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水县2011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500字)
习水县2011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农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农牧局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业资源环保工作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示范带动,全面发展,质量优先,服务至上”的原则,以宣传为突破口,以项目为重点,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与技术服务指导,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推广1500户,全县累计已突破2万户,沼液利用技术的推广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两处,启动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两处,推广太阳热水器237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节柴炉4182户,农村能源环保建设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农村沼气建设项目
沼气建设是农村的一项公益事业,一年来,我们以2011年中央第一批投资沼气建设项目为中心,全力抓管理,精心求质量,点面结合,规模发展,超额完成了市农委制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益。为全面完成计划任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县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从示范建设入手,积极开展宣传发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规范项目管理。二是加强了项目的督导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实行旬报制、一线督导制、落后通报制、电话催报制等形式,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力度。三是加强项目的管理,及时组织灶具及配件的招标采购、农村沼气户用手册定购和项目农户标牌、沼气管理明白纸的制作工作,资金的及时拔付。
图为沼气建设项目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二、农村清洁工程项目2011年我县共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项目两处,项目实施内容包括:
1、农业生产清洁工程。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两减一控一提高”(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为手段,实施了3项子工程建设:即农田环境清洁工程(建设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养殖环境清洁工程(包括推广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建设户用型沼气池、化粪池、和养殖污水厌氧净化处理池等)。
2、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实施了3项子工程建设:即农家“六改”配套工程[包括每户改厨、改厕、改浴室,改畜禽栏舍改庭院配臵],生活污水净化工程(推广了生活污水厌氧净化处理技术,搞好了畜禽粪便与生活污水的分类处理,新建户用型生活污水厌氧净化池系统,做到了示范区内无生活污水随意泼洒和排放的现象)。垃圾分类治理工程(推广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搞好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的发放与管理,建设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堆沤池)。
3、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实施了3项子工程建设:即生态文明理念培训工程(包括大力宣传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关键技术,制挂、张贴宣传标语、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召开会议等);生态文明机制创建工程(通过成立乡村清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订颁布《农村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印发《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村民自主制定《乡村清洁工程乡规民约》,确定专职保洁员,固定经费来源,配备垃圾清运设备,建立了村级卫生保洁长效运行机制);生态文明成果展示工程[树立了项目建设标示牌,污水处理系统模式标致牌。在农业废弃物收集池、垃圾分类收集堆沤池、户用改水设施、户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上喷写了“乡村清洁工程”标致性字样,安装了“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户”门牌。广泛宣传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成果。
图为习水县同民镇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安装的垃圾箱
三、启动了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我县是畜产品生产大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养殖粪水严重的环境污染。为配合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此,我县2011年争取中央投资30万元,启动建设了畜禽养殖场大中小型沼气工程两处,力争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方面做出示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使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四、实施了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太阳能热水器项目
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太阳能热水器项目计划投资35.5万元,完成投资计划35.5万元,安装实施 237 户,占计划的 100 %。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一方面可以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退耕造林,另一方面,可以农村能源为切入点,发展循环经济增加退耕农户收入,提高退耕农户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退耕还林地区的能源消耗,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为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推广了2009年和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节柴灶项目
项目投资计划250.2万元,该项目由县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采购,在全县22个乡镇实施,目前已实施验收完毕,共安装节柴炉具4182台,完成计划的100%。
图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采购的节煤省柴炉
图为技术人员对节煤省柴炉进行节能效果试验
六、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和防治工作
一年来,共组织铲除水花生2000多亩,在全县24个乡镇开展了稻水象甲的调查,并广泛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以水花生为主要代表的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意识和水平,培训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技术,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活动,把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业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图为有害植物水花生
图为漫布田间的水花生
七、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的宣传工作
农村能源环保建设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针对人们对农村能源环保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的现象,我们紧密结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形势,通过典型示范、算账对比,大力宣传农村能源环保新技术和由其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生态和政治效益,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投身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的积极性。求真务实的宣传,使我县的农村能源环保建设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年来,我县积极开展了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的宣传工作,出动宣传车35台次,宣传标语45条,办专栏4期,信息4期,县农牧局杨局长在全县沼气工作会上强调,要把沼气建设当成一项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点工程来抓,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从而实现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在全县畜牧工作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采用沼气等生态技术,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与此同时,广大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以比较高涨,农村能源环保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图为农村能源环保建设宣传专栏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而且还存在着投入不足、管理滞后等问题。