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18: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和小教普遍关注,但又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幼教和小教“两层皮”,“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使幼小过渡出现了“断层”。不少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教材教法,幼儿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再加上各幼儿园、学前班为迎合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急切心理,片面强调各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幼儿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而重复的知识传授又使入学新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另一些幼儿园、学前班则缺乏教学规程,放任自流,使幼儿教育“保育化”,浪费了大好教育时机。实践证明,如果学前教育抓得不好,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以幼小过渡的准备应从幼儿园小班抓起,重点放在大班和学前班,使幼儿平稳过渡入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牢固基础。

首先,培养幼儿对未知世界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诚如一句名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如果对周围世界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自然会专注的去想、去听、去问、去探索。培养幼儿的这种可贵精神不是一年半载之功,必须从幼儿入园时做起才行。鲁迅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得理解,一味蛮做,大有碍于孩子的发达。”而学龄前的孩子们常常会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开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蚊穴……,我们应通过孩子这种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导幼儿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把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使幼儿的有意注意、兴趣、爱好、求知欲变得稳定持久,又把兴趣做为学习的动力。既然小学要教会儿童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前教育就应为此做好准备,即组织幼儿进行“前阅读”、“前书写”、“前运算”活动,如:利用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引导他们看色彩艳丽的画册、图片,进行“听读游戏识字”,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或游戏过程中听读、跟读、识记、朗读、背诵儿歌,从而识认常用汉字,为儿童进入小学转而以抽象符号为主要学习内容做好准备,这就是“前阅读”,幼儿教育中没有“写字”一课,但幼儿教育中的绘画、手工等发展了幼儿手指握笔小肌肉的灵活性,使孩子握笔轻松,运笔线条均匀,为幼儿入学后书写打下坚实基础,这便是“前书写”。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取物”、“开火车”等多种游戏活动有目的训练了点数,也就是“前运算”。可见,这些游戏活动就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是容易被幼儿接受的,也为幼儿进入小学做了准备。

为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提起小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总是觉得非常羡慕,多少还有些感到神秘。根据幼儿这种心理.幼儿园大、中、小班都可以把小学生请来,请小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讲讲少先队、队旗、科技活动、夏令营,使小学生与幼儿距离拉近,激发幼儿向往自己快快长大,带上红领巾,早日成为小学生的愿望。对于大班或学前班的幼儿还可以有组织的把他们领出去,参观小学校,看他们上课、活动等等,把幼儿想的、听的变为直观感受,使学龄前幼儿渴望成为小学生。其次,培养幼儿自理、自立和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在老师、保育员和家长们的照顾下生活,而进入小学就文档仅供参考

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离开别人的监护,许多孩子表现出惊慌、恐惧、不知所措,也有的孩子放纵,安排不好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后独立生活的准备,幼儿园还要逐渐培养幼儿的幼儿独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用具、玩具、衣物等。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还要给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安排游戏、玩具和伙伴,学会考虑和决定自己“玩什么”、“做什么”,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和决定事情,可以使幼儿充分学会表达意见,并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机会。关于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要经常持久地进行,从幼儿入园时就应开始。实践证明,那种事事处处都代替孩子去做的家长们,虽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是他们的孩子进入小学一般是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那些受陈旧教育思想影响,只让幼儿围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意识,没有人际交往的教育方式,即使在入学前使孩子学会了加减运算、汉语拼音等基础知识,他们送出去的学龄儿童也同样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入学前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他可使幼儿入学后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减少骤然进入陌生老师和小朋友之中所产生的交住困难。最后,要抓好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大班的幼儿更接近入学年龄,入学前的准备教育要更具体。

第一,要培养大班儿童或学前班的幼儿具有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生活的集体,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或小组性活动竞赛或集体布置活动室等等,形成良好集体风尚。

第二,训练幼儿具有“坐、立、走、说、写、看”的正确姿势,养成每天坚持看电视中的一段儿童节目,并能讲述其主要内容及情节,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记忆能力。

第三,在学前班、大班各种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延长有意注意时间。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所有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看,儿童的学习适应能力,有的一入学就可能表现出两极分化,有的儿童注意力集中,而且持续时间长,有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注意时间较短暂,导致儿童进入正规学习以后成绩悬殊。因此,在大班、学前班下学期学习,还要调整作息时间,为幼儿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到来奠定基础。

第四,制定学前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训练卡,其中有关规定由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指导并坚持定期总结。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要从多方面入手,起步要早。如果把入学准备教育重点只放在入学前一年,只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做算术题,有的甚至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内容,那么,这种“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是不可取的。文档仅供参考

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第二篇:幼小衔接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幼小衔接中家长应该准备什么?

