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忻城县农业局三招促进食用菌技术推广培训
忻城县农业局三大手笔促进食用菌技术的推广
忻城县 周东正
忻城县是广西重要的桑蚕之乡,现有面积20万亩优质桑园,每年有近30万吨优质桑枝,这为忻城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资源。2009年广西忻城县兴城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在欧洞乡建立生产示范基地。公司计划三年内投入300万元,正常生产后年均生产菌棒1000万棒,带动种植农户200户以上,实现产值2000万元。忻城县农业局把推广食用菌技术,延伸桑蚕业产业链,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突破口。采用与公司基地联合,组织精干培训队伍,创新多种培训模式,当年实现带动种植户50人,培训农民800人次,建立食用菌生产大棚50个,生产菌棒300万,实现产值600万元。
技术部门与公司基地联合
红渡江信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现有管理人员7人,技术人员5名,他们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忻城农业局作为主要的农业技术部门,技术人员较多,虽有较广的技术知识面,但专业实践性不强。为此,局领导组织精英骨干到基地与技术人员学习,并派技术骨干到南宁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这些技术人员将是食用菌培训的中坚力量。
建立健全师资队伍与培训教材
从农业系统中选择经过严格培训,技术过硬的骨干力量,与公司基地的主要技术人员组成培训队伍。局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各项培训。针对公司生产的“秀珍菇”和广西“云耳”品种,进行分类培训,并进行细化培训,分别按大棚生产管理、工厂化生产管理、采摘管理和运输储存管理
等制定培训方案,对每项培训内容,都组织专家编写简明实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教材,免费发给广大学员学习。
创新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
一是以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专题培训。根据当地群众对产业技术的要求,通过聘请专家、技术人员集中授课辅导、集中收看电教科技片等方式,对学员开展专题培训。今年来,共举办专题培训班10多期,组织播放收看各类科技片20多次,培训学员500多人次。
二是以示范基地为样板,现场示范教学。以示范基地为样板,充分利用示范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组织基地中的乡土人才和种植大户现身说法,让农民群众在看中学、学中看,有效解决学员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问题,使学员学有榜样,学有典型,激发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增强他们致富的欲望和信心。
三是以示范基地为支撑,全程跟踪服务。示范基地和农业专家组成科技服务队,对关键性的技术瓶颈问题,组织专家联合咨询,同献良策;开通24小时科技服务热线,对培训户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叫随到,深入实地指导,直至问题解决。
四是以基地+党组织为依托,带动农户致富。建立“基地+党组织+党员+农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位党员负责联系2位农户,主动为联系户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篇: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河池市农业局
抓好玉米免耕技术推广促进我市农民增收
河池市农业局
(2005年6月28日)
2005年是我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的第三年。今年来,我市按照自治区农业厅和推广总站的工作部署,落实在11个县(市、区)146个乡(镇)实施玉米免耕推广项目,参与农民67.3万人,建立500亩以上中心示范片22个,辐射带动面上27.26万亩,占春玉米免耕原计划面积20万亩的136.3 %。其中推广面积较大的有大化、都安、东兰、巴马、金城江和宜州等6个县(市、区)。如大化县今年早玉米推广免耕5.96万亩;都安县推广面积6.41万亩;东兰县推广面积3.15万亩。在推广过程中,我们以市、县政府牵头,采取行政促动、农业与科技部门联动的办法,大造声势地宣传玉米免耕的好处。在栽培措施上,我们实行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技术路线,集成组装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在创新模式方面,一是扩大研究玉米免耕节本增效范围,如在凤山、宜州开展“玉米免耕+油葵免耕”、“玉米免耕+棉花免耕”等试验示范。二是在大化、东兰、都安、金城江区等县开展免耕良种优选、新型肥料、不同播期、除草化控、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对比试验,为完善我市玉米免耕栽培积累了经验。经过全市各县的共同努力,我市春玉米免耕呈现出“多”(农民参与多)、“快”(推广速度快)、“好”(免耕效果好)、“省”(生产投入省)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推广目标。目前我市各县的玉米免耕核心示范区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田间学校”,辐射带动区成为农村科技成果展示、农民增收培训、“三新”技术推广的闪光点,带动了面上玉米增产和农民增收。
一、主要做法
(一)采用高产良种
经过几年来的良种筛选,适合我市免耕推广的玉米品种有正大619、正大818、迪卡007、临奥1号、桂单
22、隆玉2号等。综合各县的高产经验,山地(含石芽地)免耕以正大619最好(主要是抗旱性强),其次是临奥1号。平地或坡地免耕以正大818最好(主要是大穗),其次是迪卡007。上述品种在我市表现为:高产、抗虫、抗旱、适广等特性,比本地当家品种亩增产30-40公斤,增收10%以上。在各县实施中,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辐射区占95%以上。
(二)集成配套技术
1、抓好适时播种。据多年来的春播调查,我市春玉米免耕气温稳定在12-13℃以上播种才安全。如播种过早,会遇上寒潮低温冻害,造成烂苗、死苗、缺苗。若播种太迟,会影响到后造生长期与产量收成。综合我市各县(市、区)春玉米免耕的播种经验:平地早玉米在2月3—8日播种、坡地早玉米在2月15—20日播种、高寒山区中玉米在3月25—30日播种才安全避过低温天气,保证玉米生长出苗。此外,春玉米适播期的确定,还视降雨及土壤水分而定,一般土壤持水量在60-70%(田间处于湿润状况)播种最好。在适播期内若遇上特别干旱天气,播种时应施足水粪,保证一播全苗,提高玉米整齐度。
