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安徽省司法厅 安徽省公安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皖司通〔2010〕121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省监狱管理局: 现将《安徽省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申请表 2.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3.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回执 4.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 5.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回执 6.外出保证书
7.社区矫正监督人担保书
安徽省高级人民院 安徽省检察
安徽省司法厅 安徽省公安厅
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防止脱管漏管,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是指对离开居住地所在县(市、区)到异地临时居住超过6个月的社区服刑人员,由居住地管理机关委托临时居住地相关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的一项工作措施。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异地委托管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动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第二章 适用对象
第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离开居住地所在县(市、区)到异地就业、就学、就医、探(投)亲等,拟在异地临时居住6个月以上的,适用异地委托管理。
第五条 对于离开居住地所在县(市、区),拟在异地临时居住不满6个月的社区服刑人员,按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司法厅、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第三章 管理程序
第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办理异地委托管理手续,由本人向居住地司法所提出申请,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提出书面意见,县(市、区)公安机关履行审批手续。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办理异地委托管理手续,由本人向居住地司法所提出申请,司法所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备案,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抄同级公安机关。
第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向司法所申请办理异地委托管理手续,须填报和提供以下材料:
1.填报《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申请表》和《外出保证书》; 2.提供《社区矫正监督人担保书》,由社区矫正监督人担保督促社区服刑人员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并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3.提供异地临时居住地村(居)委会或相关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第八条 司法所收到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申请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会同公安派出所进行审查,签署意见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审核。第九条 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对异地委托管理申请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送县(市、区)公安机关审批。
第十条 县(市、区)公安机关收到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申请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将结果通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办。
第十一条 委托地县(市、区)公安机关批准社区服刑人员的异地委托管理申请后,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应于三个工作日内以传真或通过安徽司法行政综合信息网,向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发出《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第十二条 司法所在收到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申请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备案,由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抄县(市、区)公安机关。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于三个工作日内以传真或通过安徽司法行政综合信息网,向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发出《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第十三条 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收到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发来的《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后,于五个工作日之内对委托书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接受委托管理的决定,向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发送回执。其中接受委托管理的,应将委托书复制抄送受托地县(市、区)公安机关备案,并由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和公安机关分别通知异地委托管理社区服刑人员临时居住地所在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收到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回执》后,应于三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具《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实际情况,明确社区服刑人员到受托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报到时限,并向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移交社区服刑人员相关材料复制件。
第十五条 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收到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移交的社区服刑人员相关材料复制件后,应进行登记并在五个工作日内将材料移交至受托地司法所。
第十六条 受托地司法所在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后,其所在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应当于两个工作日内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回执》,以传真或通过安徽司法行政综合信息网,发送至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
第十七条 获准异地委托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时限内到受托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报到的,由委托地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负责查找。脱离监管超过法律法规规定时限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监狱机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上网追逃,拘留、罚款,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等措施。
第十八条 受托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在办理接收监管手续后,应将委托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监管对象管理,落实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措施。
实施委托管理期间,社区服刑人员仍列入委托地在册统计范围,受托地不作重复统计。
