形式通俗易懂,并应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增加本族通用语言),且经过相关领域专家审定。
2.有易于公众理解的图、文、影视等科普宣传材料,有条件的还应提供方便公众使用的科技知识、科研成果数据(非保密性)数字化查询系统。
3.具有从事科普设计研究、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有专(兼)职的讲解、接待、辅导人员,讲解员应经过1个月以上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知识培训。可采取聘任专家、志愿者 等方式充实研究和教育队伍。
4.建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应与科普基地设施建设、科普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步更新。网站或网页开设读者服务热线或论坛,能及时解答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5.加强横向联系,保证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的单位须建立保证基本参观人数的机制和措施。
6.符合相关公共设施、场所安全标准。
五、附则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篇: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精选)
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2月26日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创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土资源事业公众认知度的有效途径,是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具体实践。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有关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为国土资源知识普及和政策宣传打造高水准的科普平台,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事业的公众认识度及社会影响力。
附件1: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
附件2: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件1: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科普基地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积极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领域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的科普作用,有序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是指,符合《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经国土资源部核准并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单位及(或)场所。原则上科普基地的命名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
第三条 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科普基地建设,制定科普基地标准,统一部署科普基地审核、命名等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为科普基地建设做好支撑和服务。
第四条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设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基地办公室”),具体负责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指导工作。主要职责为:(1)建立科普基地推荐评审及评估制度;(2)负责组织科普基地推荐材料的审查、专家咨询评议、专业评估及宣传等工作;(3)组织开展科普基地建设相关科技研究和业务交流活动;(4)提供科普基地建设的技术咨询和信息社会化服务;(5)承办科普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进本地区科普基地建设,制定科普基地建设规划,组织科普基地推荐工作,对已获命名的科普基地进行督促指导。
第六条 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科普基地建设工作,推荐拟申请命名的科普基地,对已获命名的科普基地进行管理监督。
第七条 申报单位需对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按要求填写《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申报书》,主要内容包括拟申请科普基地基本情况、现有科普条件、已开展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情况、科普工作规划等,以及相关说明材料。
第八条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科技主管部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国土资源部其他直属单位对申报材料审查后,提出推荐意见送基地办公室。基地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推荐材料进行咨询及必要的考察,根据专家咨询意见,综合提出科普基地命名方案,并向社会公示。公示结束后,报请国土资源部核准科普基地命名名单,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会、学会的沟通协作,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在宣传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地学知识、推广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方面的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践。
第十条 已获命名的科普基地应按照其科普工作规划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升科普能力,积极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等国土资源重大科普活动。每年12月20日前向基地办公室提交科普工作总结及下一年科普工作计划。
第十一条 基地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获得“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的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运行情况评估,向国土资源部提交评估意见。国土资源部根据运行情况,对做出突出成效的科普基地进行宣传、表彰;对未认真履行科普基地职责,运行不良的科普基地,取消“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4-2010年)》,加强国土资源科普能力建设,参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及《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有关单位、机构在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时应达到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国土资源部命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依据。
一、范围
本标准所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能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科技场馆、科研实验基地、资源保护区等。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包括科技场馆类、科研实验类、资源保护类三种类型。
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以展示、宣传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国土资源先进管理理念等为主要内容,达到本标准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
