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夏草财务迷局小结
本书比较专业,也体现出夏草老师功底深厚,分析胆大、精辟!通读全书,多有体会,现将本人拙见汇总如下,较为粗陋,不可深究,仅供茶余饭后,随手翻阅:
一、资金侵占分析
1、关注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资金是否紧张,如是,则公司资金很可能被占用,而账面金额很可能是假象。
2、将全年收入与资金占用发生额比较分析,得出占用额并非正常经营产生,思路不错。
3、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此消彼长,则涉嫌虚构交易,大额占资。虚构一项业务,形成应收账款,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形成其他应收款,用该占用的资金偿还应收账款。如此实现资金的体外循环,虚增业绩。固定资产异常增长,应收账款大幅下降,涉嫌通过购建支出进行体外循环,减少虚增的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大幅减少、预付账款大幅增加,公司资金又十分紧张,涉嫌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4、收入好,现金流不好,应收账款较大,涉嫌财务造假或股东占用资金。现金流不好,一方面从现金流量表看出,另一方面可以看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是否较大,如此以小见大,试想,一个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公司,它的营业额巨大,那么钱都哪去了。
二、隐瞒负债分析
5、在拖欠工资、迟缴税款、贷款逾期等情形下,资产负债率保持较低水平,涉嫌隐瞒负债,且关联方为其担保额度远高于账面负债,更加可以验证隐瞒负债。
6、票据保证金与应付票据1:1是正常的,但通常会伴随借款。因此,若借款未增加,则涉嫌隐瞒负债。
三、季度分析
7、我们往往分析全年毛利率,其实更有必要关注季节性、半年度毛利率,有可能会发现其大有波动,从而可能查出某季度涉嫌造假。
8、获取季度数据,查看季度销售是否存在重大波动。尤其关注第四季度集中销售情形,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进而查看次年第一季度数据,是否存在收入大幅下滑情形加以验证。
9、关联交易引起重视。牵涉资金占用、利益输送。尤其是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并存的情况,二者是很难界定清楚。至于是否构成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看看四个季度的收入、成本、费用,是否存在第四季度收入成本倒挂,费用猛增的情形。
四、利润调节分析
10、存货异常增加,收入下降,毛利率大幅上升,涉嫌少结转成本。
11、资金流紧张,但存货大量增加,导致存货占资较多,与正常商业逻辑不符。当然存货小幅增加问题不大,可粗略估算现有存货的可销售年数,如果太长,则明显不合理。
12、套期损益的归类。高度有效,日常经营相关,应当归类为经常性活动,否则归类为非经常性损益。部分公司当年套期出现重大亏损,就将其归类为非经常性损益,从而使得经常性损益不受亏损影响。
13、递延所得税费用也可以调节利润。比如有可弥补亏损,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担心以后转回,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费用,如果对未来盈利没信心,则会通过此法调节。
五、税务分析
14、账面上欠税余额从某个角度暴露了公司业绩不实的征兆。业绩不实,且不申报,加之税局无视。
六、房地产企业分析
15、税收与收入的匹配性。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一般每年进行匡算,应当与收入形成配比。
16、收购房地产企业,如果对该房地产企业评估价过高,在以后期间,合并报表利润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合并报表是以公允价值入账,房地产企业成本按照收购时的公允价值入账,以后出售出去就很难再盈利。但是如果公允价值评估低,商誉又会偏高,从而导致未来减值压力很大。于是房地产企业就会操纵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分配给未售楼盘或未开发的土地,这样至少对当期或者未来1-2个年度的损益影响较小,未来只能期待房产市场火起来。承诺业绩应当与评估增值采用的未来收益匹配,明显低于则说明评估增值不实。
17、车位有所有权,则要分摊建造成本,没有所有权,则无需分摊,成本为零。
七、小知识
18、多年微利,必有巨亏。
19、薪酬收入比,审核思路可以借鉴。20、通过增值税进项税推断当年采购额。
21、根据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与正常结算周期,推断全年收入。比如半年结算1次,期末余额为100万,那么当年收入应当是200万。当然这种估算要建立在全年业绩不要有周期性,如果下半年好于上半年,那会偏大,反之则反。
22、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连续多年波动很小,但收入增长迅猛,这是强烈的财务异常征兆。
23、借款担保价值、利率情况可以判断公司当前是否极度缺钱,比如担保价值很高,利率也很高,则说明公司很缺钱。
24、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于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是披露在非经常性损益,合并日之后即为经常性损益。企业可通过此规定操纵扣非后净利润。可以通过延迟确认子公司收入,实现合并日后扣非后净利润大幅增长的目的。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延迟交付形式,推迟确认。
25、上下游产业链的并购,目标公司所作的业绩承诺意义不大,因为关联交易可以实现目标公司业绩,但会损害母公司利益。
26、上市前突击分红,为的是上市前的利润不给公众股东享有。
27、募资使用余额与货币资金余额进行比较,若少于,则存在披露异常。
第二篇:读《财务迷城》有感
读《财务迷城:中国十大经典案例解读》有感
财务报告是企业的一面镜子,是投资者和分析人员了解公司业绩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要真实可靠。
然而,当下不少上市公司“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五花八门的会计手段充斥企业财务报告,资产与负债可高可低,企业利润可大可小、现金流理量可多可少。其做法亦邪,信息亦真亦幻,玩弄报表数据于股掌之间,且很多形式上不违反中国法律规范。带人走进一个纷繁复杂,令人晕头转向的“财务迷城”,而最终在这个迷城中迷失、受伤最深的还是中国的广大中小股民。
《财务迷城:中国十大经典案例解读》选取德隆、科龙、达尔曼、锦州港、长安汽车、四川长虹、哈啤、啤酒花、纵横国际、张裕等十个在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具有标本意义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财务案例的审视和梳理,让我们从企业的财务迷城中寻找一些时代的、历史的痕迹,解读和还原给读者中国企业转轨时期财务粉饰的一个侧面;并期望起到显影剂的作用,以对我们未来有所启发和借鉴。
《财务迷城:中国十大经典案例解读》一书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 资本迷宫——德隆案例剖析.第二章 并购迷棋——科龙案例剖析.第三章 公司迷梦——达尔曼案例剖析.第四章 固定资产谜团——锦州港案例剖析.第五章 超常盈利迷云——长安汽车案例剖析.第六章 巨亏迷雾——四川长虹案例剖析.第七章 定价迷茫——哈啤案例剖析.第八章 担保迷途——啤酒花案例剖析.第九章 会计迷蒙——纵横国际案例剖析.第十章 MBO迷局——张裕案例剖析.分别给我们讲述与分析了这些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以及经验教训。在此我就选取几章案例简要的说说我自己通读此书的收获吧。在分析时,企业的成就不做重点陈述,我们着重分析企业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一.德隆案例剖析.创建与1986年的德隆,前身是西北边陲新疆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企业,经历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公司发展成为控制多家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国内外企业,涉足数十个不同行业的控股集团公司。德隆,曾今被视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块丰碑,是中国产融混业经营的先锋。
