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公安民警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铁路公安民警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马丽 2001级 文秘)指导教师:王哲
[摘要]公安队伍是和平时期为公众利益奉献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公安民警“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民警的各方面压力已成为公安工作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认为造成民警心理压力过大既有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经费困难,装备不足,岗位压力,社会以及家庭等不尽合理等客观原因,也有其自身的主观因素。进而相应地从领导责任,强化管理,教育训练,更新观念,警务保障诸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正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时期下公安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增加和扩大。特别是当前警务工作与非警务工作交织在一起,消耗了大量的警力,使公安机关警力本身就紧张的状况无法得到缓解,我们的重庆民警为了完成这些繁重的工作任务,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同时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压力,严重地影响了民警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民警有许多说不清的不适应感,情绪抑郁,缺乏自信心;民警依赖性比较强,易反抗,家庭关系紧张,精神衰弱,焦虑,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制约了公安机关作战力的发挥。民警如何正确面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是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经济压力
就重庆铁路公安处来讲,西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内属中等偏下水平,铁路民警工资福利待遇普遍较低。特别是一些沿线贫困地区,拖欠民警工资,以物代薪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民警手上积压着大量警务开支单据无法报销。这既打击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又给民警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一部分民警的家属因单位不景气,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一份工资应付全家开支,显得捉襟见肘,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之中。在民警补贴的落实上也无异于水中望月,民警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吃饭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既打击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也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岗位压力
1、临时性工作面广量多,民警精力消耗过大。一线业务民警,每周要用近三个工作日的时间去完成名目繁多的阶段性、临时性工作。比如“春运大会战”,这项工作一搞就是五十天,我们的民警日夜奋战疲惫;又如“夏季社会治安重点整治”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就是加强夜间的治安巡逻,一搞就是一两个月,实行定人、定岗位、定时间,督察到现场办公;另外像“秋季攻势”和“冬季严打”等专项斗争,一个接一个,名目繁多,往往上一个专项斗争还没有扫尾,下一个又在计划中,而且这些临时性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有指标、要求高,搞得一线民警疲于奔命,效果如何暂且不论,消耗了大量警力和警察体力确是事实。
2、非警务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警力,导致警察体力透支过大。当前,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对社会的承诺也越来越多。在完成上级公安机关分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对非警务工作也不能一概推辞,要慎重对待。例如前段时间的“非典”工作,已不是一般性的卫生防疫问题,已上升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公安机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的一些民警日夜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尤其是发现疑似病例后,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接触人员的调查和隔离工作。对疫区人员流动到非疫区的调查,我们的一线业务民警,加班加点迅速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公安机关要安排民警到一些隔离区值勤,还要处臵发生的重大治安案件和事件,牵制了我们的大量警力。各地公安机关每年要处理大量类似于“非典”的非警务工作,我们民警的体力透支过大。
3、弹性工作制度不规范,民警的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各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实行弹性工作制,这一思路很好,可以解决基层派出所和机关一线科所队八小时以外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把民警的工作劳动时间从八小时延长到二十四小时,如何安排我们的民警休息,这是一个涉及到民警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使用警力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成了弹性工作制度不弹性的现象,对民警八小时以外的强制性规定,必须要有法律的依据,前提要合法,民警工作时间的相对延长,就是对其休息时间的绝对占用,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警力,做到工作与休息两不误的问题。人不是机器,久张弓必力竭,这是一个硬道理,休息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4、工作环境较差,民警体力透支增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欠发达地区就更差。从硬件方面来说,表现为三差:一是房子差;二是交通工具差;三是其他基础设施差。房子差主要表现在房屋陈旧,阴暗潮湿,办公、生活用房不配套,夏天降暑和冬天取暖设备不全。特别是重庆夏天高温炎热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民警,在闷热的办公室里,警服湿漉漉,肩上搭条湿毛巾,头昏脑胀,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还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们靠的就是去拼体力;交通工具差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一些乡下派出所,目前只有一辆北京吉普车,这种车辆只能在山区当交通工具,到城市里去办案找不到停车的地方。特别是夏天高温乘车,我们的一些民警风趣地称之为洗“桑拿浴”,那种滋味只有亲身体会的人才知道,出一躺差真是要人办条命;其他基础设施差是指基层派出所与硬件相配套方面的问题。
三、职业压力
每个行业都会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对于警察职员而言,其职业压力不同于一般的职业,这是一种要时常面对舞刀弄枪的犯罪分子、冒着生命危险排难除险、哪里有危险就要冲向哪里的一种职业。可以看出警察职业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从近两年全国统计的数据看,每年都有近500名警察因公殉职,因公致伤致残的更是不计其数。面临生死考验,紧急关头,警察的心理压力会有多大,决不是一般人所能体验到的。除此之外,警察还要面对上级分配的各项硬性指标任务,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侦察取证阶段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琐碎而冗长,有时群众不给配合,还得反复做思想工作,有的基层党政领导特别是最基层民警,把计划生育,抓鸡摸狗的非警务工作也加入其中。这些都是警察所独有的,警察所面对的职业压力也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
四、家庭内部压力
警察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出色地完成任务,背后则需要一个和谐平静的家庭支持他们的工作,要想成为警察的妻子、丈夫,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从当前情况看,绝大多数民警的家属都比较理解配偶的工作,所以他们主动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家务,肩负起侍侯老人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但是有时候,民警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也不是所有的家属都能理解的,有的家属对民警长年累月无规律的加班加点、长期警务外出感到怨恨,抱怨民警很少和家人交流,对自己关心不够等等。对此,许多民警都心存歉疚,在调查中,42%民警为没有尽到子女教育责任上感到不安,非常担心小孩的前途问题,35.9%的同志由于警务繁忙无暇照料老人,22%的同志把家务全部压在爱人身上而内疚。在夫妻感情交流方面,由于工作繁忙,62%的民警没有时间与爱人正常交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夫妻感情的促进,也影响了家庭的稳定安宁。
