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罗国书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财税工作提出的总目标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不断更新理财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用新理念谋求发展,用新思路破解难题,用新机制营造环境,用新举措开拓前进,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促进珙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以科学发展观更新理念,深化对公共财政本质和职能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的多层次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实现的公共需要,统筹解决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公共财政职能的重心所在。由此可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公共财政职能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着重解决的公共性问题的责任主体基本上是各级政府,而政策手段和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财政。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财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财政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制定财政发展战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正确履行财政职能的重要指导思想,使科学发展观在财政实践中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
二、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实现富民强县的根本目标 做好新形势下的财政工作,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思路,抓好财源建设,夯实财政增收的基础,振兴珙县经济,实现富民强县。
(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努力做大经济财政“蛋糕”。要强化发展意识,想问题、办事情都要立足于发展,着眼于发展,要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重点经济工作,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杠杆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拓宽财政参与、支持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域,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选准财政政策的切入点和财政资金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杠杆调节作用,在资金上、政策上支持骨干税源企业,发展壮大能源、建材、化工等支柱产业,尤其是抓好华电珙县电厂一期、拉法基二期、双三水泥异地技改重建,以及2×100MW煤矸石发电、2万吨三氯氢硅、120万吨煤制甲醇等项目开发,延伸磷化工、硫化工、煤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对招商引资的奖励力度,积极争取和筹集资金,抓好“一区两园”建设,努力打造“百亿元工业县”。用好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技改补助、财政贴息等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扶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走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子。
二是以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税源经济。围绕“特色富民”,重点支持蚕桑、烤烟、畜牧、林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强做大特色农业。加大财政资金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力度,采取项目资金捆绑方式向特色产业重点倾斜,扶持发展蚕桑、烤烟、畜牧、茶叶、岩桂等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公司+农户+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为财政持续增收建立稳定来源,做大财政“蛋糕”,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
三是深入研究和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认真分析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入和经济运行的影响,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强化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经济分析、税源监控的互动机制,堵塞税源漏洞,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煤规费收入收支管理,加强国有资本运营收益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等,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增加财政收入。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增强公共财政的民生投入。更新发展理念和理财观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引导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倾斜,积极打造“民生”财政,切实增强与民生有关的各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探索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支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建设公共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公益性文化体育投入,建设好使群众受益的文化体育设施项目。
二是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积极落实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救助制度,落实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三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粮食、生猪等农业政策性保险,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探索建立“三农”投入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和使用方式,围绕“一路二水三产业”,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工程、人畜饮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力支持“交通大会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县、乡、村道硬化,全面提高县、乡(镇)、村道路等级,大力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着力建设高等级的交通网络、高质量的水电气网络和高品位的城镇化服务网络,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乡载体功能。
三、以科学发展观完善机制,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切实提升财政体制和机制创新水平。大力推进科学理财、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努力提升财政支出绩效。
一是全面推行公共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综合运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贴息、财政监督检查等经济管理手段,加强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体制。继续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办法,加快预算指标管理新系统推广,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严格预算约束力。继续完善综合财政预算,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规范非税收入的收支管理。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财政、银行、部门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探索实施网上银行支付业务。坚持政府采购采管分离机制,健全招投标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加快“乡财县管”试点步伐,探索实行网络远程监管,确保试点成功。
二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的过程控制和追踪问效检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推动财政管理和服务向更加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健全支出管理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人大、审计、监察等部门对财政资金分配、运行和各项财政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强化项目跟踪问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健全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依法加强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产权变动行为的监管,继续依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购建到处置的监管,尤其是行政事业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进一步完善内部循环监督机制,构建反腐倡廉防范体系。
“财政工作无小事,为民理财事关天”。坚持党的领导,做好财政工作,最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最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能反映社会和谐的文明程度,最能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继续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发展第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统筹兼顾、共建和谐的公共财政服务理念,在科学发展中提升公共财政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对人大代表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