德隆入主了3家主要的上市公司,手法略有不同,但是其运作模式大同小异。德隆资本运作的核心是产融结合,基本路线是以资本运作位纽带,通过企业并购,整合传统产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再通过产业控制金融,然后将金融公司作为企业的融资平台。以合资投资为例,其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掌握上市公司控股权。与不少企业直接在二级市场收购股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目的不同,德隆主要通过一级半市场以股权转让方式连续并购上市公司2 通过投资,转让及转送股操纵证券交易价格。通过收购国有股权,德隆相继入主合金投资、新疆屯河和湘火炬。之后,以并购后的上市公司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其强有力的融资功能,对其所在的传统产业进行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整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略投资体系。这些上市公司相继成了产业整合的枢纽,而整合的利器就是并购。并购又是资本扩张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德隆最终通过层层控股,营造出证券市场上所谓的“德隆系”。3 二级市场套现获利。德隆入主后,旗下上市公司股价经几起几落,合金投资6年来累计涨幅达1500%,而湘火炬、新疆屯河的累计涨幅也达到1100%。4 通过控制金融机构打造德隆系。2000年新疆德隆已分别将其持股的新疆屯河、合金投资、湘火炬3家上市公司的名称全部更改为“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信号强烈地折射出,德隆系一直在加强其金融机构的链条 5 利用德隆品牌运作更大的资本。通过参股金融证券,一方面倚重德隆品牌,吸引大量客户投资,从而掌控巨额资金,为德隆筹资提供优厚的担保抵押。另一方面,利用德隆在二级市场上的品牌效应入股其他上市公司,从股价飙升中获利。综上所述,德隆的资本运作模式背后依托两张牌,一张牌是以3家主要的上市公司及关联的上市公司形成的上市的互动群体;另一张牌是参股一大批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一个间接地融资渠道,上市公司是一个直接的融资渠道。
但是德隆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 脆弱的资金链条,德隆作为一个企业,对外资金的依赖程度太大,这也是德隆是脆弱性所在。2 不以产业为依托,企业的发展忽视产业。3“短融长投”的资本结构,在银行短期贷款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德隆忽略了投资结构的安排,长期投资的比重过大,影响了资产的流动性,造成了“短融长投”的资本状况。
德隆给我们有益的启示:1 企业应该树立产业是根本的理念,表面上看德隆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索是国家的宏观调控,但是如果德隆的产业跟得上,资本结构合理,没有银行贷款同样可以运作。2 企业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的多元化道路,德隆案例并不代表民营企业不能走多元化道路,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多元化道路,也就是怎么多元化。有三个问题必须考虑清楚:第一,该介入的领域,企业是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第二,要介入的领域,企业是不是具备所需条件,第三,多元化是否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换话句话说,企业是不是能够在每个介入的领域里都能做到专业化。3 政府应加强对类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从此次德隆事件来看,政府的监管显得姗姗来迟,而且基本上都是亡羊补牢,不是防患于未然。最后,我们分析德隆事件不该只把视角放在德隆本身,中国目前的情况的复杂性应该说为德隆模式提供了条件,比如银行体系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地方政府急于甩掉包袱,赶在国资委之前出售国有资产,导致许多国有资产无法得到优化合理的配置和重组,再如缺乏全国统一的产权市场,且市场规则不完善。
二 科龙案例剖析
科龙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诞生的一个乡镇企业,其发展创业史曾被称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科龙电器是我国冰箱行业的四大巨头之一,曾经拥有3万多名员工,2004年上缴的税款总额5.6亿元,即使是经济发达的佛山市,也算是纳税大户。此外,科龙对顺德配套产业和就业的拉动也非常大。
但是就是一个这样一个看似前途不可估量的企业,从2005年6月开始,由于银行开始催收贷款,供应商开始停止供货,科龙以及旗下的多家工厂不得不停产。
资本运作常常是在云山雾罩的概念下,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进行,我们首先对雏军掌握控制前的科龙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发现其财务有造假嫌疑,再对顾雏军进入科龙后的会计利润调节和资本运作作详细的分析。现分析如下:1科龙前期既有造假嫌疑,主要表现在上市第一年既有利润操作迹象,子公司创造经营神话,现金流量表与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无法对应,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存在疑问。2 顾雏军时代的科龙,大玩会计操纵游戏,先通过财务手段让企业巨亏15.56亿元,其后一年减值准备回成就“胜利大扭亏”。顾雏军掌握科龙时资本运作手法剖析:1乔装富翁,以产业整合名义提起收购。2提前进场,控制科龙。3勾结大股东,免除大股东巨额债务并压低收购价格。4粉饰报表,造成巨亏,为来年扭亏盈利铺路。5利用科龙强大现金流,用作其他收购。6“科龙系”与“格林柯尔系”组成共生体。
科龙使用种种不法手段,财务造假也不免走入败途。
科龙事件暴露了巨大的问题和缺陷,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监管机制严重缺位。如我国的监管机制能够有健全的监管机制,我想科龙事件是不会发生的,正是由于我国的监管机制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所以科龙事件的发生带有必然性,即
使没有发生在科龙身上,也将必然发生在其他类似企业身上。
2国企产权改革走向何方。科龙事件的发生也引起了一系列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争论。科龙的失败是否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失败?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首先产权不是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其次,我们不存在国有企业所有人缺位的问题,我们存在的是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问题。
3独立董事形同虚设,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科龙的三位独董辞职,原因竟是公司对董事提出的意见无人回应,独立董事无法在公司中尽到应有的职责,可见在公司的发展中,董事会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企业也应为董事发挥其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国际“四大”能力不足还是不负责。审计科龙的是鼎鼎有名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德勤,德勤出具的审计报告,除了对个别事项出具保留意见外,却未能揭穿科龙的财务虚假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社会审计主体切实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认真做好审计工作。
5中小投资者权益如何保护。我国股市由于历史原因,中小股民的权益一直无法受到保证。科龙事件发生后,格林柯尔系的上市公司股价大跌,广大中小股民更是遭遇严重打击,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这就向监管部门和市场提出一个问题,到底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如何保护?在遭遇科龙这类由于控股股东的违规行为使投资者遭受损失时,中小投资者是否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大股东,独立董事甚至是会计师事务所来挽回损失?这也就要求我们加快立法步伐,通过立法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6财产的保护。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临着如何保护包括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在内的一切合法财产的产权问题,原来的《宪法》中只有对公共财产的保护,在面对对个人的私有财产受到侵害时,在法律上却不知如何保护,事实上无论是公共财产还是私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发展,进步才能得以持续,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可持续发展,因而我国不久前颁布了《物权法》保护公共财产和个人财产。
