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与未来发展理念》小结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与未来发展理念》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无线移动通信标准演进路线、无线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愿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挑战等三方面的内容。
一、无线移动通信标准演进路线
无线移动通信标准演进经过了1G/2G/3G/4G的发展过程,应用最广泛的GSM网络经历了“GSM→GPRS→EDGE→WCDMA→HSPA→HSPA+→LTE→LTE-A”的演进过程。
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安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传输速率约2.4 kbit/s。2G基于数字传输,发展经历了GPRS和EDGE阶段。它使用900 MHz和1800 MHz两个频带,典型传输速率GSM约9.6Kbps,GPRS约171.2Kbps。3G于1985年提出,1996年更名为IMT-2000,主要体制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主要特点是无缝全球漫游、高速率、高频谱利用率、高服务质量、低成本和高保密性。LTE是3G的演进,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3.9G的全球标准,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LTE-A是LTE技术的后续演进。
二、无线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愿景
1、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
移动通信业务已经全面普及,成为第一大通信手段。非话音业务,如图像、数据业务需求日益增加,对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后数据速率会达到10~100Mbps,甚至1000Mbps,2020年后数据速率将会达到1Gbps ~100Gbps。移动视频与图像业务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视频成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移动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传输频宽、更高储存容量、更高相容性、不同系统的无缝连接、高度智能化网络系统、整合性的便利服务等。
2、自主通信业务
自主通信业务是下一个20年的追求,即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就是自组织通信服务。自主通信业务的特点是:通过传感器收集信息,通过上下文分析,判断用户意图;根据用户意图、用户位置情况和自然环境状况,自动触发各类关联业务;通过合适的执行器在用户没有预知时提供给用户服务。
构建自主通信的要素主要包括:(1)传感器网络功能:延伸人类感官的感知度、感知范围、感知时间、感知地点,可以突破人类感观瓶颈;(2)执行器网络功能:将服务转换成为人类最适宜接受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如听觉、视觉、触觉等;(3)海量信息内容处理:完成基于上下文的信息处理;(4)海量信息传输的通信网。
三、无线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
1、无线传输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未来无线移动通信应实现面向人的覆盖、面向物的覆盖和面向服务的覆盖,满足个人通信、泛在通信和自主通信的需求。节点间互操作技术成为新热点,包括认知无线电、网络编码、协作传输、中继与多跳、多域协同通信等新技术。
移动通信新技术引入方式发生转变:(1)普适应用技术,如OFDM、TDMA、FDMA、QPSK等;(2)概率应用技术,如AMC、智能天线、MIMO、16QAM,64QAM,256QAM等。
2、无线传输技术发展的新视角
(1)绿色无线通信。通信能耗受到广泛关注,绿色无线通信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新理念。无线通信系统是一个结合了功率、带宽、时延、频谱效率和有机整体,因此绿色无线通途就是运用各种技术,实现频率效率和能量效率、布网效率和能量效率、带宽和功率、时延和功率之间的最佳平衡,达到节能的目的。
(2)大跨度的联合优化,即基于内容的传输优化。主要包括:基于比特的传输优化,如编码、调制技术等;基于媒体形式的传输优化,如结合语音、图象的联合编码调制、共享物理传输信道等;基于内容的传输优化,如内容感知的软实时信息传输,CASoRT等。
第二篇: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读后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读后感
移动通信不仅仅局限于移动电话,凡是有关数据语音通信的技术都可称为移动通信技术。如今通信技术与Internet技术的融合,使通信技术逐步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加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可具有绝大部分电脑的功能,也难怪会有人断言未来的一二十年内智能手机会取代电脑。
移动通信设备相较于电脑的最大不足在于它的数据传输速率过低,这使移动通信技术无法与发展臻于成熟的IP网络相媲美,但移动通信也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由于移动通信具有灵活性、机动性且可实现多址及便于组网,故移动通信系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发展方向为: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②固定数据业务增加移动性。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 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是因为OFDM 有很多独特的优点:① 频谱利用率高,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高近一倍。②抗衰落能力强。③适合高速数据传输④抗码间干扰(ISI)能力强。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给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发展都将注入更大的活力。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ITU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建议的研究,掌握世界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动向和最新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关注并积极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发与建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结合起来,加快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在国内外拥有强大的市场。
TD-LTE-Advanced(LTE-Advanced TDD制式)是中国继TD-SCDMA之后,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已获批成为ITU第四代移动通信六大标准之一。拥有标准就等于拥有发言权,相信在未来的移动通信领域,我国将会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这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也越来越高,移动通信必然会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的专业通信工程也注定会是改变时代的一种技术,因此我们专业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努力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有朝一日我们就真的会成为时代的主人!
