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元夕解读(合集)

时间:2019-05-13 18: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玉案 元夕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玉案 元夕解读》。

第一篇:青玉案 元夕解读

辛弃疾

第一部分 :

诗人简介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卒于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现存词600多首。他词的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第二部分: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⑵元夕: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又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夜放花千树: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浮动: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⑼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⑿蓦然:突然,猛然。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文中所写的“那人”指的是辛弃疾本人,作者借“那人”寓意自己郁郁不得志,与其说是追求情人,不如说是独自幽怜、伤心人别有怀抱的自白,渴望能够施展其才华(当时作者被迫退职于江西),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关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主旨,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词,表达作者追慕的是一位超凡脱俗的美丽女子;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首寄托词,正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那人”是作者自我的写照。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即便是寄托词,它也是用爱情来比兴,以此来展现词人的“怀抱”的。

韵脚: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赏析:

本首词主要写元宵节。

上篇主要渲染了元宵节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热闹气氛。“东风夜放花千树”写的是元宵节的灯,把灯比作花,写出灯的灿烂。“千树”又说明灯的数量多。“更吹落,星如雨”写出烟火起起落落如星一般。“宝马雕车”写马车华美,“香满路”写出游人如织,暗示上街的女子多,“一夜”则为下文做了铺垫,写出作者寻找“那人”费尽心机,前后呼应。下篇则主要描写作者在游人寻找一位自甘寂寞的孤高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承接了上文,将描写对象转移到盛装出行的女子身上。但是这些人中却没有作者所寻找的人,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生动的写出作者的失望,而笔锋一转,“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着所寻找之人的孤高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174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渐衰弱,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理朝政,沉迷于歌舞中,洞察形势的作者辛弃疾满腔哀伤怨恨的写了这首词,而当时政治上失意的作者也在这首词中寄托了他自己的感受。这首词中“那人”的形象就是他本人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时年四十,被迫退休在江西已经好几年了,词中“灯火阑珊处”大概就是作者在政治上被人排斥的境地的写照。

第四部分:

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关于青玉案 元夕)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辛弃疾)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思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乎?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此义正可参看。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

第五部分:

一篇诗人写的文章。

选自《美芹十论之察情第二》

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务为必胜,而能谋为不可胜。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我欲胜彼,彼亦志於胜,谁肯处其败?胜败之情战於中,而胜败之机未有所决。彼或以兵来,吾敢谓其非张虚声以耀我乎?彼或以兵遁,吾敢谓其非匿形以诱我乎?是皆未敢也。然则如之何?曰:“权然后知轻重,度而后知长短”,定故也。“他人有心,与忖度之”,审故也。能定而审,敌情虽万里之远可定察矣。今吾藏战於守,未战而长为必战之待;寓胜於战,未胜而常有必胜之理。彼诚虚声以耀我,我以静应而不轻动;彼诚匿形以诱我,我有素备而不可乘;胜败既不能为吾乱,则故神闲而气定矣。然后徐以吾之心度彼之情,吾犹是彼亦犹是,南北虽有异虑,休戚岂有异趣哉!且彼诚欲战耶,则必不肯张皇以速我之备。且如逆亮始谋南寇之时,刘麟、蔡松年一探其意而导之,则麟逐而松年鸩,恶其露机也。今诚必战,岂欲人遂知之乎!彼诚不敢必战耶,贪残无义,忿不顾败,彼何所恤?以母之亲、兄之长,一忤其意,一利其位,亮犹弑之,何有於我?况今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於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故於其使之至也,坦然待之而无他;惟吾使命之去,则多方腆鲜,曲意防备。如人见牛羊未尝作色,而遇虎豹则厉声奋臂以加之,此又足以见其深有忌於我也。彼知有忌,我独无忌哉!我之所忌不在於虏欲必战,而在於虏幸胜以逾淮,而遂守淮以困我,则吾受其疾矣。朝廷心定而虑审,何情不可得,何功不可成。不求敌情之知,而观彼虚声诡势以为进退者,非特在困吾力,且失夫致胜之机为可惜。臣故曰:“知敌之情而为之处者,绰绰乎其有余矣。”

