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市经贸工作年度总结
全市经贸工作年度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拓市场、保民生、优服务,全市产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较好地完成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322.03亿元,增长13%,其中规上工业产值2941.87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出口商品总值106.25亿美元,增长11.24%,其中自营出口65.27亿美元,增长52.57%。实际到资(历史可比口径)11.29亿美元,增长5.1%。三资企业总产值1999.78亿元,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4亿元,增长12.9%。一年来,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力帮扶企业“过冬”。一是开展生产调度。出台实施《关于加强工业生产调度管理工作的通知》,召开6场工业生产调度例会,帮助55家企业解决用地、环保、水电汽、融资、用工等70多个问题。出台实施《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作考评方案》,紧盯规模以上工业、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创新驱动、市场拓展、节能降耗、政策宣传、组织保障、工业效益等方面内容,对各镇街启动月通报、年考评机制。二是强化政策帮扶。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先后协助48家企业申报获得省增产增效奖励资金968.46万元,推荐18个技改项目列入省“百项千亿”技改盘子(其中有4个项目获得省级技改资金补助1044万元),推荐49个项目列入XX市重点技改项目盘子(其中有16个项目获得XX市级技改资金补助1059万元),推荐24家企业列为泉州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其中有3个项目获得XX市龙头企业加工配套资金补助300万元),协助2家企业列入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并获得补助160万元,协助61家陶瓷企业获得燃气电厂计划内气量调剂补贴370万元,向62家热电公司工业热用户兑现用汽补贴246万元。分二批向804家企业兑现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即征即奖”政策资金2.41亿元。积极完善本级政策,先后梳理出台了“促进企业技改提升、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平稳发展”等3份文件,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助力市场开拓。策划举办“跨国采购团·晋江企业对接洽谈会、晋江品牌产品2014年春节特卖会,分别达成交易额3500万美元、4000多万元。深化落实“万家企业手拉手”专项行动,促成37家龙头企业与270家中小企业建立配套协作加工关系,组织工贸企业与本市中大型商超对接活动。组织621家(次)企业、1156个展位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累计签约订单11.5亿美元。组织47家企业赴巴西、韩国、台湾等开展商务考察。召开波兰新达中国商贸城项目推介会,促成一批企业抱团入驻。
2、力促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抓技术改造。筛选113个技改项目建立本级XX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库,坚持依托每月18日左右的工业生产调度例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全年113个纳库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80.8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9.8%。围绕破解企业技改空间不足问题,协调出台《关于工业企业改扩建项目规划建设审批实施意见》,支持有技改意向的企业在原厂区进行翻建、加层。二是抓创新驱动。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省级战略性新兴骨干企业6家、XX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XX市管理创新示范企业31家,有4个项目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举办2013年“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征集境内外作品3640件,其中97件作品入围终评、781件作品获得大赛推荐。策划举办“智造与创新——2013晋江高峰论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训活动。三是抓商业模式创新。成立电子商务协会,促成中国鞋都电商中心投入运营,启动洪山文创园电商专区、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网上商城“晋江名品汇”建设,全市70%以上规模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年线上交易额超380亿元。三是抓三产跨升。组织宣传、兑现商业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企业销售中心、超亿元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分别增加到237家、34家。服务推动专业市场、物流项目进度,国际鞋纺城、普洛斯物流园、海西建材装饰材料市场、海西五金机电市场等一批项目进度加快,华洲水产品市场、海峡国际食品交易市场建成融市,陆地港、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经营效益进一步显现。四是抓节能减排。提前4个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拆除6条再生造纸生产线、1条74型印染生产线。主动对接上级经贸部门,协调疏导天然气供气价格,保障陶瓷业替代天然气工作在10月份顺利完成。目前全市有199家陶瓷企业完成天然气替代,日用气量超200万立方米。持续推进印染行业整合提升工作,先后完成对93家印染(水洗)企业转型升级函告,协调启动神华热电2×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改扩建项目前期,协调淘汰凤竹等3家企业超年限落后设备,策划生成17个2014年度印染技改项目。继续深化建筑饰面石材行业关闭退出工作,制定下发《开展回潮生产石材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工艺石企业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3、着力拓展外经外贸。一是持续壮大外贸队伍。为280家内资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权备案登记,新增自营出口企业115家,新增出口3.27亿美元,拉动全市自营出口增长7.6个百分点。自营出口实绩企业453家,其中,出口超5亿美元企业1家、超1亿美元企业9家、超千万美元企业122家。全市自营出口突破60亿美元大关,达65.27亿美元,增长52.57%,增幅分别高于全省、XX市43.67个和19.31个百分点。二是吸引异地货源回流。积极促成一大批异地货源回流出口,全年异地货源出口13.02亿美元,增长101.08%,拉动全市自营出口增长27.25个百分点。三是引领调整外贸结构。定期发布外贸信息动态,引领外贸企业趋利避害,适时调整外贸产品、市场结构,抢占更大外贸空间。全年鞋业、服装、工艺品及珠宝首饰、纺织品出口额同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增幅分别达到64.74%、54.57%、113.23%和39.21%。欧美、香港等传统市场出口增幅达到71.66%,东盟、非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幅32.68%。四是服务重点外贸企业。密切跟踪、主动服务52家本级重点出口企业,促成其完成出口39.42亿美元,增长30.79%,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60.4%。五是优化外资审批环境。梳理改革外商投资企业项目设立及变更审批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能。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8个、增资项目32个,合同外资2.56亿美元,实际到资(历史可比口径)11.29亿美元,增长5.14%,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外资年检工作有序开展,共参检企业1608家,参检率达97.2%。
4、强化市场供应保障。一是“米袋子”。组织储备粮轮换,完成储备原粮轮出轮进14090吨,推进粮食购销企业共与87户种粮农户签订20889亩、9102吨的稻谷订单合同,组织粮食经营企业参加第十一届省内产销区粮食购销洽谈会和第八届七省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签订粮食购销合同、协议117050吨,比上届增加3350吨。扎实推进仓储设施修缮、军粮供应等工作。二是“菜篮子”。筛选确定150家本级副食品生产基地,其中蔬菜直控基地84个、生猪直控基地42个、蛋禽直控基地24个。完成10个农贸市场的新建和改扩建,启动梅岭综合市场、泉州肉品加工厂项目建设前期,建成50家平价商店或直销点。
5、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一是食品安全。调整XX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职责,明确餐厨废弃物、病死猪肉、地沟油、豆芽菜等食品安全薄弱环节的监管主体。进一步建立健全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全市19个镇(街道)建立食安办,设立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突出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添加剂、肉及肉制品、学校和企事业食堂等监管重点,坚持严惩重处,强化违法案件查处。加大财政投入,完善食品检测设施,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二是安全生产。深化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成4614家工贸企业自评申报、验收达标。深入开展社会稳定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和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液氨从业单位安全专项检查、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安全专项整治等安全生产大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三是市场整规。强化生猪定点屠宰,9个肉联厂屠宰生猪60.96万头,定点率达98.05%。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打击取缔13个私宰窝点,查没问题猪肉及产品2.85吨。严格酒类流通备案制度,办理备案登记20份。强化成品油经营企业年检和典当行业监管。
