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村民自治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村民自治
陈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主体,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税费改革以前,我们各级基层党政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广大的乡镇干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是用在“摧粮要款”、“刮宫引产”这些任务上。随着我国农村各种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工作职权、工作手段,相对弱化,农村现行体制、社会管理以及工作方式等等,和若干年前相比,也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工作,必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困难。实践证明,破解这些矛盾和难题,最重要、最长远、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我们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本原则,遵循基层民主政治进程不可逆转的规律,高度重视并大力健全基层民主建设和群众自治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已经日渐成熟,特别是最近几年乡镇实行“零收费”后,农村和农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治,已基本上没有了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碍。一方面,作为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广大的乡镇干部,可以放开手脚抓、创造性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是保运转、保稳定和保和谐;另一方面,村级组织和广大村民群众,可以更加大胆的、自主的、扎实的做好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只有这样,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加速推进。
一、要运用村民自治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也不例外。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的,无外乎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是广大农民参与村民自治的根本所在。作为各级基层党政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乡镇干部,必须与时俱进,要切实转变对农村以及农民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上尊重村民自主权,积极引导农民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行情,努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农民发展和参与农村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和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深度、广度。要适时开展各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适时举办各种法律服务和农业新技术培训班,为农民尽可能的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让农民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和需要去从事基本经济活动,并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我县梅田湖镇为例,2007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及人大主席团,积极引导农民组建特种养殖行业协会,还负责向农民提供资金、技术、销售等服务,支持该镇落实退田还水发展项目,全镇共发展甲鱼等特种养殖4000余亩,发展特种养殖农户200户,户平增收3000元以上。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立竿见影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效的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要运用村民自治建设农村公益事业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土改时期,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响亮口号。时间到了现在,我们的农村工作,依然应该这样做,这就是:农村的工作,还必须是由农村村级组织和农民自己当家、自己做。目前,我们的农村实施“零税费”并取消“两工”后,乡村两级的经费收入大幅度减少,可以使用和支配的资金难以投入公益事业的建设,加之农民又没有继续投入“两工”的义务。所以说,乡镇一级对农村村、场,基本上没有了资金上的扶持和支持。针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标准低、公益事业建设难的现状,各级基层党政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乡镇干部,我们工作的最好办法,当然就是一切权力归村场、归农户、归农民,并坚持做到村里一切大事由群众自己决定。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其他基层组织,只能是如何做好组织、服务和引导等工作。我们要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积极组织与引导农民自觉投资投劳,搞好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帮助村场、农户切实解决好资金不足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矛盾。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可避免形成新的负债,又不错失发展机遇。近几年来,我县东山镇抢抓国家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群众采取自愿捐资、自觉投劳方式,募集配套资金500余万元,硬化村级公路140余公里,维修机埠50余座,疏洗渠道100公里,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村以及农民产生、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也确保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和可持速发展。
三、要运用村民自治解决农村突出问题
目前,广大农村以及农民的政策法律意识、民主水平和自由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乡、村组织对每一个具体的农民的约束力以及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其难度将越来越大。因为农村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而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小孩和老人,他们不管事也当不了家,因此,这些人对乡、村、组的行政要求和工作任务,采取的主要办法,不是逃避就是回避。为此,作为我们各级基层党政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乡镇干部,也只能坚持日常事务由群众自己管理的办法,让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幸福自己决定。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艰巨的任务,就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帮助村级组织制订好村规民约,并督促村级组织充分利用好村规民约加强对村民的教育、约束和管理,实行有奖有罚,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促使惠农补帖、防洪抗灾、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我们还要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民主讨论和决定这些具体问题,要坚持做到通过村民会议决定重大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研究日常工作。税费改革后,我们农村村级事务,还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村级管理费用严重不足、村级负债无法偿还、农民土地权益纠纷日益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遇事不搞少数乡、村负责人说了算,不能让间接民主代替直接民主。2006年以来,我县南山乡南竹、繁荣等村场,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采取重新丈量耕地确权颁证、实行集体土地合法流转等方式,削减村级债务60多万元,使村级负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要运用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和谐
