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赤壁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
徐 佳
2010年第2期 ——经济建设
赤壁市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近年来,赤壁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赤壁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如今,该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条条水泥道路蜿蜒在乡村大地,一幢幢洋楼农舍拔地而起,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基地发展迅猛„„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6.05亿元,比上年增加1.88亿元,增长7.8%;全年粮食产量23.7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6159元,比上年增加702元,增长11.4%。该市的基本做法如下:
——在宣传发动上侧重“两个方面”。该市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和农村文化阵地,及时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另一方面,组织农民群众到周边县市实地参观,激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发动,群众渴望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全市上下形成了争先恐后建设美好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在编制规划上坚持“五性并重”。一是前瞻性。该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新农村规划与赤壁市“十一五”规划相结合,与赤壁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为当前建设指明方向,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二是和谐性。该市结合本地人文环境和传统风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三是科学性。该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布局科学、功能配套、发展和谐、环境优美。四是可操作性。该市明确提出,每个规划必须有“三图一书”(即村庄位置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与市政工程管线规划图以及规划说明书),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五是严肃性。该市规定,村庄规划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由镇政府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严格按照土地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执行。
——在资金投入上实行“三管齐下”。一是市级统筹。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每年拨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加上整合部门和社会资金,每年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集中投入新农村建设。二是部门帮扶。2009年,市直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480万元。市直各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分工,履行各自职责。如组织部门结合“城乡互联、结对帮扶”和“五个基本”建设工程,选派责任心强、有能力、有活力的干部驻村蹲点或兼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全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抓好示范点建设规划的编制,并提供多种风格的民居设计图纸供农民选择;交通、水利等部门积极抓好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门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指导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林业部门为示范点提供苗木,绿化美化环境;科技、教育、扶贫、劳动保障等部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等。三是农民自筹。2009年,该市群众自筹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达805万元。该市在引导农民自筹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示范带动上突出“六新目标”。该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着力抓好示范点建设。根据《赤壁市2009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按照“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原则,以自然村为单位,以“群众支持率80%以上、群众筹资达到应出资60%以上”为前提,在全市选定28个村为示范点。各示范点通过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有新突破、村容村貌有新变化、公共事业有新发展、乡风民俗有新气象、农民素质有新提高、村民自治有新进展”的“六新目标”,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基础建设上抓住“三大重点”。一是搞好村庄环境整治。按照新村建设规划要求,对房屋立面、地面、屋面实行统一改造,2009年该市多方筹资1200万元,对境内国、省道沿线范围内15个村、36个村民小组中的196家农户,统一进行了房屋立面、地面、屋面改造及自然村庄环境整治。二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2009年该市累计投资3088万元,完成通村沥青(水泥)公路建设154.4公里。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该市投入246万元新建改造当家塘堰56口,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46万亩;投入1730万元对松柏湖、东港湖、腊里山、双合、解放闸、五湖和老河等7处机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投入30万元对南北干渠河道进行全线清淤。妥善解决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该市多方筹集资金,解决沧湖开发区2860人和黄盖湖镇361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2009年该市15个项目村已新建沼气池3100口。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该市完成植树造林5.43万亩,占计划造林任务5万亩的108%;造林投资达3320万元,其中扶持造林大户230户,造林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有191处,连片1000亩以上的有10处。三是抓好乡村绿化美化。该市把乡村绿化美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广大群众开展各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村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在“乡村文明”上开展“两个创建”。该市积极开展“乡村文明”示范家庭、示范村庄创建活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按照“乡村文明”创建标准,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改造家园、美化乡村。
——在发展支撑上注重“两个加强”。一是加强优势特色产业的培植。根据不同区域,不断优化种植养殖结构,稳步发展粮、油生产,巩固提升楠竹、茶叶、苎麻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林果业。二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赤壁市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倾斜,目前该市涉农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0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第二篇:赤壁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赤壁市2010年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赤壁市委赤壁市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0日)
近年来,赤壁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吸引外资、启动民资、争取国家投资、吸引银行信贷的有效载体,突出重点抓项目,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项目建设中,切实加大项目建设的领导力度,解决项目建设的具体问题。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则,强化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全程服务,有力地推进了重大项目的顺利建设。2010年,赤壁市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约146.9亿元。其中工业能源项目16个,农林水利项目14个,旅游项目5个,城市基础建设及社会发展项目20个。另外,重大前期项目2个, 总投资约97.3亿元。根据咸宁市委办公室关于2010年重点项目信息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市2010年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如下:汉口北新开发的农贸市场
