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时间:2019-05-13 18:2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第一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7日 13:47 来源:《求是》 期号:2006.4 作者:陈文光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举措,搞好政策、投入、产业、体制和工作五个统筹,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促农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四川是西部农业大省,近年农民收入尽管有较大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省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着力培育骨干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我们对龙头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2005年确定了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优先扶持,打造龙头企业“航空母舰”。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26万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5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0家。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全省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36万个。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实行订单收购、寄养联养托养、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省龙头企业及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940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9.5%,受益农户收入增加额一般高于其他农户50%以上。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继2003年开通全省“绿色通道”后,2004年我省与重庆市开通省际间“绿色通道”,2005年12月又与贵州、广西签订协议,实现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对接。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我们不断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成功举办首届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连续两年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共有1050万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已有260万人获得技能证书。我们还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加强省内外劳务合作,初步建成了农民工通过网络异地求职的“远程信息系统”,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2005年全年可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700万人左右,劳务收入超过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

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针对丘陵地区的特点,我们确定“突破加工业、推进产业化、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重点倾斜,扶持丘陵地区发展。2005年,丘陵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围绕畜禽、粮油、果蔬、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和茶叶、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005年,全省仅猪肉加工制品出口就达14万吨,创汇2.3亿美元。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在全省突出抓好100个重点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配套,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同时,开展新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工作,2005年完成新村规划600多个,建成农民新居4500万平方米,30万农户受益。

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们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2005年全省财政对“三农”投入新增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增加7.68亿元,增长19.8%。全省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共19.12亿元,农民人均受益28.6元。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5年全省财政新增1.68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中,产粮大县中型水库渠系配套投入3000万元;实施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投入3000万元,有170个旱山村的3.4万农户直接受益;红层找水工程投入2000万元,有145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乡村道路建设投入13.5亿元,比上年增加7%,新建公路6726公里,通村率达到88%。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投入1.16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推广“户办工程”经验,全省68万户的工程已见成效。狠抓沼气建设,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3万口,累计发展沼气池300万口,有1200万农民受益。

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2005年全省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比上年增长56%,其中新增农村卫生事业专项资金3.05亿元,相当于近20年投入的总和。全省加大“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力度,免去132万名贫困学生书本费、杂费4亿多元,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1亿元,222.4万贫困学生受益。此外,投资7.5亿元进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2005年全省农行系统已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0%;农村信用社投入“三农”信贷资金7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仅旱山村治理一项就引导群众投入3.6亿元。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2005年全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工业技改资金4000多万元,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总体水平和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就业、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体系,构建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成都、德阳等地加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改变。

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信用社增资扩股进展顺利,不良贷款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174个县级联社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的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5年6月挂牌成立,目前运行良好。我们还积极探索农村投融资新机制。资阳市与省保监局合作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路子,自贡市创新抵押贷款机制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我们在平原、丘陵、盆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有代表性的两市五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了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并借鉴山东、湖北、江西等省的经验,对改革试点方案进一步完善,重点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精简乡镇行政机构编制和人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向企业或服务组织转变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建立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强化乡镇的公益服务职能。

四、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我们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

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2005年7月以来,全省筹集资金24.7亿元,以解决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安置问题,修建安置房333.72万平方米,3万拆迁户得到安置。目前,全省失地无业农民有24万人纳入低保,6万人纳入失业保险,4.9万人参加免费再就业培训。

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我们重点开展新村扶贫、劳务扶贫、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四大扶贫工程,启动1165个扶贫新村工程,实施有200家龙头企业参与的产业扶贫,开展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6万人次的劳务扶贫,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0万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省已建立低保的县(市、区)有137个,已保农户32万户、66万人,保障资金达8435.4万元。

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们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监控制度、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公开曝光制度,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的查处力度。2005年共清偿政府拖欠工程款37.3亿元,为全省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4亿多元;督促2011个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补缴社会保险费8098万元。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现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二篇:以现代农业为抓手增加农民收入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