译文:

两军对垒,如果没有办法了解敌情,便会因心里没底而产生疑惑,有疑惑因而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应对复杂情况时一定不能审慎行事;如果有办法了解敌情,心里便会很镇定踏实,镇定踏实因而不会对如何作战产生疑惑,一旦心中没有疑惑,就会听仼敌人骚扰自己而不会惊慌失措,那么,主动权常常在我方手里,而敌方实际上受到制约,处于不利位置。古代那些擅长用兵打仗的人,不会去追求每战必胜,而会去谋求今后不可战胜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才是用来慢慢谋求将来每战必胜的根本。我方想战胜敌方,敌方也有志于战胜我方,那么,谁愿意处于失败的境地呢?如果想胜怕败的心情在心中交织,那么胜利或失败的迹象就无法去判定。比如说,敌方或许会带兵来进犯,我方敢认为他们不是在虚张声势故意向我炫耀吗?敌方戓许带兵逃跑,我们敢认为他们不是在隐匿自己真实的形迹来引诱我们深入呢?孟子曾经说过:“东西去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是轻还是重,去量一量才知道它是长还是短。”这是因为有确定的依据的缘故。《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也揣测得到。”这是因为我仔细观察研究的缘故,如果能有确定的依据和认真研究的态度,敌方情况即使远在万里之外,我们也可以确定明察了。如果我们将进攻的思想隐藏在防守中,那么,即使我们不进攻也可以为将来一定要进攻而作长远的准备;而如果我们将胜利的方法寄托在进攻中,那么,即使我们不能取胜也会经常拥有将来一定胜利的道理。如果他们真的是虚张声势故意向我们炫耀,我们应该冷静应对而不可轻举妄动;如果他们真的是隐匿自己真实的形迹来引诱我们深入,我们因为一向有准备会让他们无机可乘。表面的胜负既然不能搅乱我们的方寸,那么我们就可以心情闲适、精神安定了。这样以后再慢慢地用我的心去揣度敌人的实情,想到我们这样敌人也会这样,敌我分处北方南方,虽然有不同的观念想法,但胜了高兴败了忧愁,这种心情难道会有不同吗?况且,他们如果真的向我们进攻,一定不会匆促行动来加快我们防备的进度。再说逆贼完颜亮最初图谋向南侵犯我们的时候,刘麟、蔡松年刚一弄清他的意图就引领金兵进攻我们,最终刘麟打了败仗被逐出朝廷,蔡松年也被赐鸩酒自杀,因为金国皇帝恼恨他们泄露了进攻宋朝的机密。如果他们真的要进攻了,难道想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作战计划吗?如果他们不敢开战,那么,他们贪婪残暴,不讲道义,愤怒的时候甚至不顾虑失败,他们还会顾忌我们什么?!凭母亲的至亲、兄长的大一点的身份,他们一个违背了完颜亮的心意,一个本来做了有利于完颜亮地位的事情,结果完颜亮还是杀了他们,更何况是对付我们呢?再说现在他们在沿着洱海制造船只,沿着淮河制造武器,包藏险恶用心,即使与他们有嫌隙的人都可投靠他们,谁敢说他们最终不会大规模进攻我们呢?大概即使他们现在没有一定敢战的心理,我们也不能不提防他们那些想尝试的举动。他们相对于高丽、西夏较强,气势足以吞并它们。所以,当高丽、西夏的使者来访时,他们会坦然地接待他们而没有任何其它的担心;只有当我们的使者去的时候,他们才会从多方面表现出不友善,尽量防备我们。正如人们看到牛羊从来不改变脸色,看到老虎豹子之类就大声呵斥、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去对待它一样,这足以看出,他们对我们有深深的忌讳。他们知道忌讳我们,难道我们对他们就没有忌讳吗?我们忌讳的不在于敌人一定会向我们进攻,而在于敌人已经侥幸胜利并已渡过淮河,进而会死守淮河来让我们受困。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会深受其害了。朝廷如果镇定下来作仔细的考虑,哪样的情况了解不到,哪样的事情不能成功。不去谋求了解敌情,却去看敌人虚假的声势来决定自己是进是退,这样做不仅仅会使我们的力量受困,还会让我们失去克敌制胜的良机,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认为:“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应对敌人、获取胜利就会显得绰绰有余。”

