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半年广州市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

时间:2019-05-13 19:3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上半年广州市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上半年广州市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

第一篇:2010上半年广州市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

关于广州市依法行政情况的汇报

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吴明场(2 010 年7 月28 日)近年来,广州市政府紧紧围绕国务院《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称《 依法行政纲要》)确定的“十年左右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我简要汇报如下:

一、广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近年来,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 依法行政纲要》 和《 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在政府职能转变、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建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依法行政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 年H 月,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对广州市政府依法行政情况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广州市政府的依法行政.悠体水平较五年前有很大的改善。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2004 年《 依法行政纲要》 下发后,市政府及时制定了《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重点工作和措施。市直各部门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大对依法行政各项工作的领导力度。2009 年,我市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一2020 年)》(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对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和省委关于在广州率先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试点的部署,以开展创建法治广州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制定了《 广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5 年规划(2010 一2014 年》)(以下简称《 5 年规划》),明确工作重.点.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阶段推进的依法行政工作的新格局。

(二)以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2004 年7 月,市政府制定了《 广州市实施<行政许可法>若干规定》,对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制、实施程序以及监督机制都作了具体规定。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普遍建立了实施行政许可的公示制度、一个窗口对外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二是认真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我市分别于1999年、2002 年和2006 年开展了三轮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共对2700 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共精减了70 %的项目。2009 年,我市又启动了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现有的行政审批项目作进一步精简,共又精简了66 %的审批项目,市一级仅保留了270 多项审批项目。三是改革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通过成立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了31 个涉及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市一级政府审批管理部门以及中央驻穗机构的办事窗口,入驻的行政许可及配套事项共783 项,有450 位窗口工作人员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服务。梳理和优化重点项目的审批环节,压缩房地产审批期限53 %,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为加大投资力度,化解金融危机创造了良好的法制保障。

(三)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各级政府依法决策能力。一是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打造“阳光政府”。2002 年,我市出台了全国首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地方政府规章。2005 年下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政务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建设试点城市。2007 年,全国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我市“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二是探索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市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库和法律咨询专家库,试行政府部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制度。

2010 年我市制定出台了《 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征询工作规定》,明确凡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在决策前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同时研究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和政府集体决定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化、法定化。

(四)制度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坚持政府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的统一,努力做到政府立法工作与改革开放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2004 年至2009 年,共制定出台政府规章35 件。政府立法工作重.点转向以改善民生为重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为主的立法。开展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有益探索,出台了全国首部规范公众参与的地方政府规章《 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将公众参与作为广州市规章制定的必经程序,严格规范了公众参与的范围、方式等,提高制度建设的民主化程度。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出台了《 广州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率先建立了文件有效期制度和前置审查制度。2009 年5 月,我市被国务院法制办及省法制办确定为“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示范点”,充分肯定了广州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2007 年和2009 年分别开展清理行政规章工作,对145 件市政府规章做出了废止57 件、修改12 件的处理。2008 年4 月,广州市启动全市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了76 %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通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有效地消除妨碍我市科学发展和珠三角一体化体制的障碍。

(五)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逐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一是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为重点,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先后进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交通领域的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逐步理顺了行政执法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和行政执法行为的“三梳理”工作。制定了《 广州市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 广州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完善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三是制定《 广州市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工作。四是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检查,解决行政执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五是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初步形成省、市、区、镇四级电子监察网络,市属51 个政府部门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已经纳入电子监察。六是加强规章实施检查,强化行政执法督察机制,重点纠正行政执法不作为等违法行为,提高行政督察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率。

(六)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纠纷中的作用,不断探索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我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认真贯彻落实《 行政复议法》 及其实施条例,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充分发挥了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办理了大量的案件。2008 年、2009 年,全市共受理各类行政复议申请5191 件,结案4860 件。此外,我市已建立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构,不断完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对维护我市政治、经济社会稳定,防范人民内部矛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市按照《 纲要》 的要求,积极探索政府建设规律,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离《 纲要》 确定的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法行政的意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仍显欠缺,依法办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制度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度保障不够到位,制度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够彻底,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需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尚显不足;四是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运用的规范化程度不够高,行政执法体制还不够顺畅,行政监督不够到位,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在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五是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中地位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尚未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篇: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2005年以来,县监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行政机关为民服务水平为根本,通过维护行政纪律,推进依法行政,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了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对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近几年县监察局的工作实践来看,发现了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依法行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对于依法行政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还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个别执法人员身上还存在长官意志,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凭经验办事,想当然决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2、依法行政工作混乱,存在交叉执法形象。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行政执法权分散,部分行政机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不清,造成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发生。有些行政机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些行政机关越权执法,实施了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内的行为。