一、今年新建、扩建、续建项目(共35个,总投资约124.7亿元)
1、华润(蒲圻)电厂二期。总投资70.3亿元,于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成投产后,年新增税收5亿元。
2、华新水泥二期。总投资4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年新增税收将突破亿元。
3、银轮起重二期。总投资1.2亿元,已投资7000多万元,一期年生产钢结构产品达到50万吨,预计二期全面投产后,年产值达5亿元,税收突破3000万元。
4、莱克斯特智能插座项目。总投资1亿元,分三期建设,主要生产民用节电产品,下月全面开工建设。
5、司克嘉耐磨橡胶扩建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厂房正在建设之中,预计12月份全面竣工。
6、康华药业扩建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厂房正在进行建设,今年有望竣工投产。
7、赤壁古战场二期。总投资4.8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全部竣工。
8、龙佑赤壁温泉二期。总投资1.5亿元,目前,二期康体中心、运动中心等项目已完工。
9、风情赤壁度假村。总投资1.6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9000万元,重点打造以展示鄂南地域文化特色及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风情赤壁第一街”。二期计划投资7000万元,重点打造养生度假、观光农业和户外休闲健身运动等项目。
10、五龙山生态度假区。一期项目投资5亿元,重点建设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完善周围环境。目前,已完成投资到位资金1亿元。
11、中国〃赤壁汉茶生态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7亿元,由湖北赤壁羊楼洞松峰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建成集茶文化博览、茶园观赏、采茶体验等于一体的四星级仿汉旅游茶博园。
12、吨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
13、陆水河橡胶坝工程。总投资3300万元,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
14、城市防洪工程。总概算1.1亿元,去年起主要实施陆水河“一河两岸”工程。
15、柳山湖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6738万元,自
2009年11月20日开工以来,进展顺利。
16、赤壁晨鸣林浆纸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84亿元,2010年投资1440万元,建设林浆纸基地120万亩。
17、退耕还林项目。总投资1.83亿元, 2010年投资1270万元,退耕还林6.5万亩。
18、赤壁〃印象项目。总投资11.0777亿元,项目由“澜山度假酒店区”、“特色美食、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商业区”、“ 千岛度假养生谷”三部分组成,已完成货币工程量6255万元。
19、新老城区道路改造及刷黑项目。总投资2186.4万元,车站路配套工程已开工,完成旧路缘石及旧彩板取运,大理石路缘石铺装正在进行,车站路刷黑已完成,东风路北延伸段基本竣工。
20、瑞通路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道路路基、下水道、框架粱已基本完成。
21、农贸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土地征地已完工,拆迁已完成90%,院墙已施工完毕,正在进行“三通一平”。
22、三国汽车市场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西边围墙已完工。
23、斋公岭汽车市场项目。总投资1亿元,2、3号楼桩基础已完工,4、5、6、7号楼正在施工。
24、图书馆建设项目。总投资3569万元,水电、消防已完成安装,室内装修方案已审核,四号路拆迁工作基本完工。
25、新老城区截污管道改造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已完成货币工程量1510万元。
26、天然气项目。总投资1.829亿元,CNG综合门站组建队伍已开工,中压(A)主管线已完成6KM,庭院入户安装约200
户。
27、新建600套住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750万元,日夜加班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
28、赤壁市中医院综合业务楼改扩建项目。总投资3587万元,今年投资2300万元。
29、赤壁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投资34585万元,今年投资33749万元。
30、粮食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今年投资3000万元,建5万吨粮食储备库,0.5万吨油脂库,30万吨/年加工业,30万吨/年批发交易市场。
31、省道仙崇线赤壁镇至蒲圻段改扩建工程。总投资39593万元,今年投资3573万元。
32、赤壁市陆水河节堤航电枢纽工程。总投资3.2亿元,今年投资1.2亿元。
33、赤壁市客运中心。总投资2200万元,今年投资1000万元。
34、赤壁市农村公路改造项目。总投资1900万元,今年投资1900万元,改造维修95公里路基路面。
35、赤壁北站广场项目。总投资1.2亿元,今年年底完工。
二、今年建成投产项目(共14个,总投资约4.0亿元)
1、赤壁金辉纺织漂染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利用蒲纺集团现有闲置土地,建造色棉、色纱染色织造生产基地,已于今年4月份投入生产。
2、赤壁华瑞线业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在蒲纺三元公司原有厂房内新上制线生产线,今年三月份已试生产,预计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以上。
3、湖北重工蒲圻机械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分二期建设。一期8月份正式投产,预计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
4、九达机械制造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主体厂房已竣工,即将投产。
5、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5920万元,现已基本完工。
6、老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总投资3891万元,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单机排涝时间达到了800小时以上。
7、陆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现已通过省级验收。
8、黄沙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396万元,目前,按批复的实施计划已全部完工。
9、10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4500万元,工程于2008年11月开工,现已通过咸宁市验收。
10、小
(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600万元,工程于2009年12月19日全部开工,现已基本完工。
1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1622万元,工程项目已完工,现已通过省级验收。
12、应急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煞尾工作。
13、国省道路面大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已完工。
14、赤壁绿态果业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已建成2万亩生态果园,2015年前建成5万亩生态果园。
三、今年签约准备开工项目(共6个,总投资约18.2亿元)
1、凉茶及食品、保健食品研发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在2010鄂沪(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洽谈会上,与湖北康百杰食品企业有限公司签约。
2、碳酸钙纳米材料项目。总投资10亿元,在咸宁市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投资说明会上,与广州博澳鸿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
3、20万绽纺纱项目。总投资3.5亿元,在咸宁市“建设中国休闲之都”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与浙江盛宇集团签约。
4、无线通讯项目。总投资1.5亿元,在咸宁市“建设中国休闲之都”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与龙威无线(集团)通信有限公司签约。
5、锋源塑胶电子产品项目。总投资1.3亿元,在咸宁市“建设中国休闲之都”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与锋源玩具实业有限公司签约,预计本月底开工建设,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税收800万元。
6、联辉塑胶工模项目。总投资0.9亿元,在咸宁市“建设中国休闲之都”投资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与联辉塑胶工模制品有限公司签约,预计本月底开工建设,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税收500万元。
四、重大前期项目(共2个,总投资约97.3亿元)