第十九条 实施委托管理期间,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下落不明的,受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委托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委托地和受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都应当积极查找,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超过一定时限的,由委托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监狱机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采取上网追逃,拘留、罚款,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等措施。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委托管理结束前7日,受托地司法所应将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管理、教育矫正等情况上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办,由县(市、区)社区矫正办移交给委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同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给同级公安机关。社区服刑人员解矫手续由委托地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办理。
第二十一条 在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中,委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与受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当分别建立联系机制,每月定期通报情况,落实双向管理措施。社区服刑人员发生死亡、重新犯罪等非正常情况的,受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当及时向委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进行通报。
第二十二条 在办理异地委托管理手续期间,社区服刑人员由委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进行管理。到受托地司法所报到之后,社区服刑人员由受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进行管理,委托地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协助管理。
第四章 奖惩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委托管理期间,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奖惩,由受托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提出意见,交委托地司法所按程序办理。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机关应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机关提请的建议,依法运用减刑,撤销缓刑、假释,决定收监执行等奖惩措施。
第二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的法律监督,对实施异地委托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检察建议,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进行。
第二十六条 委托地、受托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办每季度应将异地委托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名单分别抄送委托地、受托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
(浦社矫)字第()号
(市、县、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兹有社区服刑人员,其户籍所在地(居住地)为南皮县,因
(外出事由),现临时居住于 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拟委托贵单位实施异地委托管理。
妥否,请函复回执。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回执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办《社区服刑人员异地管理委托书》(()字第()号)已收悉。经我办审核,认为该社区服刑人员(符合,不符合)异地委托管理条件,决定(接收,不接收)该社区服刑人员。特此告知。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
()字第()号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研究,同意社区服刑人员 到 市 县(市、区)乡镇(街道)临时居住,并于 年 月 日前报到。请贵单位根据社区矫正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其实施异地委托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
报到通知书回执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办《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报到通知书》(()字第()号)已收悉。社区服刑人员 已于 年 月 日报到。特此告知。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盖章)
年 月 日
外出保证书
本人申请到异地服刑,保证接受受托地社区矫正机构管理,做到以下几点:
1.按时到受托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 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3.服从受托地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教育;
4.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努力适应社会生活,做守法公民。
保证人:
年 月 日
社区矫正监督人担保书
本人是社区服刑人员 的监督人,在其外出期间,本人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1.督促社区服刑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积极、主动接受受托地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教育。
2.保持与社区服刑人员的联系,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3.每月一次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司法所反馈社区服刑人员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及时反映。
担保人:
年 月 日
第三篇: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管理规定
第一条社区服刑人员要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第二条社区服刑人员要每月至少一次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和思想情况,接受教育,并书面签到。
第三条社区服刑人员的电话要经常保持畅通,如更换号码要提前向司法所汇报。
第四条社区服刑人员需要迁居的,应当向司法所提交书面申请,并经司法所和派出所同意,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迁居。
第五条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禁止出境;社区服刑人员确因需要暂时离开本县的,应当事先经司法所和派出所批准。
第六条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不得与社会上不良人员交往;社区服刑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或者会见其亲属以外的境外人士,须经司法所同意;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
第七条社区服刑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公益劳动。
社区服刑人员如果违反上述规定,有一次不主动汇报思想,接受教育,或有一次不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或有一次电话联系不到,给予警告处分;两次给予记过处分;三次建议收监。
第四篇: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
东 南 大 学 文 件 校通知〔2012〕133号
关于印发《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院、系、所,各部、处、直属单位:
为加强学校设立的异地研究院(不含在异地设立的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研究院或分校)管理,根据国家、省部有关文件和《东南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特制定《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
二O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 科技
异地研究院 管理办法 通知
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主动公开 2012年11月29日印发
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高校创新资源优势与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高效叠加,充分发挥东南大学学科、人才和科学研究的优势,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并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我校在异地设立研究院(不含在异地具有人才培养功能的研究院或分校)。为使研究院管理规范有序,根据国家、省部有关文件和《东南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异地研究院的建立依托东南大学科技与人才优势,结合东南大学学科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广泛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打造应用技术研究、行业技术研发的载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 异地研究院的设置