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之下,在农村保稳定、促和谐,是摆在我们各级基层党政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以及广大乡镇干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配合有关部门以及村民委员会,建立和健全村民自治章程,积极引导农村广大农民,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村组评选、“改陋习、树新风”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逐步改变农村封建迷信、打牌赌博、人情风盛行等陈规陋习,倡导农村科学文明的社会新风。比如,我们可以每年按照村民推荐、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程序,组织评选“文明家庭”等活动,并召开村民大会予以表彰,增强群众文明守法意识,净化村风民风,促进农村和谐。要通过村民自治巩固农村基层治安防线,发展壮大村级群防群治队伍,依靠群众力量打击整治农村各种刑事犯罪、宗族恶势力和非法邪教活动。近年来,我县与湖北省石首市接壤的万庾镇黄山村,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根据群众要求,认真发动并组织全体村民,开展“清洁家园行”活动,规范村民红白喜事行为,建立边界治安联防体系,严厉制止打牌赌博和偷盗等非法行为,维护了一方稳定和平安,达到了村容美、民风好的基本要求,被县、市、省和全国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作者系华容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自治及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自治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在我国基层政权自治领域内,首先就会提到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在村民自治的这一体制基础上,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是目的却一样,都是为了全面推动村民自治,使农民能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拓宽村民参与的渠道,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实施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关系民主参与和谐
在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思想,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思想,以及到邓小平时期开始的在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的包产到户,说明了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家,都把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从邓小平时期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由此而引发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等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改革,都说明中国农民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主体力量,决定着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的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及其实施又促进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深化与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的成就及现状
自从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浪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各地区的建设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新农村建设有了初步的成效。以生活的地方湖北省中部地区某镇为例。
常坪镇位于湖北省中部某市,江汉平原北部,地形主要以山区和丘陵地形为主,适合发展种植业和林木业,工业发展势图强劲。在党和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置宜,量力而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
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首先是争取投资1300多万元,村民投工近3万个,硬化灌溉水渠100条5.7万米,缓解了80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修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3处,惠亭水库,八字门水库等蓄、供水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工程,解决了近15000人的饮水难。其次是农网改造后,农村供电设施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价格得到统一,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是村级公路提等升级建设进一步加快,2005年启动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以来,8个行政村共完成公路硬化48公里,合并后的13个村主干公路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近11000人的行路难问题。
二是农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促进了改房、改厕、改栏、改路“四改”活动的开展,首先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至2008年6月,全镇大都在规划范围内,沿公路两侧共新建楼房32栋。部分新农村小村庄的雏形基本形成。其次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变,巳有8个村的520户农户实施生态家园“一池三改”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栏、改厕,不仅为农户年节省煤、电等燃料费用近300元,每年还少砍少了1400吨左右的柴禾,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2个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分乡卫生院投资120多万元,通过扩建和改造医疗、住院房屋设施,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6%和95%左右。
四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党的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贯彻落实。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全镇范围内的村务决策实施“一事一议”制度;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各村把公益事业兴办、财产处置、土地发包等交村民民主管理;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