二、20**年经贸工作安排
20**年是晋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也是有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加快创新转型、拓展更大作为空间的关键一年。综合XX市2014年经济增长初步目标要求,今年我市经贸工作的目标任务是: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6.6%,工业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自营出口72.45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5.05亿美元,力争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实现稳增长。围绕确保完成泉州下达的目标任务,新的一年,我市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第十二届党代会三次会议、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工作部署,紧扣“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建设载体”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原则,按照“三个必须”总要求,深化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领推动“五个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促进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双提升”。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力保工业增长。抓好5个方面:一是政策宣传工作。多渠道深化省政府推动工业稳增长促转型11条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9条措施》、XX市“7+1”扶持政策以及XX市“改革突破,创新突围”大会出台系列政策宣传,引导企业主动对接、用好用足各级扶持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保障经济持续增长。二是生产调度工作。继续深化落实《关于加强工业生产调度管理工作的通知》,坚持每月18日召开全市工业生产调度例会,协调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项目推进工作。紧跟年度计划投资138亿元的377个2014年度XX市工业储备项目、年度计划投资75亿元的194个2014年度XX市重点技改项目,逐月跟踪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助力项目破解推进障碍,争取更多项目在年内实现竣工投产。四是市场开拓工作。策划举办2014海峡两岸(泉州)食品交易会,组织企业抱团参加意大利加达国际鞋展、台北国际食品展、印尼中国机械与电子产品展览会等境内外展会,组织企业赴俄罗斯、欧洲、南美、中东开展商务考察,组织企业对接入驻波兰新达中国商城,助力企业结交新老客户,抢占市场订单。继续组织品牌产品特卖活动,帮助企业消除库存压力。五是要素保障工作。资金方面,要深化落实、用足用好各级“助保贷”政策,全力帮扶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确保企业资金链安全运行。加强1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3家小贷公司、10家典当行运营监管,促使其在规范运作中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用工方面,要组织破解企业用工难课题调研,策划出台相关措施,立足于开源和节流相结合的思路,减轻因用工短缺对企业生产造成的影响。用地方面,要协同住建局组织实施《关于调整工业用地规划指标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支持有技改扩张意向的工业企业在原厂区进行翻建、加层。
2、全力促转型升级。抓好6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工作。策划制造企业深度对接31家洪山文创园入园设计机构、800多件工业设计大赛作品系列活动,配合洪山文创办组织海峡两岸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协调推动工业设计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促进一批工业设计成果、设计人才集聚晋江,带动提升产品差异化水平。支持企业通过申报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增强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力争全年新增6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配合谋划组建XX市龙头企业维权缓助中心,设立龙头企业维权基金,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二是技改提升。深化各级技改、“两化”融合政策宣传,鼓励更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适用技术和实施“两化”融合,引导企业对接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开展生产线改造,带动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三是管理创新工作。策划组织晋江民企“领袖菁英”领导力提升培育计划系列活动,带动提升企业目标绩效运营管理能力。组织实施一批企业精益管理咨询项目,带动企业提升生产现场管控能力,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四是商业模式创新工作。组织实施《关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要引导更多企业剥离销售环节,设立销售中心,加快产销分离。要组织总结推广著龙智造企业联盟模式活动,引导组建食品、鞋业企业营销联盟,促进一批企业在抱团发展中壮大规模、提升竞争能力。要支持企业导入c2b、o2o、o2p电子商务新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体验店与网店互动共赢。五是龙头促进工作。组织实施《关于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的工作意见》,重点要依托政策导向、资源配置、优化服务等措施,推动一批龙头企业增产增效、一批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一批龙头企业项目投建投产。六是节能降耗工作。深化实施XX市《关于推动印染行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重点要加快推动安东园、东海安中水回用工程,出台中水回用鼓励扶持政策,争取实质启动东海安集控区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倒逼印染企业落后设备、替代引进节水高效染整生产设备。主动对接第三方能耗服务机构,推动陶瓷企业辊道窑炉节气技术改造。加快推动神华晋江2×350mw超临界燃煤发电供热机组工程前期,争取在2014年底供热规划区域内部分蒸汽管网竣工投用,带动淘汰一批工业热用户燃煤锅炉。组建XX市节能监测中心,依托中心强化年耗能5000吨以上标煤企业的节能监控,深化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对标管理,带动提升全市工业节能水平。
3、全力推三产跃升。抓好4个方面:一是现代物流。筹备成立XX市物流协会。跟踪推进现代物流园区、普洛斯晋江物流园、陆地港二期、围头保税物流园、晋江机场空港物流中心、泉州顺丰速运物流仓储中心等物流建设项目。启动晋江航空港建设。丰富陆地港经营业态,加快建设国际快件中心、葡萄酒检测中心、进出口贸易平台等。二是专业市场。协助国际鞋纺城、海西建材家居装饰交易中心、海峡国际五金机电交易中心、海峡工业原料城、海峡石化产品交易市场按时序进度投建,促进晋江海峡国际食品城、晋江汽车市场二期、灵源二手车市场繁荣融市。三是楼宇经济。推动泉州世界贸易中心、滨江商务区总部运营中心、万达写字楼、磁灶企业营销展示中心等商务楼宇聚集区做强做大,确保乔丹企业总部大楼、九牧王商务运营中心、宝马公司企业大楼、盈众科技办公大厦等一批公司总部大楼竣工投用。促进商贸企业回归,税源回流。四是电子商务。完成电子商务规划编制,推动中国鞋都电子商务中心、洪山文创园电子商务专区、新亚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顺丰泉州区域中心等一批电商平台及配套项目建设,策划建设晋江鞋服、食品网上交易专区,推动菜鸟网络公司与本市企业合作进程。
4、全力扩对外贸易。抓好3个方面:一是挖掘增长点。充分依托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平台,协助鞋业、服装、晴雨伞企业争取更多外贸扶持政策,支撑外贸出口稳健增长。抓好内资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权备案登记工作,吸引异地晋江籍外贸企业回归和异地货源回流,壮大外贸队伍,扩充外贸增量。二是夯实支撑点。对外贸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上门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和开展外贸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强化出口加工区、陆地港、围头保税区等重点港区跟踪服务,发挥港区联动出口效应,充分发挥重点外贸企业和重点港区对全市自营出口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持续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用好外贸企业融资风险共担资金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信保等政策,健全外贸风险预警体系。引导金融部门建立中小出口企业融资绿色通道,主动指导企业熟练利用进出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外汇票据贴现、国际保理融资等方式开展贸易融资。支持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和国际品牌并购,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推广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新模式,优化外贸大通关环境。
5、全力抓市场保障。抓好4个方面:一是市场供应。做好储备粮轮换、军粮供应、粮食订单收购和引粮入晋工作,抓好内坑粮食储备库的征地和项目建设。抓好副食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梅岭综合市场改造和泉州肉品加工厂项目建设。二是食品安全。强化农副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市场、餐饮消费服务等各环节日常监管和动态监测,打击各种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台阶。三是安全生产。扎实推进规模或限额以上工贸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发展城市”创建、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四是市场整规。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取缔私宰窝点。开展成品油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查处无证加油站点。