2、实行配方施肥。为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在施肥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实行氮、磷、钾配方施用的原则,遵循每百公斤籽粒施纯氮2.6公斤、五氧化二磷0.9公斤、氧化钾2.6公斤的规律,对严重缺磷(10PPM以下)、缺钾(100PPM以下)的土壤应增磷补钾。在高产栽培时,基肥亩施腐熟牛栏粪1000—1200公斤,水粪20-25担,复混肥30-40公斤。攻苞肥在玉米11-12张叶时亩施复混肥25-30公斤,尿素20-25公斤。
3、因品种合理密植。“适当”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关键。综合各县的密植经验,正大619、正大818、临奥1号、迪卡007等平展、大穗型品种,种植密度在3200-3400株/亩较合适。而桂单
22、桂单
30、农大108等半紧凑型玉米种主要靠群体产量收成,种植密度为3600-3900株/亩较宜。
4、注重病虫草防治。我市玉米免耕虫害主要是螟虫、铁甲虫,病害主要是纹枯病,草害主要是白花草。针对病虫草害,首先搞好预测预报,铁甲虫在我市玉米7-9叶期、螟虫在大喇叭口期、纹枯病在中后期注意防治,白花草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喷施除草剂(如阿特拉津或乙草胺)一次,可防除田间杂草,减少中耕操作,降低用工成本。两天喷药化控。其次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效果提高9-10%。
5、推广秸杆还地。为实现免耕生态良性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在前作玉米收获后将30-50%的秸杆还田覆盖于玉米大行间。通过实施秸秆还田,免耕地实现保湿抗旱,抑草保土。该技术在我市各县普遍推广,中心示范区推广70%以上、辐射区推广50%以上。
(三)整合推广力量
乡、村技术骨干是我市农业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农村新技术传递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载体。为整合市-县-乡-村四级推广力量,我们与科技部门合作,把免耕技术与“科技下乡”、“绿证工程”“阳光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以市牵头、以县带动、以乡、村农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一个强大的科技队伍,弥补农村基层推广力量的不足。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现身示范”作用,市、县、乡科技人员住村蹲点,与群众打成一片,既当宣传员,又当指挥员。
(四)强化组织领导
1、及早部署抓落实。早在去年11月份,我市就召开了各县推广站长会议,把全市免耕任务分解到县。在今年春播期间,我市四家班子领导分赴各县督查农业生产,把免耕任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检查,促进了各县免耕技术的推广。
2、成立机构强服务。市、县、乡成立强有力的免耕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领导牵头,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组织示范区与玉米加工企业协作(如巴马县长寿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生产玉米面等系列产品),帮助农民解决销路问题,调动了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县、乡农技部门积极开展技物结合,在示范区实行
“四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配药,统一指导)服务活动,保障物资供应,农民买得称心,用得放心,物化技术农民非常满意。
3、利用媒体搞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光盘录像和科技明白纸等形式搞好免耕宣传。今年来,利用市、县广播电视这一媒体,先后播放免耕技术 56次,广播电视讲座 22 次;组织科技人员下乡1.2万人次;举办免耕咨询134场次,听众约13万人次;发放挂图、资料
5.6万份(册);展示图板、宣传栏164块。此外,金城江区农业局还利用“乐百姓”(固定电话每月只交2元话费便可查询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电信服务功能,把免耕技术输入网中,农民在电话里就可学到免耕技术。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强化宣传,玉米免耕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三、有关免耕问题探讨
近年来玉米免耕在我市推广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农民自发性参与越来越多,推广面积逐年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特别是晚玉米推广成效更加显著。但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一是在施肥技术上,按传统的“基肥+秆肥+穗肥”方法,田间操作环节多,劳动强度大,不利于提高工效。如把传统施肥法改为“一次性基肥法”,可大大减省劳动力,农民很乐意接受。据部分县的成功经验,免耕玉米选用长效有机复混肥(缓释肥料)作底肥,可实现施肥、播种一次过,达到省工、节本、增效目的。二是推广免耕技术后,晚玉米面积扩大,玉米有待“订单”生产,建议走“领导+专家+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三是加强组织协调,采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三方”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三赢”才能持久推进玉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农民增收。
四、下一步打算
(一)及早宣传抓培训。按照自治区推广总站的部署,6月底至7月初在全市开展一次玉米免耕技术培训,计划培训县、乡技术骨干
1200人,科技示范户5万人。
(二)集中力量树典型。市、县联办玉米免耕中心示范3个,面积5000亩以上,县级示范10个,面积1.5万亩以上。
(三)多方争取求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及其他涉农部门的工作支持,解决示范推广经费投入问题。