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贵州省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把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并切实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继续坚持“示范带动,全面发展,质量优先,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以宣传为突破口,以项目为重点,切实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进一步扩大规模,努力巩固农村能源环保建设成果。2012年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第一、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依据《习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编写制定《习水县2012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从宏观上指导全县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第二、抓点带面,大力普及农村沼气。一是继续做好2011年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整改、检查和验收,保证2012年4月底前全部完成验收工作;组织安排好2012年农村沼气项目的申报。二是继续做好2012年农村清洁工程申报的有关基础性工作。三是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的管理。并继续安排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研究大力普及的具体措施。四是实施好2011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太阳能热水器项目,进一步减少退耕还林地区的能源消耗,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一是组织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努力推进农田清洁生产;二是修订完善《习水县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积极展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挂牌认证;三是继续做好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第四、狠抓服务,加快农村能源环保产业化发展。强化技术培训,实施“沼气新技术培训计划”。进一步发挥沼气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团体的作用,搞好沼气维修服务,加强行业指导,突出抓好项目的后续管理服务,增强沼气事业发展的活力。
第五、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意识。继续办好 “农村能源建设”专栏、利用《习水农业信息》,大力宣传农村能源环保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及时报道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的典型经验,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农村能源环保建设的广泛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村能源环保建设步伐。
习水县农牧局能源办 2011年12月28日
第二篇: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剑
根据武冈市农业局党委的安排,武冈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组织了全体站员参加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推动武冈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和谐”活动,站员们踊跃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武冈市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全国和国际的大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一些心得和建议总结如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武冈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全市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二、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
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
武冈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只有大力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人口是重要的经济
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探讨农业资源问题
武冈市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整个经济发展。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
养化等等。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五、对武冈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些建议
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要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
1、加大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的专业人才,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法律、管理、工作程序等规章制度,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对造成农业环境破坏的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追究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2、加大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这项工作的基础和监测设施。
3、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武冈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武冈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
第三篇:农业资源要素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车玉明、董峻)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3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一号文件全文约12000字,从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个方面,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文件强调,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
——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一要求不仅确保“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更确定了比例要稳步提高。
——扩大了马铃薯良种补贴范围,新增了青稞良种补贴,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把林业、牧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首次纳入补贴范围。
——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政策性资金将有更大的“三农”舞台。
——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也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补助资金,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800个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第四篇: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计划草案
2010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计划
(草案)
一、2009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四保”中心工作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签订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19份, 建立减排档案70卷。加快污染减排项目建设,80个减排项目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项目76个,占95%。关停了部分实心粘土砖企业和砖瓦厂,关停平阴县小地瓜淀粉加工企业10家,取缔济阳县、商河县等十五土(小)企业近30家;完成济南医院等10家单位6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和章丘华电有限公司等9家超标企业限期治理任务。二是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实施市、区(县)和企业三级在线监控网络,安装了63套烟气、54套废水自动监控装置,实现了全天候监控;对市控107家重点企业的二氧化硫超标单位实施红、黄牌督办制度。加强对市政建设、拆迁、物料及渣土运输等6类扬尘污染源的重点监控,查处治理重