第六部分:

自己写一篇关于诗人的文章。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

在时间的长河中,我渐渐明白,辛弃疾的词里有个不变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里的故事可能不是最精彩的,可是它会伴随我一生,变老的,是岁月,是人,可不变的是他的情怀。

——题记

言语尽而心未绝,书文尽而情仍存。昨日已经随着夕阳化作几滴微雨朦胧,沉睡在时光的巷子里,在那里我看见了一抹不尽美丽的身影。

… …

辛弃疾是一个悲哀的行者,他穷尽一生只为寻找那块乐土,他的家。绍兴三十一年,金兵踏入了他的家,至此,一切都变了。他的梦注定无法实现,这条寻乡之旅注定是孤独。

——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破阵子》是他的伤,他的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醉意中把灯点亮抽出宝剑细看,那的确是把好剑,经过时间的打磨,在幽暗的灯中闪烁。他的泪渐渐流下来。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这种狂绝非无缘无故,这是他的情怀。

可是纵然他有一腔热血,又怎能敌过满朝文武的质疑声。随着万字平戎策变为“种树书”,他渐渐失落了他梦中的山河。

迷失在宝马雕车走过的路上,在不尽风光的北固亭中,在抛头颅撒热血的战场上… …纵然他的酒还有着“八百里分麾下灸”的味道,还遗留着塞外的不尽沧桑。

但是他说他失落了。

是真的失落了吗?

怎么会。他的情怀依旧,他的剑也依旧。在他的词中,我的心上。

所以,虽然我们无法记住他走过的所有,经历的种种,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什么;虽然我也不曾如他在寒风中饮酒作词洒热泪,但是默默希望有一天能与他对坐,一壶清茶,笑谈坎坷,笑对人生。

… …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得那功夫。”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青玉案 元夕花儿

《青玉案.元夕》教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品味作品的情感内涵。

2、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内容:

名句导入及作者简介

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②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③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⑤《诉衷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一、初品《青玉案》——预习检查

1、诵读(一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一学生背诵——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听范读)

初步感知: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2、解释重点词语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身上散发出香气的女性们。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忽然,不经意间。

阑珊——稀疏、零落。

更——又。

3、指出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比喻、夸张,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

1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借代,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玩乐的女子。

二、品读《青玉案》

上阕写了哪些意象?其意境如何?下阕写了哪两种人物形象?其特点怎样?使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那人”?

1、上阙: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宝马雕车(侧面描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

凤箫声动(音乐之喧)

玉壶光转(彩灯之美)

鱼龙舞(舞灯之欢)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小结: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动感十足。那么下阙就开始写在这热闹欢庆中的人了。

2、下阙: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贵族女子,三个方面:

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

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那人(整首词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那人”的形象的):

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淡泊宁静。

3、为了塑造“那人”的形象,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

即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明确: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反衬出“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反衬出“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愈写众人的华丽,则愈见佳人的高雅清幽。

4、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词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欢声笑语,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学生表演)

三、研读“那人”

那人就是作者的意中人,所以“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众人间千百次苦苦的追寻,只为了那一个他。而我们以前也学过所类似的诗词,比如《蒹葭》。一起欣赏《在水一方》。

辛弃疾的这首《元夕》跟《蒹葭》都是在寻找那个心中的他,对他一往情深。那么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梁启超认为最后三句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他”还有寓意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知人论世品诗词: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人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当时,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也就是说,《青玉案》一词中,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即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而“那人”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是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以美人自喻,这种写法我们是否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