第三条 异地研究院是东南大学在地方(地级市、县级市)设立的产学研合作载体。东南大学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在异地设立的研究院分为区域研究院和产业技术研究院。
区域研究院是与地方政府合作而设立的、旨在强化区域合作,其目标是全面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该区域若干个主导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力争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针对地方产业比较集聚的情况,与地方政府、企业或企业联盟合作设立,着眼于提升行业整体实力,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科技创新。
第四条 异地研究院名称:
区域研究院:东南大学—(地方名称)研究院
产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地方名称)(产业方向)研究院
第五条
异地研究院成立应具备如下条件:
1.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总体发展要求。2.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具有承担国家或地区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研究规划。
3.行业内企业高度集聚和政府与企业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包括增长方式转型、产品升级。
4.当地政府或企业能提供足够的研究空间以及持续的研究项目和经费(包括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与当地若干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基础。
5.学校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拥有一批内容相对集中的研究成果,以及围绕研究院建设目标而集聚的研发队伍。
第六条 异地研究院设立程序:
1、由学校应用技术院(以下简称“应用院”)与当地政府、企业充分磋商,提出设立方案与协议书草本;
2、应用院组织校内专家对设立方案进行论证,协议草本交学校法制办审查并提出法律意见书;应用院根据专家意见以及法律意见书,会同当地政府、企业对方案和协议书进行修改;
3、学校科研院院务会对异地研究院方案和协议书讨论通过后,报校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后,由学校发文成立。
第七条 异地研究院的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具体业务上接受应用院的指导。
第八条 原则上在地级市可设立学校全资独立事业法人性质的区域研究院;在地级市和县级市可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原则上为不具
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如有特别需要,必须经校长办公会同意;学校设立的全资独立事业法人性质的区域研究院,其资产管理归属资产经营管理处。
异地研究院可下设若干个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第三章 异地研究院组织构架与人员管理
第九条 学校成立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行使以下职责: 1)审定研究院章程和其他管理制度;
2)审议、批准研究院报告、工作计划和财务预决算;
3)拟定高层科研和管理人员的报酬事项; 4)评估和监督研究院的工作;
5)审议其它与研究院发展有关的重大事项。
第十条 管理委员会是研究院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的事务性协调机构,由东南大学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分别委派成员组成。
管委会主要行使下列职责:
1)论证研究院建设方案、发展方向和战略;
2)协调地方政府或企业支持研究院发展建设的有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3)规划研究院的重点项目。
第十一条
技术委员会是研究院的咨询机构,成员由双方提名,由异地研究院聘免。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论证研究院的大型设备投资方案; 2)论证研究院的科研领域和课题方向; 3)评审研究院研发项目的相关成果;
4)筛选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重点研究领域和课题方向;
5)对立项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第十二条 异地研究院实行应用院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应用院聘免,聘用期限原则上为每期三年。同时,由应用院聘任区域研究院院长为应用院兼职副院长。
第十三条 异地研究院院长的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研究院日常管理规范,全面负责研究院日常工作; 2)负责提交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年终总结报告和财务预决算编制,并接受校财务处和审计处的业务审计;
3)负责推荐研究院管理人员、各研发机构负责人;并提交应用院审核、审批;
4)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技术、信息、成果等资源的集成; 5)负责组织落实应用院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十四条 异地研究院内设机构和部门设置由异地研究院按照工作需要经应用院同意后设立,开展日常行政事务。
第十五条 异地研究院可向学校申请派出校内工作人员1~2名参与研究院日常管理工作,人员派出由应用院与人事处或有关院(系)协商解决。其余管理人员由异地研究院制定用人计划,并报应用院批准后,由当地政府向社会招聘并支付薪酬,人员不占用东南大学编制,由异地研究院负责使用和考核。
第十六条 异地研究院科研人员组成:东南大学教师,博士生(后)、硕士研究生。根据异地研究院工作需要聘用的科研人员,需报应用院批准,并由当地政府、企业(机构)通过人事代理机构聘用,人员不占用东南大学编制,由异地研究院负责使用和考核。
第十七条 东南大学派驻异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由东南大学依据相关规定给予驻外补贴,从政府给予的研究院运行经费中支付。东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含研究生)的报酬由异地研究院下属的各研究室(中心、团队)从项目经费中支付,学校将从政府给予的异地研究院
运行经费中给予适当补贴。
第四章 异地研究院的财务管理
第十八条 异地研究院必须按照学校财务管理规定执行,并接受学校财务审计。
第十九条 异地研究院财务支出需遵循《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财务管理规定》;每年编制的财务预算需报异地研究院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必要时需报学校财经领导小组审核通过才可执行。
第二十条 异地研究院需根据《东南大学异地研究院财务管理规定》制定本研究院的财务管理细则。异地研究院财务管理人员,需接受东南大学财务培训后才可上岗。
第二十一条 由异地研究院名义申报的各类项目经费,一律进入学校财务处统一账号进行管理。当地政府有配套经费的项目,研究院需按照《东南大学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就地管理使用。
第二十二条 异地研究院科研经费的提扣办法,参照学校管理办法执行;所提扣的管理费包括学校管理费、科研管理基金、相关院系管理费、当地研究院的科研发展基金,其中,院(系)提扣部分暂留存异地研究院,由异地研究院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批准下拨,纳入研究院经费管理范畴。
第二十三条 异地研究院科研项目经费的其他管理和经费使用办法均严格依照国家和东南大学相关管理办法实施。
第五章 异地研究院的考核
第二十四条 异地研究院实行报告与定期评估制度。研究院每年年终须向应用院提交工作总结报告,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应用院对异地研究院的管理,主要通过检查评估的
形式进行。原则上每年由应用院组织一次检查,每3年组织一次全面评估。检查评估的主要内容:
1、承担的科研任务及完成情况;
2、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3、完成的论文、专著及知识产权等情况;
4、与企业合作及技术转移情况;
5、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
6、学术交流情况;
7、财务运行情况等。
第二十六条 对检查不合格的研究院,由应用院提出警告和整改意见,并向科研院通报情况;对当次评估不合格的研究院,由应用院向科研院提交整改或撤销建议,由科研院报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批准。
第二十七条 异地研究院院长的考核由应用院结合研究院的发展和运行情况,并参照学校相关考核规定进行。在学校工作量考核中,计及其承担院长的工作量。对做出显著成绩的院长,学校将予以表彰及适当的奖励。
第六章 异地研究院资产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院的所有资产归属于东南大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院中,凡用东南大学各类经费或政府、企业以项目、捐赠方式经由东南大学投入至异地研究院的经费所购置的固定资产,其所有权一律归东南大学;地方政府、企业直接投入异地研究院的经费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所有权归属视具体情况另行约定。
