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加强合作交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正向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在这个重要重要的转折期内,其生活、环境、活动等发生着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而富有童趣儿童画,桌椅可移动,有自然角、图书柜、玩具,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活动创设了积极宽松的氛围。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幼儿缺乏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和幼儿园是不能相媲美的,对我们刚好步人小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和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3、教学方法的不同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然后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幼儿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4、社会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渗透在各种幼儿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不许考核,没有压力,幼儿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而小学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须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幼儿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5、作息制度的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有些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等等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2.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3.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小学教育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但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
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5.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先导,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不应被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应当看到,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只是短期目标,儿童的长远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才是长远规划。幼小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幼小衔接本身不应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
幼小衔接要坚持放眼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把握幼小衔接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好全面衔接准备,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利带来的学习、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过渡。幼小衔接要准确把握促进儿童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重视知识上的衔接,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衔接”最终应聚焦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上。
(三)幼儿园、小学、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小教育机构或家长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相互衔接、共同衔接。三方都应向儿童靠拢,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学校要为接收儿童做准备,家长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小学、家长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求同存异,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入学前社会适应性教育[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J].早期教育.1998.(1)[3]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9)[4]张宏霞.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J].安徽教育.2002.13 [5]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J].甘肃教育.2006.7(B)[8]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9]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苏)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1]杨晓萍.伍叶琴 教育的张力—给予有效课程衔接的视角[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7)[12]马以念 谢秀莲 王冬兰.农村有效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1)
第二篇: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幼儿园的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把教育更多的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使幼儿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相隔离,从而造成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种种不适应情况。为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关键词:幼小衔接
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学习生活上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
2、在人际关系上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教授知识,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小朋友们上个厕所就没有了,更别说和同学们交流了。
3、在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上
幼儿园教师较重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小学教师较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小学一年级美术课程的展开,首先授课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四幅卡通故事画按照顺序说了一遍,然后又把已准备好的一幅范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课堂纪律很好,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画老师的范画,从他们那股认真劲来看,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像。可是,有一位旁听老师发现坐在他身旁的一位男同学却按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跟老师范画不一样的画,他认为,虽然没有其他同学按照老师范画画的构图完整、色彩鲜艳,但也别有一番“童味”,小男孩满怀希望把自己的作业拿到讲台给老师看看,只见老师右手接过孩子的画,语调不快不慢地说:“画的比例不对,颜色不好看,不怎么样,但可以给分,就给你65分吧!”可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一定会给予恰当的肯定及表扬,并积极鼓励其他幼儿向小男孩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活动小学化
许多人都简单地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教材,就可以减轻入学的压力,就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而有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等。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的休息。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图案色彩、生动的游戏等。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2、幼儿园的小学化,也源自于家长的要求
有些家长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家长当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于是随波逐流。当然这是不符合幼儿刚刚适应新环境的心理特点的。
3、新环境的改变使刚入学的孩子难以适应
刚入园的幼儿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老师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逐渐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复习、预习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书面语。刚刚由大班升入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受到影响,由于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协调工作被忽视,新生入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出现种种逆反心理。