来源:湘潭人大网作者:蒋国梁发布时间:2009-06-22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国梁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最终战胜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困难和巨大挑战过程中,如何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发挥何种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市人大常委会联工委的同志一道,深入基层,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广泛问计人大代表、基层人大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调查。
一、积极行权履职,代表作用发挥明显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大力弘扬依法治国理念,推动民主法制进程,促使“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近几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两级人大机关及其部门的精心组织指导下,积极行权履职,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了代表的管理作用。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依法行使集体决定权,直接参与国家各项重大事务的管理,包括审议通过列入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各项工作报告、议案等,选举产生本级国家机关相关负责人。2008年1月,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人民政府市长、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08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五、七次会议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湖南水府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审查报告,《长株潭城市群湘潭市域规划》、《湘潭市总体规划》和《湘潭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情况的报告。常委会还作出了批准市人民政府以政府财政支付方式回购湘潭市城区东二环等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决定。
二是充分发挥了代表的监督作用。人大代表通过批评、意见和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及议案的提出,担任相关部门监督员等形式,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据统计,市人大及其常委会,2008年共收代表建议652件,其中大会期间548件,闭会期间104件,到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时止,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363件,占55.7%;已列入解决计划的229件,占35.1%;按现行法律、政策规定以及市级财政状况,近期内无法解决的60件,占9.2%。2009年,到目前为止,已收到代表建议579件,其中大会期间536件,闭会期间43件。例如,由市人大代表王国祥等领衔组织开展的对湘江水污染情况的视察调查活动,得到了市人大
常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2006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保障全市人民饮水安全的决定》,引起了省、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方案,全面部署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湘江流域8个地级市的市长向省人民政府递交了目标责任书,从而较好地推动了湘江水系8市的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三是充分发挥了代表的表率作用。人大代表大多是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精英,是社会公众人物,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始终走在了全社会的前列。2008年,我市遭遇特大冰灾后,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抗冰救灾,热情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捐款捐物共计价值人民币2000多万元。有的代表还利用企业优势,组织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除城市公共场所和主干道积雪。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人大代表又积极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捐款捐物共计1000多万元。由于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省人大代表柳秀导、市人大代表谭凤娇等被评为2008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朱培立被新闻媒体评为2008感动湘潭十大新闻人物。
四是充分发挥了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人大代表把在履职过程中所掌握到的社情民意,特别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馈到各级国家机关,成为各级国家机关制定政策、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由全国人大代表任玉奇率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议案,引起了国务院高层的高度重视,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最后废止了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进一步密切了党和农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五是充分发挥了代表的助推作用。人大监督就是支持,支持也是监督。寓监督于支持之中,是更高层次的监督。通过监督,促使“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人大代表始终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市十三届人大代表岳塘区第二组代表通过调查视察,摸清了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找准了制约发展壮大的原因,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关于进一步强化措施,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议案》,是被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唯一一件议案,引起了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初,市人民政府召开常委会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积极探求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方略。
虽然人大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党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代表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有的代表小组活动开展不够经常,活动的方式方法有待创新;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还不够通畅,保障制度措施还有待建立健全和完善,建议的办理工作有待改进;有的代表履职积极性还不够高,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有的职务代表和企业负责人参加代表小组活动、深入基层实际调查研究较少,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有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二、对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几点思考
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做好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总的要求是“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维民权”。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自觉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以关注民生、维护民利、保障民权为根本,以强化代表自身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依法治市和社会稳定、城市管理建设等重大事项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职行权,促进湘潭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要深入贯彻落实代表法,努力为代表依法履职行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人大常委会机关,特别是联系代表的工作部门,要不断强化代表意识、服务意识,要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措施入手,通过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参加常委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调查视察等形式,努力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要认真组织开展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把代表活动与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代表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努力把代表建议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果。
