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法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伟大实践,法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现状,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服务科学发展大业”为主题,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于2009年7月到8月开展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大学生 “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历时一个多月,队员们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社会调研、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专业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活动在校团委和法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院团总支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广大社会实践队员积极参与,认真、细致的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现将法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活动准备充分,各方面保障充足。
法学院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组成了以党总支书记王颢同志为组长、副书记齐磊同志为副组长的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教研室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各方面准备充分,保证了2009年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顺利进行。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前,我院多次召开会议,制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4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金水区东风路办事处各个社区、南阳、金水区人民法院、惠济区人民检察院等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院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积极指导其开展其他形式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全院同学都在实践中受益。同时,法学院积极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提供经费、后勤等保障,保证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组织了多支社会实践团队
法学院广大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组织各个年级的学生余人,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次活动共组织了4支社会实践团队,分别为法学院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10人,法学院赴南阳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宣讲团8人,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见习团50人,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检察院10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高。
三、实践活动效果突出,社会影响显著。
我院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围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和《保险法》三部同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先后在财院社区、轻院社区、中建二局丰庆华府建筑工地、汇宝花园社区和绿文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重视细节上的创新和形式的特色,一方面在宣传单、宣传条幅主题和宣传板内容上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筛选,力求切合群众生活,能够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则开创了“个案座谈”的宣讲方式,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更加深入地同群众交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引起了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院赴南阳建国60周年成就宣讲团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加强普法宣传、勇担时代重任,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中原”为主题,开展了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南阳活动。宣讲团成员紧紧把握当前政策,大力宣传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同时,立足本专业专业特色,结合我国法律实践的现实,根据我省农村的实际状况,对南阳农村开展一次关于婚姻继承、宅基地、农民工、弱势群体、医疗教育以及法律援助的广泛的法律宣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四、积极进行活动宣传,注重成果展示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弘扬法治精神 构建和谐社区”的普法宣讲活动,引起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响,同时也赢得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大河网”、《郑州晚报》、《大河报》等河南多家主流媒体都深度报道了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针对调研情况,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注:
1、河南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申报
2、申报社会实践先进团队为“法学院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
法学院团总支 2009年9月
第二篇:法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法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伟大实践,法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现状,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服务科学发展大业”为主题,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于2009年7月到8月开展了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大学生 “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历时一个多月,队员们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社会调研、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专业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活动在校团委和法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院团总支精心安排、周密组织,广大社会实践队员积极参与,认真、细致的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现将法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活动准备充分,各方面保障充足。
法学院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组成了以党总支书记王颢同志为组长、副书记齐磊同志为副组长的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教研室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各方面准备充分,保证了2009年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顺利进行。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前,我院多次召开会议,制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4支社会实践团队,分赴金水区东风路办事处各个社区、南阳、金水区人民法院、惠济区人民检察院等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院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积极指导其开展其他形式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全院同学都在实践中受益。同时,法学院积极为暑期
社会实践团队提供经费、后勤等保障,保证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组织了多支社会实践团队
法学院广大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组织各个年级的学生余人,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次活动共组织了4支社会实践团队,分别为法学院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10人,法学院赴南阳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宣讲团8人,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见习团50人,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检察院10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高。
三、实践活动效果突出,社会影响显著。