点扬尘污染源426处;加强了机动车尾气整治,完成35家企事业单位的在用机动车抽检工作,进行了6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认真落实山东省“两湖一河”碧水行动计划和小清河流域综合整治方案,加快推进小清河及其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开展了典型乡镇饮用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启动了章丘部分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规范化达标率80%以上、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5%以上。三是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加快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督促建设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外排污染物达标率73%。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启动了济西湿地规划建设,策划了济西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项目。2009年,预计全市COD、二氧化硫可以实现分别削减4.88%和1.59%计划指标。
(二)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重点企业节能目标基本完成。完成了全市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完善了1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和能源利用报告制度。上半年,列入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中的42户单耗同比下降,实现节能量19.32万吨。二是重点工程实施顺利。今年建设投用的40多个重点节能项目,实现节能量约50多万吨。推广节能灯63万只。获得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项目4
个,实现节能量10.7万吨。三是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全面展开。工业节能领域,完成了黄台电厂1-4号小火电机组、4条立窑水泥生产线关停工作,淘汰小火电机组14.5万千瓦、熟料产能39万吨,基本完成了目标任务。建筑节能领域,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97万平方米,正在实施改造的项目98.83万平方米;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工程252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交通节能领域,积极发展“节能公交”,上半年全市新投入使用的300多部公交车全部达到国Ⅲ排放标准,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已服务于全运会,改装100多部为CNG单燃料车。公共机构节能领域,完成了节能管理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了节约型机关建设等活动。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着力推进“678”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初见成效,形成了济南复强动力公司再制造发动机、富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环保激光硒鼓等循环利用模式,预计2009年全市可实现再生资源回收额14400万元,回收废钢铁41000吨,废有色金属330吨,废造纸原料38000吨。清洁生产工作积极推进,45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减少废水288.78万吨、固体废弃物4.54吨,年节约新鲜水使用5333.29万吨,节电2.94亿千瓦时,节约原煤5.99万吨。
(三)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进一步强化。一是加强水资源保护。认真实施《济南市地表水水功能区划》,完成了水功
能区重要水源地立碑标石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执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通报制度,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二是认真开展节水基础性工作。重点开展了平阴、章丘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农业、生活和工业节水工程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施了邢家渡引黄灌区、章丘胡家岸灌溉区节水改造工程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三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完成了历城区葫芦套、长清区润玉泉、章丘市法家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现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平方公里;加快推进历城区四邱、邢家、花坦、潘家流域,长清区郭庄、春峪口流域,平阴南岸、长沟泉、南刘庄、蛮子流域,市中区西渴马东村流域,商河县芦家风沙区等流域治理工程,预计年底可以完工。2009年预计可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平方公里。
(四)土地矿山管理更加规范。一是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执法目标责任,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复垦工作,实施土地综合整治7万亩,新增耕地13600万亩。我市耕地保有量54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80万亩。二是用地需求得到保障。2009年共落实使用新增用地计划指标29000亩,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用地34000亩,保障了全市扩大内需项目和全运会、园博会、小清河、西客站等重点工程及重点工业项目、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三是矿山管理进一步加强。加大破损山体治理力度,完成了重点区域58座破损山体整治任务。
(五)防震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地震监测网络日益完善。完成了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暨历城综合地震台和济阳地震台建设任务,目前我市地震监测台站数量达到6个,实现了适时监测辖区及周围1.5级以上地震、5分钟内实现速报的目标。二是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台网及监测设施升级维护,定期检查维修地震监测设施,新建槐荫区数字前兆监测站,更换了七星台网络传输设备、长清数字化水温观测设备及洪范池数字化前兆观测仪器水温探头,安装了章丘瓦山数据采集器。三是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督促重点建设项目按照评价结果抗震设防。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初步完成了《济南市防震减灾条例》。积极开展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加快推进章丘市“十个示范村”、“百个建设村”地震安全农居试点工程,完成了省级示范工程平阴县黄河滩区整体搬迁。认真开展区县地震小区划工作,启动了章丘市地震小区划,将小区划面积由原定的40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目前我市省、市级示范学校达到65所,槐荫区新世界阳光花园社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四是地震应急措施逐步落实。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地震预案建设管理,实现了地震应急预案“全覆盖”。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市确立了489所学校及奥体中心等10处体育场(馆)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六)基础测绘工作有序推进。为实现中心城建设用地范围内1:500地形图全覆盖,采用全野外地形数据采集成图法开展了长清老城区和大学园区(70平方公里)、奥体龙洞片区(1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目前,野外测绘工作已经完成60%,年底完成全部工作。加强测量标志维护,开展了济南市连续运行定位服务系统(JNCORS)的维护,基本完成了一类保护范围测量标志的维修维护工作。为了满足南部山区“三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高压输送线路)规划标定工作的需要,采用航测法和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方式完成了南部山区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驻地1:2000地形图24.64平方公里测绘。
从发展现状看,虽然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约束性指标均按计划进度实现,但是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重化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例仍高达76.6%,短期内难有大的调整,将给节能减排带来持续压力;二是能源结构不合理,原煤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近年来一直维持在63%左右,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将高居不下;三是在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政策下,消化新增排放量的压力巨大;四是城镇化的稳步发展,既直接增加了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又增加了对重化工业和能源的刚性需求;五是以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为重点的工程减排空间日益缩小,减排难度逐步加大。
二、2010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0年是推动我市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十一五”规划指标任务的目标年。综合考虑2009年我市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工作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初步确定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加强土地管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经济方式转变,突出抓好治污减排、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67万吨以内,COD排放总量控制在4.86万吨以内,万元GDP能耗控制在1万吨标准煤以内,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万元GDP取水量下降5%;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市区无劣五类水体,地下水水质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低于70dB(A);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低于55dB(A)。
