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看重
“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为何总理如此看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
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估计好多人真不知道。
什么是工匠精神?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按照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的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决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被称为“寿司之神”,日本将他视为国家珍宝。为保证温度,用餐前的热毛巾是学徒手拧的;为保证米饭的口感,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煎蛋这份看似简单的活,要出自有十年经验的徒弟之手;从前的虾是早晨煮好后放入冰箱直到上菜前取出,现在是将虾煮到客人光顾前才取出;给章鱼按摩时间从半小时增加到40至50分钟,只是为了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
专注寿司60载,食客们品味的不是寿司,而是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不断地重复以期达到新巅峰。
我们应该怎么做?
制造土壤
当“工业4.0”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时,一波接一波学习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热潮不息。有人却想着,有了工业4.0,我是不是就可以偷懒了?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指出,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琢。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罗民说。
锻炼技术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人称为“航空手艺人”的胡双钱说,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认为,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第二篇:总理为何要做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为何要做“政府工作报告”?
世界范围内,政府报告大致分为三种
纵观世界历史,政府报告分为三种:国情咨文、施政演说以及政府工作报告。
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国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大多是西方国家的施政纲领,像美国,主要就是来阐明美国总统每年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政府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按照美国惯例,每年年初,现任总统都要在国会作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
而施政演讲则一般指由国家领导人不定期做出、阐述自己政治理念的演讲,并非特指政府工作的总结。一些国家有领导人上任之初进行施政演讲的传统,比如日本首相常在履新之时作施政演讲,宣布自己的施政方向。
国情咨文源于美国,政府工作报告则来自苏联
国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说这种由国家操盘手向国民汇报政府工作的做法,是由美国首开先河。
1790年1月8日,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作了首份关于“联邦情况”的报告,当时被称为“咨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美国的“国情咨文”已经变成“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
国情咨文(或者施政演说)源自美国,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源自苏维埃政府,甚至早在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前就已初具雏形。
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来,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至此,在每一次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政府首脑都会作一份类似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性报告,总结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的政府工作。
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来,1936年苏联宪法的通过,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至此,在每一次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政府首脑都会作一份类似政府工作报告的总结性报告,总结前一年的政府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的政府工作。
这样的政府报告被“后起”的中国共产党所学习。在1949年后的1954年,这一制度最终确定,并延续至今。政府报告本质是政府工作向民众的交待
按照以美国为首的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惯例,现任总统每年都会在国会作报告,阐述政府的施政方针,被称为“国情咨文”。目前,除美国之外,俄罗斯、菲律宾、韩国、南非等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也都称为“国情咨文”。
各国发布政府报告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选择在一年即将过去之时,有的在新年伊始之际,有的则在国会召开期间。
以美国为首的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则通常在每年年底、或次年1月份新年假期刚结束时,由该国总统以演讲的形式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其他总统制国家如俄罗斯、韩国、南非、菲律宾等,除韩国、南非紧随美国步伐在新年伊始发表外,俄罗斯和菲律宾则分别在每年的11月和7月。
在中国,由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是国务院一项法定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形式。
1949年后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在1954年5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发表。此后,政府工作报告都由国务院总理在历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自从1998年以来,每年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均为3月5日。
政府工作回顾,是指经上一年同级人大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这部分内容分为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报告将分别详细阐述相关举措和成绩。
这部分的构架并不是每年都一样,若是政府换届或制定五年计划时,报告中就要包含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总
结等内容。
紧接着报告将针对困难和挑战提出当年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报告会先提出一段纲要性文字,再分类阐述政府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政府职能、民主化建设、依法行政等工作计划也将在报告中体现。
1955年政府报告5.6万字最长,1975年5200字最短
考察1949年以来的历次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其中既出现了不少变化。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大体稳定,一般在两万字左右。不过也有较短的时候。其典型者如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1975年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只有5200多字,却把要讲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心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也照顾到了方方面面。这是邓小平唯一一次亲自负责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字数最少的政府工作报告。195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是篇幅最长的,有5.6万字。
从2000年后,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通过公开宣读的方式向民众公布,每一次报告的时间会在两个小时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体现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转折和变迁
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事实上程序繁多。起草报告的时间一般在90天左右,如果碰到政府届满,需要对五年的工作做总结,就会拉长到150天。无独有偶的是,在回顾五年政府工作时,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都曾感慨道:“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1978年以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许多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污泥浊水、一小撮、倒行逆施、反攻倒算等。这些饱含“革命激情”的词汇和语句最后出现在1978年这次人大换届的政府报告中,此后就没有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依法治国”等词语开始出现。“服务”(型政府)等词语的频率开始上升。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等话语的经常使用,“经济”高调出现是非常合乎逻辑的。