3、行政执法目的不明确,存在以罚代管形象。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带有强烈的利益色彩。目前,个别执法队伍为了小集体利益,主要来源靠罚款,罚得越多,返还的越多,“执法养人,养人执法”,执法与执法者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造成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背离。一些部门之间有利争着上,无利躲 着走,争管辖,争权力,争罚款,造成重罚轻管,以罚代管。

4、基层政府权力弱化,执法工作协调不力。现行法律规定基层政府能直接执法处理的职权屈指可数,然而基层工作包罗万象,头绪繁多,基层政府无权处理的一些问题,其行政权都属于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当群众有要求,基层政府无法满足,与相关部门又缺乏沟通衔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爱莫能助”。

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专断作风、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观念。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身体力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同时,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逐步营造一个行政法制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依法行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一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准入机制。明确规定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基本条件,切实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考试制度,采取公平竞争的方法,择优录用,把好进人关。二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所有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执法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淘汰机制。对一些不具备基本的政治、法律素养,不符合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以及严重违法违纪的人员,必须及时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

三、加强监督检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是推进 依法行政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开展经常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推动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开展。二是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要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审查,防止问题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同时要落实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保证文件的严肃性。三是要推动决策权、审批权等重要行政权力的规范运作。要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防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四是建立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行政许可备案制度。行政机关作出的数额较大或影响较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及时上报上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五是认真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要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认真梳理执法依据,将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单位、落实到每一个执法岗位和每一名执法人员身上。六是要健全行政投诉制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公布行政执法监督机构的地址、电话及服务内容,认真查处群众举报投诉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一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合法合理、精简、效能、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监督制衡等原则,督促县政务大厅在健全完善大厅各项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工作人员管理,不断转变服务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审批事项的审批标准、条件、责任、权限、时限等做进一步规范,积极实施“一站式”服务的阳光政务工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二是要积极推行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建议县政府成立县招投标中心,对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能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的原则,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制定出台全县依法行政协调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约束一些机关和公务员中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对各项依法行政工作要慎重研究,合力部署,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越权执法等问题的发生。

五、加大惩戒力度,严肃责任追究。要把依法行政工作与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要针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工作效率低下、群众意见大,但又不触犯法律、够不上党政纪处理的干部,制订出一套效能告诫的具体办法,并把依法行政考评、效能告诫与公务员考核有机地结合,提高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水平。确定操作性强的依法行政责任追究方式,按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严肃执纪、从严治政的原则和要求,视应受追究的责任大小、情节轻重等不同因素,给予被追究人警示谈话、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扣发奖金、调离岗位、免去职务直至责令辞职、除名解聘或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多种追究形式,以使依法行政者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健康开展。

古浪县监察局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

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

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8号

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于2016年9月28日通过的《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业经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6年12月1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12月15日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

《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的决定

(2016年12月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

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查了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该条例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决定予以批准,由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

(2016年9月28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通过 2016年12月1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实施行政行为应当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公开公正、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原则。

第三条 行政机关以自己的名义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应当以其隶属的行政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由该行政机关承担法律责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议事协调机构不得行使行政机关的职权。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并对其行政管理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实施监督。

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工作,并对其行政管理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依法行政工作实施监督。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依法行政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实施本条例,负责本市依法行政的规划、协调、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

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依法行政的规划、协调、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本条例实施的相关工作。第六条 依法行政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区域或者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第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应当依法编制权责清单,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并向社会公布。

权责清单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解释、废止情况以及机构和职能调整情况及时调整。

第九条 为了公共管理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将部分行政职权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行使:

(一)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二)具备行使受委托行政职权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应当在委托的行政职权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部分行政职权之前,应当对委托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评估,行政委托实施一年后应当对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受委托行政职权的情况进行评估。经评估认为,行政职权由原行政机关实施更为恰当,或者委托后造成公共管理混乱、社会资源浪费的,不得进行委托;已经委托的,应当及时解除委托关系,相应的行政职权由原行政机关行使,并向社会公告。行政委托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明确委托的对象、范围、权限、责任、期限及相应的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委托机关应当加强对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行使受委托的行政职权的监督,受委托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应当定期向委托机关报告行使受委托的行政职权的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整改措施。

受委托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不得将受委托的行政职权再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组织或者个人行使。