我院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围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和《保险法》三部同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先后在财院社区、轻院社区、中建二局丰庆华府建筑工地、汇宝花园社区和绿文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重视细节上的创新和形式的特色,一方面在宣传单、宣传条幅主题和宣传板内容上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筛选,力求切合群众生活,能够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则开创了“个案座谈”的宣讲方式,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更加深入地同群众交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引起了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院赴南阳建国60周年成就宣讲团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加强普法宣传、勇担时代重任,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中原”为主题,开展了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
南阳活动。宣讲团成员紧紧把握当前政策,大力宣传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同时,立足本专业专业特色,结合我国法律实践的现实,根据我省农村的实际状况,对南阳农村开展一次关于婚姻继承、宅基地、农民工、弱势群体、医疗教育以及法律援助的广泛的法律宣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四、积极进行活动宣传,注重成果展示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弘扬法治精神 构建和谐社区”的普法宣讲活动,引起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响,同时也赢得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大河网”、《郑州晚报》、《大河报》等河南多家主流媒体都深度报道了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针对调研情况,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注:
1、河南财经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申报
2、申报社会实践先进团队为“法学院赴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普法宣讲团”
法学院团总支2009年9月
第三篇:暑期社会实践法学院报告
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法学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如期举行,在动员大会中激发了大一学生的参加暑期社会时间段热情和信心,取得预期效果,并引发同学们的广泛关注。
本次大会分为以下一个方面展开: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原因,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暑期社会实践分类,真被阶段注意事项,开展实践的步骤和要点,材料整理与提交,学分以及综测,暑期社会实践评奖。
在大会开始,首先播放了三支代表性的团队,分别是宜昌社会调研,浠望星支教小分队,金鹤园青少年空间调研与支教分队。涉及领域包括支教和调研两大项。对环境调查以及村民生活条件作出了一定具有质量的实践调研成果,并与当地政府沟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在支教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孩子们的不容易,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并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情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本次大会气氛良好,学生都十分投入,并且在最后的环节提出了自己对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些困惑,在这次大会的感召下,学生们对相关热点调研项目进行了咨询,现场由法学院实践部部长王九慧做出了解答。最后王九慧部长对本次大会进行了总结并动员大家进行组团调研和个人实践。同学们反响强烈,并已有学生提出相关意愿。
本次大会由上一届实践部组织,并且有干事参与,在大会中提出鼓励跨越班级专业的组团,社团的组团等多种形式。在细节方面学生们也有了一定了解。
本次大会全院到场率约为2/3,针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法学院还会在各班以及法学院群里进行相关宣传,确保暑期社会实践动员深入人心。
相信法学院可以把2013暑期社会实践做好!
综合评分----4:
第四篇: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为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以己所学,服务社会。XX年7月12日早,我们法学院学子在团委书记石老师的带领下,整装待发,准备前往我们此次暑期下乡的地点——xx县xx镇,开始我们为期一周的送法下乡活动。
在“三下乡”系列活动中,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关帝庙前演出的离婚调解的小品中,演员们卖力的展现着每一个角色的特点,台下的群众看的津津有味,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而次日在上演的模拟法庭中,随着审判长敲击法槌宣布开庭,原告方与被告方展开了互不相让的唇枪舌战,情理、法律在场上互相交织,吸引着在场观众聚精会神看着案情的进一步发展。庭审结束后,一位观众惊叹道“真了不起,这么好的口才,我要打官司就找他们了”。在随后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法律知识免费咨询活动中,同学们热情的向群众介绍问卷,积极的为咨询的群众提供法律解答。一位咨询有关宅基地问题的老大爷在咨询后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们了,早知道这样我也不用受这么大委屈了,我要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我亲身参与了这次活动,学到了很多,感想颇多。第一点,当代社会就需要这样的活动。原因有二,其一当代大学生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其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现今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现代网络传媒、游戏也得以在大学生中蔓延,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音像,有的则沉迷于网络游戏,整天宅在寝室,基本断绝了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这种活动,将学生从网上从寝室拉了出来,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以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以我所学服务社会。第二,农村群体法制意识薄弱,迫切需要提高法律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姓马的大爷,他从事的是普通的冷饮销售,经过和他的交谈我发现他对法律基本不懂,问他什么叫侵权?他不知道。问他知道消法的存在吗?他说不知道。问他如果碰到假货咋办,他说不会的。其实,这位马大爷不是个例,他代表的是农村老年人群体。这类群体因教育水平、思想意识、经济条件等原因使其在法律方面的知识严重欠缺。相比而言三四十年龄段的人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我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这样的人,他们都是经常外出打工的农民,受外面世界的熏陶,对权利、义务有所理解,同时在向他们解释法律的时候也能说得通,像老年人我一直费力地说可他们却不理解。但是,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只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却对如何维权不甚清楚。
作为河大法律人,实现”法治中国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关于通过普法活动以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我有一下建议:
一、农村群体是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人数最多的群体,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最为关键。为此应将农村普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普法活动要接地气。所谓接地气就是能被当地群众乐于接受,要大众化、先进化、通俗化。本次我院暑期下乡活动中的法律小品、模拟法庭就是典型例子。在观看完之后,在场的观众想起了热烈掌声。一个大妈说道:”这婚离的真是太像了,简直就是真的吗。“,说完笑了起来。这时另一个大妈急忙说道:”不仅这小品表演的好,这模拟法庭也很好啊,虽然我没上过法庭,但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这么认真的样我就知道了法庭审判应该就是这样的。“"对对对,这小品、模拟法庭就是很有意思”,“我们很喜欢这种形式”,“虽然学的法律知识不多,但还是学到了一点,哈哈。。”观众们对本次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接地气是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普法之路,教育先行。在本次普法活动中我们发现越是文化水平高的人越有利于懂得或接受法律知识。法律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的理解需要文化知识做铺垫,把法律一昧的俗语话只会损害法律的严谨性,不能发挥法律的作用。为此要想普法首先要把教育搞起来。
四、普法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中年人次之,老年人最后。当前法律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好的普法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普法的对象成为普法的主体。前面已经说了,文化水平高的人比文化水平低的人更有利于学习法律知识,懂得法律知识。我们知道,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总的来说年轻人这一群体比青壮年、老年人群体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同时,青少年思想意识开放,进取心强,正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同样渴求法律知识。为此将青少年培养成普法的主体是一个明智之举。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家庭其他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这种“小手拉大手”活动切实可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一方面我了解到了农村的法制状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认真总结,我学到了更多的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非常的有意义,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继续参加!
