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

时间:2019-05-13 19:2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

第一篇: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

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

当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正逐步深化,越来越多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适用于社区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盲目性大、偶发性强、纠和性高;违法犯罪的类型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及性犯罪等几种智能化程度较低的犯罪;违法犯罪的原因多受不良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违法犯罪的主体多为失教子女、失管学生及失控少年。因此,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使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是社区矫正试点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估矫正质量和社会效果的主要依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建立专门社区矫正组织。社区矫正管理机关应牵头成立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组织,并面向社会招募高素质的社工人员,以便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特色服务和全新关怀。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如争取民间社团、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及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共同做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保护与行为矫正工作。当前,可探索“3+2”矫正模式。“3”,即三种力量,一是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二是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热心社区矫正事业的部门和单位;三是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家长、亲友等。“2”,即:建立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和公益劳动两个基地。其中,教育培训基地可设在市民学校、附近大学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举办法制道德、专业知识培训或讲座。公益劳动基地可设在敬老院、医院,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为老人清扫房间、读书读报等,用劳动洗涮罪恶,用知识净化心灵。

推行心理咨询和矫治。心理矫治是旧的心理定势不断消解,新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对未成年犯实施矫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人生观显著错位、价值观严重扭曲,误入歧途,走向犯罪。为使他们重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对症下药。同时,提供心理咨询,针对他们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害怕被歧视等特点,本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耐心帮教。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并帮助他们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建立守法的心理结构,从而树立信心,回归正途。因此,应发挥社区矫正工作成员单位、社会团体及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实施“五帮工程”,力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实现“软着陆”。一帮学,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并帮助协调有关学校,使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二帮困,帮困重帮“志”,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树立远大志向。与此同时,对特困人员要多方努力,争取民政部门落实社会救济等政策,做到应济尽济。三帮教,帮教重帮“法”,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跟踪教育转化,谈人生,话未来,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走正道。四帮就业,劳动部门要对有就业愿望的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此外,发动专业户、养殖户等结对帮带,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五帮家,定期家访,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融入家庭生活,使其不受兄弟姐妹歧视、不被父母嫌弃,能够安身暖心、安居乐业。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复学或就业时,大多不愿意让周围同学、同事知道其服刑人员的身份。因此,从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出发,各级矫正组织既要注意保密范围、讲究工作方法,又要防止服刑人员因读书、就业发生脱管、漏管现象。实践中,可采用“异地矫正”模式,即不在辖区内公开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把矫正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的社区分离。其方法: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并可在青年志愿者的引导下,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以防止来自社会的歧视。与此同时,控制公益劳动强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项目,如卫生创建、交通秩序维护、帮助孤残儿童及照顾孤寡老人等。

第二篇: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个案分析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心理个案分析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来来,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后备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对未成年犯的成功教育矫正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基于未成年犯的特点和国际刑罚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都建立了适合未成年犯特点的缓刑制度。缓刑的适用可以使未成年犯不脱离社会,让其感受到自己没有被社会所抛弃,进而增强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决心,降低再犯率,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未成年犯,是以犯罪主体的年龄特征为标准划分的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据此,未成年犯的概念应界定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并被判处刑罚的罪犯。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室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却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社区矫正的直接目的即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由于未成年人尚处于身心的发展阶段,其可塑性较强,这就决定了对未成年犯罪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我国法律规定的未成年犯罪年龄为已满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正值青春期,情绪易激动,易受感染,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并不具备独立的能力,好奇心强,抗诱惑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未定型,可塑性强等特征突出。

社区矫正将未成年犯置于社区,首先,可以让其亲属及被害人时刻了解未成年犯的矫正状况,给予督促、关心和鼓励。对于被害人而言,亲眼看得到未成年犯的受到惩罚与矫正状况,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种精神安慰。对于未成年犯自身而言,也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引起自我内疚从而不断自我激励。其次,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能使未成年犯源源不断的接受新事物。处理新矛盾,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未成年为什么会犯罪呢?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一般来说,未成年犯罪基本上都是为了钱,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寻求刺激。那么,他们有为什么会有犯罪的想法呢?他们是不知道这是犯法的,还是明知故犯?为此,个人觉得理解未成年犯罪的心理是及其重要的。在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们可以得知:未成年犯罪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是因为缺钱而犯罪,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寻求刺激,亦或是缺少关爱,从而选择犯罪这条路,或许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期望得到关心,当然,也不否认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攀比。也有一些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学校老师不关注,家长却又把成绩当作准则,这难免会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等负面心理,以至于走岔路。

而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为此,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专门的未成年缓刑犯矫正机构和配置专业矫正人员 我国《预防未成年入犯罪法》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因为少年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均不同于成年人。我国应当建立未成年犯的缓刑矫正机构,并且配备一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矫正人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矫正的效果,还可以防止与成年被矫正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设立专门针对未成年缓刑犯社区矫正机构并配备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社区矫正人员,可以弥补我国《刑法》中关于缓刑考察主体这方面规定的缺陷。专门的矫正机构不仅可以矫正活动落到实处,而且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入员的角色定位,可以减少未成年缓刑犯的抵触心理,促进交流沟通,更多地体现人性化。