科龙事件确实提醒了我们要对企业改制中各种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尤其是资本与权力,资本与知识结盟的行为抱有高度的警惕,但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因为科龙这样的个例就否定改革的方向,科龙事件并不能说明现在实行的产权改革之路错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是产权,只有产权明晰的国有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而政府强制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是不可否定的趋势。科龙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而更多值得称道的成功资本运作故事正在诞生。
三 锦州港案例
锦州港系辽宁省的上市公司,在辽西地区有“第一大港”美称,属交通运输港口行业,是中国渤海西北部400公里海岸线唯一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商港,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北方区域性枢纽港。锦州港1986年开工建设,1990年正式通航。1998年5月和1999年6月,锦州港A、B两种股票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北方港口中唯一A、B两只股票同时上市的港口企业。2002年10月22日公司收到财政部下达的《关于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要求其对不符合《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的行为限期整改,予以纠正,同时处以罚款10万元。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本文将循从锦州港的业务轨迹,庖丁解牛,通过表层的外部体现,深刻剖析其内在的脉络构成,针对财务报告粉饰这一证券市场的“痼疾”,分析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财务报告虚假粉饰的措施。
公司重大历史事件:参股吉通,遭财政部否决;董事会上更换三朝元老毕马威;学者质疑,突然停牌;锦州港造假受财政部处罚。
对锦州港案例剖析所得到的结论:锦州港有明显的财务问题,早在2002年10月14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青年学者、某财务专栏撰稿人如是说。10月1613,这一资料通过和讯网公
开,舆论哗然。l0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锦州港实施停牌处理。锦州港称,停牌理由正是由该学者质疑文章引发的“市场重大新闻”。l0月22日,锦州港公告了推选董事长和财政部对其核查的结果,承认了2000年以前虚增业绩和资产的事实。根据以上财务数据的解剖结论,基本验证了学者质疑和财政部处罚的依据。由于受研究范围的限制,无法深入锦州港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同分析结论验证,仅从公开的锦州港2001年财务报告数据分析的结果,无法排除以下疑点:1.固定资产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对应关系无法与正常的港口企业发展步调统一。2.固定资产周转率较同行业相比极慢,锦州港究竟在码头上投资多少极难验证。3.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长期债务作为资金保证,联系其历年来经营业绩不断下滑的形势,存在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的风险。4.总资产增加得越快,净利润下滑得越多,与资产总额基础相同的天津港发展趋于反向。相比其他公司而言,锦州港选择的是较为简单的造假手法。1996一l999年4年间,为了虚增收入,公司直接虚增应收账款或货币资金。截至1999年年末,锦州港账面货币资金只有45,693万元,其中有21,367万元是虚构的,锦州港可能也意识到这种造假手法不保险,从2000年开始,有意填补银行存款巨额窟窿,假账主要从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走,到了2001年,通过虚增在建工程名义中将银行存款窟窿补上。这样,到了2001年年末,货币资金被填实罕了,而在建工程及固定资产虚增了34,l64万元。
锦州港案例的反思:一财务报告粉饰行为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会计背景;二是制度背景;三是执行层面的问题。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上的缺陷为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提供了可能,而法规制度体系(主要是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是导致公司粉饰财务报告的直接原因,加之证券市场参与各方对法规制度执行不力(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制度和政府监管),使报告粉饰行为缺少应有的制约,间接地鼓励了报告粉饰者。
首先,股权结构不合理,锦州港出现财务异常的原因之一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未流通股在公司中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这就给我们一个重大启示,要求我们的企业合理分配股权。
其次,独立审计监督不力,从颁布注册会计师政策的过程看,监管者试图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实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过分夸大了独立审计在虚假财务报告中监管的作用,锦州港案例的发生恰巧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求我们的独立审计部门切实发挥独立审计的作用。
最后,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2003年2月9日,上海律师宋一欣作为他朋友徐倩的代理人,走进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以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前锦州港董事长张宏伟、广发证券、北京毕马威华振会计9币事务所和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告的民事诉状,索赔15,587.94元人民币。毕马威在北京和香港的这两家会计师行,因为涉嫌在锦州港虚假陈述案中负有连带责任,成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被投资者起诉的第一家。这是自200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正式启动以后,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证券民事赔偿案中首次成为被告。我国的经济领取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我们加强立法,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
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剖析,我们走出财务迷城也就有了相对的方向了,我国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做成世界名企不是不可能,我国企业制度的建立虽然不是很早,但是我国近些年企业的的发展也算是迅速,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建立起了不少世界知名企业,也在国名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依然有很多不同的因素依然制约我国企业的发展,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诸多外部因素。
制约企业发展的自身因素。因我国企业发展史不是很渊源,国内企业发展的可供借鉴的有利经验就更加的少了,大多数企业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致使不少企业出现了管理问题,财务问题,产权问题等诸多问题。这都要我们企业从自身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企业对自身的管理。
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的外部因素的制约,如社会法制不健全,这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最重大的因素,对企业的规范与保护都无从谈起。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立法都在不断地完善中。除了法制不健全外海有诸多因素,这些诸多外部都带有很明显的时代性,我们无法超越时代,企业做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个体,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证券公司创新迷局
创新------证券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证券公司创新业务报告
创新原来是大鱼吃小鱼 中信海通的并购狂欢
强者恒强,弱者沉沦。