全词总结:

1、主旨: 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

(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手法:铺陈、渲染、反衬

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3、风格:豪放、婉约兼具。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在写儿女之恋、相思之情,实际上是在谈北伐抗战、救国兴邦的宏图大业,写抗战志士的情怀抱负。既有婉约词的审美特征,又有豪放词的精神本质,因而呈现出一种创新的风格。这就是辛词所达到的极高的艺术境界,他把宋词推向了艺术的顶峰。

再次朗诵全词(既豪放又婉约)——范读

四、拓展研读“三个境界”

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作者其实

是借写“那人”来表明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那人”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比如,王国维读此词时就读到了另外的感受。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登高望远,确定有价值的理想获目标,并且能够忍受孤独;

②追寻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所以必须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③经过苦苦追寻,寂寞奋斗、千百度的求索之后,必会有瞬间的顿悟,获得惊喜的收获。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五、比较鉴赏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六、作业

1、背诵及默写本词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辅助翻译: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元宵之夜,花灯无数好像忽来的一夜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煞是绚丽璀璨!天空散落下点点如星星般的烟火,随风飘落。繁华似景的街道上飞驰着来来往往雕饰华美的车马,美妙欢快的乐曲如凤鸟相鸣不绝于耳,就连夜空那一轮明月都仿佛随之翩然起舞,整个夜晚人们都在舞弄着鱼龙形的元夕灯戏。好一派流光溢彩、欢歌燕舞的热闹场面!我悠然步行在十里长街上,怀想着我那梦萦于心的情人。可别离已久的她在何处?只看到那插戴着蛾儿般、雪柳般或黄金缀满头饰的女子,千娇百媚、笑语盈盈地从我眼前飞速来去。我依然在拥挤的人群中千百次苦苦寻找,无助地踽踽独行在繁华闹市中。不经意中转过头去,却发现原来她正在灯火阑珊处。真的是她吗?我不敢相信,但愿吧„„

第三篇:青玉案 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

一、学情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首词出自职业学校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第四首,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词作为宋代最鲜明的文学样式,词人辈出,佳作也多于繁天之星。而本单元在编写教程时,基本阅读部分仅选取了柳永、范仲淹、陆游和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青玉案·元夕》是一首豪放、婉约兼具的佳作。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通过此词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感知辛弃疾那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虽然前面学习了许多唐诗和宋词,学生对诗词鉴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对于本首词来讲,我还是会把背诵及鉴赏词的意境作为知识目标;把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的艺术形象及分析表达技巧作为能力目标;把学习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德育目标。由于词中塑造了“那人”形象,具有一定的喻示意义,风格方面主要呈现为婉约形式,但婉约中寄寓着豪放,因此,我把这两点作为教学难点,把引导学生鉴赏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怎样塑造)作为教学重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所带的两个班,一个是服装班,一个是建筑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风却不尽相同。就服装班而言,在做到知人论世和品读的基础上,我会采用练习法的教学方法,将课文问题化,以实现教学目标。对建筑班来说,我会沿用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一读二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三品(语言)四析(形象与技巧),最后再来归纳主题和风格特色。这种方法虽然陈旧,但熟能生巧,也能使建筑班的大多数学生懂得如何鉴赏诗歌。

五、说教学过程(以建筑班为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词派——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看看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温故知新)

2、读。①先听录音(感受情景);②齐声朗读(披情入文);③自由朗读,④集体背诵

(读是鉴赏诗歌的第一要诀,只有读懂了,才能正确地鉴赏诗歌)

3、看

①看标题:“青玉案”是词牌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元夕”是题目,交代了写作内容。

②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③看注释,根据课文的注释进行文本解读,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4、品语言(以思考题形式探究)(答案见课件)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词人笔下“元夕” 有何特点?

(4)“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写了哪种人的情态?