1、晨鸣纸业二期。总投资69亿元,计划新建40万吨/年漂白化学阔叶木浆生产线、50万吨/年化机浆生产线、100万吨/年白卡纸生产线,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赤壁长江大桥项目。投资估算总金额为:28.3亿元,今年5月与中铁大桥局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6月底编制完成了《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初稿,8月底完成了主报告编制工作,预计11月底完成专题评审,申请交通厅和省发改委组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省内评审。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诸城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1日 12:00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7期作者: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近年来,诸城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探索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1,远低于山东的2.89∶1和全国的3.36∶1。诸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跨越,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城乡融合的经济纽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诸城就针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弊端,率先探索农业产业化这一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形成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近年来,他们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新创造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他们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基本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好势头。截至目前,诸城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20多家,带动了10万亩黄烟、300万头生猪、500万只特种动物、1亿只肉鸡等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全市9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90%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5%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发展壮大镇域实力,夯实以城带乡的基础工程。乡镇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前沿,既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关节点,又是融合城乡各类资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诸城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好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程。一是实施强镇扩权改革。诸城把全市乡镇(街道)由23个调整为13个,并将3个街道驻地外迁,扩大了镇域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将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59个事项下放到乡镇,使乡镇扩大了管理权限,增强了乡镇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调整市镇财政体制。根据其权限范围,诸城按照“核定收支、定额上缴(补助)、增量分享”的原则,让乡
镇分享地方税收,有力增强了乡镇统筹发展能力,仅2008年乡镇级财政增收就达1.4亿元。三是加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镇财政两年投入30.3亿元,加强乡镇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诸城农村出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四是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扩散延伸。现已有100多家城区大企业投资于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带动镇村发展起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有10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
全面建设农村社区,打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参照城市社区模式改造和建设农村,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是诸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诸城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规划建设农村社区208个,将全市1257个村庄全部“社区化覆盖”。在每个社区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个办事服务大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其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涵盖4—5个村和约1500个农户,既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就近服务群众。通过农村社区建设,诸城将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延伸到了农村,在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图书教育、养老入托、健身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农资超市、便民超市、便民食堂等市场化服务,吸引了不少周边村居民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突出地方传统特色,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服务投入欠账太多,难以满足现代农民的精神需求。近年来,诸城十分重视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大力繁荣城市文化的同时,依托农村社区在每个乡镇设立综合文化站,建起了208个“农家书屋”,形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文化阵地。二是同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以中心城区—乡镇驻地—社区中心村—周边村为主线,诸城着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具有诸城特色的孝德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改革创新文化,使文化建设成为推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打造城乡一体的文化产业链。重点是在城区改扩建恐龙博物馆和恐龙公园,在远郊建设恐龙化石地质公园和30多个恐龙化石挖掘点,形成恐龙文化产业链;在城区建设修缮超然台、大舜苑,在农村恢复重建臧克家等名人故居,形成名人文化产业链。
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诸城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方式,建立起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以农村社区建设为依托,组建社区联合党组织。在每个社区,成立由各村参与的社区党总支或党委,其职能以组织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主,不干涉社区或村的其他行政事务。二是城区党组织带弱村党支部,组建城乡联合党组织。选择城区内强企、市直部门党组织作龙头,一个城区党组织带1—4个弱村党支部,以组织联合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已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190个,加入联合党组织的村党支部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40%。三是整合归并弱村小村党支部,组建近邻联合党组织。诸城将百户以下小村党支部归并于地域相邻的强村党支部或社区中心村党支部,同时整合地域相邻、种养加产业相近的小村党支部,联合成立新的党组织。目前,全市已整合归并小村党支部283个,形成了带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诸城市的创造性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他们才会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创业热情转变为发展动力;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物质基础,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社会管理、基层民主等全面发展,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执笔:韩冰 刘相)
第四篇:贺国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实践