五、社会压力 由于公安工作直接与社会接触,在警务执法过程中极易引起社会对警察的误解与偏见。如: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可能会使警察站到了某个群体的对立面,损害了这些群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公安工作的严正性,他们难免不“得罪”一些当地的头面人物(甚至是领导)致使工作难度增大,很多群众对公安工作所付出血汗代价不以为然,公安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大肆渲染,有的群众笼统的将社会治安难题归咎于公安工作不利,甚至出现民警被诬告的现象,这些严重侵犯民警合法权益的现象,给民警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除此之外,给民警带来心理压力的还有上级领导的态度、同事之间的竞争、情感生活的压力等,在此不做进一步分析。面对重重压力大多数民警能勇于挑战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度过了困难。但也有少数民警在压力面前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个别民警承受不了挫折或巨大的心理压力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我们调查的反映情况来看,26.8%的民警碰到了无法消除的压力,2%的民警目前已濒临心理崩溃的边缘,他们在发出无情的求救信号。对此,上级公安机关应充分重视此项问题,笔者从基层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民警的工作,生活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公安科技经费的投入,努力实现“科技强警”,减少劳动强度。真正把民警从“人海战术”和手工操作的落后工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是保护和提高民警健康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公安民警的工薪和补贴。建议各铁路局结合公安体制改革,建立单独的警察工资序列,在此之前,要给予公安专门的“公安补贴”同时要保证资金到位。解决民警工作中所必须的通讯、交通补贴,切实改变多劳少得,多干少贴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关心民警家庭生活,了解民警生活疾苦,帮助解决民警子女家属就业等实际困难,把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位有困难的民警心中,消除或减少民警的后顾之忧,香港警队的福利服务可以说是十分周到细致。他们的福利工作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包括所有与福利计划有关的事宜,如警队人员子女的教育。婚姻家庭以及个人问题。贷款与补助金,警察合作社,退休警务人员及警察人员家属的就业安排社交康体活动,葬殓安排,度假活动及设施。
二、加强对铁路警察文化建设领导,千方百计动员广大民警积极投身铁路警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
铁路警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要破除文化建设是工会或是政工部门的事等片面的思想观念。各级党政工团领导要高度重视铁路警察文化建设,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工作检查上要突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要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经常分析研究,及时帮助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同时要带头参加文化活动,提高文化修养,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文化活动中得到陶冶和净化。作为领导干部,有责任对广大民警进行耐心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跟上时代节拍,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注意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积极投身于铁路警察文化的实践活动。通过警营文化一个个小气候区的建设来营造整个铁路警察文化大气候的形成。首先要注重铁路警察文化的载体建设。通过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等形式,促进民警学习,沟通文化信息、展示铁路公安风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局域网这一新载体,开设铁警之家,心理咨询热线等内容,关注铁路警察体验,开拓铁路警察视野,丰富警营生活。其次是提高铁路警察文化设施的文化品位。有条件的单位或地区,要通过建立铁警博物馆、铁警俱乐部及铁警图书馆、警体训练中心等设施和场地,丰富铁警文体生活、增强民警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另外,更经常更具体的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条件的单位要成立警察艺术团体,通过下基层巡回演出来宣传典型、传播知识、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球类、棋类、书画、摄影比赛活动及演讲,歌咏比赛,进一步加大铁路警察文化的辐射力度。
三、改进公安工作,争取社会支持
我国公安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警务复杂,警力不足,备勤时间欠妥,经费短缺,装备落后体制不合理等等。都给警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而其中的多数问题都是公安机关本身的组织与管理因素造成的,也是造成大部分警察压力问题的根源。必须加以改进,此外,要把心理健康问题列入警察的教育培训提升,选拔录用和淘汰制度当中,将那些合适警察工作的人,录用和选拔上来,提高我们公安队伍的整体心理素质。现在公安机关在社会公众面前威信不高,人民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高大,警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部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职责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不了解,把警察看作是“万能膏”,警察在工作中稍有闪失便对公安机关产生非议或偏见,二是少数公安民警素质偏低,业务水平较差,在工作中知法犯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对此,各级党政机关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宏扬人民警察的警德风范,使警察得到心理支持,同时要在公安机关的警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消除一批害群之马,以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四、给予适当的时间补充民警休息以调节工作压力
劳动权、休息权、获取报酬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的民警同样享有上述基本权利。公安工作需要我们的民警在完成八小时工作后去加班加点,他们毫无怨言地去做了,作为民警来说已经履行了劳动的义务,同样他们可以获得休息的权利以及获取报酬的权利。获取报酬的权利是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一种原则,任何单位和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们的基本权利。各级公安机关的政工部门,要加强民警八小时以外加班加点工作的登记管理。在公安机关内部,我们的民警工作确实很艰苦,政工部门在对民警考勤时,不仅仅是对八小时内的考勤,对加班加点情况也要考勤,以此作为年底对民警考核奖惩的依据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在不违反财政纪律的前提下,要妥善解决民警的多劳多得问题;没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做好民警的调休工作。要按规定保证我们的民警享有充分的休息权。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年休假”、“五一”、“十月一日”、“春节”放长假等,在没有特殊的任务下,我们的后勤部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民警休息时间;要落实经费,每年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安排一线民警疗养休息,使他们长期消耗的体力能够从休息中得到恢复和保养。要定期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警察体力严重或者超严重透支后,势必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后果,患职业病现象普遍。各级公安机关要抓好民警的身体保健工作,要千方百计地落实经费,每年为民警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对一些严重的职业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以此来提高我们民警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换岗、妥善安排,把恢复与保养一线业务警察体力工作落实到实际处。
五、开展警察心理健康保健工作,使我们的民警在平时工作中始终保持良好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态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逐步健全,社会各界和公安机关内部对民警的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我们的一些民警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受到特定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限制。如政治上的高标准、高要求使一些民警在心理上产生“恐慌”感;刑事、行政执法上的高标准、高要求使一些民警产生过重的“担心”心理等等,对民警形成一种心理上很强的压力,而且越来越大,“心理压力”不消除,日积月累,轻者会影响民警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者导致民警的心理健康障碍。
实际上,心理压力是外在客观事物对人体感官刺激形成的力量,表现为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轻者表现为一般压力,也是一种外在推动力,是有益的,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对民警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握好这个“度”的分寸。目前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譬如开展警察心理保健教育,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设立警察心理咨询中心、理疗中心等,效果比较好。各地公安机关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警察心理保健教育,聘请心理专家、心理医生设立警察心理咨询中心、理疗中心等。
综上所述:警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新时期下公安机关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警察心理防线最新动态,并及时做出反应,如果长期忽视了这个问题,势必会导致警察总体和个体身体素质下降,严重地影响了公安机关整体作战力的后果发生;要重视警察心理的动态变化,减少警察过分压力影响,落实恢复与放松警察压力的措施,科学使用警力;要注重警察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全面健身活动,提高全体民警身体总体素质,使我们的民警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旺盛的革命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时期公安工作中去。