(四)创新模式促增效。引进产-加-销经营和生态种养模式,如“企业+基地+农户”、“玉米+灯+鸡”,“地头水柜+灯+鱼”等,不断提升免耕科技含量,提高我市玉米产业化水平。
第三篇:食用菌培训授课计划
二零零九年达旗民委、扶贫办组织农牧民食用菌技术培训授课计划
一、培训目的.1.通过培训让农牧民能够初步掌握食用菌的一些基本知识。并能自己进行简单的操作。
2.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几种常规食用菌种类的栽培。3.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二、授课时间
三个月.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技术、实习栽培指导
三、授课地点
达旗王爱召乡、达旗树林召乡
四、授课内容
(一)理论
1.理论讲授内容及重点(时间为一个半月)。内容要点:
(1)食用菌的基本概念、种类;营养价值、药用价值(2)食用菌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食用菌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分析(4)当前食用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食用菌的形态 内容及要点:
(1)食用菌形态结构(2)食用菌繁殖方式(3)食用菌的生活史(4)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3.食用菌的生理特征 内容及要点:
(1)食用菌的营养环境(营养及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常用营养物质及分析、培养基)。
(2)食用菌生存的理化环境(温度、湿度、水分、PH值、通气、光照等的基本要求及作用原理和常用指标、实际操作中的变通等)
(3)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阶段的划分
(4)食用菌的生存的生物环境(食用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4.消毒及灭菌 内容及要点:
(1)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2)消毒灭菌的原理(3)消毒灭菌的方法
(4)实际中对空间、基本材料、工具等的消毒及灭菌方法 5.制种技术 内容要点:
(1)食用菌栽培的基本原理
(2)食用菌母种制作(组织分离、孢子分离)(3)食用菌原种制作(4)食用菌栽培种制作(5)食用菌栽培方法介绍(6)苗种保藏 6.食用菌栽培技术
内容要点:
(1)栽培方法分类(2)栽培季节安排(3)栽培场地选择(4)培养料选择(5)培养料配方
(6)发酵料栽培法(培养料发酵)
(7)后期管理(水、湿度、通气光等的管理)7.平菇两段出菇栽培法(1)菌棒准备(2)畦子的制作(3)营养土选择及配制(4)码畦(5)管理(6)采收
8.菇粮、菇菜套作方法介绍 内容要点: 玉米—平菇套作模式 9.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知识 内容及要点:
(1)病虫害种类及危害(2)病害识别(3)防治策略(4)虫害种类及危害(5)虫害识别(6)防治策略 10.金针菇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征、制种、栽培方法 11.鸡腿菇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征、制种、栽培方法 12.双孢菇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征、制种、栽培方法
(二)实验及实习内容(时间为一个半月)1.食用菌栽培方法参观,增加感官认识。2.消毒、灭菌技术:空间、材料消毒
3.培养基制作。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制作 4.母种制作: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 5.原种的制作
培养基消毒、装料、灭菌、接种、培养 6.培养种制作
装瓶、灭菌、接种、培养 7.培养料发酵方法 配料、堆料、翻料、成熟 8.病害识别、防治 竞争性杂草、子实体病害 9.虫害识别及防治
时间计划三个月
2009年五月
第四篇:农业局培训1
新华区农业局
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情况
农业局常年坚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和宣传工作,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1、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农民素质。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培训农业生产带头人,秋种前举办小麦播前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人数50人,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送科技下乡2次。引进推广新品种5个,小麦石家庄8号、石麦
15、玉米浚单
20、郑单958等增产显著。培训农业技术四项,一是双晚一节技术;二是配方施肥技术;三是小麦深耕机播技术;四是秸秆还田技术。重点推广了“双晚一节”技术2万亩,占全区种植面积的80%以上,每亩可节约成本3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在养殖上,积极抓了引导与服务。我局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养殖大户中调查研究我区规模养殖的经验和问题,向养殖户推荐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经验,指导新养殖户适时做好防疫、消毒、驱虫、饲养管理等工作,并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200余人,发放技术及信息资料1000余份,提高了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和防疫灭病技术。积极完善养殖协会,协会会员由100户发展到150余户,大大带动了全区养殖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技术,青贮饲料300吨。
3、加强农机管理与服务。印发各种农机安全教育宣传资料500份,发放农机安全教育光盘30张。开展农机技术培训100人次,发放技术材料150份。
4、在林业工作中,积极开展美国白蛾防治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人员100余人。