(三)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注重于片面的、局部的衔接。这主要表现在:
1、在衔接的时间上
只注重开始于大班末期,截止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忽视了整个学期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一些幼儿园在幼儿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远远不够。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2、在衔接的内容上
注重于智育的衔接,尤其是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衔接,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这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1、孩子知识的培养
有些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甚至有的家长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例如:一位幼儿的妈妈每天在空闲的时候都教幼儿背唐诗宋词、背故事、学写字,但从来不让幼儿玩玩具,也不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这种只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孩子兴趣开发和能力培养的行为,实属拔苗助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可能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入学时感觉很轻松,老师教的都会,于是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许多孩子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出现“厌学”等问题。
2、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我在暑假实习期间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集体生活,整天都和老师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入厕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动作慢、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他的学习。
四、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注重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配合
以往大家都把幼小衔接问题归结为幼儿园,于是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其实衔接应是双方的,应注重幼小双方合理的配合。
1、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要适当调整大班课程,构造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
2、小学方面
小学也应到幼儿园来了解一下幼儿在幼儿园都学了些什么,多开展一些幼小学生互动的活动,在幼儿刚入学时,有意识的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当地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合理调整一年级孩子的作息时间,适当的控制作业量,遵循孩子的发展特点,逐步过渡。
3、加强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联系
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经验,设置出合理的课程。如:幼儿园和教育学院附小共同进行了“有趣的影子”这一单元活动研究。幼儿园在开展“有趣的影子”活动时,用游戏渗透有关影子的知识,以抓影子、藏影子等游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活动游戏性强、幼儿探究的兴趣高,但是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影子的过程跳跃性很大,指导目的性不明确。小学在开展“有趣的影子”活动时,设计了研究影子产生原因,根据影子的变化作记录等几个环节,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有关影子的原理讲解得明白易懂。但是学生们探究不够主动,活动形式不够丰富。通过“幼小”合作教研,对幼儿园、小学双方都有很大的启示。于是经过反复研讨,根据幼儿园及小学儿童的认知经验,确立了幼儿园与小学开展影子单元活动的目标内容,并在活动形式和方法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二)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小衔接,重视幼小的协调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理解幼小衔接的真实意义,不能把幼儿园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一味地进行灌输性教育。
1、在教学活动中
从小班开始,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一节语言课幼儿园可采取游戏、歌唱、绘画或其它的等形式来教学。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倡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在一日生活中
培养幼儿谦让、合作能力等,到了大班幼儿园和小学则应一体化。还有在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如:孩子上小学后,会面临不同的学科,每天会带不同的作业回家,为帮孩子树立任务意识,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及幼儿的发展情况每天适当的给幼儿布置任务,如:收集资料、回家帮助妈妈扫地、洗碗、擦桌子、倒垃圾等,使孩子从开始的被动接受任务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知道:“我长大了,我应该做这些事情!”树立规则意识。
3、在环境创设中
被称为幼儿的“第二位老师”的“环境”对幼小衔接教育的作用,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小学应重视其环境的创设,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理反差。例如:环境的创设与主题内容相结合,注重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预设辅助教学墙饰为:主题公园(本学期预计创设《我要上小学啦》、《团团圆圆(熊猫)》)活动。预设区角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棋战区、表演区、体育区、种植地。引导幼儿清楚地知道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激发幼儿的光荣感、自豪感,鼓励幼儿与其他人接触交流,利用集体活动,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几年几班的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小学教师也应多了解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以便于更好的让幼儿度过不适应期。
(三)幼儿园应做好全面的教育衔接
1、在时间上
幼儿园应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方面来看,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幼儿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幼儿入小学的特殊准备。
2、在内容上
我们不能把早期教育当成知识教育,也不能只注重智育的衔接,要注意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选择学习内容上,一定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的,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产生成功、自豪的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如:“走迷宫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空间概念,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为书写打好良好基础,同时,我们在为孩子提供不同的迷宫图形时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有色彩到无色彩等慢慢过渡到幼儿自己设计迷宫图和游戏规则,通过一次次成功的体验,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并产生主动探索、参与新活动的兴趣。对智育的衔接重在把握一个“度”,衔接教育不等于提早教育。而衔接的教育更应该是多元化的,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一切从幼儿出发。
(四)幼儿园、小学及家长都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1、幼儿园和小学应做好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幼儿在家时间是最多的,因此与家长的接触也是最频繁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往往制约着幼小衔接的开展。因此,纠正家长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刻不容缓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长也从注意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幼儿园和小学都应重视做好家长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衔接措施。让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