参 考 书 目
[1]明绣峰.民警心理健康的缓解.公安教育.第13页 [2]人民公安报.2002,3,22 [3]宋小明.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政法学刊.第11页 [4]赵健.民警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思考.调研天地.2002.第144页
第二篇:最新浅析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
浅析我国公安民警的心理状况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越来越复杂,公安民警承受着十分沉重的心理压力,民警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亚健康人数在增多,为民警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心理训练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民警心理健康的现状入手,探讨造成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调节心理健康采取的对策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一、心理健康对于公安民警的涵义和标准
(一)心理健康对于公安民警的涵义
警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既具有普通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又能体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含义既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符合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是指公安民警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经常的、习惯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的一致。
(二)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标准。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具体包含七项标准:
1、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或异常。例如出现昆虫恐怖症的人往往对特定类型的昆虫表现出一种极度的恐惧,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反应。
2、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认识不正确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是经常遭受失败的;另外一个是过低的评价,结果是缺少前进的动力。
3、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莫名的不安感,一般事情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遇事不慌,能采取紧急措施。
4、能保持与外显行为相统一的人格。警察应当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与外显的行为相一致。一个人如果内心和外部行为不一致,就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形成双重人格。
5、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他人交往,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能予以容忍,采取宽容的态度。
6、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警察应该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掌握所在社会占据优势地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适应社会也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7、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在平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良好的控制,在一般刺激作用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面部表情、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临危不惧,果断地做出应对。
二、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调查显示:53%的民警存在躯体化症状(注:个体存在心理压力或其他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躯体症状,如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容易头疼,焦虑的时候容易浑身冒汗、手心发痒,头疼和浑身冒汗、手心发痒分别是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躯体化症状),其中3.6%表
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常有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和等躯体表现。68.7%的民警有强迫症状(注:反复的、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或想法),其中2.4%表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常有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行为表现,还有一些民警认为自己“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行了”。40.9%的民警存在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其中3.6%表现为严重,这些民警往往存在某些不自在感,在处理与家人、同事关系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些甚至产生自卑感,对人际关系越来越敏感。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线民警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他们的交流方式倾向于粗暴和严厉,而这样的方式在与其他人沟通时起到了反作用,影响了人际关系。57.8%的民警存在抑郁症状,其中6%较为严重,这些民警常伴有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有些甚至出现生活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的情况,有失望、悲观等情感,并出现了与抑郁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如失眠、晨重暮轻等,这与长期的工作压力有关。43.4%的民警有敌对倾向,其中2.4%较为严重,这些民警容易对事物产生厌烦的情绪,好与人争论,遇事喜欢摔东西,脾气暴躁,有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
三、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过劳导致躯体不适感与心理机能失调
生物因素或躯体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它主要指人的遗传特征及生理机能。由于民警录用时均须查体,所以民警一般不存在遗传疾病。但在所有职业中,由于警察的工作强度最高,容易导致生理机能障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据统计,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年约240个工作日,而民警每年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0个工作日以上,相当一部分一线民警甚至达到500余个工作日。职业强度高、压力大、饮食起居无规律的特点,易使民警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生理疲劳。民警中头疼、背痛、肌肉酸痛的躯体表现比较突出;同时,工作压力也易使民警心跳速度加快,血压上升,头痛、失眠、流汗,最终会导致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饮食起居无规律,使民瞥患胃肠道疾病、肝病的现象也较突出。这些疾病会使民警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力不从心,产生心理困扰。
(二)高负荷高危险的职业特点导致民警紧张焦虑与退缩压抑
警察承担着一系列高度危险和紧张的工作,任务异常繁杂,心理压力很大。面对日趋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民警的职业风险正逐步加大。民警在执行公务活动中遭受围攻、袭击、侵害,受伤甚至牺牲的情况不断增多。心理学认为,当人们遇到紧张情境时,身体与心理机能都会被调动起来,以应付与处置紧急情况。如果紧张不能及时消除,人的身心就会一直处于抵御状态,相持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心身机能衰竭或失调,出现紧张焦虑、神经过敏,遇事激动、惊慌失措等“一般适应综合症”现象,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和以压抑、焦虑、自责等为特征的行为,或形成不安全感、不适当的自尊、不耐烦和敌意的态度为特征的行为习惯。
(三)不良生活方式对民警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指成瘾行为、不良饮食习惯、不良行为方式等。吸烟、饮酒不仅是个人嗜好,也反映了个体成瘾性的高低。心理学认为,极易成瘾者往往具有从众性强、性格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性格特征。有调查表明,影响民警生活方式不良的主要因素是吸烟、饮酒、业余生活贫乏等。公安工作与吸烟、饮酒有着潜在联系。民警的吸烟率、饮酒率很高,且多是入警后开始吸饮并逐渐加剧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吸饮可提神、调节工作气氛、缓解紧张、帮助思考、摆脱压力。但滥用烟酒,不但易因情绪失控影响人际关系,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民警身体健康会受到威胁,患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胃部疾病、高血压及肝病的几率大增,严重的会导致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精神空虚,甚而因此妨碍工作。产生酒精依赖的,还会表现出冒险、攻击和破坏性,整日神志不清的状态。而较多的闲暇时间可丰富人的生活,自由时间更可为心理提供较大的自由空间,满足人的多重需