第二篇:工作总结经贸
工作总结经贸
工作总结经贸2007-02-06 09:47:17
年,在国家经贸委大力支持下,在常务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的工作计划,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加强企联内部雇主组织建设,大力推进三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积极参与解决劳动关系,确保经济建设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年以来,中国企联在会长、理事长的直接领导下,加强了雇主组织建设,积极参加建立三方机制的工作。月份,陈兰通副会长率中国雇主代表团参加了国际劳工组织第次亚太区域会议,并在亚太雇主联合会成立文书上签字。至此,我会正式加入亚太雇主联合会,为加强我会与亚太地区各国雇
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为加强国内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去年月成立了由劳动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我会组成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劳动保障部领导同志担任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我会领导担任副主席。这表明,由劳动保障部代表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工人,我会代表雇主的三方机制正式启动。通过三方机制,可以推进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及劳动合同制度;协调企业改制改组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定和实施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生活福利待遇、职业技能培训等劳动标准;进行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有关其他劳动关系调整的问题等。目前,全国已有个省市已建立了三方会议,这些省市企联在开展平等协商、推进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取得较好效果。如江苏省企协、企业家协会与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共同组织了调研活动,共同完成了有关文件起草工作。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去年月,由劳动保障部、国家经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我会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贯彻实施《劳动法》、《工会法》推进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工作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我会会长陈锦华参加了会议。尉健行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吴邦国副总理作了书面发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陈锦华会长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从国外直接飞到南京参加会议,在会议期间,召集中国企联的同志,早晨七点多钟在他的住所部署工作,提出五点意见,要求企联全体同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迎接我们作为雇主组织的作用所提出的新挑战。他要求各地企联都要健全组织,都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到企联的中心工作,要发展各种所有制、各种行业的会
员,使我们作为雇主组织的代表性能够更全,覆盖面更广。彦宁同志对这次会议也很重视,这次会议的我方讲话稿,彦宁同志亲自主持讨论研究,进行了多次修改。在参加企业会员工作会议期间,他多次打电话询问会议进展情况,并在会议上认真传达贯彻锦华同志的五点指示。为推动各地工作,中国企联于去年月向各地、各行业企联(企协)发出了《关于全国企联系统落实“全国贯彻实施〈劳动法〉、〈工会法〉推进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的通知》,各地、各行业企联(企协)正在积极贯彻落实。
二、围绕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加大调研力度,推动企业深化改革
一年来,在陈会长、张理事长的关心和亲自带领下,针对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重点课题的调研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果。先后形成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中国入世的机遇与企业对
策》的报告。完成了国家经贸委交办的国企三年脱困课题研究,提交了《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国企摆脱困境的重要出路》的报告。并组织编写了《基本规范难点解析与操作案例》、《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企业家和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专著和研究报告。同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项目《我国大中型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获得了五个的最高评价。组织撰写了《中国企业发展报告》并就“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主要工业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北京市工业现状及发展战略”、“企业信用评价及信息系统建设”等进行了研究。各地企联(企协)结合本地企业实际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如湖南省企协经过调研,撰写了《关于湖南三湘客车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咨询报告》和《关于湖南雪峰水泥集团公司扭亏脱困的咨询报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活动,由于主题鲜明,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造成重大的
影响。在各地企联(企协)、全国性行业企联(企协)的积极配合下,我会承办了第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和中国企业新纪录(第六批)的申报、审定、发布工作。
三、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加强培训、咨询和信息服务
根据国家经贸委年初确定的全国企业培训工作要点,结合我会的重点工作,紧密围绕“入世”、“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更新”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重点培训项目,加强与地方、行业企联(企协)以及高校等单位的协作,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各地、各行业企联(企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班、研讨班、研究班、讲座等。我会建立了“中企联合网”站,目前该网站已与多家地方、行业企联(企协)及有关国际组织实现了网上连接;帮助多家团体会员建立了网站;为多家企业会员制作了企业和企业家网页。我会各部门通过中企联合网发布各种信息多条,多万字。编发
《经济动态》期,每天通过电子邮件发至各有关企业会员单位,深受企业的欢迎。
为有效地推进我国管理咨询事业的发展,提高管理咨询机构的咨询水平,我会分别在天津、深圳、成都、内蒙、新疆等地区举办了期高级咨询顾问培训班,共有多位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咨询机构的同志参加了培训及能力考核,有人获得通过。去年末我会还举办了以“全面提升竞争力——新思路、新管理、新对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咨询高峰年会,在咨询界、企业界引起了积极影响。
四、抓住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大宣传的力度
图书出版宣传工作,紧密围绕企业关注的热点和市场需求,优化选题,加大发行促销工作,取得较好效益。全年出版新书余种,在畅销书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企业指南》一书。这本书由海南研究院翻译,我们积极配合,锦华同
志作序,并以他的名义赠送各省市主要领导和大企业领导,影响很好,是我国入世后给企业送去的一件武器。
企业报、《企业管理》杂志、《市场观察》杂志在宣传报道中,配合国家经贸委的工作和我会的重点工作,追踪焦点、热点问题进行采访报道。在“两会”期间,企业报共撰写稿件篇,采访了位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位部长。一报两刊还为“中国企业高峰会”、“企业家活动日”以及我们日常组织的各项研究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一报两刊已成为企联的窗口和喉舌,在我们开展活动中发挥了宣传报道的积极作用。
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为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工作,经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这项工作也受到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交流方
面,成功举办了中国企业高峰会,此次会议主题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全球视角的变革与创新”,来自国内外企业家及学者人参加了会议。我会与美国思科公司合作,在企业实施网络就绪项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与国际劳工组织和挪威工商联合会合作,在深圳、海口、大连举办了多人次的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研讨会、培训班,向各级协会和企业的同志介绍了国外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的经验和做法,受到普遍欢迎,同时引起各地政府部门和工会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去年我会共派出出访团组个,人次;接待来访团组个,人次。通过互访,促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各地企联(企协)为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影响,每年都自发组织开展部分地区联谊会、研讨会。如华北五省市第届企业家联谊会,华东七省市第次企业家工作研讨会、南方十省区第届厂长(经理)研讨会等。同时,各省市企联(企协)经常开展省际之间、省市之间互访、考察学习、相互交流经验活动,加强了协会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提高了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六、做好维权工作,发挥企业代表作用