2005年券商经过一轮大洗牌之后,券商格局的分化明显,实力强劲的券商越发做强做大,跟不上市场节拍的中小券商逐渐走向边缘化,而创新业务无疑促进了这一进程。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与净资本挂钩,大型券商先发制人,同时也获得了超额回报,比如中信、海通和广发。而直投业务从试点到常规,则巩固了中信、海通等资本雄厚的大佬们的江湖地位。
每一次创新,都是券商格局的重新划分。券商的创新业务,正推动着这一瞬息万变的江湖格局,经历着微妙的演变。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凸显“马太效应”
2010年无疑是个券商创新年。这一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先后开闸。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启动,共有3批25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在第一批试点券商名单中,国泰君安、广发证券(000776)、国信证券、中信证券(600030)、光大证券(601788)和海通证券(600837)入围。无一例外,净资本厚实的大券商分得了第一杯羹。
据半年报数据披露,截至8月末,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273.99亿元,比年初增加146.27亿元。从已经公布的半年报来看,融资融券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已初现苗头,且与其净资本实力几乎成正比。
其中,招商证券(600999)融资融券利息净收入8046万元,中信证券7170万元,华泰证券(601688)6614万元,广发证券5952万元,光大证券5125万元,长江证券(000783)1272万元,兴业证券(601377)1352万元,宏源证券(000562)1027万元。而净资本逾400亿元的海通证券,融资融券的市场占有率也最高,这一业务带来的利息净收入高达9910.5万元。
国泰君安券商行业分析师预测,两三年内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收入贡献度可能达到5%-10%。假设融资融券佣金率0.12%、转融通比例为50%,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将超过500亿元,对净收入贡献率达到20%左右。
与融资融券同期开放的,还有股指期货。其实早在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就已成立,专门为股指期货而准备。但直到2010年,股指期货才正式推出。
“股指期货业务的启动,首先促使一大批券商收购期货公司,对于券商来说,以后的玩法更多了。”一位经历了几波熊牛市的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所谓的“玩法”,就是券商的传统业务部门可以有效利用股指期货这一交易品种来设计更多的产品,获利更多。对经纪业务部门来说,股指期货业务的展开可以带来额外的佣金收入。而券商自营部能够运用股指期货套保,资管部也可以设计市场中性产品、套利产品来平衡业绩波动,回避系统性风险。
中信证券是市场上的最大的股指期货持仓者,无疑是股指期货推出后最大的赢家。“中信的净资本很高,因此他们的股指期货份额非常大,这样市场的交易很多都被中信自营部主导,导致中信自营部的业绩大大提升。”券商一位自营部人士告诉记者。
无论是融资融券,还是股指期货,都和券商的净资本挂钩。这也意味着,券商必须努力去扩大自己的净资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可以参与新的业务而不被市场淘汰。
直投业务摸着石头过河
券商直投业务从试点伊始就备受争议,在受争议的同时也由试点转为常规业务。
2007年9月,证监会正式启动证券公司直投业务试点,并且要求开展直投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净资本原则上不低于20亿元,且最近三个会计担任股票、可转债主承销的项目在10个以上,或者主承销金额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上。
如此高门槛,将众多中小券商挡在门外。而中信、华泰、国信、平安、广发等大券商相继获得直投业务试点资格。
据了解,共有34家券商获得直投业务资格,其中24家券商成立了直投公司,直投子公司注册资本共计216亿。
大型券商凭借强大的净资本,对直投业务的投入也不惜血本。据上市券商公告披露的数据统计,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17家上市券商在直投业务上投入的资金达到36亿元,在今年所有创新业务投资中占比达到30.9%。
截至目前,28家券商的直投子公司已投资项目229个,投资总额达到102亿元,所投项目中有29个已经上市。其中多为创业板公司,而在2012年直投限售股解禁的公司将超过10家。
目前这些投入已经开始获得回报。全部券商直投子公司没有发生大额亏损,其中海通、中信、国信等16家直投子公司已经盈利。
比如国信证券旗下的国信弘盛,自成立至今已有金龙机电(300032)、阳普医疗(300030)、佳隆股份(002495)6个项目上市,每股成本2.68元-11元不等,入股成本低廉。另外,国信还有其他9家已投资项目有望在今后年份上市,投资金额达到4.4亿元,是已投资项目的10倍。
创新业务初显回报
券商对创新业务的投入可谓不惜重金。据相关公告统计显示,截至9月7日,今年以来上市券商总计在创新业务上的投入达到116.48亿元。
但显然创新业务值得券商付出,高额投入已经初显成效,并将在未来的三五年影响到其在市场的占有率。
以中信为例,中信证券通过并购华夏证券的营业部规模迅速扩大,实力大增,上市后更是如虎添翼,净资本迅速扩充,跻身第一梯队券商。近几年券商创新业务的试点与开展,中信证券都精准地抢得了先机,是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直投业务的最大受惠者之一。
据半年报数据统计,中信证券的融资融券、直投业务、资产管理、股指期货及其他衍生品投资等创新业务上半年为公司创造了19亿元的收入,收入占比达到25%。创新业务已然成为该公司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一成效在其他上市券商中亦有体现。根据宏源证券2010年年报,公司去年直投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65.9万元,实现融资融券业务收入62万元。国元证券(000728)2010年年报则显示,公司实现直投业务营业收入761.04万元,同比增长252.93%。
由于无论是权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还是直投业务,对券商净资本的要求都很高,券商创新业务的开展将进一步促成该行业的两极分化。
“一家券商在创新业务上能够引领行业,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券商今后格局的重新分配中占据了有利的位臵。”申银万国资管部总经理单蔚良如此表示。
券商格局三年大裂变
京派还有背景,海派只有背影,粤系四小龙背负使命
没有什么能够比官方数据更加有力地记录,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衰落的足迹。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自2008年以来,以总资产计,申银万国成为下滑最快的大型券商:这家2008年名列榜单第六位的券商,到了2010年已经仅仅排名第十。
以营业收入计,国泰君安的下滑令人心惊:这家2008、2009均名列第一的大券商,2010年掉到了第4位。它2010年的收入,不到2009年收入的65%。
以净利润来看,两家公司同病相怜,继申银万国在2009年被银河证券、国信证券超越跌到第六后;2010年,广发证券(000776)成功将国泰君安挤到了第三名。
如果考虑到,在过去的三年中,前十大券商的构成实际从未发生过变化;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的陨落程度,甚至可能比数字显示的更加惊人。
这两个名字,曾经见证了中国证券行业最黑暗、最疯狂、最有想象力的时代,也曾经孕育出了原汁原味的海派券商文化。
而现在,尽管他们仍是中国最大的券商之一,但市场的关注度,已经转向岭南。广发、招商、国信、平安,被认为才是希望所在。一批曾经名声赫赫的老牌券商,尴尬的不再被人提起。
这个行业里的很多老人,都记得万国和君安的叱咤风云,也记得南方和华夏曾经的挥斥方遒。他们对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依然恋恋不舍。他们不屑的说,现在的龙头中信,只赢在“不犯错”三字。
但实际谁也无法断言,多年之后,如果我们回望2010年,这到底是一场成功变革的尾声、还是开端。
唯一可知的是,一批庞大的背影正在逐步淡出。继综合治理之后,一场内生性的革命,正在席卷中国过百家证券公司。
佣金率的下滑与老券商的尴尬
关于国泰君安、申银万国、银河证券等一批名字的逐渐暗淡,永远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比如强势的汇金、漠不关心的地方政府、高管争斗,甚至“王益案”的余波未平。
然而,一开始对他们提出挑战的,其实是国信证券——一家源于深圳的小券商。
胡关金时代的国信证券,依靠客户经理制度,成功迎来了经纪业务的爆发,杀入中国券商前十强,至今屹立不倒。
然而,对于营业网点众多的大券商来说,国信证券模式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个强劲的对手,还意味着:经纪业务不再是一块高利润的业务。据理财周报统计,2008年至2010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6.73%、66.26%、56.3%,比例不断在下降。
至今,依然有不少人私下抱怨,佣金率的不断下滑,成为公司最大的忧虑。
无论他们如何讥讽国信证券模式,但谁也无法否认,传统的通道业务已经不可能产生高利润。实际上,中国可能唯一能以服务溢价获得高利润的营业部,依然来自国信证券——著名的深圳泰然九营业部。