而随着对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综合治理、社会发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问题的持续关注,也造就了“社会”一词的多次状态。进入21世纪,又出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词语。这表明,国家的治理理念开始从“斗争”转向“和谐”。
新一届政府“一年执政报告”值得期待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作他就任总理后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本届政府治国理政第一年的“成绩单”。
在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改革”也是最热词汇,在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被提及的平均次数在50次左右。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仍有望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的出路,在保持既有经济成果的前提下,改革能让民众享有更多的成果。改革如何深化?从哪里改起?政府工作报告应该会给出答案。
第三篇: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
提高执行力心得体会
陈俊刚
前段时间,科技局开展了通过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四个一”活动,并组织了对提高执行力的学习。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加深了对提高政府执行力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执行力,顾名思义是执行并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就是指把理念、思路、战略、决策、规划和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对于政府执行力的概念,虽然早就看到过、听说过,但是理解上很片面和肤浅,对政府执行力的内涵和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不深,掌握不透。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政府执行力的含义。政府执行力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从法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行政效率的大小和效益的多少。从社会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的能力。政府执行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通过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战略计划等行为,对各种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有效处理政府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效力。狭义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 1
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能力及效力。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政府执行力其实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各种能力贯穿于政府执行活动的始终,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增强提高执行力的自觉性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执行某项任务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对待问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怕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千方百计消灭问题,结果是圆满完成任务;一种是面对问题,一筹莫展,不思进取,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任务也不会完成。反思对待问题的两种选择和两个结果,我们会不由自主的问到,同是一项工作,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得很好,有的人却做不到呢?关键是一个思想观念认识的问题。我们常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转、天地宽,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成功人士也认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效果。观念转变,思想解放具有“核裂变”效应,能够产生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待日常工作,不要总是找借口,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分析认识提高自己,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习惯,自动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技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对照提高政府执行力对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差距,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一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讲政治、讲纪律、讲服从、讲执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选准结合点,力求有新的突破。加强岗位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层层推动、步步实施。二是结合自己实际,努力做到“十个不”,推进工作落实,即:不要自行其是,不要以权谋私,不要不学无术,不要不思进取,不要是非不清,不要无所作为,不要错失良机,不要推诿梗阻;,不要坐而论道,不要浪费奢侈。三是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出发,加强学习,明确方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执行理念,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创新能力,确保上级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执行。四是要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深入基层,摸清情况,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五是要端正服务态度,认真办理、处理来局办事人员提出的需求。六是要加强科室管理,认真查找本科室执行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第四篇:91金融吴文雄:互联网金融为何需要“工匠精神”
91金融吴文雄:互联网金融为何需要“工匠精神”
图为: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
看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过后,我感触颇深。它讲述的是八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制造神话。钳工、捞纸工、研磨工等,每一种工作无不细节中体现精益求精的技术。
曾经走马观花地游过故宫,走过午门,走过三宝殿,走过奇珍玲琅的珍宝馆和钟表馆,走完了,离开了,却不知道谁在守护故宫,谁又在传承故宫。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那些曾游览故宫的场景再一次浮现在我脑海里。而这一次的“隔空观光”,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物的美轮美奂,更能体会到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原来《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弘历鉴古图》、《乾隆万寿图》都是靠一双双“补天之手”涅槃重生的。
虽然,目前国内从政府到社会,都在呼吁自己的“大国工匠”。但这些年来,各行各业发展都太过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沉淀,大多数企业信奉“卖出货就是硬道理”,对如何做精品、怎样创名牌不屑一顾。他们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
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的绝大多数行业更像是一个没有灵魂却体魄强健的人,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苦果之一。
而令人堪忧的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这种状态甚至变本加厉。浮华喧嚣的环境依旧未变,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司空见惯。尽管产品经理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希望走捷径的模仿者多,埋头创新的专注者少。互联网金融、众筹、P2P„„每次互联网新潮兴起,追赶着蜂拥而至、趋之如骛,经过营销炒作、免费体验、红包补贴等方式轮番轰炸后,最终一地鸡毛,收获短期利益,却远离商业本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互联网时代会毁灭工匠精神?
