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川环发〔2008〕76号)[精选]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文件
川环发[2008]76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环保局及有关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
机动车环保年检委托工作,在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除个别市受地震影响外,其余已基本完成(名单见附件1)。为进一步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就进一步加强全省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通知如下:
一、重视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各市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切实履行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组织辖区内按国家要求2008年7月1日起与全国同步执行国III排放标准,逐步淘汰其他高排放机动车。积极配合公安、交通、质监等部门,将机动车排放检验作为车辆初次检验、定期检验、转籍和过户检验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由各市环保部门负责。要切实加强对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的监督管理,指导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按照国家机动车环保检测标准进行检测。加强执法检查,要求每季度对年检单位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检测规范要求的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发现在机动车排放检验工作中弄虚作假的年检测单位,应依法予以处罚和报告省局停止委托。
三、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数据信息的管理。各市环保局要建立健全本辖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信息管理档案,做好辖区内在用机动车车辆情况的收集和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数据管理工作,逐步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环保年检机构的检测软件、检测报告与检测统计报表,每年11月底前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并上报《机动车环保年检检测报告统计表》(附件2)。为建立全省机动车排气污染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基础工作。
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检测方法。各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要建立建全机动车环保年检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按照国家对检测机构的规范和专家评审意见整改完善,加快老旧设备的更新,对不符合标准要求设备不得继续使用,并增加备份设备。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公开操作规范和检测程序,如实提供机动车环保检测报告,定期将机动车环保检测数据报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满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统计工作的需要。
五、加大对委托书的管理工作。由于我局机动车环保年检委托工作与质监部门的计量资质认证未能同步,不少已获委托书的年检环保单位的法人代表、计量资质都有变化,因此,各市环保局要组织对本辖区内的环保年检单位进行检查。对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在计量资质条件、法人、检测方法和主要检测设备发生变化时,要求及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办理变更手续时请填报《四川省在用机动车环保年检委托书变更申请表》(见附件3),报当地市环保局提出意见后报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办理变更手续。委托书资质三年有效期满的前三个月,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应当填报《在用机动车环保年检委托申请表》向市、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由其签署意见后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延期申请进行复审,复审的程序按照初审程序要求进行,复审合格换发新的《委托书》。
联 系 人:省环保局城市处
邓少英 联系电话:86112219
附件:
1、发放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委托书名单
2、《机动车环保年检检测报告统计表》
3、《四川省在用机动车环保年检委托书变更申请表》
二○○八年七月三十日
主题词:环保 机动车 污染防治 通知
抄送:环境保护部污控司。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8年7月30日印发 附件1:
发放机动车环保年检单位委托书名单
成都市公安局机动车安全检测中心 绵阳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心 德阳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心
四川省公安厅机动车安全检测中心南充分中心 攀枝花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心站 泸州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中心站
自贡市机动车辆及驾驶员安全技术检测中心站 宜宾市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测站 广安市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测中心
乐山市星源交通投资开发总公司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遂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乐山市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测站 雅安市机动车检测站
巴中市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 眉山市机动车技术检测站
达州市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测站 内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广汉市机动车检测中心
第二篇: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
摘要:我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焦、候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长晋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城市环境的头号污染,必须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如何让人们即享受到经济发展后的交通便利,又能有效地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就成为摆在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环境保护;尾气;质量 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六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0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一级天数达到了104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3.59下降到2010年的1.76。根据晋城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我市机动车保有量220697辆,其中载客汽车69877辆,载货汽车30298辆,三轮汽车及低速载货汽车32258辆,摩托车88264辆。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总颗粒物排放量1403.96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0340.1吨、一氧化碳排放量52363.376吨、碳氢化合物排放量6544.462吨。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国家关于机动车污染防治的法律主要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其条款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关于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标准很少很旧,虽然规定了对于尾气超标的汽车应该给予处罚,但如何处罚,罚多少,均没有具体的规定。
2.2 管理体制不顺畅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机动车污染由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无手段,目前仅有一个环保标志制度,且执行情况不好,贴标志与不贴标志基本没有区别,环保标志制度严重失灵。交警部门负责机动车上户,环保部门负责尾气检测,交通部门监管汽车修理。环保部门有检测权,无拦车和处罚权。交警部门有拦车和处罚权,无检测权。交通部门发现问题车辆,但不能检测,也不能阻止问题车辆上路行驶。大量超龄、失修、重污染车辆在城市道路畅行无阻,肆意排污。
2.3 检测体系不完备
一是检测标准制定不完备,技术性的标准几乎没有,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二是机动车尾气检测基本上都采用怠速检测而不是工况(机动车运行中)检测,检出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情况极不真实。
2.4 执法监管不到位