要,有效地调节身心,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民警普遍经常加班、值班,节假日甚至公休假常与警察无缘,有的民警常常连正常的夜间休息也不能保证,业余生活一般也仅限于看电视、喝酒、看书、睡觉等。连续的疲劳得不到缓解,不断的工作使人感到生活单调,兴趣爱好无暇发展,有的感到自己几乎成了只会工作不会生活的“工具”,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释放,消极情绪悄然积聚,心理承受能力渐渐降低。这种状态使有的警察处事死板、思维单
一、对生活理解片面,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作质量。
(四)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压力易使民警产生自卑敏感甚至敌对情绪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成为正常“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它指有着血缘、姻缘、地缘、职缘等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社会整合、信任联盟、帮助和指导。它往往是人们拮抗紧张中的保护性缓冲因素。与领导及同事关系处理得好,会形成相互理解、支持与帮助的工作氛围,工作时就会得心应手,精神愉快,工作效率高,富有成就感。支持的缺乏会使人缺少归属感与自信心,从而产生心理紧张,在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工作时可能会经常碰壁,事事不顺,造成精神颓废,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心情压抑。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公安民警同样需要获得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支持。
(五)社会期望的提高加重了民警的心理压力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警察的职业角色形象也有了更高的期望,他们不仅希望警察是“犯罪克星”,也盼望警察是“人民保姆”,还期待警察是“道德圣贤”。但由于工作任务繁杂,民警素质参差不齐、水平有限,执法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闪失;加之各地都存在着随意使用警力处理非警察事务的情况,甚至有时还会以自定政策代替国家法律,许多情况下,警察成了政府的万能工具和“挡箭牌”。这使得群众对民警的执法不理解、不协助,妨碍执法公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警民关系变得疏远;有时会出现隔阂,甚至矛盾激化。社会期望的提高给民警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阻力,增加了新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诱发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
(六)功利行为所致的心理冲突造成民警极大的精神困扰
目前,公安机关各部门经费都非常紧张,国家的财政拨款大都难以保障正常的基本业务与行政支出,必须通过合法的或不太合法的甚至不合法的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这使得各级领导既要“找大钱”,又要“破好案”,还要“管住人”,找不到钱工作无法开展,破不了案群众不会满意,管不住人队伍会出问题。即使没有职务的普通民警也要肩负“多罚款增收、快破案抓人、早完成指标”的重任,既要“大着胆子,多找路子,多想办法”,又得谨慎小心、遵纪守法、规规矩矩。常常是相互矛盾、左右为难、许多基层领导和民警都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走钢丝绳”之感。同时,基层民警的工资收入较低,有的地方还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其它福利待遇很少,部分民警的住房比较拥挤,有些民警的家庭生活相对困难。一方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干好工作”的原则,另一方面却是“劳改犯当了老板,警察生病缺钱医治”的现实。这种长期困扰、难以解决的价值理想与功利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势必会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心理难以平衡,消极情绪增长,工作的成就感、认同感降低,紧张焦虑、心理压抑程度加重。
四、解决公安民警健康的对策
(一)改善公安人事管理工作。
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
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开展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人人都需要的, 警察的心理训练是确保警务工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特别是加强新进民警、有心理疾病民警的心理训练更为重要。在今后的公安教育训练中, 应针对民警的心理状况, 引入心理训练的内容, 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一是培养民警的意志品质, 加强体能、技能训练, 提高民警忍耐力和毅力, 促进个人修养;二是培养民警承受压力的训练, 比如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暴力案件等实战演练, 让民警经受各种锻炼, 增强心理适应性和稳定性;三是要加强新民警的适应性训练, 加强公安机关职责和理想教育, 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任务, 培育民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 鼓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1、认知策略。首先,心理压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现象,采取适当的态度对待心理压力;其次,学习一些调适方法,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事情,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心理压力感。例如,对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的民警来说,可以进行放松技巧训练、呼吸训练、冥想训练、压力的自我放松等,减缓心理和生理的紧张,这样更容易控制自身的心理状态。
2、学会人际沟通的艺术。人与人之间真心、善意、坦诚的沟通,可以促进相互了解、体谅和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面对人或事的纠纷时,能及时化解和排除,降低可能由人际关系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学家洛克(Rocco)等人研究认为,良好的同事关系对于降低警察的心理压力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常扮演缓冲的角色以调和所面临的压力。社会支持网络的扩展,亲友、家人和朋友的关怀、鼓励,具有减少心理压力感产生的作用。
4、注重运动休闲。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减轻心理压力的一个好方法,通过积极的运动方式舒缓神经、加强肌体的抵抗力,转移自己对心理压力的过度关注,为民警从事公安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四)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1、省、市公安机关设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县区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站,有条件的基层科所队建立民警心理健康联系点,分别配备3、2、1名以上具有国家3级心理咨询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机制,具体工作由所属政工部门负责人负责,工作考评列入目标责任考核。
2、省、市、县公安机关设立心理健康网站,充分发挥网站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开辟心理服务热线,及时为民警及家属提供心理健康保健服务。并将心理训练纳入民警“三个必训”体系,制订不同警种、不同工作环境和符合个人能力的训练方案和目标,开设心理健康保健课程,保证人员、时间、内容、效果落实。形成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培训,各市公安机关每年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班,组织心理健康服务队下基层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县市区公安机关每2年开展1次民警心理素质普查,建立民警心理健康档案,掌握民警思想脉搏和心理变化趋势。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省、市、县公安机关应建立健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3位1体的工作体系,关注民警心理健康,缓解民警心理压力。省厅负责全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规划、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及培训活动。同时,省、市公安机关建立由社会专家型队伍、心理训练教官队伍、民警心理咨询师队伍和政工干部兼职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组成的民警心理健康工
作专业人才库。各市县级公安机关制订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建立民警心理危机干预通报制度,承担本市县民警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工作,在民警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应急事件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措施,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常态。
参考文献
[1] 何贵初.公安民警心理压力与应对[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2] 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 唐元恺.警察心理健康发出“警报”.北京:北京周报,2005(3).[4] 王淑合.警察心理调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 包晓波,包延桥.怎样进行警察心理健康干预[J].人民公安,2002(24).