第三篇: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局域网论文——金浩杰Y10109119
移动通信技术无限局域网相关知识讨论
姓名:金浩杰
学号:Y10109119 摘要: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局域网(LAN)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当人们用电缆线或光纤把局部区域内的计算机、工作站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时,有线局域网的好处得到了公认。但是,哟线局域网最大的麻烦就是布线繁琐,造成计算机后的各种电缆泛滥成灾。此外,有线局域网的另一个缺憾就是无法支持移动计算。移动通信的发展打破了通信地点之间的固定连接,是人们可以在移动中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互,但是,目前的移动通信主要业务还是语音通信,移动数据业务还没有广泛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无线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局域网技术应用无线通信成为可能。
1无线局域网简述
1.1无线局域网络(WLAN)简介
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利用射频(RF)技术,取代旧式双绞铜线构成的局域网络。工作于2.5GHz或5GHz频段,以无线方式构成的局域网。1.2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概述
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允许在局域网络环境中使用未授权的2.4或5.3GHz射频波段进行无线连接,从家庭到企业再到Internet接入网络。1.2.1无线桥接
当有线连接太昂贵或者需要为有线连接建立第二条冗余连接以作备份时,无线桥接允许在建筑物之间进行无线连接。802.11解决方案通常在5至30mbps范围内操作,而光纤解决方案在100至1000mbps范围内操作。这两种桥操作距离可以超过10英里,基于802.11的解决方案可达到这个距离,而且它不需要线缆连接。但基于802.11的解决方案的缺点是速度慢和存在干扰,而光纤解决方案不会。光纤解决方案的缺点是价格高以及两个地点间不具有直视性。
1.2.2中型无线局域网
中等规模的企业传统上使用一个简单的设计,他们简单地向所有需要无线覆盖的设施提供多个接入点。这个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最通用的,因为它入口成本低,尽管一旦接入点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它就变得难以管理。大多数这类无线局域网允许你在接入点之间漫游,因为它们配置在相同的以太子网和SSID中。1.2.3大型可交换无线局域网
交换无线局域网是无线连网最新的进展,简化的接入点通过几个中心化的无线控制器进行控制。数据通过Cisco,ArubaNetworks,Symbol和TrapezeNetworks这样的制造商的中心化无线控制器进行传输和管理。这种情况下的接入点具有更简单的设计,用来简化复杂的操作系统,而且更复杂的逻辑被嵌入在无线控制器中。接入点通常没有物理连接到无线控制器,但是逻辑上通过无线控制器交换和路由。要支持多个VLAN,数据以某种形式被封装在隧道中,所以即使设备处在不同的子网中,但从接入点到无线控制器有一个直接的逻辑连接。
2无线局域网的优势和劣势 无线局域网具有以下的优点:
*1 通信范围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拓宽了网络的传输范围。在有线局域网中,两个站点的距离在使用铜缆(粗缆)是被限制在500m,几十采用单模光纤也只能达到300m,而无线局域网中两个站点的距离目前可达到50km。
*2 可靠性好。在有线网络中,线缆故障常常是是网络瘫痪的主要原因,无线网络没有线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由于无线局域网采用了DSSS传输、CCK编码调制技术以及智能放大器和智能无线产品,抗干扰性能好,能够提供可靠地无线传输。
*3 建网容易,管理方便。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的组件、配置和维护较为容易,一般的而计算机工作人员都可以胜任网络的管理工作。
但在目前,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全脱离有线网络,它只是有线网络的补充,而不是替换。与有线网路相比,无线局域网也有以下不足: *1 网络产品昂贵,昂贵的设备增加了组网的成本。
*2 传输速率慢。以太网可实现1Gb/s的传输速率,而无线局域网的传输速率被限制在10kb/s左右,市场上一般的无线网络带宽还打不到2Mb/s。
但是适用于无线局域网产品的价格正在逐渐下降,相应的软件也在逐渐成熟。此外,无线局域网已能够通过与广域网相结合的形式提供移动Internet的多媒体业务。因此,无线局域网的局限性讲逐步得以客服,它的传输能力和灵活性也将日益发展和凸显出来。
3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标准
目前主要支持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的主要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技术、HomeRF技术及IEEE802.1系列: 3.1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室友SIG(特别兴趣小组)制定的而一个公共的、无需许可证的规范,其目的是实现短距离的无线语音和数据通信。蓝牙技术工作于2.4GHz的ISM频段,基带部分的数据速率为1Mbit/s,有线无线通信距离为10~100m,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蓝牙技术采用自动寻道技术和快速跳频技术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具有全向传输能力,单不需对连接设备进行定向。其实是一种改进无线局域网技术,但其设备尺寸更小,成本更低。在任意时间,只要有蓝牙技术产品金属彼此的范围之内内,他们就会立即传输地址信息并组建成网,这一切从左都是设备自动完成的,无需用户参与。3.2HomeRF标准