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有条件广泛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达到本标准的国土资源领域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期科学观测台站。
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是指,具有室外国土资源科普资源和条件,达到本标准的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
二、目的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以公众易于接受、理解、参与的各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
1.普及国土资源领域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科研成果,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认知兴趣。
2.介绍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宣传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引导公众了解所在地区国土资源特征,普及保护资源、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的科学常识,倡导树立集约、节约、高效、持续利用国土资源的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实践。
3.宣传国土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成果,普及新认识,宣传新技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任务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要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需求,积极广泛开展持续有效的国土资源科普活动。其主要任务是:
1.配合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开展国土资源专项科普活动。根据每年全国性的“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主题,以及各地组织的“科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积极举办国土资源主题科普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2.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报告、讲座、影视观摩等教育活动,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实验、竞赛等科普实践活动。
3.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含“李四光中队”)、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定期合作开展社会化国土资源科普活动。
4.组织开展以提高国土资源科普教育水平为目的的研究。
5.有计划地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6.按要求报送科普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重要科普活动方案和文字、照片、录像等活动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四、基本条件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应满足针对所属类型的分类条件,并同时符合基地的一般条件。
(一)分类条件。
1.科技场馆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具有固定的馆址。如馆舍设置在主管部门办公区,其建筑布局应相对独立,有方便公众抵达的出入口。
(2)馆内应有相应的科普场所和配套设施。科普场所包括常设展厅、临时展厅、报告厅、影像厅、科普活动室等展览教育场所,展厅应有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设备。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展出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展厅面积可适当缩减。配套设施指支撑科普工作的公众服务、业务研究、管理保障等用房及设备。
(3)室外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如观众集散场地、停车场、公共绿地等。
(4)常设和临时科普展览均应突出区域、专题特色,及时反映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常设展品应以标本、模型为主,且每年有所更新。
(5)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参观人数应达到以下水平: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属的科技场馆,或其他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10000人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属的国土资源科技场馆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5000人次。西部边远地区可酌情下调20%。
2.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在国土资源某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科研特色鲜明,创新成果突出,科研基础设施齐备,具备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的科技成果条件。
(2)具备良好的开放和参观条件,已安排安全、可靠、方便的参观通道、场所和参观路线。
(3)设置有能让公众实际参与的演示装备或仪器设备。
(4)建有“科普开放日制度”,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天,参观人次不少于2000人次。
3.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1)符合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通过相应主管部门审批。
(2)配套建有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馆或展室,展示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着重介绍、展示相关主题科学技术知识及研究成果。
(3)具备组织野外科普活动的基本装备、设施和专业人员,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野外观测、标本采集、野外地质探险、地学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实践活动。
(4)每年参与科普活动的人员不少于10000人次。
(二)一般条件。
1.应有完备的标示说明系统。标示说明及解说文字等应有丰富的科普内容,表达形式通俗易懂,并应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增加本族通用语言),且经过相关领域专家审定。
2.有易于公众理解的图、文、影视等科普宣传材料,有条件的还应提供方便公众使用的科技知识、科研成果数据(非保密性)数字化查询系统。
3.具有从事科普设计研究、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有专(兼)职的讲解、接待、辅导人员,讲解员应经过1个月以上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知识培训。可采取聘任专家、志愿者等方式充实研究和教育队伍。
4.建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应与科普基地设施建设、科普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步更新。网站或网页开设读者服务热线或论坛,能及时解答公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5.加强横向联系,保证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所增长。新开展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的单位须建立保证基本参观人数的机制和措施。
6.符合相关公共设施、场所安全标准。
五、附则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篇:山西科普教育基地标准-太原科学技术协会
