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8:0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第一篇: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

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3

(二)面临问题...(三)发展机遇...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保护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五)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六)养护渔业资源环境...(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八)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四、重点区域.(一)东北黑土区...(二)南方耕地污染区...(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四)北方农牧交错带...(五)西北旱作农业区...(六)西南石漠化区...(七)草原生态治理区...五、重点工程.(一)

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二)

南方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三)

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四)

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五)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六)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工程...(七)

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程...(八)

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工程...(九)

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十)

农业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六、环境影响分析.(一)影响分析...(二)应对措施...七、效益分析.(一)经济社会效益...(二)生态效益...八、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制度建设...(三)加大资金投入...(四)强化项目监管..(五)营造发展氛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等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耕地保护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面积近4000万亩,西北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约700万亩,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区170万亩,区域农业基础条件和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二是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15.2%,比2011年下降12.8个百分点;累计落实草原承包面积42.5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2%。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态状况改善明显。三是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全面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推进,海藻场和海草床建设初见成效,水生生物保护区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初步构建。建设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示范区20个、天敌繁育基地24个、生物替代技术示范基地3个,形成了一批有效防治典型外来入侵生物的办法,推广示范一批综合防控技术。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建设了106个国家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新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在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建设了一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

(二)面临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西北旱作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不高。二是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部分地区乱开乱垦、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现象屡有发生。草原旱灾、鼠虫害和毒害草灾害频发,已恢复的草原生态仍很脆弱。三是外来入侵生物蔓延的态势依然存在。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高达529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四是渔业物种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受拦河筑坝、围湖造田、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被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鱼类栖息地持续丧失,天然渔业资源量锐减,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五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粪污随意处置、秸秆田间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农膜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六是农业湿地侵占破坏问题依然严重。重要水域农业湿地被破坏、被开发问题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下降。

(三)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跃升,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规划顺利实施,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不竭动力。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农产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战略机遇。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快推进期,必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瞄准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形成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突出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努力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节约优先。顺应自然规律,通过最严格的管控,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保护和节约促持续利用,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推动生态环境恢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重点加强耕地、水、草原、渔业等重要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加强东北黑土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西南石漠化区等区域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一控两减三基本”推进力度,分区分类采取不同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明确权责、合力推进。加强部门间协作,强化工作指导,加大投入支持,将有关农业资金项目与绿色发展成效相挂钩,调动和激励市场主体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合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强化法治保障,培育资源和环境保护新动能,建立长效机制。

(三)保护目标通过5年努力,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恢复,农业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力争耕地重度污染面积不扩大,土壤清洁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治理技术体系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农产品安全达标生产。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大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得到有效遏制。——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投入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问效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减缓黑土层流失,继续推进南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到“十三五”末,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高效现代植保机械。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规范抗菌药使用,严厉打击养殖环节滥用兽药行为。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努力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支持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和区域集中收集处理中心,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建设覆盖全链条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秸秆机械还田、腐熟还田、青黄贮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实施秸秆气化、固化成型、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加工厂,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机制。

(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措施,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推广微喷、滴灌、水肥一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低耗水农作物。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降水高效利用设施,开展粮草轮作,推进种养结合。

(五)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围栏封育和补播改良退化沙化草原,全面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加快推动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国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达10.5亿吨,改良天然草原9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4.5亿亩。草原自然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六)养护渔业资源环境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到“十三五”末,压减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开展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救护中心以及遗传基因库建设,研究建立黄河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探索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水域推行全流域禁捕,以加强对重要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减缓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大力推进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推进开展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压减高污染养殖产能。

(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重点以薇甘菊、黄顶菊、福寿螺、水花生等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对象,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风险性分析和远程诊断系统,建设综合防治和利用示范基地,推广生物防治、人工和机械防治、化学防治技术,建设外来入侵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有效遏制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八)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国家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加强长江流域、黄河沿线、东北湿地及云贵高原湿地等区域湿地保护,综合修复生物多样性单

一、生态功能下降的湿地。通过污染清理、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农业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力争到“十三五”末,现有农业湿地面积不萎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四、重点区域