2、家长应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励,使他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持到底。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耐心给他分析原因,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要用肯定的语气对他说:“你一定行的”。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又如: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自己整理房间,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擦桌子、扫地、拖地等一些小事。
五、总结
第三篇: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
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接中的情况,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个阶段既存在着连续性,又有它的独立性。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小学化、高水平教师的匮乏、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严重的影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通过在小学以及幼儿园中的实践活动和调查,以及现有的资料整理,着重分析下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1、法律法规的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原国家教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历时5年,于1995年完成,原国家教委于同年发文向全国推广此项研究成果。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相互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90年代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实验,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以“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抚顺小学为衔接而建的第一所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验班,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论文。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工作形势一直不容乐观。
2、研究者本人的观察与实践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幼小衔接对幼儿的影响,特别是大班的同学的影响,是幼教领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突破,长此以往,他们会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过程的表现。我们调查发现许多孩子自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发现,老师上课讲什么回家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可尿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作业记不明白也不问;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别人稍碰一下就告老师,既不懂得谦让,也不懂得关心同伴;还有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等现象。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上述情况。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对于一名幼儿的重要性,所以我对于幼小衔接这方的问题比较关注。
(二)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Young link)是在幼教领域中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从字源上来看,“幼”即“幼儿、学前儿童”、“小”指的就是“小学、小学生”,“衔接”就是指“两个相邻阶段之间的连接,联系”。
所谓“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连接,主要在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中进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件大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事,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转折。与幼儿园相比,小学里儿童的生活环境、社会要求、课程内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
(三)文献综述
围绕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研究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主要有报刊、杂志、网络以及相关著作等,发现我国对于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研究的并不少,但是围绕的问题都是那几个方面,没有太大的创新性,而且大多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幼小衔接这方面的问题。可见,幼小衔接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目前不管是国内或是国外对于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以下主要是我对所查阅到的文献的一个梳理: 1.幼小衔接的国内研究
刘东(2006)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的平稳连接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2
陈景凡(2008)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指出了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把幼小衔接当做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忽略了它们的连续性;
2、幼儿教育小学化,偏重“智”的发展;
3、幼儿园,小学,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出现断层;
4、幼小衔接中师资力量薄弱。3 张倩倩(2009年)从一个小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的锻炼;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4
12朱碧莲,浅谈搞好幼小衔接教育的一些思考,福建周刊,2008 3——4 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3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4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2009(8)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梁嘉(2002)从一个幼儿教师的角度研究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单向性,幼儿园做了大量的幼小衔接的工作,而小学则很大程度的忽略的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2、片面性,重视了儿童的知识储备,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3、突击性,幼儿园为应付小学开学进行的摸底测验进行突击训练;
4、表面性,不少幼儿园将幼小衔接仅仅局限于表面工作上。5
庞威,赵月娥(2008)着重强调了幼小衔接中教师的问题,他们认为:幼儿园的教师中专业知识扎实,学历水平高的并不多,即使有,也很难从一而终;一些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没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而且没有将这一工作视为影响其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另外他们还强调了教师中性别结构的失衡,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中,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衡。此外他们认为很多家长的观念也存在问题,重智育轻德育,重短期成效,忽略长期发展。6
邹敏(1999)在归纳法国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时,提出了法国的做法:(1)增加男性教师;(2)科学划分母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3)合并母育学校和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的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7
2.幼小衔接的国外研究
德国学者Griebel认为压力理论(theory of stress)、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的过渡概念(concept of family transition)都适合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8
新加坡研究者 Clarke和 Sharpe研究了入学之前 500个家庭(包括幼儿与家长)对入学的看法和继续追踪调查入学 6个月之后的270个家庭的看 56转引自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2002(9)
庞威,赵月娥,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2008(5)7邹敏,法国重视幼小衔接[J].幼儿教育,1999(7)8 Wilfried Griebel&Renate Niesel.(2003)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家长早先的担心相反,入学之后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适应得很好,然而他们还是担心一年级的教师没有同情心并且太严厉。家长期待改善家校交流而且希望教师为孩子们在家里的学习提供支持,期待教师反映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法。9