第三篇:基层公安民警思想状况研究
基层公安民警思想状况研究
摘要:公安队伍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日益繁重的公安保卫工作中,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公安民警身处前沿,承担着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管理社会治安,服务群众的艰巨任务。职业的职责要求民警各方面都要拥有优秀的素质。另一方面公安民警的思想状况如何,也关系着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决定着公安工作的最终成效。因此,在公安工作的新时期,只有及时了解掌握民警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把准脉搏,对症下药,才能有助于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将全局盘活起来,为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基层公安民警 思想状况 问题 解决措施 目录:
一、当代公安民警的优良思想品德
1、政治修养不断加强
2、执法理念增强
3、服务意识加强
二、新时期下基层公安民警思想问题表现及原因
1、自身心理问题
2、工作素质及修养问题
三、解决民警思想问题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生活质量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因而对人民警察的服务质量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公众对政府期望值的不断提公安机关的服务理念已开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公安民警的思想意识形态较以前发生了很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
1、当代基层民警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广大基层所队对民警深入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广大基层民警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了辩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见微知著的预见性和敏锐性。
2、当代基层民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基层民警深知,作为人民卫士,参加工作之日,就是以身许国之时,当以事业为重。广大基层所队利用多种形式教育民警扎扎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警,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形成了自觉自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力量,自觉自愿地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而舍生忘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当代基层民警强化了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把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公正、文明严格执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公安机关内部大力倡导了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做到了严格执法,秉公办事,保持清正廉洁,使“对法律负责、为经济服务、让人民满意”真正成为每个民警的自觉行动。把全体基层民警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法律重于生命”上。
4、各级公安机关常年组织民警进行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各级公安机关倡导全体公安民警要做学习的模范,为加强学风建设起好表率作用。当然,光讲学习还不够,还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政治学习,需要灌输,这种“灌输”,是有领导地进行正面教育。对于广大民警来说,学习问题决不再是民警个人行为问题,更不是想不想学的问题,而是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问题。要通过学习,广大基层民警努力地提升了自身的理论修养、党性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
二、执法理念增强:
1、在当代公安工作中,首先广大基层民警树立了现代执法理念,通过学习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执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执法为民思想。其次各级公安机关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教育和引导民警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大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在规范执法中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实现了从“单纯追求执法效果”向“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转变;从“被动破案”向“主动查案”转变;从“只重视破大案”向“大案、小案都认真办”转变;从“单纯强调发破案指标”向“关注群众满意度”转变;从“案后纠错”向“案前预防”转变,使执法更加符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新要求。
2、执法主体素质显著提高。当代公安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民警的工作视野更加开阔,知识层面更加丰富。因此,各级公安机关牢牢把握住该要求,对广大民警展开了各种灵活多样培训。按照
“执法规范依据执法实战定、执法培训跟着执法规范走”的新思路,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满足基层民警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培训需求,实现了从理论型培训向执法能力型培训的转变。
3、广大基层民警在各项公安执法活动中进行了学习和锻炼,积极采取在执法办案中学规范,在为民服务中学方法,在处理事件中学要求,在庭审旁听中学经验等方式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素质,增强了执法服务意识,锻造成了一支严格、公正、规范、文明的高素质公安执法队伍。
三、服务意识增强:
1、学习先进当标兵,立足岗位争一流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先进。近几年来,广大基层民警通过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了党性修养,弘扬了优良作风,提升了宗旨意识,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做到了多谋爱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多推服务之举,全力打造出亲民爱民的新警察队。
2、坚持以人为本,从单一的管理者逐步过渡为综合型的服务者。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对基层所队服务对象人性化管理是基层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人为本”思想的知道下,新时期的公安工作从过去单一的以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过渡到了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新模式,过渡到人性化管理上来。过去,基层民警都是在单位等群众来办事,等居委会、治保会到所队来上报信息材料。现在,民警们走出办公室,主动深入辖区,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失业群众联系工作,帮助群众调解纠纷矛盾等等。派出所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政策措施,加快办事效率,减少办事流程,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带来的实惠。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的协调解决,让和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建立起密切的血肉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落实群众思想,努力促进和谐警民关系。
1.牢固树立政权意识和群众观念,努力改善社会风气,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当代广大基层公安民警深刻意识到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是执政党的三大风险,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切实增强了忧患意识、政权意识和民心意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进了工作作风,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另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坚决打击腐败现象,改善了党和政府形象。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改善了社会风气,促进党群干群关系。为公安机关改善执法环境,规范警务活动,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了条件。
2.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学定位,为警民关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各级公安机关准确理解了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了构建警民关系的指导思想和职能定位,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根本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构建平等、理性、互信、互利、双赢的新型警民关系,各级公安机关全面加强警民关系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警民关系建设大格局和长效工作机制。不分公安机关通过政府设立政务服务大厅、社会服务救助信息中心,统一接受群众求助,协调和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受理,确保有求必应,言而有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服务群众的职能作用。
3、.坚持政治建警,努力改善公安机关形象,锻造一支群众满意的公安队伍。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安队伍建设中,核心问题就是以警为本,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以过硬的形象和素质重塑民警执法权威。广大公安机关通过开展“一教育三整顿”活动,加强了公安民警的宗旨意识教育,强化了公安队伍的思想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首先各级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坚持从严治警。严厉查处违法违纪特别是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向群众展示了公安机关奖罚分明的勇气和决心,形成了扶正祛邪的浩然正气,争取到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三是坚持从优待警。着重减轻基层民警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他们集中精力能够做好群众工作。努力打造了和谐警营,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官爱警、警爱民、民拥警的良好社会风气,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一方面当前公安工作和广大基层民警面临的来自社会、媒体、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公安工作虽然在新时期做到了与时俱进,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庙会严重影响到公安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一、自身心理问题: 1.“厌战”