目前汽车尾气检测基本上以年检为主,许多车主想方设法钻政策的空子,在年检前通过临时保养蒙混过关,随后又大量排污。执法部门很少对机动车尾气开展路检,实施动态管理,对污染机动车打击力度不够。
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和方法
3.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宏观政策
利用价格、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小排量汽车,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机动车。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研究,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机动车尾气净化实施。
3.2 加强行政管理,建立健全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
建立机动车污染监管体系,明确发改、工信、环保、公安、交通等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建立机动车污染检测体系,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建设,坚持静态与动态结合,实行年检与路检并重。建立机动车污染统计考核体系,开展区域机动车污染评估,推行机动车污染减排,把机动车污染防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实行城市创模一票否决。
3.3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新生产机动车环保核准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的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严格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对排放不达标车辆进行专项整治。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机动车污染防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健康文明的出行方式,鼓励购买新能源和小排量车,提倡多步行、少开车、选乘公交车。去年,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要将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45%。“十二五”期间,我国主要污染物减排将增加氮氧化物指标,而机动车尾气在碳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中占有重大比例。因此,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不仅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且是履行国际承诺,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的重要着力点。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我市大气质量,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升我市环保模范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努力做好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防治污染,创建都市文明-在“防治汽车尾气污染高层次研讨会”上的讲话[J].环境工作通讯,1998,15(5):6-8.
[2]赵智华.机动车排气型污染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1998,(2):42-44.
[3]李青.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结构及特性[J].环境保护,1998,(4):19
第三篇:关于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川办发[2011]9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进节能减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以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为手段,统一规划,防治结合,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完善我省机动车污染防治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机制。
(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环保合格标志管理、机动车检测维修和淘汰报废制度,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搭建机动车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
二、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督管理
(一)编制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环境保护厅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各市(州)人民政府应根据规划组织制定本辖区实施方案,报环境保护厅审核批准实施。环境保护厅负责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实施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建立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已经开展地方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的城市,应在发放的地方标志有效期满后换发全国统一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全国统一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由环境保护部监制,环境保护厅统一样式、统一编号、统一印制,各市(州)环保部门负责组织核发,并逐步实行电子化管理。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分为绿色标志和黄色标志。检测合格的机动车,核发相应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各级公安部门应将机动车排气检测情况纳入在用机动车定期检验合格标志核发时的审核内容。机动车排气检测周期应当与安全技术检验周期一致。不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环保部门不予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公安部门不得核发牌证、通过年审。
(三)开展机动车污染专项整治。各地要加强对营运和高频率使用机动车的排气监管,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超标排放的机动车进行专项治理,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淘汰进程。应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黄标车”采取限制行驶区域、时间或车型等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
(四)加强新车污染控制。新生产、销售的机动车,应符合国家公布的环保达标车型和阶段性车辆排放标准。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执行阶段性排放标准,公安部门要严格按照阶段性排放标准进行注册登记。新增、更新公务用车,公交、出租、环卫、营运车辆应选购节能和新能源机动车。鼓励购买低能耗、低排放、环保型机动车。
三、加强机动车排气检测
(一)规范环保检验机构管理。环境保护厅负责全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委托和监督性抽查。申请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委托资质的检验机构,应取得相关资质,并符合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要求,具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无环保检验委托资质的检验机构不得进行环保检测工作。
(二)明确检测方法。根据总量减排需要,各地要逐步实行机动车简易工况法环保检测方法。应尽量利用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测资源,建设简易工况法检测场站,经环境保护厅委托后开展检测工作。环保检验机构应公开检测程序和检测收费标准,出具规范的检验报告。对检验结果存在异议的可以选择有资质的环保检验机构复检。
(三)制定地方排放标准限值。环境保护厅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制定我省机动车地方排放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已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社会化试点的城市,对机动车实行简易工况法和加载减速工况法进行检测的,可暂执行《确定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HJ/T241—2005)和《确定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HJ/T240—2005)参考限值的最低排放限值。
(四)建立社会化运营机制。鼓励机动车环保检验社会化。具备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条件的单位和法人均可成立环保检测机构,在取得环境保护厅审核颁发的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委托资质后开展尾气检测,环保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环境保护厅按照环境保护部提出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数量控制和社会化运作”的原则编制环保检验机构发展规划,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各市(州)要结合本辖区实际积极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社会化运营工作。已经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社会化运营试点工作的城市,要尽快开展简易工况法环保定期检验。机动车环保检测收费属于服务性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发展改革委制定。