第十条 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废止,或者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撤回或者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因此导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补偿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应当对其财产损失进行评估,按照法定标准确定补偿额度,没有法定标准的,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确定补偿额度,及时予以补偿。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统一信息采集、录入、更新、使用机制和信息数据共享格式、标准,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服务平台,完善网上政务办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为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事中事后监管、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

第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开渠道,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等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依法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公开。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畅通申请和公开渠道,依法向申请人公开相关信息。

第二章 行政决策

第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行政机关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以及依法需要保密的决策事项,依照有关规定办理。第十四条 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和分析决策所需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第十五条 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可以自行组织起草决策方案,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或者专业研究机构起草决策方案。

第十六条 行政决策涉及下列事项的,应当举行听证会:

(一)提高政府定价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商品价格和社会保障收费标准,降低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以及其他广泛且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事项;

(二)社会高度关注且争议较大的事项;

(三)决策起草部门认为有必要组织听证的事项;

(四)国家、省、市规定的应当听证的其他事项。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听证程序,确保听证参与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充分表达意见。

第十七条 决策执行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全面、及时、准确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

决策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执行的督查机制,通过跟踪调查、考核等措施,对行政决策事项的执行进行督促检查。

第十八条 行政决策实施的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出现其他不应当继续执行的情况,导致行政决策部分或者全部不能实现的,决策机关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修订决策、中止执行或者停止执行的决定。

决策执行部门和单位在行政决策执行过程中发现前款规定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决策机关。

行政决策不得因行政首长的更换而停止执行或者暂缓执行,但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的除外。

第十九条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应当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环节。

第二十条 本条例所称重大行政决策,是指市、区人民政府依照法定职权,对下列事项作出决定:

(一)制定或者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政策措施;

(二)编制或者修改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规划;

(三)制定或者调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住宅建设、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

(四)批准重大的政府投资项目,提前报废或者转让行政事业性单位重大国有资产,制定或者调整市、区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

(五)批准或者调整大型危险化学品和有毒、有害物质生产企业以及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对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项目的规划选址;

(六)确定或者调整政府定价的供水、燃气、教育、基本医疗、交通运输、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价格和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商品价格;

(七)确定或者调整社会保障收费标准和待遇标准;

(八)确定或者调整行政组织、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措施;

(九)关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面广和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利益密切相关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编制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于每年第一季度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没有列入目录,但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没有列入目录,但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属于重大行政决策的事项,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报送备案。第二十二条 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在重大行政决策调研时形成调研报告,并提交本级人民政府作为决策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重大行政决策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的,决策起草部门应当拟订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第二十四条 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决策方案,公布的时间不得少于十五个工作日。公布的事项包括:

(一)决策方案全文或者公众获得方案全文的途径;

(二)关于决策的目的和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情况的说明;

(三)决策方案涉及的主要问题;

(四)公众提交意见的方式、途径、起止时间;

(五)接受公众意见的部门、人员和联系方式;

(六)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 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意见,根据决策对社会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采用座谈会、听证会以及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公开征求利害关系人以及其他公众的意见,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民生领域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当进行民意调查。

第二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编制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列入听证目录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决策起草部门应当组织听证。第二十七条 决策起草部门在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后,应当及时反馈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和不采纳的理由。第二十八条 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重大行政决策方案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等进行论证。

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论证的专家人选由决策起草部门从专家库中选定,也可以通过个别邀请,有关单位、研究机构推荐等方式选定。专家人选的选定应当注重专业性、代表性、均衡性。

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在专家论证会召开或者提供专家意见十个工作日前向专家提供与论证事项有关的材料,并如实记录专家意见。

重大行政决策出台时,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专家意见和对专家意见的采纳情况。

第二十九条 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评估决策方案的财政、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和法律纠纷等方面的风险,并将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风险评估可以委托专业研究机构进行。

第三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的决策方案,不得提交审议。

重大行政决策起草部门应当在提请审议十五个工作日之前,将重大行政决策方案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三十一条 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应当提请市、区人民政府全体会议或者常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当如实记录、完整存档,对不同意见应当予以记载。

第三十二条 决策机关应当自作出重大行政决策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决策事项、依据和决策结果。第三十三条 决策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动态评估制度,定期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独立第三方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决策变更或者继续执行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镇人民政府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及其程序,应当按照本条例有关市、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由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对其合法性进行前置审查并统一编号。未经合法性审查并统一编号的,不得发布实施。

