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
一、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纲:
1、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太阳病程及传变:
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2、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5、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6、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四、其他症状: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附:思维导图
第二篇: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郭中良 周峻伟 王和天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肺,施泄于肾。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其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参考文献[1】 明·傅r宇.审视瑶函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 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收稿El期:2008-07-03)万方数据j£塞生医莼塑§至!Q旦筮筮鲞筮!Q期坠自i鹜垣g自世篮墅鲥i照趔.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九窍闭塞【¨。”2.1先安将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1,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人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2.2有痛早治《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1。”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2.4既病防传变(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lt/b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地运用于“既病防变”。《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的方法141。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邪的蔓延。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万方数据·780·韭塞主匡荭缝8生!Q县筮堑鲞筮!立魍鞋i丝鹜jQ坠目世笸坠西亟i型.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2008.V01.27,No.10我之岩疆也。”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3先病服药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4“病后防复”《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其中第393条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成无己注解日:“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日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日食复”。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并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证提出了防治原则与方药。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或减轻。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避免疾病的复发。此时若再新感病邪,或饮食不慎,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邪复盛,从而引起疾病复发。“病后防复”是张仲景对临床实践的总结,这使得中医“治未病”思想更加丰富,且更具临床实用价值。这些都是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总之,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是今天中医临床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指导中医临床。其“扶正固本、摄生为先”的理念已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病宜早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理念;养生、调摄为中医学的特色,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学术思想有待于我们不断学习、领会和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张仲景.金匮要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23—624.[2】素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3】 康平伤寒论【M】.千倾堂书局,1947:11.[4】朱汀,李越.《伤寒论>急症治法特点田.河南中医,2002,22(3):12.【5】 肖允明,王继香.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忉.河南中医,2005,25(12):7.作者简介:郭中良,男,先后拜宛海洪、吉良晨等名老中医为师。从医30余年,现从事内科、男科及治未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8—06-22)