HomeRF无线标准时有HomeRF工作组开发的,主要用于家庭无线网路,是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实现无线通信的开发性工业标准。HomeRF是用开放的2.4GHz频段,采用跳频扩频(FHSS)技术,其数据通信采用简化的IEEE802.11协议标准,沿用累死与以太网技术中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技术(CSMA/CS)和避免冲突的载波监听技术(CSMA/CD)。语音通信采用DECT标准,是用TDMA技术。但是由于HomeRF技术还没有公开,因此目前支持的企业不多,而且抗干扰等方面想多于应其他方面而言也尚有欠缺.3.3 IEEE802.11标准
IEEE802.11标准时有IEEE802委员会制定的无线局域网系列标准,在1997年IEEE发布了802.11协议,这也是无线局域网(WLAN)领域内的第一个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协议。随后,802.11a、802.11b、802.11d标准相继完成。目前,正在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有802.11e、802.11f、802.11g、802.11h、802.11i等,它推动着WLAN走向安全、高速、互联。4 全文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势头表现强劲,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得到了 业界的足够重视。论文主要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组成、优缺点和技术标准,希望大家通过本论文更好的了解无线局域网,真正认识无线局域网,以便更好的发张无线局域网。
参考文献
[1]《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邬正义 范瑜 徐惠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赵杰,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前景.浙江省邮电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杭州,文章编号:1009-914X(20l0)35-0235-01 [3]金纯 陈林星 杨吉云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何军 《无线通信与网络(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施晓秋 《计算机网络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第四篇:国内外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未来4G网络
移动通信发展及未来主流技术 4G网络
100421406 陆春云 1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
移动通信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之一。1987年至2000年的十余年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以年均100%增长速率迅猛发展,目前已拥有2.1亿用户,年产值约为2000亿人民币,其规模已超过占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信市场。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将达到3.5亿,普及率将由现在的10%增加至20%。与世界上移动通信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潜力巨大。
GSM是占据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移动通信技术,目前约占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97%。2001年初,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规模发展800MHz IS-95A CDMA网络。根据其规划,至2001年CDMA网络容量将达到1400万,至2004年CDMA网络容量将达到4000万,用户数将达2800万。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开始在全国主要城市部署支持分组数据业务的GSM GPRS系统。
随着移动用户数的增加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提供话音业务为主的传统GSM和CDMA技术已逐渐难以满足需求。能够提供无线Internet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商用化已提上议事日程。按照有关部门的计划,我国将于2003年底前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试验,并于2004年开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商用化。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
与我国其它领域的研究状况类似,我国信息领域大型的研究计划基本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一方面,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位于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外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商无法直接参与我国信息领域的大型科研计划。另一方面,我国信息领域的大型研究计划常常无法直接与国际技术发展与标准化进程相衔接,参研人员走向国际舞台的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对国际主流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够。未来移动通信发展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进入商用,国内外有关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日本和韩国于2002年启动了面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的mTIF和K4G研究计划。欧盟在前期研究计划(第五框架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无线通信研究论坛(WWRF),着手进行“IMT2000”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研究的概念、需求与基本框架研究,并将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列入将于2003年启动的欧盟“第六框架研究计划”。在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已被正式列入国家八六三“十五”研究计划,已于近期启动。