为切实做好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工作,我会召开了第二届维权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加强了对地方维权工作的指导,与位企业界人大代表建立了联系,成立了专家队伍。目前维权工作已成为地方两会为企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两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会于年月参加世界广告主协会。为做好这方面工作,先后发展了家会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成立了广告主工作委员会。去年月在无锡召开并成立了广工委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原则通过了《广工委监管会工作规则》。为维护广告主权益,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三方合作制约机制,在上海举办了“年中国广
告论坛”。此次会议为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三方在广告市场中搭起交流、互动新的平台。
七、加强内部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为加强我会与直属团体会员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反映和宣传各会员单位开展活动情况,促进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企业报》、《企业管理》、《市场观察》、中企联合网、《协会工作通讯》等媒体上开辟了会员园地专栏,并在会员单位中特聘了多位同志担任特约通讯员。去年我会在发展会员中加大了力度,并注意吸收各种所有制企业会员。目前,在我会企业会员中,国有企业占,乡镇企业占,私营企业占,合资企业占,股份制企业占,独资企业占,其它占,会员构成比例向合理方向迈出了一步。
第三篇:2007经贸工作总结
2007经贸工作总结
2007年以来,经贸委系统坚持以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创新引领各项工作,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使率先发展的势头继续保持,科学发展的效应加快显现,和谐发展的步子更加扎实。
一、主要成绩
(一)工业总量继续扩大。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在高平台上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030亿元,实现历史新突破,同比增长保持在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90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96%,总量首次超过江阴市,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二)工业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完成产值1245亿元,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18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2%;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逐渐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一批工业设备落后、附加值低的产品陆续退出市场。
(三)企业效益显著提升。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为3990亿、230亿和190亿元,分别增长30%、39%和42%。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
(四)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131家,个体工商户9174家,新增注册资本超11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其中,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有149家,超5000万元的有30家,超亿元的有2家。上缴地税23.4亿元,同比增长36 %,占全市地税入库总量的42 %,新增就业岗位53965个,民营经济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额达30%。
(五)内外企融合不断深入。坚持外向带动战略,把握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商机。民营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一条从外向配套到自主创新,从融合发展到竞相发展的路子。全市配套民营企业1503家,同比净增483家,配套项目1878 个,同比净增361个,实现配套销售额316.17亿,同比增长25.26%,利税33.34亿,同比增长31.73%,有79家工业配套企业实现销售额超5000万元,实现配套销售101.9亿元。
(六)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六个一批”专项计划有序推进,总投资75亿元的22项核心技术项目及总投资35亿元的30项重点技改项目中分别有14只、16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7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专利申请5823件,授权1583件,其中民营企业占了近一半。AB、好孩子等产品通过复评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我市有4家民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在7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分别占了2个、13个和17个。
(七)能耗水平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5%,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高耗能行业能耗下降幅度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依法对8家重点耗能企
业的70台(套)用能设备进行节能监测。已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146家,55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首轮审核并通过验收。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强化预测预警,经济运行监控成效突出。
一着不让抓好对宏观经济的监控、引导,不断强化预测预警机制,保持了我市投资、出口、消费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一是提高经济运行分析质量。委内建立了每月一次的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各职能科室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新增长点“四个重点”,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及时进行研究,针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经济运行工作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断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加强生产要素供需协调。围绕煤电气等资源,加大与供电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全力争取生产和运输企业的支持,做好落实衔接工作,稳定供应渠道,尽可能多的争取资源,确保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供应。三是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考虑到今年成本上升、效益降低的发展趋势,引导企业认识提高效益、保持利润的关键在于狠练内功,通过内部挖潜,努力提高资金营运效率,争取降本增效。四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依托经贸网,不断扩宽投资信息网络和渠道,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机构,努力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在创业发展、投资咨询、企业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积极为各类企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五是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上半年组织部分物流企业参加了苏州国际物流展览会,9月份在徐州召开的“全省物流业与制造业供需对接会暨第二批省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授牌仪式”会议上,我市的大地、北方、亚东、白杨湾等四家物流企业被评为第二批省重点物流企业,目前我市共6家物流企业获得省重点物流企业称号,其中一家获国家税收试点单位,在苏州全市中居领先地位。
二、坚持民营赶超,实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一是主攻招商,促使民营企业量的扩张。借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民营招商策略,实现民营企业量的迅速扩张。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创下历史最好记录,平均每个工作日引进民营企业达18家,引进民营注册资本高达4100万元,与同期相比,每只项目提高300万元。仅7月份在浙江义乌举办的产业对接交流暨花桥国际商务城说明会活动中,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额58.47亿元,注册资本达12.61亿元,有力地扩大了全市民营经济的招商引资成效。民企增资继续保持高涨,增资势头迅猛。全年实现增资项目561只,增资额达35.7亿元。二是实施重点突破,优化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在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的同时,瞄准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筛选高成长性、高关联度、规模总量大、投资强度高的龙头型、带动型项目,主动上门拜访推介,实施重点突破。江苏凯润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江苏恒通投资担保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相继落户;江苏爱知投资有限公司、苏州兆成展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也相继落户,不仅增强了全市服务业的总体实力,而且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三是深化内外企业融合,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秉承“外向型经济的领域有多宽、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的外向带动理念,牢牢把握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内外资企业寻求配