第三篇: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伤寒论序
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1)张仲景原序
怀疑张仲景原序是否是张仲景所写?本来这个问题对于临床也不是很重要,但是还是想把它搞清楚。原因有三:1,宋刻《伤寒论》序,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而张仲景原序未提汤液,也没有提《神农本草》,那么重要的书为何不提呢?而一个是数十卷,一个是十六卷,量上有差别(受胡老的启迪)。但是在《针灸甲乙经》序里没有找到这句话,难道不是同一本书吗?)2,张仲景若真的撰用《八十一难经》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诊脉不独取寸口,《难经》已经提出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这就关系到另一个困惑仲景的诊脉方法这先不问。看到序里提到反对“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没有看书里的内容我只看这段话,就可以认为仲景诊脉肯定是又摸手又摸足的,可能就是《内经》里的诊脉法3,原序中“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不知道如何理解,“寻”要是作寻找解那就有问题了,因为张仲景只有一本书《伤寒杂病论》,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书会被拆成两半,既然是一本书那么都看见序了,难道还看不见全书吗?还要寻吗?写它干吗?(要是不作寻找而作跟随追随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本帖最后由 杨坚祥 于 2010-12-4 00:05 编辑
第四篇:口腔粘膜病学要点小结
要点小结
.各型唇炎的临床特点.唇炎治疗的共同原则
.萎缩性舌炎的临床表现,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梅罗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灼口综合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各期梅毒在口腔的表现
.与艾滋病相关的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及其对艾滋病诊 断和预后的意义
.认识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对口腔临床工作的意义
唇炎
.一组在唇部及唇周皮肤有相对独特临床和病理表现的黏膜疾病(cheilitis).不包括OLP等疾病的唇部表现.分类: –按病程: 急性/慢性
–按临床特点: 糜烂性/湿疹性/脱屑性
–按病因病理: 慢性非特异性/腺性/良性淋巴增生性/肉芽肿性/光化性/变态反应性
一、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1.病因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 2.临床表现(1)多见于下唇(2)急性:
暴晒当日急性发作
灼热感明显,伴剧烈瘙痒
唇红部水肿、充血、水疱、糜烂、结痂(3)慢性: 反复发作
唇红部黏膜增厚、干燥、皲裂、鳞屑 口周皮肤色素失禁,形成带状皮炎 可并发皮肤日光性湿疹
长期不愈者-局限性唇红黏膜增厚-疣状增生-鳞癌(癌前状态)3.病理学改变
细胞内与细胞间水肿、水疱形成, 基底 细胞空泡变性
上皮下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日光变性)
二、腺性唇炎(cheilitisglandularis)1.病因不明 2.临床特点
(1)唇部弥漫性肥厚、肿大
(2)晨起后上下唇粘连,有粥样粘性薄痂分布(3)唇黏膜见紫红色颗粒状唇腺导管口突起(4)挤压时稀薄或淡黄色粘性分泌物溢出(5)可触及多个黏膜下唇腺呈粟粒状小结节(6)据是否出现继发感染分为: 单纯型/浅表化 脓型/深部化脓型 3.病理学改变
唇腺腺体增生、腺管肥厚扩张 4.诊断
临床特点、病理学改变
三、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cheilitisof benign lympholasis)1.病因不明 2.临床特点
(1)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下唇唇红正中1cm内(2)病变循环
局限性淡黄色损害→阵发性剧烈瘙痒感→咬唇 或搔痒→淡黄色稀薄液体流出→瘙痒缓解→重 新结痂、形成损害→剧烈瘙痒→组织增生 3.病理学改变上皮下特征性淋巴滤泡形成 4.诊断下唇剧烈瘙痒性损害、病理学改变
四、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sacheilitis)1.病因不明 2.临床特点
(1)症状不明显, 多见于上唇
(2)反复发作, 每次发作消退后不能恢复上次形状(3)唇部弥漫性肿胀、外翘, 见瓦楞状纵形沟纹, 触诊富弹性感
3.病理学改变非干酪化类上皮细胞肉芽肿 4.诊断临床特征、病理学表现 腺性唇炎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 性别年龄 中年
青年女性
青壮年
临床表现
唇肿
唇内侧可见针头大 小颗粒状突起,挤 压间黏液滴
唇肿
渗出伴阵发性剧烈 瘙痒
巨唇
肿胀不易消退、无糜烂
病理特点
小黏液腺增生
上皮下结缔组织中 间淋巴滤泡样结构
非干酪化类上皮 细胞肉芽肿
腺性唇炎、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鉴别要点
腺性唇炎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 性别年龄
中年
青年女性
青壮年
肉芽肿性唇炎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唇肿
唇内侧可见针头大小颗粒状突起,挤压间黏液滴 小黏液腺增生
唇肿
渗出伴阵发性剧烈瘙痒 上皮下结缔组织中间淋巴滤泡样结构
巨唇 肿胀不易
非干酪化
五、浆细胞性唇炎(cheilitisplasmacellularis)1.病因不明 2.临床特点:
(1)边界清楚的局限性暗红色水肿性斑块, 表 面涂漆样光泽