在ITU,有关Beyond IMT-2000的概念与需求研究于1999年被首次列入议事日程,2001年10月在东京进行的ITU-R WP8F会议上,已收到较多有关Beyond IMT-2000的研究提案,并初步明确了Beyond IMT-2000研究的如下基本框架:
Beyond IMT-2000是指广泛用于各种电信环境的无线系统的总和,包括蜂窝、固定无线接入、游牧(Nordic)接入系统等。Beyond IMT-2000的能力将含盖并远远超出IMT-2000系统及与其进行互连的无线系统的能力,含盖了目前的IMT-2000、无线接入、数字广播等系统的能力,并将新增两个部分,即支持约100Mbps的蜂窝系统和支持高达1Gbps以上速率的游牧/本地无线接入系统等。将于2002年6月完成,于2005/2006年进行频谱规划,2010年左右完成全球统一的标准化工作,2012年之后开始商用。
由上述可知,目前国际上有关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基本需求、核心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但较为明确的一点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实用期定在2012年。这符合移动通信技术每10年产生一代新体制的发展规律。事实上,在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走向商用时,启动更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的发展始于80中期,当时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刚刚在发达国家投入商用。90年代初,欧洲的GSM、日本的PDC和美国的D-AMPS等技术已基本成熟,并开始进入市场。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就于当时提出了面向2000年的全球统一的FPLMTS研究计划,并经过近10年的努力,形成了成为众所周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标准IMT-2000。
如同3G系统与2G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样,4G系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取代3G系统,更不可能跨越3G系统而直接投入应用。制定一个全世界统一的4G标准需要耗费5至7年的时间,而现有的2G系统在未来的5至7年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的。无线局域网(WLAN)将作为蜂窝系统的补充,较好地应用于局部区域的覆盖,但由于其故有的碰撞检测与重发机制,在用户数极为密集的地区,频谱效率将急剧下降,也难以适用于多小区、快速移动环境下的全程业务覆盖。此外现有的WLAN尚不具备功率控制功能,目前尚未能解决应用于手持终端时的功耗问题,等等。从上述角度来说,3G系统是不可替代的。
另一方面,并不能因为4G系统的实用化期定于2012年,而否定现在国内外有关4G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未来通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核心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竞争,若不能新技术、新体制标准产生的初期加入国际竞争,则无法掌握未来移动通信的核心知识产权,无法摆脱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上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无法对国际主流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产生影响,使之朝着对我国未来移动通信产业有力的方向发展。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第四代移动通信应与IMT-2000以及目前制定之中的增强型3G标准有本质性的区别,其核心网络可以以演进形式发展,但空中接口应当是革命性的。这是由于:
第一,数据业务将从从属地位上升为主导地位,其比例将从目前总流量的10-20%上升至总流量的80%以上,分组数据业务将占据成分,话音业务的比例将逐渐降低。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满足话音业务需求而设计的,3G所采用的直接扩频CDMA技术由于其捕获与同步方面的限制,很难直接应用于4G系统。如果生搬硬套,将无法适应这一需求。这意味着我们需运用全新的理念,设计全新的无线传输方法及其网络结构,最大程度地满足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需求方面的变化。事实上,从3G增强型标准的发展来看,这种趋势已经显现,时分技术被更多地采用,以适应分组数据的突发传输特性。码分技术的作用则被弱化,更多地被应用于无线资源的聚类(Cluster)分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用户码分配。可以预见,OFDM以及多载波(MC)与TDMA和CDMA相结合的技术将是较具
竞争力的空中接口技术。
第二,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峰值传输速率应为3G系统的10至50倍,达到20Mbps至100Mbps,在2GHz以上的传统蜂窝移动通信频段上无法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开发频率更高的无线资源。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电波的传输特性将更为恶劣,受天气以及物理环境的影响更大。如果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则发射功率需相应地增加十倍甚至上百倍,电磁兼容问题将变得无法容忍。因此需要采用全新的小区结构解决此问题。