(一)东北黑土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平原及周边部分丘陵漫岗区。该区域耕地受到侵蚀、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重点是改进耕作制度,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改长坡种植为短坡种植,改自然漫流为筑沟导流,在低洼易涝区修建条田化排水、节水排涝设施;建设有机肥工厂、生产场、堆沤池,推动畜禽粪便及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还田,推进深耕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能力。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和种养循环模式,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力争到“十三五”末,黑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减少黑土层养分流失。

(二)南方耕地污染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相关县市。该区域镉砷等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重点是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开展污染土壤治理,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适宜性采取选育推广低积累品种、改种非食用作物或强化休耕管理等不同措施。在重度污染区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植物,不改变耕地性质,或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配套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收益不降低。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控制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探索成熟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份部分县市。该区域人均水资源低,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贫瘠的杂粮杂豆,减少使用地下水;推广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水保墒能力。严格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努力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遏制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高耗水型产业规模显著降低,高效节水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县市。该区域农进牧退、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重点是调整农业结构,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做强草食畜牧业。发展雨养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和灌溉节水,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限制大水漫灌、限制地下水超采;集成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机农艺措施,推广节水灌溉设施技术,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力争到“十三五”末,构建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新体系。

(五)西北旱作农业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系统依然脆弱。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推广0.01mm以上地膜。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实现节水灌溉全覆盖,基本普及雨养农业技术,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六)西南石漠化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县市。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生态系统脆弱。重点强化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推进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强化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恢复植被,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针对轻中度石漠化旱地适度开展坡改梯,改善土壤肥力,建设高效稳产耕地,保障区域粮食供给。重度石漠化区域适度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减少农事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石漠化地区治理面积达到40%以上,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七)草原生态治理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2个省区。该区域草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草畜不平衡,灾害频繁,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重点是构建草原保护制度体系,加快生态保护建设,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补播改良退化草原,因地制宜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推进人工种草和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建立健全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重点工程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引导各类农业资金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省区选择100个黑土退化典型县,建设100个黑土地保护示范区,每个示范区5万亩,共计示范面积500万亩。主要开展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低洼易涝区农田排水治理,配备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松耕等设施机械,推广秸秆还田、深松耕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电)站、有机肥堆沤场、小型配肥站、大型配肥中心等基础设施。表1 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规模表建设内容单位数量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万亩150低洼易涝区农田排水治理万亩150有机肥堆沤场个500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电)站个25水肥一体化设施万亩50秸秆还田作业机械购置补贴台1000深松耕机械购置补贴台650小型配肥站个100大型配肥中心个30

第二篇:2015年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5年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申报指南

根据《农业部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的通知》(农财发〔2015〕33号)和《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省级农业财政项目资金“四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南。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目标要求。农业部下达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专项用于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防治、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和防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等。通过项目实施,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与动态变化情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农业环境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资金额度。1.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每个地膜监测点约3万元,每个种植业和生猪污染源监测点5-8万元。2.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约100万元。3.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每个项目单位约5万元。4.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约40万元。5.外来入侵生物调查与防防。每个项目单位约5万元。6.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已建原生境保护点管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每个项目单位约5万元,已建原生境保护点每个点约5万元。

二、实施名录

(一)资金投向。资金主要投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1.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源数据更新。一是开展点上定位监测。继续开展11个种植业污染源监测小区、1个生猪污染源监测小区、10个地膜监测小区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研究我省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坡度、气候和典型种植制度条件下,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流失系数、农膜残留系数和生猪产排污系数,摸清污染物流失时空变化规律和主控因素,为准确测算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污染物流失数量提供基本参数。二是开展面上典型调查。组织2015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以2014年为基准年,更新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数据库。