套合作。以昆山经贸委中小企业服务网改版为契机,建立了民企外向配套产品库,每月定期发布外企配套需求信息,为内外资融合牵线搭桥。9月份推介三一重机、昆山铝业、迪斯油压等12家企业参加了第四届江苏(无锡)外商企业产品配套洽谈会,当场签约1只项目,签约金额2000万元;10月份举办的外向配套专场活动上共签约配套项目16个,配套销售额达4.5亿元,为第1500家外向配套企业授牌,推动了外向配套的不断深入;继续组织市重点外向配套项目验收奖励,引导配套企业向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深层次合作,促使民企在配套的同时借鉴、消化、吸收外方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提升配套水平。四是加大实地督查,促进民营项目的早产出。组织力量对各乡镇三年以来的在建大项目开工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并开展了项目进展情况月报制度,明确委领导挂钩联系项目,落实责任,从合同的开工率、资金的到位率和项目的投产率等几个方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落实,努力使意向成为合作,协议变成合同,合同转为产出,确保了我市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建设率,实现签约项目的早投产、早见效。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了全市民企的按期开工,全年开工项目3282只,占全市开工项目的70%,开工面积857.5万平方米,占全市开工面积的55.2 %。
三、抓好技术改造,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一是加强引导,加大技改投入。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亿,工业项目投入完成量预计为180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技术改造项目投入完成量预计为85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投入量的47.7%,同比增长34%。全市工业项目竣工完成量预计为11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完成量预计为55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竣工完成量的55%,同比增长42%,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推进项目备案。根据《江苏省工商领域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昆山实际情况,切实按照国家投资管理新体制要求,转变工作方式,认真学习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的相关规定,并努力为企业做好技术改造项目前期咨询服务工作,创造我市良好的技术改造投资政策环境。今年共办理备案项目105只,投资总额为13.5亿元。外资核准项目6只,投资总额为4.4亿元,项目备案也体现出市级备案项目明显增加、引进技术和设备力度加大、行业规划整改力度不断加强的鲜明特点。三是注重项目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了技改项目库,系统管理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激励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入,同时加强对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承担企业对省、市财政技术改造资金的专款专用,并按要求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及时完成技改项目。全年储备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有63只,投资总额为45亿元。落实了市扶持资金851万元,组织好孩子、国力真空、彩华集团、荣心动力等四家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财政贴息,列入2007年江苏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的有12项,投资总额为14.16亿元;列入江苏省2007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白皮书)的项目有27项,投资总额为23.24亿元。
四、推动“三自创新”,形成民营经济后发优势。
一是突出政策扶持,创新良好环境初步形成。出台《〈关于实施“三自”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的若干补充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投入和企业自创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及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并拟定了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对项目申报的具体程序、认定、实施、验收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更具可操作性,确保了市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的使用公正、公开、规范、透明。在资金支持上,积极做好与上级各项政策的对接和争取工作,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扶持资金,放大激励
引导效应,真正使各项科技激励政策在我市科技创新和基地建设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今年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预算安排了1.01亿元,比去年增加了35%,经追加今年扶持资金达1.3亿元,加上上级财政的支持,总的科技扶持经费超过2亿元,不断加强院校合作,设立了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昆山市知识产权审判庭的成立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司法保障。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雏形初现。在深入考察,广泛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昆山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建议草案,目前昆山工业应用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运作方式及主要职责和发展目标基本确立,筹建条件已逐步成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共计注册企业户数836家、注册资本179亿元、投资总额402亿元、投产企业660家。2007年,落户在产业基地的企业有229家,注册资本28亿元、投资总额68亿元、开工企业54家、开工面积84万平方米、投产企业59家,营业收入达到268亿元。12家特色产业基地中,有3家已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模具产业基地、传感器产业基地、软件园、)、1家国家级孵化中心(留学生创新园)、1家省服务外包基地,光电产业园今年被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并进一步申报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方面研发平台等基地的功能性建设初见成效:坚持多元化投入和市场运作模式,在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始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如瑞博核酸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昆山光伏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初步聚集了一批领军人物担纲的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科研团队;通过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市对高新技术项目的集聚和承载能力,充分发挥了服务企业、集聚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对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创新中心、江苏省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培育,目前,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中心正在申报江苏省中小企业国内技术转移中心,并将争取建成国家级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目前,我市已有300多家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2007年又有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省外商投资研发机构通过认定,累计分别达到了7家、3家和19家,新增6家苏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8家苏州市级研发机构,累计分别达到了27家、6家和37家,新建了12家昆山市企业技术中心和20家昆山市研发机构,累计分别达到了88家和57家。三是有序推进“六个一批”,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6家企业入选苏州市5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7家企业入选苏州百强民营企业;在苏州市经贸委下达的2007苏州市第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重点投产新产品项目指导性计划中,从“六个一批”中选出的昆山项目接近了苏州全市的三分之一;华恒焊接设备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创的六轴焊接机器人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好孩子信息化项目被认定为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获省财政的支持,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产品57只;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苏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通过认定;亚龙公司的旗舰牌笔记本、六丰机械公司的六丰牌汽车轮毂、建大公司的摩托车轮胎及复评的AB、好孩子等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至此,我市的中国名牌产品新增3个,累计达到了10个。