三、2010年工作重点
(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1、切实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认真落实“三大减排体系”实施方案,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顺利完
成。切实抓好结构减排。加快淘汰平阴小淀粉加工企业5家,关停4家企业水泥立窑和4家砖瓦窑。加快推进工程减排。完成水质净化四厂、柳行中水处理站等相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污水处理管网,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继续抓好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脱硫设施的建设和优化完善,实施一批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强化措施减排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工作和县(市)区环境监控分中心完善工作,加强对107家国控、省控和市控重点单位的全过程监管。
2、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结合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山东省小清河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发布实施,加快推进小清河流域及市区各支流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保护饮用水源地,适度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积极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力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完成重点大气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定期检测,确保监测率达到80%以上。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坚决查处已取缔“三小”回潮现象。
3、深入开展环境生态建设。切实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做好“两区一园”创建工作,争取保护地区覆盖率达到10%以上。加强南部山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保护,做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农村生态保护,实施一批具备条件的规模化畜禽养
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继续做好湿地生态保护,加快实施济西湿地项目建设,适时启动沿黄湿地生态保护规划建设工作。
(二)节能降耗
1、严格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进黄台电厂“上大压小”工作,切实完成“十一五”淘汰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建立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制造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继续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组织实施低能耗、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示范项目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重点发展LED半导体照明产业,认真做好财政补贴节能灯的推广工作,市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
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推进6个县(市)区、7个工业园区、80个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发展清洁能源,加大科
技投入力度,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推进低碳消费,建立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1、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等制度,建立完善以水质在线监测为重点的水资源保护信息化系统。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继续开展功能区的立碑工作,逐步实行动态水质水量管理。
2、继续抓好节水工作。督促指导自备井取水企业加大工业节水力度。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继续开展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章丘和平阴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力争两县区各项节水指标在全省试点单位中位于前列。
3、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南部山区泉域补给区综合治理,完成20多条小流域水土治理工程,总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改善南部山区生态环境,提高地下水涵养功能。
(四)土地矿山管理
1、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力度。继续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围绕守红线保安全,强化耕地保护监管,确保市本级违法占用耕地的面积比例控制在5%以下,各县(市)控制在8%以下。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2、进一步做好土地供求平衡。搞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村庄整合、旧村改造,积极拓展用地新空间。建立与供地率相挂钩的分配使用机制,有限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优化供地结构,在用地计划指标安排、用地预审、土地供应等环节严格管理。完善土地市场运作流程,全程跟踪土地熟化,依法做好征地补偿、收购筹备、整体策划、市场运作等用地服务。
3、不断强化矿山管理。深化矿产资源整合,开展好“打非治违抓责任”活动,促进矿山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成第二批50座破损山体治理,加快推进燕翅山等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五)防震减灾
1、不断完善地震监测体系。加快推进长清地震台、强震台和GPS监测站建设,形成完善的地震台网。完成地震骨干监测站(点)的数字化改造,加强各类地震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完善群测群防市、县、乡(镇)观测网络,提高数据分析和监测预报水平。
2、不断提高地震综合防御能力。抓好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项目成果的推广,加快县(市)区地震小区划工作,尽快启动平阴、济阳、高新区地震小区划。积极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试点项目的开展,建立农村防震抗震技术服务体系。继续做好防震减灾立法工作,尽快完成《济南市
防震减灾条例》。
3、进一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继续推进地震应急救援队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应急救援训练,定期组织地震应急实战演练,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继续推进避难场所建设,确保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4、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完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宣教功能,继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的“五进”活动。加快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各县(市)区要建设1处以上“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六)基础测绘
启动我市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标准体系,实现政务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和公众地理信息的分布式管理。更新修测二环以内15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缩编1:2000比例尺地形图。完成经十东路二环南路以南、南绕城高速以北335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更新修测及数据建库工作。采用全野外地形数据采集成图法测绘腊山片区16平方公里,济钢片区14平方公里,并用1:500地形图缩编1:2000比例尺地形图。为满足“数字济南”建设及辅助政府部门决策的需要,制作东至巨野河、西至黄河、南至仲宫镇、北至天桥区界2600平方公里范围卫星影像图,完成二类测量标志的普查及维护。