2.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重点建设核心区500亩。一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建设。在整治后的农田排水沟、入湖汇水沟及岸边种植草坪护坡,在水体内合理配置氮磷吸附能力强的挺水、沉水和漂浮植物,在深水区设置生物浮床。在试验区田间布设灌溉管道,每个田块建设1个灌水口,将试验区的农田灌水与排水分开,防止串灌。二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应用,制定试验区作物配方肥配方和推广模式,与供肥商签订配肥供肥协议,加强用肥指导。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缓控释肥,实行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鼓励农民种植绿肥。三是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控制用药量,降低施药次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害虫虫源基数,控制虫害发生程度,减少用药次数。四是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秸秆机械化粉碎旋耕还田,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推进残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五是开展监测评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采取面上调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试验区建设效果开展监测评价。

3.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继续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设置国控点,采集土壤样品并化验分析,开展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强化质量控制,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

4.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在巢湖流域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区,建成核心区200亩,重点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试验示范。一是建设独立的农田排灌系统。核心示范区实行排灌分开,分别建设900米排水渠和灌溉渠,同时完善配套涵闸、田间道路等设施。二是实施生态拦截。在核心区排水口处建设3亩左右的生态池塘,种植茭白、藕等水生植物,吸收农田排水中的氮、磷,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开展监测和评价。制定监测方案,在核心区内安排1亩左右的对照田块,采集灌溉水、排放水、土壤、籽实等样品并检测,对氮磷等污染物排放量、土壤理化性状、农产品品质、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四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放置诱捕器,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五是实施“稻鸭共育”农田生态种养模式。核心示范区全部推广“稻鸭共育”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

5.外来入侵生物调查与防除。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豚草等主要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提交调查报告。组织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发放各类科普材料和“明白纸”,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

6.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已建原生境保护点管护。一是指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组织开展穿龙薯蓣、盾叶薯蓣、明党参、栝楼等4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了解其种类、分布、数量、生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提交影像资料、野生植物分布GPS定位点、野生植物分布图、野生植物调查报告。二是开展县域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在皖南山区选择一个县开展县域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三是开展已建原生境保护点管护。在已建成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点,组织开展野生植物资源监测预警和管理工作,及时掌握物种消长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保证保护点内农业野生植物正常生存繁衍。

(二)实施主体。实施主体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选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等。

(三)实施地点。实施地点聚焦示范基地,优先扶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美好乡村示范村、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基地等。

三、项目审批

(一)项目申报条件。项目申报主体为各市、县(市、区)农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附机构设置文件)。

(二)项目申报要求。坚持公开公正、自主自愿、逐级申报的原则,由各县(市、区)项目申报单位按照项目指南要求,选择项目实施主体,确定实施地点,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实施内容,认真编写项目申报书,报市农委审核后,以市农委文件统一申报。宿松、广德县直接申报。

(三)项目决策程序。省农业生态环境总站对申报书进行初步筛选,提出初步意见,报省农委分管领导审核;组织第三方专家评审,提出评审意见,对部分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复核,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委主任办公会议审定。

四、项目评价

(一)评价指标。一是项目执行情况。主要评价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是否完成,质量效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1)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支撑有力,质量控制规范。(2)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建成巢湖流域农业面源综合防治试验区核心区500亩,示范引领有力。(3)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源数据更新。样品采集及时规范,数据上报及时可靠。(4)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试验示范建设。建成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核心区200亩。(5)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和集中灭除。完成调查报告,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有力。(6)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已建原生境保护点管护。摸清所调查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基本情况,已建原生境保护点管护规范有力。二是资金使用情况。主要评价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资金管理的合法合规性(资金支付规范、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三是组织管理情况。主要评价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检查督导和技术服务、管理台账和总结统计,信息报送和成果宣传等,是否保障有力和符合规定。

(二)评价方法。一是自评。项目实施单位对照实施方案进行自评,形成自评报告,报省农业生态环境总站。二是考评。市农委组织项目和财务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人员,成立考评小组,对所属项目县开展考评。三是抽查。省农业生态环境总站对项目实施单位按照30%比例随机抽查,评价结果作为下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五、项目审计 项目市、县农委对本级项目实施情况全面开展审计,省农委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以定点抽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项目审计监督。审计主要包括项目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审计报告作为项目检查和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设立项目专项科目,专款专用,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范文模版)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一、生态学的概念