贺国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实践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
话体会 贺国强
2006年07月25日07:1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历时一年半、全党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近7000万名党员参加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总结了我们党85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系统总结了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鲜明特点和显著成效,归纳提炼了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重要启示,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讲话指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倍受鼓舞,倍感振奋。
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关键是要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主题鲜明,领导有力,措施得当,工作扎实,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拥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全国31个省区市600多万名党员和群众参加的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了97%。这充分说明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广大党员和群众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完全拥护和爱戴的,对各级党组织是信任和支持的。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伟大实践必将载入党的建设的光辉史册,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回顾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的结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途径和检验标准,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后参加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题进行集体学习,多次召开党内外座谈会听取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的意见,召开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其次,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能够取得成功,也是各级党组织精心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各级党组织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实施,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广大党员以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党上下共同推进、全社会关心支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健康顺利开展。
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联系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的实践,我们感到,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新时期一次集中教育活动,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始终坚持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始终坚持把学习实践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学习动员阶段围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展开,分析评议阶段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整改提高阶段围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编写了适合基层党员特点的简明适用、通俗易懂的学习材料,普遍采取理论宣讲、专题报告、结对帮学等方式对党员进行辅导,积极运用党员电化教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手段,努力扩大教育覆盖面,切实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实践证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切实提高全党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建设获得不竭的思想动力,才能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不懈奋斗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第二,必须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泛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快发展、促进工作的难得机遇,找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党政机关围绕领导科学发展,着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街道社区党组织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调动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建工作;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着力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和运营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立足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着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医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着力引导党员在工作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把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许多共产党员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重大疫情和处理突发事件中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党的先进性建设只有着眼于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和我们党事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朝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标来加强,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党的先进性的真谛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真正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
第三,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把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根据不同批次、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实际查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一个单位至少要解决一两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地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整顿的力度,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全国共新建基层党组织13万个,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基层党组织15.6万个。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等方法,共与232.9万名流动党员取得了联系,并组织他们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实行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办结销号、监督评价等措施,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价值138.7亿元,直接帮助困难群众4000多万人次。