幼小衔接的好坏,关系到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转折期,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心理上不要有畏难情绪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即将升入小学的现实,如临大敌,甚至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儿童心理专家、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李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孩子也会产生焦虑,进而对上学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开始上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作为家长,应该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学习和生活习惯,要创造环境让孩子认识到,上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一位有成功经验的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总缠着我们给她讲故事的时侯,我就常告诉孩子:“现在你还不识字,等到将来上了小学,就能认识很多的字,就可以看许多有趣的书,就用不着总等着爸爸妈妈给你讲了。”到了开学的前几天,我们时常提醒孩子:“还差X天,你就要当小学生了。”孩子也时常为即将当一名小学生而激动不已。开学前一天晚上,我们郑重其事地请爷爷奶奶上我们家吃了一顿饭,郑重地把全新的学习用品交给孩子,还给了她单独的一个房间,告诉她,她真的长大了,第二天就要成为神气的小学生了,她可以像大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天地了,当然,也要跟爸爸、妈妈分开睡了,也要像大人一样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到了开学这一天,我们仍努力把这一天的气氛搞得热烈一些。吃早饭时,在饭桌上我们郑重地祝贺孩子今天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另外,还让孩子穿上新衣服,背上新书包,在家门口、校门口拍了入学纪念的照片,明明没空,我们还是拒绝了爷爷奶奶送孩子入学的建议,设法亲自送孩子入学,亲自把孩子交给老师,一路鼓励孩子:“从今天开始,你是一名小学生了,相信你一定能当一名好学生的,是吗?”这样,也许可以激发孩子的荣耀感,可以引伸出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责任感,而这正是我们作为家长所需要的。

孩子有不适应很正常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语文老师赵娜去年就带过一年级的学生,她说道:“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会不适应,其实是多虑了。孩子们很快就可以融入集体。个别孩子会出现开学第一天小饭桌的饭不吃,上课坐不住的现象,但很快就会好转。因为除了老师、家长外,孩子之间形成的集体舆论也会产生影响。孩子一般都有自尊心和好强心,在学校这种环境中自己就会收敛。”赵老师还谈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不要让孩子处处感觉自己很小,很“宝贝”,应该从生活点滴中让孩子从小就勇于承担责任,通过点点滴滴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

李莉也就此谈道,“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目标并不明确,而小学的课程设置、对孩子要求的目标就很明确了。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上小学后,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关注别人,多和其他同学交朋友。如果在学习中碰到会的问题就要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不会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在学校里,孩子基本上一切都要自理,所以家长很有必要提前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能自己穿衣、鞋袜,自己洗脸、洗手,能自己整理学习用具,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子,会自己自理大小便。看似是小事情,可如果孩子在集体环境中自己处理不好这些,很可能会遭到其他同学嘲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好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

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极为重要。赵娜老师说,小学一年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些习惯包括行为习惯:坐、立、行、走,放学站路队、过马路、公共场合的行为;学习习惯:写作业的速度、上课听课的习惯、检查作业的习惯、每天积累一个好词好句的习惯、好学好问的习惯;品德:在家里要谦让,在集体中要爱护、关怀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具等等。

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作用相当重要。譬如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方面,家长就有必要做出一定牺牲,为了孩子及时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孩子要入睡时不要看电视或者避开孩子看。给孩子买个小闹钟,帮孩子抄好学习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帮助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按照一定之规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虽然一年级留的作业不会太多,也很简单,但是仍需要家长加以督促和指导。家长一定要要求孩子做作业时要专注,握笔姿势、坐姿要正确,发现错误时让孩子自己纠正,做完作业要自己根据第二天的课程表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除了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做一些预习,多读一些适当的课外读物。这就要求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比较安静的学习气氛,有必要时就与孩子一起“学习”,或在孩子学习时也在旁边读读书什么的。

与老师建立起联盟

在记者的采访中,家长要与老师及时沟通这一点被众多受访者一再提及,足见与老师建立起联盟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在此要特别向家长们强调的是,孩子在家里是手心里的宝,很多时候家里的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开展,一进入班级这样的大家庭,被“疏忽”的感觉会让孩子很不适应,老师也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用“哄”的方法解决,所以家长要做好孩子回家哭闹,不愿上学的心理准备。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赵娜老师谈道,“老师只能在相对平等的环境下教育孩子,像一堂课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家长首先要理解,并且在孩子提到在学校的一些不如意时,一定要站在学校、老师的这一边。也就是要肯定学校,肯定老师,不能为了安抚孩子就顺着孩子的意思说老师的不是。如果这样,孩子就会为自己的一些小错误找到可以推卸的理由,也会更厌烦上学,只会让问题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家长应该听完孩子的诉说后,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孩子说到的问题症结在哪里,能帮助孩子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和老师沟通,相信老师会和自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朝一个方向努力。”

另外,家长也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主动、真实、全面地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情况。在与老师沟通的基础上,恰当地帮助孩子。只有和老师建立统一战线的联盟,才能给孩子最恰当的帮助,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因此,父母对孩子除了做物质上的准备,如书包、文具、水壶、手绢等物品之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并且必须要当成家中的一件大事来办。

??首先,告诉孩子上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懂得更多的事情。也要引导孩子懂得学校的学习与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不能视课堂学习为儿戏。应该集中精力听讲,认真细心地完成作业,学习结果要达到标准要求,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教育孩子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告诉孩子怎样正确对待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争取在班集体内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第三,在家里要帮孩子布置出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角,让孩子在家中先体会一下成为小学生的新鲜感受。?

? ?