第三,可用于移动通信的频率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必需倍加珍惜,精心设计。为在有限的频段上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需要采用全新的技术使整个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较现有的技术提高一个量级以上。信息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多天线技术可以使蜂窝通信的系统容量不加限制地提高,这为未来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系统中,特别是在体积受限的移动终端上,如何实施MIMO有许多挑战性的理论与技术问题有待于研究。可以预见,未来信号处理器以及专用集成电路的大幅提高,也将使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如联合发送、联合检测、Turbo接收等,在实现上成为可能。
第四,未来移动通信的峰值速率将达到100Mbps以上,但实际用户所需要的传输速率可能会在10kbps至100Mbps之间动态地变化。为满足这一需求,未来移动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调配方式必须极为灵活,能够高效地适应这一变化。对于4G核心网络,IP地址的个人化是未来移动通信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具有电信级QoS的IPv6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的IPv4不能提供足够的地址空间。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还难以用准确地语言加以描述。概括起来,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业务:无论何时何地,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高分辨率业务。网络:能够使用无所不在的“空间分集”技术提供广域服务,对抗更高频段上的电波传输特性。
终端:在体积受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革命性的多天线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4G蜂窝通信系统研究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基于IPv6核心网的互连互通;
地面网络承载与控制全程分离,符合全IP发展趋势;
支持个人可携带资源(MIP/M-eN)的全程漫游与切换;
无线网络对于核心网络透明,CC/MM位于核心网侧(无线接入用户与固定接入用户等同),RR/LL/PL全部位于接入层;
分类端到端QoS,实时业务的QoS优于现有电信级;
全新的基于时空联合处理、网络分集等新技术的蜂窝系统,发射能量较3G系统降低10dB以上;频率利用率较3G系统提高5至20倍,达到3-10Bits/Hz/s;特别适合于分组突发业务的空中接口,峰值传输速率达到20-100Mbps,可灵活调配无线资源,适用于大动态范围(10kbps-100Mbps)业务;
与区域性的无线接入系统和自组织网络的无缝联接等。
第五篇:未来十年移动通信发展机遇和趋势前瞻
未来十年移动通信发展机遇和趋势前瞻
当我们谈论未来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在9月末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的开幕论坛上,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因为开 幕论坛的主题正是“论道下一个十年”。各位受邀嘉宾(软件开发商、设备商、咨询公司)纷纷就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初初听完感觉前景无比广阔,细细思 量,却发现通信运营所能分到的价值越来越低,且移动通信从高利到低利甚至微利的趋势越发明显。
最近听到一个词叫“数字赤字”,也就是因数字化与移动互联网化的替代作用导致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变少,就如电商对实体商城的替代,手游对传统游戏的替代。很不幸运营商正处在数字赤字重灾区,OTT应用导致话音、短彩信收入的快速下降,且预计近两年趋势会进一步加速。但相对幸运的是移动宽带的需求(数据流量需求)快速增长,结果移动运营商还能够活下去,只是与以前相比日子更为艰难。
作为通信运营商中的一员,见证了近二十年来移动通信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通信技术变革更是带动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技术革新的浪潮中,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我们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因为变化太快,所以很难做一个准确的预测。但并不妨碍把过去与现在连成线,然后通过延长线去做各式各样的猜测。即便无法猜测,也可以把现阶段的各种观点 结论做一个总结,让大家去思考判断。下面将从网络技术演进、物联网、云与大数据影响这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尝试做一个回答。
一、LTE将会长期存在,ONELTE将会成为主流
2014年普遍被认为是中国4G的元年,正式商用的第一年,全球的LTE元年应该是2010年,基本上业界普遍认可中国移动对4G的大力投入推动整个产 业链向前发展。有几个数据可以让选用TD-LTE技术的中国移动振奋一下,终于回归到主流了。全球已经有41个TD-LTE商用网(其中18个为TD/FDD联合组网),全球150家领先运营商中超过一半会用上TD-LTE网络,全国1-8月份TD-LTE手机出货量达6700万部,中国移动TD-LTE用户超过4000万户。全球TD-LTE基站数量达54万个,占LTE基站的60%,其中中国移动贡献超过40万个。