五、强化指导服务,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新引进了高特佳和爱博两家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新成立23家担保机构,总计担保机构达30家,为全市1800多家民营企业担保了1840笔,计30.4亿元的担保金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举办了春季和秋季2次银企对接洽谈会,推
介企业融资项目90个,投资总额175.8亿元,申请贷款总额超100亿元,强有力的缓解了民企的融资矛盾,有效缓解了民企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二是认真开展诚信服务活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相关要求,在继续健全按需服务、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重点民企挂钩等工作制度的同时,突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了以“创新能力培养和创造学原理”为主题的民企高层管理培训班及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民企沙龙活动,受到了民营企业家的广泛欢迎。同时创新思路,由往年的政府买单请企业家来学习,变为企业根据需要自己买单选培训课程就近参训,政府搭台、民企吃“自助餐”成为培训的新模式。培训内容因需选择,培训课堂下移到开发区、各镇,既方便了基层企业,又扩大了培训受益面,受到企业的普遍认同。三是组织对外合作交流。努力推进民营企业加强国内外经贸交流与合作,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引导、支持和鼓励民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寻求投资贸易合作机会。特别是积极寻求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合作和对接。4月份组织沪光、瑞卢卡、恒源等9家汽车零部件参加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在上海举办的州国际中心上海信息办公室揭幕仪式暨中奥经济合作探讨会。会上,市中小企业局与奥地利施泰尔马克州国际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企业与奥方州汽车联盟体首席执行官进行了合作探讨。6月份,组织曼氏生物、昆士莱照明、万三食品等8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三届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7月份,组织华恒焊接、双桥传感器两家企业参加全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果展览会。9月份,组织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2007中国(无锡)民营企业高新技术洽谈会。
六、狠抓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
一是加强了组织及政策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科独立运作,全市各镇(区)和在重点能耗企业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并落实了专(兼)只能管员,市、镇、企业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初步形成。制定并实施了《昆山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昆山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实施方案》、《昆山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市政府设立了1000万节能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用于支持节能技改项目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等。二是精心组织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指标纳入开发区、各镇基本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4月份与环保局联合举办了清洁生产审核动员培训,邀请省环科院和苏州节能中心专家授课,各镇环保办、民资中心和100家企业共160人参加了培训,企业人数创历史纪录,动员培训效果良好。与52家企业签订了审核咨询合同,同时进入了审核程序,顺利完成了全50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计划。兑付0624家企业的补助资金203万元。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认定和奖励工作。对去年公布的14家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进行了奖励,奖励金额达42万元,有力营造了推动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并在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已通过ISO14000的企业中筛选确定了25家昆山市第三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家企业列入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四是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重点耗能企业主要用能设备调查。掌握了全市77家重点企业能源利用基本状况,并对这77家企业能源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法定培训,增强了综合利用能源的意识,认真组织锦港化工、台玻公司开展能源审计工作,组织锦港化工第七期节能技改、台玻公司富氧燃烧及烟尘脱硫技改申报节能类项目,鹿城垃圾发电公司申报省节能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五是开展企业综合整治工作。根据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和本市的统一部署,牵头市安监、环保、质监、工商、消防等部门,对全市化工生产企业继续了拉网式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了处罚及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其中建议关停企业49家,建议停产整改企业28家,向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358份。
七、深化各项改革,机关效能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工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营生化厂改制顺利完成,国有资本实现有序退出;完成了昆山合成电线电缆厂、昆山双鹤药业有限公司企业歇业、人员安置分流工作,完成了昆化集团的股权转让,全面理清了系统名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信息、协议材料,退休人员转社区工作基本完成。二是新墙材改革成效突出。全年完成新墙材产量7.25亿标块,占总墙材产量的88%,在今年竣工的建筑中全部采用了新墙材;牵头成立了昆山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协会,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坚持党建工作季度督查制度并完善了经贸委党政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督查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企业的劳资、稳定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与66个基层组织签订了《党建工作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信访工作责任书》;利用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调研、考察摸底,调整了部分组织设置和基层组织班子成员,使组织设置和支部班子更趋合理,更有战斗力。并在换届结束后,开办了一期新上任的党工干部业务培训班,使换届后的各基层组织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举办了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班6期和反腐警示教育1期,参训人员600多人,举办了多期“社科讲座进企业”,在企业党员干部中反响很好。举办一期工会主席培训班,学习新的劳动合同法和相关劳动法规。四是队伍建设得以加强。从六月份开始,开展了星期六机关工作人员集中理论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有警示教育、普法教育、政治时事学习等,提升了机关全体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组织部关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中层干部测评等文件精神,强化“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机制。对缺额的三个中层正职岗位进行了公开民主推荐,最后按程序确定三名中层正职干部。在各科室和全体机关人员中充分发动宣传,集思广益,形成了能体现我委的服务职能,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服务品牌:“企业为本,共谋发展”,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服务意识。五是认真做好人大选举及信访来访工作。面对系统内转制、破产、关停企业多、人员复杂的现状,严格把握政策,科学合理划分选区,认真细致开展工作,确保了全系统换届选举工作的圆满成功。全年共处置信访26件,来访172人次(不含直接去信访局上访的人数),做到件件有回复、有落实,特别是在双鹤药业、针织总厂等企业的重大上访案例中,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配合企业做好协调、解释工作,有效地缓解矛盾,稳定了社会。