入学前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入学前家长要注重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

□?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等。? 帮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孩子一上学就要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做为家长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做一些学习的准备。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

□?看书时坐姿端正的习惯;

□?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的习惯;

□?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

□?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的习惯。?■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要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要求孩子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打架骂人;教育孩子关心?和爱护集体,遵守班级的纪律;培养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品德。如何帮孩子选择学前班呢?

觉得学前班不应只注重孩子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教孩子怎样听课。保证每一节课的听课质量,精神高度集中,随时与老师互动,养成孩子会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我们家长在家里很难培养的,需要在每一天的教学中逐渐去养成。所以老师的教学能力非常关键!用什么方法去教孩子?不是会教加减乘除就能当老师的,一定要能合适的引导孩子对学习感兴趣,被课堂吸引!其次,给孩子学什么也很重要,好多家长反映学前班学的就是小学一年级前一个月得内容,如果只是学一些拼音和诗歌背诵等,这样肯定会造成今后重复学习,很容易让孩子刚进入学校就习惯吃老本,轻松是轻松了,但是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危害,最重要的还是要交给孩子与小学接轨的学习方法吧。

第三,学习的课程安排也挺重要的吧。教育是一个系统,所以我觉得课程安排也应该和小学有良好的衔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更有利于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升入学前班应注意什么 孩子到了五六岁以后,无论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已具备了接受学校的教育条件。但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仍然是幼儿向独立生活过度迈出的第一步,还需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1、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龄前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几乎全部生活都需要有大人护理。小学生的生活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小学的生活内容和幼儿园不同,小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是从事课堂学习,课间时间很短,并由儿童自己支配。其次,在小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幼儿园里阿姨和孩子的关系不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不是生活方面的照顾。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以家长必须在孩子的学龄前阶段,预先做好准备,才能使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要注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父母择菜、摆餐桌、端饭、扫地、擦桌子、整理小人书等以逐步提高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2、提高幼儿自己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学龄前幼儿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小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和游戏不同,游戏是幼儿自愿参加的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学习是学生的学校里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努力系统学习知识和技能。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有时要学习自己虽然不感兴趣但也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说,学习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学龄前幼儿是缺乏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事物的干扰与支配,它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能进行系统地思维,也不会控制自己的行动。父母的任务就是促使幼儿在上学之前具备初步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动的能力,这样孩子上学后,在课堂上才能精力集中,专心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家长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做游戏活动和其他方面要处处注意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使孩子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自觉性,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行动的目的,并且积极地做出努力,以达到这个目的。幼儿的活动,通常是即兴式的,没有确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难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坚持性是顽强地贯彻到底,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幼儿的这种能力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要让孩子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遇到困难,应该好好地思考,想出有效的办法,完成预定的计划,不可半途而废,鼓励孩子提高坚持性。

自制力是幼儿排除外来干扰,是掌握自己的愿望、情感,从而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是幼儿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支持努力的心理过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培养这些心理素质对幼儿将来进行学习和劳动的重大意义,常常在孩子画画时递给孩子一块糖,或者在看小人书时向他们问寒问暖,这样做,无意中对幼儿起到分散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对于提高幼儿的自制力十分有害。

一、填空.(40分)

1.b()m()d()n l ɡ

()k()j()()z()s

()ch()r()()

2.b---à---()

j---(l---ǚ---()

s---ù---()q---ū---()

3.树杈树杈声母()竖弯加点()

二、把下列单韵母按顺序排列.(10分)

i a û e o 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字母变成整体认读音节.(12分)

z--()ch—()r---()i---()u()s---()

四、请在下列音节中的声母下面划横线。(10分)

qí zhì yí hâ shì zi shü fü bǎ kà

学前班拼音试卷 wgh

五、写出六个单韵母(12分))--jú

—()zh--()---zhà û---()sh—

六、我会找出音节中的韵母(12分)

dū()chý()nǚ()xù()

di()kǎ()

七、我会连(14分)

tǔ mù niǎo mǎ jūn mþi hã

木 土 军 美 鸟 米 禾

八、我会拼(9分)

例: q---í→(qí)

b---ō→()p---ō→()q---()→qú

x---ǘ→()d---u→()n---ǚ→()

l—()→lǚ()---á→má()---ú→zú

九、按顺序填写声母,再读一读(13分)

十、我会写笔顺(16分)

d()q()

m()k()

x()û()

e()f()

十一、读一读,再将它们按要求分类。(24分)

ɡuɑ yin ei luo zi ye ou ri zuo ie jiɑ ɑo

整体认读音节:

韵母:

三拼音节:

数学

一、看图写数

◑◑◑◑◑ ※※※※※※※※※ ◐◐◐◐◐◐◐()()()◎ ◎◎◎◎◎ □□□□□□□□ ▢▢▢▢▢▢()()()

二、我会分解下面的数字:

5 7 6

()6 2()4()3()

3 2 9

()3()1()1()5

三、我会看图列式子:

◐◐◐+◐◐◐◐=◐◐◐◐◐◐ ▣▣▣+▣▣=▣▣▣▣▣()+()=()()+()=()