第二十九条 异地研究院的智力劳动成果的生成、知识产权的认定和归属、无形资产的利用和转移、管理和保护、研究人员和知识
产权的关系等依据国家的有关法令及《东南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进行运作和管理。
第三十条 异地研究院申请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可以当地地址进行注册,但必须以东南大学名义注册。若当地政府对知识产权提供申请费资助和奖励政策的,学校不重复资助和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学校科研院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农村公路特指乡道和村道。
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与乡(镇)之间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村道是指主要为行政村区辖内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行政村之间及行政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第三条 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要求是,乡道基本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的技术标准、村道以机动车行驶通畅为标准。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
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由县乡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村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按乡规民约由有关部门负责。
有条件的乡(镇),可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乡、村道养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县、乡(镇)政府做好农村公路的发展规划;
(二)培训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村公路学术研究,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三)加强农村公路桥梁、护坡等重要构造物建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四)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做好重大路政案件的查处;
(五)督促乡(镇)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六)督促“一事一议”政策用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
(七)做好农村公路有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
(八)以适当补助形式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筹措和政策扶持。
第六条 农村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与国、省、县道及其他方式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当地扶贫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等相结合。
第七条 乡道的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村道的规划要在乡(镇)人民政府的协调下,由村委会编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县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经批准的乡道和村道的规划需要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发展规划,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具备条件的乡(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由投 2 资主体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并由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实行监督。
第十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和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农村公路新、改建任务,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第十一条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充分发挥现有公路的效益。农村公路的养护要求达到路面平整坚实,路拱适度,行车顺畅,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水沟畅通,桥涵等构造物维护完好,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第十二条 农村公路的养护,可根据交通量、路面状况、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
第十三条 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
(一)分段招标养护;
(二)分户承包养护;
(三)发动群众集中养护;
(四)以行道树的收益,承包养护;
(五)固定人员、专业养护;
(六)其他养护模式。
第十四条 因积雪、水毁或其它自然灾害造成农村公路交通受阻或损坏严重时,由所在县、乡(镇)政府及时组织力量抢修,保证公路尽快畅通。
第十五条 农村公路绿化工作,由县、乡(镇)政府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农村公路用地上的树木,不得任意砍伐,确需更新的,应按有关规定向产权单位报批并完成更新补种。
第十六条 强化路政管理工作,建立乡规民约,保护路产路权,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农村公路。因特殊原因需占用、挖掘、搭接、穿跨越农村公路,属于乡道的应报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审批,属于村道的按乡规民约办理。
第十八条 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可依照有关法规,采取必要工程措施,严禁超限运输车辆在三级以下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在三级(含三级)以上农村公路上进行超限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事先报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确定乡道两侧边沟外缘5-10m为建筑控制区,村道建筑控制区由乡(镇)人民政府划定。
禁止在农村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或者地面构筑物。
第二十条 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村公路,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筹集体制。
(一)乡道建养资金,由县乡两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以及交通部门的适当补助和沿线群众投工投劳共同筹集;
(二)村道建养资金,由乡财政和村集体经济、“一事一议”政策,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各界及群众捐款共同筹集。
第二十一条 省交通厅对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年每公里500元。
(一)县(市)中60%的行政村实行了“一事一议”政策;
(二)每人每年不少于6元钱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或养护;
(三)小机养路费的使用符合《安徽省县乡公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四)乡村道养护机制已经健全。
省交通厅补助经费将直接下达市交通主管部门,各市交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以上四条标准考核。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者,省交通厅将扣减下该市有关经费,并给予相应处罚。
第二十二条 交通主管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对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县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对所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市交通主管部门也要对全市农村公路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对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可以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能达到要求或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省、市交通主管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包括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和渡口。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2年元月1日起施行。
石牌镇2012年乡、村公路管理养护
实 施 计 划
2011 2012
67.82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