第五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计划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临沂市卫生局文件(办发„1‟13号)《中医药专家进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的建设,促进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特制定本计划。
一、目的意义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行政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增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目标,以中医药专家走进基层为手段,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对口帮扶,每1到3年为一帮扶周期,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室的建设,促进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服务群众健康、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活动方式
根据市卫生局统一部署,我院确定对口帮扶两家基层卫生院,分别是。每逢集选派中医药专家按照要求对确定的帮扶对象进行定点帮扶,原则上应选派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中医药技术人员,具有中级职称,但业务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优秀中医药技术人员也可作为进基层专家。
三、活动内容
(一)指导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对于没有中医科(中药房)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基层中医药专家对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进行指导,在活动周期内要建立中医科或中药房,并负责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使其基本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能够独立开展中医药诊疗活动。对于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所需的基本设备由被帮扶单位负责,中医药专家派出单位可给予适当支持。
(二)培养中医临床人才。进基层中医药专家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为工作重点,对临床医师进行中医理论培养和临床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重点培养的中医临床人员,由中医药专家对其进行传、帮、带,被重点培养的中医临床人员也可到派出单位进行临床进修。活动结束后,进基层中医药专家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培养2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使其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能独立开展中医诊疗活动。
(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服务。进基层中医药专家要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指导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敷贴、中药熏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群众服务。进基层中医药专家以市卫生局下发的《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为主要教材、以基层卫生技术
人员为对象,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在活动周期内,完成所属乡镇(街道)的全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包括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使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人掌握不少于10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使每个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在农村或社区进行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预防传染病、养生保健科普宣传,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开展养生保健。面向所属乡镇(街道)居民,每年至少开展3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四、活动要求
(一)中医药专家进基层活动从2011年5月1日正式启动,活动周期为一至三年,可由双方协商确定。中医药专家进基层医疗机构时间每周不少于1天,每次不少于1人。对于基础差的被培养的中医临床人员也可到派出单位进行临床进修,但其临床进修时间不能超过活动周期的一半,临床进修期间进基层中医药专家可减少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时间和人次。
(二)进基层中医药专家要增强责任感,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业务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的优势,为推进基层
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做出贡献。要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己任,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广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
(三)受帮扶单位要积极配合中医药专家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建立专家工作登记制度,对中医药专家的门诊时间、门诊量做好记录;对于开展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要做好详细记录并保存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