可以说,2007年,经贸系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还比较突出。随着物价上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挤压了盈利空间。原材料方面,原油、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材料及农副产品原料等价格普遍处于高位,同比均有较高涨幅;劳动力资源方面,供需矛盾越发突出,目前我市劳动力富余只是表面现象,一旦加大用工执法查处力度,依法规范用工行为,则企业招工难现象就将凸现;融资方面,随着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的连续多次上调,企业融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财务成本将进一步增大。二是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随着太湖蓝藻事件的暴发和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引发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高潮,引起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对节能减排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目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利益驱动下,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依法关闭“五小”企业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一时还难以明显下降。三是部分生产要素制约依然存在。资金、土地、煤电油运等趋紧形势将进一步加剧。
第四篇:经贸口工作总结
经贸口工作总结
(一)着力推进首位产业
围绕加快打造家具产业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世界木材和家具产品集散地”,推动新旧动能协同发力,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顺利举办了第四届家具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大力推动家具企业“转企升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截止11月中旬,规上企业突破953家(含省级批复规上工业企业总数300家),推动企业由“低小散乱”向入规、入园、入标准厂房转变,在2016年建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基础上,今年已新开工300万平方米,第一批规上家具企业规上厂房成功选房;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实践路径,打造了国内首个“互联网+家具”综合服务平台“康居网”,推动线上线下融合。1-10月,南康电商交易总额167.1亿元。同比增长73.7%,其中家具150.2亿元,同比增长74.8%,其中11月11日当天,南康电商成交额达3.5亿元,同比增长65.2%。其中家具电商成交额3.3亿元;打造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具有“消防、环保、安全”的标准车间,逐步改变了传统家具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南康制造向“智造”转变;相继引进曲美、端瑞、华日等3家国内一线知名品牌企业入驻;组建了工业设计中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助推南康家具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已连续9年被中国家具协会评为
“全国优秀家具产业集群”,2017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实木家居之都”称号;今年1—10月,产业集群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实现产值1038.67亿元,同比增长19.8%,主营业务收入1007.51亿元,同比增长19.79%,工业增加值259.67亿元,同比增长26.05%。
(二)推动工业产业快速壮大
依托赣州港和IPO绿色通道,以及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临港产业,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成为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重要板块。其中:光电智造园新入驻维华科技、博大精机等9家企业;“智造谷”项目以商招商引进6家企业落户;赣州港电子信息产业园先期入驻9家高端磁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电子信息企业。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工业产业快速壮大,全区项目推进呈现“多、快、好、强”特点,一是实施数量多。年内列入市重点调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259.8亿元,计划完成投资100.35亿元;
二是建设速度快。全区27个亿元以上项目包括14个续建项目、13个新建项目,其中新建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三是项目质量好。全区27个攻坚项目中有14个家具首位产业项目,占比51.9%。10个引领性、带头性项目涵盖全区重点发展的家具、电子、有色金属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创新引领强。开源矿业奥斯麦特炉新型冶炼技术和装备世界先进;爱格森人造板前端设备从德国引进,属于国内首台套;博士家居关键喷涂设备为国际最先进设备等等。同时,牵头建立帮扶推进机制,实行零距离、保姆式服务,切实解决企业诉求,解决了一批涉及企业发展的迫切问题,截至10月底,“小微信贷通”为171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金额2.9705亿元,金额绝对数赣州排名第一,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
(三)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
紧紧围绕家具、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组织参加省市重大招商节会,举办了2017年江西赣州(广州)家居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2017年江西赣州港临港经济招商引资恳谈会、2017年南康家具外贸招商引资推介会。相继引进京东、德邦、顺丰、“三通一达”、龙泰安、永安行等31个重大项目。截至目前,我区招商引资共对接重点企业77家,其中已开工建设31家,正在跟踪洽谈26家,投资总额202.46亿元,其中签约合同外资额11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32万美元,同比增长17.92%。1-9月,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854万美元,同比增长49.63%;其中外贸出口14302万美元,同比增长36.7%。
(四)融入“一带一路”取得重大突破
紧紧围绕打造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的指示要求,充分发挥赣州港两个“国字号”平台的优势,打通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赣州港与沿海沿边的开放合作、港务合作,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加速完善港口功能设施。建成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并试运行,赣州国际港站二期,尚祐集团、爱康集团公用型保税仓、监管仓等配套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积极引进金融、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信用保险、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构建新型涉外金融体系。加快引进各大船公司在赣州港设立集装箱提还箱点,并将赣州港作为起运港(目的港)开展多式联运,京东、德邦、邮政、顺丰、“三通一达”等知名物流企业相继入驻,助力南康打通家具物流配送服务“最后一公里”;引进深圳最大的冷链企业——龙泰安公司,建设60万平方米18万吨冷库的冷链物流中心,申报建设肉类制品指定口岸。国家质检总局同意与省政府签订国检监管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国家商务部支持赣州港申报跨境电商试点,成功获批赣州港“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全力融入“一带一路”。相继与满洲里海关、厦门海关签订“一带一路”通关协作备忘录,与盐田港、厦门港、广州港签订港务合作协议,成为3个沿海港口的腹地港。开通了13条内贸班列线路、3条铁海联运班列线路、9条中欧班列线路,实现了赣州港中欧班列
“八进八出”双向常态化运行,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新亚欧大陆桥4个对外物流通道对接国际贸易的内陆口岸。赣州港巨大的产业集聚和物流集散能力开始显现,今年1-9月,实现吞吐量15.66万标箱,其中进口10.43万标箱,出口2.5万标箱,总量接近去年全年的3倍,全年有望突破20万标箱。
(五)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稳定
多次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危险化学品、“三合一”场所、城区液化气站搬迁等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做出部署,结合创文工作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家具行业、消防领域、城镇燃气安全、建筑施工等七个专项整治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台、政务微信、手机报开展宣传,集中曝光重大隐患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1-11月份,对58家危化品经营门店开展专项整治,依法查封非法经营门店8家,查处3家非法储存醇基液体燃料企业,1家私设烟花爆竹仓库非法储存经营户,集中关停存在重大隐患的“三合一”制衣厂363家,下发消防整改通知书947份。同时,加大了对企业主、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先后在木材交易市场、区域规上企业、旅游行业、乡镇召开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会,1-11月,我区安全生产工作总体形势稳定,杜绝了较大事故,极端天气、节假日、重大商业和民俗活动等时期安全形势平稳。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刘奇省长对南康产业的新要求、新方向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123”工作目标, 围绕把南康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家具集散地和建设南康现代家居城的工作定位和目标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做好本职工作。