而在经纪业务上学习国信证券的其他几家粤派券商——招商证券(600999)、广发证券,则毫无疑问的加快了全行业佣金率的下滑;而其他券商尽管心有不甘,依然不得不看齐新进者的收费标准。
2008年,中国不少券商还可以收取千分之二的佣金率,2011年,他们不断央求监管层推出红头文件:佣金率不得低于万分之六。
这才是过去三年中,这个行业大鳄们所面临的最实质考验。
平安模式投行
如果说国信证券模式在经纪业务上,彻底颠覆券商行业竞争格局,令一批粤系券商成功扩张;那进一步奠定粤系券商领袖地位的,则是投行中的平安证券模式。
很多北京和上海的大型券商,此前甚至都没有意识到,2009年10月30日上午9点25分,在深交所敲响的中国创业板开市钟声,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二级市场如何评价,对于投行而言,创业板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发行审批速度加快、高溢价发行、高保荐佣金率……这些变化的直接后果,是一批中小型券商看到了希望,如果能够尽可能的多做项目,投行部门收入就可迅速提高。
而在此之前,由于大项目常年为中金公司、中信证券(600030)等京城豪门所把持,大部分中小券商的投行部门实际无米下锅。
2009年,以股票承销金额计,券商前十名分别是: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平安证券、长江证券(000783)、瑞银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
以股票承销家数计,前十名分别是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平安证券、中金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600837)、中信建投、华泰证券、西南证券(600369)、招商证券。
尽管粤系券商已经表现不俗,但是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依然目中无人,多年以来,他们只需要与彼此竞争。
2010年,平安证券模式开始显示出力量。当年,平安证券在股票及债券承销家数上力压中信证券,首次排名券商第一。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股票承销金额的前十名是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银国际、海通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瑞银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
如果不考虑当年发行的农业银行(601288)这样的巨无霸项目,平安证券的排名,显然将大幅提前。
这一年,平安证券的股票承销家数达到了惊人的48家,中信证券只有30家,中金公司只有22家。而且,平安证券的项目大部分为IPO,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则有大批利润较低的再融资项目。
豪门们对此几乎采取了无奈的态度,无论在中小项目储备、议价能力,还是投行内部的薪酬激励上,他们都无法与平安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这样传说中的华南“四小龙”匹敌。
甚至弃绝经纪业务、主打投行业务的合资券商,也为此受到了进入中国以来最强烈的质疑——他们的业务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这是一个“猫论”的时代,庞大的资本金和显赫的背景,最终将让位于商业模式和激励机制。
所有曾经辉煌,终将与我们说再见。
券商三年江湖恩怨
胡关金部队华西失散,阴秀生搅动李迅雷,安信叛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券商似江湖。有门有派,有斗争。有人来,亦有人走。
这三年来最让人惊愕的变动,是“教父”胡关金的离场。
当年,胡关金带着一批部下,毅然离开国信奔至华西,之后又转战银河,却在寥寥数日后请辞离去。
即便是在江湖,你来我走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乔峰师从少林,后入丐帮;杨过进全真教后拜古墓派;令狐冲任恒山掌门人之前曾是华山大弟子。
英雄所“遇”略同。胡关金如此,阴秀生一样,还有李迅雷、龚寒汀、蒋国云等人,还有华西的那些高管、安信的那群分析师、平安的保代……
教父胡关金黯然离去
胡关金志在寥廓,不然1989年就不会抛开杭州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的安稳工作,南下深圳,不然也不会在把国信带入金光大道后,却弃“国”投“民”转入华西。
原以为离开国信摆脱了国企的束缚,胡关金在华西可以大展拳脚,不想,华西的日子是苦的。不知现在的胡关金回想2004年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否会后悔。他在华西坚守将近5年,终在2009年初抱憾离开。
华西5年,胡关金疲惫不堪。第二年,时为华西大股东的朝华系控制人张良宾被抓,大股东换成泸州老窖(000568),同时又因股权转让问题被停止自营和投行业务。
对于胡关金来说,张良宾被抓不算什么,业务停滞不前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尤其是其抱有很大希望的投行。胡关金受的这一击,很重、很痛。
他受得住,他的部下不一定能。跟着他到华西证券的国信前副总裁姜长龙离开,段文清、李华强、苏细强、孙明霞、凌江红等人也带着华西投行之前的项目投奔华林证券。胡关金眼睁睁看着一个一个他亲手带出来的人,对他挥手作别。
泸州老窖没有像张良宾那样给胡关金太大的权限,更不认可张良宾之前承诺胡的20%期权。胡关金带领一批人空降华西也给内部老员工带来压力和敌对情绪。再加上股权转让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投行和自营业务被暂停,华西搬家深圳的要求也遭到四川当地政府的反对。胡关金的部队腹背受敌,元气大伤。胡最终于2009年1月心冷出走,并在之后蛰伏大半年的时间。当时的说法是,胡关金称不打算再待在券商业,婉拒多家券商抛出的橄榄枝。
胡关金离开,华西冷了。跟随胡闯荡华西的人在胡离开后仅剩葛旋、李巍巍、陈杰明和杨炯洋4人。今年,华西高层一度腾空。葛旋年初离职后加入民生人寿,李巍巍紧跟着离去。7月,陈杰明也退场。当年的胡关金部队只有杨炯洋留守华西。
华西后对券商心灰意冷的胡关金为何又加入银河证券,已无从知晓。但是,他的加入让众人对老牌银河的改革寄予厚望。2009年9月,胡关金一进银河便试图大刀阔斧的改革。
胡在深圳受市场化熏陶多年,他是激进的;在国信拼打8年,他是强势的。他的这些却是“老古董”银河所最不能承受的。银河让他对这个行业彻底死心。仅上任4个月,胡关金便结束了他银河之路。
当英雄不遇于时代,就沉淀给历史。至此,胡关金为他的券商之路画了个句号,流放给过去。
现在的胡关金,转战PE界,据悉,他筹备的PE基金有10个亿的规模。
安信国君不安宁的日子
阴秀生与胡关金一样,曾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不一样的是,阴秀生没有那么多的传奇色彩附身,也没有在中国证券行业的初期就进去摸爬滚打的经历。阴秀生干过会计、做过投资银行,也曾于2000年在华夏证券待过。2006年,阴加入安信证券后一做就是将近5年。
他进入众人视线,受众人关注是在今年7月初。一条“安信证券副总裁通过公开竞聘,当选国泰君安副总裁、分管战略规划”的消息,把阴秀生带上舞台。
阴秀生是这次国泰君安人事变动中,唯一一位从外部跳槽而来的。而这一变动涉及到的两家券商国泰君安与安信,这段时间过的都是不安宁的日子。
今年7月,业内有消息称,国泰君安副总裁何伟将赴深圳,担任长城证券总裁。消息已传出2个月,目前,无论是证券业协会还是国泰君安官网上的显示,何伟目前尚还是国泰君安副总裁。紧接着,业内又传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转投海通证券(600837)的消息。至今,国泰君安李迅雷这块“招牌”还在,尚且不知他是否如预期加入海通。
安信的问题则关乎整个研究团队。今年,安信研究所流失了大概一半的分析师,其中还包括4个首席分析师。这4人中,首席基金分析师付强加入嘉实基金。而建筑与工程行业首席分析师石磊则是跳到光大证券(601788),这一幕是戏剧性的,高善文及其团队,就是3年前安信从光大挖来的。
今年,分析师的流动一点不亚于投行保荐代表人。大部分人跳槽的原因是现实的,说来说去就是一个“钱”的问题。安信的薪资水平还不到整个行业的平均线,尤其是对普通的分析师和员工。当然,与此有关的还有券商的战略布局和平台。
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公司。关键是人的选择。
平安投行遭突袭
对于人来说,“钱”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平安投行这次的“地震”同是因为一个“钱”字。原平安投行事业部总经理兼内核负责人龚寒汀已正式入职华林证券,一起出走华林的还有另外4名保代刘哲、乔旭升、张辉波和何书茂。
这只是一个开始,传言平安上海投行的人几乎要走光。平安此时的遭遇,一是与马明哲要进行人事调整有关,二就是薪酬。
平安的投行虽是项目做得最多,但与其他券商相比,投行人员的待遇难不如人意。在投行业中,小券商远比大券商舍得出钱。
一位平安投行的人曾在理财周报记者面前抱怨,“平安迟迟不发钱,做得很没意思。”
保荐制不仅创造了中国第一高薪职业,还为这个市场添加了更多的浮躁情绪。一两百万的转会费使越来越多的保代不停跳槽,不做事,只拿钱。
券商资管亦是。曾有华南一券商资管部负责人对理财周报记者说,“资管很难留住人,要做的事情和基金经理差不多,但待遇却只是人家的一半。很多人待久了都会觉得委屈。”
这就是现实。辗转东南西北只为寻梦的人现在变成了异类。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谁能是英雄?