公安民警长期处于压力下,会出现精神沮丧、焦虑、不平衡心态、行为异常,导致出警不积极,工作没激情,对人们群众的热爱渐渐变淡,也逐渐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有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的特点。对于警察来说,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与群众间的警民关系。一旦有案子缠上自己,不是找人就是借着亲戚、朋友的名义来说情的人到处都是,能办的还好说,办不了的,那以后也就不用再来往了,一些来说情却没把事办成的人甚至有时候会把不满情绪直接发泄到民警的家属身上,影响了家人和亲戚间的关系。很多民警反映,现在一看到亲戚、朋友的电话就紧张,生怕又是说情或托办事的。民警除了要处理警民关系外,还面临着与民警之间的同事关系、与领导间的上下级关系、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敌对关系、与家人的亲属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因其休息时间少、工作保密性强等特性,其工作性质又容易得罪人,导致其变的孤立并趋于内向。有的基层民警不善于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遇事不冷静,过分强调自我,导致关系僵化,影响了团体战斗力。
3.焦虑、紧张, 工作不专心
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各种各样的伤亡情况,为了保一方平安,基层民警始终战斗在最前沿,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他们不断面临着刀、枪、棍、棒的威胁,甚至是生死的考验。“天天有牺牲, 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导致公安民警开始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工作时束手束脚,不能当机立断。
4.逃避
工作上的压力,环境上的压力,入行前的憧憬与现实的落差,都把一名普普通通的警察压的疲惫不堪。警察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委屈和不平衡的待遇,过大的压力,也是一些民警放弃了自己以前所骄傲的职业。
二、工作素质及修养问题:
1、政治学习积极性不高,警务活动多,思想政治学习被相对淡化。当前,基层民警对当前党和国家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关心不够,政治敏感性不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学习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存在被动的、应付的心态。特别是当前派出所各项公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除了正常的接处警、侦查办案工作外,各种专项整治、上级检查考核、安保工作任务也名目繁多,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即便是内勤也不例外,一周加班四五个小时也是常有之事。以某镇派出所为例,十月份(10月1日——10月24日)平均每个治安民警加班38小时,内勤加班16个小时,更有一名优秀的基层民警高达80小时,如此大的工作强度,谈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常规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育效果无疑打了折扣。
2.宗旨意识淡薄,执法理念滞后。近几年来,虽然各级公安机关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坚持“从严治警、政治建警”的方针,把进行思想作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但少数民警仍然没有更新理念,将执法为民的思想切实贯穿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中去,开展警务活动,没有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管人者自居,抖威风,搞特殊;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对待群众报警求助,不能快速反应,对待办事群众态度生硬,办理案件拖拖拉拉,导致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能令群众满意,影响了警民关系。
3.业务素质不高,执法水平较低。一些民警在日常执法活动中不重视对法律、法规和执法经验教训的积累、总结、升华,对有关法律条文掌握得不够熟练,造成业务上力不从心,难以驾驭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法律法规政策界限,随意性大,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伤害了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从而导致一些群众对民警产生信任危机。严格公正执法是基本要求。一些民警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执法思想和态度不端正,办关系案、人情案,徇私枉法,既败坏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又弱化了警民关系。
4.群众对公安机关参与非警务活动非常反感。近年来,一些基层党政领导遇到难于应付的事,常常动用公安民警出面调处,甚至要求公安机关采取措施,强制执行。如计划生育、山林纠纷、土地纠纷、房屋拆迁、城乡清洁卫生、取缔无证照摆摊、制止群众上访等,都要求公安民警去“坐镇”、“压邪”。由于这些棘手的问题都涉及到群众的自身利益,容易引起民警与群众的磨擦,使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公安机关,导致群众与公安民警走向对立。
5.群众对少数民警滥用强制措施、刑讯逼供、为黄赌毒充当保护伞等违法违纪行为深恶痛绝。个别公安民警违法违纪,影响了公安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与群众缺乏有效的沟通。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对群众开展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宣传较多,但对公安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宣传较少,群众认识公安、了解公安的渠道太窄。由于受个人认识水平的限制,许多群众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治安复杂局面形成的原因,不能正确评价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公安机关破案、打击、管理等工作产生较多误解。
进一步加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四个围绕”,切实认清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1、要围绕公安民警的利益调整,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民警的许多思想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起的,看不到这一点,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脱离实际。新形势下,民警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广泛,利益心态越来越复杂。有的在仕途上期望值很高,把职务待遇看得很重,一旦达不到个人愿望,就会产生思想情绪,影响思想稳定;民警普遍重视个人利益的实现,但少数人干工作讲条件、要回报,尽义务、作奉献的意识淡薄。因此,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民警因利益调整产生的思想问题,做到利益出现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既认真维护好民警的正当权益,又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激励民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2、要围绕社会环境对民警的影响,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与社会各界接触的广泛性。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势必对民警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对公安队伍稳定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因势利导,结合各个时期、各种环境对公安队伍的负面效应,采取思想引导、加强管控等多种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3、要围绕民警思想的隐蔽性,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公安民警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特别是80后增多。和平优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安民警,其思想的隐蔽性、利己性、排他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掌握新时期民警思想的总体趋势和个体差异上下功夫,落实好思想形势分析制度,加强与民警的思想沟通。
4、要围绕民警易发的心理问题,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各种压力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优越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警,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不强,遇有挫折变故,很容易在心理上出问题。另一方面,公安民警面临着成长进步、婚姻、家庭变故等方面的压力,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民警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健康,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搞好心理调节,培养民警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性格。
二、以“四心”工程建设为载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文关怀为总体原则。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和教育工作常常是采取“言传身教、道德灌输”的方法,通过“我说你听”的方式。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转轨变型和人们价值取向、心理变化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社会变迁和人们思想变化的这一实际特点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充分关注民警内心的实际感受,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充分体现组织对民警的关怀和关爱。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四心”工程建设为载体,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