第五篇:法学院2011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法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我们在校大学生预先踏足社会,培养社会竞争力。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来之际,培养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贯彻发展,让平日的理论学习有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同学们以后的工作垫下基石。
2011年7月8日,法学院以“庆建党九十年,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本学院特色强化专业知识、送法下乡,得到了学校以及院系领导的的热切关注与大力支持。此次活动我们以“接受红色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设点答疑、发放法律资料、追寻英烈足迹、走访企业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从红色故里刘老庄乡到魅力热土红窑镇,从“八十二烈士陵园”到“涟水战役烈士纪念碑”的红色之旅。
一、前期准备
接到学校通知后,院党总支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讨论落实,按照校团委的工作部署,围绕“庆建党九十年,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精心设计,由院分团委、学生会具体组织了我院大学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整个活动准备期间,学院领导数次亲自看望实践队员,表达关怀和慰问之情。院分团委、学生会组织同学们了解了情况,集思广益,制定出了活动的计划书。计划书目的明确,策划周密,项目齐全,材料翔实,把责任和任务分配到人,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院分团委本着“充分准备、厉行节约”的方针,置办了活动的必需物品。学院对队员安全高度重视,除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外,还组织全体队员统一购买了保险。
我们注意和实践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协作,把责任和任务分配到人,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另外,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做到每天总结一次,所有成员对每天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不断改进,同时写好实践日记。由于考虑周密,灵活安排,所以我们这次活动得到了对方的热烈和积极有效的支持,为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二、活动目的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因此在大学期间,抓住 一切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主要活动内容
送法下乡促和谐服务群众增才干
7月7日上午,主题为“提高法治意识,共建和谐家园”的普法宣传,作为我院的首个实践活动,在红色故里刘老庄乡拉开帷幕。时值当地的赶集日,服务队利用这一优势在农贸市场开展法律咨询。
社会实践团的团员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就农民朋友最关心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房屋拆迁、土地承包、劳动纠纷等问题给出法律建议。姜于书记真诚宽慰老太太,明确给出孩子抚养权的解决途径;通过陈上海老师的细心开导,遭遇邻里纠纷的老爷爷心境平和了许多;黎邦勇博士热心地倾听一位农民工关于劳动合同的纠纷问题,给予了简洁而有效地解决方法。除现场咨询外,《婚姻家庭法》、《劳动合同法》等众多法律知识读本的免费发放,使普法得到具体、全面地落实,为农民知法、用法提供了更多的了解途径。
普法宣传作为我院的特色活动,不仅方便队员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而且通过宣传《劳动合同法》、《婚姻家庭法》、《民法通则》以及《刑法》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了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为农村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搭建了平台,对提高农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有积极作用。合作交流谋发展亲身体验明目标
7月7日下午,在淮阴区法院院长徐银海等人的陪同下,实践团队走进淮阴区人民法院参观、交流。
座谈会上,徐银海院长介绍了淮阴区法院创建及人员构成、工作开展情况;表达了对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渴求;并对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表示认同和鼓励,希望我们可以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张浪副院长也作了重要讲话,他客观的分析了我院现状,指出我院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途径包括举办辩论赛,创办刊物《法苑新苗》以锻炼同学文笔等。张院长认为正如徐银海院长指出的那样,学校和同学都要重视法院提供给我们的实习工作,以便更顺利地迈向法律工作岗位。
交流期间,实践团队观摩了一起刑事案件的审理。事实证明,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依法治国,从事法官、律师等职业将大有可为。加强法官、律师队伍建设,是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执法为民、防止司法腐败的必要保证。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淮阴区法院学习调研过程中,收获颇丰,对今后人生目标的树立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作为法科学生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色热土魅力行讲善惜缘酒文化
从红色故里刘老庄到魅力热土红窑镇,从“八十二烈士陵园”到“红窑烈士纪念碑”,实践团的全体成员在重温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不免驻足长叹,向牺牲的烈士们敬礼默哀,表达无比的钦佩的之情。
在涟水县红窑镇,实践团还参观了红窑客运站、红窑中学、红窑文化站,接受红窑悠久历史、淳朴民风、荟萃人文的熏陶。团队一行还深入云锦织造有限公司,领略了国宝云锦的富丽典雅和浓艳庄重,不禁感叹红窑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勤劳智慧。
在“今世有缘 相伴永远”的今世缘酒厂,我们观摩了酿酒的各道工序,走进地下酒库闻香品茗。“共生、合作、包容、感恩”的宣传理念,传递给我们的也是人生的处世哲理。作为涟水县的龙头企业,今世缘着重强调了对人才的渴求,希望广大同学可以加盟其中,共同谱写今世缘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四、实践总结