券商梦之队
国信经纪,东方资管,海通自营、两融,平安投行,国泰期指
人有美丑,券商有优劣。
若能集合美人之最美五官于一张脸庞,搓之揉之,使之相得益彰,必当无可匹敌。同样的逻辑之于证券公司,亦是如此。
眼耳口鼻舌,人有五官。券商有五大支柱业务。
国信证券经纪业务,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海通证券(600837)自营业务,平安证券与国信证券的投资银行,海通的融资融券、国泰君安的股指期货、中信证券(600030)的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集五大业务于一身,这便是未来的券商形态。
未来券商脸谱
探讨未来本是极不靠谱之事,描绘各项业务均在转型的券商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难上加难。
所幸,变革中的券商已经初现一些未来形态的端倪。
眼耳口鼻舌,人有五官。券商也有五大业务可以与脸谱之五官相对应。
可以对应嘴巴的,非经纪业务莫属。无论行情好歹,上市发行政策是否放松,经纪业务都是券商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借全国4628家营业部的经纪通道,为证券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吃进去,消化掉,养活券商所有业务部门。
不过,传统的经纪业务正在遭遇挑战。自从五年前国信证券组织3000人客户经理,野狼一样,从被动等待客户上门到主动开发客户,证券市场经纪业务便进入到白热化状态,国信证券经纪业务股票交易量迅速进入行业三甲。
2010年,券商营业部之间的竞争演变为赤裸裸的降低佣金争抢客户,无数客户被不同券商的客户经理许诺以更低的佣金率和更好的投资顾问服务,账户在各家券商之间转来转去。这一次国信证券又出新招,在投资顾问服务的基础上划分等级,开展签约服务。凡新客户开户,一律按照千分之三的基础,当资产达到一万再降至千一至千一点五,当资产超过30万元再降至最低万六左右。
当然,签约服务能否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仍需时间考量,但国信在经纪业务创新服务的尝试与执行,已经远超其他同类券商。
其实,券商的大佬们心里明白,投顾业务并不是生财之道。各营业部只能通过提高投资顾问的服务质量减缓佣金下滑的趋势,击败那些提供不了投顾服务的竞争对手。
按照国信证券、广发证券(000776)、银河证券、宏源证券(000562)的设想,经纪业务未来的着力点在新型营业部。新型营业部不同于重型营业部也不同于轻型营业部,而是一种更加接近房地产门市部的形态,出现在大街小巷,出现在各个社区,它所担负的任务是像银行网点一样,充当吸纳资金,为客户理财的作用。一旦在全国铺开上万家门市部网点,销售渠道也即形成,券商不仅可以销售自己的资产管理产品,还可以代销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是保险。
不过,目前这只是一种设想,监管层也在讨论层面,但各家券商已经有所准备。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国信已经在有意识的在培养客户经理这方面的能力,只等政策放开。若在未来券商脸谱上画上嘴巴,非国信经纪业务莫属。
睁大眼睛做好创新业务
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创造不同,一不小心就会撞得头破血流,非得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行。
中信证券旗下子公司金石投资、海通证券的融资融券、国泰君安的股指期货,这三家券商各取所长,在各自的创新业务上已经远超其他券商。
从2008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投资已经投资71家公司,投资金额达55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已经有9家完成IPO,据粗略估算,今年上半年,在9家已经完成IPO的直投项目中,中信证券已经净利润十亿以上。
截至2011年8月31日,海通融资融券余额17.30亿元,居所有券商两融余额之首。国泰君安的野狼战团更是在股指期货刚一放开便进行秘密集训,国泰君安各营业部也在紧锣密鼓招呼客户,培训股指期货知识。但过去不等于未来,券商直投只有四年历史,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均只有一年半历史,各券商未来是否变局,尚难预料。
其实融资融券业务真正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待到所有券商获得两融资格,正在听取意见的转融通业务开通之后,两融正反双向可做空的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中信国信支起投行的鼻梁
2010年至今20个月的时间,570家公司IPO上市,以平安、招商、国信为代表的市场化更深的投资银行斩获颇丰,仅平安一家即保荐70家公司成功上市,第二名国信和招商分别保荐55家和32家。
但光鲜背后,平安证券却伤痕累累,先是胜景山河过会又被否,接着是最近爆出平安证券大批保代辞职的事情。正如某券商副总所言,中国现在的投资银行都是简单的承销保荐,而且其中大部业务又可以外包给其他公司,所以业务含金量并不高。
财聚人散,平安证券即是如此。
IPO项目数量不会永远这么多,这口饭也将越来越难以下咽,投资银行未来的方向,是充当公司融资中介,这其中包括直接融资,也包括充当兼并重组的财务顾问,如何在上市之后帮助有竞争力的企业“蛇吞象”,成就行业霸主,才是投资银行真正发挥实力的地方。
这其中,人力是优势所在。投行保代个数最多达139人,保代团队稳定,投行团队保代考试能力突出,今年一次性通过40人,都是国信证券投资银行未来发展的保障。
与国信不同,中信在资本市场的承销能力和拿项目的能力都是首屈一指。未来大型项目都能分一杯羹的情形下,30亿—70亿元的中型项目已经引起中信证券关注,而香港上市更加为中信证券承揽国际项目聚了一把人气。
未来的中信和国信,当是以后中国投行的鼻梁。
资管、自营考察财富管理能力
自营业务与资管业务,份属同宗,考察的都是券商的财富管理能力,只有盈利能力能够说明券商强弱,资产收益率又是最好的衡量指标。
东方证券的资产管理,成立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子公司——东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制定了“不允许重点投资重组股,买卖不能影响价格”两条军规,在谨慎甚至保守的操作思路下,旗下多只产品仍然保持了1元以上的净值,并在一定阶段接连领先。券商资产管理多位大佬向理财周报记者坦言,东方资管的团队建设与产品管理水平领先不少,业内经常有资管同行前去取经。
与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客户资产不同,自营业务管理的是券商自己的资金,业内衡量资产管理水平一个不成文的想法是,如果这家券商自营做得特别差,那么很难指望券商的资产管理能做得好。
这也是把海通证券自营拿出来做代表的原因。海通证券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63亿元,利润总额7.03亿元,同比增加5.61亿元,增幅395%。
券商5年史记
2008年之前讲如何圈钱 2008年之后拼如何做事
资本市场服务中介,是对券商的传统定位。
随着业务的拓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们成为资本市场的积极参与者。如今,它们已逐渐成为市场的引导者。
2009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高歌猛进和低迷徘徊,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充当价值发现者以及创造者的券商也是风生水起,它们不仅改变了社会财富分配和资源配臵,自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走向差异化经营战略。
然而,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和事。回首券商近些年的变革岁月,无法绕开的是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及事件。
2007年:借壳上市年
处在净资本驱动的行业,只有在资本充足的基础下,才能尽情发挥。
彼时,融资才是王道!但对券商来说,以IPO渠道融资并非那么容易。
一边是IPO高门槛,一边是融资迫在眉睫。借壳上市势在必行。在目前的17家上市券商中,9家是以借壳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7家IPO。
2007年,可谓是券商借壳上市年。在目前借壳上市的8家券商中,有5家集中在2007年。它们分别是:海通证券(600837)借壳都市股份(7月31日)、东北证券(000686)借壳S锦六陆(8月27日)、国元证券(000728)借壳S*ST化二(10月30日)、长江证券(000783)借壳S*ST石炼化(12月27日)、太平洋(601099)证券借壳S*ST云大(12月28日)。还有,广发证券(000776)也是2007年就公布了借壳方案,直到2010年2月12日才修得正果,算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其中,太平洋证券的上市备受争议,也把券商借壳推至风口浪尖。随后,2008年1月29日,国金证券(600109)借壳S成建投。2009年2月17日,西南证券(600369)借壳*ST长运。今年8月9日,国海证券(000750)借壳SST集琦,至此,券商借壳成为历史。
而近两年来,券商IPO成为大势。自2003年中信证券(600030)IPO后,由于市场环境等因素,期间停顿了5年,直到2009年8月光大证券(601788)的上市,才重启券商IPO。