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标准
1、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党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的,以公益性为目的,面向社会公众常年或经常从事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由山西省科协命名的“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
1.2本标准规定了“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基本条件、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2、基地的基本条件
2.1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
2.2有相关的日常科普工作管理制度。
2.3建有科普展厅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有主题明确的科普内容,具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与设施。
2.4有专兼职负责讲解、接待和活动辅导的并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工作人员。
2.5将科普经费列入本单位经费预算,确保落实到位,保证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科普经费逐年增加。2.6在基层显著位置设专栏,公示基地的开放制度。其内容包括:开放时间、活动内容、优惠办法(对象、时间段、标准)、接待办法(联系人、联系电话、网址)等内容。
2.7建有宣传、展示科普教育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站或网页并与公众科技网链接。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应与基地科普设施的更新、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同步。
3、基地的组织领导
3.1接受山西省科协、有关省级学会和市级科协的工作指导。3.2基地所在单位的领导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日程,认真研究、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表彰、奖励范围。
3.3有专门的科普工作机构和分管领导。制定科普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计划,经常对科普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4、基地的工作要求
4.1博物馆类基地(含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海洋馆、公园等)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类基地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250天;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高技术企业等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要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工作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公众开放,每年开放天数不少于30天,年接待观众不少于2000人;自然保护区类基地在划定区域内向公众常年开放,注重利用保护区内的特有科普资源制作科普宣传品。
4.2.1以《科普法》为指导,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宣传作用,坚持公益性原则,协同当地科协或根据基地自身的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的科普需求,积极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特色、有实效的科普活动。
4.2.2要作好科普活动的内容设计。除普及专业学科的科技知识外,还要有倡导体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科学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反映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不少于总展示量的20%。
4.2.3要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安排专人讲解和指导;设计制作用于科普宣传的挂图、展板、录像片、宣传册、网站(页)等。要注重科普宣传教育的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
4.3各基地应有计划地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4.4每年向省科协和相关市级科协或省级学会报工作计划、活动计划和科普工作总结。各类科普活动应有文字、照片和录像等档案资料以及接待公众人数等有关统计数据。
4.5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对公众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年对学生团体参观实行至少半价优惠。4.6积极探索基地的建设工作和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开拓创新,吸引或组织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积累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4.7基地应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建立协议性的固定联系和工作制度,合作开展社会化科普活动。
4.8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
4.9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对基地自身和科普活动的宣传。
第四篇:基地科普工作规划
基地科普工作规划:2008—2011
江苏鑫海紫菜有限公司的紫菜养殖加工已成为连云港市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其稳定、持续发展,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借助各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继续坚持科技领先,普及和应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发展和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在2008年—2011年,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深入对紫菜市场、经营动态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下属企业的养殖户、加工企业的愿望和要求,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技术信息,同时也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二、进一步组织和开展各项技术培训、讲座。提供国内外紫菜产业技术信息、技术资料 和咨询服务。根据紫菜生长的实际需要,增加扩大讲座场次和参学人次,使更多的养殖加工企业员工接受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
三、增加科普工作设备投入,增加科普宣传栏投入,扩充科普图书室科普书籍,公司也 将根据需要补充电子教学设备,提高授课质量,让企业员工在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
四、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研发,大力推广冷藏网技术,冷藏网技术是农业部的科技跨越计划,是“紫菜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开发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它能有效防范天气、海况、杂藻和病害等因素对紫菜栽培的影响,保证紫菜产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五篇:科普基地工作总结
汇美园艺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工作总结