四、我会算

2+1= 3+3= 2+4= 4+3= 5+4= 3+5=

8-7= 6-2= 4-3= 3-1= 5-2= 6-3= 赞同 8 |

一、看数画○。

(1)5(2)3

二、在多的一行后面画“√”,少的画“○”。

(1)○○○○○○○()▣▣▣▣▣()(2)◎◎◎◎()&&&&&&()

三、数一数,连一连,使上下两排的点组成5 ●●●

●● ●●●●

●●●●

●● ● ●●●

四、按要求画。

(1)画○比▣少3个(2)画▣比○多1个(3)□和○同样多 ▣▣▣▣▣▣ ○○○ ○○○○

3比5少()4比2多()3比0多()

五、看图填空。

◑▣○□◑○▣□▣◑▣

图上◑有 个,○有 个,▣有 个,个。共有 个图形。

六、把长的用“√”

—————————————————()————————————()

七、填空。(1)2后面的数是(),前面的数是()。(2)3前面的数是(),4后面的数是()。(3)3和5之间的数是()。

(4)○○○◑○○○□○○ 从左数起,◑排在第(),□排在第(个图形。

八、按顺序写数

()()2()4()5()()2()()

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③ ⑤ ① ②

十、口算

– 0 = 3 + 2 = 0 + 4 = 5– 2 = 5 = 5 –3 = 2-0 = 4 –4 = 3 + 0 = 4 – 2 = 3 + 1 = 4 –3 =

十一、在○填上“<”“>”“=”。

○ 4 2 ○ 3 4 ○ 4

十二、看数,把多的划去或把不够的添上。

4个 ▣ ▣ ▣ 5个 ▣ ▣ ▣ ▣ ▣ ▣ ▣

□有),一共有()– 4

此树今天打药,请勿靠近!!

第三篇:关注幼小衔接

关注幼小衔接

崔秀娟

幼儿园教育是学前准备教育,幼儿从幼儿园毕业后就要开始接受小学的系统、规范性教育。每年的九月都有一大批孩子进入小学,想想儿子刚入学的那会儿,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被搞得手忙脚乱:孩子情绪紧张,家长也跟着着急上火。和儿子一起入学的其他孩子们也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刚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背着新书包由家长带领着走进校园,小脸上洋溢着欣喜,充满了对小学生活的无比向往,可是不到一周,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有的孩子不活泼了,眼里失去了光彩,看上去像是蹲了一天的牢房;有的孩子嚷着老师不好,一点也不温柔;有的孩子变得特别爱发脾气;有的孩子干脆说不想上学,更有甚者,一送到学校大门口就又哭又叫不肯进去……看到曾经朝气蓬勃的孩子变成这样,作为既是幼儿教师又是新生家长的我,顿生许多感慨。为什么曾经活泼可爱的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孩子们不适应小学生活引起的。亲历儿子入学的林林总总加上和其他新生家长的交流,我了解了孩子们的不适应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适应学校严肃的教育环境。学校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一入学就养成好的习惯、规矩,对孩子要求比较严厉,造成了孩子心理上有恐惧感和压抑感,从而产生排斥心理;二是孩子们缺少规则意识,完成任务意识差,记作业的能力欠缺。上课时坐不住,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或说话甚至唱歌。上课了才想起去厕所。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下来,左一条右一条,乱七八糟,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回家后还得让家长打电话咨询。有的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甚至忘记完成。三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丢三落四,做事拖拉。经常丢书、丢本等;放学了忘穿外衣,大冷天穿着毛衣就跑出去。更有很多孩子表现出精神紧张,过渡疲劳,身体不适体质下降,三天两头生病,心理压力过大等等。这些不适应导致有的孩子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跟上小学的学习、生活节奏。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顺利地走好学龄期学习的第一步,这正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研究的主要问题。我觉得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幼儿园学前班或大班老师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区别不同,把握幼小衔接的关键,然后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地接近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

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环境设置、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幼儿在玩中获取一些知识经验;而小学是以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主要活动,并以严格的学习和作息制度为保证。学生要承担对学业成绩的考察和考试。幼儿园里,幼儿的学习、衣食住行是在老师的细心照料下进行,而在小学里,老师不仅对生活照顾很少,而且与学生的接触大多集中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品德和集体的文体活动。这些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幼小衔接课题研究结果也表明: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差。因此我们了解了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和幼儿入学准备的核心――一是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表达等能力;二是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及时在学前班或大班设置过渡阶段的适应教育,使幼儿在离开幼儿园前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没有特殊原因,必须每天背着书包按时来幼儿园,有事应向老师请假,不许像小中班那样来去自由。适当延长上课时间,在教学中逐渐减少游戏化模式,尽量少使用在小、中班时物质奖励,多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提高使用黑板的频率等。

二、幼儿园要和家庭取得一致,注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能力。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培养出来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开始慢慢养成的。幼儿园应从幼儿一入园起制定适宜的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目标并和家长取得一致,让幼儿逐步学会自己入厕、洗手、整理衣裤、自己吃饭等等。孩子到了大班或学前班,老师们更应该把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培养提上重要日程,为幼儿上学做好基本准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幼儿学习照顾自己,会根据天气冷热加减衣服、定时饮水,便后学会自己擦屁股,会自己整理衣裤。