澳大利亚研究者Margetts对过渡过程中个体的背景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个体特点,年龄与学业能力有关,与其他适应测量指标无明显相关;(2)进入小学第一年,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受父母家庭经济地位的影响;(3)幼儿参与较多的过渡活动更有可能预测到水平更高的社会信任感、自控、社会综合技能和学业综合成就,与父母职业水平有同等影响。10
丹麦学者Brostrom(2002)在一项对过渡活动的调查中发现,32项过渡活动做的比较好,例如:(1)入学前学校邀请幼儿参观课堂和课余活动中心;(2)入学前,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会针对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召开会议;(3)教师们协同构建幼儿园、学前班和课余活动中心的课程。11
综合上面几位专家的论述,我发现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工作做的比国内的到位,而且国外的理论基础比国内的强,这还需要我们国内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 9 Griebel,W.&Niesel,R.(2002)
Kay Margetts(2003)11 Stig Brostrom(2002)10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2、实践意义: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1、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的总体思路
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青州市某幼儿园大班和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个体、教师和父母的观察来了解幼儿的特点,并通过观察过程中看到的一年级的新生对于小学的适应程度,适应速度记录下来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幼小衔接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2、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相关著作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明确该研究的目标和大致内容。
(2)观察法
观察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并对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了解他们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3)访谈法
通过与山东省某幼儿园教师和某小学低年级老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全面的了解幼小衔接的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师对这些的策略。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智”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 重视“智”的衔接, 忽视体、德、美的衔接, 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 重视知识, 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 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学习而且会使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5~7岁是孩子一个关键年龄阶段。教导孩子了解学习,认识学习,喜欢学习,自主学习,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智慧的启迪。在小学中,老师往往一味的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小学老师的工资或是业绩是与所带班级的成绩所挂钩的,所以说大多数教师会将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结果上,而忽视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培养。
幼儿园和小学中,重视孩子学习培养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有一个度,很多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过早的将体美课取消。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家中的家务也不用他做,什么事情有父母撑着,而现在中国的治安又不是很乐观,所以大多数家长一般不会让孩子在外面玩,所以孩子在家的时候只能是写写作业,看看电视,几乎没有什么锻炼的机会。这个时候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就应该多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而且在户外活动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的互相帮助,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我实习的小学里面,本来带的班应该是一节体育课的,但是因为马上要期中考试,很多数学老师或者是语文老师都在觊觎那每星期仅有的两节体育课和美术。当学生听到体育课又不上的时候,脸上立马流露出了失望的表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极具诱惑的高端产品逐渐面世,像现在的电脑,游戏机等等,孩子们是经不住这些诱惑的,而当他们希望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不给买,那么孩子会怎么样,有的会精神相当低落,但是他不会采取措施。而有一部分孩子,而且这一部分孩子的数量还在逐渐增加,他们会偷家长的钱,偷同学的东西,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忽视了德育的后果。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将来大了不仅仅很难改掉,而且自己的心里会留下一个很深的阴影,对自己的自信程度会有很大的打击。这其中也渗透了孩子美育的培养,老师们和家长们要及时跟孩子们交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什么我们应该远离他们,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远离那些东西,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不只是要做表面文章。
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时候,一名学生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质问他中午午休的时候去干什么了,一开始那名学生在撒谎说跟家长出去吃饭,但是老师让他给家长打电话的时候,那名学生又说是和他家里的亲戚,不是跟父母,不知道电话,老师给他家长打电话,最后得知是去网吧里面玩游戏了。
还有一名学生,也是一名住宿生,看到一个家里有钱的同学拿着一个小游戏机在玩,于是他也想拥有一个,但是他又没有经济来源,又不敢问家里要钱说买游戏机,于是他偷了父母的钱买了一个,上课玩的时候被老师发现,老师把家长叫来,家长问他钱哪里来的,一开始也是撒谎,最后还是承认说是偷得家里的钱买的。
当我在山东省青州市某幼儿园大班中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老师不管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课下,重点都放在了教授儿童一些算术,识字等关于理论性的方面,而很少拿出时间关系一下儿童的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太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了儿童的生理健康,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二)形式上的衔接
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在仙界方面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 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上下功夫, 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多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 而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很少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中长大的儿童,在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家彼此之间并不了解,没有了那些奉承的话,相反会遇到小学教师的冷眼,这样会对他们的自尊心遭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我带的班里,有一名小学生李某总是完成不了作业,喜欢偷懒,学习成绩也一直跟不上,上课听讲也不专心,回答问题不积极。一开始代课老师上课还刻意的去让他回答问题,但是发现效果不大后逐渐开始了对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也会在课堂上对他有一定的嘲讽,下课会在办公室打两下,并没有跟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做好沟通。
在一个一年级的课堂中听课,是一堂数学课,我发现,教室内课桌的摆放逐渐走出了以往的固定模式,表面上是比较随意,但是老师在授课过程还是那些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对于让学生回答的问题,前期铺垫做的也不是很多。并没有以一种让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进行。
在家实习的时候发现,小学低年级课堂中的教具的摆放,学生课桌的安排逐渐的在跟幼儿园接轨,但是这些方面仅仅的表现在了形势上,而对于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适应情况等关注的还并不算太多,并且我注意到,教师对那些比较活泼比较外向的同学关注较多,一些班级的重要职务也都交给他们去做,而对于那些平时不爱讲话,性格内向,不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较少,这样这些同学只能听之任之,学习成绩会一直提不上去,并且心理也会出现问题,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