(2)口腔其他黏膜可同时受累(浆细胞性口炎)(3)也可发生于眼、外阴、肛门黏膜 3.病理学改变密集成团浆细胞 4.诊断活检
六、超敏反应性唇炎(allergic cheilitis)唇血管神经性水肿 接触性唇炎
详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章节
七、慢性非特异性唇炎(chronic cheilitis)不能归入上述有相对特征性改变或病因的唇炎 1.病因不明 2.临床特点
(1)慢性病程, 时轻时重
(2)慢性脱屑性唇炎: 干燥/开裂/脱屑(3)慢性糜烂性唇炎: 糜烂/渗出/结痂(4)可出现唇周皮肤色素失禁 3.病理学改变非特异性炎症
八、唇炎的治疗 1.共同原则(1)局部处理
湿敷: 消毒防腐制剂/皮质激素制剂
局搽: 激素类软膏/抗生素类软膏/保湿制剂 局封: 皮质激素 物理治疗: 微波治疗(2)全身用药
对症处理: 抗组胺药等
干燥脱屑性损害: 羟氯喹/增生平/维甲酸等 糜烂渗出性损害: 羟氯喹/小剂量皮质激素等 2.各型的治疗
光化性唇炎: 氯喹类药物
腺性唇炎: 10%碘化钾10ml, 32P贴敷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浆细胞性唇炎: 32P贴敷 肉芽肿性唇炎: 抗过敏, 局部激素, 整形性切除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氯喹类药物, 增生平等
舌疾病
各种疾病引起的舌黏膜萎缩性改变的总称
1.病因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症、白色念珠菌感染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有系统疾病背景的中老年妇女
(2)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全部乳头-舌肌-舌体-其他口腔黏膜依次萎缩(3)萎缩的黏膜面光滑绛红如镜面
(4)伴或不伴口干、烧灼感、味觉异常/丧失、疼痛等症状
(5)全身疾病背景: 贫血、烟酸缺乏、干燥综合症、白色念珠菌感染等萎缩性舌炎(atrophic glossitis)3.诊断临床特征 4.治疗
(1)原则对因治疗、控制症状、免疫调节(2)全身治疗
贫血缺铁性: 补铁
巨幼细胞性: 叶酸、VitB12 再生障碍性:专科处理 烟酸缺乏补充烟酰胺或烟酸 真菌感染氟康唑等
干燥综合征环戊硫酮、必嗽平免疫调节斯奇康、胸腺素等
(3)局部治疗: 消炎防腐/抗真菌/缓解疼痛/缓解口干 发生在唇舌部三种综合征
神经-皮肤-黏膜疾病, 以复发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三联征为特点 1.病因不明 2.临床表现
(1)20岁以下青年多见,男多于女(2)唇损害-肉芽肿性唇炎 舌损害-沟纹舌,常伴地图舌 神经损害-外周性面神经麻痹
3.诊断三联症(完全型/不完全型)梅-罗综合症 4.治疗对症支持疗法 面瘫: 皮质激素肌注/口服
肉芽肿性唇炎: 皮质激素局部注射
裂纹舌: 消毒防腐制剂/抗真菌制剂局部含漱
是一组口腔颌面部感觉异常的症侯群 特点: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舌部为主 无临床体征 无病理学改变 灼口综合征
一、病因
不明,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口腔局部因素
过敏充填材料义齿材料
局部刺激不良修复体残根冠等 饮食习惯吸烟喝酒口香糖 感染亚临床白念感染
不良习惯舌部微循环障碍肌过度紧张等 2.系统因素
性激素改变更年期综合症
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医源性因素抗生素降压药 3.精神-心理因素
个性及人格改变
恐癌症、焦虑症、抑郁症 4.神经系统病变
2.临床症状(1)口腔主症状
口腔黏膜烧灼样疼痛,表现为 异物感胀痛感针刺感 粗糙感麻木感发痒感
舌﹥义齿承托区(腭)﹥唇﹥颊(2)口腔伴随症状
口干、口渴、味觉异常
特点主诉部位与检查部位分离
(3)全身症状
失眠、易怒、疲乏、头痛、发热、多汗、注意力分散、性欲降低等
3.体征无,多伴对镜自检和过度伸舌 4.病理学检查无改变
三、诊断
排他性诊断,注意: 排除其他口腔颌面疼痛
排除引起口腔颌面疼痛的外科疾病 辨认口腔黏膜正常结构及变异
四、处理及治疗 1.对因处理
消除局部刺激因素 停用可疑药物 治疗更年期症状
戒除对镜自检和过度伸舌习惯
2.对症处理止痛抗抑郁缓解口干症状 3.心理治疗解除恐癌症心理状态 详尽的解释和暗示治疗 主诉部位病理检查 必要时转专科治疗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发病机理
遗传背景+病毒 腺上皮细胞凋亡 表达自身抗原 淋巴细胞浸润 靶器官的持续破坏
剩余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 无免疫阶段 免疫阶段
2.临床表现(1)症状及体征
口腔表现口干/味觉异常/萎缩性舌炎/猖獗性龋 无唾液分泌/唾液腺肿大
主要外分泌器官眼/鼻/外阴/咽喉/皮肤干燥 其他外分泌器肾小管功能不全/萎缩性胃炎/ 肝肿大/胰腺炎/假性淋巴瘤
非外分泌器官关节炎/末梢神经炎/血管炎 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甲状腺炎
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诊断检查 口腔检查唇腺活检 唾液流量测定 唾液腺造影 核素功能测定
眼部检查Schirmer试验
玫瑰红染色(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免疫功能IgG、IgM、IgA、RF 抗SS-A、抗SS-B、ANACD3、CD4、CD8C3、C4、CRP 唇腺活检分级标准(Greenspan)` Schirmer试验
3.诊断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标准(2002)(1)口腔症状≥ 1项
1)每日觉口干持续>3个月 2)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
3)吞咽干性食物需用水帮助(2)眼部症状≥1项
1)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 2)感到反复的沙子进眼或磨沙感 3)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以上(3)眼部体征≥1项
1)Schirmer试验(+)(≤5mm/5min)2)角膜染色(+)(≥ 4, van Bijsterveld记分法)(4)组织学检查小唇腺淋巴细胞灶≥ 1(5)唾液腺受损≥1项