大连汇美园艺高效农科普示范基地位于城市近郊的旅顺口区水营街道三里桥,具有交通、信息、能源、科技、人才等优势,有土地500亩,温室、大棚30栋(40亩),是一个集生产,试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具有三十多年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历史,先后同全国二十多个大专院校,农科院所合作,引进试验成功并大面推广了多个新品种,100多项新技术,可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其中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德国吉塞拉系列大樱桃矮化砧木,育苗技术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引进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物保鲜技术制成的花卉、蔬菜、水果、昆虫鱼类等标本和各种旅游纪念品,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连续四届获国家级金奖,2007年又获得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从国外引进的蓝莓品种,从台湾引进四季果桑都种植成功,增加了我区特色水果的花样品种;引进的辣椒、番茄嫁接砧木,使辣椒、番茄嫁接成功。解决了辣椒疫病,番茄青枯病等土传病害,产量成倍增加,该项技术在大连地区是首创;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BO在果树、蔬菜、大田、油料等作物上应用,使作物早熟高产,改善品质,抗逆性增强,很受农民欢迎;引进国内先进生物工程组培技术每年可为社会培育大樱桃种苗10万余株,甘薯种苗30万余株,马铃薯原种3万多斤,出口辣椒苗20余万株,蝴蝶兰种苗300万株;繁育的矮牵牛、三色堇、石竹等花卉种子还出了国门,2009年还承担了旅顺口区科技风险示范园项目。除了引进、试验新品种,新技术外,最近几年,该基地还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又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做法,结合本基地的实际,搞了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展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服务,生活体验与影视旅游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辐射和带动周边的农业生产。建了五个基地。
1、建立以蝴蝶兰为主打品种的花卉生产基地。
该基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按照政府的要求,坚持以种菜为主,曾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创新发展的设施栽培经验,曾在全国推广,吸引了各地的参观者。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政策的放开,他们以市场为导向,把种菜温室改造成种花温室引进了100多种花卉,除满足本地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工厂、学校节日点化装饰外,还为花农提供花种、花苗和种花技术。去年又同台湾客商合作,引进了十多种蝴蝶兰优良品种,用国际先进的生物组培技术,繁育了300多万株种苗,春节前各种颜色的蝴蝶兰竞相开放,吸引了很多前来赏花、购花的顾客。虽然去年遇见了30年少见的寒冬,不少联栋温室都遇到温度达不到要求的现象。这里采用改进型日光温室、配合高科技生产技术生产的蝴蝶兰却长势良好,花色艳丽,花朵排列整齐,花期特别长。而且生产设施和加温的成本都能节约一半以上,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花市反映:这里用日光温室生产的蝴蝶兰比联栋温室生产的蝴蝶兰花瓣又大又厚,叶色深绿有光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更深得农民的关注,很多农民都觉得,种蝴蝶兰比种菜合算,同样是1亩温室,栽蝴蝶兰收入年达25万元(按1亩地栽1万株,每株批发价25.00元计算),投入10万元,种菜虽然投入低,只需5000.00但收入只有15000.00元,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栽蝴蝶兰比种菜每亩年多收入14万元。
2、建立高标准的生态环保基地:
走进基地的大院,可以看到山上松树戴帽,山腰绿化苗镶边,山下各种果树连片,道路两旁各种花卉,从春到秋,竞相开放,不但美观,还能涵养水源。新建成的三座500立方米的大沼气池,把饲养的动物粪便,输送到沼气池里高温发酵,作为有机肥,用在蔬菜、水果、花卉的生产上,产生的沼气用在生活上。温室生产采用zc-3型植物增产器为作物白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晚上放臭氧为植物防病治病,陆地生产用黄板和杀虫灯诱杀害虫,生产的水果和蔬菜及其他农产品都是绿色食品。来这里参观的人都说:该基地没有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鸟语花香,就像仙境一样,回去要把这里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到这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建立休闲、观光、采摘基地:
这里是旅顺口区大樱桃采摘园,栽植万株大樱桃,百种花卉、百种绿化苗、各种蔬菜水果,拥有世界一流的生物保鲜技术制成的各种动物、植物标本及20多种旅游纪念品,栩栩如生;饲养的各种珍禽及马、羊、兔、狗、猪等动物和鱼类,供大家观赏、玩耍、垂钓、认领栽培饲养用。这里一年四季有各种蔬菜、花卉、大樱桃、果桑、杏、桃、梨、李子、大枣、核桃、苹果、柿子等供大家采摘。星期天、节假日来这里度假的人都说:这里真好,既可以休闲观光,又可以采摘到绿色菜、优质果和各种鲜花,还可以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真是一举多得啊!
4、建立国家级影视、旅游基地:
为了弘扬先进文化,投资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影视基地,已供《闯关东中篇》剧组完成全部拍摄任务,其他剧组也来此拍过剧。影视城里设施齐全,有东北大院、山东大院,剧组拍戏用的道具、服装、合影照、各种剧照、饭店等,供游客参观、拍照、住宿、吃农家饭,观景游玩。现这里正加大投资力度,把周边的环境建得更优美,功能建得更齐全,面积扩得更大,让各种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都能在此拍摄,这里既已为国家命名为国家级影视基地。靓丽的旅游景点,从“五一”到“十一”期间,每天有上千人来此参观游玩,从各地参观的游客留言中可以看出,“看完这座影视城,真正体验了这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俗风情,真正感受到科学历史发展的进程,决心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5、建立科普教育与大、中、小学学生学农基地:
这里是旅顺口区科普教育基地,基地里拥有60亩的农业科技风险示范园,有100平方米的培训教室,200平方米的成果展厅,500平方米的生物工程组织培养观摩室,15栋温室(16亩地)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观摩现场,有8000多册科普图书,5台微机计算机,1台投影仪,用做农业高新成果培训用。现已同全国20多个农科院所、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教授建立专家科技服务中心,下设博士科技工作站,向农民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带动了全省50万户农民致富,收到了不同的增产增收效果。辽宁日报曾刊登过“辽宁岫岩岭沟中学从网站上购买我们推广的双万地瓜脱毒种苗,亩产达万斤以上,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倍以上,带动了整个县的农民都靠种这个地瓜品种致富。”
这里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中、小学生的学农实习基地,仅去年一年,就为黑龙江农垦农业技术学院和熊岳农学院的大学生提供了半年的组织培养实习内容和食宿场地;为大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生命学院实习生提供实习内容和场地;为大连市团市委副书记沙东带领的20所大专院校团委书记提供大学生实习考察现场,还为周边小学生提供学农场地,所有来此实习的学生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正如辽宁师范大学生命学院的学生所说:这里的组培设备比我们学院还先进,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比学校还多,要求带队的副院长卲杰批准他们到这里完成毕业实习。
已上是本基地的工作情况,有不当的地方请领导批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