1、“留住人心”。就是要建立一种风气正、干劲足、人心顺的工作氛围。要结合公安事业近些年来的巨大发展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公安队伍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教育全体民警热爱公安事业、奉献公安事业,鼓励民警在前进途中克服巨大困难的同时树立必胜的信心,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在政治上关心民警的成长,在生活上体恤民警,使民警始终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使他们安心工作。
2、“温暖人心”。就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高民警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安民警常年忙于工作,压力很大。为此,要定期举办心理辅导活动,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辅导讲座,缓解公安民警的心理压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针对公安民警因为工作照顾不了家庭的事实,要开展“为公安民警家属送温暖”活动,对家庭存在困难的公安干部,领导和相关部门要给与适当的安抚和慰问,并尽可能地解决公安民警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
3、“化解私心”。就是教育全体公安民警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摒弃私心,以局荣我荣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勤奋敬业、献计献策。
4、“坚持公心”。就是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提拔使用干部上坚持公平正义和公开。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要做到党委会不开不决策、党委成员意见不一致不决策、不利于公安事业长远发展不决策。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要广泛开展征求意见、民主测评并坚持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坚持选好人、用好人,一切都从有利于公安工作的角度出发,坚决杜绝突击提拔和“带病”上岗的现象。
三、运用“四法”,积极创新新形势下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加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必须进行方式方法创新。具体可采取以下“四法”:
1、网络交流法。就是充分运用公安信息网、局域网这一沟通平台,利用网络上可以不使用真实姓名,民警容易表达真实想法,易于掌握民警思想变化的便利条件,通过建立信箱、论坛等方式,在网上开展健康的思想交流,及时答疑解惑,摸清民警的真实思想及其发展变化,听取公安队伍内的真实声音,把握好一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
2、领导带头法。领导的素质能力、敬业精神、人品修养和模范行为,是部属的最好教材,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抓住领导带头这一关键环节,领导干部要修炼好自己的人格,塑造好自己在民警中的形象,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领导的一言一行民警都看在眼里,可以说领导的形象事关全局风气。因此,领导干部不但要关心公安事业,关心部属,还要坚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廉洁自律,改进作风,用好的人格形象教育和带动下属。
3、心理疏导法。就是要把民警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严格区分开来,政工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切实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把心理疏导作为一项技能来掌握,把解决民警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责任来落实。要善于从民警的外在表现发现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做好降压减负工作,使民警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表扬激励法。要正视民警主观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心理需求,如果对他们的优点看不到,成绩不表扬,就会挫伤他们的上进心。经常性思想工作一定要坚持赏识思维,多鼓励、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民警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当前公安民警思想道德状况剖析》,陈华龙,《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关于当前公安民警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龚正荣、朱志华、吴育哲,《公安教育》2004年第3期
3、《论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张晓燕、高正则,《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第9期
4、《山东省部分地市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丁文俊、程亮、郭忠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第2期
5、《民警思想道德建设新探-民警警示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伍阿陆,《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第四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我国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尤其是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荒废学业,望校兴叹,成为新一代的文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人们在重视从物质上进行援助的同时却很少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关注,更不用说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其实,治贫先要治“心”,助贫更须用“心”。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我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家乡的东夏镇、幸福乡、新发镇等地方的中小学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的主要手段
1、谈话了解;
2、问卷调查;
3、观察记录;
4、书面材料分析;
5、走访相关人员和单位。
二、调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3、贫困学生的今后打算。
三、调查的主要事实
1、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1)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的51。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只念过一两年书,有的斗大的字不认识。由于缺少文化,他们不能及时学习、吸收和利用当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无力在市场大潮中去一博,只知道年复一年地依照传统模式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收有限,难以维持家庭正常开支。他们不是不勤劳,而是缺少致富的能力。(2)突遇天灾人祸,或因病致贫,或遭意外伤害,或受难以抗拒自然灾害。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11左右。据我所知,我们整个县的农民几乎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只有极少数农民购买了商业医疗或意外保险。家庭中一旦有人患上大病,一般的农民家庭是很难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的,家庭经济状况会立即恶化,一年或几年抬不起头。农民常说:“现在的医院进不起,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福分。”生病是这样,突遇人身伤害更是这样。如果是农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力丧失了,就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丧失大半了。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从总体上看农民抗洪抗旱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和增强了。但是,从某些局部地区来看,许多农民的抗洪抗旱的能力还很差。连续三天下雨淹得吃不消,晴了一个礼拜干得受不了。原来,由于植被的破坏、沟塘的淤塞、过度的开垦,不少地方的地表涵水量已经极其有限了。(3)家庭人口多,人均收入少。这种家庭一般都是超计划生育所造成的。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23.1左右。现在的许多中小学并未严格按照省定“一费制”标准来收费,一般都超过标准的一倍甚至两倍。除此之外,还要收取补课费、考试费等,许多学生家庭不堪重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遗传特质,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坚韧而达观型。这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他们人穷志不穷,穷困的家庭反而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钻研的品性。他们体谅父母的艰辛,想方设法为家庭分忧解愁,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他们虽然日子很苦,但活得很顽强,很自信。这样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这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活泼而富于创新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1。他们的爱好一般都比较广泛,活泼好动,唱歌,跳舞,读书,郊游,演讲„„一些集体活动、文娱活动都愿意参加,渴求知识,追求理想,热爱新生事物,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较强,学习上、生活中、工作时,往往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于创造一些奇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穷困不是一种桎梏和阴霭,而是一笔财富,一个强大的动力。(3)自卑而敏感型。这类学生约占27.61。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一般寡言少语,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质量不是很高,不懂不敢多问,生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与外界交往不多。自尊心较强,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学的一句玩笑,老师的一个眼神,有可能使他(她)长时间心里难以平静,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卑,多疑,焦虑,伤感,脆弱,敏感。这类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理想。(4)麻木而慵懒型。这类学生约占17.89。这些学生的智力一般不是很高,带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或者与营养不良有关。
第五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最终版]