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共冀屯乡委员会

冀屯乡人民政府

(2011年1月21日)

冀屯乡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乡,素有“辉县粮仓”之美誉。全乡现有人口5.1万,辖33个行政村,8.5万亩耕地。近年来,冀屯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稳粮、优牧、兴菌”的发展思路,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发展食用菌、生猪、蛋鸡等特色产业,健全农业支持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出了一条依靠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

2010年,全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完成2.46亿,首次进入全省百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27元,经济发展速度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总产值实现13.4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4亿元,蔬菜产值6.3亿元;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达到6.6万吨,亩均542公斤;食用菌大棚10000座;生猪出栏20万头;蛋鸡存栏170万只,年产2000万公斤鲜蛋。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河南省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1-

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省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

——确保粮食稳定增长是前提

冀屯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耕地面积大,土质肥沃,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井、渠、林、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提高粮食单产,确保了粮食稳定增长。全面实施了“粮食优质工程”,采取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科学管理、高产开发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开发。完成了小麦亩产500公斤以上集中连片的高产田7.5万亩。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通过“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五统一,建成赵流河、宪录村邮政万亩高产示范方,打造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实现产业化经营是关键

为有效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的难题,依据全乡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规模特色农业。

一是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目前,全乡食用菌大棚10000多座,年产鲜菇10000多万公斤,产值超亿元,人均增收1560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平菇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加工、贮运、销售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全乡从事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大棚建筑维修、装袋等相关人员年最

高达到15000余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催生了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全乡专业经纪人超过1000人,组建各类经纪人协会7家,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5家。基本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架起了农民与市场的金桥,有效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发展以肉猪、蛋鸡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业大乡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加快了蛋鸡、生猪的科学化发展。建立养殖小区7个,养殖专业村6个,规模养殖场(猪、鸡、牛)16个。是全省重点肉猪、蛋鸡生产基地,是上海、武汉、天津等地生猪主要供应基地。生宾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鸡牌”绿壳蛋,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无公害认证;阳光奶牛小区成为伊利集团奶源供应基地,实现肉、蛋、奶的均衡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以新乡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的农业工业化之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的发展,在食用菌发展上,我们紧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积极引进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项目。目前,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总投资10亿元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正式落户冀屯,工商注册等各项手续全部结束,3月份开工兴建。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创建现代化高效种植园区。正在实施的投资1000万元的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园区,占地100亩,规划建设标准化菇房100栋,总栽培面积6万平方米。采用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隧道灭菌技术,在全省率先实现培、养、料制作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食用菌生产发展水平。辉县市荣泰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的产品出口到中东和欧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总投资

4.5亿元、种猪存栏达20万头的万鑫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资4500万元,建成花园式双列猪舍50栋,与北京养猪育种中心联手合作,为全乡的畜牧业做强做大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是根本

要发展特色规模农业,完善农业各类服务体系是关键。近年来,冀屯乡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产前服务问题,重点帮助农民解决 “融资难”。一方面,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乡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投入不少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40%。另一方面,是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我们积极利用辉县市政府贴息扶持特色农业的政策,加大了特色农业贷款资金的扶持力度。全乡共使用财政贴息资金200多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800多万元,为每座新建食用菌大棚发放贷款3000元。今年,市政府更是拿出1000万元资金无偿支持农户进入示范园区发展食用菌种植,及时解决了农户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产中服务问题,重点帮助农民解决好技术服务。多年来,冀屯乡建立了政府主导,协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补充的科技培训体系。乡政府每年都要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各地区种植大户、技术能手到乡做客讲课。以每人年薪50000元聘请2名省、市有关专家,作为乡高效农业发展顾问。以年薪30000元聘请5名技术员,专门指导全乡食用菌生产技术。还积极争取“新型农民培训”12个村,创办农民阅览室和科技书屋16个,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每年举办培训班20多期,听课人数达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000余份。