如果 说1983年第一台车载移动电话机(基于模拟技术)出现解决了移动通信问题,而随着车载移动向个人移动转变,容量成为瓶颈。1994年确定的第二代移动通 信技术GSM实现模拟向数字转变,解决了容量的问题,但随着话音需求向数据需求转变,带宽不足成为瓶颈。2001年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含W与TD)提升了数据带宽,但高速大流量数据通信仍有局限,成本过高成为瓶颈。2010年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较好的解决了低成本高速大流量数据通信问 题。那么现在的瓶颈在哪里?虽然不少设备商、研发机构已开始纷纷讨论更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但从需求上看,个人移动终端已基本饱和,对于个人客户 需求而言,LTE以及不断演进版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能够满足个人客户需求,即当前瓶颈还未出现。
从技术标准演进本身上看,1994年确定GSM为二代移动通信标准时,高通已经提出了CDMA标准(实际上是三代移动通信标准),2001年确定3G移动通信标准时候,英特尔就已开始提出4G移动通信标准(WiMAX),来挑战现有体系。然而2010年LTE标准确定的时候,5G标准还遥遥无期,直到2014年才初步发布了一个《5G愿景 与需求白皮书》。这说明更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较为复杂,内容较为分散,技术与标准本身距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目前LTE有两个标准(TD与FDD),但几乎所有的设备商与运营商一致呼吁“ONELTE”,也就是TD/FDD融合组网。爱立信的某位专家报告中说 到,TD与FDD在技术上95%是完全一致的,在爱立信内部,LTE产品只用一套标准。笔者很理解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融合组网需求,因为国家分配了TD频率资源,不用浪费,但不明白中国移动为什么也需要融合组网。后来与华为一个专家聊起时发现,移动也同样需要,因为未来GSM会退网,而GSM退网后的频谱已划分为FDD方式,不融合组网这部分频谱资源怎么办?当前载波聚合技术比较成熟,充分利用频谱资源,会带来更大容量更高峰值速率的业务体验。且终端的5摸10频(据说iphone6已经是6摸20频)早就不是融合组网的障碍,所以可以确定未来ONELTE(TD/FDD融合组网)将成为主流。
二、移动通信技术会发展到第5代,将在通信密度、时延方面有质的突破(一)5G主要解决通信设备密度与流量密度问题
IMT-2020(5G)推进组于2014年5月发布的《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里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 动力,将为5G提供广阔的前景。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将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交互方式的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移动云等 更加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这将导致移动流量的超千倍发展。另一方面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 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数以百亿/千亿计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白皮书给出了几 个数据,预计到2020年,全球移动终端(不含物联网)数量将超过100亿,其中中国将超过20亿(笔者估计目前中国至少超过了12亿),全球物联网用户 将超过500亿,其中中国将超过100亿(目前估计5000万)。以2010年流量为标准,2020年全球数据流量将增长200倍,其中中国将增长300倍,热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将增长600到1000倍,当然流量增长是指数级的,到2030年预计全球流量增长为2010年的2万倍。
按 照上述未来移动通信需求愿景,下一代移动通信主要解决两个密度问题,第一个是设备接入密度,同一小区内接入更多的设备,不能如2002年某中部地级市那 样,过年的时候因为打工回家的人太多,以至于系统容量崩溃,开机无法使用。第二个是流量密度问题,不仅仅能够使用,还能够使更多的设备以更快的接入速度使 用流量。当然,要实现更多接入设备前提是物联网广泛应用,设备中的SIM卡接入时延更低,真正的融入到工业应用中去,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时延问题(业 务质量与体验)。
(二)5G技术革新首先来自天线技术,其次是调制技术
如果把通 信技术(无线部分)分解的话,基本上可分解为信号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天线四个部分。从一代到二代,主要在信号编码上变革(控制信道分离也有较大变 动),二代中的GPRS应该是信道编码技术的重要演进。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码分多址(CDMA)是调制解调技术的突破。四代LTE重要技术特征是多载波正交 频分复用(OFDM),本质上还是调制解调技术革新。按照某专家报告所说的,前三个方面技术已经接近极限,天线技术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5G的技术革新会在天线技术上有重大突破。
笔者自己了解到其实调制解调技术还有提升空间,大概下一个十年能提升4-6倍。但技术进步带来的频谱效率进步无法达到5G需求愿景所描述的千倍以上能力 提升要求(速率、密度、时延各10倍以上提升),因此专家们普遍盯上了空闲的高频谱资源(如3.5GHZ段,甚至到6GHZ段),因此更多的高频资源、更 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共同组成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技术革新。
“多流汇聚”也会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重点。华为在本次通信展旁边的酒店里办 了个移动专场展览。其中就形象的演示了未来“多流汇聚”带来的多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上面提到TDD和FDD可以通过多载波聚合方式实现混合组网,那么有 没有可能将4G、3G、2G甚至WIFI也融合在一起呢?