我国实施“希望工程”以来,尤其是随着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批贫困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有的还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问题的关注,不知道有多少寒门子弟荒废学业,望校兴叹,成为新一代的文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人们在重视从物质上进行援助的同时却很少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必要的关注,更不用说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了。其实,治贫先要治“心”,助贫更须用“心”。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我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对家乡的东夏镇、幸福乡、新发镇等地方的中小学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贫困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的主要手段
1、谈话了解;
2、问卷调查;
3、观察记录;
4、书面材料分析;
5、走访相关人员和单位。
二、调查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
3、贫困学生的今后打算。
三、调查的主要事实
1、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1)父母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的51%。他们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只念过一两年书,有的斗大的字不认识。由于缺少文化,他们不能及时学习、吸收和利用当今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更无力在市场大潮中去一博,只知道年复一年地依照传统模式种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收有限,难以维持家庭正常开支。他们不是不勤劳,而是缺少致富的能力。(2)突遇天灾人祸,或因病致贫,或遭意外伤害,或受难以抗拒自然灾害。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11%左右。据我所知,我们整个县的农民几乎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只有极少数农民购买了商业医疗或意外保险。家庭中一旦有人患上大病,一般的农民家庭是很难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的,家庭经济状况会立即恶化,一年或几年抬不起头。农民常说:“现在的医院进不起,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福分。”生病是这样,突遇人身伤害更是这样。如果是农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力丧失了,就意味着家庭的经济收入也丧失大半了。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从总体上看农民抗洪抗旱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和增强了。但是,从某些局部地区来看,许多农民的抗洪抗旱的能力还很差。连续三天下雨淹得吃不消,晴了一个礼拜干得受不了。原来,由于植被的破坏、沟塘的淤塞、过度的开垦,不少地方的地表涵水量已经极其有限了。(3)家庭人口多,人均收入少。这种家庭一般都是超计划生育所造成的。这类家庭占我所调查家庭的23.1%左右。现在的许多中小学并未严格按照省定“一费制”标准来收费,一般都超过标准的一倍甚至两倍。除此之外,还要收取补课费、考试费等,许多学生家庭不堪重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
2、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遗传特质,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尽相同。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坚韧而达观型。这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他们人穷志不穷,穷困的家庭反而造就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钻研的品性。他们体谅父母的艰辛,想方设法为家庭分忧解愁,并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他们虽然日子很苦,但活得很顽强,很自信。这样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很好。这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活泼而富于创新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1%。他们的爱好一般都比较广泛,活泼好动,唱歌,跳舞,读书,郊游,演讲……一些集体活动、文娱活动都愿意参加,渴求知识,追求理想,热爱新生事物,具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往往较强,学习上、生活中、工作时,往往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于创造一些奇迹。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穷困不是一种桎梏和阴霭,而是一笔财富,一个强大的动力。(3)自卑而敏感型。这类学生约占27.61%。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一般寡言少语,课堂上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业虽然能按时完成,但是质量不是很高,不懂不敢多问,生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与外界交往不多。自尊心较强,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学的一句玩笑,老师的一个眼神,有可能使他(她)长时间心里难以平静,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卑,多疑,焦虑,伤感,脆弱,敏感。这类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理想。(4)麻木而慵懒型。这类学生约占17.89%。这些学生的智力一般不是很高,带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或者与营养不良有关。他们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对功课不感兴趣,对友情、亲情也不太在意,对新生事物近乎漠然。他们所关注的是一日三餐,能否痛快玩玩,对赌博往往表现出特别的兴趣。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和追求。遇到问题一般也是懒得思考,得过且过,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很差。(5)偏狭而暴躁型。这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6.34%。这些学生中,有的是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上行下效,耳濡目染,父母就是这样的人,怎能不影响到下一代呢?有的是学生本人或其家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这样的性格。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常受到同学的欺负,老师说他调皮不爱学习;父母种的西瓜常被人偷盗,所赚无几……种种不平,使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一种仇视和敌对态度,不轻易相信人,有一点不满就容易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是班级也是社会中一个不稳定因素。(6)恣睢而刁蛮型。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3.98%。穷困能使人奋发图强,但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很偏激,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这些学生跟鲁迅笔下的杨二嫂有些相似。例如,有些学生没笔用便去偷,没钱用便去骗,个别学生甚至去抢或者去敲诈勒索,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在班级不遵守课堂纪律,不仅自己不学习,而且还影响其他人学习。这些学生对四邻也不够友善,偷鸡摸狗的事常干,往往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快乐,心理呈现一种严重的变形、畸形发展状态,对社会安定构成极大的威胁。(7)其它。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时间难以用确切的词语来概括。此类学生约占调查总数的1.5%。
3、贫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1)继续读书,一定要圆大学梦,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好的生活,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此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65%。(2)暂且读书,实在无力读下去就外出打工。此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1%。(3)不想上学,想回家务农,以减轻父母家庭压力。此类学生约占总数的6.18%。(4)参军,在部队大熔炉里接受锻炼。此类学生占5.16%.(5)其它。此类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左右。
四、调查后的思考通过调查,我感觉到70%以上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向上的,令人欣慰,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令人堪忧,亟需人们加以足够的重视、深入的研究和妥善的解决。否则,将会使大量的贫困学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既使国家失去许多可树之材,又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罪莫大焉。根据实现科学发展,构件和谐社会以及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和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着手解决:
1、继续加大对贫困学生经济援助的力度,给每一贫困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尽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目前,国家免收农业税,财政拨款给部分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和杂费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2、在从物质上扶贫的同时更要从思想观念上、科学技术上进行扶贫,努力建设好人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贫困学生家长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3、要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儿童尤其是贫困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个性。
4、加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学校,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的社会氛围。
5、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当今的孩子,发现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及时予以疏导并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
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