1)唾液流率(+)(≤1.5ml/15min)2)腮腺造影(+)3)唾液腺核素检查(+)(6)自身抗体抗SSA或SSB(+)(双扩散法)原发性SS的诊断无任何潜在疾病情况下
a.符合条目4条或以上,但至少组织学或自身抗体阳性 b.条目3~6中任何3条阳性
继发性SS的诊断有潜在的疾病(如任何一种结缔组织病)a.符合条目1或2b.同时符合条目3、4、5中任意2 * 条无论原发或继发性,必须排除: 头颈部放疗史、丙肝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抗乙酰胆碱药病史 4.治疗
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改善症状, 控制和延缓因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的进展及继发感染.局部采用替代品保持口腔、眼、鼻腔、皮肤、阴道的湿润.口服乙酰胆碱能受体激动剂药物刺激内源性分泌
.严重系统性病变患者需要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
(1)对症治疗
1)胆碱酯酶受体激动剂
毛果芸香碱(匹鲁卡品片), Cevimeline2)环戊硫酮或必嗽平3)人工唾液
(2)预防及控制感染见白念感染章节(3)对因治疗转内科进行免疫治疗(4)中医中药治疗
性传播疾病及艾滋病的 口腔表征 梅毒(syphilis)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染病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体: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传染途径:后天梅毒直接接触 先天梅毒胎盘传染
二、后天梅毒口腔表征
一期 二期 出现时间 感染后3~4周 特征性口腔损害 硬下疳, 无痛性软骨样质感的单个溃疡 血清试验 ++++ 传染性 极强
三、先天梅毒口腔表征 哈钦森三联征:
哈钦森牙 神经性耳聋 间质性角膜炎 五治疗 专科治疗
口腔用药: 消毒防腐局部制剂
六、注意事项
硬下疳和黏膜斑传染性较强 体征检查时应作好个人防护 按国家相关规定及时上报
三期 感染后7~10周 梅毒性黏膜斑, 灰白、光亮、微隆的无痛性斑块 +++ 强 感染后2年 间质性舌炎白斑
树胶肿
+/-弱/无 艾滋病
一、几个基本概念
1.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2.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virus, HIV), 逆转录科慢病毒属.侵犯及损伤CD4细胞
.在血液存活数周, 100℃10分钟灭活.体外一般消毒剂5分钟灭活.对紫外线和碘酒不敏感
3.HIV感染者感染HIV者, 可以出现或不出现症状和体征 4.AIDS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符合确诊标准的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染75%~85% 体液传染血及血制品传播概率为100% 医源性单次暴露传播概率为
母婴传播胎盘、产程血性分泌物、哺乳 传染条件皮肤及黏膜破损、一定数量的病毒 成人平均约2.5年、儿童平均约1年
三、临床分期及传染性
感染HIV后至死亡均有传染性
急性期(I期, 3~14d)、发病期(III-VI期)传染性强,相对持续时间短
无症状期(II期, 2~10yr)传染性相对较弱,但持续时间长
四、HIV感染和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1.口腔病损的意义
在HIV感染和AIDS者中,6%以口腔病损为首发临床表征 具有提示诊断和预后作用
相关口腔病损共34种,以口腔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最常见 血清阴性高危者 无症状HIV感染期 口腔病损发生频率
2.艾滋病口腔表征的分类
第五篇:附子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小结
附子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小结
附子乃药中猛将,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仲景在《伤寒论》中但凡危急时刻往往用之。《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方剂凡二十方,此外在小青龙汤、四逆散和理中丸方后加减法中运用附子者亦有三处。其中太阳病篇涉及论12条、方11首,阳明病篇论1条、方1首,太阴病篇论1条,少阴病篇论l0条、方8首,厥阴病篇论5条、方3首,霍乱病篇论4条、方3首。
《伤寒论》中以生、炮附子为纲,分别形成了系列配伍和方剂。1 凡用生附子必配干姜。
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所用者皆为生附子,且必配于姜。二药相合成仲景回阳救逆之底方,并以此发展成四逆、白通两大系列方剂。
1.1 干姜附子配甘草善能救逆以干姜附子为底方,合炙甘草为四逆汤。凡少阴病寒化,证见脉沉细,但欲寐,四肢厥逆,发热、头痛,身体痛,或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肢拘急,或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皆可用之。若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此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需加大附子干姜用量,此之谓通脉四逆汤。若上证不解,更见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真阳大虚欲脱,真阴将竭,残阴不敛颓阳之象,急急于上方中更加猪胆汁半合,反佐兼引余阳归于阴中。是方名日通脉加猪胆汁汤,亦救危之名方。若四逆汤证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者,气随津脱,可于上方之中加人参一两,即为四逆加人参汤,兼有益气固脱之功。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下利不止,或利止脉不出,兼见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水气不利症状者,急在四逆汤中加茯苓四两、人参一两(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茯苓四两),回阳救逆,益气利水。以上为生附子在四逆汤系列方中的应用规律。1.2 干姜附子佐葱白专治戴阳
