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情况调研
XX镇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的
情 况 调 研
XX镇是农业大镇,农业人口约58400多人,占总人口的80.7%,消化吸附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使得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输出,这其中就包括相当一批数量的农村青壮年妇女。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县妇联的关心指导下,在XX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镇妇联以狠抓素质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力度抓好抓实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现将我镇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做法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各项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领导重视,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提出从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 作,发挥和调动财政、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妇联等相关部门的优势,配合政府实施创业与再就业工程,积极调动和激发妇女的创业就业活力,形成就业富民、创业利民的局面。如镇妇联每年都要召开妇女大会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对全镇妇女代表、妇女骨干、村妇代会主任、女能手进行政策宣传、动员、培训工作。
(二)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利用有限资源切实做好培训工作。XX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一是通过参观和学习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如东进农牧有限公司、黑珍珠莲雾农场、农业园等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并发挥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注意培养农村女能手的作用,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积极配合劳动部门,组织一些比较年轻的农村妇女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她们的劳动技能和拓宽就业门路。如在每年举行的农民工与企业用工对接“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中,鼓励农村妇女走进会场参加职业介绍指导、劳动力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和职业培训等免费公共就业服务。三是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力量,在联动上多下工夫,注重发挥各类妇女人才的带动伤作用,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近几年来,我镇共举行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20多场次,参培妇女4000多人次。
(三)提供政策支持,切实把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做实。镇党委、政府一直统筹协调财政、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妇联等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农村妇女的培训指标和比例,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给予适当倾斜。如农业办的“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都要适当加大对农村妇女的转移工作的力度和比例。相关部门开展与妇女相关的政策法规、卫生健康、看护、美容美发、烹饪、服装、制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发挥“妇女之家”、妇女干部学校的职能优势,让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几年来,我镇共投入80多万元用于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完善镇妇联培训办公设施,提升妇女教育质量。
三、主要成效
1、全镇各相关部门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意识方面极大地提高,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切实加大了各自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财政、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增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全镇的农村妇女的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逐步上升。
2、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农村妇女,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工种行业中,不仅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而且使农村妇女的能力也得到了认可,在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男女平等。据统计,近几年 来我镇联合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妇联等部门妇女转移劳动力300多人,这进一步增强了她们外出就业的信心,全面激发了农村妇女劳动力求学的愿望,从“要我学”向“我要学”逐步改变。
3、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劳动力转移培训使更多的农村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依赖走向独立,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掌握了技能,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增加了收入,使她们不再简单围着灶头、孩子转。一部分农村妇女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能进入村两委,当选村、镇人民代表和党代表,这是社会对妇女的承认和肯定。现全镇28个村(社区)“两委”共有女性干部60多名,同比提高14.6%。
4、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中,积极发挥已创业就业人员的作用,依靠她们进行帮带活动,通过一帮一到一帮十,以至更多,形成良好循环,这样大大地帮助那些没就业,没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妇女劳动力也能得到再就业。如长沥村妇代会主任何映芬是一个养猪能手,育有肉猪和种猪约200多条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猪场,在她的帮扶和指导下,村里已有三四户农村妇女也办起了养猪业,每家也养有几十条肉猪的小规模。
三、存在问题
在全镇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 定成绩,但对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还有一些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妇女文化层次、科技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单一,相当一部份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纯体力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转移层次不高,难以适应市场对技术更新的要求。