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一般不得超过五年,暂行或者试行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行政规范性文件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门户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发布。未向社会发布的,一律无效,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确保数据内容准确、更新及时和公众查询便利。

第三章 行政执法

第三十六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明确行政执法的职权、程序和依据,完善执法流程,统一执法文书,健全执法档案管理制度,并将执法职权、程序、依据和流程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加强执法台账、执法文书管理并建立档案。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采用照相、录音、录像等音像记录方式对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活动进行同步记录,并在二十四小时内按要求将音像记录信息上传至执法信息系统或者本单位专用存储器。因设备故障、情况紧急等特殊原因无法采取音像记录方式记录执法过程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对执法过程进行文字记录,由参与执法的人员共同签名确认后存档。

第三十八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办理期限,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承诺的办理期限少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在承诺办理期限内办结。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执法主体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具有法定职责的行政执法主体应当立即履行。

第三十九条 市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制定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统一向社会发布。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按照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进行行政执法。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行政执法主体执行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进行监督。

第四十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对重大专项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评估,在部署重大专项行政执法活动时,应当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第四十一条 行政执法主体对行政执法权限、标准等事项产生争议的,应当书面提交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由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市行政执法主体与区行政执法主体之间,不同区的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就行政执法事项产生争议,应当书面提交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提出处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决定。涉及国家、省驻穗单位的,由市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

行政处罚权由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集中行使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怠于履行法定监管职责,应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需要进行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及时将有关线索、证据等移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应当采取自行巡查或者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巡查等方式,对综合执法事项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行为。

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在执法过程中需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单位协助确认违法事实和性质、提供有关材料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及时予以协助,并提供相关材料。

第四十三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对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报送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对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行政执法分析报告,提交本级人民政府。

第四十四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本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行政给付等行政执法情况和有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行政执法情况公开的格式、内容和要求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统一确定。第四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实行行政许可目录化、编码化、标准化管理,优化行政许可流程,建立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限时办结的行政许可管理模式,推行行政许可网上办理。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推进中介服务行业公平竞争,不得为当事人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不得收取中介服务机构任何形式的费用、报酬或者捐赠。

第四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执法的保障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主体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必需的经费、场所、物资、设备与人员等。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区、镇、街道行政执法力量建设,按照区、镇、街道行政执法主体管辖区域的面积、常住人口和案件数量等因素合理配置人员、物资、设备等行政执法资源。

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权限和条件,可以将行政执法权委托或者下放给区人民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委托或者下放的行政执法权,市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

委托或者下放给区人民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相应的人员、物资、设备等行政执法资源配置给受委托或者承接行政执法权下放的行政执法主体。

第四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制定和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第四章 依法行政的监督

第四十九条 市、区、镇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市、区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街道办事处应当每年向区人民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报告应当包括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措施、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重大行政决策的决定和执行情况以及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群众举报和投诉等情况,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十条 本市地方性法规组织实施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在法规实施之日起三十日前,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报告法规实施准备情况,包括法规实施前应当完成的工作、法规实施必须具备的条件等落实情况和实施工作方案。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开展执法检查时,市人民政府应当向执法检查组作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法规的实施情况,包括法规规定的主要制度的落实情况、法规规定职责的履行情况、法规要求制定的具体办法或者实施细则的制定情况、法规的宣传情况等;

(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规规定被追究行政责任的情况;

(三)法规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四)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

第五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于每年第四季度编制下一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计划,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审查后,提请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重大事项的议案,不能按时提案的,应当向主任会议说明情况。没有列入重大事项计划,但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应当由其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提出议案。

第五十二条 市、区财政部门应当细化预算编制项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完整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预决算编制口径应当相对应并保持相对稳定,对编制口径作出调整的,应当予以详细说明。

有关预算报告报表的内容要求、具体格式,由市、区财政部门按照国家、省、市的规定提出,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相关工作机构审定。

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分项目编制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计划,计划应当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总投资、投资和资金来源等内容。

对于意见分歧较大的预算项目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建立单项表决机制。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于不符合编制格式、内容和口径要求的预算和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计划,可以要求有关部门重新编制并报送审查批准。

第五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通过下列方式对本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行为实施监督:

(一)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

(二)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案卷评查和投诉处理;

(三)行政复议案件处理;