(三)突击衔接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带幼儿去参观小学, 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 但远远不够。很多在儿童3、4 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 忽视了日积月累, 急于求成,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 难以适应, 不但教育效果不佳, 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其实这方面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表现的非常明显,许多幼儿园仅仅是在孩子们上大班的时候临时性的对孩子们进行一些关于幼小衔接的渗透,而不是从儿童刚入园的时候就一点点地将幼小衔接的一些基本的观念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中。这样不免会造成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儿童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产生一些害怕、厌学等心理。
衔接是急不得的,要让孩子们有个过程,在刚进入小学,孩子们会感到不适应,这是正常的,每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总会感到不适应。所以说,在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前就要尽量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其实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有一个很简单办法,就是让孩子们喜欢上老师。
喜欢学习和喜欢老师,就好像是人的手心和手背,是不可分割的。喜欢学习的孩子往往都是喜欢老师的,因为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很多的知识;又因为喜欢老师,就不想让老师失望,所以一定会努力学习。
老师心目中有好学生,差学生,同样,学生心目中,老师也有个等级排列的顺序,有最喜欢的老师,有比较喜欢的老师,还有没什么感觉的老师,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学生会有意无意的不好好学习这门课;相反,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学生上课就会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在学校中,的确有一些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如果老师对他们好,他们就信心百倍,热情倍增,废寝忘食。他们崇拜老师,把老师当做保护神,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言听计从。而老师可能也喜欢这样的学生,但老师仍然会严格要求这些学生,所以当他们出现不良行为之后,老师也会批评他们。比如,如果因为不用功而没考好,老师必然会指责他们。如果为了老师学习,这时就受不了,觉得过去的努力皆成为泡影,老师不再喜欢我了。所以说老师应该利用好自己的这个特殊关系,把握好与学生之间的尺度,让学生善于主动与自己交流,一块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12
张珊有些偏科,别的科目都还好,就是数学特别差,原因竟然是不喜欢自己的数学老师。他的数学老师,是一个逻辑思维非常强的人,戴着一副很厚的眼镜,说话做事中透露着中规中矩,一看就非常刻板,非常严肃。张珊就是不喜欢这样的严肃样子,一上数学课就特别的难受,每当看见那些数学符号和数字,就像看到数学老师一样,这样一来,他的数学成绩当然上不去。
(四)单向衔接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 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主动向小学靠拢, 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 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 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这也是现在很多地方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幼小衔接都存在着幼儿园一头热的特点,很多小学并没有重视起这一块,他们只认为孩子进入小学后自然会习惯小学里面的一切,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不同 12 章程 梁衍,上学了——如何帮助蛤仔做好上一年级的准备【M】,2006.1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孩子之间的偏差。一些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确实是很快就能适应,但是对于那种比较内向,不太爱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老师们就应该多关注一下。我在小学实习的时候就发现,一些低年级的老师都是刚刚送走上一届毕业生返回来的,他们的观念一时也很难转变过来,他们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些小同学。他们的思想中难免会产生还是在教上一届大学生的错觉,所以很难关注孩子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心理。
(五)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内容提前教授给幼儿,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那样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些心理:入学感觉学习很简单,很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 已经会了, 就不认真听课, 从而养成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不良习惯,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的心理和能力, 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 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 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 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 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 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 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 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 读拼音不能“直呼”等, 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 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每个年龄都有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像人们交流一样,要循序渐进,不能上来一下子就可以称兄道弟,那样是虚伪的,要首先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然后才可以成为知己。幼小衔接也是一样的,要有一个过渡,不能在没到小学的时候进行小学的任务,这样效果反而不好。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幼儿园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好幼儿的最基础的东西,虽然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忘记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本来目的。所以说在幼儿园中,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教师要将主要工作放到教授孩子应该学习的学习任务过,另外培养幼儿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等方面的向小学倾向的问题。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三、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 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 又是连续性的, 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 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 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 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促进其健康成长, 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远期目标儿童一生的成长打下此阶段应有的全面素质基础。
(二)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 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 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 而是双方都向儿童靠。要彼此沟通, 相互衔接, 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 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 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 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 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 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 衔接工作在儿童一入园就开始了, 整个幼儿教育时期, 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 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 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 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三)从实际出发, 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城市和农村), 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 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 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 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 以点带面, 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