二是广大农村妇女就业观念有待更新。传统就业观念与长期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构成思维和心理上的阻碍,缺乏主动摆脱贫困的意识,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限制了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或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三是工作经费有限,各部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费投入不平衡,参与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输出工作发展不平衡,形不成规模,影响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工作。
四是务工人员的人身、劳动、子女就学等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持续、公平、有效的维护,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转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是跟踪管理滞后,农村妇女的后顾之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后,由于跟踪管理不够,相继派生出子女教育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
第二篇: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调研对策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在党和妇女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心连心的桥梁,团结动员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有“为”有“位”,需要妇联组织找准作用点,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抓机遇,科学发展破难题,建设滨河新**”这个主题,更好地组织引领广大妇女为建设更加美好新**贡献力量。按照市妇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妇女组织凝聚
力专题调研活动的安排,自4月10日以来以同心县、市区11个乡镇为重点对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及初步成效
近年来,**市妇联根据不同层次妇女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培训“四有、四自”新女性为目标,以提高妇女素质和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大教育培训和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全面提升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把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
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的迫切愿望是求知、求富、求发展,基于这一客观需求,我们着力于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把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一是积极争取把农村妇女的培训工作纳入全市农民素质教育的培训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二是建立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妇联主席担任;三是每年由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规划和计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和计划实施;四是建立了一支责任心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市妇联副主席担任巾帼科技致富首席专家;五是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每两年表彰一批女能人,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
(二)是以“双学双比”活动为依托,不断深化“女性素质工程”
我市是农业市,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市妇联把帮助农村妇女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和女性素质工程的重头戏,从基础做起,努力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
加强培训,促进了广大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和**优势特色产业带核心技术的推广。市妇联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涵,突出培训特色,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效果。在农村,利用妇女学校、妇女流动课堂、农技推广站以及党员活动室等,重点加强了对农村女能人的示范性培训,对普通农民的普及性培训,对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同时,根据各县市、乡镇产业分布特征,划分了8个优质产业主推区域,按照各个特点产业主推区域,分别划出了新农村理念、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等三类27个课题作为培训菜单,供各个市县区、乡村选择。
注重将培训内容转化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到现场指导、播放dvd光盘、请老师编制多媒体课件、让授课老师将课堂设到温室大棚和养殖小区等手段,把现代传媒手段与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农业科技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广大妇女群众,切实让妇女学到了不少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方法,不但适应了妇女的认知特点,而且提高了妇女的学习兴趣,让培训真正成为妇女增收致富的“催化剂”。
(三)是抓能手培训,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市市县区的女能手协会较为活跃,农村女能手协会在全市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广大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牢固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级协会会员已达到800多名,其中市“双学双比女能手”、“巾帼创业者”协会108名。各级妇联组织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注重发挥女能手的带动示范作用,并通过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广泛开展“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拉手结队”、“岗村联创”等活动,努力在全市培育一批“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妇女营销能手、一批“技能强、收入多”的妇女就业典型,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学习新知识、发展新产业,激励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是面向市场培训,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
