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论文感想
四、认识实习感想与体会:
衷心的感谢学校领导及教研室老师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丰富的实习机会,感谢我王个教授,杨老师的带领,并且在现场做了生动的讲解,正确引导,让我们从岩性、地层、辨析、罗盘的使用到对地质现象的解释,都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煤矿地质学实习是我们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在学习理论部分之后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的第一次理论联系实践的实习,是一次较为深入的认识实践,是教学过程和完成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必不可少的,让理论知识得意巩固,在这段时间里,在老师悉心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础。实习期间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地质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地质学的生命在野外,大自然教给我们的总比想象的深远,这次实习正的让我获知很深、一方面让我领略了、地质人员的实践精神、拥抱自然工作的性质、此次实习也是一种获知的学习方法、对地质学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让我们真正的领略了自然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让我对煤矿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同学们真正的感受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认识,切实的得到了领会、为以后的学习和我们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地质实习感想
这次地质实习是我们进入大学后第一次集体离开学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自然大家都很重视,早前就向学姐学长们打听了好多关于实习的趣事儿,从其他同学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耳闻,什么“累”“辛苦”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感受,仿佛十分恐怖的样子,总之为我们的实习笼罩了一层黑色的恐怖气氛吧。然而随着实习时间的临近,为实习准备必需品,整理行李,慢慢的变得对它有所好奇有所期待了,怀着这些复杂的心情,拿着那张路线图我们集体坐上火车驶向传说中的那青山绿水!
2号下午我们准时到达实习地点,向远处望去,群山缭绕,重峦叠嶂,朦胧中散发着大自然的清新的气息。经过老师的介绍,发现驻地完全能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条件,十分出乎我们的意料。实习的路线、测量工具使用、以及注意事项讲解过后,我们便开始遵照老师的建议外业出行的包被几瓶水满满填埋,此时的笔墨纸砚已经轻的微不足道了,有种负重拉练的架势,实习就这样在摸索中开始了。
一大早不到5点的闹钟把人砸了起来,在晨曦中我们排着队,走向了公交站。由于人多不得不分成两班人马坐车,十几站坐下来,亲身感受到了山路十八弯的意义,很多路段都是从山间直接开凿的,无法想象修路时的艰难了。到站下来,已然顶着大太阳,而脚下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在盘山公路上,同时从起点出发,不一会儿的功夫,一路人便拉开了长龙„我时而快走,时而小跑,但俨然是望不到前面老师的身影,老师真的有个好体力,让我们十分的敬佩!爬山坡的艰辛体会了一把„从下山真正的实践开始了,以前的山在印象中就是被青松翠柏等等植被覆盖的美景,而经过学习,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形成机理,组成,构造等等,如今根据岩层裸露的部分有的可以明显辨认出向斜背斜,沿途中隐藏着的岩脉,小断层,小褶皱了。这么一路走来虽然又累又渴,但是当一幕幕经过时间积淀的山岩景象映入眼帘,不得不让我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敬畏的心,去学习和探索,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吧!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或者说是地质体系,由这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我处处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师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在野外实地观测,一个观察点和下一个观察点之间应该相隔很长的距离,更有甚者一天就只能观察一个地点,而每一个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观察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仙人洞之旅不得不提,可以说让我这个平原长大的孩子见识了一把真正的不同于旅游的爬山的魅力,山洞坐落于采石场中的一个山腰上,山十分陡峭,路是纯天然的,更不会有护栏这种保护措施。看着同学们开始爬了上去,我也硬着头皮,手脚并用的抓着野草石块之类的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脚下一直有种微颤的感觉,当我无意中好奇的向脚下回望时,顿时脑中有种一阵空白的感觉,不管怎么样我想我只能上前。这时好多男同学都非常热心的帮助女生背包,为我们保驾护航。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终于到达仙人洞,发现汗水已经把衣服浸透了。洞里一片漆黑,而且路是碎石板堆积的似的,有的十分湿滑,于是同学们前后手拉手,每隔一两个人拿一把手电筒照脚下的路,时而蹲爬,时而跨越的,虽然行进速度十分缓慢,但保证了大家的安全。没想到洞底居然十分宽阔,不过温度也降低了许多,周围石壁上挂着湿漉漉的水,同学不时会发现一个个石钟乳,石笋„„虽然此行总有难题摆在我们眼前,但
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展现同学之间的友好互助,团结协作的一面。不觉让我们更加的学会合作,学会坚强,学会在艰难条件下磨练我们的意志!