“多流汇聚”正是解决不同制式不同网络的融合问题,形象的来说,该技术应用 后,当客户经过4G覆盖区域时,可以享受100MB的移动带宽,当进入4G和3G重叠区域时,由于双网络资源的叠加,可以享受110MB的移动带宽(假设3G带宽10MB),当同时进入4G、3G、WIFI覆盖时,可以享受210MB的带宽(这里假设WIFI带宽是100MB),当走出重叠区域时,自动释 放回到初始的情况。这绝对是一个对运营商有利的理想技术。要知道众多数量的网络并存会造成巨大的投资与管理资源浪费,比如中国移动前几年为了应对3G不利 竞争局面,开展了大规模WIFI建设,简单估算就会得知,WIFI的投资效益会低到一个瞠目结舌的水平。
三、通信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运营商的利好,因为无法打破“ARPU不增长”魔咒
如果运营商未能开辟新领域,固守通信运营的话,只有两种情况能够带来利好,第一是使用SIM卡的人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第二是用户ARPU不断提 高。但现实是第一种情况很好实现,第二种情况很难实现,基本上无法实现,已使用的存量用户ARPU基本稳定,未使用的潜在增量用户ARPU普遍较低,最终 是平均ARPU水平在不断下降。使用4G手机后,你会产生更多的通信支出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应该说通信费就和水、电、煤气一样,在每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中比重基本稳定,某种程度上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占比还在不断下降,这是一般的消费规律。
有报告称美国3G用户升级为4G后流量由0.5G上升为1.4G,韩国3G用户升级为4G后流量上升为1.6G,据说国内也类似,客户由3G升级为4G后平均流量上升3-5倍。流量上升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是运营商资费调整。一部分是资费结构调整,话音部分降低,流量部分提升;更多的是直接 流量资费下降,有报告称3G时代1元平均消费5MB流量,4G套餐中1元消费15MB流量,实际4G流量资费便宜了3倍。至今笔者未能获取代表性的案例,来验证中国运营商用户升级到4G后的消费变化情况。
可见4G带宽提升10倍并不能让用户流量提升10倍,决定用户流量的是资费,也就是 运营商的成本。如果把流量的成本分解的话,基本上可分为主设备分摊成本、有线回传、铁塔(物业及用电)、管理维护、经营销售。无线部分的技术进步只能带来 第一部分主设备分摊成本的下降,其余四个部分成本随着资源与人力成本增长而不断上升。
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短信业务盈利率超过话音,话 音业务超过流量,当业务由话音向流量转变后,总体盈利能力由高利率向低利率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在流量经营中,如果迫于竞争的压力,进一步降低资费,而又不 能同步降低成本(如不能降低电费,不能降低铁塔成本,也不能普遍降工资),那么技术进步有可能导致低利率向微利或不盈利转变。技术进步的真正利好在于设备 商和用户,而不一定有利于运营商。
要改变上述趋势,有两种可能,第一种物联网的大爆发,将已逐步饱和的市场空间无限放大。第二就是打破“ARPU不增长”魔咒,也就是进入新的领域,对别的行业进行替代,或者对用户的其它支出部分进行替代。
四、物联网是运营商的真正机遇,但物联网的蛋糕属于运营商的部分很小 可穿戴设备的大发展直接推动物联网的繁荣。本次通信展上中国移动展出的远程心电监测很有代表性。一个边长2厘米的传感器(内置SIM卡)贴在自己胸腔位 置,自己就可以打开手机APP应用读取自己心电情况,并分析异常点。要知道心脏疾病在没有发作的时候是无法测出来的,是去医院做心电监测方便还是自己带上 这个传感器,只要感觉不舒服就能测出真实原因方便?显然是后者。同时各类“儿童手环”、“智能贴片”等也纷纷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 居、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爆发式增长。
那么对运营商而言,物联网开辟的增量空间有多大?以中国移动为例,目前中国移动机器卡最低月套餐为3元(一定量的短信或流量包),通常用得比较多的应该是5元(包数据服务),如果目前的手机用户ARPU平均为50元的话,10个物联网卡相当于一个手机用户。按照《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预测,2020年中国物联网用户将达100亿户,相当于10亿目前水平的手机用户(目前中国3家运营商手机用户超过12亿,其中移动有8亿),至少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移动。
虽然物联网给运营商带来的机遇,但运营商分到的通信部分价值仅占物联网大蛋糕中的很小份额。以儿童安全手环为例,一个手环的价格也就200元,用一年的 通信费在36元到60元之间,假设50元,通信与非通信部分比例为1:4。以“budiu”儿童鞋为例,总价值720的套餐包含4双鞋(2年内使用)2年 通信费,2年通信费真实支出最多也就120元,占总价值的1/6。可见纯粹的通信管道,运营商在物联网的大蛋糕中仅占不到20%的份额。对于价值更高的工业控制、车联网等,通信部分的价值占比可能更低。
不甘心只做傻管道,运营商纷纷希望进军物联网应用领域,比如车联网。中国联通已经成立车联网公司,并开发了车联网应用平台,中国移动也将要成立车联网公 司。6年前车联网的概念就开始流行了,只是6年多过去了,目前仍缺少必要的杀手级应用,但是面对当前1.4亿机动车,没有人会忽视这样庞大的潜在市场。车 联网到底联什么?有什么应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明确汽车有什么可以联网的?正是这一问题多年来制约车联网应用的真正繁荣。
特斯拉 某种程度上给了一个方向,目前高档车也基本上朝这个方向发展,那就是车载大屏幕(含前排及后排)。媒体播放、广播、空调系统、导航系统其实完全可以整合到 一个大屏幕上(车载电脑平板化大屏幕化),通过触屏的方式实现车辆的部分控制管理,同时加载通信模块的话,就是真正的车载互联化,推动并抢占大屏幕将会是 未来车联网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除车载大屏幕外,OBD((On-BoardDiagnostics)接口也是另一个可以联网的入口,保险公司更喜欢通过OBD入口实时获取驾驶汽车的速度、路线、区域等信息,更精准的实现个性化保险评估。目前不少公司均推出OBD盒子,如腾讯的路宝盒子 等,客户自己通过手机及时读取汽车的各项性能数据,但目前应用价值不大,因为客户最需要的信息如胎压是否正常、车窗是否关严、手刹是否拉上、发动机是否熄 火等数据在现有OBD下是不能读出来,如果真有一天能够做到,那么整个接口标准体系、安全与法律风险都需要推倒重来。