第五篇:黄平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黄平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扶局认真按照县政府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小康环保社会的总体目标,立足黄平农村农业发展实际,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村创建活动,切实改善农村农业环境,改变农村生活模式,努力推进农村环保行动的顺利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正是“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改善农村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局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把“优美乡村、洁净村庄、环境新居”,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农村环保建设列入全局重点工作,通过不定期检查,推动全县各乡镇农村农业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真抓实干,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我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态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实施以“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有机食品基地创建、能源生态建设”三大示范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1、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书的总体要求,局通过了生态乡村建设规划和农业生态规划工作,并以文件形式颁布实施。按照规划要求,制订了2011年生态农村农业环境保护计
划。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做到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资金,将计划内容分解至各相关部门。
2、广泛宣传,意识到位。一是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悬挂宣传横幅15条次,张贴宣传画,刊出宣传窗10期。二是加强种子备案登记管理,严厉整顿农资市场环境,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活动。全县备储备“两杂”种子31.2万公斤,其中:杂稻备种18.4万公斤、杂交玉米备种12.8万公斤。由于今年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两杂”良种,容易造成市场经营混乱,为保障春耕生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展了以“种子执法年活动”、“放心农资下乡”及“3.15”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32场次,开展农资经营户培训648人,出动执法人员980次,检查整顿各类农资市场125个,检查整顿经营单位2354户次,立案查处种子3件,结案3件,协调处理肥料包装标签不合格8起,协助公安机关查处破坏农业生产案1起,有效协调处置了马铃薯假种绝收赔偿案件一起,涉及256亩面积,赔偿金额共14.824万元。印发宣传资料41628份,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市场,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开展。
3、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整村容村貌活动工程。实施凯施二级路黄平沿线民房包装工程覆盖新州、重安2个镇17个村,360户,包装房屋398栋;红梅街改造房屋110栋,寨碧村改造20栋,已启动寨碧村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寨碧村河滨农民新区建设及编制重安镇三江坝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详规。
一是动工修建农村户用沼气238口,在新州镇桃子冲、旧州镇七里冲计划修建二口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已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目前正在抓紧组织施工,二是发展种草养牛户1000户,完成牛舍建设855间,面积25650平方米,正在建设145户;人工种草1.482万平方米,扩建种牛场1250平方米,推动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
4、在抓好农村农业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2008年成功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论证2个,2009年我县已取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马铃薯产地认定与产品论证,积极参与了部份有机蔬菜食品认证开展工作,黄平线椒一号、二号获贵州省品种审定认书;2010年我县获评为首家“全国无籽西瓜生产基地县”。
5、积极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改造,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达87%以上。
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远离村庄住宅区,实行畜禽养殖分离;
②禁止农户零星散养,由村治保主任负责本村散养户的思想工作,由畜牧兽医对畜禽进行定期检查;
③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设施符合乡镇及上级环保要求,严禁把畜禽粪尿排入河道、渠道、河塘等公共环境系统,一律采取生物处理;
④各养殖场由专职兽医定期检查(一般半月一次)环境设施及防疫卫生条件处理。要求各场日日清理畜禽排泄物,一周一次消毒场地、设施;
⑤积极鼓励养殖户进行畜禽粪尿综合利用,把农业种植业与畜禽
饲养业结合起来,资源循环利用,以期达到最环保最良好的经济效益。经实施,综合利用场户已达90%以上。
⑥、组织推广农村农田的配方施肥技术,改善农田质量。积极开展农业农田施肥技术培训,以规模大户为首实行平衡施肥技术,科学配比NPK,使作物产量更上一个阶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前,全县农田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农田面积已达270000亩以上。正是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全县辖区内无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群众性环境事件发生,确保了环境安全。
三、明确任务,全力推进今后工作
虽然我县的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1、抓认识,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前,农村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极为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因此,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绷紧农村农业环境保护这根弦,正视问题,切实抓紧抓好农村环保工作,把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提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措施和责任,认真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
2、抓规划,合理统筹村镇建设和产业布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认真做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一是在垃圾处置方面。建立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二是在污水处理方面。农村污水处理要结合村镇规划,因地制宜,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三是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村镇发展规划与农业产业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通过规划养殖小区等形式,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空间。
3、抓整治,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监管力度。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突出整治重点。以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垃圾处置、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制订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二是加强企业污染控制。对有污染的乡镇工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对新建项目,要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业及城镇生活污染的治理,特别是对废水排放的管理。三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与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治一个,巩固一个。
4、抓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和考核体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广量大,涉及方方面面,应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构,协调各方面工作。重点乡镇建立环保机构或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并切实
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5、抓投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一是依法征收排污费。二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三是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
6、抓宣教,着力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环境意识教育,加强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继续抓好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继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有机食品、环境友好企业等“创绿”系列活动。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让环境保护深入广大农村,深入广大农民心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人民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
黄平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