总而言之,本次实习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在巩固和加深我们课堂所学,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给与了启迪。
第三篇:地质实习论文
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目的和任务: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在课程结束之际,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地质实习。安排这次实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深课堂学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此次实习我们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室内参观,通过参观学校的标本,增加对矿物岩石的物理性质的了解,第二部分是野外实习,野外实习包括去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和府君山。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岩石的基本构造及其一些基本性质,扩大了我们的见识面,为以后从事工作打下基础。
实习时间: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16日
实习地点: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土木工程学院楼,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和府君山
实习具体过程如下: 参观室内标本
5月15日上午八点我们整个班级的人来到土木学院楼参观矿物岩石的室内标本,我们仔细观看了每一种岩石的物理性质及其解理构造,下面我将具体例举六种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各两种)的性质特征及如何辨别。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结合而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绝大多数矿物为化合物。矿物有一定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结晶构造,因而具有一定的形态。1).菱铁质结核
菱铁质结核常分布于煤系地层的泥岩、页岩、粉砂岩及部分细砂岩中,特别是在煤层的顶底板内。其颜色常呈褐色,有时呈灰褐色及黄褐色,由隐晶、微晶菱铁矿集合体组成、与围岩界限清楚,有部分层理绕过或穿过结核,其外常有一薄层同心状氧化铁包壳,表面光滑,有时可见擦痕。致密坚硬,遇冷稀盐酸不起泡,锻烧后有磁性。镜下观察主要成份为菱铁矿,呈无色或带浅褐色折光率较高糙面显著,闪突起不明显,具有高级灰白千涉色,多为隐晶质或显晶质。这些特点都有别于其他碳酸盐矿物。
2).滑石
滑石一般呈块状、叶片状、纤维状或放射状等集合体,单晶体为片状,颜色为白色、灰白色或无色,并且会因含有其他杂质而带各种颜色。滑石是已知最软的矿物,其莫氏硬度标为1。用指甲可以在滑石上留下划痕。具有蜡状或珍珠光泽,平行片状方向具有一组极完全解理,薄片具有挠性,它的相对密度较小,在2.58-2.83范围之内,我们可以通过其颜色,硬度,触摸有滑腻感,有良好的润滑性能来鉴别。3).石榴子石
石榴石晶体与石榴籽的形状、颜色十分相似,故名“石榴石”。常形成轴状单晶体。集合体成粒状和块状。浅黄色,深褐色到黑色,随含铁量的增加而加深。具有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为贝壳状或参差状,相对密度4左右。因为不同种类的石榴石化学成分变化很大,有部分种类的原子化学键比其他的强力。因此这些矿物群展示出的硬度范围会由约6.5至7.5摩氏硬度不等。4).方铅矿
方铅矿(即硫化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矿物,它是一种硫化物,其中金属(铅)与硫的比例为1:1。它的晶体属于等轴晶系,方铅矿往往呈完美的立方体的晶体,不过有时也有平顶金字塔状或者骨头状的晶体。它有铅灰色的颜色,硬度为2.5,密度较高,为7.4至7.6克/立方厘米,金属光泽。我们可以根据铅灰色、黑色条痕,强金属光泽、立方体完全解理,硬度小,密度大来辨别它。5).角闪石 呈黑色,并属矿物,可其中的金属。普通角群属单斜晶系长柱状近乎不横断面为菱形
发光,属于含金并不含有价值闪石为角闪石的双链状结构,透明之晶体,其的六边体,集合体常呈粒状、针状或纤维状。外观为绿黑至黑色,但条痕则为浅灰绿色,具玻璃光泽,透明,且两组柱面解理完全,此点可用来与辉石两组几乎呈现直交的解理面作为区分。摩氏硬度5-6,断口不整齐,易碎,有灰-绿色或灰-棕色 条痕,相对密度为3.02-3.45,随含铁量的增高而增大。
6).绿帘石
绿帘石绿帘石是一种硅酸盐类矿物,它们通常为深浅不同的绿色,也有无色,黄绿色,灰色,黄色,绿褐色或近于黑色。如果绿帘石中含锰量高,则被称作红帘石。绿色的深浅不同,是由于含铁量的不同。铁越多,颜色越深。绿帘石晶体为柱状,晶体的集合体一般为粒状。硬度:6-6.5,解理完全,断口不整齐
绿帘石加而变深,很少量Mn的类质同像替代使颜色显不同程度的粉红;有不明显至灰色条痕,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相对密度3.38-3.49(随Fe含量增加而变大)。半透明的绿帘石棱镜呈现出强烈的二色性,即在一个方向上,颜色为深绿;而另一个方向是棕色。柱状晶形、明显的晶面条纹、平行(001)的一组完全解理、特征的黄绿色可以与相似的橄榄石、角闪石相区别。岩石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少数岩石包括有生物遗骸。岩石构成地壳及以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1.岩浆岩