公认的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所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并涉及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组织层次。环境则包括无生命的环境和生物环境。

二、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朴素的生态学细想阶段;个体和种群生态学阶段;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全球生态学阶段。

三、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生态学属应用生态学,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运用系统分析的细想和方法,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农业生物和环境三者协调。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现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科学是研究与人类有关的环境过程和环境问题的应用生态学。

二、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研究目的、内容方面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的关系,并通过人为协调这种关系,以得到最高的生物量和最佳经济效果,维持农业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环境保护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关系

从生产实践看,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

第三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

一、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一)性综合:

(二)整体性:

(三)实践性:

(四)战略性:

二、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多科学的协作

(二)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三)整体观

(四)层次结构理论

(五)新生特性原则

(六)系统分析

作业:

1、生态学的概念

2、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学科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

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 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 态 系 统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生 态 系 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组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得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是由一定空间内的生物群体,及其所占据的环境所构成的,并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动态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

生态系统均可以划分为而大部分:既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和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三中成分: 2.有生命的生物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特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存在的实体。

三、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生态系统的分类有很多方法,按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序可分为三类

(一)自然生态系统

(二)半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经人类改造而改造形成的。

(三)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人造组分与人工过程为主的生态系统,是经过人类强烈干预而建成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农业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下,以作物、家畜为主体,包括林木、草地、病虫、杂草、微生物等,所构成的特有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系统。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无生命的环境部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分。2.生物部分:

二、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一)系统的发展方向不同

(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

(三)系统的生物构成不同

(四)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A各组分量的关系

B各组分的时、空配置

C各组分间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平面结构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

(二)物质流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五业的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农、林、牧、副、渔五业。

一、农牧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一)供求关系 :

(二)连锁关系 :

(三)限制关系 :

二、农林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三、农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四、农副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运转关系

当前破坏浓、林、牧结构的问题 作业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能量转化率和生态金字塔; 2.掌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转化效率和生命金字塔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能量来源和热力学定律

一、能量来源

(一)太阳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能源

(二)辅助能

二 热力学定律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意义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意义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复杂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无知循环都是在其特殊的营养结构中进行的,所以说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一、食物链

二、(一)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1.捕食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3.混合食物链

4.寄生食物链

(二)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二、食物网

第三节 能量转化效率和生态金字塔

一、能量转化效率和十分之一定律

二、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

1.数量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 3.能量金字塔,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一、生态系统的生产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一)初级生产力的现状与潜力

(二)辅助能与初级生产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一)次生产的作用 1.生产动物蛋白食品 2.转化农副产品 3.提高经济价值

(二)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作业

1、食物链的基本类型

2、生态金字塔的三种类型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结构及;

2.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特点和类型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类型

(一)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二)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2.物质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二、物质循环的特征

1.生物量与现存量: 2.周转率与周转期

3.循环效率

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5.物质循环的调节

第二节 几种重要物质的循环

一、碳循环

(一)与碳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三)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二、氮循环 :氮是氨基酸和叶绿素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一)氮的贮存库

(二)氮素的输入和输出

1.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2.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

(三)、氮循环

1、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三、水循环

(一)生物圈中水循环的特点

(二)影响区域水分平衡的因素

四、磷循环 :磷素是有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一)磷的贮存库及循环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磷的循环(三)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得养分循环

一、养分循环特点 .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3 .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 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二、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农业生态系统的中养分循环与环境问题

(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2.磷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

3.控制化肥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作业

1、物质循环的特征

2、养分循环特点

第五章 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物种群;

2.掌握农业生物群落的机构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物种群

第二节 农业生物群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

(一)生物种群的概念: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并能相互交配(相互交换遗传信息)的同一生物的一个群体。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一般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个类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

3.种群的遗传特性:即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而且随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性、及进化、适应能力。

(三)种群的增长规律

1、种群的增长

是生物潜力和环境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增长)

3、种群阻滞增长(“S”型曲线)