2、产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有成绩就会有不足,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常坪镇发展的现状,分析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全镇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在正常年景下每亩粮食纯收入仅在400元左右,加之全镇人平不足3.33亩耕地,近2500位农民外出或就近打工赚钱。没有其他增收渠道,没有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的关键是投入不足。过去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起来的低标准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资金进行维修,“空壳”的村级组织拿不出钱,村民“一事一议”又议不上来钱,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或废弃。
三是思想认识统一难。部分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上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方面是等待观望的多,引导扶持的少。另一方面是畏难情绪的多,量力
而行的少。村级组织或群众把无经济来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归咎于各级领导支持不够、投入不够;第三方面是各级办点的多,以点代面的少。区以上各级政府层层办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到了这些村,其他村望“点”兴叹,攀比不了,自甘落后。
四是规划建设实施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由于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滞后,导致农民盖房,发展各项公益事业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民未批先建,乱塔乱建,垃圾乱堆乱倒的乱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和人居卫生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联系
1、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基础和村民参与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现实情况下而在全国范围内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有新型的农民。农民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基层政权的主体,农民政治素质的高低,是否能够很积极的参与村民自治,这一切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在农村地区行得通,能否在农村地区见到成效,能否达到最初的目的,能否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农民才是推动农村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农村地区村民参与政治,参与基层自治的培养。因为良好的政治基础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做到政治上管理民主,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事民议、民财民理,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对农民的要求是一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二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农民。三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四是生活宽裕的农民。五是就业充分的农民。在就业问题上农民得到与市民相同的“国民待遇”,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要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文明家庭、农民普遍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生活方式科学健康,农村社会风貌文明向上。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2、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提供了保障
良好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同样的,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为村民自治提供一定的保障。
一是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物质决定意识。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各种精神层面的东
西,包括农村基层村民自治这一意识形态。美国学者科恩认为:“社会成员如不享有最低限度水平的物质福利,任何社会也不能指望长久维持自治。”“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或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便不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
二是可以增强村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可以说,“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人们一直认为,只有富裕社会,才能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大批民众理智地参与政治,培养必要的自我约束,以避免盲从不负责任煽动的呼吁。”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村民自治组织的吸引力、协调力、凝聚力和抵抗力严重缺乏;人们关注村民自治的程度不高,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乡镇政府推进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在解决了农民在各方面的后顾之忧后,农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了。
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国家主导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没有发生改变,在我国,政府依然是农村村民自治的主导力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村民自治并不是完全的自治。国家主导的存在,会束缚村民自治中的好的思想的发挥,束缚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不利于他们所有才能的发挥,最后也会限制农村地区自治建设的过程。
其次,村级基层政权组织实行村民自治成为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因为以村为单位的村集体组织,在我国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单位,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农村政策现状决定的。在我国人口分布中,农村地区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远远大于城市人口比重,这就为农村基层自治创造了可能性,这也是我国基层自治过程中的优势所在。
最后,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自治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来作为我国农村基层自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一是努力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毕竟村民自治就是要求村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规定处理事情。完全是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的现实情况来看,这还要求村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参与质量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二是我们要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凝聚民心、体恤民情、体现民意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并且,这也是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新农村建设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取决于党和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的提高,同时也要求农民的政治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合作精神,激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才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2、张周来 《走进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摘自《瞭望周刊新闻》 2008年10月版