岩浆岩亦称火成岩,它是由炽热的岩浆在地下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a).橄榄二辉岩
可形成单独的岩体,也可和基性岩、碱性岩构成杂岩体。代表性侵入岩为纯橄榄岩、橄榄岩和辉石岩。呈橄榄绿色。主要结构有半自形粒状结构、粒状镶嵌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网状结构、包含结构及反应边结构等主要构造为块状结造,也有流动构造、层状构造。全晶质,中粗粒结构,易风化转化为蛇纹石和绿泥石,所以新鲜的橄榄二辉岩很少见。b).细粒辉长岩
风化面灰褐色,新鲜面灰黑色,呈块状结构,颜色为灰黑色至暗绿色,具有中粒全晶结构,块状构造。多为小型侵入体,常以岩盆,岩株,岩床等产出。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性斜长石,白色,半自形板柱状(横断面为长条状),大小0.5-5mm,含量30%;辉石,形粒状,大小黑色,大小2-5mm,含量60%;角闪石,黑色,半自形长粒状,大小1-6mm,含量8%;黑云母,多为褐色或黑色片状,大小0.5-2mm,含量2%。2.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所形成的松散沉积岩,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a).板状石灰岩
石灰岩简称灰岩,一种在深海或浅海环境中形成,矿物成分以方
解石为主的碳酸盐岩,有时还可含有白云石,燧石等矿物和粘土矿物等。常成灰色或灰白色,呈板状结构,多呈致密状,叫做结晶灰岩。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划滴稀盐酸会剧烈起泡。由于石灰岩容易溶蚀,所以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自然景观。b).石灰质白云岩 白云岩,是一种沉积碳酸盐岩,形成于海洋环境。呈灰白色,性脆,硬度小,用铁器易痕。遇稀盐酸缓慢起泡泡,并慢慢溶解。而方碳酸盐上滴盐酸后反应
划出擦或不起解石和剧烈,大量冒白云岩是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矿物组分的碳酸盐岩,颜色为灰白色、浅灰白色。常混入方解石、黏土矿物、菱镁矿、石膏等杂质。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矿石一般呈细粒或中粒结构,呈层状、块状、角砾状或砾状构造。白云石属三方晶系,晶体常呈马鞍状菱面体,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玻璃光泽。硬度3.5~4,密度2.8~2.9g/cm 3。3.变质岩
由原先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早期变质岩)在温度,压力,应力发生变化以及物质组分加入或带出的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这种改造过程称为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固态条件下。a).绢云母石英片岩
石英片岩是一种含石英较多的具片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石。由石英砂或硅质岩与绢云母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形成,部分具有条带状构造,分布较广。其中石英和长石的含量大于50%(长石含量小于25%)。它与一般片岩的区别是石英含量较多,与片麻岩的区别是其中的长石含量小于石英,而片麻岩中的长石含量则大于石英。耐久性都很强、耐酸碱。b).灰白色板岩
板岩是一种浅变质岩。由粘土质、粉砂质沉积岩或中酸性凝灰质岩石、沉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形成。岩性致密,板状劈理发育。在板面上常有少量绢云母等矿物,使板面微显绢丝光泽。没有明显的重结晶现象。显微镜下可见一些分布不均匀的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晶粒,但大部分为隐晶质的粘土矿物及碳质、铁质粉末。具变余结构和斑点状构造。
野外实习
一.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
5月16日学校组织我们去蓟县进行野外地质实习,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断层结构,沉积岩的构造,层理和层面(波痕和泥裂)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在野外识别向斜和背斜。
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蓟县境内,面积900公顷,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剖面展布在山峦重叠的燕山南脉,以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质地清楚、构造简单、变质极浅和古生物化石丰富闻名于世,并被确定为中国中上元古界的标准剖面。
蓟县山区有着丰富的中上元古界的地层剖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三处之一。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以其岩层齐全,出露连续,保存完好,顶底清楚,构造简单,古生物化石丰富,厚近万米的特点,被海内外地质学家推为世界同一时期的标准剖面,誉为罕见的“地质瑰宝”和“大地的史书”。在此地我们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结构构造以及丰富的矿物和岩石。