(四)种群的调节

种群的调节:指种群自身及其所处的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使种群数量表现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

二、农业生物种群

(一)农业生物种群的分类

(二)农业生物种群的特征

第二节:生 物 群 落

一、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概念: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体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种群有一定的种类构成

2、群落有其特定的外貌 3.群落的时相:

(三)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种群内的种间关系是种与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关系,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三、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1)种类构成简单

(2)水平结构复杂

(3)垂直结构层次较少

(4)群落的年周期变化明显(5)营养结构简单

作业

1、生物种群的概念

2、农业生物群落的特点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2.掌握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演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第三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第四节 生态演替

第五节 生态平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演示法;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系统的层次

生态学所指的环境是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周围的影响其生存和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一)五大自然图层

1、大气圈

2、水圈

3、岩石圈

4、土壤圈

5、生物圈

(二)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称为环境因子或生态因子。

三、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分布

(一)日照长度

(二)温度

(三)水分

(四)土壤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限制因子原理

一、最小因子律

2、在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中,最小因可能出现第二种情况:

(1)最小因子的利用率可能以其它的因子存在而发生变化。

(2)有时环境中所缺乏某种物质,可以部分地为化学上相近的其他物质所替代。

二、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的补充:

(一)耐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二)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一般在幼年、繁殖期耐性范围较窄

(三)耐性的相互作用

(四)耐性与生物分布

(五)耐性与竞争

三、限制因子的综合概念

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度的状况都可以是限制因子。

第三节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自然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态型

(二)生活型

(三)生态位

二、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森林的生态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二)农田的生态效应

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4、对环境的净化作用

(三)草原的生态效应

(四)淡水水域的生态效应

第四节 生态演替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和一般过程

(一)生态演替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所占据的环境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有顺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生态演替。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

第五节

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与失调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一般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补偿,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这种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特征

⑴、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⑵、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⑶、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生态平衡的原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二、农业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之间;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之间,通过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系统内部的调节和人工调控,达到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转换、信息流通的相对稳定状态。

(一)农业生态平衡的内涵

1、输入与输出平衡。

2、结构平衡。

3、功能平衡。

(二)导致农业生态平衡失调的内在因素

(三)调整农业生态平衡

作业

1、耐性定律的补充有哪些内容

2、生态平衡的概念

3、农业生态平衡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调控机制、调控原则和层次;

2.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内容和稳态调控机制;

3.掌握农业生态系统技术调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及农业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生态农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的

一、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就是指某一农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上生产的农产品多少。

二、维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就要指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仍能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维持其特定功能的特性。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一、所谓生态效益,就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响。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调控

二、环境调控

环境调控的目的就是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有利于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

三、输入输出调控

四、系统综合关系调控

作业

1、生态效益的概念

第八章 农业环境问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及农业环境问题现状;

2.掌握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现状和防治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由来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由来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或环境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污染源

污染源是指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来源,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或过程。

二、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污染源生产、排放的对生物与环境有害有毒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统称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一)水污染及其污染物

(二)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以后,使水的饮用、养殖、灌溉、游览等功能遭到破坏,称为水环境被污染。

(三)土壤污染及其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

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成就 二.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质量退化

(二)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自然灾害加重。

(三)森林和其他生物资源减少

(四)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五)农村能源不足,利用不合理,约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仍以木柴和秸秆为燃料,能利用率只有10%。

(六)人口基数不大,净增长率高、科学文化素低,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过多、素质不高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是产生一系列农业环境的文踢得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限制因素。作业

1、环境污染的概念

2、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 农业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

2.掌握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把握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环境的监测、质量评价与环境管理

第二节 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农业环境的监测、质量评价与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监测,是对农业环境是对农业环境质量进行调查,连续或间断的测定农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污染状况的变化、污染物对农业环境影响的过度与程度,分析、判断农业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为农业环境管理、环境科研、环境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或整体环境的优略状况。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和程序

(三)确定区域环境背景值

是指一定区域内未受污染的各个环境要素,如水域、大气、土壤、动植物或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有害成分的自然含量。