3、董江爱 《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制度》《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六期
4、(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俊,朱秀贤 译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第三篇:依靠科技信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依靠科技信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王青民同志在全市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张戈庄镇尚河头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青民。今天,根据会议安排,有幸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们尚河头村通过订阅《科技信息报》,给村庄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及群众思想意识带来的可喜变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尚河头村共有718户,4628亩耕地,2105人,76名党员。近几年来,我们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二十字发展方针,以农村增收为突破口,以《科技信息报》为载体,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活动,群众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种植养殖科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纷纷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尚河头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7年,我们村共引进内外资企业12家,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1003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67.4万元,连续7年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和“平度市文明标兵”,先后获得“青岛市小康示范村”、“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计生协会典型村”、“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发动,统一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对科技信息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我们的“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活动开展初期,少 1
数群众认为这些技术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无关,少数群众出现了认识不够、畏难发愁等思想问题。为了搬掉制约群众意识的第一块“绊脚石”,我们村“两委”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召开了全体村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动员大会,并多次组织村干部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分头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确保了认识清、动力强、措施实。群众纷纷表示,愿意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接受先进科技,共同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前些年,我们村有2300亩的土地用来种植辣椒,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品种单一,过多依附于市场,群众没有自己的主导性,保险系数也很低,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稳定。鉴于此,村两委研究确定了“学习科技信息、优化种植结构”的思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把订阅的100余份《科技信息报》采取分片的形式,把全村共分为10个片,每片选出10个在种植或养殖方面的致富带头人,免费为他们发放《科技信息报》。通过这些人员的带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多次组织种植带头户到寿光、南山、文登等地参观学习,引导村民发展瓜果、蔬菜、苗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如我村的尚玉山是一位头脑精明的农民。近几年,他通过科学种植,年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谈到增收的诀窍,他感慨地说:“几年来,通过阅读《科技信息报》等报刊杂志,使我认识到只有信科技、靠科学才能致富。”目前,全村为龙
头企业种植园葱、胡萝卜、大葱、大蒜、芋头、白菜等蔬菜高效经济作物达到3000多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4.8%,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带动了周边村镇的蔬菜种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植、加工格局。
在养殖方面,我村苏学书从2001年开始,就坚持定期阅读《科技信息报》、《农村大众》、《山东科技报》等部分科技报刊,而且每年还在书店里买回部分科技书籍,学习上面的致富技术和增收信息。他去年冬天养了1500只肉鸡,通过查阅《科技信息报》,他对肉食鸡进行科学饲养,精心管理,使成品鸡提前10天出栏,卖了个好价钱。
再如我们村的尚玉联,他也是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一有空他就会静下心认真阅读订阅的《科技信息报》,他的读报笔记就有6本多。不少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难题总爱跑到他家寻找答案。同时,尚玉联还毫无保留地将报刊上学到的科学技术及文明常识向群众讲解宣传,被村民誉为“科技财神”和“文明使者”。目前,尚玉联的联起良种猪繁育场,年纯繁良种种猪800头,生产二元杂交种猪1500余头,每年收入50万元以上。鉴于他的成绩突出,村两委及时进行了引导,通过现场观摩、组织技术讲座等活动,提高了村民养殖的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全村80余户村民搞起生猪和肉食鸡养殖,发展起一个占地50亩的养殖小区,生猪和肉食鸡养殖业逐步成为村里的致富新门路。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构建和谐安定村庄,增强新农村建设向心力
在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村两委认识到:要想帮助群众快速致富,仅靠发展种植养殖业远远不够,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帮扶个体私营户,为他们跑信贷、找信息、趟市场。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兴起,群众从事三产一时成了新时尚。目前,我们村农户从事餐饮的4家、机械维修3家、美容美发6家、商店4家、摩托维修部3家、较大型农资超市4家,各行各业的个体工商户已达到60余家。发展三产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近此一项,全村年净增300万元。