(二)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及其他物品,学习分类摆放,学会正确整理学习用具和书包。很多幼儿一入学经常丢笔、丢本甚至丢书,结果有的孩子一整天都在找学习用具。有的孩子书都丢了,家长不得不到处买书,给学习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让幼儿学会保管物品是很重要的。在幼儿园时要让幼儿自己整理学习用具、装书包,在家里也要让幼儿自己装书包,如果落东西,家长可以提醒但不能包办,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想着,而不是父母或老师的事。

(三)能在老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正确使用清扫工具,当好值日生。

(四)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其时间观念。小学生的课间和课余时间都是由自己支配的,生活需要自理。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独立意识,懂得下课后首先应该做什么并自觉去做,然后做什么,上课时不该做什么,让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创设良好的时间、空间运用表扬竞赛等方法让幼儿学会不在成人的提醒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能离开老师的直接照顾。在每次活动和游戏前后,能主动帮助老师准备和收拾活动器材玩具,活动时能三五成群自由结伴做一些安全的游戏活动,并能自己协调解决自由活动中遇到的偶发事件。

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初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班或学前班的孩子年龄大都在5――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求知欲很强,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意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主要包括:

(一)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及有意注意的能力,强化规则意识。

幼儿的规则培养特别是倾听习惯的培养是幼儿老师们最为头疼的事。孩子们爱插话,经常听上句不听下句,注意力也极易分散。在组织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注意倾听的习惯。在主题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同伴讲话,听完后自己再发言;老师在讲话时,让幼儿耐心倾听,不能乱插话;在日常交往中不打断别人的谈话,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养成耐心倾听、先举手再说话的好习惯。当然,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老师也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尊重孩子,认真听完孩子的话不随便打断孩子的话。

(二)培养幼儿爱阅读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句格言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看书可以使幼儿增长很多知识,能极大的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幼儿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在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首先幼儿园从小班到大班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识字活动。识字是阅读的前提,在活动中尽量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高频字,学习与复习并行,识字后结合简短的儿歌进行阅读,这样学以致用不易忘记;其次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可以开展简单的拼音教学活动,通过认识拼音、拼读音节识字进行初步的阅读。幼儿开始练习阅读的时候有些困难,我们要把握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原则,让幼儿逐步习惯阅读并发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同时我们也要经常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无论在家还是在园都有专门的阅读时间,让幼儿感觉到阅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三)培养幼儿初步的书写技能,学习保持端正的坐姿进行听、读、写活动。

现在的小学校有的教学进度很快,入学时的过渡期很短,一点不会书写的孩子入学后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要求我们幼儿园在大班或学前班期间要培养幼儿初步的书写能力。学习写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拼音字母。要求书写时要规范,坐姿要端正,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老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姿势。

(四)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要求幼儿完成作业又快又好,不拖拉。

幼儿在刚开始书写时可以先不要求速度,熟练后就要要求幼儿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不能边写边玩。老师可以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如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给他在作业本上画一只小兔子(快的标志)否则画一只小乌龟(慢的标志)。

(五)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能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不敷衍了事。

(六)培养幼儿自己记作业的能力。

孩子们刚一上学最让家长头疼的是不会记作业,记完的作业孩子自己也弄不明白。在学前班期间,我们要有意识锻炼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每天离园前,我们要把作业逐条清晰地告诉幼儿,让幼儿有意识去记,用脑子记不住的可以准备一个小记事本分条记录,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或用图代替,培养幼儿有记作业的意识,而不是老是依赖父母帮着记。

四、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光荣感,向往小学生活。

首先要培养幼儿入学的思想准备,让幼儿知道自己长大了,就要升入小学了,做一名小学生是很光荣的。上学后会学到更多的知识,结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小学里的活动丰富多彩,小学生活很快乐。其次要消除幼儿对学校这个陌生环境的压抑感。家长要和老师们配合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的环境、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同时也要让幼儿了解小学老师虽然不像幼儿园老师那么温柔但是只要他们表现好,老师一样很喜欢他们、希望他们进步。

五、提高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

幼儿一入学后课间活动时都要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有的孩子表现出不会跟别人玩,总是和别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找不到朋友很孤单。我们要注重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幼儿学会自制、谦让,与小伙伴发生争执时要大度,主动表示和好;不争抢别人的玩具。鼓励幼儿要多帮助、关心别人进而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幼儿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3――6岁的早期教育,家园一致,共同培养孩子们好的习惯、好的性格,让孩子们高高兴兴的、顺利的迈进小学校的大门!