同时, 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 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环境、设施、教育内容、方法、教育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变化, 如果双方还只把外部设施、条件的改变等做为衔接的焦点, 则很难达到彼此的协调。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儿童适应困难的问题, 还会使两类教育失去各自的特点。应该看到, 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 是解决衔接的关键所在。虽然初入学儿童都或多或少会有适应困难问题, 但即使是在相同的学校环境、班级条件下,不同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过程长短不一, 困难程度大小各异。其原因就是个体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 双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 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不是以增加知识量)为目的,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四)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 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 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不能忽视。一方面, 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 由于学前儿童数量逐年减少, 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 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并经常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 这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 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 采取普遍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 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 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四、研究结论
幼小衔接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对于幼小衔接,虽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例如片面衔接,形式衔接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要解决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小学以及学生家长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努力,首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然后解决,以达到最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发展。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五、研究者的反思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1、初次独自完成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好多困惑,尽量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和同学请教。
2、面对大量的研究资料有点无从下手,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较多。
3、在搜集资料中,范围较小。
(二)获取的经验
这次的毕业论文写作,首先让我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一篇正规学士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及框;其次,又让我增长了很多专业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再次,锻炼了我的动手、动脑及与人交往的处事能力。总之,一次毕业论文写作让我自身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受益匪浅。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致谢
值此论文完稿之际,我心中百感交集,但是更多的是感激。本论文是我四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总结,更是对我四年血液的一次检验与磨练。这一过程,凝结着众人对我无限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智成老师,论文从选题、修改到最后定稿,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帮助。没有老师严谨的学术风范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论文很难有今天这个样子。四年来,在学业上的成长,也倾注了老师巨大的心血。从指导读书到学术观点的启迪,从一名“门外汉”到逐渐走上学术道路,老师的周密细致,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再次之际,谨向尊敬的导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感谢教科院0605班的同学,是他们在四年中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帮助,让我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谢谢我的兄弟姐妹们。
最后,要向我远在家乡的亲爱的父母表达感激之情。四年的异乡生活和学习,父母给予了我默默的关心和鼓励。借此论文,送上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光阴似箭,转瞬之间,在美丽的湖师已经生活和学习了近四个年头了。蓦然回首,心中充满了对美好青春岁月的回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逝者如斯,面对未来,我会继续努力。
湖北师范学院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参考文献
1、朱碧莲,浅谈搞好幼小衔接教育的一些思考,福建周刊,2008 3——4
2、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3、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4、张倩倩,浅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衔接[J].小学时代·教师,2009(8)
5、转引自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2002(9)
6、庞威,赵月娥,我国幼小衔接现状透析[J].内蒙古教育,2008(5)
7、邹敏,法国重视幼小衔接[J].幼儿教育,1999(7)
8、Wilfried Griebel&Renate Niesel.(2003)
9、Griebel,W.&Niesel,R.(2002)
10、Kay Margetts(2003)
11、Stig Brostrom(2002).12章程 梁衍,上学了——如何帮助蛤仔做好上一年级的准备【M】,2006.1
第四篇: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学前教育年会发言
点击数:[5203] 作者:陈春莲(中国福利会托儿所)
2008-05-14
内容摘要: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以来为我们所密切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衔接不当会对幼儿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从整体上看,现今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弊端。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待我们正确面对,并采取一些有利的措施。本文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重点从幼小双向衔接和重点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以及重视兴趣和情感入手,作好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使幼小顺利过渡。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教育 衔接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进入小学。远期目标是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近期目标确立的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等。
幼小衔接要让幼儿既自然过渡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又不缺乏幼儿在幼儿园中度过快乐的童年生活,获得知识与技能,并获得一生的素质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央教科所的一位资深教授谈到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时指出: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来看,现在最薄弱的一环是幼小衔接。明确指出幼小衔接对儿童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在幼儿园的工作和对小学的调查问访中,搜集了一些相应的资料,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幼小衔接的坡度太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这是幼小衔接存在的原因。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幼关系融洽和谐。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如“奇妙的影子”、“各种各样的车”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等能力,看图说话锻炼幼儿观察、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