(四)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三)农业环境管理、第二节 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环境的对策

二.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1.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2.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3.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4.森林资源的保护 5.草原资源的保护

6.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作业

1、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

第四篇:《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结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总结

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仍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不断深入探讨教学新路子,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本专业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完成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在教学方面

1、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全部教学任务,中专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全部课程和实训报告。

2、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按教务科要求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4、顺利安全完成本学期的实训任务。

二、在研讨和学习方面

1、我在开学初期就怎么样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生培训,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组织讨论如何实施本学期各种技能竞赛问题,并成功举办了本专业的一次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知识比赛。

三、主要成绩

1、进行了全体学生“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在本专业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比赛得以顺利进行,比赛决出前三名,给获奖的学生颁发了奖状。

2、学生顺利完成了生产经营与技术推广综合课程,顺利的进行了期末考试。

当然在教学、教研及科研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第五篇:关于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前言

煤矿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宁蒗县有限的煤矿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开发利用中引发了不少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作为煤矿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者,充分认识煤矿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严格管理好我县煤矿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

宁蒗县地处丽江市东北部的小凉上区。全县总面积6205平方千米,下辖14个乡一个镇。县境内煤矿资源较为丰富,有铜、铁、铝、锌、铅、煤、石膏及贵金属金、银等。现煤矿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目前全县有五个乡镇已经进行煤碳资源的开发,煤炭资源品种为烟煤、无烟煤。资源整合前有生产矿井5对,分别是汉家厂煤矿一号井(年产量3万吨)、汉家厂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海子坝煤矿(年产量4万吨)、兰草箐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上拉垮煤矿(年产量4万吨)。在建矿井7对,分别是马家窝子煤矿(年产量6万吨)、阿明地煤矿(年产量6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万吨)、九台湾煤矿、羊场煤矿、宏发煤矿、新龙湾煤矿、金山马鹿塘煤矿,年产量均为6万吨。根据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目标要求,宁蒗县的煤炭整合为3户企业6对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量75万吨①1。目前,煤炭产业已成为宁蒗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煤炭资源实现工业产值近4亿元左右。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运输业、餐饮业、直接劳动业的发展,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为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宁蒗县“以煤为主”的煤矿业始于“九五”末,历经“十五”的深化专项政治和“十一五”的发展,我县煤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专项整治和资源整合,着力实施了“三统筹”“一道路”即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科技装备水平高,安全有保障和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尽管如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

二、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土地及生态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土地沉陷引起的下沉盆地、裂缝、台阶和塌陷坑以及露采迹地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压占,并诱发地质灾害。宁蒗处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生态脆弱的风沙区,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下,因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枯竭、地下水疏干等问题,沙生物枯死,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风蚀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①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煤炭资源的开发诱使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且煤炭燃烧产生了大量SO2、CO等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矸石里面的有毒、有害成分共同污染着矿区的大气、水体和动植物,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发展不平衡,是由于市场经济、地方经济等客观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对煤矿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和生态白虎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了煤矿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大多矿井采取了“大、中、小型矿井并举,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导致乡镇、个体矿迅猛发展,而这些小矿大多分布不合理,设备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环保措施不到位,其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种“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使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并且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宁蒗县煤矿业结构不合理

煤矿山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小型矿点开采企业及个人开采占全县矿山数的一半以上,煤炭的开采以前管理混乱,浪费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自2009整顿改革煤炭资源开发以来 煤炭的开采利用逐步走向规模化、价格合理化、效益化,有效防止了对资源的浪费。

(二)宁蒗县煤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开采煤矿资源肯定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遭到影响破坏。我县采矿权人对保护环境法律意识淡薄,采富齐贫,废石废渣随意堆放,易造成河道行洪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阻塞,最终易造成水土流失或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土层剥落、局部地面塌陷、山系裂缝、水质污染等,有的矿山企业已停采,但没有遵照“谁开采、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废弃矿山没有进行恢复治理,影响了整个山脉的外观形象。

由于煤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 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矿区占地面积大,遭破坏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矿业的发展,污染排放加剧,打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土地变成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的大面积污染。