三是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产后服务问题,重点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经纪人、专业协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组织作用。一方面,通过组建销售网络,加快农产品流通步伐,使农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各地。另一面,创办了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供、销、加一体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

针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冀屯乡加大了对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了全乡农业和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乡实施“一兴二通” 工程,一是兴水利。积极争取国家支农项目,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相继实施了3个土地整理项目,开发面积达3万余亩。积极推行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鼓励农民个人或企业自投自建水

利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旱涝保收。二是通道路。紧紧抓住“村村通”建设的政策机遇,累计投资5980余万元,硬化村道191余公里,在全乡形成一个物畅其流、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加快了农产品流通,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通沼气。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7000多座,全乡沼气入户率达70%。特别是养殖户(场)推广沼气建设,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环保绿色养殖,达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多年来,冀屯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冀屯乡将继续以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为载体,强化农民持续增收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强做大“冀屯农业”这一品牌。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途径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步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1、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2、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一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二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后,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不适应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要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四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

3、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

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第四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容十分丰富,涵义

十分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这五句话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说明了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农民收入搞上去,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把生产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尤为必要。

■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特色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山区重点发展楠竹、畜牧、中药材,库区重点发展水果、水产,丘陵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城郊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的区域布局,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好的调大,大的调优、优的调多,使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经受市场风浪的冲击,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建设畜牧养殖基地。抓好大路的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九宫山镇万头肥猪生产基地,杨芳林、燕厦、大路、黄沙铺的千头山羊养殖基地。大力扶持养猪大户、养羊大户的发展,每个乡镇培育养猪百头的大户15户以上,养羊百只的大户10户以上。二是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水水库的渔政管理和鱼种投放,使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丰富;同时,抓好河豚养殖,培植水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建设楠竹基地。采取新造、改造、扩鞭三结合的办法,抓好楠竹基地的建设,通过8—10年的努力,使全县楠竹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四是建设水果基地。重点抓好库区的桔橙、106国道沿线的砂梨和紫李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抓好地方优质小水果的开发,使我县柿子、杨梅、枇杷等地方特色品种上规模、上档次。五是建设茶叶、油茶、中药材基地。茶叶重抓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无性系茶园的发展;油茶重抓低产改造;中药材重抓基地建设。六是建设蔬菜基地。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我们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做大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扶持徐氏饲料有限公司,通山酿造工业有限公司、九宫山生态粮油有限公司、黄沙苦荞酒厂、红香米业有限公司、杨芳酱品厂、大路土巴爷酒厂、恒通竹业有限公司、正祥竹业有限公司、九宫茶业有限公司、九宫园红薯食品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10万亩玉米基地、10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苦荞基地、3万亩黑豆基地,解决龙头企业的“温饱问题”。三是完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观光农业为满足人们观赏田园风光、体味农民生活、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需求应运而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观光农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我国的广东省、渐江省观光农业发展较早,广东省仅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10亿多元。我县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水果资源、水面资源、民俗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要抓好“一线两圈”范围内的绿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农业庄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村湾,园林城镇,保护好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渡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部分占41.95,在咸宁6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位。因此,抓好劳务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以“阳光工程”为主体,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要积极争取省直

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早日在我县建成全省第一所农民成人职业学校,大规模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做好服务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法律帮助;同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转变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我县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继续把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要按照“组有大户、村有队伍、县有集团、行业有协会”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推动农副产品流通。要加强“兴农网”的建设和管理,引导农民上网推介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网上营销,扩大流通范围,提高流通效率。要着力优化农副产品流通环境,搞好绿色通道建设,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确保客商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二是加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认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到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第五篇: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下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搞好扶贫开发 增加农民收入

    搞好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扶贫开发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我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以及科技进步,交通运输的发达,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市......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点相对匮......

    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入

    蒙城县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2012年4月13日) 蒙城县林业局近年来,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林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省劳动模范***同志推荐材料***市**镇**村党支部书记***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把一腔真情奉献在了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