(五)建立检测维修制度。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落实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环保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应进行维修。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机动车维修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动车维修机构应按照维修技术规范和方法对机动车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维修后的机动车稳定达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对机动车进行维修并复检,复检合格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方可上路行驶。对维修后仍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按相关规定处理。
(六)实施机动车污染物监督抽测。环境保护部门根据需要对车辆集中停放地的机动车进行监督检查,对环保限行道路的高排放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依法进行抽检。对定期检测、抽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由各地环保部门责令限期维修,并通报公安、交通运输、质监等相关部门,经重新检测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
四、加强机动车燃料管理
(一)加强油品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燃油质量标准,保证我省车用燃料标准和相应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步实施。加强对成品油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和省外流入我省油品的监督检查,确保我省油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二)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按照国家规定,按期完成全省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任务。环保重点城市、国家级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臭氧浓度监测超标城市以及市(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应率先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
五、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机动车污染防治联动机制。省政府成立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全监管局、中石化四川石油分公司、中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厅。
(二)明确部门职责。环境保护厅负责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组织编制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机动车污染防治地方排放标准;负责对环保检验机构资质的委托考核和监督管理;负责对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发放和监督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抽测;按照政府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黄标车”限行工作;加强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人员和环保检验机构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协助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负责车用燃油、燃气价格调整有关事项的协调工作;制定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推动我省CNG(压缩天然气)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稳步推进LNG(液化天然气)、电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工作;负责对机动车环保检测收费标准进行核定和审批。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配合环境保护厅制定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配合省质监局对车用燃油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公安厅负责环保达标车型的新车登记、机动车过户、机动车年审的监督管理;负责对符合环保达标要求的新车注册登记和在用机动车转入登记;配合环境保护厅开展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抽测;落实“黄标车”的限行工作。公安消防部门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完成油气回收治理任务。
交通运输厅负责对机动车辆维修企业的监督管理,监督机动车检测维修(I/M)制度的落实和方案制定,督促机动车辆维修企业建立维修规章制度,提高维修质量。
省质监局负责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施资格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设备进行检定,对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负责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属于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实施监督管理;配合环境保护厅对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协助相关部门对企业生产车辆的排放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加强对车用燃油、燃气质量监督管理。
(三)建立环检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环境保护厅要建立机动车污染防治监控中心信息系统,市县两级要建立与省和国家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依据国家要求,及时发布机动车信息年报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公告。
(四)加强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机动车污染的危害性,增强公众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关于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川办发[2011]9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进节能减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以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为手段,统一规划,防治结合,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完善我省机动车污染防治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机制。
(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环保合格标志管理、机动车检测维修和淘汰报废制度,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搭建机动车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
二、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督管理
(一)编制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环境保护厅要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各市(州)人民政府应根据规划组织制定本辖区实施方案,报环境保护厅审核批准实施。环境保护厅负责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二)实施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建立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已经开展地方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的城市,应在发放的地方标志有效期满后换发全国统一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全国统一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由环境保护部监制,环境保护厅统一样式、统一编号、统一印制,各市
(州)环保部门负责组织核发,并逐步实行电子化管理。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分为绿色标志和黄色标志。检测合格的机动车,核发相应的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各级公安部门应将机动车排气检测情况纳入在用机动车定期检验合格标志核发时的审核内容。机动车排气检测周期应当与安全技术检验周期一致。不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环保部门不予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公安部门不得核发牌证、通过年审。
(三)开展机动车污染专项整治。各地要加强对营运和高频率使用机动车的排气监管,对颗粒物和氮氧化物超标排放的机动车进行专项治理,加速“黄标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淘汰进程。应根据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对“黄标车”采取限制行驶区域、时间或车型等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