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村还不断加快村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我们村先后建立了标准较高的文化大院,建立了门球场、娱乐室、图书室,组建了秧歌队,购买了多种娱乐器材和5000册图书,投资50万元新建一处敬老院。为了解决村民生饮水问题,村里投资50万元成功引进了美国先进的活化水处理设备,村民从此喝上了纯净甘甜的活化水。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村通过订阅《科技信息报》,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产得到了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村风健康文明,实现了民主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是与邮政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下一步,我们将以周边先进兄弟村庄为榜样,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为把我们尚河头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8年10月31日
第四篇:建设新农村与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
建设新农村与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1)新农村建设,从制度创新看,应主要解决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乡村治理结构建设这三大问题。撰写本文的目的则是通过对村民自治制度问题的探讨,力图在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乡村治理建设这两个目前学界讨论的比较少的关键问题上寻找到新农村建设在理论上的突破口和着眼点,以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已经进行了18年了。这18年来,村民自治制度也像当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无论是政府、学界还是自治组织的当事人——农民自己,对它的热情、期冀,以及对它本身的实践作用的评价都经历了一个由勃然高涨到逐步消退的过程。目前,即使是政府,在对外宣传和实践中继续坚持村民自治的现有制度模式的同时,也开始组织课题考虑如何改革这个制度以使之适应建设新农村和在农村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了。为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问题的提出
这些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个当年曾被举国一致寄予基层民主建设厚望的村民自治,非但没有帮助我们找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并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反,我国的三农问题还随着这个村民自治制度和联产承包制度的实践和推行反而日益地恶化和严重起来了。也就是说,我国推行了这么多年的以实行基层民主政治为宗旨的村民自治制度,尽管其在培养和训练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程序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并为中国现今的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历史功绩不容否定,但它并没有给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这表明,我国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陷入困境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归纳一下目前学界的研究观点就可发现,尽管一部分学人将村民自治的困境主要归因于我国的或传统文化落后,或村民素质低下,或农村宗族势力强盛,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因素的制约,但更多的学人还是认为我国村民自治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党-村关系和乡-村关系无法理顺并愈趋紧张所致。
所谓党-村关系,就是指中共的村级党组织——村支部委员会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而所谓乡-村关系,则是指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党-村关系不顺主要是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和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在基层事务管理上存在着一种权力重叠,而且前者的领导核心地位也会很自然地取代或削弱后者的自治管理地位。而乡-村关系的愈趋紧张则主要是因为在乡(镇)政府与村自治组织之间在各种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分配上的对立和冲突所致。我们如果再往深处分析就可发现:根据党章和法规,村党支部和乡(镇)政府两者都必须服从乡(镇)党委的统一领导,所以,在村里作为法定领导核心的村党支部执行的上级党委下达的工作指令在实际内容上也必然与乡镇政府下达给村委会的行政性政令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村关系与乡-村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关系,即乡(镇)党委和政府与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下面为便于论述和分析,我们便将党-村关系和乡-村关系合并简化一下,统称作一种关系,即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或叫作政-村关系。前述的党-村关系和乡-村关系愈趋紧张,其实就是指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即指政-村关系愈趋紧张了。
大家知道,乡(镇)政府是一级行政组织,而村委会则是村民自治组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村民组织法》中都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比如,该法规定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按照该法上述规定,政-村关系明明白白就是一种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可在实践中为什么又会普遍出现关系紧张呢?
学界有人将这归结于上级通过党的系统,即村支部,以及党的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来干预甚至压制村委会的自治工作导致的。这种分析不能说不符合实际。但是,上级党委和乡镇政府为什么要冒违法之大不韪来干预村自治组织的运作呢?或者说,为什么村民自治组织会普遍遭受到来自乡(镇)政府的干预和制约呢?有人分析说,这是我国的宏观体制,也即强势政府体制及其衍生的行政冲动所致,所以必须有赖于我国整个宏观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可使村民自治摆脱困境。对此,我持不同意见。
我不否认强势政府及其缺乏制约的行政冲动的确会导致村民自治的困难,也是造成目前政-村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宏观政治体制的改革也的确将会有助于改善这种政-村关系。但是人们要问了,那为什么同样是强势政府,在它们面对其它各种类型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如各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公司企业以及其它非企业性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无论民营还是国有)时,其行政冲动就没有这么强烈,行政干预也没有这么多发和直接呢?比如,面对公司和企业这类经济组织,不要说是民营的了,即使是说那些资产属于国有的企业,其所属的那一层级的党委和政府却为什么很少直接干预或通过企业党组织来间接干预其经营工作呢?为什么政府单单在面对自治组织时就会有那么多的行政冲动呢?有人说,你企业有《公司法》保护。可是我们的村民自治不也是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护吗?而且该法比《公司法》颁行和修订得更早,当然相对而言也更完善些才对啊!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分析政-村关系紧张,也即村民自治的困境时,应该既要从村民自治的外部的体制环境中寻找原因,也要从村民自治的内部,即从这个组织的性质和制度本身上来寻找原因。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发现为何用法律形式给予了那么多民主的村民自治会陷入困境的真正的原因所在,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分析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以及这个制度的设计结构上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找到正确的改革方向。这不光是学术研究立论本身的需要,也是我国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的客观需要。
二、是自治组织还是其它什么性质的组织?