除此之外,还有直 接加载设备创造汽车联网入口,如各类导航设备、车务通设备、位置防盗等“后装”设备,这也是最近几年市场车联网应用的主要内容(因为汽车厂商实在太封闭 了,前装应用非常麻烦,市场很难打开)。如果要对车联网的未来做一个预测的话,前两者的市场空间与容量最为庞大,尤其是第一种,是车联网竞争成败的关键。对于运营商而言,不管车联网的应用向那个方向发展,机器卡的需求是确定的,因为移动网络是最适合车载模块的通信方式。
中国移动在多年前 开始的物联网专网专号建设是很有远见的战略性投资。有一次问相关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建物联网专网(仅核心网,无线不会),现有的网络与卡管理体系难道不能 满足需求吗?该产品经理给了我一个场景,立刻恍然大悟。以儿童安全手环为例,由于物联网的资费/收费模式与普通手机完全不同,当中国移动将一批卡卖给360后,中国移动并不知道360把手环卖给具体哪个客户,这是典型的B2B2C模式。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客户拿到手环后,把SIM卡卸下来用在手机上 怎么办?能找客户直接收费吗?答案显然不能,这里专网就有好处,在发卡之前就已经做好数据,该SIM卡只能与360后台某服务器(IP或域名)进行流量通信,专网能够低成本方便的实现该类管控。
物联网发展将导致“卡商”第一次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物联网机器卡的不同形态与不同要求,比如有的要求耐高温高压(或低温低压),有的要求多次可插拔等,且机器卡的需求量更大于普通的手机卡,“卡商”变得更为重要,且能够绕过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
五、“云化”将成为重要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软件及应用是未来
什么是“云”?可能从事云计算多年的专家也很难一句话说清,因为“云”涉及到的领域实在太多。以至市场上出现许多“云”产品,有些和“云”关系并不大。苹果的“iCloud”是面向苹果手机个人用户,中国移动“彩云”也是如此,主要解决“云存储”问题。“阿里云”“百度云”“天翼云”“移动云”主要面向 企业用户,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解决中小企业网络与IT低成本快速部署问题,涉及到“虚拟机”、“弹性存储”等IT及网络资源,以及各类云化的SaaS应 用。“云”的最终归属应该是“大数据”,因为“云”化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数据集中,集中到某个或数个“资源池”。“大数据”其实是一个价值与应用命题,“云计算”是大数据应用实现方式,只有“云”的方式才能经济高效实现大数据应用的落地。
未来会如何发展?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华为的研发 人员目前所使用的“私有云”可能是一个样板。据说华为有6万研发人员(占比40%),所使用的办公电脑其实只是一台显示器以及数据线,每一个代码操作都实 时存储在集中的资源池中,下班后可以根据需要申请后台运算测试白天工作的程序代码,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得知昨天代码的测试运行结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计算资 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减少浪费。当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所有的行为都在内部资源池中,充分保障企业整体的信息安全。
对于个人而 言,NEC公司展览过的“虚拟手机”也有一定代表性。也就是手机打开后只能点击一个“桌面应用程序”,所有操作只能在进入该应用程序后进行,所有的视频、图像、文件数据均实时通过网络同步到“云平台”,手机实际上就等于显示器+计算器,不需要任何存储资源。这样的好处一方面节省手机成本,不用为8G还是16G而烦恼,另一方面就是不怕丢失,因为本地没有任何存储。当然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以笔者使用中国移动“彩云”的亲身体会,手机打开“彩云”客户端,在WIFI环境下读取云端的图片和视频和本地几乎没有区别,当LTE普及到一定程度,如无处不在的WIFI一样的话,手机端及各类个人终端“云化”不可避 免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有什么应用不能被“云”化的吗?当然有,当应用与专有设备紧密相连的情况下是不能被“云化”,就如基站设 备。当应用不涉及专有设备的情况下,一切都可以“云化”成X86服务器和某块应用板卡。按照这个逻辑,其实移动通信的核心网完全可以“云化”或者“虚拟 化”。NEC在这个展览上提到的“虚拟EPC”其实在朝这个方面探索,最终目的当然是降低部署与维护成本,更灵活的配置指令及资源。SRAMCPU异丁醇物联网手机游戏服务器电子信息电力信息化技术发展有限元分析软件平板计算机平板电脑
对 通信运营商而言,“云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部署及运营维护更为方便,成本更低,意味着网络运维人员会大幅度减少。当然随着电子渠道普及,一线客户服务人员也 会大幅度减少。“云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应用与能力平台、控制平台完全分离,基于基础能力设计开发各项“SaaS”应用才是通信企业真正要做的事情。有 专家提出未来一流的通信企业都是软件公司。笔者听后感慨万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是否应该在大学的时候就去学习软件技术?
未来是不确定的,且充满变数,当我们在谈论移动通信未来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取决于我们分析预测的角度和假设。当我们把目光局限于通信运营商之间的话,因4G而领先一步的中国移动会因此而乐观。当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的话,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运营商的利好,4G并不必然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企业和个人一 样,未来过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来自自身的努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未来的种种预测只是让我们更为客观的认识自己与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