(四)加强新车污染控制。新生产、销售的机动车,应符合国家公布的环保达标车型和阶段性车辆排放标准。新车注册登记与全国同步执行阶段性排放标准,公安部门要严格按照阶段性排放标准进行注册登记。新增、更新公务用车,公交、出租、环卫、营运车辆应选购节能和新能源机动车。鼓励购买低能耗、低排放、环保型机动车。
三、加强机动车排气检测
(一)规范环保检验机构管理。环境保护厅负责全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委托和监督性抽查。申请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委托资质的检验机构,应取得相关资质,并符合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的要求,具备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无环保检验委托资质的检验机构不得进行环保检测工作。
(二)明确检测方法。根据总量减排需要,各地要逐步实行机动车简易工况法环保检测方法。应尽量利用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测资源,建设简易工况法检测场站,经环境保护厅委托后开展检测工作。环保检验机构应公开检测程序和检测收费标准,出具规范的检验报告。对检验结果存在异议的可以选择有资质的环保检验机构复检。
(三)制定地方排放标准限值。环境保护厅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制定我省机动车地方排放标准,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已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社会化试点的城市,对机动车实行简易工况法和加载减速工况法进行检测的,可暂执行《确定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HJ/T241—2005)和《确定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HJ/T240—2005)参考限值的最低排放限值。
(四)建立社会化运营机制。鼓励机动车环保检验社会化。具备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条件的单位和法人均可成立环保检测机构,在取得环境保护厅审核颁发的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委托资质后开展尾气检测,环保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环境保护厅按照环境保护部提出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数量控制和社会化运作”的原则编制环保检验机构发展规划,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各市(州)要结合本辖区实际积极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社会化运营工作。已经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社会化运营试点工作的城市,要尽快开展简易工况法环保定期检验。机动车环保检测收费属于服务性收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发展改革委制定。
(五)建立检测维修制度。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落实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
度)。环保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应进行维修。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机动车维修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动车维修机构应按照维修技术规范和方法对机动车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维修后的机动车稳定达到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机动车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对机动车进行维修并复检,复检合格取得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方可上路行驶。对维修后仍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按相关规定处理。
(六)实施机动车污染物监督抽测。环境保护部门根据需要对车辆集中停放地的机动车进行监督检查,对环保限行道路的高排放及排放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依法进行抽检。对定期
检测、抽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由各地环保部门责令限期维修,并通报公安、交通运输、质监等相关部门,经重新检测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
四、加强机动车燃料管理
(一)加强油品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燃油质量标准,保证我省车用燃料标准和相应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步实施。加强对成品油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和省外流入我省油品的监督检查,确保我省油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二)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按照国家规定,按期完成全省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任务。环保重点城市、国家级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臭氧浓度监测超标城市以及市(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应率先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
五、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机动车污染防治联动机制。省政府成立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全监管局、中石化四川石油分公司、中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厅。
(二)明确部门职责。环境保护厅负责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组织编制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机动车污染防治地方排放标准;负责对环保检验机构资质的委托考核和监督管理;负责对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发放和监督管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开展油气回收综合治理,组织开展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抽测;按照政府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黄标车”限行工作;加强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人员和环保检验机
构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协助做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负责车用燃油、燃气价格调整有关事项的协调工作;制定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推动我省CNG(压缩天然气)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稳步推进LNG(液化天然气)、电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工作;负责对机动车环保检测收费标准进行核定和审批。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配合环境保护厅制定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配合省质监局对车用燃油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公安厅负责环保达标车型的新车登记、机动车过户、机动车年审的监督管理;负责对符合环保达标要求的新车注册登记和在用机动车转入登记;配合环境保护厅开展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监督抽测;落实“黄标车”的限行工作。公安消防部门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完成油气回收治理任务。
交通运输厅负责对机动车辆维修企业的监督管理,监督机动车检测维修(I/M)制度的落实和方案制定,督促机动车辆维修企业建立维修规章制度,提高维修质量。
省质监局负责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施资格管理和计量认证管理,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设备进行检定,对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负责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对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属于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实施监督管理;配合环境保护厅对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协助相关部门对企业生产车辆的排放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加强对车用燃油、燃气质量监督管理。
(三)建立环检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环境保护厅要建立机动车污染防治监控中心信息系统,市县两级要建立与省和国家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依据国家要求,及时发布机动车信息年报和机动车污染防治公告。