同时幼小衔接也是重要的。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幼小衔接工作做的如何会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发展。经我们2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得出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以下不良适应表现:
表现方面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社会适应性方面
厌学、情绪激烈
具体表现
身体不适,过度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睡眠不足
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
人际关系紧张,同学之间冷淡,不会和谐交往
学业失败率高,有攻击性行为,逃课现象严重
恐惧老师
人数比例
17%
21.3%
26.8%
15.7%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幼小衔接问题,虽早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仅就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探讨。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
我们对江苏、上海等地的12所幼儿园做过访谈调查,发现幼儿园小学化情况非常严重。
如: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习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邓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四.加强幼小衔接的对策
如果如果说,孩子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是第一次“社会性断奶”的话,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则是“第二次社会性断奶”。升入小学幼儿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等变化,这一切给教师和家长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让我们的孩子能走得顺畅一点,快一点。而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幼儿园应重点做好哪些幼小衔接工作?
1.“双向衔接”。
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也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衔接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使幼儿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与节奏逐渐协调起来。衔接应是双向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老师要多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
况。在幼儿入小学初期,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保持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我们需要幼儿园与小学相互开放,幼儿园活动与小学课堂的互动开放,参观小学让幼儿熟悉小学和激发幼儿入学的愿望,还可与小学生联欢,搞“大手拉小手”活动,使幼儿从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学准备。
这对于消除多年来一些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因交流太少引起的误会,打消大班家长的一些顾虑都具有直接的作用。也有效的减小了幼小衔接的坡度。
2.有重点的衔接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城市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如城市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重点是生活自理方面,而农村幼儿园则着重于人际交往方面。
同时,应该看到,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是解决衔接的关键所在。孩子的个体的适应能力不同。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衔接重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阶段。
3.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1)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懂得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大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让幼儿学会自理、自立,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
(2)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如:遵守班级常规;学会倾听、不乱插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们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增强其对任务的责任心。
(3)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衔接时期,因为其间的跨度比较大,孩子容易有挫折感。这时,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和快乐的氛围。要让孩子知道,即使遇到挫折,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激发孩子上小学的强烈愿望。在幼儿园教育中,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
因此,社会性培养是有效衔接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4.思维能力衔接。
初入学儿童入学后读写和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很大难度,这主要是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所致。观察力、分析判断力弱会影响语文学习中对形近字的辨析、偏旁部首的归类等;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差会影响小学生正确地把握汉字和拼音的书写;而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小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都离不开这一基础。因此,在幼小衔接期,应适当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5.作息规律衔接
在入学前几个月,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例如改变作息制度和环境布置。从7月开始,可逐渐安排孩子进行午间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午睡。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第二学期,可延长时间,适当增加课时,并逐步减少睡眠时间。
6.教师观念衔接
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的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就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由针对性的开展衔接工作。
7.兴趣和情感的准备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有准备,才有一切。”入学前的准备不在于学几个汉字或会几道算术题,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培养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幼儿认字读书写汉字的兴趣,以便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经常在班中举行看图书讲故事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回园,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者在“大带小”活动中,讲故事给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听。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并适当增加一些汉语拼音和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教育活动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8.综合各方力量,做好衔接工作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的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还应该与家长社区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还是社会性行为,学习习惯,都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与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问题需要幼儿园、小学帮助和正确指导加以解决。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个别家访、家园联系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教育工作。幼儿园还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9.尝试混龄教学。
不分年级教学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这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有效衔接工作,这是一项持久战,需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