那么,我们当初设计的这个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自治组织呢?是行政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抑或是经济组织?对此问题,无论是1987年试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还是10年后的正式颁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没有正面予以回答。该法在第二条中是这样规定的:“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也就是说,当初设计村民自治制度时我们只将其确定为一种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运作方式是“四个民主”。但这里我们却忽略了用法律规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这些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基层民主精神的所谓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将带领它们的村民进行什么样的自治呢?是行政自治?社会自治?还是经济自治?是单一自治还是全面自治呢?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五篇: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深入发展
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深入发展 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步伐
——对通许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村民自治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深入发展,对于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最近,我们对河南省通许县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进行了调查。
一、通许县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实践和探索
通许县有12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 57.9万 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 11.6万 人。从1999年开始,是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类县”,2006年5月被评为河南省计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通许县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1年到2002年是“村为主”试点和推广阶段。当时,河南省人口计生委提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做到“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围绕这一工作思路,通许县在24个行政村开展了“村为主”的试点工作,当年推广到30%的行政村,2002年有60%的行政村实现了“村为主”。二是年村民自治的试行阶段。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加快建立“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村民自治、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以后,通许县在开 展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把村民自治纳入了新机制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三是深化和发展阶段。2005年以来,通许县根据新机制建设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在村民自治的总体框架下,不断丰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内涵,改革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形式,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得到了深化和发展。提升了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确定一个载体。就是在行政村村成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依法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合法权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村支部、村委会的主要领导,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已婚育龄妇女代表。其主要职能是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组织群众落实避孕措施,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合法权益。其活动方式是召开已婚育龄妇女会议,收集群众意见,向村民委员会汇报工作,代表群众提出要求,公开全村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代表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维护合法权益。
围绕“四个突破”。
一是在宣传教育上有新突破,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广大干群明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条件、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
二是在村民自治章程制定上有新突破。在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上坚持“四个原则”,1、合法原则,村民自治章程不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2、民主原则,村民自治章程由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起草,村民代表审议修改,村民大会表决通过。
3、求实原则,章 2 程的制定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只重视章程和制度的制定,而忽视抓落实的做法,避免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4、创新原则,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根据综合改革的进程,结合当地实际,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地充实、完善、创新,使章程更具有生命力。
三是在整合村级资源上有新突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村民自治的内容和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在涉及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充分照顾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的利益。
四是在协议书签定上有新突破。在“计划生育协议书”充分体现了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众对“计划生育协议书”充分知情和理解,自觉自愿的签字。
抓好四个环节。
1、认真调查摸底,做好资格确认工作。实行村民自治的行政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党支部、村委会坚强有力;计划生育工作底子清楚,群众工作基础好;村管理员符合上级要求的条件,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配备齐全;村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室达到了规范化要求;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健全,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村,由村支部、村委会向乡镇提出书面申请,乡镇审核合格后,报县人口计生委备案。
2、搞好宣传发动,广泛动员群众。在实行村民自治的村我们开好了村组干部会,全体党员会,育龄妇女会,育龄妇女小组长会,群众会等五个会。广泛宣传了计划生育实行依法管理、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标准、要求和应负的责任,从而达到积极参与、自觉维护、互相监督的目的。
3、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是具 3 体规范本村育龄群众婚育行为的村规民约。在制定时,在坚持法律、法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本村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章程》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章程》按以下步骤进行了制定:
1、有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起草《章程》初稿;
2、召开村“两委会”、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会,修改形成讨论稿;
3、将讨论稿印发各户,由村民提出意见后交回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修改;
4、召开全体村民会议宣读《章程》修订稿,由村民表决通过;
5、报上级政府备案;
6、将《章程》印发全体村民执行。制定《章程》是村民自治的中心环节,必须做好群众工作,使《章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章程制定的新突破体现在四化:章程制定民主化,制定过程公开化,章程内容本地化,奖惩办法具体化。
4、签订协议。《章程》制定后,由村委会同村民签订《协议书》。根据章程的有关内容,村民自治委员会讨论制定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使村民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同村民委员会签定村民自治合同。协议书达到四个要求:内容简单明了,语言大众易懂,操作简便易行,群众自觉自愿。
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履行了责任。为此,通许县县委、县政府做好了四件事。一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县委副书记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36个相关部门参与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相关部门对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同时实行村民自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乡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综合评定。县委、县政府坚持在每年年初召开目标考核奖惩大会,切实兑现奖惩。几年来,通许县先后出台《关于整顿生育秩序落实村民自 4 治的实施意见》、《通许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试点实施方案》、《通许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实施办法》 等一系列文件,真正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作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为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经费保障。计划生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四项手术免费项目、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报酬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使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落实率、四项手术免费率、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报酬均达到了100%。三是加强村级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为了适应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需要,造就一支能够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通过采取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优化干部结构,提高队伍素质。按照“公开招聘、择优任用、竞争上岗”的原则,对全县的村级计生干部队伍进行了集中整顿,公开选拔了304名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和2154名已婚育龄妇女小组长。目前,全县的村级计划生育宣传管理员全部为女性,年龄在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四是改革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突出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工作导向。