第四篇:幼小衔接问题修改后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

名: 罗 玺

学 号:

专 业: 学前教育(本)入 学 时 间: 2012年秋

所 在 电 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渭南分校

2014年 06 月 28 日

目 录

一、“小学化倾向”的成因„„„„„„„„„„„„„„„„„„2

二、“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具体表现„„„„„„„„„„„„„„6

1、教学内容侧重“小学化” „„„„„„„„„„„„„„„„6

2、教学方式上采用集体“灌输”法„„„„„„„„„„„„„7

3、教学观念上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8

4、教学管理上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8

5、教学活动时间“小学化” „„„„„„„„„„„„„„8

6、教学评价上注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9

三、“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危害 „„„„„„„„„„„„„„„9

1、扼杀幼儿天性,损害身心健康„„„„„„„„„„„„„9

2、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6

3、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展非智力因素„„„„„„6

4、孩子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削弱„„„„„„„„„„„„„6

5、孩子潜能发展受到阻碍„„„„„„„„„„„„„„„„6

6、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符合新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10

四、避免“小学化”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10

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

罗 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2012秋学前教育·渭南电大分校)

【摘要】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对于促进的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式日趋严重,表现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小学化,其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政府、相关部门、老师及家长均有责任。要克服这种倾向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学前教育法规办事,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安排好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坚持科学的教育方式,端正办园思想,加强教育教研工作,完善防止“小学化”教育倾向的有关制度,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小学化 解决措施 “六位一体”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虽然“纲要”中如此强调,但纵观社会各类幼儿院所,大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

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幼儿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它主要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然而很多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使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倾向。

一、“小学化”倾向教育的成因

“小学化”现象的原因诸多,表现形式多样, 这一现象的出现,教育部门领导、教师及家长均有责任。

(一)教育部门方面,监管力度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小学化倾向,政府教育部门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予以默许,总之不见教育部门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制止和纠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还从活动组织、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不自觉地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推波助澜。

教育制度方面,小学入学考试制度与应试教育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如今,许多出名的小学都实行小学入学考试制度,想要进“好小学”,就一定要在语数外三科上出类拔萃,这就导致了幼儿园在教学内容上以语数外为重点,以考上小学为目标。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依然在开展,甚至渗透到学前教育中来。

(二)幼儿园方面,办园的法规不健全,办园的宗旨不端正

一些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照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在监督、保育与教育、招生、教师准入、等级管理体系、奖惩等很多方面存在漏洞,以至于幼儿园的主办者随意制定教育内容,出现使用小学教材、游戏活动减少等“小学化”倾向的现象。

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和部分公办幼儿园的办园宗旨不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而是一味的“向钱看”,为了多招生、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的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揠苗助长的胃口,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开设小学课程以及各种特色班,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让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并以此成绩作为金字招牌,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种功利主义是办园 的不正之风。

(三)教师方面,专业素质低下

尽管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大专以上,但是现今不少幼师,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幼师的学历都是不达标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缺乏理性思考,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若明若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传授得越多越好。他们并不懂得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幼儿身心特点及教育规律。有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但在培养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力不从心。民办园内的最大难题则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

(四)家长方面,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过度重视对幼儿的文化课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他们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程度却没有随之提高。福禄贝尔的幼儿自我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年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写字和算数。如渭南市某幼儿园在改革中,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了区角游戏,结果遭到许多家长的非议,认为该幼儿园“不务正业”。

除此之外,家长的攀比心理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是造成“小学化”的因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的教育宗旨,他们不在乎孩子喜欢什么、以后想做什么的,一味的认为学会更多的知识会对升学有用,看见其他孩子报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报名。

(五)社会认同

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二、“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具体表现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亟待解决,即使有再好的园舍、再好的设施、再好的的教师素质,如果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孩子很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受教育时机。小学化倾向突出表现在幼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组

织形式等多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侧重“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说:“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大多数幼儿园,尤其是大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读算写及特长的训练,却忽视体育活动、生活常规和情感社会性的培养。

拿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某一天上午的教学活动来说,先是教幼儿八可以分成几和几,接着是让幼儿在本子上抄写自己的名字,最后是教师在前面念幼儿参观小学后写的感受。很普通的一天上午,从这三个教学活动的内容上我们就能看出教师把小学的课程搬到了幼儿园,其教学重点是智育,是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上采用集体“灌输”法,忽视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具有“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教学和小学课堂非常的相似,以教师的集体传授为主,教师讲幼儿听,教师讲述幼儿复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倡以幼儿为主体,但是在“小学化”的幼儿园教学中却是以教师为主体。这种教学方式轻视幼儿的自主性,不利于幼儿学习兴趣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在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某次歌唱活动上,教师先是给幼儿看一些动物的图片,之后根据这些动物对照歌词学习唱歌,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小朋友学会这首歌曲,但是教学方法却很单一枯燥。由此可见“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往往具有教具少、角色扮演少、游戏少等特点。幼儿园活动应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快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但是“小学化”倾向却是以教学为主,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观念上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

走进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班级中,从教室里桌椅的布置,到“下课!”“老师再见!”的下课口号,从班级墙上贴着的小学活动的各种照片,再到教师“要像小学生一样听话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小学化”的氛围。教师以“教学”代替了“保教结合”,以“知识的积累”代替“身心全面发展”,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观念。