(四)政府合同审查;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的信息化。

第五十四条 审计机关应当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使用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依法进行全面审计,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市、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全面、及时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应当及时整改,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告知审计机关,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下半年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上一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第五十五条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研究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本单位败诉的行政诉讼案件判决、裁定或者司法建议书、检察建议书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上述文书报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开,对实施行政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第五十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众投诉、举报统一受理、分类处置、统一反馈机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投诉、举报的统一受理、统一反馈,在本行政区域内建立统一的投诉、举报平台,拓展投诉、举报渠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网址、电话号码、通信地址及电子邮箱等。

负责投诉、举报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的专门机构应当在接受投诉、举报后十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十个工作日内不能办结的,应当及时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上公示等方式向投诉、举报人反馈处理进展情况。

第五章 依法行政的保障

第五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工作人员定期学法制度,将法律知识培训作为培训的必选课程,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法治专题培训班、两期以上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参加的法治专题讲座。

第五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和依法行政能力测试制度,实行公务员晋升依法行政考核制度。考查、测试和考核结果作为任职或者晋升的参考。

第五十九条 市、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应当每年不少于两次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本行政区域内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六十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等重大行政事务应当经政府法律顾问提出意见。

第六十一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专门工作机构或者人员,负责依法行政的协调、指导和监督等工作。第六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各级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工作的实际,创新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及时总结依法行政工作先进经验并予以推广。

第六十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依法行政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重点对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政务公开、社会矛盾纠纷处理等情况进行考核。市、区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本部门的依法行政考核制度。

考核的结果应当纳入绩效考核等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绩效评定、职务调整和奖惩的依据。依法行政考核结果的权重不得低于综合考核总分的百分之十。

第六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理论和本行政区域依法行政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编制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科学谋划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推进措施。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决策起草部门、决策机关、决策执行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的程序起草行政决策、作出行政决策、实施行政决策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六条 行政执法主体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的程序、期限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六十七条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怠于履行法定监管职责,或者未给予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协助、提供相关材料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要求编制财政预算、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计划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九条 负责投诉、举报统一受理、统一反馈的专门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不受理公众的投诉、举报或者未按规定的期限向投诉、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和处理进展情况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依法行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依法行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依法行政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不够强、法律素质不够高,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依法行政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特别是一些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层政府和政府部门还比较薄弱;行政决策还不够科学、民主、规范;政府立法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执法、滥用执法权现象时有发生;行政监督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等。

解决这些问题,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必须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务必抓出实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1、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加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立法;

3、完善法律、规章、规范备案和审查制度;

4、完善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效率;

5、行政复议;

6、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

7、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8、政府信息公开;

9、推进县、乡政府的依法行政;

10、进

第五篇:基层人行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及建议

下半月.合作

基层人行依法行政存在问题及建议

罗玉荣 刘毅华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和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或个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也越来越成为常态。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人民银行贯彻落实《纲要》的规划,以落实依法行政各项配套制度为工作重点,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但是通过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基层支行依法行政工作的审计和调查,反映出来的一些行政执法风险却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一、执法依据不完善

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人民银行分支行依法执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目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依据不完善之处。

(一)立法存在空白

如对征信业务、反假货币、支付清算组织等实施金融管理无法无据,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对政务公开信息的主体、内容、形式和载体方面,对公开和不予公开的信息如何分类管理方面,没有规范的办法。

(二)立法滞后

如《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国家金库条例》、《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规定的内容滞后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有关业务管理规章,如《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与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人民银行、银监会支付结算管理职责分工规定不一致。

(三)法规与实际操作不一致

如,目前人民银行基层支行行政许可事项有4项,分别是“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支库业务审批”、“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乡镇国库业务审批”、“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发”和“贷款卡发放核准”。而发生业务较多的是后两项。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将申请材料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或中国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办公室,办公厅或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当日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申请人将申请材料直接提交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基层支行承办行政许可的职能部门的,职能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同时,应向办公厅或办公室补办公文处理手续。”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发、贷款卡核发业务量大,申请人咨询的问题较多,一般都由职能部门先负责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后向办公室补办公文处理手续。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中国人民银行行 政许可实施办法》。但如由办公室受理,办公室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的当日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是审查后移交还是不审查就移交?如果是审查后移交,当日很难将其移交给本行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如果是不审查就移交,则审查权自然让位给了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从行政许可的角度考虑,审查权究竟在办公室还是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基层支行负责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应当将其依法制作的准予行政许可或者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书报本行行长(主任)或主管副行长(副主任)审查批准。但当场准予行政许可并制发行政许可证件的除外”。实际操作中,由于业务量较大,有权审批人不可能做到及时审批,一般都是承办行政许可事项的职能部门先办理后补审批手续,审批职责转化成审核。