二、建立适合未成年缓刑犯特点的社区矫正项目 当前实践中,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主要项目有公益劳动、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心理矫正以及就业指导等。但是没有突出针对未成年缓刑犯的社区矫正措施,所以应努力完善未成年缓刑犯的特色项目。

进一步完善针对来成年缓刑犯的心理指导项目。未成年缓刑犯的心理指导对其教育矫正至关重要,必不可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是不稳定,易受环境及他人的语言刺激,故对其良性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要与未成年缓刑犯有定期和不定期的会面交流和家访活动,了解其心理动态及不良状况,能够针对未成年缓刑犯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案心理指导方案,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使之更深入,而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心理咨询。

规定一些限制人身自由的要求。虽然社区矫正本身已对罪犯采取了一些限制自由的措施,但这对未成年缓刑犯来说依然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些限制自由的加强措施。如规定晚上未经批准不准外出、不得进入酒吧、网吧、营业性的歌舞厅等场所、不能与不良行为者交往等,以便将未成年人与以前的不良人群与不良习惯隔离,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其重新犯罪的机会。

拓宽公益活动的渠道,丰富公益活动的内容。公益活动不应仅包括公益劳动,还要让未成年缓刑犯参加更多的其他公益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利他思想。如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和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宣传活动;举行帮助失学儿童、照顾孤寡老人等献爱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未成年缓刑犯必然会感受到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减少其自私、冲动的情绪,对于改造未成年缓刑犯应是十分有效的。【1】

三、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

(一)家庭参与矫正是社区矫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未成年犯与成年犯最大的区别,是对家庭的依附。对未成年缓刑犯来说,矫正工作的成败与是否利用家庭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有的家庭对未成年犯漠不关心,有的则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成员自身染有不良习性和不轨行为。基于家庭帮教的重要性,在缓刑制度中,应当明确家庭帮教的主体、内容及法律责任。在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后,由未成年缓刑犯的监护人作为家庭帮教人,对未成年缓刑犯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采取具体帮教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有的放矢的帮教活动,从而有效地制止未成年缓刑犯重新违法犯罪。笔者认为应当将家庭帮教规定为未成年缓刑犯监护人的法定义务,并明确违反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因为家庭帮教人一旦不履行帮教职责,或疏于、怠于履行帮教义务,甚至对未成年缓刑犯的不良思想、不良行为姑息迁就、包庇护短,就可能导致未成年缓刑犯再犯罪,从而给社会造成危害。而规定必要的法律责任,既可以对家庭帮教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促使他们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又能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帮教人予以必要的法律制裁。

(二)虽然我国的《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强调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缓刑犯的权利常常受到剥夺或者限制,特别是未成年缓刑犯的受教育权问题。学校会因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学校的声誉或者借口会带坏其他的学生而将其开除,断送其继续上学的机会。那么,如果被适用缓刑的未成年犯在原来的学校继续就读,学校不得因为其被判刑而将其开除,而是应当更加关爱未成年缓刑犯,不让其产生被排斥的感觉。学校还应当保护其个人的隐私,让未成年缓刑犯融入集体,同时学校还要对未成年缓刑犯进行重点观察教育,加强对其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

(三)社会应该积极通过各种媒体在公众中宣传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的理念,让公众认识到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对于国家和社会有何重大意义,使人们更新行刑观念,对缓刑进行科学定位,尽量避免对未成年犯适用监禁刑所带来的弊端,依靠社会化的社区优势,更好地发挥缓刑的教育矫正功能。另外,关于未成年缓刑犯的就业问题。在现实中,未成年缓刑犯在应聘工作时,用工单位表面上并不会强调其是罪犯而拒绝聘用,但是会寻找其他各种理由来拒绝未成年缓刑犯的求职,这不仅侵害了未成年缓刑犯的合法的劳动权,而且还伤害了未成年缓刑犯的自尊心,这对于未成年缓刑犯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社会对于未成年缓刑犯要给予更多的爱护,利用各种资源为未成年缓刑犯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成长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缓刑犯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对未成年缓刑犯矫正过程的作用,打破原来仅仅依靠对公安机关和基层组织来完成对未成年缓刑犯的矫正,整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使得矫正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1】舒晓:“论我国朱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之完善”,载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16页.