(四)教学管理上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

一些幼儿园以小学的纪律规范来管理幼儿,要求幼儿上课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不许说话和乱动;下课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不能与伙伴追逐打闹;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在渭南市某幼儿园大一班的班级墙上贴着“要集队,快静齐”“课间活动有秩序”“写作业,要认真”等等小学纪律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将幼儿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忽视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压抑了幼儿的自主性。

(五)教学活动时间“小学化”

部分幼儿园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活动组织形式也同样违背幼儿园以游戏、活动形式体验学习, 采取分科、讲授、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和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

(六)教学评价上注重结果评价而非过程评价

有的幼儿园和教师以幼儿的写字、算数作业和绘画等等作为对幼儿的评价,更有甚者像小学一样举行期末考试。这种以幼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评价的教学,忽视了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的乐趣,面对困难时的迷茫以及在各种活动中付出的努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势必会泯灭幼儿对学习的热情。另外,大多幼儿园评价方式多以教师的评价为主,缺少幼儿的自评和对其他伙伴的评价。而且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

三、“小学化”倾向教育的危害

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是一种摧残,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对身心健康有极大危害,而且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得不偿失。

1、扼杀幼儿天性,损害身心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对大自然和社会上的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只有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知识,以及认识这个世界,才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孩子得不到活动锻炼。幼儿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

多方面的刺激,有了这些刺激才能使脑功能各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也就失去了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的生长,进而阻碍了大脑的发育。

“小学化”教育方式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只重视幼儿写字、算题等单项内容的训练,幼儿的大脑没有机会接受更需要的刺激,这会影响幼儿大脑健康发育。由于一些家长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忽略了孩子用眼卫生,造成孩子视力下降。不仅如此,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给神经系统造成过多负担,孩子会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重复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不良症状的产生,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有的园所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阻碍。

2、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细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后果是孩子学习过于吃力、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毕竟和小学生有很大的差距,从年龄特点这一角度上讲幼儿大多好动,注意力时间短,没有很明确的好坏评价标准,很喜欢模仿一些人和事,很喜欢做一些游戏,很喜欢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玩,也很喜欢在野外生活,更喜欢自主的去探索一些东西。但学前教育小学化模式基本满足不了孩子的这些需要,很多的天性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被抹杀或者忽视了。

3、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发展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现象。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超前教学会造成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即使学的好的孩子,他们上了小学,老师教的字都认识,无事可干,缺乏新鲜感,就捣 8

乱,不听老师讲课,孩子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养成不认真倾听和不守纪律的坏习惯。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延长的,并通过老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在小、中、大班规定的课时内。幼儿手的细小肌肉群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也不适合长时间的握笔写字。而有些幼儿在入园前,家长在家已经教过孩子写字,有的是些错误的握笔姿势及错误的写字笔顺。如:写数字“8”,由于笔顺较难,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如不及时纠正,以后改起来就比较费劲。

幼儿在小学化的教育环境中生活,得到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数学题算不对、汉字没写好,拼音没读标准,就会受到家长的呵斥、老师的批评与指责,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快乐还有一定的压力,时间一长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因为方法不对依然没有进步,那么老师和家长就会认为孩子笨,当孩子意识到大家都说他笨的时候自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安全依恋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教育专家跟踪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那些天资超群,智力得到充分开发的孩子,成年后只有50%左右取得了相称的成就。那些没有获得较大成就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够,不能合群、不会与人合作。这就说明我们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的全面发展,学习再多的文化知识也是徒劳的。

4、孩子学习兴趣、积极性被削弱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储备问题,而是孩子是否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是否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

幼儿一入学就要求他们要学习多少汉字、背多少唐诗、算20以内的加减法,健康课、美术课、音乐课之类的一点都不重视,那么老师也就随着家长的思路慢慢的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淡化了。过度教育的内容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必然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验着消极的情绪,自然而然会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 9

情。

5、孩子潜能发展受到阻碍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个体开始运用自身的条件主动认识自己周围世界的时期,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永远是新鲜的,绚丽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事物都怀有一种新奇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学习与人交往的技能,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发展控制自身行为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通过不断观察、发问,创造性得到激发。

“小学化”教育模式中幼儿很少做游戏、很少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孩子的潜能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及音乐欣赏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发展。

6、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符合新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力的果敢的人才。幼儿教育是人才教育中最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然而揠苗助长的教育培育出来的却是一个个“书呆子”,完全不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与新世纪全能型人才的发展要求恰恰相反。

四、避免“小学化”倾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部门、幼儿园、教师、小学、家庭六位一体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大力宣传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淡出教师和家长的视野。

2.教育部门方面

教育部门方面,要对幼儿园做好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工作,规范学前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不以幼儿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小学化”的幼儿园,该纠正的纠正,该关闭的关闭,坚决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3.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方面,一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规范幼儿园办园的法规和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念。同时,省、市级优秀示范幼儿园应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导向的作用,在开放日等活动中以科学先进的理念积极引导其他幼儿园走出“小学化”的倾向。

4.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好幼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工作。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克服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至关重要。对于幼师的培训不应仅仅是舞蹈声乐手工等专业技能,还要转变其教育理念,懂得尊重儿童发展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与人交往,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除了培训理念和内容的创新,在培训方式上也要减少“一人说、大家听”的方式,而改为参与式培训。