坚持把走群众路线贯穿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开门”搞教育,普遍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深入基层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及时向群众通报活动的进展情况,把整改的过程和结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人民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中,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从而使我们党始终具有最深厚、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第四,必须牢牢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坚持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注重增强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保证党的先进性建设健康顺利开展。当前,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是合格的,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增强广大党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上,推动广大党员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剖析自己、提高自己。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始终注意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始终注意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把学习党章、贯彻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作为重要要求,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对照党章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六条基本要求,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对照这些要求查找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的党性分析,认真查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广大党员实践先进性搭建平台。各级党组织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普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既解决问题又增进团结的目的。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不单独搞一个组织处理阶段,对不完全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多做教育转化工作,促使他们尽快跟上队伍;对经教育不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组织处理。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内在动力,切实做到自我提高与组织帮助、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党内教育与群众参与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五,必须把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结合起来,在取得实践成果的同时,努力取得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不断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理论支撑。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明确提出要取得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在认真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实际,及时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新制度,特别是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央组织部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指导性文件,经中央审定后印发,有力地推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各级党组织广泛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组织和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思考,形成了一大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2005年10月到2006年5月,全国地市以上单位先后召开理论研讨会1039次,收到推荐论文59390篇。实践证明,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内在联系、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把“三大成果”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体目标明确提出来,并按照这个要求来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对集中教育活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创新。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实践探索、制度探索、理论探索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就能够从整体上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第六,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指导,不断推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确保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集中教育活动的特点,在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坚持试点先行、注重积累经验,在整个活动开展前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五种类型19个单位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试点,第二、三批活动开展前各地区各部门也都分别进行了试点。坚持分批次开展、整体推进,整个活动分三批进行,在开展前一批次活动时提前谋划后一批次的活动,开展后一批次活动的同时通过开展“回头看”巩固和扩大前一批次的成果,使各个批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党员的职业特点、活动方式和思想状况的差异性,以及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不平衡性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坚持把分阶段指导同分领域、分行业指导结合起来,突出分领域、分行业指导,先后就乡镇机关、街道社区、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学校、医疗卫生和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六个行业和领域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做到了时间安排不搞“齐步走”,工作要求不搞“一刀切”,主题实践活动不搞“一个样”。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及时发现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认真加以总结提炼,用以指导面上工作。实行上下联动,上级机关注意从基层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和查找自身不足,基层单位依靠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达到了各个层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加强督促检查,全国县级以上党委(党组)抽调50多万名党员干部,组建15万多个督导组和巡回检查组,开展督查工作;同时,还抽调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具体指导,仅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地就从党政机关抽调了113万多名党员干部,派驻到62万个村,面对面地帮助指导农村党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运用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举办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个阶段的工作要求,大力宣传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党员队伍的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不断创新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途径,才能确保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顺利地向前推进。
先进性教育活动有起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无止境。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成功经验,在继续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后续工作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上来,继续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进行努力,为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