例外,煤矿等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外,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随着煤炭开采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SO2、CO2、CO 等废气,排放的废水、废渣造成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宁蒗县.煤矿资源管理措施水平不高

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限制,对矿业活动动态监控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依法行政力度不强,从而造成违法违规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整 4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资源规划不够完善

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勘查程度很低,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煤矿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目标不太明确。现在进行的煤矿资源规划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均应在规划中加以解决。

2.矿山采矿权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宁蒗县矿山开采主要以个体为主,进行小规模开采,对矿山的投入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多数矿山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对煤矿资源如何在开发中实现有效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如何保护等,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3.监督管理不到位

基层矿政管理不到位或缺失。一些矿业权人和基层群众矿业法制观念淡薄,煤矿资源国家所有观念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意识还有待提高。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一些煤矿资源开发项目本不可或缺的环境评估因此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优厚筹码。

矿山生态管理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分工,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由于职责交叉,缺乏宁缺规定,在监督管理、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上形不成合力,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也不明显。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而且由于管理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对探矿权、采矿权中出现的非法转让、越界开采、非法采矿等现象监管不到位,日常巡查工作抓得不紧,致使出现当场抓住停产,撤销设备,过后偷着采、偷着挖,措施不力,不能对非法采矿的业主给予强有力的打击。

三、煤矿资源生态建设与补偿的建议

补偿是利益差别的整合器,可以改变成本收益的时空、动态关系,促使有害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激励有益行为的社会化并得到回报,宁蒗县应尽快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护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正正义的角度来看:要妥善协调煤矿资源生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宁蒗县没煤矿资源管理机构应下大决心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承认生态环境价值。②

(一)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从源头上抓起,从煤矿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始就应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煤矿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开采煤矿资源。限制在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开采煤矿资源。对新上的煤矿开发项目,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项目的上马。

要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址破坏和环境污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

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治理恢复备用金制度,构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双赢的良好局面,提高矿山企业等行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应用经济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建立科学的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应结合各地的地质条件、采矿方式、采矿强度和形成地质灾害的特点等内容,组织地质生态专家,不断修改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煤矿资源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的确定提供依据。

(四)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煤矿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在已有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宁蒗县县情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的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注意对生态执法的力度。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立反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体制,规范生态环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科学的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强制,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同公安、安监、工商、城建、水务、林业等部门的联合协作,齐抓共管,加强执法,对违反《煤矿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规定的,要及时查处,对触犯刑律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法律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为生态县建设及东部新门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2

3对已开采、新开采的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总局要求的对矿山企业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要求,促使矿山企业积极缴纳保证金,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责任与义务,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③。

②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 ③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2 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结语

目前,宁蒗县的煤矿资源管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宁蒗县在煤矿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煤矿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县公民的自觉行动。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吕波,高伟.新疆矿业发展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5.

[4]郭兰在,王漠.实现新疆煤矿资源优势转换战略与对策讨论[J].资源与煤矿,2000,(5).[6 ]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OL].2006-4-5 [7] 田茂虎,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2):59-60,63.[8] 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8,4:49-50.[9] 卜昌森,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3):32-34.[10] 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11] 王家兵.深层岩溶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的探讨[J],煤田地址与勘探,1994,22(3):32-35.[12] 昆明 春城晚报 2010年4月6日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致谢

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提供我材料的同事,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网络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同志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下载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剑 根据武冈市农业局党委的安排,武冈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组织了全体站员参加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推动武冈大开放大建设大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 生态系统 食物链 生态位 生物浓缩 化感作用 二、选择(10分) 1、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营养食性关系联结起来的结构被称为营养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

    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合集)

    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

    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精选5篇)

    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

    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浅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受热带、太平洋低纬度上空温度而潮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南的印度洋和东......

    议利川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利川农业为例 摘要:湖北利川市是一个多山的小城镇,“七山一水二分田”构成了我市的基本自然资源特征。山区农业经济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

    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态与环境保护 11级学前教育 林丽贞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