另外,也要加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科研优势,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进行大量研究;另一方面也鼓励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几年的学习研究后将习得的理论付诸实践,不仅提高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质量,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5.小学方面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时间、睡眠时间、活动形式、学习环境、教师配备和师生关系等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仅仅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上应做足工作,小学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小学初期的学习生活,减小“坡度”和“代沟”。

6.家庭方面

家长首先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以及小学对新生的要求,在入学前的假期为孩子制定科学的、有规律的暑假计划,如读读小学的图书、在小学周围转转等,培养幼儿对于小学的期待与兴趣。在幼儿初入小学时,应帮助幼儿度过这段困难期,培养幼儿生活独立的能力,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与同伴间的关系以及玩和学的关系。

(二)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课程目标方面

课程目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小两个阶段联系起来,小步子化逐步实现课程衔接,让幼儿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方面,要制定总体 11

目标和具体课程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目标,考虑到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循序渐进地实行。

2.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内容应围绕幼儿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发现和探究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的确是要考虑到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但就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而言,更应很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让幼儿进行“情境性”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3.课程组织方面

幼儿园将所有课程整合为五大领域,而且在具体课程的组织中倾向于将各个领域统整起来,小学则以分科课程为主,内容是以符号为媒介、以教材为载体的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逻辑性和抽象性较高。所以,在课程组织的衔接上应统整化,既包括对幼儿认知技能、情感和各领域的横向统整,又包括具体课程在教育内容上的纵向统整,注重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4.课程实施方面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幼小衔接时期正值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这个时期课程的实施应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形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获得认知、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5.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幼儿为基本前提,一方面评价内容不以成绩为主,而是注重认知、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评价方式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加入幼儿的自评与他评;同时,针对幼儿个体差异还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既考虑儿童的过去,又注重儿童的现在,还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学前教育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独立阶段教育,不是小学附属阶段教育,也不是小学的预备教育,那种“为了让孩子获得上小学的基本能力而进行的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说法是错误的。幼儿教育应致力于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为儿童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是生活在“镜子”里的,时时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视并模仿着老师,幼儿教师是每个孩子的榜样。教师要抛开以往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糟粕,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幼儿,接纳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设计趣味性浓、活动性强的、渗透于生活、游戏中的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去探索,从而促进其自身真正的发展。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坚决杜绝把孩子培养成机械化的小机器人,要鼓励孩子的个性思维,争取把每位孩子都培养成一个活泼开朗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小玩童。

儿童以玩为乐,儿童像鲜花一样灿烂,像小鸟一样活泼,像蝴蝶一样可爱,他们应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学前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的个性差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渗透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的认知,从小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应以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对待、防止、纠正和摒弃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从软件与硬件、从学前教育机构与外部环境,全民动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促使学前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学前儿童百害而无一利,这一现象目前还呈蔓延之势,为了孩子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高度关注。为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打一场“持久战。

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为了孩子,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参考文献

[1] 李康耀.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王慧娟.重视每一环节,切实做好入学准备——由一日活动环节做好幼儿园小学衔接的探索.科技信息.2010.[3] 陈小青.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及危害.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学前教育研究.2007.[5] 陈北燕.幼儿园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倾向化及相关对策.校园心理.2010.[6] 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分析.河西学院学报.2009.[7] 姜娟芳.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与教师培训对策.教学实验实践.2009.[8]张丹”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反思“ 《幼儿教学研究》 2008年第9期

[9]吴红娟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与对策"

年09期《教育科研论坛》 2007 14

第五篇:幼小衔接的问题

幼小衔接的问题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几方面说明,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第七、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老师可以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二)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我们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班级的组织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以适应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

(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的“突变”现象

大班末期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增加看图书、手工等安静活动,尽量减少游戏、读写等直观方法,多进行口头教学,如猜谜语、找错等,促使幼儿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过渡。

(二)使生活环境布置逐渐向小学靠近

大班末期的作息制度可适当更改,如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每周逐渐增加上课或智力活动次数。环境尽量小学化,改变课桌的安放,以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另外,还可开展一些与小学学习有关的常规训练,如自己背书包上学、不迟到、生病要请假等。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为了幼儿能适应上学后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班末期,要从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过渡到幼儿体质的锻炼,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体育竞技的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如晨练时进行空气浴等。

四、认真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做好家长工作。

(一)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下载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小衔接中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上海市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上海市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1.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阶段之间 的有效衔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

    幼小衔接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因为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拼音识字》教学要点 一画少儿美术基地 常规教育教学 教学内容:常规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入校 1、学生上学要穿衣整洁,朴素大方,精气神十足。 2、每天按......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家长会上的讲话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聊聊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孩子就要幼儿园毕业,走......

    幼小衔接

    蒲公英小学认真落实幼小衔接工作 (民办蒲公英小学通讯员徐庆义)自参加区教研中心组织的小初、幼小衔接沙龙专题研讨活动以来,民办蒲公英小学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小学六年级升入初中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又是被不少......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目前社会上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意即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这一段时间配合哪些教育,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衔接期。 教育专家认为:拥有好习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