褶皱构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褶曲的组合,一般来说,单个的褶曲比较少见,而显现出比较复杂的褶皱构造。断裂有节理和断层两种形态,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广,常常成群分布,形成断裂带,是地壳上常见的地质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不断的运动,随着年代的发展出现了造陆运动,燕山运动,蓟县运动等使地壳产生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应力和风化作用等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自然形成的岩体与人工堆砌而成的墙体的区别:自然形成的岩体结构较为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样式,而人工形成的墙体较为平整,美观。
瘤状构造:顾名思义即是岩层中出现如瘤的团块、半球形、糖饼状形态的透镜状岩石,其物质成分与上下岩层略有区分。已含沥青质,泥质为主的白云岩,是由于沉积时水动力及静压力等因素改变而成。在高于庄组中上部出现较多。
锰方硼石矿:1971年,我国在此地首次发现该稀有矿物,且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矿床,属浅海相沉积锰硼矿。锰方硼石矿在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上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于庄组官地亚组与桑树庵亚组分界:官地亚组顶部为深灰色含锰燧石条带白云岩夹含锰白云质粉砂质页岩,桑树庵亚组底部为深灰色含锰粉砂质页岩和薄层粉砂质白云岩。二者之间为整合过渡关系。块茎状高于庄叠层石:由块茎状或少数粗短的次圆柱体组成,柱体间通常为碎屑白云岩所充填。基本层呈平缓到凸起较高的穹形,带状。地质年龄约15亿年。
藻席及藻屑: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能反映生物有机物的藻架结构,或藻席结构。它们通常由亮、暗纹层交替叠置而成,如早期(准同生)被硅化,有时还可保存藻丝体化石。它们通常成纹层状碳酸盐岩,有时则形成典型的叠层石。这种藻架结构的沉积物若遭冲刷而再沉积,则成藻屑。
大红峪组与高于庄组界线:此两组地层在这儿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高于庄组底部为一层石英状砂岩,层面有波痕,砂岩之下为大红峪含锥叠层石燧石白云岩,其锥顶被切,表示曾受侵蚀作用,即代表一次沉积间断,距今16亿年。
波痕:此为重要地质现象,地质年龄为16亿年,由风、水流、波浪交互作用于沉积物表面而形成。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岩浆喷溢时,压力降低,挥发分呈气体析出,聚集成气泡并向表面浮动,同时又随岩浆流动,当岩浆凝固时,气泡的孔壁固化,内部的气体或散失或凝为液体,大部分流失,只保留孔洞,即为气孔构造。若气孔被矿物充填则形成杏仁构造根据气孔构造的形态和排列,可以恢复岩浆的流动方向。
火山角砾岩:火山爆发时随着深部岩浆的喷出,由于通道附近围岩碎片的加入,加上喷发强度及深度诸多因素影响,可出现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等。大红峪组火山角砾岩十分发育,分布范围广,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燧石、玄武岩等。角砾大者成为火山集块岩。
断层:断层是指岩层发生的错断,断层几乎在地壳上处处都有,特别是在山脉强烈变形的岩石中。此处两层坚硬的石英砂岩沿着沟被错开,它位于断层面上盘。地质学家称其为断层。正断层,在大红峪组岩层中有正断层,断层两边都为坚硬的石英砂岩野外判断识别依据为中间的破碎带。
野外识别断层,一般来说沟谷处、悬崖处多为断层构造。断层不同于裂隙,断层的两侧有明显的位移错动。当岩层发生重复或缺失,岩脉被错断,或者岩层沿走向突然发生中断,与不同性质的岩层突然接触工地曾方面的特征,断层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常见的断层伴生构造现象有岩层牵引弯曲、断层角砾、断层泥和断层擦痕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野外判断断层存在的依据。实习区内岩石分布有大量非构造性节理,构造性节理体现为张性节理和剪性节理。
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分界:此两个地层单元界线为整合过渡关系。以大红峪组底部厚度较大的石英状砂岩为界线,其下为团山子组顶部夹薄层砂岩的含粉砂白云岩。
泥裂:当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时,会受到暴晒而干涸,并发生收缩和裂开,这时所形成的裂缝成为泥裂。泥裂的裂片多为多角形,裂缝上宽下窄、大致与层面垂直,其中常充填有上覆沉积物的成分,泥裂多见于湖或海洋的滨岸地带或者河漫滩沉积环境中。
格鲁纳叠层石:为一种柱状叠层石,其柱体部分多由硅泥质组成,常彼此间密集共生,柱体横断面为次圆形到椭圆形。基本层呈薄而平缓的穹形,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突起变化,地质年龄约为16.8亿年。
风化作用
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与地壳表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风化作用主要是岩石中的物理化学作用,引起这些作用发生的是风化营力。盘山花岗岩砂就是风化作用的产物。在各种风化营力的综合作用下,裂隙进一步扩大,并产生新的风化裂隙,使岩石矿物颗粒的联结松散和矿物颗粒节理面崩裂,并从岩石表面一层层剥落,在多次风化后,风化产物的粒径越来越小,经过这样的风化过程而形成花岗岩砂。山上风化作用较强,越向上颗粒越细。还有因为温度的作用,使岩石里热外凉,冷热交替,矿物膨胀系数不同被粉碎,这样新层也会剥落,形成球形风化,就是这种球形分层风化的产物。