白通汤系干姜附子汤加葱白四茎而成,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317条方后云: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白通汤中有葱白,可知白通汤证必有戴阳,此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主要标志,因此白通汤堪称戴阳证之主方。若病势危急,格药不进,反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可于白通汤中加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滋阴养液,甚者从之,从阴引阳—— 此为白通加猪胆汁之妙用也。
炮附子随证配方,变化多样附子炮制之后力量由峻而缓,回阳救逆功效减弱,温阳散寒之力增。附子大辛大热,力专性纯,以温阳散寒为主效,配伍在不同方剂中均可补原方之不足,发挥自身作用。如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配伍,附子与泻心汤的配伍等。此外,附子亦与某些药物组成药对,成为组方的核心。
2.1 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逐湿,调和营卫
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经典方剂,凡桂枝汤证而见卫阳不足或脾阳虚者,皆可配伍附子。太阳中风发汗过多,心阳大伤,桂枝证兼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可与桂枝汤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若微恶寒者,上方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如果寒湿相搏,阳虚较甚,出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重桂枝和附子的用量便是桂枝附子汤;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又当去桂枝加白术四两,方名白术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即为甘草附子汤,功可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有良效。2.2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两补阴阳,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汤又称去杖汤,专治一切阴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拘急之症。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附子、甘草辛甘化阳;芍药与附子合用,一阴一阳,化而为道,三药合用,共奏阴阳双补之妙用。
2.3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去性存用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痞者系泻心汤之邪热痞结在胃脘,按泻心汤证当有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或可见吐血,衄血等里热证;恶寒汗出是阳虚的表现。故凡见阳虚兼见中焦里热证者皆可与附子泻心汤。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泻心汤合用,一方面既可取附子之温合泻心汤之寒,寒温并用,温阳与泄热并举;另一方面,又可去性存用,取泻心汤之泻合附子之温,可治疗寒而夹实之证。2.4 炮附子与麻黄配伍,发表温里,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麻黄性辛温,可发在表之风寒,宣在表之水气,与附子同用,为宣通表里,振奋阳气之常用组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但欲寐,恶寒,体痛,或见风水者,麻黄附子加甘草名曰麻黄附子甘草汤。若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又当予该组合中加入细辛,即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2.5 炮附子与苓、术、芍配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
茯苓、白术是健脾利湿,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兼可利水,加辛温之附子则可温肾助阳,健脾利湿,散寒止痛,四药组合温而不燥,利水而不伤其阴。若阳气衰微,水寒不化,水气泛溢,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皆为水气不化,阴寒内盛之象,上四味加温化寒饮之生姜,则为温阳利水之真武汤。若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为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利,气不养筋,上四味,加人参成四君之意,健脾气,崇刚土,方名曰附子汤。2.6 合酸辛苦味药,力可挽厥安蛔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遇寒则动,得温则安。若遇脏寒蛔厥之症,以附子与辛温之蜀椒、细辛,苦寒之黄连、黄柏等合为乌梅丸,可温脏安蛔,对于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亦有良效。
总之,附子大辛大热,效猛力专。
根据炮制与否,分为生附子和炮附子两大类。生附子与干姜配伍组成回阳救逆之底方,合甘草为四逆汤,合葱白为白通汤,分别形成了治疗寒厥和戴阳的两大系列方剂。
炮附子与桂枝汤及其类方合用,散寒除湿,调和营卫; 与芍药甘草汤合用,阴阳相济,缓急止痛; 与泻心汤合用寒温并用,温里逐邪;
与麻黄配伍温里发表,发中有补,补中有发,发展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两大方剂;
合苓术芍,散寒除湿,温阳利水,成为真武汤和附子汤的组方核心; 与酸辛苦味合用,伏蛔、安蛔、下蛔,组成了寒温并用的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