责编:海月
第五篇:关于上海市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上海市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1.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阶段之间 的有效衔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 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幼儿园和小学也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进行 了相应的实践探讨。时过境迁,新时期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还存在 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调查研 究,以期找到幼小有效衔接的新思路。2.目的:
目前本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教授小学课程,以企图拔苗助长,这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由于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孩子,因此幼儿园教育是保教结合;在教育形式上是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主,注重培养情感情操,是一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3.名词解释及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连接。它的实质是使儿童顺利进入小学生活,适应和接受这种变化,最终完成心理和身体上的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幼小衔接,使儿童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关键是幼儿园、家庭和小学之间共同努力,相互配合。4.研究范围
选择上海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三所,分别为公办一级幼儿园,公办二级幼儿园,民办私立幼儿园。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抽样
选择上海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三所,分别为公办一级幼儿园,公办二级幼儿园,民办私立幼儿园。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大班幼儿的家长及幼儿三个群体。
2、研究主要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对大班幼儿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幼儿园大班教学现状。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对家长教师进行问卷,从而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每到一所幼儿园,先向园长讲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取得园长支持的基础上再和教师联系取得她们的同意,以便得到幼儿园积极配合进而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在大班一日活动观察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各种情况,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效度。问卷法。本文中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家长和教师,调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先阶段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以及配合程度。调查教师的目的关键是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哪些,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2 观察法。观察教师典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及教师的表现,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访谈法 对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以此来深入了解现状
3、研究工具与材料
4、实施程序
三、研究措施 1.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2.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铅笔、橡皮、尺子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 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臵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臵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初步了解汉语拼音,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B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心理方面的准备:
带幼儿到小学参观,让幼儿了解小学的课堂学习生活,课间十分钟,升旗仪式,参观食堂、宿舍等,并邀请一年级的老师们来园为幼儿上课,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
5.家长工作:
开学初,召开家长座谈会,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发放幼小衔接家教材料,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掌握入学前习惯培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了解除了学习能力等入学准备以外还应重视幼儿 心理、生理上的入学前准备工作,从而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继续加强平时电话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家长配合教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5、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四、研究步骤与时间分配
1、研究进度
第一到三周:收集材料完成文献综述
第四到十周:完成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问卷调查初稿 第十一到十六周:完成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论文初步定稿 第十七到二十四周:论文进一步修改,最后论文定稿 第二十五到二十七周:准备答辩的材料
2、人员分工
四、研究过程
1.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和家长们进行了重点交流。使幼儿家长知道幼儿园要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这样家园就能更有效的进行配合,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的专题讲座,许多家长都深深地感受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更体会到幼小衔接不仅依靠园方,还需要自己 的密切配合。同时,家长们也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围绕幼小衔接工作能否每月组织一次家长会,针对每月重点更有效的家园共育;能否以更有趣味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拼音的学习;可否每月组织一次幼儿到小学的活动,让幼儿提前熟悉环境;可否加大早期阅读教育,增大幼儿的识字量,为小学学习做准备等等。
此外,我们还通过家园联系卡、电话等多种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促进幼儿发展。
2.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5月份我们大班开展了“我要上学了”主题教育。在此次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我心中的小学、参观小学、我的课间十分钟计划等。我们请孩子们背书包上学,学习整理书包,带领幼儿分月参观了小学,分别引导幼儿参观了小学的升旗仪式、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卫生间、课间操等,了解小学生的小学生活。同时,利用游戏“小老师”的形式模拟小学生上课的情景。满足孩子想做小学生的愿望,同时达到资源的共享。
3.将幼小衔接工作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点名环节开展“词语接龙”“词语对对碰”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散步环节引导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正数,倒数等,培养幼儿的数概念。在活动区中创设认知区,投放相应材料,不断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数概念的掌握程度。教育活动中,及时提醒幼儿上课时的坐姿、有事先举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声回答问题、不做小动作,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值日生,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教给幼儿使用学具的方法,离园时,经常给幼儿布臵一个口头作业,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等等
在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孩子教育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3、预期结果
4、研究经费预算
五、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第14期 作者:赵旭曼;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7一104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尹芳 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