短暂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我们已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但活动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农村群众听说过“法律援助”,但绝大多数不知道“法律援助”是做什么的。更有甚者,把法律援助与社会福利等同起来。
其次,法律援助工作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如今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存在偏颇,在城市宣传的较为广泛,法律援助中心也多设在城市里,而针对基层农村的宣传较少,因为宣传的少,广大农民就不了解法律援助,不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非常困难,而且对于整体素质不高的农民,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他们不知道求助于法律援助机构或者法律服务者,又缺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那么只有凭感情用事,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引发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再次,法律援助“落实”的难题。首先,实践中援助往往拘泥于形式,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我们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开拓创新,并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逐步积累和完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文化,使得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上更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更好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上,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具体的体验和检验。我们在克服具体实践难题中形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也将带动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农村法律援助在我国的发展和时代脱节的,既没有援助的机制和体系,也没有去发挥援助的环境,使得本来可以作为我国农村法治建设有力力量的援助空有其名,就像尼采所说的“一个瘦弱的词为了挤占一个肥胖的空间而已„„”援助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有效的法援机制是对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的起步:
1.是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法律援助机构,设立“农民法律援助中心”。其主要是面向农民,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代写法律文书、宣传法律知识,可以为经济贫困的农民进行辩护和代理,进行诉讼等。
2.是可以建立国家财政支持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法律援助机构,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得他们对法律咨询了解时不误解为要接近“法律”是高成本的“消费”,避免他们对法律“敬而远之”。
3.是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可以设立定点的法律中心,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从其切身利益出发,让其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明白法律对他们来说是有益处的,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但体会到团队的精神、工作的经验、坚强的意志、真挚的友情,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同学,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增大了自己的胆量,学会了微笑。微笑是自由穿梭于社会的通行证;宽容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备之物。这些体会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给了我很多的锻炼,让我对社会的了解从“平面化”的书本知识过渡到了更为“立体”的亲身践行。过去的终将要过去的,成长是在甜蜜的负担中的艰难爬行,暑期社会实践这几天,我真的觉得很有意义。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
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尤其是抗战烈士们的感人事迹,更是为大家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但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对大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逐步了解农民、了解农村,逐步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我们真正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在提高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切实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整体上,大学生“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只有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只有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
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社会之于每个人都是一个人生大课堂,欲求得真知,充实自己的社会经验,逐步了解社会,走近和走进社会,只有切身融入社会中来。现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学校给与的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踏实实践中逐渐增强的实践能力。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锻炼了我们,今后我们将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生于民,今后亦将认认真真服务于民此次活动虽然短暂,但它必将成为我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本次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江苏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淮安日报》等等媒体作出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团委
2011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