二.国家地质公园 蓟县地质博物馆分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内设地质展馆和历史展馆,采用“层的地质,叠的历史,层层叠叠的建筑,层层叠叠的岩石”的设计方案,结合地形地貌,采用片石砌成,看上去显得古朴,层次感鲜明,凸现了地质博物馆的特色,是一座富有地质特色的山地建筑,是国内同类展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蓟县地质博物馆以地球科学、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矿产资源展示为主体,向观众展示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是一座具有现代化、高科技、独具天津特色的地质博物馆,是我市地质资源展示、交流的窗口和青少年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对展示和保护我市地质及旅游资源,挖掘、研究蓟县乃至全市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出露地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状白云岩,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紫红色灰绿色砂质页岩,景儿峪组蛋青色中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灰岩,下寒武统昌平组微角度不整合覆盖于景儿峪组之上,中间存在古风化壳,由紫红色、灰白色含角砾的砂质泥岩、页岩组成。这次地壳运动缺失2.4亿年地层,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孙云铸命名为蓟县运动,其上部灰岩命名为府君山组(府君山组在全国岩石清理时改名为昌平组),从此“蓟县运动”、“府君山组”蛮声国内外地质学界。景区构造十分复杂,主要断层为蓟县逆掩断层,断层面舒缓波状,将雾迷山组(12亿年)推覆至府君山组(5.6亿年)地层之上,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在府君山景区山顶和部分山坡凸出的地方均是雾迷山组条带状白云岩,周围被断层所圈闭,这是府君山组地质构造的最大特点。
实习体会与感想
短暂的地质实习很快就结束了,而这次野外实习对我产生的影响却并没有很快随之消失。上午随老师一起到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实地观察,下午在府君山实地考察,返校后总结我们这几天的收获,并且及时复习了已经淡忘的部分课本知识,短短的一天,让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直接影响了我的学习观念,将实践的成分注入了思想中,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可见,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工程地质学的内容又相当广泛,这就要求我们,要系统地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正确运用勘察数据和资料进行设计和施工,能够根据工程地质的勘察成果,能运用已学过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知识,进行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对不良地质现象采取处理措施。并且了解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过程,各个工程地质数据的来源、作用以及应用条件,把学到的工程地质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然而,之前的地质学习还仅仅局限与课本知识的认知,通过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认识并了解了大量的地质知识,但这些都仅仅是纸上谈兵,我知道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却还都只是能从插图上判断,到野外旅游的时候见了很多岩体,也没有能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什么是断层,什么是节理,而褶皱的向斜与背斜构造,更是无从判断。但经过这次野外实习,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同学之间的合作,我对之前所学的课本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感性的理解。野外实习在工程地质实习课程的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这期间学到的方法,观念上的改变,是课堂学习中所不能得到的。只有真正走出课堂,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理解,才能算是学习过程得到了完善。举一反三地说,任何工程实际与课本上的罗列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实际中的情况往往更复杂,是各方面的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通观全局的能力,在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与工程相关的课程,都需要真正地走出课堂,工程地质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学习中的观念产生了一个转变,认识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习后准备实习报告的环节中,在对自己实习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后,更是得到了深深的充实感。