随后,招商、华泰、兴业、山西、方正纷纷IPO上市。不得不说的是,招商在2009年11月17日,也就是上市后3个月,股价便跌破发行价,成为2009年IPO重启以来的首只破发股,至今仍深陷破发泥潭。
世事难料,也有不少券商的融资梦受挫。东方证券的上市路曲折而漫长,屡遭中断。早在2001年,东方便提出上市想法,却在2005年出现业绩亏损,首次与上市擦肩而过。当2007年再次整装出发时,不料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业绩再次出现亏损,上市计划再次搁浅,何时上市仍是个谜。
还有东北证券2008年再融资计划受挫,由150亿增发下调至40亿配股再下调至12亿的次级债。长江证券增发遭神秘人砸盘,导致融资额由76亿缩至25亿。
中信证券一直是行业的翘楚。在别人还在绞尽脑汁上市融资时,中信证券率先迈出国际化的步伐,今年中信证券公布发行H股计划,是中国首家A+H股上市券商。
2009年:投行里程碑
近几年来,投行崛起可算是券商的里程碑。
投行业务已成为券商的源头业务。据统计,去年投行业务总收入占到总营收的14.3%,较2009年增加近7%。
当然,整个券商投行的迅速发展是受益于二级市场的扩容。数据显示,A股市场融资额从2005年的338亿飙升至2007年的7723亿,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2010年以9865亿的融资额再创历史新高。
除了上市公司,这场盛宴最大的分享者就是券商投行,也造就了保荐代表人这一国内顶级高薪职业。由于各券商的经营模式以及战略规划定位的不同,在市场资本化热度高涨下,券商间分化日益明显。在投行业务上,券商格局重新洗牌,中小券商崛起,似黑马,例如华南四小龙。老牌券商被边缘化,甚至开始没落,例如申万、中金。
不得不提的是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近几年它们在IPO发行市场稳居行业冠亚军,甚至成为券商投行的代名词,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远赶超了那些具备政府资源、运作大项目和高端客户方面优势的券商。据统计,2009年以来,平安证券共完成82单IPO,市场份额达11.75%,国信证券完成70单IPO,市场份额为10.03%。
此外,近几年国信和平安的投行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它们拥有注册保代139人和84人,居行业第一和第三。
平安投行已成为平安证券的金牌业务、第一大业务。去年其投行业务净收入占到营收的80%多。
然而,这些都离不开背后领导的前瞻性眼光。平安证券投行部总裁薛荣年一直强调平安投行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小企业IPO为重点等战略。薛荣年的经历也累积了丰厚的投行业务经验,资料显示,薛荣年2000年加盟平安证券,曾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第四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深交所第二届中小板企业培育发展委员会委员。
而那些一向以大项目为目标的大券商,市场份额不断被抢占。不得不说的是,申万投行的没落,近两年申银万国投行业务市场份额连续下滑,行业地位也不断下降。
2010年:创新元年
在人人皆有,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唯有创新才能突破,才能走向差异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5年以前,券商主要靠经纪业务生存,投行、自营和资管业务贡献尚不明显,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形势下,券商发展遭遇瓶颈。
2005年在资产业务上开设了券商集合理财业务,经历了4年的试水,2009年开始爆发式增长。据统计,集合理财产品数量由2005年的10只增至去年的100只,规模从2005年的99.15万亿增至去年的854.72亿。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5月,东方证券成立了国内首家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同年6月,国泰君安也拿到了设立全资证券资产管理子公司的批复。
随后,2007年9月直投业务正式启动。2007年12月,中信证券成立全资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资,标志券商直投业务进入实质阶段。今年7月,证监会下发了《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随即直投业务被纳入证券公司的常规业务。随着资管业务和直投业务被纳入常规化业务,券商必须探寻下一个创新领域。
2010年,对券商来说是一个创新元年。
首先,2010年是经纪业务的转型元年。为了解决佣金战带来的窘境,2010年年初,投顾业务试点运行。
其次,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广发证券有幸获得首批试点资格。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海通证券两融业务成为行业龙头,截至今年8月31日,海通证券融资融券余额为17.3亿元(深市),行业排第一位。
还有,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交易正式启动。国泰君安首批获得股指期货业务资格,成为领航家。
2011年,大熊市,券商很淡定。2005年大熊市,券商行业积贫积乱风雨飘摇。
没有2006年的“半死亡疗法”,没有2006年来券商的百花齐放,就没有今天。
相较江河日下的公募基金,形单影只的私募基金,剑走偏锋的信托公司和虚肿而束缚的商业银行,无论如何券商是过去这两年中日子最好过的了。
中国券商确已行至崛起的边缘。它们急切的想奔跑,想创新。然而,当我们拉长时间的窗口,券商这几年的路却显得怪异,它们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
那些改变行业的创造者
2006年后,中国证券公司嬗变太大了。比如几十家证券公司先后湮灭了,新的十几家公司又冒出来了。2006年之前,人们甚至不知道会有一家著名的证券公司叫安信证券,它会有一个最拿得出手的人叫高善文。当然,也不会有人想到平安证券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这些年,老三家中银河、申万裹足不前,国泰君安有心无力,前三位臵沧海桑田。股改、权证、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创业板、直投、新三板相继而出,业态一时眼花缭乱。而真正改变这个行业的,是那些明星公司。
2006年之前市场的先天不足和国企改革央企巨无霸旺盛的资本需求造就了中金公司。这家与国外市场关系密切的合资公司,建立了一整摩根士丹利式的专业投行模式、研究模式和管理模式。在长达十年中,几乎垄断了中国大型国企的境外上市业务。但随着2004年12月方风雷挂帅高盛高华成立,2006年4月瑞银入华,竞争急剧升温。最重要的是,A股牛市的迅速升起把后来绝大部分央企留在A股,而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加入了这一阵营的厮杀,现在中金大项目模式已近尾声。
中金的研究所曾经辉煌一时,随着许小年2003年的出走而日益没落。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研究所逐渐学成了其国际化模式。2006年李迅雷成为杰出研究领袖,2011年他将投奔海通证券升任副总裁;2006年,中国分析师的第二代教父高善文在光大证券横空出世,次年将整个团队带到新鲜出炉的安信证券,然而,2011年,他的团队也集体出走了。
由于牛市的原因,中国新一代券商刚开始均以研究所寻找江湖地位,这与经纪业务模式的单一性决定的。而最终分享牛市红利并实现跳跃发展的,当属中信证券。
从2006年3月开始到2007年12月,中信证券逐渐收购华夏基金全部股权,此后又收购了金通证券。在此过程中,中信证券完成数次再融资,迅速扩充资本金。依托优势资源,中信证券的大项目投行战略从长江电力开始一路高走,现在与中金平分秋色。在融资融券、直投、股指期货等等牌照上,中信证券一个不落。不过2008年,中信险些栽在贝尔斯登身上。这使得中信证券开始保守行事,国际化战略让位于金控战略。
华泰证券贡献了业内另一个通过兼并收购跨越发展的经典案例,从二线地方券商成长为一线大券商。其奉行的金控战略,实际上是券商系金融控股,而非跨金融行业。
海通证券的金控目前看来更为扎实。海通较之老三家利益羁绊较少,改革推进更顺,较之中信证券,战略更为稳健。其国际化通过收购大福证券而稳步推进。
真正市场化的颠覆者来自于南方,集大成于国信证券。市场化考核、项目包干和草根迅速让国信的营业部、投行、研究所突飞猛进,一时享誉大江南北。南方的平安证券、广发证券均继承了草根牌的基因。由于2004年中小板的开张和2006年市场的好转,小项目带来的南方模式几乎与中金为代表的北方模式分庭抗礼。这一平衡直到2009年创业板开张后被打破。2010年,平安、国信分列投行收入榜单前两位。
中小项目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目前华泰联合证券已经明确这一思路,中金也开始接受中小项目。越来越多的中小券商效法南方,如西部证券这样的投行甚至明确提出以新三板专业投行为目标。
而另一些弱势地方政府背景的中小券商,则走向了第三条路——通过资产管理或自营业务为龙头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集中在江浙一带的东方证券、东海证券和浙商证券身上。这种短平快的单一化模式正在深刻影响行业,亦给东北证券等券商带来相当负面影响。
中国券商拿什么来创新?