2、村级组织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新成立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委员会,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每月召开两次例会,及时掌握各育龄小组的计生工作情况,研究并提出计生工作的具体措施;二是组织群众学习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办好村人口学校,深化“五期”教育,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同时搞好舆论环境宣传,及时更新读报栏、宣传栏、政务公开栏和 宣传画廊。三是认真开展有利于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各项服务活动,积极开展“三 生”服务、少生快富文明户活动、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四是加强对群众落实节育措施的宣传指导,引导育龄夫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五是积极参与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督促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在讨论决定村公共事务时,要充分照顾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的利益,对违反规定生育子女的要采取限制措施。
3、实行计划生育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目前,群众享受到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有: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实行了存折发放,落实率达到了100%;符合二孩生育政策主动退回生育指标的,获得2000元现金奖励;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在中招时降低10分录取;计划生育四项手术全部免费;优先享受发展生产的各项经济政策。各村还根据具体情况,在集体收入分配、独生子女父母养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
4、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表现出了的极大的关注程度。他们积极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和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制定,参与讨论决定涉及计划生育户利益的公共事务,经常就本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向村民委员会主任提出建议,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批评和监督。
5、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得到了增强。2001年以来,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数逐年增多,独生子女领证率逐年提高。2001年独生子女领证人数为时5600人,独生子女领证率为5%,2006年独生子女领证人数达到了14939人,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了9.59%。6年来,累计有350对夫妇退回了二孩生育指标。同时,知情选择落 实避孕措施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避孕措施落实率达到了96%,避孕措施及时率达到了85%。流出人口办证率、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寄回康检证明率都达到了100%。
6、计划生育协会作用得到了发挥。在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计划生育协会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一是发挥了宣传作用。计划生育协会利用各种活动,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二是发挥了监督作用,主要是监督政府职能的落实,同时,对已婚育龄妇女管理、生育指标申报、避孕措施落实、优惠政策落实、违法生育处理、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进行了全程监督。三是发挥了调解作用,弥补了政府工作的不足。计划生育协会组成人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五老”人员德高望重,善于做思想工作,在对重点人群、个别人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7、加快了新机制建设步伐。通过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进程,加快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的步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各种形式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实行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计划生育职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成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讨论与思考
通许县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实践和探索,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要正确认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主体和内涵。笔者认为,应该放在大的村民自治环境中来考虑问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应该理解为或者表述为村民自治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不能理解为“计划生育工作应当实行村民自治”。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主体是人民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计划生育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但决不能转嫁政府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承担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法定责任,村民委员会的职责是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政府不能逃避责任,村民委员会也不能超越权限。通许县在实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不仅没有转嫁政府责任,反而强化了政府职责。因此,各级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的职责应该有合理的定位:政府的责任是加强领导,搞好指导,政策引导;村级的责任是要整合村级资源,利用利益导向,经济杠杆,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是宣传、监督、维权。
2、要正确把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任务和方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任务和方向应该是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想办法整治群众。现在一些地方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在很大程度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村民自治应该是加强对政府的监督,而不是群众的自我监督。通许县在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正确把握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方向,县、乡镇、村级组织、计划生育协会“四位一体”最大限度维护和保护了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提高了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对各级人民政府的满意程度。
3、要严格把握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内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计划生育工作都纳入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内容。笔者认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
1、加强宣传教育,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
2、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而不是想办法帮助政府治群众,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
3、要整合村级资源,利用利益导向,经济杠杆,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4、要突出解决《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制定中的概念化、公式化问题。由于各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公约)不能照抄法律条文,要个性化,简单化,要有利于群众掌握,要保证落实。不要人为的复杂化。鼓励创新模式,不搞一刀切。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能就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更不能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许县在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过程中,就没有提供统一模式,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显现出了个性化的特色。
5、要认真解决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中村级干部的自治能力问题。通许县通过对村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计划生育管理员的培训,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服务意识、维权意识,从而保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正常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