二、部分执法主体在依法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

(一)部份执法单位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

依法行政执行力有待加强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应该是通过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技术手段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部份执法单位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视度不够。一是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不够完善,存在薄弱环节和疏漏。比如:重大事项登记不完善;未建立执法人员定期考核及淘汰制度;未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未及时调整法律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未及时缴回和注销因调离人行、执法证遗失等原因的执法岗位人员的执法证;未将假币收缴和鉴定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监督检查、银行间债券市场代理人行政许可、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行政许可等事项列入《行政执法岗位职责目录表》《合同审查意见书》不够规范,无经办人签字,无部门意见及盖章;个别行政许可公示内容不够完整,未公示与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的业务办理流程;对部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审查不够严格等。二是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力度不大。

(二)部份执法单位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行政执法主体管理层,不能有效组织对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不能有效组织对银行结算账户、贷款卡办理、现金收付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少部分行政检查监督程序不规范,缺漏或没有立项审批、现场检查通知书、检查方案、检查通知书、工作底稿等;检查资料不完整,如无检查通知送达回证、事实确认书无被查单位签字认可等。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的主要做法就是对外公布一个政务公开联系电话。有政务网的挂上几条信息,较长时间不更新。没有政务网的,则结合反假人民币宣传、征信宣传等,利用新闻媒体,人口稠密的集市、商场、车站等地方进行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不够,渠道不多,信息及时性不够,使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不能得到及时传递,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一定限制。

(三)执法人员综合执法素质不高

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工作重心过于强调“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行政管理职责,基层单位法制观念有所淡化,部分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对 法律规章理解不准确,不能清醒地看到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基层行执法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既懂金融理论和业务,又熟悉金融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业务部门执法人员较少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法学教育、培训,对法律专业知识学不精、钻不透、用不准,法律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队伍建设跟不上新形势下央行行政执法工作需要。比如,在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中就会造成,部分执法检查人员没有很好的站在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提高检查监督有效性的全局角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意见,并辅之宣传、解释、引导,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导致基层支行在执法检查中,重视检查实效少,流于形式多,屡查屡犯现象常有发生。

三、执法对象屡查屡犯现象凸显,检查监督效果不理想

依法行政中的检查监督是一项日常性工作。有按年进行的,有按季度进行的,有上级安排布置的,有专项的。检查监督的频率和内容覆盖的设计和规划与依法行政的要求是适应的。但在工作实践中,在国库经收检查、反洗钱检查、现金管理检查、现金收付检查、银行结算账户检查、贷款卡执行情况检查等方面,反映出来的情况是:被查单位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不按法律法规和制度执行,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敷衍了事的现象,同类问题屡查屡犯。

四、政策建议

(一)对依法行政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空白与滞后和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问题

应引起上级行的重视,并且进行建立、修改和完善,更具权威性、可操作性。使基层支行行政执法能够做到真正有法可依。

(二)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并有效组织执行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依法行政主体的管理层,应自觉提高法律素质,提高执法水平,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严肃执法,依法行政。强化对依法行政法律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执法部门法律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制度、管理、程序等方面的重视、落实、督办,对存在问题进行进行深入剖析,辅之宣传、解释、引导。

(三)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检查监督力度

开展经常性依法行政检查监督,扩展检查监督范围,加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加大对依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有效性的评议考核力度。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注重检查实效,避免流于形式,提高依法行政的检查监督效果。

(四)将政务公开放在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实施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的高度来认识 上级行应加强政务公开的指导和规范管理,使人民银行基层支行在政务公开信息的主体、内容、形式和载体方面更加贴近社会公众,以此保证此项工作作为常态工作,并及时更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官渡区支行)

下载2010上半年广州市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上半年广州市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及存在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于加强我市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建议 民革香坊一支部:侯 坤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各地也纷纷贯彻落实,我市也应该按照四中全会公告的精神,......

    关于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和实现基础,离开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便成了一个空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依法行政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依法行政意识淡薄。依法行政不仅赋予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生活的权力,而且也是限制、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手段。虽然“依法行政”......

    农村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xx县农村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关集中全力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必要法律,用以规范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秩序......

    XX年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XX年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依法行政工作总结范文(一) 在市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市政府《xx年依......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当前依法行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

    论依法行政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依法行政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4年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一系列的新行政法规的出台,昭示着我国在法治行政、法治治国的道路上已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集五篇)

    浅谈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