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妇女教育培训的社会支持网络。项目带动教育培训,关键是要把教育培训的意识、内容、方法纳入项目运做的全过程。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培训与创业相结合,并促进妇女成为项目发展的主体。如我们市妇联和盐池县妇联在执行母亲水窖项目和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时,就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把农业、水利、卫生等政府相关部门纳入到项目领导小组,发挥他们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吸纳了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到农村讲课,发挥了他们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延伸了妇联的工作手臂,增强了妇联的力量,也壮大了妇女培训教育的队伍。同时项目的持续发展更使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促进了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
第三篇:健全妇女培训转移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
健全妇女培训转移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
两年来,枣阳市妇联紧紧围绕省、市提出的“开展农民大培训,推动农民大转移,实现农民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探索出妇联、学校、企业、妇女四方对接的工作路子,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长期、稳定、高收入就业,效果显著。两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共举办各类农村妇女培训转移培训班12期,培训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678人。
一、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培训,强力推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一是纳入目标管理。我们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逐级落实责任,作为考核各级妇联工作的重点内容。2007年“三八”表彰先进妇女组织和个人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票否决”考核内容,凡是没有完成此项工作任务的,一律不能评先进。二是召开专项工作会议。2007年“三八”表彰大会结束后,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全市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会议,妇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布臵此项工作。三是下发培训工作通知。我们以枣妇发[2007]7号文件通知,要求各地妇联组织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到农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每年至少组织30名妇女参加培训学习,培训时间达到2-3周。四是制订奖励制度。为确保培训扎实有效,枣阳市妇联拿出一定经费对此项工作进行奖励。各地妇联每组织一名妇女参加培训学习给予30元奖励,每年超额完成任务的,按每超额完成1名奖励50元,年终对工作出色的给于综合奖。五是加强检查督导工作。加强对枣阳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学校的管理,定期检查培训内容、输出方案、制度建设情况、台帐建立情况,确保培训质量,符合现代就业的需要,对按受培训的妇女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建立培训输出档案,做到一季度一汇总、半年一通报。
二、打造培训品牌,彰显特色,强力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我们在向广东中山市等地输出妇女劳动力的同时,认真走访了当地的知名企业,调查了解单位用人需求,并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建立输出基地,开展订单培训、特色培训、综合培训,因需培训的工作思路。由妇联组织人,学校培训人,企业接受人,妇女愿参与,真正让妇女走得出去,沉得下来,增加收入,转移致富。一是建立输出基地,开展订单培训。我们先后在中山、福建、苏州、深圳等地企业建立了输出基地,根据企业所需开展培训。我们先后与企业定向培训了缝纫工和服装打板员等订单培训。2006年至2007年全市共输出订单培训人员560人,缝纫工定单培训一期,组织120 名农村妇女参加了为期15天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进入广东省中山市元菱成衣制衣厂工作,月薪可达1500元。2007年为福建省富贵鸟集团 70名电车工,为东莞市旺鑫手代厂培训了60名员工。二是开展特色培训。2006年6月,市妇联举办了一期家政培训班,由各地妇联主席带队,共组织80多名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参加了为期10天的家政培训。市政府副市长邱光秀参加开班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开班典礼上,市妇联还向培训基地进赠送了1500多份《妇女法进万家知识竞赛读本》和《家政服务员培训实务》等书籍资料。培训结束评选出18名优秀学员,市妇联举行了欢送学员外出务工仪式,将近20名学员输送到广东中山、深圳等地务工。2006年11月1日,省政府在襄樊召开劳务经济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现场会,我们的培训转移基地作为主要观摩现场,我们联合枣阳市阳光办、枣阳市财政局举办了“秋季妇女劳动力培训班”,并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有148名妇女参加了培训输出,得到了省政府领导和与会人员的高度称赞。三是开展因需培训。针对有些妇女在农忙时做农活,在农闲时想学技能、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的情况,我们常年开设电车缝纫、服装裁剪、家政、家电、美容美发、烹饪、电脑等不同种类的免费培训,让她们自由选择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妇女的致富技能,让她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敢于外出务工,勇于自主创业,增强了她们增收致富的信心。
三、强化工作实效,创新方式,强力拉动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了给广大农村妇女搭建一个工作平台,让更多的妇女走出去,成为经济战场的主角,我们注重工作实效,创新工作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得到实惠。一是开展金秋“送技能、送岗位”下乡活动。2007年9月13日,正值金秋农忙时节,市妇联为了不误农时,组织市阳光办、市明月职校、沿海5家企业到太平镇开展金秋送技能、送岗位下乡活动,太平镇500多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培训和现场岗位招聘活动,活动现场为参训学员发放了市妇联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卡600张,《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和《妇女法》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受到了妇女群众的广泛欢迎。二是组织招聘活动,搭建就业平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至初九枣阳市妇联、枣阳市就业局都开展大型“迎新春、送岗位”和“开放广场招聘会”活动。2005年、2006年、2007年市妇联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迎新春、送岗位”劳务招聘会活动,参加招聘的妇女达7000人次,转移输出妇女870多人。三是多途径广泛宣传。第一是通过媒体宣传。我们联合市就业局,根据招工动向,在电视上打滚动字幕,让更多想出去工作的妇女了解招聘信息,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第二是组织宣传车,在全市各地进行巡回宣传,同时发放宣传单。第三是深入基层宣传发动。2007年10月至12月,市妇联主席胡贤丽带领专班,深入全市18个镇、处、区宣传督办此项工作,要求各地妇联要抓住农闲之机,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学习。