(5)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5、析(形象与技巧)

鉴赏“那人”的形象,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设问,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品读诗词,突破难点。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品格操守,才能深究本词的内涵:原来词人苦苦追寻的“那人”,其实别有寄托。

①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和“那人”。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②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③、本词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分析。

A、托寓手法。(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就是托寓的手法。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是词人人格理想的化身。那么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学生是否熟悉?让学生打开记忆之库,联系旧知,加深对托寓手法的理解,解决教学重点内容。)

本词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B、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C、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D、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6、结主旨展示板书设计: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7、能力拓展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8、课外延伸

此环节通过教师提问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塑造人生价值观,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9、作业

(1)背诵《青玉案》

(2)预习其它两首词

六、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我认为课堂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好的方面,教学方法的运用:沿用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一读二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三品(语言)四析(形象与技巧),最后再来归纳主题和风格特色。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让学生在体悟诗歌情感之外,也能掌握研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古诗文的教学,面面俱到容易让学生厌倦,而且效果不好。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法,逐渐深入,象剥笋一样层层揭示词的深层含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阅读给同学思考的时间少,挖掘不够深刻,如何大胆取舍,给学生更多的读、议的机会,还是本课以外应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元夕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意境;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中学过的《西江月》入手,导入新课。

二、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三、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4、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

5、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提示:下片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的神态表现她们兴高采烈的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暗写抒情主人公寻找的急切。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6、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面对这样的现实,词人怎能与之同流合污?这就是此词的主题所在。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四、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最后是个名句,如果作为爱情词来解读,那么“那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把整个作为政治词了解读,那么“那人”又应该是怎样一个人?王国维先生却将其视为哲理词,在他的解读中,这个“那人”又是指什么?

提示:如果用爱情词来解读,“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心仪已久苦苦追寻的爱人,之所以如此,也许正是她这种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个性; 如果作政治词来解读,“那人”就是与词人有着同样思想性格的人,他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王国维先生将其视为哲理词,那这个“那人”指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2、梁启超认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

“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什么名句?表面的美景暗示着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提示:化用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然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词句表面绚丽多彩的美景其实暗示着抒情主人公迷惘伤感的心境。

3、“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4、“玉壶光转”中的“玉壶”有人认为可以代指月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道理究竟在哪里? 提示:第一,用圆月可以反衬情人间离散的悲情;第二,通过月亮的“光转”一方面暗示“我”寻觅的时间很久,与后面的“一夜”呼应。另一方面一个“转”字又暗示了“我”寻觅路径的繁密,与后面的“千百度”呼应。

5、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提示:①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②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③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④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六、比较鉴赏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示:

相同之处:从立意上看,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是为了抒发自己难以遣发的忧国忧民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看,第一,都运用了比兴,通过生动比喻来引发读者的联想;第二,都运用了烘托对比;第三,都有用典,李词中的“风鬟霜鬓”是移用了历朝威的《柳毅传》对龙女描写的词语,而辛词的“东风夜吹千树花”,是对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点化创新。

不同之处:从立意上看,李词幽情中还有个人身世苦楚,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辛词则饱含报国无门的愤懑,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从艺术手法上看,第一,李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明写,而辛词主要采用暗写的方式;第二,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第三,对比手法运用有简繁之别,李词的对比是比较繁复的,既有现实他乡与回忆里故乡元宵情景的对比,又有自己与他人不同心境的对比。辛词的对比,严格说是一种渲染对比,前面极写元宵夜的热闹非凡,最后笔锋一转再写那人的冷落之处,重点突出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七、拓展——散文式改写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译写:元宵之夜,那树枝上张灯结彩,仿佛是被春风吹开了的无数花朵,那纷纷从空而降的火焰,又像是春风吹落的无数星星。