(一)全力推进首位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盯紧首位产业和产业链末端产业,着力引进总部经济、绿色经济、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投资新洼地,加快培育第三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注重品牌培育。用活用好“南康家具”集体商标,通过“南康家具+企业商标”“母子”商标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南康家具的品牌影响力。
三是注重扶强培优。在持续推进现代家居城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上,加快“转企升规”和标准厂房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鼓励“低小散乱”、达不到规上标准的企业,抱团入规入园入标准厂房。
(二)推动工业“裂变”发展
一是主动作为,要着力抓项目扩投资,加速推进德普特科技、开源矿业等一批主攻工业重大项目建设,抓好攻坚项目调度,促进工程滞后项目有实质性突破。二是坚持创新理念,坚持科技创新,逐步改变传统家具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模式,引进数控机床和智能化设备,打造家具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标准样板车间,推动南康家具向“南康家居”延伸,由“南康制造”迈向“南康智造。三是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突出抓好企业入规,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撑力,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发展目标任务,为三年翻番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定不移加快赣州港建设
一是继续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用型保税仓、金融监管仓、冷链物流园、物流仓储项目等,完善以赣州港为核心的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赣州港与赣州市其他功能区域的快速连接,打造便捷高效的港区物流通道。
二是继续推动多口岸直通多品种运营。加快对接宁波、满洲里、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口岸直通,加快申报建设肉类、粮谷、海鲜、水果、平行整车等品类指定口岸,并结合市场需求,率先开展生鲜、肉类等冻品的进口,并逐步实现粮谷、水果、整车、甜叶菊、可再生原材料等货物进口,推动赣州港实现多口岸直通,实现多品种运营。
三是大力促进电商企业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发展。以京东、顺丰、德邦、邮政、“三通一达”等物流企业进驻为契机,加快实现物流集聚,形成快捷、安全、有序和低成本物流中心,加快申报国际快件海关监管中心,着力打造跨境电商平台,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业务。
四是继续推进班列常态化运营。常态化运行现有内贸班列线路以及“一带一路”中欧(亚)班列。同时,新开至阿富汗、越南、白俄罗斯、芬兰、瑞典中欧(亚)班列,打通经英吉利海峡至鹿特丹、经俄罗斯海参崴(海港)至蛇口港、经二连浩特至俄罗斯的三条物流新通道。争取马士基等九大船公司设为目的港,力争到2020年实现吞吐量80万标箱,成为全国外贸吞吐量第一的内陆港,实现内贸吞吐量排名在全国前列,公铁海联运吞吐量达到30万标箱。
五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全面系统推动临港经济区的布局和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依托临港产业园,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云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以及其他大进大出的现代制造业。同时,加大与赣州“两城两谷一带”和赣州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高铁西站、蓉江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港城联动、一体发展”。
(四)持续保持高压安全生产态势
一是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和打非治违,加强安全生产明察暗访工作力度。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和宣传力度,做到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三是进一步强化“查、扣、停”和媒体曝光力度,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我区安全形势总体持续平稳。
第五篇:经贸学院2011工作总结
经贸学院2011工作总结
2011年2月17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用“以人为本、以事为先、以和为贵,乃办学兴院之本”为题,做了经贸学院2011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有三大条:
(一)以人为本,转变办学兴院思想观念
(二)以事为先,探索精品大学办学思路
(三)以和为贵,践行大爱育人管理创新
对照《工作计划》逐条检查,现总结汇报陈述如下:
一、摸清家底,以人为本育人才
1、学生家底
两个二级学院合并前,经贸学院在校学生人数2371,其中:天城校区1226人(09级646人,10级580人),金龙校区1145人(11级高职生971人,预备生142人,总裁助理班32人);
两个二级学院合并后,增加在籍学生934人,其中在校学生人数557人(网络生346人,预备生153人,五年一惯制58人),经贸学院在校生总人数为2928,在籍总人数为3305人。
2、教师家底
本学期实况:任课教师112名(含总裁助理班任课教师),其中:专职老师50名(经、管专业教师仅9人),外聘兼职老师62名,占55.4/100。若加上教学、学工、管理人员,经贸学院是一个拥有119人的教书育人团队,承担着近万个学生家长期盼的社会责任。
一院跨越两校区,学生情况复杂、教育类型多个,以人为本、转变观念、提升内涵、保证质量,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教学工作大事
(1)3月份,开展了“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大讨论,使学生得以受益、教师得到提高、师德师风进一步固化。
(2)提出了“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申报市级精品课程的设想,1
得到学校领导典力支持,全程参与了课程网站设计和建设,获批成为我校第二门市级精品课程。(加课程网站照片)
(3)精心策划,申报成功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业指导的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这是经贸学院市级教改项目零的突破。(加照片)
(4)为落实徐院长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历经5个月,论证制定总裁助理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着力组织发动、筛选任课教师,由32人组成的品牌打造实验班运行良好。(加照片)
(5)在肖文老师的艰辛指导下、在经贸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贸学院7名学生杨霞、李洋洋,杨刚、黄彩硪,李淘、韩毅、成正北分别获得“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重庆区一等奖,杨霞同学作为获奖代表正赶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佳绩。(加照片)
(6)由经贸学院组织实施、李俊老师指导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黄亮、刘贞、李淘的参赛作品《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消费网》荣获全国电子商务挑战赛”重庆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这是重庆信息学院的首战告捷。(加照片)
(7)10月份以来,以“申骨”为契机,整合专业群,强化教与学过程管理:顺大势而为---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主旋律;谋学校发展---推崇“捧着一颗心来”教师人格!(加照片)
(8)本,新建实训就业基地3个,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2.93/100;聘请西部先特、重庆九源、西安诺信、阿里巴巴重庆总部、太平保险上海公司等企业负责人给学生讲座7次;基于行业指导的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正在实质推进。(加照片)
4、队伍内涵提升
(1)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专业技术职务。今年已有6名经、管专业教师步入了硕、博学位课堂;有3位老师获国评讲师、4位获国评助教。
(2)以项目为研究载体,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经、管专业教师获准校级重点和一般科研项目各一项,发表研究论文?篇,科研开始起步。
(3)着力培育师生爱校情结,涌现出星光功臣1名(莫加强)、教学名师1名(涂红)、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管理工作者10余名;让“三个母亲”扎根于学生心目中。
(4)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一年来,2次“以儒家文化为载体、以学籍管理为抓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把对学生的管理权交给学生”开展培训讨论,学生工作集约程度得到提高。(加照片)
(5)高度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分别在天城和金龙校区以“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为题进行了学生干部培训。
5、学生工作亮点
(1)成功主办了特色鲜明的第四届“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经贸学子的出色表现博得评委高度评价。(加照片)
(2)在学校“长大成人”演讲赛上,经贸学院11级学生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模特大赛上,全校20人参赛,经贸学院9人参赛,并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全校英语演讲赛上获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全校足球赛获第一名,篮球赛获第二名。(加照片)
(3)学校冬季长跑女子组获第一名、第三名,且前8名有6人是经贸学院学生。(加照片)
二、顾全大局,以事为先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