四、实行跟踪服务,增强实效,强力优化农村妇女就业环境。为了让输出去的妇女能够安心工作,我们严把服务质量关, 为广大妇女提供全程服务。对输出去的妇女劳动力实行跟踪服务,定期电话联系,还在全市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一是抓转移前维权知识教育。针对农村妇女群体的特殊性,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搞好转移就业服务的同时,培训课程中增加了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社交礼仪、普通话等授课内容,既教她们职业技能,又教她们调整心态,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本领。二是抓转移后跟踪维权服务。对每个转移就业的学员,我们发放了联系卡,向她们告知培训基地和市妇联办公室电话号码,嘱咐她们外出务工遇到问题及时联系。我们还对每一个学员建立了档案,掌握了转移学员的就业单位、联系方式等,并用电话、专访等方式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她们的工资能否得到及时兑现,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问题,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妇女的合法权益。平林镇宋集村24岁的女孩罗红梅曾在沿海打过几年工,因没有一技之长,吃了不少苦头。在各级妇联的宣传引导下,罗红梅走进了枣阳市明月职校裁剪班。3个月培训期间,罗红梅学习认真,又能吃苦,锤炼自己的本领,被推选为裁剪班班长,结业时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罗红梅第二次来到深圳,进了深圳市布吉服装厂。我们多次通过电话回访,得知她现在工作很顺心,月工资已达1500元以上。现年27岁的南城史岗村妇女檀凤云,在培训基地学习美容美发后,于去年10月在南城大商园北100米处开了美容美发店。为了扶持檀凤云开好店,培训基地免费为她作了门店招牌,市妇联也多次去看望鼓励她,使她更坚定了干一番事业的信心。现在檀凤云的门店生意红红火火,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三是开展枣阳市“联通杯”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2006年我们对全市的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档案,开展了帮扶活动。2007年5月30日,枣阳市妇联在枣阳宾馆举行了“联通杯”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仪式。本次活动得到了枣阳市十多家企业的力支持,应征到360名爱心妈妈,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难题。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范景玉,市政府副市长、市妇儿工委主任邱光秀同志也带头结对牵手帮扶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妈妈们得知情况后,纷纷打来感谢电话!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6年初襄樊市妇联主席宋双伟率各县(市、区)妇联主席来枣阳观摩了枣阳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枣阳市明月职校,仔细翻阅了培训转移档案音像资料并给予了较高评价。枣阳市妇联先后荣获2006年湖北省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襄樊市农村妇女富余劳动转移培训工作先进集体。虽然我们在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市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再接再厉,再加干劲的推动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再添新功。
第四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
为推动瑞金市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把“民工型农民”转变为“技术型农民”,我院以职业中专为依托,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培育新农民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今年我院共培训18600人,其中院内培训3100人,超额完成培训计划(原计划培训任务为2006人),七个乡镇分院及各培训点15500人。经培训后合格学员就业率达95.8%,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我校位于瑞金市城北绿草湖畔,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总占地面积4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是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各类专业教师82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25人,专业课“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双向视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教演播室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上阅览室、语音室、电工实验室等16个专业实验室及8个实训、实习基地,馆藏图书10余万册。被评为省级“优秀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开设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应用技术、汽车制造与维修、计算机及其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焊接、家电维修及学前教育等专业。我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质量过硬,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瑞金市委、市政府依托我校于2008年建立农民学院,实行两块
牌子一套人马,按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模式运行。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
今年学院院内共开展培训共四十余期,其中电平车培训10期,计算机培训10期,电子技术培训10期,机电技能培训3期,汽修3期,驾驶员培训2期,酒店管理培训2期,学前教育人员培训4期。
二、管理有序,机构健全
我校是农民学院常务管理机构,我校校长朱振华负责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培训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
三、教学质量优良,培训颇具特色
我校的培训工作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取得了良好成绩。一是资源有机整合效果好,把我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一并整合到我校,有效的利用了我校的职教资源,相关分院在学院院务会和农工部的领导监管下也取得较好培训效果,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建立建全了“四大网络”系统及四库建设;通过大胆尝试和实践,建立了高效的招生网络,培训网络,定单就业网络和跟踪服务网络,以及规范的四库管理,这一系列的细致工
作确保了整个培训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培训转移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三是培训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是:“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从做人和做事上入手,使得学员的品德、技能都得到发展。所有培训的学员无一人有违法行为,很多学员因有扎实的技术,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深得企业的赏识,有一大批都提升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更有一大批学员通过培训真正掌握了相关种植技术,为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措施如下:
1、组织生源广。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组织生源。利用电视广告、宣传动员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在各乡镇设立联络处,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建设,深入各乡镇进行宣传。我市武阳镇是脐橙种植大镇,我们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黄柏培训点开展脐橙种植技术培训工作;我市泽覃乡是烟叶种植大镇,我们也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深入到泽覃培训点开展烟叶种植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送教下乡也扩大了宣传力度,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保证了培训招生的数量。
2、培训方式活。我们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扶贫培训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有教务处主任、就业办主任、培训处主任及相关骨干教师组成。管理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学计划,负责全面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师资力量的调配等工作。每个专业都有培训目标和计划,教师们努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使培训学员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我们主要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进行培训,根据专业和生源情况,培训方式
灵活多样。
3、培训效果佳
学校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涉及到上级培训补助资金的项目,每期学员开班仪式、结业仪式都会邀请扶贫办、财政局的领导参加,目的是让学员学会感恩,鼓舞学员勤奋努力,学成后为社会作贡献。例如 “雨露计划”中高级技工班,俗称“免费班”,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以“给我雨露,报以江河”为班训,努力学习,认真学技,多次参加市里的公益性活动,取得社会的好评。
4、就业门路广。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探索出许多有效的转移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今年我校培训的机电、计算机专业学员主要输送到横店集团得邦照明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效电子节能灯、电子镇流器、LED照明灯具等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专业大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与我市正式签约在我市工业园区购地200亩,一期投资8000万元,兴建分厂。学员被企业考核录用后月月工资都在1700元以上;另外还实行“就地转移”模式,对市区新办的企业和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用工,实行就地培训贫困学员就地上岗,同时解决了企业用工的难题。第三实行“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学员在基地学习一段时间,再到企业去实习,有些课程直接在企业里完成学习,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解决费用不够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更是成效显著,通过培训,学员们在家创业,自种烟叶、自种
脐橙、自办幼儿园,收入明显提高。
四、培训转移工作效果明显
我校从招生、培训、就业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了完善的“四库”(即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培训意向调查摸底资料库;用工企业需求调查摸底资料库,学员培训情况和教学资料库;转移就业和回访资料库)。培训合格率在98.5%以上,就业率为95.8%,从回访结果来看,最低月纯工资收入都在1300元以上(扣除吃住费用)。
总之,我校校硬件设施较好,管理机构健全,专业设置合理,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水平较好。今年培训人员数量超过原定计划,培训学生合格率达到预期标准,培训学员的务农、务工能力都明显增强,并且畅通了就业渠道。我们将进一步向工作做得更好的县市看齐,进一步增强培训能力,力争使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院依托瑞金职业中专办学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相关制造、技术技能型培训都在院内举行。而目前职业中专的生活、教学设施的使用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只能依靠寒暑假进行培训,培训力度不大,培训数量不多。
2、相关部门的专业性培训方面,学院院内因师资短缺问题使一些专业培训工作出现了些纰漏。
六、要求和建议
1、加强我院基础设施建设。由市政府筹资800万元,2012年6月前,动工新建一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学员宿舍楼;2012年12月前动工新建一幢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培训综合大楼,添置好相关设施设备。
2、加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本部教师以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为主,学院教授实用技术的教师可向农业局、果业局、农机局、乡(镇)所站和社会培训机构聘用为专(兼)职老师。随着学院发展需要,紧缺专业教师,采取定编不定人等方式向社会和大学毕业生招聘专职老师,招录指标纳入教育系统新增教师编制中。
以上是我院的一些情况介绍,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瑞金市农民学院
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1年12月
第五篇: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
工作流程:
1、每1—3月准备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关申报材料和方案,并报州扶贫办审定,由州办报省报审定批准。
2、3—6月协调培训单位(县职校)做好开展培训的一切准备,做好劳动力培训前期相关服务工作。
3、6—12月按计划组织协调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按要求向县扶贫办报送季度资金使用情况和培训情况,组织工作人员对培训机构进行督促检查,培训每期不少于1次。按要求向上级部门(州扶贫办)报送相关季度报表,督查情况及时上报州扶贫办,对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和完善。
4、12月培训单位报扶贫开发办公室工作总结和自查报告,县扶贫办做好年终工作总结和自查报告,进行自查自评,并按要求报州扶贫办和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考核测评。
5、实施次年1—2月培训单位进行自查并完善相关工作(建立凭证档案、数据档案和图像档案),根据自查完成情况向县扶贫开发办提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
6、2月县扶贫办做好相关检查验收准备:请示县人民政府抽调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县第一纪工委、扶贫、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检查验收工作组;备好相关资料(州财政、州扶贫办下达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文件、检查验收卡、劳动力转移培训调查表、培训单位季报表)
7、2—3月县扶贫办根据县人民政府检查验收的文件要求,组织好抽调组成的相关人员到培训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内容:资金使用、培训完成情况、培训人员就业率、档案整理和管理情况等方面。8、3月县扶贫办做好验收资料归档管理,并向州扶贫办报送验收报告,向州扶贫办提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由州扶贫办抽查检查验收。
各工作阶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