一个现实问题呼之欲出:互联网时代究竟会毁灭工匠精神,还是让它体现更大价值?答案应该是后者。在我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面临选择更多,这就要求企业以更为极致的产品来吸引用户、沉淀用户,因此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
当下,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依旧处于风口,难免虚火旺盛。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差强人意,平台倒闭、跑路等丑闻频繁曝光,原因众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平台缺乏严谨、踏实的工匠精神,“短、频、快”(时间短、项目推出频次高、经济收益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让所有创业者一味的跟风模仿,让平台产品的品质灵魂蒙灰。我一直在强调,互联网金融平台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坚持“小而美”。而这个“美”,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它需要平台对产品付出更多的专注,时刻秉持那种追求极致的精神。
我认为,只有“工匠精神”才能将一个人的精华血脉注入产品,让它走得更远;只有工匠精神,才能使平台不亢不卑、不骄不躁,最终以安身立命。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极为需要发挥工匠精神,进一步做好平台的各个细节工作,这无疑也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保护。同时,具有工匠精神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对待消费者也会永存敬畏之心,绝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金融产品流向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创新一定要围绕着用户,去寻找品质成本和效率突破,最终回归到本原上来。
从某种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金融创新中获得成功。当有的平台衷于“包装项目——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圈钱——以新补旧——倒闭跑路”的怪圈时,坚持“工匠精神”的平台,凭借对互联网金融普惠本质的深刻理解,不断着力升级平台产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不断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最终得到投资人的良好口碑,获得极佳的美誉度,在行业中名列前茅。先不论这是否算得上平台的成功,但就这种精雕细琢的过程就是值得肯定的。
工匠精神是中国所有企业都应具备的一种内生动力,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更是如此。在我看来,工匠精神有着更为深远的信仰和理想,它代表着一种人生选择,一种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优秀的工匠不一定成功创业,但真正的创业者身上,一定要具备这种工匠精神。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互联网金融行业尤其需要有人能够跨过这道门,精益求精,给用户更为精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当然,工匠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企业去打磨传承,唯有如此,方能确保基业长青,勇立潮头。
本文作者: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
第五篇:“弘扬两会精神”征文比赛 从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看两会精神
弘扬两会精神”征文比赛
作品编号:
从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看两会精神
正文:
3月5日上午9点,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第二天,我的导师就让我们每个学生打印一份来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总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回顾了2013年政府所做的工作:一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二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三是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然后对2014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最后的一个部分强调了2014年政府工作中的重点:
(一)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二)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三)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
(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
(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六)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
(八)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九)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从全篇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李克强总理提到了多次“突破”,比如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10万人,城镇的登记失业率4.1%;进出口贸易突破了4万亿美元;服务业的生产增加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上海成立的自贸区等等。同时,李总理也强调了,过去这一年是困难比预料得多,但是结果比预料得好,这是在世界当前整个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不容易的。
此外,总理的关于深化改革,首先谈到的就是从政府自身做起。实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从自身做起,开展简政放权,市场在抓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成效的大力开展反腐,由此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党和政府在这里,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我们生活和学习在深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广东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一直起着先锋领头的作用。同时在近三十年来,广东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逐步赶超亚洲四小龙:一九九八年广东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规模超过新加坡、二OO三年超越香港、二OO七年超过台湾,2013年突破万亿美元,直逼韩国。其实对比前30年,当前珠三角已经进入了截然不同的改革发展阶段。首先,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进入转型期,一是产业模式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需要,长期形成的外向型产业为主体、港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主体、“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的产业布局和运行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边际效应进入持续下滑阶段;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尽管2013年广东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在国内首位,但年增幅却只能排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的倒数第6位,广东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期。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在此新形势下,广东应该再次充当起改革的排头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理清思路,放低心态,从自身做起再出发,继续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角色,为全国经济发展探索新的方向,並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而实现这次改革目标的关键应该是人,是作为新时代社会中坚的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作为广州本地的大学生,我们是广东发展的人才,我们对于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中国当代知识文化的主体和代表、推动中国未来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的大学生,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中国能否屹立于世界东方,能否在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取胜,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站于有利位置,取决于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状况。
其实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环保建设等方面,广东原来的优势已经逐渐在消逝。可是,就像广州一样,许多广东人从上而下还活在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光辉岁月中。广东大学生的确是拥有其他省份大学生不具备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注重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但过去巨大的经济成就使新时期的广东人逐渐形成自满懈怠的情绪,使广东年轻人躺在前人的功劳上不思进取,小富则满,小富则安,这对于广东的发展是及其有害的,同样对于广东大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两会所传达的精神其实也是在呼唤着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独特的成长优势。大学生们正处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青春时期,朝气蓬勃,接受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勇于尝试,有理想、有抱负。这些青春财富无人能比,为我们成人成材、迈向成功提供了优厚独特的先天条件。而且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的大学生,我们的思想开放,眼界开阔,拥有其他地区大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叫“要看今日之社会,且看今日之大学生”。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我们要积极主动思考国内国际发展路径,珍惜大学时光,加强学习,尽可多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极参与社会调研与实践,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知识和思想去影响周围的人,自觉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认真体会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精神,让我们更加明白我们要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从自身做起,为广东、珠三角的发展,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