(四)加强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机动车污染的危害性,增强公众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常熟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常熟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4~2015年)
为积极有效应对机动车排气污染严峻形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苏州市政府办公室《苏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方案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制定机动车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控制机动车发展总量,优化机动车结构,全面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二、工作任务
(一)控制机动车发展总量。
1.科学制订机动车发展规划。根据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容量、道路资源、机动车结构等要素,开展燃油汽车保有量及出行量控制研究,制定机动车发展总量控制规划,适时研究制订限行、限购措施,合理控制机动车发展总量。(责任部门:市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环保局。列第一位为牵头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制定机动车使用强度控制政策。在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等价格杠杆措施,合理增加机动车的使用成本,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公安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
(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3.拓展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制订新能源车辆推广计划和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在出租、公交、环卫、邮政、电力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以及政府机关率先推进车辆“油改气”或“油改电”。2014年,更新168辆老旧公交车;到2015年,全市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1000辆以上。(责任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环保局)
4.加快清洁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等清洁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保障清洁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到2015年,全市建成7个加气站。(责任部门: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住建局)
(三)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
5.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常熟市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补助方案》,加快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2000年12月31日前注册登记的微、小型客车和中、重型汽油车;2007年12月31日前注册登记的中、重型柴油车。(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财政局、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6.严格落实限行措施。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2014年10月15日起,启动我市第二阶段限行措施,禁止高污染排放机动车在市区三环路以内区域通行(不含三环路),逐步压缩黄标车活动范围。客货运黄标车营运范围的确定应当符合限行区域的规定。(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
7.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政府网站、微博等多种途径,向广大市民大力宣传淘汰“黄标车”的补贴、拆解、限行等相关政策,引导车主提前淘汰更新“黄标车”。(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公安局、财政局、商务局)
8.加强淘汰车辆管理。规范淘汰车辆回收拆解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回收拆解违法行为,促进回收拆解市场有序发展。(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工商局)
(四)全面加强机动车污染监管。
9.严把车辆准入关。新登记注册的机动车严格执行国IV排放标准,外地转入车辆执行与新车相同的排放标准,不断提升我市机动车环保准入门槛。加强二手车交易监督管理,对以柴油为燃料的国Ⅲ排放标准以下、以汽油为燃料的国Ⅰ排放标准以下的机动车一律不得在本市过户。公安、交通等部门将尾气达标排放作为车辆申请营运、施工、进城等许可的前提。(责任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
10.加强在用车排气监管。提升监管能力,探索建设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系统和机动车环保标志电子智能监控网络,建立冒黑烟车辆及遥感超标车辆动态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车辆动态联合执法机制,公安、交通、环保部门每月开展不少于两次联合执法。严格落实机动车强制检验和维修制度,对本地尾气排放超标车辆予以警告,并限期维修,对不定期维修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扣驾驶证;对外地车予以劝退。(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
11.强化机动车环检机构建设。2015年底前,建成车管所董浜检测站,全市新增5条机动车环保检测线。加强环检机构管理,推进机动车环检机构等级评定及标准化建设,完成机动车检测监控平台改造,确保到2015年机动车年审环保同步检测率达到95%以上。(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农委)
(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12.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优先二期工程”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填补公交盲区,加快城市公交专用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客运枢纽和换乘体系建设,加快公交智能化发展,提升公交服务水平,适当降低公交出行费用,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度和吸引力,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到2015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26%以上。(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规划局、公安局、住建局)
13.完善绿色交通出行系统。大力推广公共自行车,合理布局站点,做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更新老旧车辆,提高公共自行车系统使用效率。(责任部门:市城管局)
14.提升交通管理能力。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广智能交通管理,2015年底前新增20条绿波示范道路,推进城市交通微循环改造,提升道路通行率,降低道路车辆排污强度。(责任部门:市公安局、住建局)
(六)加快提升燃油品质。
15.完成油品升级。按照苏州油品升级时间表,制订高品质燃油供应保障方案,做好协调保障服务工作。2014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2015年底前全面供应符合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商务局)
16.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定期组织油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行为,所有加油站严禁销售不符合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快国IV柴油车配套车用尿素供应体系的建设。全面完成油气回收改造工作。(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商务局、质监局、环保局、工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市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按照任务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作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二)强化督查考核。市公安局作为全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总牵头部门,要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的督促落实,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推进和全面完成。
(三)强化资金保障。利用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契机,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和组织参与到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中来,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化投入相结合的模式,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