第三篇: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规定

第一条社区服刑人员要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第二条社区服刑人员要每月至少一次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和思想情况,接受教育,并书面签到。

第三条社区服刑人员的电话要经常保持畅通,如更换号码要提前向司法所汇报。

第四条社区服刑人员需要迁居的,应当向司法所提交书面申请,并经司法所和派出所同意,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迁居。

第五条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禁止出境;社区服刑人员确因需要暂时离开本县的,应当事先经司法所和派出所批准。

第六条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不得与社会上不良人员交往;社区服刑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或者会见其亲属以外的境外人士,须经司法所同意;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

第七条社区服刑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公益劳动。

社区服刑人员如果违反上述规定,有一次不主动汇报思想,接受教育,或有一次不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或有一次电话联系不到,给予警告处分;两次给予记过处分;三次建议收监。

第四篇: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浦社矫)字第()号

(市、县、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兹有社区服刑人员,其户籍所在地(居住地)为南皮县,因

(外出事由),现临时居住于 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拟委托贵单位实施异地委托管理。

妥否,请函复回执。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回执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办《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字第()号)已收悉。经我办审核,认为该社区服刑人员(符合,不符合)异地委托管理条件,决定(接收,不接收)该社区服刑人员。特此告知。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

()字第()号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研究,同意社区服刑人员 到 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临时居住,并于 年 月 日前报到。请贵单位根据社区矫正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其实施异地委托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

报到通知书回执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办《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字第()号)已收悉。社区服刑人员 已于 年 月 日报到。特此告知。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外出保证书

本人申请到异地服刑,保证接受受托地社区矫正机构管理,做到以下几点:

1.按时到受托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3.服从受托地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教育;

4.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努力适应社会生活,做守法公民。

保证人:

年 月 日

社区矫正监督人担保书

本人是社区服刑人员 的监督人,在其外出期间,本人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1.督促社区服刑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积极、主动接受受托地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教育。

2.保持与社区服刑人员的联系,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3.每月一次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司法所反馈社区服刑人员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及时反映。

担保人:

年 月 日

第五篇: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

浅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保障

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本人自己的观点认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就是指父母双方触犯刑法服刑,或者一方服刑,另一方没有抚养能力的,其子女未成年这些孩子能由父母以外的其他监护人照料,但是其它监护人不是没有能力照管他们的老人,就是自愿照管的或者没有经济实力,照管的亲戚,这些孩子即使被接到监护人家里,也得不到照管,这样的孩子就应得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障。

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障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郑重宣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的重大突破。切实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各方面权利,是积极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精神的体现。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对践行《儿童权利公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必将引起全社会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此外,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还彰显出法治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政府为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保护所有劳动者,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救济、86.8 % , 而感觉无所谓的才占13.2 %。在他们当中希望子女不受歧视的有68 % , 希望子女得到关爱的有32 % , 无所谓的只有11.7 % , 希望子女有个好前途的有31.3 % , 希望子女能有个工作有碗饭吃的有52.8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服刑人员对子女的现状普遍表现出一种关注。子女现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服刑父母在监狱中的表现。亲情是人们联系的纽带,在矫正工作中,重视亲情的纽带作用,对有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帮助和保护,可以帮助罪犯消除顾虑和不良心理,将有利于他们的犯罪矫治和改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通过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来提高矫正质量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例如在陕西,无偿代养因父母服刑、劳教而无人抚养的未成年子女的回归儿童村,使入村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儿童村孩子们的入学率是100 % , 而他们正在服刑的父母获得表扬、记功、减刑、提前释放的比98 % , 父母重新犯罪率10 %。保护服刑人员未

(二)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未成年人口总数近4 亿,占全国人口的13%,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历来重视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工作,制定了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服刑人员子女的保护,却一直未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服刑人员的子女同所有正常的青少年一样,其权利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与保护,社会应给予他们人格发展平等的空间。只有保障今天的青少年均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实现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发展与竞争。这样宪法中的人权保护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有利于稳定罪犯情绪,提高矫正质量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对于已婚且育有子女的服刑人员而言,子女是他们的主要牵挂。在对服刑人员的情感调查中,他们感觉到自己对不起子女。所以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爱他们,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任重而道远,国家应通过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来保护社会。

下载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个性化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刑法修正案(八)》里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及意义; 二是讲一些警示案例; 最后讲几点要求。 下面先第一个内容,新颁布的刑......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三篇【篇一】本人名叫xxx,是一名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三缓四的犯罪人员,在政府的关心下接受社区矫正,在社会上服刑,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强墙内和高墙外......

    社区服刑人员手册(精选)

    社区服刑人员手册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法修正案(八)》里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及意义;二是讲一些警示案例;最后讲几点要求。 下面先第一个内容,新颁布的刑法修......

    什么是社区服刑人员

    什么是社区服刑人员“三等四级”管理?各等级标准分别是什 么?[ 2010-05-02 ] 答:依据考核奖惩情况对社区服刑人员按“三级四等”进行分级管理。即:一级宽管、二级宽管、普管、严......

    1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

    案由: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 提案人:内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在家庭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在监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逐渐衍生和正在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为创建“和谐**”、“平安**”的需要,区妇联与区关工委关爱团......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范文大全)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 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合作,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