总地来说,我个人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更多的方面的收获是隐性的,在将来的学习中,必将逐渐体会到这次实习带给我的更多收获。
第四篇:地质地貌论文
走进地质大本营
时间:2011年5月14日和15日
地点:泰山周围、济南馒寿山
指导老师:李文庆
实习成员:09级资环四个班级
这次地质地貌课程实习注定是一次难以忘怀的行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课上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同时在接近自然、近亲自然的过程中,我们的身心也得以放松!
现将此次实习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记录如下:
馒寿山,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距济南市区仅20多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寿山就在这群山之间,整个山体为石质山。这是一座没有名气的“名山”,被当地人称为“馒头山”“馍馍山”。这座酷视馒头的馒寿山,说它是一座名山是因为该山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并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距今约有5.5亿年历史的馒寿山,其独具寒武纪底部底砾岩和倒灌现象。且地层连续、化石丰富,馒寿山海拔410m,形成于寒武纪古生年代储有大量寒武纪三叶虫化石,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是进行地质科学教育的良好基地,是不可多得的地学实验室,这里早已被确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
第五篇:地质景观论文
喀斯特地貌地理分析
摘要:喀斯特地貌作为地理景观中的一种,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对喀斯特地貌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增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成因、开发利用 正文:
一、起源和成因
(一)起源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二)成因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另外还受流水的溶蚀作用、流水的流动作用、风化作用等影响。
二、喀斯特地貌分类
(一)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二)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 覆盖型喀斯特 埋藏型喀斯特
(三)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 亚热带喀斯特 温带喀斯特 寒带喀斯特 干旱区喀斯特。
(四)按岩性
石灰岩喀斯特 白云岩喀斯特 石膏喀斯特 盐喀斯特
三、环境问题
(一)石漠化问题
热带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气候条件,溶岩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
(二)缺水问题
河深坡陡,地下水深埋,水资源利用难度大
(三)地下水污染
岩溶地区人类活动,常在地下河系统的汇水区,而地表水常通过落水洞排入地下,缺乏过滤作用,岩溶水极易受到污染,中国南方多地下河已变成下水道。
(四)地面塌陷
(1)基岩塌陷:分别有地下河塌陷、矿产开采塌陷、蒸发岩溶石塌陷。岩溶上松散沉积层中的塌陷:地下水位坡动引起土中潜蚀,产生土洞,导致塌陷。(抽水、气候变化、水库蓄水)(2)震动:工程施工。(广西贵港市樟木镇塌陷)(五)洪涝产生与加剧原因 :(1)季风区降水分配时间不均匀(2)岩溶地下水系发育
(3)水土流失,泥沙淤塞地下河咽喉部位
(4)大江大河上建水库,地表水沿地下河倒灌以致其内涝问题加剧。
四、开发利用
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五、旅游景点
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见桂林市)、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见九寨沟自然风景区)、贵州黄果树(见黄果树瀑布)、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总结: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因此,要在本质上区分不同的喀斯特地貌,了解其在水库选址、储油气构造、桥梁建设以及医疗上的利弊影响,这样才能真正的克服与运用这一奇特的地质景观。
参考文献:
《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6年02期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