2、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写:装金饰银的骏马,雕龙画凤的车轿,上面全是俊男美女,一路走来,就把香气弥散了一路。箫鼓声声,动人心弦,彩灯飞转,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夜晚都是鱼龙竟舞,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3、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译写:(我眼前闪现的是)女人娥儿雪柳一类的首饰和金黄灿灿的服饰,(耳里充盈了)她们欢声笑语,浓烈的香气随着她们的离去(而留在我的嗅觉里)。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写:(我)在众人中寻找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没看见她的身影),猛然间一回头,却发现那个(我苦苦寻觅的)人,却独自一人站在灯盏稀疏火光零落的地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

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

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国维的观点的理解。

第五篇: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 • 元夕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授课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课件,采用品读、赏读、研读等反复诵读的方法安排授课。

教学设想: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需对学生给予点拨。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探究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 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那上阕的灯、月、烟 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2.分组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

二、新课导入

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小组展示课外查询结果(演示文稿1)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朗读全词,说说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教师点拨)。

三、师生互动,赏读文本

1、解读文本。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名作,它以寻找情人为线索,用元宵节的盛况,烘托出一个孤高、忧郁的“那人”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个形象的执意追求。

2、问题设计

(一)初读

⑪读全词(播放配乐朗诵),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演示文稿2)

⑫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千古名句来看,也就是从字面看我们初步可以把这首词定位为咏史词还是爱情词?为什么? 这是学生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顺理成章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后面分析理解词中的千古名句以及该词风格蓄势。

(二)品读

⑬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⑭“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相关问题显示(演示文稿3),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①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时间地点有没有交代?请找出相关语句。

②诗人当然是在人堆里寻。怎么写的?先写什么?请读出相关语句。学生回答,明确:元宵节的景象:夜、花、星、车

元宵节的气氛:声、光、色、舞

元宵节的人群:宝马雕车、雪柳黄金、笑语暗香

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④ “东风夜放花千树” 化用了谁的诗句?在此起什么作用?

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其创意,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⑤ “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佳节的盛况——烟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板书)⑥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文中又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

——“那人”。那人在哪里?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⑦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⑧小结:“那人”是怎样一个人?(演示文稿4)——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女性形象。她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清•刘熙载《艺概•词曲赋》)

⑩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三)研读

⑮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⑯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了解作者,知晓背景)(演示文稿5)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

1、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 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⑰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我们是否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

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⑱诵读小结:

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 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⑲再读全词,你觉得这首词应该划归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照应开头提问,进一步探究词的深层含义)(演示文稿6)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在《元夕》中,诗人描写了节日之夜的热闹景象,描写了“他”苦心寻找情人的过程,但当意外发现情人后,便戛然而止,对“他”和“那人”的情怀,却“不著一字”。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词的境界超出了具体事件的描绘,飞腾出去,达到了“涵盖万有”的高度,不仅把诗人千头万绪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使不同的欣赏者得到各不相同的感受,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

(四)拓展延读

⑳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演示文稿7)学生展示课外分组收集的资料,师明确。

小结: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的用意,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词人被罢职闲居,政治上投闲置散,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通过“那人”显现,“那人”或者简直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了千古名句。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国维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把这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即经过艰苦奋斗,目标终于达到。这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当然也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⑴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演示文稿8)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⑵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做学问与这三境有何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之后的“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

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着他那火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的苏东破。

四、课堂总结

1、回顾这堂课的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请简要概述。(整体把握)(演示文稿9)

寻 → 那人 → „„(想象)

↓ ↓ ↓

渲染 理想化身(辛弃疾)联想启示 铺排 治学三境(王国维)

反衬

2、背诵课文,总结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五、对比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六、布置作业(演示文稿10)

1、背诵全词,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2、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3、两题选作其一。

①将课堂讨论题“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写成文章,题目自拟。

②读其书,诵其词,想见其为人,辛弃疾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的爱国心和爱国词给了你怎样的精神感召、情感熏陶和人生启示?请以“我心中的辛弃疾”为话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上片:热闹狂欢之所(倾城狂欢)——现实写照(世人)下片:灯火阑珊之处(独守寂寞)——自我写照(词人)

附:教学小结:

本篇课文有两点学生不好理解:一是“那人”形象所寄寓的深层含义;二是该词形象之外所给人的联想和启示。前者需要教师点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要善于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分析,从而领悟词作深层含义,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后者,要象新课标所提倡的那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领悟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领会词作给人的联想和启示。要求教师精心策划,课前细致分工,帮助学生完成合作与探究的任务,同时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结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联系实际谈学习的体会,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情感的品位。通过课堂教学的努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下传统文化的根。

当然,如何大胆取舍和拓展,给学生更多的读、议的机会,还是本课应该进一步做足的深功夫。

附;相关知识链接: 壮志未酬 情归何处

──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之夜,花灯无数好像忽来的一夜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煞是绚丽璀璨!天空散落下点点如星星般的烟火,随风飘落。繁华似景的街道上飞驰着来来往往雕饰华美的车马,美妙欢快的乐曲如凤鸟相鸣不绝于耳,就连夜空那一轮明月都仿佛随之翩然起舞,整个夜晚人们都在舞弄着鱼龙形的元夕灯戏。好一派流光溢彩、欢歌燕舞的热闹场面!我悠然步行在十里长街上,怀想着我那梦萦于心的情人。可别离已久的她在何处?只看到那插戴着蛾儿般、雪柳般或黄金缀满头饰的女子,千娇百媚、笑语盈盈地从我眼前飞速来去。我依然在拥挤的人群中千百次苦苦寻找,无助地踽踽独行在繁华闹市中。不经意中转过头去,却发现原来她正在灯火阑珊处。真的是她吗?我不敢相信,但愿吧„„ 这首词历来被称为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前后期的分水岭,但我认为它更似一个寂寞潦倒英雄悲情迟暮之际所吟唱的徘徊与憧憬的哀歌。词的上阙写在万家团圆的元宵佳节之夜,眼前所见的是许许多多的花灯,好像一夜东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花,然踽踽独行的他却无心观灯,流露出的却是吹落满天星雨的感伤。香车宝马、凤鸣乐奏、悠转月光、鱼龙舞灯„„尽收作者的笔端,一派繁华喧闹的盛世之欢。然而眼前的浮光掠影,磨去的却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情壮志,存留作者内心的只能是“蛾眉曾有人妒”(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怀才不遇的愤懑,即使是繁华盛景也只如转眼即逝的零落“花千树”。下阙由状物转入到写人,将英雄豪情转化为儿女柔情。看似追寻梦中的“她”,其实则是追寻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这与《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如出一辙。千百度的寻找暗喻着词人人生的几起几落,早年的激情及对统治者所抱的幻想,让他甘心为风雨飘摇中的南宋小朝廷献计献策,而这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淡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不就流露出他的消极情绪和满腹牢骚。在被弹赅退隐后,词人似乎也厌倦了政治,表面上过着一种陶渊明式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然而现实使他不甘寂寞,所以才“众里寻他”,他曾一度聘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官,似乎不经意中竟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词中的“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满怀抱国之志的勇士,一个寄情田园与世相忘的文人,看似矛盾的性格却实实在在体现在辛弃疾的身上。政治上的孤危无望和理想化的救国之情铸就了一个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历代文人的宿命一样,辛弃疾的政治抱负终究化成泡影,于无声息中融入到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这正是: 戎马征战几时休,抱国志,何以酬?大漠征蓬随风起,烽烟万丈,金戈挥舞,沙场忠骨留。柔情儿女载不动,人生起落许多愁。是非成败终成空,英雄迟暮,空吟白首,惆怅付水流!

下载青玉案 元夕解读(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玉案 元夕解读(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辛弃疾《 青玉案 • 元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 元夕》),我先说说我的总体思 路,我从以下七个方面来介绍本次教学......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间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昨晚的焰火晚会,那些花灯、焰火美吗?说说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合集)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原文展示】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 •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青玉案 元夕》教案

    青玉案 元夕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青玉案·元夕 赏析范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评析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火阑珊处 摘要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