第二,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代表工作方式方法。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困难和挑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应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这个重点,通过调查视察、问计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等形式和途径,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务求工作实效。
第三,要加强联系交流,共同推动代表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上下级人大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要通过定期召开人大主任、委室对口联系会、座谈会以及办班培训、下派挂职锻炼、上派跟班学习等形式,互相交流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等方面的信息经验。上级人大要加强对下级人大,特别是对基层人大工作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下级人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动人大工作,特别是代表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四,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能力。各级人大常委会机关要科学合理地制订代表培训计划,狠抓计划落实。要通过办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考察、专题研讨等形式和方法,加强对代表,特别是代表小组长和新当选代表的培训。要坚持把宪法、代表法以及预算审查、审计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积极引导代表围绕党委工作重点、政府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难点问题加强监督,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行权的能力。
第五,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代表依法履职行权的良好氛围。代表依法履职行权、发挥作用,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是我国民主政治、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地方人大的积极鼓与呼,以及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不断增强地方党委、政府对代表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从而引起党委的高度重视,争取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充分理解,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理解、尊重代表和代表工作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开展“三优”评比活动等形式和途径,不断增强代表依法履职行权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 静
2009年第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我们的做法是:
——强力推进“工业兴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把工业总量做大。近年来,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本地资源、产业等优势,积极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领导责任,健全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不断增强招商引资的实效。2008年,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4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亿元。二是着力扶持骨干企业,把工业龙头做强。我们抓住白云边、飞利浦、大水泥等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采取领导和专班包厂、税收增长比例返还、贷款融资担保、品牌创建重奖等措施进行扶持,促使企业加大投入,迅速裂变。例如,白云边公司在此扶持政策的激励下,大力实施产能、效益翻番发展计划,新征用地近700亩,计划总投资4.2亿元,新上白云边工业园和华林创业园项目,预计“两园”项目建成后,白云边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元,入库税金可超过2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白云边”。飞利浦公司计划将国外8条生产线转移到松滋,新增投入1.5亿元。这些投资到位后,该公司年销售收入可达6.6亿元,入库税金可达5000万元以上。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上,我们依托骨干企业——双七水泥公司,投资新上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目前投资2.5亿元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入库税金4000万元。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链条拉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市重点发展白酒酿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电光源产业、水泥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6大产业集群,并通过科学制定产业规划、搞好工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打造板块经济、培植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等措施,力争使6大产业的产能形成倍增效应。其中白酒酿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电光源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机械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亿元。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两大特色产业。松滋多年来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3123”工程(即通过5年的努力,发展生猪屠宰加工、种猪繁育、饲料生产3大龙头企业;培育1万户以上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以上;年实现生猪产业产值30亿元以上),2008年生猪出栏突破120万头。松滋是全国优势水果生产带,发展水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以“两线一流域”(沙刘线、红东线,洈河流域)为重点,以新上水果精深加工项目为引领,突破性发展水果生产,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二是以“清洁家园”行动为重点,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重点是实施以“一建三清五改”(即建沼气池;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由城镇向农村、由公路沿线向纵深腹地全面推进。三是以“两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两整”(整治当家渠堰、整修当家泵站)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08年底,全市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750公里,75%的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通有线电视用户达7.6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5%。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来,我们以提高城市的“两个能力”(承载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和改善城市的“两个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宜商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契机,狠抓中心城区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5万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使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去年,我们启动了7大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2.7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额1.86亿元。与此同时,我们狠抓中心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乡村联络的重要节点。目前已选择了刘家场、洈水、沙道观、陈店等4个重点门户镇,并拟每年重点扶持一个镇,召开一次小城镇建设办公会,研究出台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这4个城镇成为市域经济的副中心。
——强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近年来,我们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把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资金和地方可用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一是有效解决就学、就业、就医问题。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义务教育、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关政策,2008年,全市共拿出1204万元资金进行配套。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6.97万人,参合率达到85.1%;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体帮扶力度。2008年,全市共筹集资金5277.4万元用于社会救助,办了“十件实事”。三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去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赴省进京滋事事件,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治安、刑事案件、恶性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四是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中共松滋市委书记)
第四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