2011年开始,时间的反面出现了。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券商的绝大部分创新,只是资本市场自身创新完善的副产品,“政策下的蛋”。而无论是经纪还是投行,通道服务型商业模式的盈利潜力挖掘殆尽,资本效率低下的局面已经全面浮现,真正的创新实际上还没出现。
中金创造的“大项目投行+高端经纪”模式正遭受严峻挑战,这既显示于中金的项目数量和承销收入上,也体现在中金经济业务的下滑中。中信证券的金控模式遭到了严格的政治限制,不仅包括“一参一控”政策,更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的牵制。终有一日,中金和中信的投行将面临战略反噬。海通的模式几乎已经定型,这三家公司未来的模式将越来越趋近。
南方另辟蹊径的代表平安证券目前深陷漩涡,马明哲曾经夸耀说,平安证券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研究所和投行。受制于网点,研究所已然泯然众人。而由于机制不彻底,平安投行近期内震频频。商业模式的单一将迅速考验马明哲。平安仍可能在维稳同时,重回传统业务模式。
国信证券投行“加盟”模式,难以复制,风险在于人才流失和成本管理。国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模式,实际上启发了今年以来以中投证券、上海证券、广发证券等以经纪业务为优势的中小券商开展创新投顾业务。不过这种实质是“人海战术”的模式瓶颈已现。
这种模式未来将在一些经纪业务发达的券商中大行其道,最终其业务模式可能将变成综合性的卖方服务体系。
广发证券已经越来越变得综合,其今年提出的全新战略是,打造券商系金融控股集团,同时进行全业务链条的整合,打通资源支持买方业务,比如最终为直投、自营、资管、融资融券以及其他资金运用等买方业务形成有效的支撑。这有赖于更多“类做市商”创新业务的推出,比如股票约定式回购交易、现金管理业务、人民币股权投资(PE)基金试点范围扩大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华泰证券的模式有可能未来接近于买方导向。
而一些中小券商因资本金和经纪规模双重限制,将努力在资管、自营、投行三者之间,本质上徘徊在卖方和买方角色之间,这正是东海、东方、浙商、齐鲁等等券商的困惑。
可以看到,既有券商模式创新越走越同质化,而原有路径上解法不多。真正的创新势必要走向交易型驱动的商业模式,这又诉求于混业经营和做市商制度。然而,有了华尔街的前车之鉴,可见的未来将严重受制于政策。
(文摘编2011年9月理财周刊 有所改动)
第四篇:蓝草咨询财务英语培训小结
财务英语培训小结
学员评价:
蓝草咨询的财务系列培训课程与我参加过许多,确实与一般的培训机构不一样,培训注重实务,与财务人员的工作密切相关,我想通过这次培训来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这是参加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举办财务英语培训班学员心得体会:
我虽然不是专业财务人员,但每月也要向国外总部汇报中国区的经营情况,报告中经常要用到专业的财务述语,我的英语基本达到六级水平,但自己还是不自信。每次写报告会被总部质问一些财务数据的核算方法,我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会计英语书自学,但收获不大,通过这次蓝草咨询的专业培训让我找到了自信,也得到了外方老板对我能力的肯定。
ABB 财务李小姐
我以前很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些,会跟不上学习,但在上课时发现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像我一样的财务经理,用中英文双语讲课,课后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学习,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通过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的财务英语知识,也认识到了国际企业的规范财务管理模式,与许多资深的财务经理主管交了朋友,为进一步提升自己打好了基础。
圣象集团 张经理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专业的针对财务人员的专业英语培训,这次蓝草咨询培训实现了我的愿望,培训后我更自信地运用于工作,不再担心外方老板对我提问了。
IBM JOHN
财务英语课程对我很有价值,我原来也是财大毕业的,但十多年不用,许多专业词汇都不太了解,经过这次专业强化,老师用世界500强的财务实例讲课,让我完全掌握了的外企业财务的报表编制与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同时也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感谢蓝草咨询老师的专业培训。
天马电子马经理
第五篇:《草房子》三月班级共读小结
《草房子》三月班级共读小结
《草房子》作为一部备受人们关注的儿童小说,给我们课外阅读的新方向。不仅要在书籍中去感受语言,体会内容,更要去感悟内涵,去感悟童年带来的美好。即使碰到了苦难、病痛等心也有对美的无限向往。就像作者曹文轩说的那样“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在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美。”
首先以草房子图片导入,让学生认识草房子,阅读描写草房子的段落,感受草房子的美,引起学生对草房子里生活的一群孩子的兴趣。
孩子们拿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并且把他们的阅读感悟随时记在读书记录本上,有时课间还讨论里面的人物。
在上周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以小队展示的方式进行。四个小队准备充分。首先是向日葵小队,队员们介绍了本书的作者---风靡全球的作家曹文轩,还介绍了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圆梦小队展示了本书中的人物,他们以看图片猜人物,看文字猜人物,说人物特点(谜语的形式)其他同学猜人物,并让同学们讲述了一下哪位角色对自己的印象最深,并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如:桑桑——贯穿全书的主人公,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是个很活跃顽皮而有幽默感的孩子,常常异想天开,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第三个展示的是远航小队,他们以“书中最有趣的语言”来给大家展示的。他们展示了在书本上收集来的幽默语段,让大家哈哈大笑;有趣的故事情节(桑桑用碗柜做鸽笼、桑桑用蚊帐捕鱼)讲述赢得阵阵掌声;优美句子赏析让大家如临其境。最后展示的是梦想小队,他们为我们描写了每篇故事的主要内容,谈了谈自己的感受。
本次班级共读,通过交流对不同人物的分析,感受人性的美,同时也激发学生的阅读曹文轩纯美系列作品的欲望和兴趣;通过交流,认识到书中几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历经苦难,变得成熟、坚强了,明白了成长的美丽,人性的美丽!这样,很自然的加深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畅游在书海中。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恰当的课外阅读指导,不仅有益于学生情感熏陶,良好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能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淀。学生在积淀语言的过程,不断的感悟书本的内涵,让书籍丰富的营养源源不断的流入到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